《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谛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谛而修。即圓教道品。】
這裡涉及到天台宗的思想,引用了天台宗藏、通、別、圓四教,在這四教當中四谛的內容不同。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將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分為五時八教。五時分別是:一、華嚴時。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三七日中,跟法身大士所講的一真法界的境界,就是講的華嚴經。二、阿含時。佛講華嚴經的時候,二乘,就是小乘的人如聾如啞,聽不懂佛所講的法,釋迦佛又廣開方便之門,給小乘根機的人講四阿含。三、方等時。佛在阿含之後又講方等,像楞伽經、楞嚴經就是在方等時所講,是要讓小乘根機的人能夠修學大乘,恥小慕大。四、般若時。般若部的經典很多,金剛經、心經、大般若經全都屬於般若時所講,這是佛為回小向大的眾生宣說般若妙空,破色顯空,要讓一切眾生斷除分別偏執。五、法華涅槃時。在法華會上,佛開權顯實,三乘教皆回歸到一乘教,沒有前面所講的三乘佛法,這三乘皆是虛妄,皆是方便說,佛法只有一乘大法,所以最後都回歸到一乘佛法,入佛知見。五時判教又分通五時與別五時,上面所講的屬於別五時,通五時就是在每一時當中佛又不拘次第,根據眾生的能力與根機而說其他法,這就顯現出佛法的圓融無礙。八教分為兩類:一、化儀四教,這是佛度眾生說法的四種儀式,有頓、漸、秘密、不定。頓教,就是跟利根的人直講無上大法,像華嚴經。漸教,是慢慢地引導小乘根機的人到大乘。秘密教,佛以神通妙力對眾生說法,個人的悟證不盡相同,互相不知對方說法內容。不定教,佛以一音說妙法,眾生根據自己根機所體悟的法不盡相同。二、化法四教,就是佛所講法的內容,有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是對小乘根機的人所講的,修學生滅四谛,修析空觀,證偏真涅槃。通教,通前通後,鈍根的人通藏教,利根的人通後面別教跟圓教,所以叫通教,修無生四谛,體空觀等法。別教,是唯獨菩薩所修之法,修無量四谛,修學次第三觀,成別教佛。圓教,是為最上根人所說,也能夠普及一切行人,修無作四谛,圓修一心三觀,證究竟涅槃。從八教裡面可以看出,最圓滿的教就是圓教,最直接的教就是頓教。我們前面學過,念佛法門是圓頓法門,所以這個法是最究竟的了,念佛成佛,不假方便。
前面我們講了四谛法,苦集滅道在藏通別圓這四教當中有所不同,下面來跟大家一一介紹。藏教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藏教的生滅四谛觀是從現實人生的角度,從客觀的角度來闡述人生的生滅變異。生滅苦谛,人一出生就是生,人死之後就是滅,當中的過程就是變異的過程,人的一生充滿了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這些苦都是生滅變化的,這是生滅苦谛。生滅集谛,人生的苦是由眾生的貪嗔癡以及等分煩惱產生的,這些煩惱性也是流動遷移的,它指導了我們身口意這三業不斷地造業,形成的業力就產生了種種的善惡果報,所以召感了生死的苦果。生滅道谛,以戒定慧的修學方式來對治貪嗔癡,改變我們以前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是道法的善巧方便。生滅滅谛,以戒定慧修行的功力滅盡三界的因果有為法,出三界生死,回歸到永恆的空性,永遠不生煩惱。藏教生滅四谛告訴我們,三界之內眾苦皆遍,沒有快樂,只有通過修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淨土往生者在往生之前是修學生滅四谛的,到了極樂世界他的小乘種成熟之後,一定是依照生滅四谛而修,所修的道品就是藏教道品。
通教依無生四谛觀修智慧,不必入於空性,再用理觀的方式進一步了達四谛如幻。當體即是無生,即色即空,修體空觀,不等煩惱滅盡方證無生,所以稱為無生四谛。無生苦谛,了知一切苦皆是幻化之相,身心也是幻化之相,因緣所生法,本體即空,所以他的苦就沒有逼迫之相,苦時不再被苦所逼,生死即涅槃。無生集谛,了悟一切迷惑所造之業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全體是空,空無和合,更無煩惱可染之心,煩惱即是菩提。無生道谛,所對治的惑業是幻化之相,能對治的道法也是空設,也是幻化之相,沒有能所,道法也就空無所執,不再被道法所阻,道與煩惱也就成為不二之相。無生滅谛,苦谛與集谛都已經成為了虛空,空性之中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性質就是涅槃,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沒有幻化的苦集二谛能夠污染真性,滅谛中就無生相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如果在他往生之前修學的是通教無生四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通教機熟,定依通教道品而修。
