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八識規矩頌講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诤,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眾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八識規矩頌講話

慧律法師 主講

1993年2月13日

高雄文殊講堂

我們今天要講前五識跟第六意識,諸位現在翻開(課本)來。翻開來五十九頁,五十九頁。

(師父把撫尺一拍:啪!合掌領眾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放掌)好!五十九頁。

八識規矩頌講話

慈航法師 著

【《八識規矩頌》,為玄奘大師所造。】“規矩”兩個字怎麼解釋呢?【“圓”必依“規”,】如果你要畫圓形的圈子,要依照這個“規”,我們常常講:圓規,圓規,有一個中心,然後,畫一個圓圈,這個念小學時,圓規大家都用過。你要畫圓形的,沒有這個圓規畫不起來,沒有辦法!【“方”必依“矩”,】你要畫方形的,就必須按照這個“矩”,這個“矩”就是畫方形的東西。【此造物的法則。玄奘大師欲在“八識”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八識規矩頌》是討論八個識,它分成四個段落,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前五識有幾個心所跟它配合;第六意識有幾個心所跟它配合;第七、第八,有多少個心所跟它們配合。所以說:想要在八識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境”,“緣”寬狹的不同,】把筆拿起來,“性”就是三性,八個識: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它到底是什麼性呢?三性,所以,這個“性”的上面,要加一個“三”字,一二三的“三”,三性。前五識是善的呢?是惡的呢?是無記性?善性、惡性、無記性,這三性。再來,三量:現量、比量、非量。要講這八識跟心所的分配;以及八識跟三性的情形;以及八識和三量的情形,是現量呢?是比量呢?是非量呢?譬如說:前五識,前五識它一定要現量,它看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境界。對不對?所以,它就會現量。那麼第六意識,現量、比量、非量都有;那麼第七意識,那一定是非量。所以說:這八個識,它的三量的分配情形是什麼?再來三境,三境就是: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八個識跟三境的關系是什麼?緣,寬狹的不同,這個“緣”就是指上面的:性、量、境,它緣著三性、三量、三境多少,所緣不同,所以說:寬狹的不同。【故造此頌;】因此,《八識規矩頌》並不困難,只要研究過《唯識簡介》,以及《百法明門論》,那麼《八識規矩頌》就等於是在復習,復習,並不困難!【非但義理包羅含蓄,】就是說:不但這個道理包括了……,“含蓄”就是蘊藏得很豐富。【並且頌句簡明諧和,】他做的七個字七個字這樣,念起來很諧和,很好念。【故誦讀之時,更覺津津有味,而不生煩厭的。

王恩洋居士曾造《論釋》,】就是《八識規矩頌》的論釋,【范古農居士】也就是校訂《金剛經講義》者。【亦作《貫珠》,而谛閒老人並有《頌疏》,】就是《八識規矩頌》的疏。【均可作為參考。今此所講者,不過余】“余”就是慈航菩薩,也就是肉身菩薩,汐止(汐止市是台灣台北縣下轄的一個次級行政區。)的慈航堂,我有去參訪過,修到金剛不壞身,這不容易的!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布施到身上什麼都沒有。慈航菩薩一生一世所做的,代表作,代表,那就是施捨。他死後,抽屜抽出來,剩下四角的郵票,一毛錢都沒有!抽屜抽出來,只剩下幾張郵票,統統布施光光的,一毛錢都不留,他最聰明,施捨出去,才是真正的福德嘛!你現在的擁有,明天你爬不起來,就是別人的東西了!所以,慈航菩薩確實了解空性的道理,真正是一位高僧大德。修到金剛不壞身,那就是無我,無我。因此,我們要記住!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無限的智慧。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執著有限,你就開展不出無限的生命。所以,你看慈航菩薩長得多莊嚴,肥肥胖胖的,一個肚子那麼大,開口就笑,他從來沒有煩惱過,他的施捨心,那是前所未見的,身上都不帶錢的。所以說:【“隨自樂為”,】那是我慈航隨自己快樂地把它寫一寫。【說其概要,便人了解!】方便人家、眾生去了解。六十頁。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師父這樣念,是要告訴你們,一個停頓停頓的地方,他在講些什麼。有的人看了這個句子以後,講了老半天,他竟然不知道,這是在講前五識。說:師父!您念這個在講什麼?前面那個大字,他竟然沒有看清楚:“前五識頌”,有的人就是這麼糊塗,已經告訴你:講前五識頌了,就是這一段後面講的,統統是前五識的事情。他念了老半天,他不曉得這在講前五識,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妙的人!我們一句一句來解釋:

“性境”:就是前五識所面對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性境;真實的境界,不假思索的,清清楚楚的,(師父敲桌子、杯子、麥克風:“咚、咚”響)這個就是桌子、這個就是杯子、這就是麥克風、這就是燈光、這就是牆壁,不假推論、不假思索的,眼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觸摸得到的,就是性境。前五識所面對的就是現量,不是比量。怎麼說現量呢?眼睛看的,就是這個東西嘛,(師父用撫尺拍桌子:啪!啪!)就是現在的現量嘛!它不是第六意識用猜的,第六意識,晚上打坐的時候:還有幾天要上課啊;我將來要出國……。自己幻想,幻想起來:出國以後,是不是找一個黑馬王子啊?非量開始跑出來了,非量跑出來了!然後,觀想到黑人,這就是所謂的非量。所以,第六意識比量、非量統統有。前五識不行,前五識要現量,所看的、聽的,統統是很清楚的,現量。

“通三性”:前五識有時候是做善,有時候是惡的,有時候是無記的。它是因為依據第七意識的分別跟執著性,所以,第七意識是染淨依,第六意識是分別依。第七意識清淨的話,那麼它所緣的就是善的。第七意識分別心、執著心很重的話,它所流露出來的前五識,統統是不清淨的。所以,雖然說:它是面臨境界,其實還是心的問題,受第七意識整個控制住。雖然說:前五識是我們面對善境、惡境、無記住,但其實是心的問題。當我把分別心放下、執著心放下,我們把它回光返照,一切境界,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那麼化一切境界,都離不開我們這分清淨的心,前五識就會整個清淨。第七意識為什麼叫做染淨依呢?因為第七意識就像河的上游,河的上游,黃河的上游如果不黃,到下游怎麼會變黃呢?如果上游是清淨的,流下來的水,當然就是清淨的;如果上面的水是染污的,流到下游的水,那一定是染污的。所以,前五識還是掌握在第七意識的控制之下。意思就是說:若能轉境,即同如來,一樣,如果把一切境,攝歸到我們的心,那我們還是唯心無境。雖然說:前五識面對這個境界,但其實前五識第一剎那之間看到,就是我們的清淨心,不生不滅的清淨心;是因為我們連續地動到第二個念頭,連續地動到第三個念頭。因為我們無始劫來無明的熏習,使我們動的念頭,第一念推論到第二念,第二念推論到第三念,變成一種扭曲。本來是真實境、清淨心,循業所影現出來的境界,本來無所謂的善、惡,無所謂的無記。在《楞嚴經》裡面講:非因緣,非自然,一切都是清淨心,一切都是清淨心。這是我們透過第一念,這一念看的,是本來的面目;可是我們穩不住,就是保任的功夫沒有。所謂保任的功夫沒有,就是我們心地持續安詳的功夫沒有,很容易就被我們的無明所征服,就馬上轉成第二念。這個第二念就開始分別,就是第六意識支配著,再來就是第七意識微細的強烈的執著。所以,我們一直認為境不好,其實是我們的心不好,我們不知足,我們沒有智慧,把所有的無明,化作我們生命的無知,又拿這些無知,來困擾我們自己,認為有個真實性的世界。佛菩薩剛好相反,這些無知、無明,這些境界,都不是實在存在的,是我們的無明束縛著我們。所以,只要我們這個念頭一轉過來,統統是清淨的。所以,要轉前五識,其實是最難的,你要轉這個肉眼,你怎麼轉呢?所以,修行人大部分,都必須從第六意識下手。因為前五識沒有辦法轉,前五識一定要到佛果才能轉變的。你要轉這個色身,沒有那麼容易的,你怎麼轉這個色身呢?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從前五識講,是方便講,《八識規矩頌》,應該是從第六意識開始講才對,因為要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這就比較容易了,我不分別,那就可以嘛!再來講第七意識,再來講第八意識,再來講前五識。如果《八識規矩頌》要講課,應該是從第六意識開始講,再講第七意識,再講第八意識,然後,最後再講前五識。因為前五識必須要成佛果,它才能夠轉過來。像釋迦牟尼佛就轉過來,眼睛像蓮花般一樣的慈祥,绀(gàn)目澄清四大海。是不是?我們怎麼轉呢?我們沒有辦法轉,我們沒有辦法轉前五識。譬如說:這個觸,我們一支針插下去,哇!痛得不得了!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觸覺是虛妄的東西,你用針刺下去,釋迦牟尼佛他就如如不動!為什麼?他本來就是進入空性的狀態,轉成佛果之後,他沒有我法二執;沒有我法二執,他這個肉體夾雜著神經系統,所有的神經系統,都化成他的清淨心。我們是把我執加上這個色身,把這個我執,變成一種神經系統,所以,這個“我”的存在性,變成神經系統。釋迦牟尼佛把我相全部破掉,那麼他的神經系統,本身就進入了一個空性狀態,雖然有這個色身,可是他有無量的定力。所謂無量的定力,因為他證悟到空性的東西,他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你用一支針插下去,他的觸當體就是空性,觸感。所以,這些對佛陀沒有作用,你殺他,沒有作用!所以,前五識要到轉境,轉這個色身,那就是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就是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一定要到妙覺,就是成佛。所以,前五識就比較難!所以,前五識來講的話,是控制在第六意識的支配,以及第七意識執著的支配,因此,還是心的問題。前五識所攀緣的是性境,所面對的是現量。前五識是通善性、惡性,以及無記性,那麼要第七意識是現什麼性,第七意識是善的,前五識就善;第七意識是惡的,前五識就是惡。是不是?第七意識是無記,它就是無記,其實它根本沒有主宰。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境是由心所造,所以,本來是由心變現成萬法、色法,我們不曉得。我們無法把染境,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我們現在把影射出來的色、境界,變成以為有真實的外境,然後,我們再去執著這個外境,然後,再繼續去造業。變成怎麼樣?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們自己的心,去執著我們變現出來的境界,然後,這個境界又困擾我們自己。眾生就是經過雙重的顛倒,就是這樣子!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這三種,在九地的第二地還有。九地的第二地,我們現在翻開七十二頁,我們現在翻開七十二頁,七十二頁,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一、五趣雜居地,色界分四地:二、離生喜樂地,三、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捨念清淨地。無色界分: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非想處地。三界又稱九地,把欲界納歸成一地;把色界劃歸成四地;把無色界劃歸成四地,一加四加四就是九地。所以說:二地居,眼耳身三二地居,那麼就是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就是色界的初禅天,色界的初禅。好!說:眼耳身三,眼睛、耳朵、身體這三種,在離生喜樂地,就是二地居,初禅天這個地方還用得到。至於這個味,就是口、就是舌;鼻嗅香,在這裡沒有用到。所以說:九地的第二地,是離生喜樂地,初禅因為沒有段食,所以,沒有味跟香,不用舌跟鼻,沒有用到舌、沒有用到鼻。所以說:眼、耳、身這三個識,這個“三”就是指上面的:眼、耳、身這三種,在二地還有用到,關於舌跟鼻,就沒有用到了!可見,色界的初禅天,那裡面就不需要用到空氣了,就不需要用到空氣了,因為鼻子沒有作用了,鼻子只是裝飾一下而已,鼻子只是裝飾一下而已。像我們畫佛像,畫成這個佛像。對不對?如果你叫阿狗兄來畫佛像,它不會畫這樣的,狗來畫佛像,它會畫一條狗的,它會畫成一條狗的,它有用到嘛!對不對?猴子來畫佛像,它會畫成一只猴子佛,唯心所造嘛!那我們人畫佛像,因為佛的法身是無相,無形無相的東西嘛!所以,我們把他畫成那麼莊嚴的,是這樣子的!是不是?盡虛空界,遍法界,佛是無形無相的,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這樣講的嘛!對不對?你不相信嗎?日本人畫佛像,就像日本人,你相不相信?你去日本那個地方看看,佛像一看就像日本人;韓國人造佛像,一看!就像韓國人。不然問我們的韓國比丘,大見法師,你們韓國人,對不對?畫的一座佛像就像韓國人。你看!中國人喜歡圓滿,他一畫佛像、做佛像,就像中國人一樣。所以,這個阿彌陀佛是中國人畫的,中國人喜歡圓滿型的,喜歡圓滿型的。對不對?就是這樣子。為什麼?佛那有那麼多呢?中國的阿彌陀佛,怎麼跟韓國、日本畫的阿彌陀佛都不一樣?對不對?佛光山造的阿彌陀佛,跟我們這裡的阿彌陀佛也不一樣啊!你喜歡畫什麼像,都沒有關系,佛也沒有固定的形相,意思就是這個道理嘛!萬法還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所以說:眼耳身三二地居,味跟香,就是所謂的舌識跟鼻識,根本就沒有用到。底下是談心所,

