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本源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彌陀要解》,昨天講到辨體,大家聽起來好像特別吃力。但是不要緊,只要我們至誠恭敬,在我們八識田中已經種下了因緣。

【第三明宗。】

    宗,是修學的宗旨和綱要。我們修學淨土法門,首先要明白它的修學綱要,否則就是盲修瞎練。明宗以及底下要講的論用,都是非常關鍵的。

【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

    這是講宗旨在修學當中的重要性。宗是修行要徑,修行的宗旨跟綱要是我們修學佛法一條很重要的路徑。會體樞機,這是一個比喻。樞機,是我們寺院大門的一個很重要的部件,樞是門軸,機是門栓。會體,在辨體中講過,這部經典是以實相為體。修學佛法的次第過程是信、解、行、證。我們相信了實相之體,又理解實相之體,然後就要實踐,通過實踐來印證實相之體。會體,就是讓我們明白實相之體。宗旨,這個修行的綱要跟宗旨,是讓我們印證實相之體的。而萬行之綱領也。菩薩修六度萬行,起心動念都是在為眾生考慮的,發菩提心是菩薩修學的宗旨。我們修學佛道,一定要明白宗旨跟綱領。綱,就是漁網的綱繩。領,是衣服的領子。比喻明宗是確定我們修學的最關鍵、最核心的部分。

【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漁網要起網的時候,首先要把綱繩拉起來,一拉起來以後,它的網目全部是歷歷分明。挈領則襟袖至,這個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初發心的同修,穿這個海青的時候,始終不知道怎麼穿,這個衣服從來沒有穿過。但是蕅益大師在此地,他告訴我們,很容易,要找到它關鍵的部分,穿海青就不難啦。什麼是海青的關鍵部分啊?它的領子,你找到了領子,襟袖必然找到啦。所以我們疊海青的時候,也是首先要找到領子的。這是一個比喻,我們找到了這個綱要,就明白了它的修學方法跟要徑。所以在辨體之後,我們就要明白它的修學綱要。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清楚地明白了,《彌陀經》的修學宗旨是什麼?信願行三資糧。也是告訴我們修信願持名念佛法門,它的宗旨是什麼,就是信願持名念佛。非信不足啟願。《大智度論》告訴我們,“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華嚴經》告訴我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是第一步,沒有信就不會有下一步。那我們有了信,必然有願,有了願,就要導行,要去實踐這個願。反過來講,要用行來填補我們的願海,由願跟行來證我們所信。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由此可知,《彌陀經》當中講的是什麼,我們都一目了然啊。它先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無三惡道,眾鳥說法,黃金為地,先介紹極樂世界多麼的殊勝,要讓你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之後,要勸你發願,在經中,佛告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看我們在娑婆世界多苦啊,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既然知道了極樂世界是這麼的殊勝,正報莊嚴,依報莊嚴,所以你要發願,願生極樂,願離娑婆。那有了願,底下要有行動,我們單有願沒有行那怎麼行啊,說空話沒有用啊。所以底下,在經中,佛又告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必然得生阿彌陀佛的國土。往生淨土就徑登不退,這是什麼意思呢?“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們每天都在念,什麼叫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啊。我們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哪怕就是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不會再退轉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了。徑登不退阿鞞跋致。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在佛法當中是非常的關鍵。剛剛我們講到《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你有了信,才能到佛門裡面來。你對淨土法門,對持名念佛法門產生了信心,你才會來參加這個佛七,所以信是非常關鍵啊。那我們信什麼呢?大師告訴我們,首先要相信自己,信自。