別教的無量四谛觀。無生如幻的觀修,也就是通教所修的四谛觀,偏於頑空,未能空中出假,這個空沒有起作用,所以他的智慧雖然很利但是不廣,他的境界雖然很深但是不能普遍。菩薩在無生理觀的基礎上能夠從空出假,進一步展開悲願廣大,知解無邊無量四谛,以此適應無量眾生的差別機緣。無量苦谛,觀照十法界諸苦無量境況,菩薩能夠谛觀人的苦惱有無量無邊,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的苦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苦谛有無量相。無量集谛,觀照五住煩惱不同故,五住煩惱就是見思煩惱,菩薩谛觀見惑就有十六知見,六十二見,一百八見,一一見中各具八十八使,這只是見惑,還有思惑,還有塵沙惑、無明惑,無邊差別的煩惱,所以四弘誓願裡邊有“煩惱無盡誓願斷”。菩薩要能夠通達一切眾生界的無量煩惱,方能轉煩惱而為菩提,廣度一切眾生。無量道谛,要觀照出世的無量法門,一佛出世的無量法門就有大小二乘偏圓權實,各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十方世界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一佛的法門就有恆河沙數,十方諸佛的法門就是無量無邊了,所以四弘誓願講“法門無量誓願學”。道也有無量相,菩薩能夠了達無量道相,方能廣施方便,普及一切。無量滅谛,觀照涅槃指歸的無量差別,煩惱無量,法門也無量,無量的法門滅盡無量的煩惱,所到達的位置也不盡相同,所以滅也有無量相。往生西方的眾生,若是往生之前行菩薩道的,往生之後別教機熟,一定是按照無量四谛來修,所修的道品就是別教道品。
菩薩所修的無量四谛雖然廣大無邊,但還是有差別相存在,沒有達到究竟圓融。圓教的四谛是真如實相,是天然本具非造作而有的,所以叫無作四谛,為佛法最究竟圓滿的體現。無作苦谛,看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些苦境的存在都是我們真如本性所變現出來的,法爾如是,本然任運,一切苦相都不必捨棄,因為全體即真。無作集谛,谛觀無明煩惱即是菩提,因為無明無性,即是法性,法性的當體即是一念清淨心,此心即是菩提,所以不必離菩提而去修學菩提,無集可斷。無作道谛,有些人執著於邊見,有些人執著於邪見。邊見就是要麼執著於空,要麼執著於有,邪見就是心外求法。不管是邊見也好邪見也好,都是中道實相為真體,沒有自性。無作滅谛,谛觀生死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下即空,即是寂滅性,一切眾生即是涅槃相,因此離開生滅就沒有涅槃可得,生死即是涅槃,離生死無滅可證。淨土眾生如果在往生之前,是修學無作四谛圓修圓證的,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他的圓教機熟一定是按照無作四谛而修。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前面是從四教的角度來談道品的,這裡是從四土的角度來談道品。四教當中,藏教屬於小乘教,稱為半字教,半就是偏,不圓滿。大乘的通別圓就是滿字教。西方淨土是五清世界,沒有五濁,所以不必用藏教的道品。一些小乘根機的人,在臨終之前能夠聞到信願念佛法門,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往生在同居土,所以同居土有很微細的五濁。這些人以前是修學藏教的道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為了契機,讓他歡喜,所以還是暫用藏教道品。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禀。同居淨土多說之。】
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就是別圓二教的初門。通教道品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共修的,所以通教道品當中不但說四谛法,也說十二因緣以及六度法門,在這裡稱為“三乘共禀”。極樂世界同居土的眾生見思煩惱沒有斷,而通教道品以空為體,空能斷除見思惑,所以在極樂世界同居土的眾生,是以修通教無生道品為主。
【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
別教道品不是聲聞緣覺所修的,而是菩薩獨修之法。從般若的角度來講,聲聞緣覺斷除了見思煩惱,一切智現前,這是智慧的初門,稱為共般若,因為菩薩也要先斷見思,再斷除塵沙。菩薩所斷的塵沙惑是不共二乘的,塵沙惑斷盡道種智就顯現,道種智就是不共般若,是菩薩才有的。極樂世界同居土與方便土的眾生多是修持別教的無量道品。
【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
圓教道品是無上的佛法,最高的佛法。圓教根性的眾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可以聞到圓教道品,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相融相通。上面是講的極樂世界的四土所聞的四種道品,在極樂世界的同居土能夠聞到藏通別圓四種道品,在方便土但能聞到別圓道品,實報莊嚴土只能聞到圓教道品,常寂光淨土唯是一心,無教不教。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如是”指彌陀經所提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就是三十七道品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就是余下的四攝六度,包括十力無畏,無量法門。