前五識跟那幾個心所相應呢?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中二”就是我們所謂的中煩惱,有兩個,就是:無慚、無愧。大煩惱有八個: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掉舉等等。然後,貪、嗔、癡,根本煩惱本來有六個,但是,前五識只跟三個相應,本來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是不是?前五識只跟根本煩惱裡面的貪嗔癡、中煩惱的兩個相應;大煩惱有八個,與前五識相應;根本煩惱有六個,裡面的三個,跟前五識相應。所以說,遍行有五個,別境也有五個心所,善也有十一個心所,五加五加十一,就是二十一。中二,中煩惱有兩個,二十一加二就是二十三。大煩惱有八,二十三加八,三十一。根本煩惱六個裡面,有三個:貪、嗔、癡,加起來,三十一加三,就是三十四個心所。這三十四個心所,跟前五識相應,跟前五識相應。師父整句解釋一下:

“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跟性境相應;前五識跟現量相應,所攀緣的都是現量。前五識通善性、通惡性、通無記性。前五識,在眼識、耳識、身識,這三個情形,到初禅還用得著,初禅已經不用到舌跟鼻了!再來,前五識跟那幾個心所相應呢?跟五遍行相應;跟五個別境相應;跟善十一相應;跟中煩惱:無慚、無愧兩個相應,“中二”嘛!就是中隨煩惱。大隨煩惱有八個,就是: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以及根本煩惱的貪、嗔、癡,五加五加十一加二加八加三,就是三十四個心所。我們看看十六頁,所以說:這個就等於復習一下。十六頁,翻開十六頁,我們簡單復習一下。

五遍行心所,為什麼講遍行呢?因為它遍一切心,遍三界九地、一切地;遍善、惡、無記性,遍一切性;遍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周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時,所以,這個叫做遍行心所。意思就是說:你在任何的時間、空間,都要用到觸、作意、受、想、思。觸、作意、受、想、思,那一個人,三界九地,任何時空、善惡,統統要先觸、作意、受、想、思,這個誰都逃不過的!觸、作意、受、想、思,叫做遍行心所,這五個遍行心所,是遍一切處的,沒有讓你選擇的余地。

別境有五個,別境很容易了解,別境的意思,就是各別緣境,你各別緣什麼境,你將得到什麼心所。

翻開十八頁,翻開十八頁,十八頁的第一行,這五個心所叫做別境,因為它是各別緣境,“欲”,是緣所樂境,“勝解”,是緣決定境,“念”,是緣曾習境,“定”,是緣所觀境,“慧”,是緣所觀境,也是一樣的。所以說:別境是各別緣境,你各別緣什麼境,你就產生什麼心所,所以,叫做別境。善十一,你看!信心所、慚心所、愧心所、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這十一個心所,是善的心所。再來,我們說:中二,那麼中二,諸位翻開二十一頁,二十一頁,二十一頁,第十一、無慚,第十二、無愧,這是中隨煩惱。一個人無慚無愧,那就什麼壞事都干得出來!我們有慚有愧,我們就會拒絕去造惡;我們有慚愧心,我們成就菩提就容易!我們一個人所做無慚無愧,那跟畜生沒有什麼兩樣!所以說:中隨煩惱兩個。大隨煩惱,好!翻過來,二十二頁,二十二頁的第十三就是掉舉(掉舉: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那麼這個排版漏掉了,(新版已更正)排版印漏掉了!所以,十三是掉舉,第十四是昏沉,十五是不信,十六是懈怠,十七是放逸,第十八是失念,十九是散亂,二十是不正知,沒有正確的知道。我們如果有正確的知道的話,那就不會迷惑了!

譬如說:明天情人節呀,送送什麼玫瑰花啊、蛋糕啊,畫一個心啊等等。是不是?電視今天都一直在報導這個東西。如果他有正確的念頭、生命觀,他會很平淡的處理,很平淡的處理。如果今天我結婚的話,說:情人節你要帶你老婆去哪裡?我帶她去打佛七,最好的禮物!不然你送她什麼呢?阿彌陀佛……,以心連心真帶質,兩個都到極樂世界去嘛!我就問她:你愛我嗎?愛!永遠嗎?永遠!以後我要去那裡才能見到老公?很容易!你到極樂世界去,一定見到,永遠在一起。不要講每年送你什麼,我隨手地上撿起來,就給你掛耳環,到極樂世界,看你要什麼,我統統給你!因為那是阿彌陀佛變現的清淨世界。我真的愛你,我不會買玫瑰花送給你,那有刺的,怕你插到手。也不須要買什麼巧克力,你已經八十公斤了,我為什麼要買巧克力?對不對?那還能買什麼東西給你呢?這個都沒有什麼不得了的,這世間就是虛妄、假相的東西,買奇士美口紅抹一抹啊!對不對?畫畫眼睛、睫毛啊,這個都是生死、無常法的東西。我會帶她去打佛七,兩個人拼命的念佛,就是這樣。回來的時候,送個地鐘給她,教她練法器,阿彌陀佛……,練法器,這個送給你。就是這樣子!眾生相就是迷迷糊糊的,縱經百千劫,不能解脫,就是在妄、妄想裡面打轉,不正知,沒有正確的認識這個世間。

再來,根本煩惱裡面的貪、嗔、癡,所以說:這個心所,我們簡單的看過一下。底下,翻回來六十頁,那麼六十頁這個,看起來就不會很困難了!

