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我們今天繼續學習《要解》,請大家打開書本第四十六頁。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
按照天台宗的思想,把十方剎土都分為四土,極樂世界也不例外。四土即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亦名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土並不是阿彌陀佛分的,它是根據我們念佛功夫的深淺,以及斷煩惱的程度所分的。在四土當中,各有淨穢之相。凡聖同居土,顧名思義,在這一土當中有凡人,有聖者。“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佛在《楞嚴經》中對“濁”進行了解釋,經中講到“譬如清水,清潔本然,投以塵土灰沙之倫,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這是比喻我們清淨的佛性被外面的五欲六塵染污了。我們常講的“五濁”惡世,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一、劫濁。劫是時代,時代本身並無清濁之分,因為眾生具足了底下四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一時期當中大的環境不好,稱為劫濁。二、見濁。見是知見,我們的見解、對這個世間的認識有問題。我們認為世間常、樂、我、淨,而佛陀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在見解認識上出現了問題,這叫見濁,也就是見惑。三、煩惱濁。是思想上出現的問題,我們因為有了錯誤的見解,對世間的一切產生了常樂我淨的思想,就執著於世間一切的實有,想要得到,產生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就來逼迫我們的身心,煩惱濁就是思惑。四、眾生濁。因為我們具足了錯誤的見解與思想,就導致身、口、意三業造作種種的惡業,產生的業力就成為輪回生死的根本,招感了五蘊有漏之身,色心二法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的,這是眾生濁。五、命濁。命是壽命,我們的生命由色心二法組合而成,心經中我們講到五蘊,就是物質上的色法和精神上的心法組合而成。如果沒有色法,八識之心就沒有依托;如果沒有心法,我們的色身會腐朽,沒有生命力,一個死人他沒有心法,這個色身就成為屍體了,不會長久。眾生的生命(色身)是無常變化的,此起彼伏,不恆常,這就是命濁。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三輩九品是怎麼確定的呢?就是根據五濁的輕重。五濁重者在下,感召的是穢土;五濁輕者在上,感召的是淨土。這裡淨、穢是相對而言,它這個穢土比我們娑婆世界好得不得了了,哪怕我們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得三不退。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已經斷除了見思惑,在娑婆世界見思煩惱斷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只是一個化城而非究竟,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等著去斷,余下來了煩惱要斷,故“有余”。它的穢土修的是析空觀,析是分析。對一切法進行分析,比如一個人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本身沒有一個獨體存在,是因緣所生法。對物質進行細分,現在研究到一切物質分到最微細的就是誇克,再微細的就是波動,這樣去分析也可以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就是阿羅漢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方便有余土。這是藏教所修的析空觀,證入方便有余土的穢土。體空觀,不壞諸法之存在而觀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大乘佛教之空觀,為通教所修,證入方便有余土的淨土。
【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實報莊嚴土的眾生已經把見思、塵沙煩惱斷盡,開始斷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都是法身大士,真實見到了佛性,他的自性清淨莊嚴都顯現出來了,所以叫實報莊嚴土,沒有障礙了,所以叫實報無障礙土。此土中,別教修次第三觀:先空觀,次假觀,後中觀。先看到一切法的空相,再發起菩提心修假觀度化一切眾生,最後修中觀。可以依次斷見思、塵沙、無明,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圓教認為一心當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觀,無需次第修行。次第三觀者證入實報穢土,一心三觀者證入實報淨土。
【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
常寂光淨土就是佛的境界了,是我們的老家,我們現在都想到常寂光淨土去。常、寂、光是佛的涅槃三德,常為法身德,寂為解脫德,光為般若德。此土以滿證和分證而分淨穢。斷無明煩惱的時候,從第一品無明煩惱到四十一品,已經開始分證常寂光淨土。分證者在常寂光淨土的穢土;究竟滿證者,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斷了,就在寂光土的淨土。
【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彌陀經主要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講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想靠自己的力量把見思惑斷盡不容易,見思煩惱沒有斷盡,我們信願具足老實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凡聖同居土。所以這裡藕益大師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我們到了凡聖同居土,可以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些諸上善人是誰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阿彌陀佛是什麼地方的?常寂光淨土。也有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的聖眾。我們長期跟這些佛、大菩薩在一起,那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認識都是跟他們一樣的,所以同時又具足了上三淨土的功德,感受到上三土的境界。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前面介紹了極樂世界的依報,這段開始介紹極樂世界正報教主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倡導正報教主之名。此地蕅益大師介紹了佛三身的意義。身者,積聚之義,凡夫積聚業障為身,四大五蘊和合的色身就是痛苦的根本,是有漏法。因為有身體的存在,我們為了滿足它的欲望,而造作殺盜YIN妄酒種種的業。佛有三身,但跟凡夫是不一樣的。一、法身。積聚理性以為身,這是指性德,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二、報身。積聚智慧以為身,是從修德角度講的,修德圓滿智慧顯現。三、應化身。積聚機緣以為身,是從利益眾生角度講的,為了利益眾生示現種種的應化身。法身好比天上的月亮,是月亮的本體,報身好比反射的月光,化身就像水中映月,三身本為一體。下面從單復兩個層面對三身分別做介紹,分析的比較細致,我們平時誦阿彌陀經覺得很簡單,它是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不用心就很難體會。