我覺得這個非常關鍵啊,就是要有自信,世出世法,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要有自信心。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自己都沒有自信,那你這個事情不會成功。我經常聽到一些同修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多人都在念佛求生,真正的有多少人往生啊。我就不談了,還是求點人天福報吧。”那我告訴你,你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你對自己都沒有信心,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你能往生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只要自己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看蕅益大師他對信自是怎麼說的。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大師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我們的真如本性,它不是這顆肉團心,也不是意識心,它從時間上來講沒有先後,也不可以從空間去講,因為它橫絕邊涯。這個心呢,能夠隨順諸多因緣變化種種的幻象,雖然它能夠起種種的幻象,但是我們這個心始終沒有改變。它與諸佛菩薩,與他們的佛心是一樣的。雖然與諸佛菩薩一樣,但是我們的佛心上面覆蓋了無明妄想執著。哪一天我們的始覺之智開始起作用了,比如說我們現在開始覺悟了,我們的修德圓滿,我們的自性佛性就會顯現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是一個大福報的人吶,能夠到寺院裡面來修學來念佛,你的始覺之智已經開始動啦。那你要信心具足,要能夠長久恆常地精進下去,時間長了必能顯現出本來的真性。十方世界都是出於我們這一念,極樂世界也不例外。我們要相信自己的佛性與佛沒有兩樣,“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就是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就是信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及他所介紹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的國土是真實不虛的。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是不講假話的,他苦口婆心給我們介紹,勸導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啊,而我們這些愚癡無明的眾生還是不明白,不能夠理解佛的用心。佛像慈父一樣的,阿彌陀佛像慈父一樣的在極樂世界苦口婆心的,“你們過來呀,你們過來”,但是我們呢,還是執著於娑婆世界的一切假相,不肯放下。所以為什麼不能往生啊,就是這個原因。講起來都在念佛,但是心有沒有念佛啊。所以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六方諸佛都來贊歎這個法門,多麼殊勝啊。但是我們對這個法門,很難生起信心,因為覺得它太容易了,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了生脫死,橫超三界。所以它是難信之法。釋迦牟尼佛知道大家要懷疑,那請六方諸佛來作證,所以我們一定要生起信心,不能辜負佛陀對我們的期望。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因果,是非常的重要。學佛的次第過程,首先就是要深信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我們為什麼對法門信心不夠堅定?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當下所造的這個因的果報。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在因的時候,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就把它降伏住。凡夫呢,當下作這個因的時候他不害怕,看到果報現前了才害怕。開始做壞事情的時候沒有畏懼,但是被抓起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你看東台看守所,進去的三個大字“悔後遲”,看到那幾個字,腿軟啦。現在搞是非不害怕,到了臨命終時的時候,果報現前,害怕的不得了。我們大家可以看看,在這個地方來助念來往生的這些人,都是在示現給我們大眾看啊。每一次我們到火葬場去,送那些往生者火化的時候,我看到好多同修都講,“哎呀,人沒啥意思”,這個人沒有意思啦,我們在世的時候白白胖胖的,到了裡面45分鐘就結束啦,變成灰啦。所以我們人生啊,就是非常虛幻的,很短暫,對吧。我們當下呢,要發起這種殊勝的念佛因,也必然得到往生的果。

