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本源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昨天我們把序分學完了,今天開始進入正宗分,正宗分是經文的核心部分,請大家打開書本第四十九頁。

            (正宗分之科目)        ┌丁初、徵釋  

                     ┌丙初、依報妙┴丁二、廣釋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丙二、正報妙┬丁初、徵釋名號

      │                     └丁二、別釋主伴

甲二、正宗分┤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              └丙二、特勸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初、正示無上因果     

                     └丙二、重勸         

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這是講正宗分的三大核心內容——信、願、行三資糧,所以彌陀經的核心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也是淨土法門的核心。首先,廣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啟發我們的信心。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學成就果地上的圓滿,我們的自性雖然具足了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但是我們要通過阿彌陀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才能夠啟發我們自性的莊嚴。第二,由信啟願,釋迦佛以及六方諸佛都是要勸導大眾,聞者既然知道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那就應該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第三導行,正示淨土行人要以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為我們的正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印光大師稱蕅益大師所著的這部彌陀要解,說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也難以超越其上,可見這部彌陀要解的含金量。蕅益大師把正宗分分為信、願、行三科,近代圓瑛法師稱此乃千古絕唱,深合佛意,無人能及。從這點可以看出,蕅益大師真的是佛來度化我們大家的。

“信願持名,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很多人認為淨土法門不講究智慧,只要老實念佛就行。這就是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在老實念佛之前,我們忽略了“信願”。從這部經的聽眾可以看到,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捨利弗尊者是聽眾,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是聽眾,從這個事相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修學這樣的法門是非常講究智慧的。從信願的內涵來講,它也是講究大智慧的。明宗當中我們講到,“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每一個信中都包含了無量的智慧。再看“願”,也具足了無量的智慧。首先講願離娑婆,如果沒有真智慧去了解娑婆世界的真相,不知道這個世間真相是怎麼一回事,你認為它是常樂我淨,認為一切都是恆常的,怎麼會放棄娑婆世界的一切呢?當然這個放棄不是不要,不是捨棄。如果我們沒有真智慧的引導,也許就把厭離娑婆理解成放棄的意思。現在有些人認為,修學淨土法門要厭離娑婆,這個是消極的思想,這也是因為缺少般若智慧啊。淨土法門講厭離娑婆,是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不要執著,知道它是假相,但是要借助一切假相來修真如本性,一切假相的人事物都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助緣。我們面對這一切法要做到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借假修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淨土法門非但不消極,而是更積極地去生活。願生極樂,也是要有大智慧啊,這麼多佛淨土,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去極樂世界呢?為什麼不選擇其它的佛淨土呢?要有大智慧去理解淨土法門的深意。所以淨土法門是智慧的法門。“行行”就是以執持六字洪名為正行,持名念佛就是修福行,福慧兩足尊就是佛,我們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就是在福慧雙修。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現在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老同修,學佛學了一輩子,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是最後卻不能往生,這是什麼原因呢?蕅益大師在這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雖然在老實念佛,但是有沒有具足信願?能否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在於念佛念的多少,而是在於有沒有具足信願。念佛念得再多,妄想心在念,執著心在念,沒有目標的念,有什麼用。能否往生是取決於信願,我們到底有沒有“信願”念佛,大家可以扪心自問一下。蕅益大師在這裡做了一個比喻,信願好比是眼睛,念佛好比是雙腳,如果沒有眼睛給我們指導方向,但有雙腳始終難到目的地啊。我再重申一下,往生西方首先一定要具足信願,在這個前提下,再精進念佛,那是無比的殊勝。

                                                      ┌戊初、徵┌己初、約能受用釋

                                      ┌丁初、徵釋┴戊二、釋┴己二、約所受用釋

              ┌丙初、依報妙┴丁二、廣釋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丙二、正報妙┬丁初、徵釋名號

                      └丁二、別釋主伴

乙初分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徵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徵、二釋。戊今初。

