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隨法師:《阿彌陀經要解》略注 序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貳】正釋經文 

【要解】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解中判「爾時」下三十九字為別序,六方佛為流通。與古不同,故科釋之。「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髒腑無阙。「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
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系非小。後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略注】

        五重玄義已明,下面正釋經文。

        古德將一經大分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一經綱要,如人之首,五官具存;「正宗分」乃一經正所宗向,是一經主體,如人之身,髒腑無缺;「流通分」則法施不壅,如人手足,運行不滯。此經宗向即信願往生也,序者序此,流通者亦流通此。三分並彰一經妙旨,或略提其要,或廣彰其義,或流通而彰其用,語語皆善。蕅益大師基於此,故於《彌陀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分判與其他祖師不同,故引智者於《法華》之判以為佐證。

        從「如是我聞」至「今現在說法」為序分。

        從「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至「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為正宗分。

        從「捨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至經末為流通分。

        細觀大師對三分正文之釋,自可領悟其所言「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之義,則於其分判之特別用意,自可明了。

壹~一、    序分

貳~一、    通序

參~一、    標法會時處

【要解】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乙)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
(丙)今初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要解】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捨衛」等標說經處也。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悟此者少 ﹞,決定無非曰「是」。
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
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
「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捨衛:此雲「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
匿王太子名「祇陀」,此雲「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雲「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歎,施余未布少地,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略注】

        經之序文分「通序」與「別序」,「通序」是諸經所共有,「別序」則彰一經之發起因緣。今首釋「通序」。

        通序分六種成就: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處成就,主成就,眾成就。蕅益大師一一有說明,今簡言之:

        如是:即信成就。「如是」即「信順」義,即信順彌陀之本願,信順釋迦之付囑,信順諸佛之證誠,而執持名號。經文最後言「歡喜信受」,即與「如是」首尾呼應。大師順實相之理釋「如是」義,顯念佛求生,冥符實相,揭示「辨體章」之內涵。故知,持名念佛即是實相,非離此而別有實相也。誠知:稱名為古今不變之理,為十方諸佛共說之道,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決定無非,故稱「如是」。

        我聞:即聞成就。持名即得往生,是阿難尊者親聞於世尊,真實不虛。若能信此一法,亦同親聞於釋迦。能如是聞,則如是信,如是行,而持佛名號。

        一時:即時成就。「一時」古人多附以種種義理,究其本,即「說、聽」此經,機法相應之時。

        佛:即主成就。此經是佛親口所說,非菩薩天人說,亦為十方諸佛所證誠,顯念佛往生乃諸佛證定之言,真實不虛。此經自始至終,唯佛一人自說。誠乃持名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知其無窮妙義,九界眾生,皆無能以其自力信解,故唯佛一人獨自發起,獨自宣說;十方諸佛為決眾疑,令生正信,故盡皆舒舌證誠。菩薩羅漢天人等,欲速疾圓滿無上菩提,唯有信受奉行而已。

        祇樹給孤獨園:即處成就。

        下面所言「大眾俱」:即眾成就。眾成就分「聲聞眾,菩薩眾,天人眾」。

參~二、    引大眾同聞
肆~一、    聲聞眾
伍~一、    明類標數

【要解】

(丙)二引大眾同聞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
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
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
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丁)初聲聞眾又三:初明類標數,二表位歎德,三列上首名。
(戊)今初。

【經文】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解】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比丘」梵語,含三義:
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
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
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僧者:具雲「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诤、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捨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伍~二、    表位歎德

【要解】

(戊)二表位歎德。

【經文】

皆是大阿羅漢之位,其德為,眾所知識。

【要解】

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
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

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略注】

        今標聲聞之德、位。「大」彰其位,「眾所知識」彰其德。

        淨土一法,純一大乘。凡信受淨土者,即非小乘,以定性聲聞不聞他方佛名故。今聲聞眾非實聲聞,乃法身大士方便示現,以示「回小向大」之義,欲導一切聲聞歸於淨土,不可得少為足,自局其分。