【講】【“前五識”,在“三境”中,但能緣“性境”;】只能緣性境(三類境:(名數)境者,八識所變之相分也。此相分有三類:一、性境。性者,實體之義,自實之種子而生,有實性,自維持實性,不隨能緣之心,能緣之心,不過為彼之自性,以現量而量知者,此之謂性境不隨心。第八識與眼識等五識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識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獨影境。如第六意識浮龜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唯自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現假相者。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托之本質,唯獨起影像,故雲獨影境。此境為隨其種子及善惡之性等能緣之見分者,故雲獨影唯隨見。三、帶質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之見分,或如散心獨影之意識,緣五塵之境,其自識之相分,謂為第八識之見分,謂為五塵,確有所托之本質(性質),非如彼龜毛兔角無本質者,故對於彼獨影境而謂之帶質境,顧彼所托之本質,雖為有實體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為所托之本質,似必支配於能緣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於非我之物體現我相為依實之本質與非實之妄情而現之一種似非相分,故此相分,不得使屬於任何一方。於見分之妄情與性境之本質。二者,可使為兩質之性質者,故謂之帶質通情本。帶質境通於妄情與本質通也。頌曰:“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見《唯識樞要》上末。【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在“三量”中,但屬於“現量”;】(量:梵語之意譯。有廣狹二義,狹義而言,指認識事物之標准、根據;廣義言之,則指認識作用之形式、過程、結果,及判斷知識真偽之標准等。又印度自古以來,在認知范疇中,一般皆將量知對象加以認識論證,泛稱為量。此量知之主體,稱為能量,或量者;被量知之事物,稱為所量;量知之結果,或了知其結果,稱為量知或量果。以上三者稱為三量。玆將三量各舉譬喻,並將其與外道、小乘、大乘、唯識等相當之部分,列表如下:依不同之方法去量知對象,即產生種種不同之量果,大別之,有下列數種:(一)現量,不含比知推度,僅以知覺進行認識作用,或依前五識,或依與前五識同時而起之意識,或依自證分、定心等無分別心而來。例如眼識認識色境時,即為現量。(二)比量,系以既知之事實為基礎,比知未知之事實,乃經由推理而進行認識作用,不與前五識同時而起,系依散地之意識而來者。例如見煙則推知火之存在。比量又可分為二種比量、三種比量、五種比量,即:(1)二種比量:1.自比量,又作自比、為自比量,即為自己而比量;以智為本質,此時未必需要表之於他人。2.他比量,又作他比、為他比量,即為他人而比量;經由自比量所認識之智,再語之他人時之比量。(2)三種比量:1.自比量,為自己所認可而不為他人所認可作為因(理由根據)之比量。2.他比量,為他人所認可而不為自己所認可作為因之比量。3.共比量,又作共比,為自己與他人共同認可之比量。(3)五種比量:1.相比量,例如見煙之相而推知火之存在;即為有關事物外相之比量。2.體比量,例如見現在之體而推知過去、未來之體;此乃有關事物自體之比量。3.業比量,例如見草木動搖,則知風之存在;即由事物之動作,而推知該作用之根據。4.法比量,例如由無常而推知苦之存在;此因法與法之間具有相互依存之密切關系,故根據一事即可推知他事。5.因果比量,由因推知果,或由果推知因。 (三)聖教量,又作正教量、至教量、聲量、聖言量,即笃信聖者之教說真實無誤,而依靠聖教來量知種種意義。 (四)非量,又作似量,即似是而非之現量及比量,故又作似現量、似比量。例如衣由色等四塵構成,本身並無實體可言,然由於分別見解,遂認為“衣乃實在者”,此即似現量。又如遠見塵、霧等,卻錯以為煙,並據此錯覺而證明有火存在,此即似比量。以上均為似是而非之現量及比量。其中,現量、比量、非量,或現量、比量、聖教量等,皆稱三量。此外,現量與比量對非量而言,稱為真現量、真比量。於現、比、聖教三量之外,若加上譬喻量(例如由牛而推知有水牛、乳牛等;此即依據類似事物而推知相同之他物),則為四量。若再加上義准量(又作義准量,例如無常必定無我,今既知諸法無我,依准其義,即可了知無常之存在),則為五量。若再加上無體量(例如進入屋內,由於主人不在,則知主人必定前往他處),則為六量。此外,另有隨生量、想定量、傳承量、身振量等。於古代印度各學派間,對各種量論之看法及側重之情形,大都隨其宗義而有所不同,例如順世外道僅承認現量,勝論學派承認現、比二量,耆那教、數論學派、瑜伽派承認現、比、聖教三量,正理學派承認現、比、聖教、譬喻等四量,彌曼蹉學派之咕魯派則另又加上承認義准量,彌曼蹉學派之帕達派及吠檀多學派另又承認無體量,而共為六量。在佛教,則常用現量、比量、聖教量、譬喻量。在因明方面,古因明師多采現、比、聖教三量。至六世紀之大論師陳那時,則限定僅以現量、比量等二量用於因明論式。【《解深密經》卷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因明入正理論》、《成唯識論》卷二、《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佛光大辭典》】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裡面有人是;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為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判斷錯誤,如見繩以為蛇,見月明以為天亮等是。【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若論“三性”,】前五識有時候是善,【那是善、】有時候是【惡、】有時候是【無記,三性俱通。

三界分九地:】三界分九地。【欲界一地——“五趣雜居地”,】五趣雜居地。【五識俱全。】全部都用得著,叫做五識俱全。底下加三個字:如果是,加這三個字,這樣念起來才會順,否則你不曉得他在講什麼東西。如果是【色界初禅,】如果是色界的初禅。【第二——“離生喜樂地”,】那麼【只有眼、耳、身三識了。因為初禅以上不用段食,】不用段食,就像我們現在,段食就是時間的,這個“段”就是距離,時間的距離叫做段,譬如我現在吃飽了,經過一段時間我再吃,我吃飽了,經過一段時間再吃……,這個就是一種段食。段食就是間(斷一段時間)接(著)的吃,叫做段。【沒有香味二境之存在,所以用不著鼻、舌二識了。二禅以上,連眼、耳、身三識都用不著了,因為他常在禅定中啊!

前五識的心所,只有三十四個: “遍行”五個, “別境”五個,“善”十一個,“中隨煩惱”兩個,“大隨煩惱”八個,“根本煩惱”只有貪、瞋、癡】“癡”在旁邊括弧:就是無明,這個最難斷的!因為你無明,你什麼都來,你什麼統統來!你無慚無愧也是無明;你會貪也是無明;你會我慢也是無明;你會愚癡也是無明;你會嗔恨心、你會嫉妒,統統來自無明,這個無明就是根本。師父曾經調查過;你們知不知道,貪、瞋、癡、慢、疑,那一個最難斷?有的人講:貪最難斷;有的人講:嗔最難斷。不對!癡最難斷。癡,你怎麼能斷呢?癡就是迷迷糊糊嘛!知道,知道還是迷迷糊糊啊。為什麼說:知道還是迷迷糊糊?“道”沒有運用在你的生命,道只是文字而已,你只是懂得一點皮毛而已。所以,這個癡,要能夠有智慧,還要降伏自己,要擺脫這個欲望,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無明是最難斷的,你根本沒有辦法,很難的!你說:我今天我不貪心。很容易啊!不困難。你說:我今天我不發脾氣。那不是很困難。你說愚癡,愚癡你怎麼放呢?我說:我放掉愚癡!來啊!你放給我看啊!說:我不愚癡。說不愚癡,你還是很愚癡啊!對不對?你說:我不貪!可以!我盡量布施,我盡量救度眾生,我不貪錢,這個容易啊!說:我不癡。你沒有辦法啊!你不癡,你沒有智慧,你怎麼不癡?無能為力的,癡最難斷!【三個,所以一共只有三十四個心所。】只有三十四個心所。

 

 

 

 

 



六十一頁。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都是依淨色根。所謂淨色根,又名勝義根,它是附托在根依處裡面。也就是說:五識統統依附在淨色根,依附在淨色根。所謂淨色根就是勝義根,接近我們現在所講的神經系統,接近我們現在所講的神經系統。我們說:浮塵根,就是接近我們現在講的肉眼;淨色根就是接近了視神經;但其實不是神經系統,接近而已。再來,九緣七八好相鄰,眼識要靠九個緣,才能產生作用;鼻、舌、身要靠七個緣;耳朵要靠八個緣。好相鄰,這個“相鄰”是指數目,七、八、九都很接近,大家好像很好的鄰居,住在一起一樣,附近而已,你家住九號,我家住七號,他家住八號,剛好是鄰居嘛!

 

 

 

 

 

 

 

 



好!現在先翻過來,page twenty-five。師父!page twenty-five 是什麼意思?還是要解釋一下:twenty-five 就是二十五,真麻煩!二十五頁,好!二十五,根緣;境;“空緣”就是距離,因為以前沒有這個名詞,玄奘大師當時候,沒有“距離”這個名詞,所以,“空緣”就是距離;“明緣”就是光、光線的意思。第四、明緣,就是光線的意思,第五、就是作意緣,第六、分別依,就是第六意識,第七、染淨依,就是第七意識,第八、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識,第九、種子依,就是種子。等無間緣不必列出去,因為每一個統統要等無間緣。意思就是:連續才能作用,不連續是不能作用的。所以說:一般都講九緣,其實是十個緣,因為等無間緣是必須有的,所以,不必加,不必加。對不對?不必加。譬如說:底下的,眼識九緣,就是全部都俱。耳識是八個緣,除去明,耳朵聽聲音,有光線跟沒有光線,都可以聽得到,有光線、沒有光線,耳朵都可以聽得很清楚!鼻識七個緣,嗅覺除了空緣,空緣,不必距離,有距離怎麼嗅呢?你拿那麼遠,我在台北這裡拿一塊香腸,你在高雄聞,你聞得到嗎?對不對?香味根本不可能達到這個地方。是不是?太長的距離,沒有接觸到鼻子,鼻子沒有作用。所以,鼻子不能有距離的,有距離就麻煩了!所以,除去空,再來,不必光線。舌也是一樣,不必距離、不必光線。身也是一樣,除去空緣跟明緣。所以說:九緣七八好相鄰。再翻回來,翻回來,所以,九緣就是眼識要靠九個緣,鼻、舌、身要靠七個緣,耳要靠八個緣。所以,這五識,就是九緣、七緣跟八緣,好相鄰,大家就像住在隔壁一樣。