『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佛首先自問極樂名號的由來,為底下解釋極樂世界作鋪墊。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眾生”在佛經中通常有三種解釋:(1)眾人共生之義;(2)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3)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在這個地方不是這三種意思,這裡眾生是指能夠享受極樂世界快樂的這些主體,包括從等覺以下眾生,等覺就是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的大菩薩,深位菩薩。底下的聲聞、緣覺、六道眾生統統包括在內。下下品的都能夠享受極樂的快樂,何況是上上品。下面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苦樂進行一個對照。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娑婆世界,這個名號是梵語,中文譯作“堪忍”,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要能夠忍受種種的痛苦。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先釋三苦:(1)苦苦。這是相對於極樂世界種種的樂跟娑婆世界對應的苦,比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有天氣寒冷、炎熱之苦等等。一件苦接一件苦,人倒霉的時候喝水也塞牙,苦上加苦,這就是苦苦。(2)壞苦。這個世界也有快樂,但都是短暫的、不究竟的,我們的快樂背後往往隱含著痛苦。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喝酒,叫他喝一瓶酒他覺得挺好,叫他喝十瓶、一百瓶,他不干了,這不是要他的命嗎,喝多了就會覺得苦。再舉個例子,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些人家裡面幾代同堂,覺得非常幸福,整日享受天倫之樂,但是這種天倫之樂背後就隱含著痛苦,也許無常一到,死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幸福的生活就徹底結束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沒有真正的快樂,所謂的快樂背後都隱含著痛苦,這是壞苦。(3)行苦。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像無聊、空虛,雖然不是痛苦,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會招致其它的痛苦。有人要問了,既然樂與苦是相對的,那極樂世界沒有眾苦,我們怎樣知道它是快樂的呢?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相對我們娑婆世界的苦而言的,才顯現出極樂世界的快樂,讓我們生起願生之心,對娑婆世界的厭離之心。

宋代大德慈雲忏主,把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修行的難易進行了比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四十二章經》中講到人有二十難,有一條就是生值佛世難,來到這個世間能夠值遇佛在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們娑婆世界有迦葉佛、釋迦佛,但是他們已經成為過去佛離我們而去了,未來有彌勒佛,但我們等到彌勒佛成佛,不知道猴年馬月了,況且我們也沒有時間去等。對於我們這些眾生來講,還是有大福報的,只要我們信願具足,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定能蒙佛接引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同居土今現在說法,就能夠親近到佛。所以只要你發起信心、發起願力,就必定能夠到極樂世界去親近佛。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前幾天,跟我蘇州的一位同學交流,我們現在大陸最缺少的就是講經法師。講經不是隨隨便便地講,要能夠真正地做到。能說能做是聖人,能做不能說是賢人,能說不做是騙人。講經法師少了,我們聽法的機會也就少了。如果現在的出家人都發心出來講法,那我們將會把末法扭轉成為正法。講經說法確實不容易,所以對於一切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我們一定要贊歎。在娑婆世界我們很難聽到佛法,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眾鳥為之說法,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想聽什麼法就聽什麼法,你想學唯識,彌勒菩薩在那裡,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專家,多麼殊勝啊。