        淨土法門,別仗佛力故,以信為能入;但能生信,則無不解脫。雖為大阿羅漢,有「慧解脫、俱解脫」,然欲入淨土,亦以信為首。以阿羅漢但證小果,唯是自利,仍屬少善根少福德。若憑自力,不能得生淨土。唯依佛願,方可得生。故蕅益大師特標此為「無疑解脫」,顯「大」阿羅漢,皆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以此方顯其「大」。

        觀大師言,知淨土法門不憑智慧解脫,唯憑佛力得度。聲聞尚依佛力而得往生,凡夫豈可執自己的修為而不捨?淨土一法,純是彌陀大願業力所成就,於十劫之前,即已圓滿成就一切眾生往生功德,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若不信者,則自局其分也。故蕅益大師言:

一切罪中,疑罪為最;
一切功德,信為其首。

        聖道一門,以慧解脫,憑自力故;淨土一門,以信解脫,仗佛力故。然聖道一途,於今時眾生,不堪依行。一則去大聖遙遠,二則理深解微。又「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是故「億億人修行,罕一得者。」

        淨土一門,理雖甚深,唯佛能知,九界難測。然行之甚易,瞥爾起信,隨口稱念,則直入寶所。所謂「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也。是故凡信受淨土、一向稱名者,順佛本願,自得往生。故法然上人言:

聖道一門,極智慧了生死;
淨土一門,還愚癡生極樂。

        生死凡夫,極智慧未能,還愚癡則易。若信憑佛願,一向專稱,生死自可一生了辦。故古德力弘淨土,皆不在智解上下手(以法門深高,佛智難測故),唯論佛力,以令人聞「他力」可乘,而生「信心」,歸心念佛。

        龍樹菩薩言: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天親菩薩言: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善導大師言: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
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法然上人言:

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
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

        以上諸言,一脈相承,皆深顯《大經》之義。《大經》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此偈即淨土總綱、源流,信此,自然一心歸命彌陀,專稱佛名。凡未專修淨土,及修而多疑者,皆由不知此義而信不具足故。若知「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之誓願,則疑心自除,信心自生。

伍~三、    列上首名

【要解】

(戊)三列上首名

【經文】

長老捨利弗此雲身子、摩诃目犍連大采菽氏、摩诃迦葉大飲光、摩诃迦旃延大文飾、摩诃拘絺羅大膝、離婆多星宿、周利盤陀伽繼道、難陀喜、阿難陀慶喜、羅睺羅覆障、憍梵波提牛(口司)、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诃劫賓那房宿、薄拘羅善容、阿少兔樓馱無貧,如是等諸大弟子。

【要解】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
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
目連尊者:神通第一。
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
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
大膝尊者:答問第一。
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
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
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
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為侍者,多聞第一。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牛(口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余報,受天供養第一。
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壽命第一。
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

【略注】

        以上十六大上首弟子等,常隨於佛,親聞法音,示作聲聞,為影響眾,助佛攝化,勸一切聲聞大眾回歸淨土。雖為影響眾,其自身亦因彌陀大願攝受功德而成就第一義谛,故亦名當機眾。

        十六大弟子,各有所長,如捨利弗智慧第一,阿難多聞第一。大師只略述其長,今亦不繁述。

肆~二、    菩薩眾

【要解】

(丁)二菩薩眾

【經文】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此雲妙德法王子、阿逸多菩薩此雲無能勝,彌勒菩薩之名、干陀诃提此雲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要解】

菩薩摩诃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
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事是大因緣,理是秘密藏,不可忽過。

【略注】

        此處標菩薩眾。文殊、彌勒等深位菩薩,皆求生淨土,速疾圓滿無上菩提。如文殊偈言:

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普賢菩薩亦有偈言:

願我臨於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文殊彌勒普賢等,皆是等覺菩薩,居因位之極,為速成正覺,尚求生淨土,況凡夫乎?