“合三離二觀塵世”:把筆拿起來,“合三”畫一線,在旁邊寫著:鼻舌身;“離二”畫起來,旁邊寫個:眼跟耳。鼻跟舌跟身,它要合才能作用,所以,“合三”,它要起作用,它一定要合。譬如說:鼻子,鼻子跟煙具,若有距離,你怎麼合呢?舌頭,我吃東西,我吃東西,我拿這樣(師父手拿物,但距嘴一段距離,作吃東西的動作。)吃,吃什麼?對不對?要合起來,咬下去才有作用;你不合,你怎麼作用呢?身,身要接觸,接觸,要接觸啊,皮膚,要接觸啊!說:我那一件棉被很柔和!你怎麼知道很柔和呢?因為我吊在半空中,我吊起來,晚上睡覺用看的,沒有接觸,沒有touch,沒有這個觸緣,身體一定要碰到。對不對?有這個因緣,所以叫合三。合著,要接觸到才能作用,這三種情形就是鼻識、舌識、身識。“離二”,眼睛要離、耳朵要離,你說眼睛,我拿這麼近,那沒有作用,這麼近看,有人看這麼近的嗎?你有看過人家看書這樣?這麼近我還可以看得到,像道緣老和尚,他看書就是這樣子,道源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他那一本《彌陀經》,好大一個字,打開,一頁裡面沒有寫幾個字。道老,近視兩千多度,一、兩千,道源老和尚八十幾歲,眼睛那麼大!那眼鏡的鏡片,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深度的人,他眼鏡的鏡片很深的!對不對?如果說這麼(師父把物放在眼上)看,怎麼看?看不到!是不是?再來就是耳朵,耳朵也要有點距離,耳朵,若弄在這個地方:啊!耳朵當然要有點距離,弄到這裡面去,你怎麼聽呢?所以說:離二觀塵世,觀察就是起作用。在這個塵世裡面,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作用,這五個識,用這樣子合跟離,這五個就是指五識,觀照這個塵世間的一切。

“愚者難分識與根”:把筆拿起來,“愚者”就是聲聞人,聲聞就是指羅漢。修小乘稱為愚者,也就是證阿羅漢果的聲聞人。難分,就是證阿羅漢果,還沒有辦法分清楚,這是識還是根。意思就是:因為很微細,分不清楚,識是無形的嘛!根是指清淨四大所構成的,因此,根算是色法,識算是心法。所以,在這個時候,根的勝義根,很微細的清淨四大所構成的,就是證阿羅漢果,還沒有辦法分清楚。諸佛菩薩證悟到這個,整個身體都是像影像一樣,全部納歸到心法,唯心所造。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

【講】【前五識共同依托的,是“淨色根”,亦名“勝義根”,】淨色根、勝義根。【附托在“根依處”裡面,眼識要托“九緣”,耳識要托“八緣”,鼻舌身三識要托“七緣”,才能生起,所以說:九八七,大家好相鄰近了。

眼、耳兩識是“離中取境”,】眼睛跟耳朵,它一定要離開一個距離。【鼻、舌、身三識是“合中取境”,】一定要touch 接觸到,“合”就是要接觸,不接觸沒有辦法,沒有作用的!【才可以觀察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

“根”和“識”兩種不同的功用,不但凡夫和外道分不清楚,就是愚法聲聞的人,也很難容易去真實了解啊!】

六十二頁,六十二頁翻過來的時候,在旁邊寫五個字:轉識成智頌,就是前五識轉識,然後成智慧,轉識成智頌。“變相觀空唯後得”,轉識成智了!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诠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變相,師父的解釋,你要特別注意聽,等一下的解釋就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聽師父的解釋,然後,把這個詞句的意思貫串起來,後面的就會迎刃而解,後面其實就是解釋一下。所以,在講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聽!

“變”就是遣,遣相的意思,消遣的“遣”,遣除、除掉的意思,“變”就是轉變這個相。簡單講:就是不住相,當你不著相的時候,這個都是名詞的變化。變相就是說:當我轉識成智,也就是說:當我不住相的時候。這個相,我們以為是真實性的,我們把它轉變成空性,叫做變相,變相。所謂變相就是遣相,無所住的意思。當你遣相、無所住,觀空,把筆拿起來,“空”的上面要加一個字:二,觀我空跟法空。觀空,觀兩種空性,一切無我,一切無法。唯後得,後得就是根本智,你要轉變起來,轉識成智以後,才能夠得到根本智跟後得智。所以說:遣相觀空,當你遣除一切相,當你不住一切相,觀照我空跟法空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根本智跟後得智。

“果中猶自不诠真”:這一句話,一些注解上,有的講的並不是很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前五識,在佛果的究竟位,果中就是究竟位,就是佛果位。佛果位當中的前五識,已經轉識成智的時候,猶自不诠真,這個“诠”是顯示,“真”就是真如。就算你已經證悟到佛果了,這前五識已經轉識成智了,你一樣不容易顯示出這個真如,因為真如是無所表。真如無所表,它必須仰仗後得智,現一層的影像出來。譬如說:我們要怎麼樣能夠诠顯這個清淨心呢?我們有實報莊嚴土,有實報莊嚴土。法本來是無形無相的東西,但是,因為清淨心它一定要顯,所以,顯現出類似真如的,其實真如是不可顯。所以,他為了要顯現,就像真如一樣的境界,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清淨的極樂世界以及淨土,都是為了顯現真如的清淨;但其實真如是無相的。那麼為了顯現真如,我們必須以清淨的世界來顯示出來。所以說:佛果中猶自不能顯示真如。簡單講就是說:當我們證到究竟的佛果,前五識已經轉識成智的時候,一樣很不容易顯示真如,因為真如本來就是無所表示,必須要仰仗後得智,轉變一分清淨心的影像相分出來,來自己攀緣。意思就是說:你成佛,證得佛果了,已經進入空性的法身了,法身是無相;但是,我們還有實報莊嚴土,這個就是從真如起的影像。所以,他顯現出來的,統統是清淨心,統統是清淨的東西。那麼,我們的心污濁,所顯示出來的,都是不清淨的。

“圓明初發成無漏”:“圓明”就是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的時候,叫做圓明。當我們轉第八意識,記住!第八意識沒有轉過來,前五識是沒有辦法轉的,因為前五識是果報身嘛!前五識是受第八意識的主宰。我們根身、器界、種子,都是來自於第八意識,你當然要轉第八意識,才能轉前五識。對不對?是不是?如果說:你第八意識不轉,前五識也沒有辦法。所以,前五識要果地的佛,他才有辦法!圓明初發成無漏,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的時候,初發:剛剛,初發,初發就是發起大圓鏡智的時候,前五識才轉,前五識才轉成無漏的智慧。所以,中間要加幾個字,圓明初發,中間加:“前五識才轉”成無漏,就是要加五個字。圓明初發,中間加:“前五識才轉”成無漏的智慧。這樣一看就會一目了然!所以說:圓明初發成無漏,就是當轉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時候,剛剛發起這個大圓鏡智,前五識才轉成無漏。就是所謂的成所作智,這個是最難的,最難轉的!

“三類分身息苦輪”:三類分身,他為了要度眾生,為了要度眾生,所以,第一個要現千丈的勝應身,為初地菩薩以上說法;現丈六的劣應身,為地前以及二乘、凡夫說法。再來就是變化身,隨類化身,現種種不同的身形,去度化眾生,就像三十二應之類的,所以叫三類分身。當你證到佛果的時候,你的前五識就隨著轉,那麼你就變化無窮,你就可以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息苦輪,當然就是所謂的分段苦,跟變易生死的痛苦。六道輪回叫做分段生死的苦,還有變易生死的苦,就是境界的改變。息苦輪,就是息掉分段生死苦、變易生死的苦。師父再解釋一遍:變相觀空唯後得,如果你能夠遣掉虛妄的相,不住虛妄之相,你徹底地觀照: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那麼你將會得到後得,唯後得,你就會得到根本智。果中猶自不诠真,這個“诠”就是顯現出來。就算你證悟到佛果,前五識已經轉為成所作智,那麼,還是沒有辦法顯示無形無相的真如,不容易顯示。圓明初發成無漏,就是轉第八意識,為大圓鏡智的時候,剛剛一發起來,究竟的佛果位,我們的前五識,才能轉成無漏。當你轉成無漏,你就是佛果了,就可以三類,就是說:勝應身、劣應身,還有隨類化身,來普度眾生,停止分段生死的苦,以及變易生死的苦。這個“輪”是輪轉的意思,息苦輪。(【佛光大辭典】大圓鏡智:即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此種佛智,如大圓鏡之可映現一切形像,密教稱為金剛智。依唯識宗所說,成佛以後,煩惱即轉變為智慧。此種智慧可分四種,其第四種(即第八阿賴耶識)轉變為清淨智,此即大圓鏡智。密教將此四智,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稱五智,即東方阿閦佛所成之智。成所作智:又作作事智。為四智之一,五智之一。即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得之智。蓋自證化他之二利應作,故稱所作;大悲隨類應同之妙業必得成就,故稱成。密教五佛中之不空成就如來配當此智。)

【講】【上面那兩首頌,是約“前五識”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說的。這首頌,是約聖人“轉識成智”所說的。