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知道,修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四種條件:第一要有大智慧,第二要發菩提心,其後就是能夠專一、精進地修持這樣一個法門。現在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往往忽略一個條件,對菩提心的理解存在著誤區,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有些人修學佛法不是為了求佛道求解脫道的,對於念佛求生西方的,他念佛不是為了求生西方。我們現在念佛也好,行四攝六度法也好,這些法修學下來一定要有一個方向的導歸,就是在於你因地裡面發的什麼心,你要回向到哪裡。像我們念佛,你是不是發願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如果沒有這種發願,那你所修的這些法門當然就沒有方向了,最後只能變成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為法。《金剛經》中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不是我們念佛所追求的,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些人他的發心帶有小乘思想,修行忽略了度眾生,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特別是現在有很多居士,他覺得寺廟裡面人多是非多,不清淨,所以不願意到寺院裡面來護持三寶,在家裡面閉門念佛。但是他就不知道寺院裡面就是成就你的助緣,這些僧人就是給你種福田的助緣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在家居士是以護持佛法、護持三寶為己任的。還有些人發心閉關念佛,當然這是好事情,要贊歎,但是閉關也需要有大福報的,沒有大福報誰給你去送飯啊,沒有大福報在關房裡面也坐不住的。就像我們出家一樣的,出家人要有大福報。所以剛剛發心過來的淨人一定要能夠吃苦,先培養福報,如果沒有福報,就是幫你把頭剃掉了,到時候還是要還俗的。出家之前一定要先苦,能夠吃苦。我們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剛剛開始到寺院的時候都是在做苦力啊,做苦力就是在培養福報。我們對菩提心要有正確的理解,不但是要上求佛道而且要去下化眾生,如果修學一切法門沒有發菩提心,《華嚴經》講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沒有發菩提心修學的一切佛法都是魔業了。對於我們出家人來講,出來造廟、講經說法,不為名不為利,目的是為了什麼?就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的行為,那菩薩修什麼呢?就是修四攝六度,六度萬行。下面我們來學習四攝六度。
四攝:一、布施攝。娑婆世界眾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心重,喜歡貪小便宜,諸苦皆由貪欲起,苦惱也是由於貪心導致的。怎樣去度化娑婆世界的這些眾生呢,佛告訴我們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行布施道,給這些眾生結善緣,你能夠給他恩惠,他覺得有利可圖就會來聽你的教誨。在布施法門中有三種布施:(1)財布施。財就是金錢跟財產,我們學佛的人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自己的金錢跟財產用到合適的地方去,做慈善利益眾生,建寺造塔弘揚佛法。布施能夠對治我們的悭貪心,大家要知道,金錢存在銀行裡面自己不用,它不一定是我們的錢,只有你用掉了用到合適的地方,它才是我們的錢。我們看現在有很多企業家,做企業做了一輩子,到最後都變成慈善家了,因為他有大智慧,他知道把這些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去才能得到無量的利益。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企業家裸捐,陳光標裸捐,他留給下一輩的不是金錢,留的是道德。財布施又分兩種,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外財布施就是布施金錢,像發心到寺院裡面來的這些義工,就屬於內財布施。(2)法布施。法布施就是給眾生講佛法,使他能夠明理,從以前錯誤的見解當中轉變過來,讓他能夠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法布施能夠滋養眾生的法身慧命啊,讓眾生成佛,這個功德非常之大。我們在單位裡面,把自己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別人,也屬於世間的法布施。(3)無畏布施。給那些身心不安的人以善巧方便開示,讓他能夠遠離恐怖,遠離煩惱,就屬於無畏布施。在這三種布施當中,法布施最為第一,給眾生講佛法,這個利益是最大的。我們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二、愛語攝。我們去度眾生的時候,要以真誠的心態跟眾生溝通,講真實語,同時講話要柔軟,不要粗聲粗氣,一句好話到了你嘴巴裡都變成壞話了。要用柔和語去跟眾生溝通。三、利行攝。娑婆世界的眾生貪心最大,把名利都看得很重,利超過名,所以他做什麼事情首先要考慮有沒有利益。佛菩薩為了度化這些眾生,以身口意三業去利益一切眾生,眾生覺得有利可圖就來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個叫利行攝。