        聲聞菩薩,皆為當機眾,為影響眾,有二義:一自求往生,疾成正覺。二啟人信心,導歸淨土。

肆~三、    天人眾

【要解】

(丁)三天人眾

【經文】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要解】

釋提桓因:此雲「能為主」,即忉利天王。
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
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唯廣大故微妙。「通序」竟。

【略注】

        前彰淨土上攝菩薩羅漢等聖眾,今顯淨土下攝天人,乃至人與非人等凡夫,彰淨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但稱名者,無不攝取。若論攝機之普,唯此一法,最為廣大。法界有情,統攝無遺。如《大經》言:「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要解》亦處處彰淨土攝受之機廣大無邊,言:

一、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
二、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三、極樂攝法界機。

        觀此,可知淨土一法「收機最廣」矣。欲明淨土攝機之普,若旁參諸祖師之言,更易明了彌陀之廣大悲心。

        法照禅師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蓮池大師言:

大眾者:諸天而下,人及修羅,盡六道一切眾生也。
諸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上根。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

        又言:

淨土法門,一切收攝。如大本雲:其上輩者,捨家離俗,而作沙門;亦有不捨家離俗者。即出家五眾、在家二眾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缁素。
又蓮分九品,上該盛德菩薩,下即悠悠凡夫,乃至惡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鈍。
又鬼畜地獄,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眾生也。

        印光大師言:

如來大法,撫育群萌,如天普蓋,似地均擎。森羅萬象,無一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日月麗天,普照萬國,雖生盲不見光相,亦蒙其照;如時雨普潤萬卉,大根大莖,小枝小葉,悉皆向榮,縱焦芽敗種,亦復平等沐澤;如大海普納百川,大江大河亦入,小溝小渠,乃至一勺一滴亦入。既入大海,則與大海,同一鹹味,同一深廣;失彼故名,得此海號。故知:佛法鈞陶化育,了無棄物。為諸法之本源,作眾生之恃怙。如太虛之無不包容,如陽春之無不化育。

        為顯彌陀超世悲願,普攝無遺,蕅益大師又以最下之機,顯彰此義。言:

一、「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二、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三、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

        大師以最下之惡人為當機眾,舉惡攝善,舉下攝上,顯淨土一法「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之義。彌陀「大悲為凡」之悲心,盡彰無遺。凡論淨土者,為顯彌陀悲心,為應下凡有情,皆著眼於此。使見聞者,不論何人,皆能深信自身即是彌陀所要救度的正機。

        蓮池大師言:

豈獨平處普度,亦偏度彰難故。

        昙鸾大師言: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道綽禅師言「一生造惡」之機:

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則大彰「淨土一法,本為凡夫」之義,處處顯淨土攝受之機為:一切善惡凡夫,一切造罪凡夫。言:

以佛願力:
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又言: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善導大師對此義辨之甚詳,今略提其要,於後再論此義,以知淨土一法,別為五濁惡人之深意。

貳~二、    別序

【要解】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
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雲:「我今盧捨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略注】

        前是「通序」,今是「別序」,敘一經緣起。此經別序不同他經,無有人問,而佛自發起,言:「從是西方…有佛,號阿彌陀。」余者大多判此為正宗分,唯蕅益大師判為序分,此亦是大師之獨見。
        此經無問自說,私窺其義,約有三義:

        一、法門深妙難知,無人能問。如大師言:「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良以持名一法,圓收群機,圓超諸法。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九界自力所能測,故無人能問也。

        二、大悲所催,欲拔眾生急出苦海,故不待人請,便自發起。如大師言:「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蓮池大師亦言:「良由此經,救世最急,不俟請故。末世眾生,根鈍障重,解脫禅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譬如有人,卒患惡瘍,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已先殒。現有成藥,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應速與,尚何俟其禮聘殷勤,然後投濟?佛救眾生,意亦如是。」又言:「現前眾生,樂著生死,不求出離,自能發起佛之大悲,說此經也。」