   “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這句話出自於《法華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裡有一個典故,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窮老頭,他看到佛陀和他的弟子都非常的自在莊嚴,於是也產生了出家的念頭。有一天,他就來到佛陀的僧團,正巧佛陀不在家,他就跟佛的弟子講他要出家,佛的弟子好多都是阿羅漢,阿羅漢有神通,可以看到八萬劫以內的事情。那些阿羅漢就觀察,看他的宿世有沒有這個出家的因。這羅漢一看吶,八萬劫之內,這個窮老頭子也沒有拜過佛,也沒有念過佛,沒有善根出家,就跟他講,你不適合出家,你沒有這個善根。所以說,出家是不容易的,“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我們現在能夠出家,都是宿世有很大因緣的。你沒有因緣,要出家,幫你把頭剃光光了,還是要還俗的。所以出家都是宿世種下很深的因緣。那這位老人呢,他想著,在世上這麼苦,又窮,自己又老了,想要出家吧,佛陀的弟子又不允許,他覺得這個人實在沒有意思啊,就想自殺。於是來到大海邊,正巧碰到佛陀,佛陀問他,老人家你為什麼要自殺呢,他就把之前的經過講給佛陀聽。佛陀就跟他說,我允許你出家,然後把他帶回僧團裡剃度出家了。沒過多長時間,這位老人證果了。佛的弟子不能理解,他八萬劫之內沒有出家的因緣,為什麼給他出家,他為什麼能夠證果呢?佛陀就跟他講,你們可以看到八萬劫以內的事情,但是八萬劫以外的事情你不知道啊。在以前有個樵夫,正在山上砍柴,他看到了一只老虎來咬他,他嚇死了,念了一句“南無佛”。這句南無佛就成就了這位老人的出家因緣。所以我們現在呀,要多印些南無阿彌陀佛的紙頭,那些不信佛的人念念呢,已經給他種下金剛種子了。就像我們在這聽經一樣的,聽不懂不要緊,金剛種子已經種下來了,總有一天會懂的,都會成為我們成佛的因緣。為什麼我們寺院裡一直播放佛號不間斷,就是讓來到寺院的人,那些泥瓦工啊都跟在後面念。不信不要緊,得度的因緣已經給他種下去了。所以散亂稱名都成為成佛的種子,況且我們在這念佛堂裡面一心不亂地這樣念啊,那必然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當然這個一心不亂有事一心跟理一心,我們底下再講。那大家要對這個佛號生起無比的信心!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我們種下這個念佛的因,必然感召往生的果。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諸上善人,都是種下了因才感受了這個果報啊。我們學佛,一定要相信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現在種貪嗔癡的因,那就得三惡道的果啊。所以我們現在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在造三惡道的因,還是在造解脫的因,往生的因。一定要常常觀照。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佛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們要相信,依我們的心所現的這個境,是真實不虛的。極樂世界是實有的,確確實實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們是有極樂世界可求生的,它不同於莊生寓言,虛幻不實的。佛是講真實語的,給我們介紹的這個極樂世界,確確實實在那裡。只要你信願具足至誠懇切,必然蒙佛接引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介爾一念,就是很微細的念頭,它是天台宗的專有名詞。十方一切佛剎不出我現前一微念。我們的心性,是盡虛空遍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出現前一念心性之外。所謂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這個地方又再一次地強調,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主伴是什麼。依,依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些客觀環境。正,正報,就是阿彌陀佛及其國眾生。主,就是彼國教主,阿彌陀佛。伴,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清淨大海眾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現前一念的影像。我們心性如鏡,極樂世界依正它好比鏡中之影像。全事即理,事相接受了那我們必能契入理性。比如說我叫你去做一把椅子,你腦子裡面沒有椅子的概念,那不可能閉門造車嘛。那別人來指導你把一把椅子做起來了,之後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有了事相,必然產生理性。全妄即真,妄即是真,妄境都是由我們真心所幻現的,它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如同平靜的海水,突然起了大風,產生了波浪,波浪就好比我們的妄心,它的本體還是水,風平浪靜之後,它還是湛然如初。全修即性,昨天講到的,修就是修德,它是始覺之智。性是性德,本覺之理,就是我們的佛性。本覺之理跟始覺之智是一體,所以我們講性修不二,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他即是阿彌陀佛,自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念我們自性彌陀。我們的自性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也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自性彌陀與阿彌陀佛如果能夠感應道交,那我們必然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自性彌陀顯現出來了,那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全妄即真,佛性平等。佛性都是遍一切處。有的人覺得這個裡面會不會有妨礙呢,你的佛性也遍一切處,佛的佛性也遍一切處,他的佛性也遍一切處。底下舉了一個例子,就像一個房間裡面,一盞燈它可以發出光芒,一千盞燈也發出光芒,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所以往生呢,都是在同一心性當中往生,“十萬億程不隔塵”。這就是信理的道理。底下我們要開始講願,由信啟願,願也非常重要。我們要願生極樂,願離娑婆,我們看藕公上人怎麼講。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我們知道,娑婆世界有種種的苦,我們在座的老菩薩是更深有體會啦。我說我的這個體會啦特別的深,因為這一生當中呢,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情。娑婆世界是確確實實的苦啊。我們有好多人,覺得哪裡苦啊,非常的快樂,他是執苦為樂啊。你說世間哪裡有真正的快樂,所謂的快樂都很短暫,所謂的快樂它都是痛苦的因。以後我們會詳細地跟大家講,人生當中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那我們知道了極樂世界的快樂,就要求生。講到厭欣二字,一個是要厭離娑婆,一個要欣求極樂。這兩個字,就是願的體現。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你既然厭離娑婆,那必須有捨棄的東西;既然要欣求極樂,那必須要有得到的東西。所以有了欣厭,就必然要有取捨。怎樣才能把娑婆的一切捨得究竟呢?就是你往生了極樂世界,就把娑婆的一切都捨得究竟。那你有了求生極樂這個欣求之心,怎樣取到究竟呢,也是你往生極樂世界,速登九品之蓮,才取得非常究竟。