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在娑婆世界啊沒有真正的朋友,酒肉朋友朝朝有,困難出來不伸手,什麼原因呢?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執心很強,都是在自私自利,人與人之間關系非常緊張,互相利用,特別在當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甚至在我們學佛的同修當中也有這種現象,拉幫結派人我是非,我們學佛了還去搞是非,什麼是是非?造“罪”啊(上是下非)。我們與惡友在一起,就是人我是非,那必定要感召三惡道的果報啊。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我們親近的都是諸上善人,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與諸上善人相聚一處,經過佛法的長期熏修,法喜充滿。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障礙,魔就是障礙。有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它們歸類就是外魔和內魔。外魔就是欲界第六天的波旬,我們修學佛法之前,整天在搞貪、嗔、癡,都是魔王波旬的子孫。現在開始學習佛法,魔王波旬害怕了,因為要空他的眷屬,把他的魔子魔孫拉過來成佛,所以他要來破壞。出家人受羯磨的時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輾轉相告,傳到魔王那裡他非常害怕。如果我們學佛之後還是搞貪嗔癡,搞人我是非,那魔王又高興了,還是回來做魔子魔孫了。跟外魔相比內魔更可怕,就是煩惱、昏沉、懈怠,修行懈怠都是魔障啊。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些佛弟子不用功辦道,與佛法不相應,他在那邊流淚啊,魔王看到了哈哈大笑。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釋迦佛還未示現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為沒有佛法,不知道要超越三界,一直以來就隨順業力在六道之中輪轉不停。當我們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一得往生,橫截生死。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想出離三界,首先要斷見惑跟思惑,是豎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是見解上的錯誤,有五種錯誤的見解:(1)身見。對自己的身體非常執著,認為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是真我,所以要維護這個身體,防止它衰老,去保養化妝美容,但是要知道這個身體總是要衰老的。(2)邊見。要麼執著於空,要麼執著於有,要麼執著於正,要麼執著於邪,這就有了對立,有對立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一不二,是平等沒有差別的。《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就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3)邪見。與佛不相應、跟佛法不相應的見解都是邪見。(4)見取見。執著於自己錯誤的見解,不聽正見。(5)戒禁取見。持非佛戒、不符合佛教戒律的就是戒禁取見。以前有一幫居士來到彌陀寺,非常發心,不到齋堂用齋了,過午不食非常令人贊歎。他們的領隊跟我介紹說,我們不但過午不食,而且不食人間煙火。我就非常納悶,不食人間煙火這是天道眾生禅悅為食啊,後來觀察才知道,他們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就是用電飯鍋燒飯燒菜,沒有煙沒有火,這是非佛戒,就屬於戒禁取見。我們把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才能初入聖流,證初果。要想徹底離開三界,還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思惑,是思想上的問題,貪、嗔、癡、慢、疑。貪什麼?財、色、名、食、睡。所謂“諸苦皆由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貪心導致的,但是由於愚癡,還不知道貪心怎麼起來的,忘了自己的自性阿彌陀佛,想法都是跟貪嗔癡相應,跟魔在相應。為什麼會貪,因為癡,貪不到了就嗔,稍微有一點本事就開始貢高我慢,對甚深的大法不能生起信心,懷疑。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要想出離三界是豎著出離,那必須要把見惑跟思惑統統斷盡。大家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有人說太難了,太難了不要緊,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不要豎著出去,橫著出世,沒有斷煩惱不要緊,只要具足信願老實念佛,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三不退,永遠離開凡夫的分段生死,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在我們娑婆世界有三惡道,極樂世界沒有,而且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大家晚上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想一想,我這一天起心動念有多少在為別人考慮的,有多少是在為自己考慮的?你為別人考慮的多,那你這個人必定成就,如果為自己考慮的多,那就是在搞自私自利,大家都很清楚這是跟三惡道相應啊。《地藏經》大家都在讀,閻浮提眾生無時無刻不在造業啊,而且所造的業惡業居多,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西方,那就到三惡道。所以我們要發心,一定要這一輩子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裡沒有六道輪回,沒有三惡道,而且不聞三惡道之名。有些人讀了彌陀經又有疑問了,師父你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怎麼還有鳥兒在那說法,鳥不就是畜生道的嗎?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啊,變化所現,一是要讓大眾聞法方便,二是在極樂世界沒有分別了啊,眾鳥就是佛。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為了生計,為了生存,雖然自己發心持戒,往往被俗事障礙。為了談成一筆生意,要陪客戶喝酒、娛樂,為了升官發財行賄,種種好話說盡,逢迎拍馬,紅白喜事廣造殺業。經常碰到有些人來問我,怎麼辦?這個就是塵緣障道苦啊。到了極樂世界,不必為了生計犯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去阿谀奉承,不要去考慮這些,一切是受用自在啊。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娑婆世界眾生的壽命非常短暫。在末法時期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很難成就,因為末法眾生障深、慧淺、福薄,可能修一般的法門還沒有成就,乃至於即將成就,但是死魔已經來了,來世有隔胎之謎,來世還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哪一道,所以以前所修統統作廢,得了人身,要重新再來,因為壽命短暫啊。