四、同事攝。顧名思義,就是跟眾生做一樣的事情,在做一樣的事情當中來度化眾生。眾生喜歡跳舞,菩薩就陪他一起跳舞;眾生喜歡喝酒,菩薩就和他一起喝酒,喝酒的過程當中慢慢地來喚醒他,讓他覺悟,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不如法。能夠行持同事攝的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大菩薩。我們看濟公活佛,他吃肉喝酒,這樣的人都屬於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我們一個業障凡夫,你也去行同事攝,跟著一起喝酒吃肉,那麻煩了,不是你度化他來成佛,而是他度化你去做魔了。所以同事攝不能隨隨便便去行持,一定要謹慎。
六度。度,梵語“波羅蜜”,中文譯作“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脫的彼岸,成佛的彼岸。此岸是煩惱的此岸。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的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一、布施度悭貪。眾生為什麼會輪轉?就是因為無明煩惱,而無明煩惱的根本就是貪嗔癡三毒,其中貪最為厲害,居三毒之首。對治貪毒就是用布施法,貪煩惱斷了就能出離三界,修學布施法門能夠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叫布施波羅蜜。二、持戒度毀犯。釋迦牟尼佛臨涅槃之前,咐囑阿難尊者及其他大弟子,我在世時,你們以我為師,我滅度後,你們要以戒為師,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戒法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法是三無漏學的基礎,不管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保護戒法要如同保護我們的眼睛一般。眾生由於貪嗔癡三毒,指引身口意三業造作種種的惡業,惡業形成業力牽引著我們在六道中輪轉。要斷除貪嗔癡,前面講布施是從斷貪惑下手,持戒是從保護身口意三業下手,身口意三業能夠清淨,時間久了,貪嗔癡三毒自然能夠熄滅,這樣就能出離三界,趨向解脫大道,所以稱為持戒波羅蜜。三、忍辱度嗔恨。菩薩修忍辱行,能夠度脫嗔恨之心。經中告訴我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是無明業惑,嗔心一發可能就失去了理智,什麼業都敢去造。佛又告訴我們“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心中只為圖一時的報復,一時的怨恨,就不考慮一切而去傷害眾生,把以前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功德全部斷送掉了,叫火燒功德林。嗔恨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導致犯罪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每個人的嗔恨心最容易爆發,嗔恨心是我們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一定要斷除。前面講到布施是對治貪心根本煩惱,能夠依此修學到達涅槃的彼岸,忍辱對治的嗔也是根本煩惱,依此修學也能到達涅槃的彼岸。那如何修學忍辱法門,轉變嗔恨的心態呢?有五種方法。(1)生忍。每當被辱的境界現前,觀想對方是善知識,調整我們的心態,對方是示現給我看的,來教導我的。(2)力忍。當被辱的境界現前,用最大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為境界所轉。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就用一句佛號來降伏住嗔恨心,這就是力忍。(3)緣忍。當被辱的境界現前,別人來罵我,我們要思考,這個人為什麼不去罵別人,不罵張三不罵李四,為什麼要來罵我呢?大概前世我也罵過他,所以這一輩子要受這個報應,要還債。做了這種觀想之後就能夠逆來順受,不起嗔恨,心情舒暢。(4)觀忍。當被辱的境界現前,別人來罵我,我們用一種因緣觀,罵我的人他是因緣所生法,我自己也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相,空對空,就沒有嗔恨心能生起來了。(5)慈忍。當被別人辱罵的時候,我們不但不生嗔恨心,而且去憐憫他,他是由於自己的無明,犯嗔心來造口業,我們不但不怨恨他,而且等他心平氣和的時候去跟他講道理,講佛法,讓他明白自己的這些行為是錯誤的。我們在《金剛經》中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沒有生起嗔恨心,因為佛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沒有嗔恨心,而且發願成佛之後第一個度化的就是歌利王,佛去度化的憍陳如就是歌利王。我們學佛就要向佛學習,學習他的忍辱,忍辱能夠波羅蜜。四、精進,度懈怠。學佛的人就怕懈怠,懈怠是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佛門有這樣一句話“初發心成佛有余”,我們剛剛發心學佛的時候非常精進,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但是時間長了這個心就發不起來了,開始懈怠了。