佛有兩種智:一是“根本智”,二是“後得智”。什麼叫做“根本智”呢?】什麼叫做根本智呢?【遣相既盡,】當你除掉這些妄想的相,已經盡了,【證得無相,】證悟到無相。【智體無漏,實證真如,】智慧的體是無漏,實證了真如,【是直接親緣真如的。什麼叫做“後得智”呢?體是無漏,而有分別,】雖分別,而實是無分別。【是不能直接親緣真如的,故又名差別智,即是世俗智。此“後得智”如果要緣“真如”的話,那只好托“二空”】托二空。【所顯的“真如”為本質,自己再變起一重相分(影像)來緣,】那麼這是清淨心所影現出來的,自己來攀緣,那麼當然就是清淨的世界了,也就是所謂的佛菩薩所現的清淨世界。【即是“觀空捨執,執盡真現”。】同學們!這個很重要!修學佛法,在座諸位!我們修行佛法,非常非常重要,要放下的,就是這個執著,你看看這八個字:觀空捨執,執盡真現。所有的經典,都在叫你放下,叫你破除執著。如果執著不放下,我們變成只做學術的探討,叫做佛學,不叫做學佛。可惜!所以,學佛的人,不是在學的時間長跟短,是你有沒有志氣,你肯不肯放下。如果你今天聽師父的勸告,你肯放下,你現在就比學佛三十年的人,超越得多多,超越得多多。你肯放下,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叫你放下嘛!你現在一聽到佛法,知道這是假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你要學佛法,只有二十幾個字: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再講一遍:如果要論這個佛法,一切現成,那是因為你執著,扭曲了我們真正的真如性,變成意識心態,《楞嚴經》所講的:都是用妄心在修行。你覺得你很委屈;你覺得你受盡了侮辱;你覺得你很痛苦,這都是因為不了解這個虛妄心。我們的生死本來如空花,軀殼等同夢幻的東西,那裡有真實性的東西?所以,若論佛法,它一切現成。你不會撿現成的,你一直尋找……,所以,你一直覺得你在修行,這是錯誤的觀念,本性是不能讓你修的,你怎麼修都是錯,動一個念頭,說你在修行就錯,永遠不能成佛!因為“修”是在因緣生因緣滅裡面打轉,只要你認為你在修行,那就是生死的凡夫,因為你用的就是生滅心,頂多讓你證到阿羅漢果,因為那是意識心態。佛法不能用修的,佛法要用悟。記住!“悟”的底下要加一個字:入,悟,就是入佛法。修是永遠沒有辦法的,你修到死,你還在事相裡面打轉:我今天有修行、拜佛、念佛、精進。沒有錯!可是你不悟,心情高潮、低潮,你不悟到空,那你完了,你麻煩大了!你不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你在因緣法裡面一直打轉,一直很認真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裡面講:縱經千劫,不成佛果。你經過千萬億劫,不能成佛果,只名熱沙,不名煮飯。何以故?沙非飯本,煮沙怎麼能夠成為飯呢?我們在這個因緣法裡面,當下、當處你就要放下,不必期待,沒有理由,因為這就是妄的,就那麼簡單!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所有的現相,它就是你的道,道就在你的現前。見處即真,看到任何東西,統統知道那是緣生緣滅,沒有真實性的東西,你放下就是!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你不要去執著它,你不要去抗拒它,“捨”就是抗拒。佛陀說:不要用抗拒的心去面臨,抗拒就是逃避它,不用逃避,該來的它就來,該走的就走,來去就自如。沒有什麼,你們覺得很難,我覺得很容易。

所以,師父一直告訴自己:我這個人,我適合六祖的修行法,我這個人懶惰,非常懶惰,躺著就不想爬起來,坐著看書就不想站起來。我這個人修行,若是用拼命拜佛,比賽體力的,我肯定不行,因為我這個人很懶,很懶惰!如果用六祖那個方法,那就很快了,快很多!坐著,他就開悟,站著也開悟,行住坐臥都開悟。為什麼會開悟?我就不取不捨嘛,就見性成佛道嘛!對不對?這本來的面目嘛!你忙什麼?你煩惱什麼嘛?對不對?我如果用這種懶惰法,那就很快,如果要靠拼體力的,那我沒辦法!有些人打八關齋戒,阿彌陀佛……,很認真地打佛七,對!我們贊同,拼得汗流浃背,對不對?到了第二天,明天起來:我放不下我的兒子、我的金錢、我的名聞利養。你昨天八關齋戒很清淨,今天呢?所以,保任的功夫沒有,就是空性的思想沒有。這世間那裡有得有失呢?你感覺到什麼委屈呢?所以說:用此真心到成佛地,永無委屈之相,中間永遠沒有委屈之相,就是用不生不滅的心修行。所以,《楞嚴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唯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法法相通,知道嗎?會聽佛法的人,清涼、太清涼了!沒事,沒事,外省人講的:什麼事都沒事!當你修行到什麼事都沒事,就解脫了,大徹大悟了,沒事,本來就沒事嘛!你忙什麼?你忙什麼?有佛法跟沒有佛法差很多,有一次,我的同學回來告訴我:林同學!林益謙!我今天被女朋友煩死了!我說:麼!怎麼了?你講給我聽聽看!“麼”的意思就是說:哦!是什麼意思?台北人都是這樣講的啦!他說:我騎摩托車去找女朋友,騎摩托車去找女朋友,找女朋友的時候,她就是很不喜歡離開我,一直希望跟我散散步。我說:那後來呢?後來就去散步啊,我覺得這樣很好啊!再來就去台中公園,但是,因為她很愛嘛!見面後一直不想分開來,不想分開來。然後,他又騎摩托車,送他的女朋友送到家,送到她家的門口,他又不敢進去呀,因為認識不是很久,對不對?兩個相愛,父母親不曉得認不認同啊。又在門口,一個不想離開,一個不想進去,摩托車就在那邊。可能很多人有這種經驗,一個不想走,一個不想進去,走一走走一走的時候,她說:我們再去走一走。我說:你有再去走嗎?有啊!去那裡走?摩托車放著,又去圓環走,又去圓環走。我說:你們圓環走了幾圈?哦!走了好久,走了很久!我說:回到家幾點?回到家天亮了!他說:真的是很困擾!我說:那是你才會如此,如果是我,我不會這樣,我絕對不會這樣!我會怎麼跟她講呢?我會跟她講清楚,因為即使你們今晚見面,到明天一定要分開的嘛!對不對?一定要分開的,這個是遲早的問題嘛!我會跟女朋友說:來!你要走圓環,你想走幾圈?我陪你跑,你要走十圈,我們就用跑的比較快,一二三四五六……,跑十圈,行了!跑十圈跟走十圈一樣嘛,這樣就表示走完了,這樣比較快,你慢慢地走,要走到幾時?就算你走到明天,還是得分開。所以,我們有學佛,跟沒有學佛差很多,沒有學佛的,就老是如膠似漆地黏在一起,愛得死去活來,擺不平!一個一直不想走,一個不想離開,就是這樣,到最後就是親親嘴,然後,回去的時候。開始通電話,然後開始一直執著,一直放不下,一直放不下,眾生相!

我告訴你們:同學們!你們要以一顆平常心談戀愛,你女朋友說:我要休息。你就讓她休息,因為就算她不休息,她出來跟你走,走一個晚上,你還是要在走、還是要離開,時間到,還是要回來休息。一個修行人、大智慧的人,隨時都要接受分開的思想,你有大智慧嘛!要不然你怎麼辦呢?你能怎麼辦呢?現在講起來,是十幾年前的事情,對不對?那還是要分開。結果呢?兩個,她嫁的老公不是他;他娶的老婆也不是她,兩個人後來各自勞燕分飛。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不用那麼辛苦,不用那麼辛苦的意思是說:你今天一直跟她培養感情,對不對?但是,以後她不一定是你的老婆,所以,何必浪費金錢,請她喝木瓜牛奶呢?你忙了老半天,結果她不是你的老婆,豈不是很無聊,白忙一場,是不是這樣?那麼忙做什麼?對不對?你要觀察大局已定,肯定了,她真的要嫁給我們,肯定了,那就可以請她看電影、喝木瓜牛奶,訂婚了,她是你的太太了嘛!這種投資是值得的,要不然你忙了老半天,被別人娶去當老婆,你不是當冤大頭了嗎?你說對不對?浪費常住的錢,你家叫做常住嘛,一人一間常住嘛!對不對?所以說:我們要很冷靜的,很冷靜的,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如果你擁有佛法,那你會很解脫的,很解脫的!很解脫的!

翻開六十二頁,六十二頁,第三行。“講”上面那兩首頌,是就“前五識”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說的。這首頌,是就聖人“轉識成智”所說的。佛有兩種智慧:一個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空。二是“後得智”,就是所謂的有,就是差別智,所謂的俗,不壞俗。什麼叫做“根本智”呢?遣相既盡,證得無相,智體無漏,實證真如,是直接親緣真如的。什麼叫做“後得智”呢?體是無漏,而有分別,是不能直接親緣真如的,所以,又名差別智,也就是世俗的智慧。這個“後得智”,如果要緣“真如”的話,因為真如是不能緣嘛!那只好托“二空”所顯的“真如”為本質,自己再變起一重相分,就是所謂的影像來緣。所以,佛菩薩所觀的、所現的,都是清淨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也就是觀空捨執,執盡真現。

【不然的話,不但在菩薩因位中,“前五識”的“世俗智”,不能直接親緣“真如”,就是到了佛果位中,要想“前五識”轉成的“成所作智”來緣“真如”,也是不能诠表顯現出來的。】因為真如本來就沒有辦法顯現,真如是無形相的東西。六十三頁。

【前五識要“轉識成智”的話,必須第八阿賴耶識先轉成“大圓鏡智”,】因為前五識是屬於果報身,果報是來自於第八意識所謂的根身、器界、種子,第八意識不轉,根身就不能轉了,這一定的道理。一定要先把第八意識轉變,根身、器界、種子才能轉變;否則的話,前五識沒有辦法。【最初發起光明的時候,然後前五識才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了。

到了這個時候,就能夠現三類的化身,來救拔止息眾生中“二種生死”——(分段生死、】三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的苦輪了。什麼叫做“三類分身”呢?