        無問自說,深顯佛之大悲。誠如《大經》所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

        蓮池大師彰佛悲心言:

佛說此經,略而計之,大悲有三:

一者:佛在世時,憐此五濁,說難信法,是為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

二者:佛滅度後,福慧日淺,罪障益深,故說此經,鹹令未來雖不見佛,佛滅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為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

三者:如《大本》言,佛滅久遠,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獨留此經,住世度生,最後方滅。則知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沈,尤稱法炬。是為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也。

使知如來不憚劬勞,備歷艱苦,為我等故,行難中難,一至於此,聞斯難者,皆應悲喜交集,思報佛恩。欲報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
自利者:於此惡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雲為「難」。
利人者:於此惡世,復勸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是則亦雲「難中難」也。

        佛之悲心,旨在救度苦惱眾生,故善導大師言:

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生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生死苦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三、欲彰出世本懷,故特說此法。釋迦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初說一實大教《華嚴經》,後隨機施教,廣演權實之法。法華會上,又會三歸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皆可成佛之義,顯出世之本懷。《華嚴》、《法華》雖開佛知見,彰一乘之法,唯上上根人,方可入一乘之道,中下無分,是以五百比丘自離法位。若不宣說淨土一法,則釋迦出世普渡眾生之本懷,仍有郁而不彰之憾。是故釋迦於諸經中,處處指歸淨土,並特說淨土三經,彰本懷中之本懷。如《大經》「出世本懷文」言: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今《彌陀經》言:「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又言:「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又言:「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此等即為本經彰本懷之處。皆為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令一切眾生究竟解脫。

        淨土一法,旨在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其真實之利,即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此義於《大經》與《觀經》中互顯其益,《大經》開一實之教一乘頓教,《觀經》顯一實之機善惡凡夫,如此互為表裡,深顯善惡凡夫,乘佛願力,共入報土之殊勝力用。諸佛度生之本懷,藉此得以徹彰。今釋迦無問自說此《彌陀經》,結示淨宗大義,唯在持佛名號;但稱佛名,則入佛知見,趣涅槃城。由此而顯一代時教之指歸,彰出世本懷唯在說「執持名號」。並以慈悲哀愍,特留此法,懸收萬代有情。且引六方諸佛之證誠,以顯諸佛出世,亦皆以此為本懷也。

        此義於《大經》雖有明示,然因於《大經》後又說《觀經》,為實施權,廣開方便之「要門」,以攝眾機歸於淨土。其文雖有隱彰「弘願」之意,但義不明顯,若不說《彌陀經》,則弘願之意難以顯彰,淨宗歸宿難以明了。故今無問自說此經,廢諸要門﹝少善不生﹞,獨彰真實弘願﹝一心持名﹞,不帶方便,唯顯真實,如花落蓮成。至此,《觀經》幽隱之意得以顯彰,淨宗心要得以明了。釋迦悲心,大智巧設三經,收放自如,力顯淨土之殊勝。知此,則可明三經布局,乃為圓彰彌陀本願,圓顯彌陀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若欲詳知淨土之根源、發起之端緒,則可參閱《大經》。

        《大經》言:

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
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睹見,殊妙如今。

        阿難因睹斯奇瑞,故發問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法;
今日世雄,住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導師行;
今日世英,住最勝道;
今日天尊,行如來德。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
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因此一問,而開顯出稀有難聞的超世悲願。一切含靈,皆因此問而得度脫。此是釋迦如來光闡道教最舒心、最暢懷之時,冥與十方諸佛心心相念、光光相照,更與彌陀威神光明融為一體,是故「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大地眾生,得聞要法,慶喜得度,亦莫不為之歡喜雀躍。今《彌陀經》別傳彌陀救度之福音:「稱我名號,決定往生。」無絲毫奇瑞,只是悲心彌加,頻頻呼喚捨利弗等: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兩經對照,相得益彰。《大經》顯本願超勝,故現五德奇瑞;此經顯持名簡易,故平凡無奇。然無奇尤大奇,故為極難信之法。