但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啊,一生就成就。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在娑婆世界修行,經常容易退失我們的初發心。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非常精進勇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歸西天,佛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寺院裡面我們也經常看到,剛剛到寺院裡面來,勇猛精進,時間長了以後你再去看,懈怠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得大乘正定聚,永無退失初發心,退失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在娑婆世界完全仗自力解脫,成就圓滿菩提,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這個成就還不是究竟佛。這麼長的時間,但是能夠成佛也非常不簡單,因為有種種的障礙。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自力與他力相結合,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聚會一處,見聞皆是佛法,一生成就不退轉。以上是對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修學的難易進行了對比,主要目的是讓我們大眾生起往生極樂的大願心。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苦跟極樂世界的樂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有分別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同居淨土的,都是五濁很輕的眾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沒有娑婆世界的八苦:(1)生苦。生苦大家都經歷過,但是早已忘記了。住胎十月稱為胎獄,在母親肚子裡面這十個月就是受的地獄之苦,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你看那個小孩子就哭啊,苦啊,來到這個世界受苦啊。(2)老苦。老了以後沒有用了,沒有價值了,遭到親人的拋棄,社會的拋棄。吃什麼東西都沒味道了,不是這兒疼就是那痛的,想念佛吃不消,行動不便。老了以後我執心還越來越強了,你說苦不苦啊。(3)病苦。昨天我去看覺慧法師,躺在醫院裡面,他說我生老病都經歷過了,還有一個死苦沒經歷。生毛病非常痛苦啊,大家應該都有感受,四大不調非常難受。(4)死苦。這個死苦我相信大家在彌陀寺都能夠感受到,我們經常給老菩薩助念,如果得不到自在往生,最後都是非常的痛苦,真正的是不得好死啊。如果我們不能自在往生,這種死苦佛經描述就像生龜脫殼一樣。我在靈巖山的時候,看到好幾位出家人,靈巖山的當家悟性長老,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用功辦道,不為名聞利養,最後在寶華山傳戒,自在往生。靈巖山的養齋老和尚,也是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念佛,逢人就勸念佛放生,最後預知時至。前天來的那位沙彌尼講到她熟悉養齋老和尚,說他的皮膚像小孩子一樣的,將近九十歲的人了,最後是打精進佛七預知時至往生啊,給我們生起無比的信心。我們一定要信願具足老實念佛最後自在往生,如果我們現在跟人我是非造罪,將來以後不得好死,要明白這個道理。(5)愛別離苦。愛就是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我們到了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情,所以佛講我們叫“有情”啊,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的情。相愛的人在一起很高興,但是一旦分開了呢,一個人先走路了,還有一個人哭哭啼啼的,你怎麼不把我一起帶走啊,痛苦,這個叫愛別離苦。大家要知道,相聚在一起是個緣,這個緣是無常的,總有一天要結束,沒有永恆的愛情。(6)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有意見的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跟自己和不來的人一起做事非常痛苦。這個與佛法不相應啊,真正的佛菩薩是圓融無礙啊,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歡喜,不會跟眾生格格不入的。我們在一起如果有對立有沖突,那就是與佛法不相應。佛法是沒有對立沒有沖突的,是不二法門。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一切惡緣善緣都是我們學習之處。有人講了,三人同行,其他兩個都是壞人,一個小偷一個詐騙,我向誰學去?別人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為戒啊,所以一切惡行的知識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他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為戒,不要去犯。所以在佛法當中沒有對立,跟眾生相處令一切眾生歡喜。(7)求不得苦。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喜歡上一個人追求不到,痛苦。喜歡一樣東西,自己沒有能力買,痛苦。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到最後死的時候也死不瞑目,牽掛。沒有想到極樂世界,牽掛我這一生還有一個目標沒有實現,求不得是苦啊。(8)五陰熾盛苦。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是遮蔽。色心二法遮蔽了我們清淨的佛性,清淨佛性不能顯現都是五陰在起作用。五陰逼迫我們的身心帶來種種的煩惱,整天妄想紛飛,欲望強烈,想東想西,繼而胡作非為造作惡業就感召前面種種的痛苦。在這八苦裡面大家有些都親身經歷過了,應該明白,一說即通。還有無量諸苦,天冷,彌陀寺怎麼比上海還要冷這麼多呢?夏天熱是苦。我們有很多苦啊已經習以為常,不覺得苦了。所以二乘的聖人看我們這個三界如牢獄,看我們這些眾生猶如我們看糞坑裡面的蛆蟲,它在那種骯髒不堪的環境裡面,說不定也在為了名聞利養在爭啊奪的,它沉浸在那種苦樂之中,一日無常到,生命就要結束了。我們人就像那個蛆蟲一樣的,也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拼命地爭名奪利,最後墮落三惡道,就是這樣的道理。明白了這樣的苦,就要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明白了苦並不是要放棄它,而是借助於這些假相來成就我們往生的資糧啊。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上一篇:本源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三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