【故《妙宗》雲: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

    這是引自《妙宗鈔》的一段話,來印證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之間的關系。有些人覺得自性是彌陀,當下就是淨土,那干嘛還有娑婆可以捨棄,有極樂可求呢,不取不捨與取捨若極是不是矛盾?所以《妙宗鈔》裡面講,“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他們是一不是二。妙宗,就是《妙宗鈔》,它是北宋天台大德知禮大師寫的對智者大師所著《觀無量壽經疏》的解釋。他這段話呢,是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的:“至理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今立垢淨,令人取捨,既乖妙理,亦非上乘。”這是很明顯的執理廢事,不重視事相,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從事相的念佛,以這個有為之念,必然能夠契入無為之法,時間久了必然得念佛三昧。

【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有些人覺得我自性中本來就是清靜的,具足極樂的依正,何必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想法是執理廢事。娑婆世界的眾生比較執著於事相,如果不從事相去求極樂,肯定是無法切入理性。如果廢事,那我們的理也不圓滿。況且全事即理。取捨皆是理。所以我們必須如幻至誠懇切的去求生極樂,求到極致,必然成就了切入理體。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上面我們講了信願行的願,要願離娑婆願生極樂,那我們底下講行。行,就是執持一句佛號。一心不亂,有事一心不亂跟理一心不亂。你要斷了見思惑,就證得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要斷無明,開始分證法身。以後我們還會詳細地講解。這句阿彌陀佛,我們念的是一個假相的佛號。雖是假相的佛號,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它的實德。阿彌陀佛他為了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因地是費了很大的苦心啊。我們不要覺得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很簡單,其實它背後蘊含了很深的深意。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在世自在王面前發願,要建一座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讓十方諸佛所贊歎,讓十方眾生求生。在世自在王的幫助下,他觀察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用五劫的時間來思維,才描繪了極樂世界的藍圖。然後又經過無量劫的修持,行菩薩行,最後才成就了這樣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以及四十八願,讓眾生去求往。所以這句佛號它蘊含了不可思議功德啊。阿彌陀佛在因地真的是費了很大的苦心為了度眾生啊。所以我們念到這句佛號的時候,你一定要想到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即使散亂心稱念,也能夠在我們八識田當中種下得度的因緣。況且我們信願具足,老實念佛,那必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