        奇特歸於平淡,超勝顯於簡易。故此經不言他事,唯標稱名一行;上順佛願,下契眾機。要而又要,徑而又徑,彰《大經》心髓,顯淨土肝要。

【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要解】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從未道破,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可見正智庸愚兩不思議。
「西方」者:橫亘直西,標示現處也。
「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
答:此非善問妙答。從來答者反添戲論。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
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
「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雲「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
然佛土有四偽謬悉正,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西方是同居淨以凡夫例聖故;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西方是方便淨以小乘回心故;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西方是實報淨以所證圓頓故;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西方是寂光淨以受用同佛故。
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略注】

        此節有二要義,一顯淨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唯大智方能信受。二是蕅益大師對極樂淨土獨特的判釋:「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

        淨土一法,即淺即深,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唯有大智方能直下無疑,故《大經》以一生補處之彌勒菩薩為對告眾,此經則以智慧第一之捨利弗為對告眾;兩經並顯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然《觀經》則以垢凡女質、造罪凡夫為對告眾,大開庸愚往生之門。故知,無論智愚,但能直下無疑者,悉皆第一智慧者也。正所謂「正智庸愚,兩不思議」也。然此法門「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故無論智愚,皆以仰信佛言為信入之本,非僅憑智慧所能信解也。

        三經並參,知此法門非以行人之智愚論能信不能信,而以行人之信不信論其智愚也。信者,皆是智者,雖一文不識,亦名智者;經言「明信佛智,蓮花化生」。疑者,皆是愚夫,雖博通經教,亦名愚夫;經言「疑惑佛智,生彼邊地」。

        為顯淨土圓收圓超之義,蕅益大師判極樂為同居淨土,而又橫具上三淨土。其先依天台四土之義釋通途教理,至「今雲極樂世界」,即轉釋淨土,別顯淨土宗旨,彰淨土殊勝。一順他意,顯自力深淺;一順自意,彰佛力圓超。

        天台所判四土為: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此四土通於十方諸佛國土,皆以自力所感。故次第分明,四土不相融;且依其修證深淺而各有淨穢之別﹝同居土有五濁輕、重之別,方便土有析空、體空之別;實報土有次第、一心之別,常寂光土有分證、究竟證之別﹞,皆與極樂淨土不同。

        極樂世界有別於諸佛淨土,大師判極樂為同居淨土,顯凡夫與聖人,居同一淨土。如經言:「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此同居淨土,與天台所言同居土其義不同。此同居土乃「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之清淨佛土。且全指修德,不論性德。即極樂淨土,修德圓滿,性德全彰。如大師所言:「凡夫例登補處,超盡四十一因位。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如此方是極樂淨土宗旨。如是利益,全仗彌陀之大願,持名之奇勳,故使往生淨土者,受用同佛。

        大師之判,顯極樂同居,最極清淨,無有四土之別而具四土之德﹝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一如經言:「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此義印光大師亦有明言:

        由「同居」而頓證「寂光」,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書此愚忱,敢告同人。

        成時法師言:

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是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補處。法法圓融,塵塵究竟。教海無一名相可诠谛,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極樂國土有如此不可思議功德,全由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最極清淨土,乃十方佛土所無,唯極樂同居淨土獨具。良由彌陀大願,超絕無比,故所成就之國土,亦超勝諸佛國土,如《大經》言:「國土第一,而無等雙。」