(一)現千丈的勝應身,為初地以上的菩薩說法。

(二)現丈六的劣應身,為地前菩薩】地前就是初地以前的,就是三賢,三賢位,十信、三賢,【及二乘、凡夫說法。

(三)隨類化身,現種種不同的身形,去度眾生,如三十二應之類。】前五識講到這個地方一個段落。底下我們談:

第六識頌

注意聽!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三性就是第六意識通善性、惡性、無記性。三量,第六意識也是通現量、比量、非量。那麼三境呢?通三境呢?第六意識也通性境、帶質境跟獨影境。

(三類境:㈠又稱三類、三境。乃法相宗之教義。將所緣之對境,依其性質,而類別為三種。即:⑴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一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種不隨心,即:①性不隨,謂其能緣之見分通於善、不善、無記三性,所緣之相分境,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之性通於三性。②種不隨,謂見分從自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之種子而生。③系不隨,系,指界地系。謂所緣境之界地不隨能緣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識八識及五俱意識緣自界之五塵時,相分與能緣雖為欲界系,而所緣之五塵非隨能緣而成欲界系。⑵獨影境,獨者,簡別於本質;影,為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之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為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空華等,全屬幻影。此境有三種隨心:①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②種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由同一種子而生。③系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系。⑶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於性境與獨影境之間。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此境有三種通情本。情,為能緣之見分;本,為本質。即:①性通情本,謂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之見分時,所變之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之見分同種生,若從本質生者,為無覆無記性,若隨能緣之見分生者,則為有覆無記性,其性不定。②界通情本,又稱系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界地通於本質與見分之界地系而不定。③種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種子亦隨本質與見分而不定。

三類境之名稱在諸經中雖未見記載,然有關相見二分為同種生或別種生,在印度即有異說,至玄奘時,以護法之說為正義,造(大四三•六三三中)“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一頌,授予弟子窺基,評判所緣之境,以別種生之相分為性境,同種生之相分為獨影境,同別兩種生之相分為帶質境。【《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百法問答鈔》卷二】

㈡指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三種境。即:⑴種子境,第八識能遍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故稱種子境。⑵根身境,第八識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塵勞之相,於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而為身分,故稱根身境。⑶器世間境,從第八識轉相而成現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稱器世間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在三界輪轉,指六道輪回的時候,易可知,上面加兩個字:作用,作用。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因為分別心大家都有嘛!隨時隨地都是第六意識在作用。三界輪,底下如果再加一個字,就更清楚,三界輪“轉”時,作用,“易”就是清楚地可以知道,很清楚地可以知道。因為第六意識,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嘛!對不對?就是你隨時平常日用中,分別心就是。

“相應心所五十一”:就是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第六意識統統跟它相應。

“善惡臨時別配之”:關於善心所,或者是惡的心所,這裡的“善惡”,不是指造善跟造惡,不是這個意思,是指善的心所,或者是惡的心所。要注意!因為前面是講心所,這樣講起來才有意義嘛!相應心所五十一,善的心所跟惡的心所。“臨時”就是當你在任何的時間,隨時起這個善念,或者是惡念。別配之,別配之就是分配相應,去分配它,分配它,善心所、惡心所。臨時就是:在你那一念作用當中,看你是起什麼念頭,分別地配善、惡的心所。

【講】【“第六識”,在“三性”— —善性、惡性、無記性,是都有的。】也就是第六意識善、惡、無記都有。【在“三量”——】第六意識,【現量、比量、非量,是全備的。在“三境”——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是皆通的。】這個我們都有講過了!【在“三界”輪轉的時候,亦是容易可以知道的。他的相應心所,“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隨煩惱分成: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大隨煩惱有八;中隨煩惱有二,就是無慚、無愧;小隨煩惱有十,加起來就是二十。所以,“隨煩惱”上面寫;大、中、小,那麼你們就更清楚!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就有二十個心所。不定心所有四個,【“不定”四,一共有五十一個都全備的。所以隨“信”】“信”就是善。【等相應,即可作善。】十一個心所,【隨“貪”等相應,即可作惡,是能夠臨時各別由其分配的。】所以,《八識規矩頌》其實並不困難,因為它就等於在復習一樣,等於再復習一下而已。再來,

性界受三恆轉易】這樣念就不對,要這樣念:“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聽師父解釋。性,在上面寫個:三性,加一個“三”。叫你們加,就是往後你們自己看,就更清楚,雖然後面解釋有,我認為,做筆記是學生的責任,是學生的責任。三,“界”的上面也加一個:三,“受”的上面加一個:五。然後底下,第六意識就是通三性、通三界,三性:善、惡、無記(就善、不善等之性質,分一切諸法為善、不善、無記等三性。(一)善,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依《俱捨論>卷十三,善分四種:(1)勝義善,即真解脫、擇滅涅槃。涅槃安穩,於一切法中其體最尊。(2)自性善,即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癡三善根。不待相應及其余之等起,體性本善,猶如良藥。(3)相應善,不與慚等相應即不成善性,如水之雜藥。(4)等起善,由自性、相應善而等起之法,譬如牛飲甘草之汁而生甘美之乳。俱捨論光記卷二則分善為生得、加行(聞、思、修)、無漏(學、無學、勝義)等三類。 (二)不善,又作惡。指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依《俱捨論》卷十三載,不善有四種:(1)勝義不善,即生死之法。生死中之諸法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穩,猶如痼疾。(2)自性不善,指有漏中之無慚、無愧與貪等三不善根;其體不善,猶如毒藥。(3)相應不善,與自性不善相應之心、心所法,如水中摻毒。(4)等起不善,由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之法,如毒藥所引生之乳。俱捨論光記謂不善唯有一種。 (三)無記,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為善或惡,故稱無記。或以不能牽引異熟果(善惡之果報),不能記異熟果,故稱無記;惟此說僅適用於有漏法。《俱捨論光記》卷二分無記為有覆、無覆二種,無覆復分異熟、威儀、工巧、通果、自性、勝義六種,故總為七種。);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受有五個受:苦受、樂受、憂受、喜受、還有捨受,有五個受。最後那個“三”,那個“三”是什麼,那個“三”要畫一線,右邊要寫個:性、界、受,是指這三種東西。這“三”是指三性、三界、五受,是指這個,你不要弄錯了!不要性界受三,有三個受,不對的!不是這個意思。是三性、三界、五受,性、界、受,這三種,恆轉易,一直在變動,一直在變動。

“根隨信等總相連”:把筆拿起來,寫在旁邊:“根”就是根本煩惱,“隨”就是隨煩惱,“信”就是所謂的十一種善法,信等等,善法十一。“根”就是根本煩惱,“隨”就是所謂的隨煩惱,“信”所謂的善、善法。總相連就是說:第六意識總是跟這些心所相連著,離不開這一些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識有時候是根本煩惱而起;有時候是隨煩惱;有時候是善法而起來,都是連著。

“動身發語獨為最”:把筆拿起來,“動身”畫一線,旁邊寫個:身業,“發語”畫一線,旁邊寫個:口業。然後,中間加幾個字,但第六識的意業,還是獨為最,“最”就是最厲害,轉動、推動的力量最大。再講一遍:“動身”就是指我們的身業,“發語”是口業。因為這一段是形容三業,是誰比較快,誰比較厲害。動身即身業,發語即口業,然後,中間加:但第六識的意業,還是獨為最,獨為最不必加,“但第六識的意業還是”,就加這個,獨為最,“最”就是最厲害。意思就是說:身業、口業,還是受到意業的控制,萬法唯心嘛!還是心,你的心的問題。你的嘴巴要講好話還是講壞話,好話、壞話,誰在控制你?那還是第六意識啊!對不對?我們當然要講好話,廣欽老和尚說: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對不對?要做好人、要講好話,不要講別人的壞話。你講別人的壞話,是你的第六意識;你要講人家的好話,贊歎、隨喜功德,也是我們的意業在控制的。因此我們認為,身跟口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這個意業,我們的意業,念頭的問題,念頭的問題。

“引滿能招業力牽”:“引”就是引業,“滿”就是滿業。“引”的旁邊寫兩個字:就是“總報”,“滿”就是別報。這個引滿二業,講過了無數次,還是有人對這兩個字弄得很不清楚,師父不厭其煩的,再講一遍:引,譬如說:用比喻的,譬如說:六道輪回,你現在造業……,你今天所做的都是昧良心的事,睜眼說瞎話,人家明明是白的,你硬要把他講成黑的,叫做抹黑,我告訴你:很容易進入餓鬼道,虛诳、妄語嘛!人家不是這樣子,誣謗聖賢嘛!白的講黑的,那你麻煩了!你所做的都是黑的,黑業嘛,不是白業嘛!那麼這種力量,會把你引導到鬼道去,鬼道都是住在黑暗的世界裡面。你今天到處負債,你故意欠錢不還,惡性倒閉,不是不得已的,因為我周轉不靈,倒了,那沒有話講:你周轉實在是有問題,我已經盡力了。若惡性倒閉,那你麻煩大了!將來墮畜生道,你將來要還的。所以,人家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討,因為他一定要還你。知道嗎?別人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討,因為他一定要還你,六道輪回,總有一天會遇到嘛!對不對?所以說:雖然他欠錢不還;但是,你等於存放在銀行,他一定要還你的,逃不掉!這個引業就是這樣子。簡單講:引業就是總主導,你要引到天道去,你要引到人道來,要引到鬼道去,要引到地獄道,要引到阿修羅道,都是靠這個引業,引業就是總報。引到人道,你就是人;引到畜生,你就是畜生道,所以,那個叫做總報。知道嗎?引業是最厲害的業,你一點都沒有辦法的!