所以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就是現在末法眾生修行的寫照。修學念佛法門要精進行持下去,精是專一,進是不退。我們執持名號不斷,時間久了必然能夠降伏煩惱,念佛成佛。俗話也講“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我們有信心,信願具足,精進執持這句佛號,就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品位不低。釋迦牟尼佛因為在因地修行勇猛精進,所以他超過了彌勒佛先成佛。我們講十六尊者的時候,講到阿那律尊者喜歡睡覺,每次聽經時他都要睡覺,佛後來呵斥他,說他是螺蛳蚌蛤類,他聽了佛的呵斥後生大慚愧心,發心修行,七天七夜不睡覺,結果把眼睛搞壞掉了,佛又教他修學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他通過修學這個法門得到了眼根圓通三昧,看大千世界一切物猶如看手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他在佛的眾多弟子當中是天眼第一。所以精進心能夠度脫懈怠墮落之險。精進法門通其他五度,修學布施要精進,才能度化悭貪心;持戒要精進,才能度毀犯心;忍辱要精進,才能度嗔恨心;禅定要精進,才能度化散亂心;般若要精進,才能度化愚癡心。在六度當中,哪一度不精進都不行。有些念佛人念佛很精進,但是嗔心很大,忍辱不精進,好不容易念佛積累一些功德,被他嗔心一發,火燒功德林。五、禅定度散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的時候,講到“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執著是煩惱,妄想是心地散亂。眾生的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散亂的,特別現在末法時期,哪有一個是定下心來,好好地去修學佛法了,心不定啊。對治心散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禅定,禅定翻譯過來叫靜慮,就是寂照的意思,禅定有世間禅定(就是四禅八定)、出世間禅定和出世間上上禅定。我們現在修學的念佛法門,就是無上深妙禅。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斷除見思惑得事一心不亂,斷除見思塵沙開始破無明就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是無上深妙禅啊,這個禅定的功夫非常深啊。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前,魔王派魔女來誘惑他,派魔兵魔將來威脅他,但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被誘惑跟威脅嚇倒,就是因為他有甚深的禅定。佛法的修學次第就是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的佛性不能顯現?就是妄想執著。對治妄想用禅定,對治執著用智慧,用這兩大法寶就能去除妄想執著兩大障礙,去除清淨之後我們的自性佛性就能顯現出來。所以禅定是對治散亂的最好方式,我們念佛人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吃飯睡覺都是阿彌陀,那你往生的時候也是阿彌陀,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自在往生。把我們的亂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心不散亂。六、般若度愚癡。眾生輪回的根本就是無明,無明的根本就是貪嗔癡,為什麼會有貪,有嗔呢?就是因為愚癡啊,對治愚癡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般若。“般若”是梵語,中文譯作妙智慧,大智慧,但妙智慧大智慧無法完全代表般若的意思,所以尊重不翻。般若有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們看的經書,這是文字般若,是一個工具。它是教我們轉迷開悟,轉凡成聖的說明書。我們按照這個說明書去做,看自己有什麼地方跟文字般若不相應的,就加以改正,這就是修行,就是觀照般若。最後我們的一切煩惱習氣全部斷盡,就到達實相般若了,實相般若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剛剛講到禅定,禅定只能伏住我們的煩惱,要想讓煩惱徹底斷盡,就要用大智慧啊,所以般若法門能讓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在佛法的修學中,般若智慧很重要啊,《大智度論》有“智目行足。到清涼地。”我們通常把智慧比喻成眼睛,行持比喻成雙足,若想到達一個目的地,但有腳走路是不行的,要有眼睛指引方向。所以藕益大師在《要解》中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沒有信願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念的佛變成人天福報。信願就是智慧,是慧行,持名是行行。能否往生就是靠的大智慧,即信願,所以智慧非常重要。
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