     在一切經典當中,介紹往生極樂世界的行持方法很多。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禮拜也可以往生,供養,五悔,包括六念,都可以成就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專修跟雜修的問題。前段時間有位居士,他在誦《地藏經》,誦的很殊勝,來了一位居士跟他說你不要誦地藏經啦,你就誦《無量壽經》好啦,其他的經典誦了以後是雜修。他來問師父這個對不對。我們學習了這部《彌陀要解》你就很清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靠什麼?得生與否全憑信願。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不但是誦經,哪怕是做一些善行,你都要回向,要把這個善行的功德回向給成就往生西方的這個資糧。所謂的專修,就是我們這一輩子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我們的目標不會改變。你不要一會兒修禅宗,一會兒修密宗,一會兒修淨土,那是雜修。雜修並不是說,我誦《地藏經》,誦《法華經》,我持咒,我做這些叫雜修,不對的。有些人他喜歡誦地藏經,那你就去誦地藏經好了,但是你誦地藏經的功德,一定要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為往生的資糧。因為他很歡喜誦這個經,你不要阻止別人去誦啊。那淨業三福裡面講“讀誦大乘”,什麼叫大乘?有好多人說,大乘就是《大乘無量壽經》。阿彌陀佛,這個是不對的。請問《心經》是不是大乘經典啊,《地藏經》是不是大乘經典啊,都是大乘經典啊。你讀誦的這一切,都可以成為你的助行。我們是以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作為我們的正行,其他的一切乃至於我們幫助別人做善事,別人今天發心誦地藏經,你跟著隨喜,這些也是往生資糧。我們要記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於你的回向發願心。如果我們拼命地念阿彌陀佛,沒有回向發願心,你說我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那能不能往生啊,肯定是不能的。你念阿彌陀佛想保佑我平平安安求人天福報,那就變成世間法。看你發的什麼心,回向到哪裡。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啊都要回向。行呢,就是以持名念佛作為我們的正行,誦經持咒等等作為我們的助行。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捨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在這麼多修持方法當中啊,獨以信願持名念佛最殊勝,普被三種根機。我們看禅宗,大家熟悉的惠能大師,《六祖壇經》,它是接引什麼人吶,上上根器的人。再看教下的,《華嚴經》,賢首宗的華嚴,它是針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講的,下下根機的人去修學這些法門,確實挺難的。所以,沒有一個法門像持名念佛法門這麼殊勝,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全部含攝。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三惡道的眾生,只要你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講它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呢,很簡單,就念一句佛號。什麼地方都可以念,干淨的地方清淨的地方出聲念,不清淨的地方可以默念。非常方便啊,下手也最容易啦。只要信願具足執持一句名號就能往生極樂。所以它又是一個難信之法。佛的經典啊,都是由底下的弟子發起因緣來請教佛,唯獨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底下沒有人來請問佛,佛陀是哀憐末法眾生啊,哀憐我們這些眾生,他無問自說來講了這樣一個法門。有些人說,淨土法門不講智慧,我們看看彌陀經裡面,它的當機眾是誰啊?捨利弗,是聲聞乘當中的智慧第一啊。菩薩當中智慧第一的是誰啊?文殊師利法王子也在其中啊。我們講它是了義,最了義。了義法,是四依法當中“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講經,在華嚴時之後就是權巧方便,不了義的。到了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才是一乘了義大法。有些講經,是教我們善巧方便,讓眾生得人天福報,這不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所以這個法不了義。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是什麼?要大眾究竟成佛。那佛講四谛法呢,讓我們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位。羅漢果位也是一個化城,不究竟,因為他沒有見到佛性。那我們信願念佛法門呢,一生成就。我們念佛,只要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不走彎路,所以它是了義大法。你看華嚴經最後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是一乘了義法,所以我們這個信願念佛法門它是無上了義法。天台宗把如來一代時教分為五時八教,八教裡面有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這是四種度化眾生的方法。圓教,是最圓滿。頓教,是直指直講。我們這個信願念佛法門,不讓大眾走冤枉路,它是圓教當中最圓滿的了,最直接的了。所以是圓頓中第一圓頓。

【故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這是一個比喻,把我們的污染心、散亂心比喻成濁水,把佛號比喻成清水珠。清水珠投入到濁水當中,時間長了以後,污濁必然沉澱下來,濁水它就變清了。所以我們的雜亂心起的時候,我們用這句佛號來降伏住亂心。我們每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頭始終跟佛號相應的話,亂心不得不佛啊。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是佛啦。時間久了必然得念佛三昧。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一乘真因,就是講的信願念佛。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也造因果,這個是幻化的假因,有為法,有生滅的。這個地方講的一乘真因呢,是出世大法,是真實的。有因必然感果,你有了信願持名的這個真因,必然感受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四種淨土。如果我們要了解四種淨土的具體情況,藕益大師跟我們介紹了兩本書可以去參考,一本就是《妙宗鈔》,是對觀無量壽經疏鈔的注解,一本是《梵網經玄義》,裡面都有詳細的說明。以上就是明宗。明白了綱要,修學就不會出問題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上一篇:本源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五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