法身單,是如如理,指眾生本來具有的清淨佛性。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講到“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智慧德相就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佛性。在聖,成為羅漢、菩薩、佛,這個佛性沒有增加;在凡,因為迷惑成為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眾生,佛性也沒有減少。佛性是不變的,這是如如理。諸佛菩薩證得了這個清淨佛性,他圓滿佛道。報身單,是如如智。眾生哪一天得度因緣成熟了,我們的始覺之智開始動了,開始知道要修行、要解脫、要出離輪回了,修德圓滿智慧顯現,是以智慧為身。報身有微塵相好,我們凡夫、二乘不能看到佛的報身,只有大菩薩才能見到佛的報身。化身單,佛是福德智慧最圓滿的“兩足尊”,從他的法身報身當中流露出來的應化身,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清淨莊嚴。
下面從體用兩個層面來介紹三身。法身復者。一、自性清淨法身,就是前面講的眾生本來具有的清淨佛性。二、離垢妙極法身,是從修德層面講的。眾生雖然本來具有佛性,但是我們的佛性上面有無明、妄想、執著,有分別,沒有辦法顯現出來。好比在礦之金,需要提煉的過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純金。要顯現出我們的佛性,我們也要修行。離垢就是要離一切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妙極,就是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同修,就是要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最終得到離垢妙極法身。
報身復者。一、自受用報身,顧名思義,就是自己享受的實報無障的寂靜涅槃之樂,永遠離開了凡夫的分段生死,以及二乘跟緣覺菩薩的變異生死,遠離兩種生死,得到清淨快樂的涅槃之樂。二、他受用報身,這是佛有慈悲心,從根本智起後得智去度化大菩薩,他起的報身為十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受用,二乘凡夫是不能看見的。
化身復者,一、示生化身,佛從報身當中感受到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就示現經過八相成道,度化利益眾生。像釋迦牟尼佛,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學佛因緣成熟,所以示現到這個世間,就是生化身。二、應現化身,隨順因緣,沒有固定的形式示現,能夠示現聖應身和劣應身來度化眾生,甚至可以示現到畜生道、餓鬼道去度化眾生。隨類化身,就是隨九界之類,觀察到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去救度。
【雖辨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這一段義理非常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上面辨別了佛的單三身和復三身,怕我們不明理性,生起情執去執著三身,所以這裡講“實非一非三”,又怕人執著於“非一非三”,又倒過來講“而三而一”,上句遮了,下句再照,遮照同時就是圓融中道。從它的現象來講,還是具足而三而一。
不縱橫,不並別者。是佛的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三德秘密之藏是一切法的本源、一切眾生的慧命。《涅槃經》中說三德秘密之藏猶如梵文伊字∴之三點,不能把它豎起來擺布,也不能橫著擺布,也不能並在一起,也不能分散開來,否則都不成伊字。就像摩醯首羅天,面上三只眼睛(∴狀排列),才成伊字。佛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這是佛所證的三德秘密之藏。
佛的三身也如涅槃三德,像伊字一樣很難表達,是“離過絕非,不可思議”。“離過”是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我們認識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四句:有、空、即有即空、非有非空。每句當中又含四句,就是四四十六句,依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四十八句,又已生起跟未生起,就是九十六句,再加根本四句就是一百句。只要排遣開根本四句,百句的過失就自然斷絕了。“不可思議”,就是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不能用語言文字,不能用意識心去理解佛的三身,以及中道實相之理。
【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這是從修德層面理解的。剛剛講到,這部經主要是針對我們這些眾生講的,沒有斷見思煩惱,往生極樂世界到凡聖同居土,所見的阿彌陀佛是法身、報身還是化身呢?同居淨土見到的是化身,但這個化身也是從阿彌陀佛的法身跟報身當中流露出來的。正如月亮、月光、水中月看似三者,其實本為一體。所以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這裡重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不是過去的、未來的,是現在那裡真真實實存在的。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見到清淨大海眾,見到那殊勝莊嚴的依報環境,見到正報教主阿彌陀佛。佛講法具足四悉檀義,這裡就是用四悉檀讓我們得到真實利益。
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真實實存在,無比殊勝,依正莊嚴,無有眾苦。我們在娑婆世界這麼長時間,知道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種種的苦惱,聽到還有這麼好的地方等著我們,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在我們這兒黃金相當珍貴,無有眾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這麼殊勝的環境,眾生一聽就生起歡喜心,欣求之心。