        蕅益大師雖教宗天台,然其論淨土則不局於通途教理,唯依淨土,判極樂國土,凡夫往生,圓淨四土,圓受諸樂。然因《要解》為引導方便,一往分別四土差別,故其歸宿難明。若旁參善導大師之判,則於極樂淨土宗旨,可通徹明了。善導大師判極樂國為「報佛報土」,為「無為涅槃界」。凡夫乘願,直入報土。永絕譏嫌,等無憂惱。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兩相對比,可知蕅益大師所判亦類同於善導大師,只因其借通途教相明淨土別義,故易與通途義理混淆,善導大師所判則獨宗彌陀本願,直接明了,不與他宗相混,一目了然。

        自古以來,各宗祖師競相注釋淨土經典,弘揚淨土一法。然對極樂淨土之判法,多依其自宗理論而判之。唯昙鸾、道綽、善導等相承祖師,純依淨土經典,判極樂國為「報佛報土」。如此教判,最為精要,直顯淨宗心髓。蕅益大師未能得睹昙鸾、善導等祖師之著疏,故無此論。然觀大師之淨土思想,多與善導一系之教法有不謀而合之處,只是論述不同而已。

        執於四土之說者,當於此「同居淨土」細加參酌,方能真正把握淨土心要,了知淨土一法超勝獨妙之所以然。大師於此略顯此義,後有詳釋,容後再論。

【要解】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
佛有三身,各論單、復。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
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雖辨「單、復」三身此論性德,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列。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雲阿彌陀佛此論修德,正指同居土中生化身以是同居土中所見故,仍復即報、即法也以佛身隨橫四土現故。
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四悉檀: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干城陽焰非魔,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邪,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非權,破《華嚴合論》之訛;非邪,破末世積迷之習。此二料簡,尤大有關系。;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對此土釋迦不久住,未來未成彌勒未生。正應發願往生無現可依,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
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
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此字指一體三寶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是真指南,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略注】

        經言:「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即淨土「指方立相」之處,顯極樂國土真實不虛,彌陀誓願不假。既非過去已滅,亦非未來未成,正顯現在實有。言其「有」者,大師言有四義:(1)令欣求。(2)令專一。(3)顯極樂真實非虛;非陽焰,非緣影,非偏真涅槃。(4)令一切眾生深證無生,與佛無二。

        「有世界」顯依報,「有佛」彰正報。先言依報,令欣慕;後言正報,令歸命。其依正莊嚴,總攝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 。所謂「以名召德,罄無不盡」也。亦如蓮池大師言: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經文「別序」中總標依報正報,為勸信勸願,勸持名往生。信願行成,必生淨土,見佛聞法,速成正覺。五重玄義,皆總攝於此序中,故序分雖言略而意周。蕅益大師特判此段文為別序,即總彰一經綱要。於正宗分中,即大彰此義,顯「極樂世界」之高妙殊勝,顯「阿彌陀佛」之光明攝取。唯以佛界、佛名為所緣,不雜余事,但稱名而求往。知此,則知一部經文前後相通,語語皆善,字字放光。如來悲心,處處流露無遺。

        所謂「緣之所在,恩德洪深。」依報正報,即「緣」之所在﹝自受用﹞;令歡喜信入,而深證佛果,則是「恩德」所在﹝他受用﹞。如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即淨土一門,以國土名字作佛事之不可思議處。故經中處處言國土之依正莊嚴,言名號之無量功德,藉此以攝有情回願往生。末法眾生,障深慧淺,難以自證佛果;唯此一門,托佛依正,可通入路。如道綽禅師言:「凡夫智淺,多依相求,決得往生。」

        大師對三身闡釋,乃常識教理,知與不知,皆無大礙;且無智我等,難盡其奧,故略而不釋。可自參原文,及有關書籍。究其實,三身功德,全在一句名號中;能念佛往生,則三身圓彰,自然「圓見三身」。

 

上一篇:智隨法師:《阿彌陀經要解》略注 五重玄義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