“引業一引到人道來”:你做女孩子,你麻煩了!你一個月都要麻煩五天。她說:我叫它不來!沒有辦法,它一定要來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能講什麼道理嗎?沒有道理可說。你生長在這個世間,女眾這個麻煩的事情,就是因為受到月球引力的影響,月球引力的影響。如果我們打一個洞,到地底下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影響,女孩子的月經可以斷,沒有,甚至於亂、亂掉。如果到地底下幾百公尺去工作的女孩子,假設說:打個地窖,一直伸進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引力、旋轉的引力,那麼女性的月經就亂,就亂掉了,甚至就沒有了!所以說:女孩子她受到月球的影響很大,她的情緒特別的變化,跟月球有很大的關系,有很大的關系。日本人有調查過,當月球比較接近地球的時候,引力越強,情緒控制不住的時候,他就殺人,殺人,暴,強暴女孩子,強暴。甚至於這個女孩子發狂,男眾也受到影響,男眾也受到影響,女眾也受到影響。所以,地球跟月球是息息相關的。引。所以說:引到人道來,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它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引力很厲害!

滿,在旁邊寫個:別報,別報。什麼叫做別報?就是各別的福報,這樣講就很清楚!“滿”就是各別的福報,你做人,那你的福報有多少?同學們!不要強求,當你今天很窮的時候,你要知足,你要常常想,我的福報就到這個地方,我已經很知足了!今天你有一碗稀飯吃,你就要歡喜:我還好有一碗稀飯吃。當我今天有一輛摩托車開,我要知足:還好!我有摩托車開。我騎腳踏車,我就觀想:還好我有腳踏車。

本來我是很想買腳踏車的,是怕騎出去讓人家笑。真的!人家講的:醫學上講的:飯後三百步,不用開藥鋪。當你吃飽飯的時候,你走一走,走三百步,身體就會健康。我一直想,踩腳踏車是健康的來源,因為現在要慢跑沒有辦法嘛!對不對?我又怕騎腳踏車到銀行去:嘻……,慧律法師騎腳踏車!多不好看,就難!有的出家人也有騎腳踏車,這也不是很難看,我以前也騎過啊!可是現在的人,都把大法師雕塑成一個形相:大法師怎麼騎腳踏車呢!或者是買一輛小一點的,像小孩子騎得很快,走過去:嗨!阿彌陀佛!你敢想像我騎那小小的腳踏車走過去:嗨!阿彌陀佛!那是什麼景象?你不覺得這樣怪怪的嗎?想像得出來,如果拍一張相片,那實在是……所以,這個還是不行,做法師還是要有威儀,還是不能騎腳踏車的。對不對?“滿業”就是別報,就是各別的福報,你的福報有多大,那就是別報,各別的報應不同。因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觀照知足,知足:我的福報就是這樣子,我不強求。那麼樂、快樂就在裡面。

能招業力牽,能夠招感引滿二業,能招業力牽,造業,所謂的因,就招果嘛!一定的道理,業力就牽引了!

(滿業:指圓滿有情之眾同分,而令各人諸根形量等殊別之善惡業。又作圓滿業、別報業。為“引業”之對稱。凡人之一生中所造善、惡、邪、正等種種業,其中最為主要者僅有一業,此業能招感未來世生於鬼、畜、人、天等諸趣之果報,稱為引業;相對於此,其他一切之諸業,則於已招感之鬼、畜、人、天等諸趣之果報中,能決定六根具足與否,及身體之強弱、壽命之長短,及其他貧富貴賤等各各差別之果報,則稱為滿業。譬如畫師畫人體,先畫輪廓,作為人體之總體,復於其上細描眼眉口鼻等之美丑差別;如是,則輪廓猶如引業,細描之眾彩則猶如滿業。【《大毗婆沙論》卷十九、《順正理論》卷四十三、《俱捨論》卷十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七】

引業:牽引五趣四生等果之業。又作引因、牽引業、總報業。為“滿業”之對稱。即感有情總報果體之強勝業。大小乘解其名義,其說有異。(一)小乘之說:《俱捨論》卷十七謂,業能引眾同分等為引業,圓滿莊嚴其同分者為滿業。即引業約因,滿業約果而解,此即業果相對。又業有順現業、順生業、順後業、順不定業四種。《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中,就順現等四業配於引、滿二業,舉出三師之異說,即:(1)順次生受業與順後次受業皆能引眾同分果,亦能滿眾同分果;順現法受業與順不定受業則能滿眾同分果,不能引眾同分果。(2)順現法受業能滿眾同分果,不能引眾同分果;余三業皆能引眾同分果,亦能滿眾同分果。(3)四業皆能引眾同分果,亦能滿眾同分果。俱捨論卷十五即取此中之第二說。 (二)大乘之說:《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唯識論泉鈔》等有二解,其中,總報業感總報之果,同時扶其余劣弱之業,使彼亦能感別報,稱為引業;第六識之別報業圓滿莊嚴第八總報之果體,稱為滿業。此即業業相對。又總報之果起時,其果能為增上緣,引生其余別報之果,稱為引業;此別報之果能使總報之果圓滿,則稱滿業。此即果果相對。此外,引業唯限於一業或通於多業,引一生或通於多生,大小乘之說亦有不同。小乘主張引業唯限於一業,唯引一生,大乘則主張一多互為不定。然小乘中之經部亦同於大乘之說,主張一業引多生之義。【《大毗婆沙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七、《俱捨論寶疏》卷十七】【以上錄自《佛光大辭典》】)

【講】【“第六識”,它對於“三性”、“三界”、“五受”,恆常轉變而更易,因為有時為“善”,有時作“惡”,有時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性”;有時在“欲界”,有時在“色界”,有時在“無色界”;有時“苦受”,有時“樂受”,有時“喜受”,有時“憂受”,有時不苦不樂的中容的“捨受”。】“中容”就是不苦不樂,就是捨受,不苦不樂,不憂不喜,叫做捨。

【“第六識”,有時“根本煩惱”生起,有時“隨煩惱”生起,有時也有“信等十一種善法”生起,互相牽連。 “動身”即是“身業”,“發語”即是“口業”,所以在“第六識”的身、口、意“三業”中,“動身”的行為,“發語”的說話,遠不若“意業”為最厲害。】還是心,我們這一顆心。我的一顆心,讓佛祖的那一顆心,來到我們的這一顆心,心心就平等。對不對?

【“第六識”,有時造“引業”的總報,和“滿業”的別報,所以結果能招“引業”,牽去受“總報”的“阿賴耶識”;能招“滿業”,牽去受“別報”的“前五識”,此識即以“造業”“招果”為彼業用,】所以,第六意識在造業,第八意識在受苦,所以,我給第八意識取一個名字,叫做:倒霉透頂,很倒霉,它沒有主張,都是在受苦,第八意識沒有主張,它不能講話嘛!都是第六意識在做,第六意識造一造,第八意識在受苦,所以,第八意識沒有辦法。我們相處得並不融洽,可是不能分開。就像師父的病苦,以前佛光山要寫一篇文章,我就寫:我們相處並不融洽,可惜我們不能分離,它不能離開我,它離開我,活不成;我離開它,也活得不快樂,它的名詞叫做病苦。我寫一篇文章去投稿。所以說:造業招果,就是這樣子,就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故曰“引滿能招業力牽”也。】你造引業,以及造滿業。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發起初心歡喜地”:這是第六意識的轉識成智頌,發起初心歡喜地,歡喜地就是所謂的初地。初地有分入心、住心跟出心,在入心的時候,轉識成智,因為第六意識在初地菩薩就會斷,雖然斷了分別的第六識,但是,還有俱生,那就難了!

“俱生猶自現纏眠”:俱生的我執,還是沒有辦法!“纏眠”就是被困得死死的,俱生的我執,那種煩惱,俱生是對分別講的,我們有分別我執、有俱生的我執。意思就是說:雖然你轉了第六意識成智;但是,那個微細的俱生我執,還是沒有辦法,還是無奈他何。猶自現纏眠,你很想修行沒有錯,可是功夫下得不徹底,只斷掉分別我執,就證阿羅漢果;可是,那個無量億劫來的微細的我執,沒有辦法斷!所以,俱生的我執,猶自現纏眠,被困得沒有辦法!俱生我執是對分別我執所說的,俱生是對分別來講的。所以說,“俱生”底下加個:我執,俱生我執猶自現纏眠,“俱生我執”旁邊寫個:是對分別我執而說;分別我執是對俱生我執而說,俱生我執是對分別,分別是指第六意識。所以,後天性的可以斷,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那就難了!無量億劫來,難!俱生我執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把筆拿起來,遠行地,唯識是講第七地菩薩,要到第七地菩薩,才能夠純粹無漏。意思就是說:俱生我執以及現行種子,統統斷。俱生的法我還沒有斷,俱生的法我執,要到佛地、金剛地、等覺才能斷。所以,遠行地後純無漏,要到第七地的菩薩,才真正的純無漏, 那個時候俱生我執、現行的種子全斷;但是,法執未斷,俱生的法執未斷。只是俱生的我執斷,俱生的法執還沒有斷,最微細的法執,還沒有辦法斷。

“觀察圓明照大千”:注意聽!“觀察”這兩個字,是指對眾生講的,他能夠妙觀察,一切眾生的差別,種種的差別,然後說法,然後說法。所以,這個說法,也可以讓法師開悟。一個法師他很會說法,他可以運用他的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說法可以講到“無我”的境界,有的無量億劫來,他就是說法。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裡面,有的人說法,說到證阿羅漢果,說到無我,證阿羅漢果。所以,這個說法是很好的,人家講的:自己看十次,不如講一次。古來叢林裡面,弘法的,統統是這一句口號:自己看十遍,不如自己講一遍。這是什麼意思呢?師父叫你自己看,翻……,自己看;我若說:法觀!明天你起來講,明天你起來講。你試試看!法觀晚上要不要看到凌晨兩、三點?平常叫他看到兩、三點,我看很難;我明天叫你起來講,完了!你上台,你敢講錯一個字嗎?你不看、你不查嗎?你試試看!你不查,你試試看啊!所以,懼怕上台的人,永遠長不大,我教過你們:你們要拜一尊厚臉皮佛,不要怕嘛!要拜這一尊佛,不要恐懼。對不對?不要不好意思嘛,要講,就是要講,就是要講,不講不行的!講才是你的東西,有機會就是要講。知道嗎?所以,觀察就是觀察有情,觀察眾生,觀察眾生的差別相而為說法。然後,圓明,注意聽!“圓”底下加一個:滿,“明”底下加一個:淨,“照”上面加一個:普。“照”的底下加一個:三千。就是觀察有情的心行差別而說法,圓滿明淨,普照大千,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再講一遍:觀照有情一切種種的差別而說法,然後,圓滿明淨,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你看!經過消文釋義後,就完全清清楚楚!對不對?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學佛,還是要有善知識、還是要有法師,我們自己看,就比較累一點;一聽,那就很清楚了!