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誠語指示令專一故”,在經中,釋迦牟尼佛及六方諸佛都勸導我們要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叫我們專一呢?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有一個很強的劣根性,總是看著那山比這山高,心始終不定。覺得別人的地方都是好的,自己在一個地方待長了覺得這個地方不好。聽別人講彌勒淨土好,馬上又要到彌勒淨土去;聽別人講藥師琉璃淨土好,又要到藥師琉璃淨土去,最後什麼地方都得不到利益。
三、對治悉檀,得破惡益。“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這是給我們打預防針。末法時期有種種邪見,特別是對極樂世界的認識沒有深入理性,不理解。蕅益大師很慈悲啊,早預料到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寫出來,不讓邪見障礙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簡非乾城陽焰”,簡是簡別。乾城是乾達婆城,是海市蜃樓,虛幻不實的。極樂世界不同乾達婆城,也不是陽焰。陽焰,特別在春天,大晴天,我們在田野裡可以看到飄浮的焰,遠看像水,近看什麼東西也沒有,口渴的野鹿看到焰以為是水,奔過去什麼也沒有,上當了。“非權現曲示”,權是權巧方便。這裡蕅益大師特別舉了一個例子,唐代李通玄長者,他在華嚴經上很有見地,但對淨土法門不了解,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權巧方便,接引小根性的人令其求生,這種見解是不正確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及歷代淨土祖師都在破斥他這個邪見。“非緣影虛妄”,就是第六意識心,緣慮心。緣慮心跟外塵接觸後,把這個影子投入在阿賴耶識裡面,舉體皆妄,它不是真實的。凡夫把第六意識心認作真心,因而覺得極樂世界在心外,這是錯誤的知見。“非保真偏但”,上面是破邪魔之見,底下破權小之見。保真,是藏教阿羅漢證得的保真涅槃。偏,是藏教偏真涅槃。保真涅槃、偏真涅槃也是化城,不究竟,沒有真實見到佛性。但,是別教但中,執著於這個中。極樂世界是圓中之妙有,非偏非但。蕅益大師防止我們落入這些邪見,提前寫出來讓我們明白,能有免疫能力。
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圓融彰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實不出我當下一念,因為這些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比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自性裡面本來就具有無量壽無量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自性裡面本來就具有大慈大悲;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自性裡面本來具有啊。法藏比丘在因地圓滿的修行,就彰顯了果地上的圓滿。所以我們現在求生西方,通過事相上有淨土可求,來顯現出我們的自性清淨莊嚴,從而契入中道實相之理。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
所謂“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我們娑婆世界過去有迦葉佛,現在有釋迦佛,未來有彌勒佛,釋迦佛雖然稱為現在佛,但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了,我們也沒有福德因緣去親近他老人家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有機緣,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邊“今現在說法”。有些人擔心,釋迦牟尼佛講彌陀經的時候,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今現在說法”,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會不會圓寂了,白念佛了?不要擔心,放一百個心,阿彌陀佛是無量壽,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他老人家成佛以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於今十劫,才十劫的時間,跟無量壽比起來太短暫了,剛剛開始。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將來就是極樂世界的元老。不但現在如此,將來彌勒菩薩成佛,阿彌陀佛還是今現在說法。
【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阿彌陀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信、願、行。這也是我們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整部阿彌陀經就是講的信願行,先講極樂世界如何殊勝,依正如何莊嚴,讓我們對它生起信心,然後勸導我們發願“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發願之後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這個是行。不要覺得發起序就這麼簡單的幾個字,但是它已經把信願行表現出來了。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有,有世界、有阿彌陀佛,讓我們生起信心。“有世界名曰極樂”,極樂就沒有痛苦;娑婆世界叫我們忍,是因為有痛苦。娑婆世界是苦的,極樂世界是快樂的,這是讓我們發大願心。“有佛號阿彌陀”,我們只要念了阿彌陀佛,就得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所以眾生要力行念佛,這就是行。
發起序中不但含有信願行,也含攝了佛法僧三寶。“阿彌陀佛”是佛寶,“今現在說法”所說之法是法寶,聽眾“清淨大海眾”是僧寶。
也含攝了五重玄義。佛法僧三寶是住持三寶之名,是序名。住持三寶跟一體三寶是理,相與理是同一實相,這是體,實相為體。從實相之體,起信、起願、起行,是序宗。我們信願行具足,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阿鞞跋致,能夠見佛聞法、圓滿菩提,這就是用。淨土法門讓我們系緣唯一佛界為所緣境者,惟念一佛,即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一真法界。凡夫的心總是向外攀緣,如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是跟佛法相應。不雜余事,把心安住在佛號上面,那其他九法界跟我們沒有關系了,都是多余的。如果我們的心跟五欲六塵相應,所感召的就是三惡道的果報。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是跟佛相應,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為教相。
發起序看起來文字雖短,但是內容很豐富。它含攝了整部彌陀經的思想,也含攝了淨土宗的思想。所以我們講佛經,包括這部要解,都是字字句句含有無量義,需要耐心地去體會。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