【講】【第六識,轉識成智,要到最初發起“初地”,名為“歡喜地菩薩”,在入心、住心、出心,這三心中“入心”的時候,“分別我執”雖然伏住了,而“俱生我執”還是眠伏在“阿賴耶識”裡面。

要到“第七地”時的“遠行地菩薩”之後,俱生我執“現行”並“種子”,都完全斷了,】俱生我執,那不是俱生法執,俱生我執而已。【這才純是“無漏”,到這時,“第六識”轉成的“妙觀察智”,此智以能善觀諸法自相共相,】這裡要注意聽!諸法的,加一個“的”,自相,自相就是各別因果,共相就是共業所成。譬如說:有的人對政治、政局、國家的看法,其實如果你了解佛法,就知道共業所感。共業從那裡來?從別業來的。自相就是別業,就是每一個人各別的因果的差別相,叫做自相。譬如說:你的第八意識、他的第八意識所顯現的因果,同時的差別相,自相。共相就是所謂的共同創造出來的相,就是所謂的共業所感。了解佛法的人,我們就會知道,這個世界除了弘揚佛法,宗教家帶動,否則這個世界會越來越糟糕,不會越來越好的。因為你看現在眾生造的業,台灣還算是個很有福報的地方,台灣到處都有打水陸;到處都有人弘法;到處都有人做梁皇;到處都有人講經說法、共修念佛,這個不得了了,不得了了!這個可以使陰界,陰間的眾生平息、超度。所以說:你們聽過一句話嗎?世界未亂,鬼神先亂。當我們這個世界要亂的時候,我們的心煩,造業的人越多,會感應這個鬼神,會感應這個鬼神。這個鬼神就會先亂,鬼神一亂,人的心就會亂。所以,我們台灣算是很有福報,很多很多次的災難,在台灣來講,都重者轉輕,完全沒有災難是不可能,可是都平安無事的這樣過去。這跟許許多多的宗教家,包括這些其他的宗教,都功不可沒!不只是我們佛教,當然力量最大的是佛教。所以,有時候,宗教家比預言家更了不起,我們由自相、共相就可以知道,這個世間會越來越糟糕。尤其是環保,這是師父最擔憂的問題,你去看看淡水河,去看看高雄的愛河,人的心,人心不好,治安就不好、環保就不好。你看那個工廠的廢水,可是我們要用到的,又全部都是化學的東西,我們又離不開它。

你去看看,那個油輪一爆炸,有一艘油輪觸礁,十萬噸的油輪一散開來,死了多少水中之類的生物?不計其數!那個油使水鴨、海狗全部死掉。如果要毀滅地球,那很容易!你只要把油一直倒到大海裡面,整個地球就全部完蛋了!油,污染。你去東京灣看看,東京灣,東京灣在五十年前,日本的東京灣,在五十年前,清澈見底,那個魚兒是游來游去: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下,魚戲蓮葉上,可能這沒有。五十年前的東京灣,你現在請日本的潛水人員,到東京灣去潛水,下去,什麼都看不到,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污染的東西,看到那一些耐活力比較強的生命,它才可以活著,這是我看閉路、錄影帶的,日本人也恐懼!日本人造地是最厲害的,全世界最厲害的,就是日本人,造地、造土地,把山挖過去,填補海港,日本人造那個空港,造一個很大的飛機場,現在正在造,一弄起來幾千公頃、幾萬公頃,一直挖那個山填補海,那日本人一流的!結果把本來清澈見底的海港,弄得全部都污濁了,破壞了!我們最大的、最可怕的就是我們的無明,所謂的文明,就是自取滅亡。師父這一句話講了,你留著,這句話全世界沒有人講,只有我講。我們所謂的文明,就是無明,後面加個:自取滅亡,文明等於無明,等於自取滅亡。這個地球、地球村,很快就被我們人所創造出來的科學所破壞掉,所破壞掉。那個濫墾、濫葬是很可怕的,人的清淨心沒有,什麼都完蛋了!你去阿裡山看看,以前阿裡山的樹木都種得很大很大;現在,把它全部除掉,種什麼?種茶葉,種茶葉,結果一下雨,大量的泥土全部沖刷下來,人家為了賺錢嘛!種植茶葉,濫墾,水土保持做得不好。還有濫葬,隨便埋葬。因此,如果這個世間要轉,要佛法。但是,我一直認為很難,非常非常難!你看這個污染,台灣,前幾天測量的,空氣品質算最不好的,台灣有二十一個觀測站,二十一個觀測站裡面,有十個都是低於標准的,對人體有害的空氣,高雄就是楠梓,住在楠梓算是很倒霉!高雄就是指楠梓,空氣最壞的,衛星雲圖一照起來,上面一個海島,一看,因為污染得太嚴重,照起來一片黑的,一片黑的!所以,在台灣,你明天早上起來,(在鼻孔)挖下去,整個都是黑的。你說:我要到那裡呼吸新鮮空氣。我看都差不多,因為整個地球都是一體的。我覺得災難很容易就會到,這是我的預感,也不曉得為什麼。我不是預言家,也不算是什麼很了不起的聖人,什麼都不是啊!只是感覺而已,因為看了這種情形,(災難)很快就會來到。同學們!生死無常,要拼才會贏,真的!我不騙你們!不要執著這個世間是是非非的事情,全部放下,一直念佛。底下:

【攝觀自心,引生無量功德,及觀有情心行差別而說法,皆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無違失。故能圓滿明淨,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說一切法,斷一切疑,度一切眾生,皆得利樂。】皆得利樂。因此,今天我們台灣還有很大的福報,還有法師在說法,還有錄音帶在流通,你想想看!這個是不是我們台灣的福報啊?台灣的福報!六十六頁中間。

第七識頌

前五識跟第六識我們講過了,我們現在來講第七識。說: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帶質有覆通情本”:第七識是帶質境,這個帶質境有兩種:一個是真帶質境,一個是似帶質境。這個帶質境,我們說:以心緣心真帶質,也就是第七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譬如說:我們這個色身,是第八意識顯現出來的果報身;可是,第七意識一直執著,認為是個我。也就是本來是無我,變成一個真我。以心緣心真帶質,這個真帶質是對似帶質講的,因為第七意識一直牢執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那麼,兩個都是精神作用,也就是兩個都是能緣,精神作用是能攀緣,兩個都是能緣。

 

 

 

 

 

 

 

 



 

 



真帶質境是對似帶質講的。似帶質境的意思是說:以心緣色似帶質,似帶質,以心緣色。譬如說:第六意識存在我們的心中,然後,我們攀緣色塵,這個是似帶質境。真帶質境跟似帶質境,最簡單來講:本來沒有所謂的帶質,是因為我們有無明。也就是說:我們的無明,轉變成見相二分,在微細的角度來講,產生了我相,產生了我相。所以說: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注意聽!以心緣心真帶質,以第七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以心緣心,也可以說:以第七意識的見分,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然後說:中間相分兩頭生,這個中間的我相,“相分”是指我相,有一個“我”字。兩頭生,這個“兩頭”,一頭是從第七意識的見分,執著另外一頭第八意識的見分。中間的我相,是因為第七意識這一邊一頭,跟第八意識的見分這一頭,兩頭,就像兩支蠟燭一樣,點著,中間有一個黑的圈的重復點。就像兩根蠟燭,你點一根蠟燭在左邊,一根蠟燭在右邊的時候,它有一個圓圈的光,這個光,稍微近一點,這個光就會重疊,中間有個光,就是重疊,光就重疊,那個重疊就是表示:是第七意識的一種我相的產生,我相的產生。

再講一遍:以心緣心真帶質境,所謂真帶質,其實萬法是唯心,沒有所謂的帶質;但是,因為無明化作一種執著,所謂帶質就是一種障礙,那麼,它是比似帶質更早一層。以心緣心,也就是微細的執著,微細的,使凡夫並不容易了解的,這才是真正的帶質境,也就是真正的接近無明的根本,無明的根本。那麼以心緣色似帶質,用這個心去緣這個色法,現在的這個色法,已經是無明轉變的,已經是無明轉變成境界了。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當你了解萬法唯心的時候,一切的境界,十方的宇宙、時空,統統沒有!只是你一顆清淨心在作用而已。但是,轉過了無明,變成了見相二分,變成以心緣心,變成一個我相出來。再經過粗糙的轉變,就變成以心再緣色,因為這個境界,變成根身、器界、種子的顯現出來,又更粗糙的顯現。那麼那個時候就不是以心緣心,就會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中間相分一頭生,指第六意識以心緣色的這個帶質境,這個帶質境。所以說:這個又不一樣,不一樣!因此第七意識見分,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就是以心緣心,中間相分就是兩頭生。如果討論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的見分,緣第八意識的相分,也就是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也就是說:我們第六意識,緣第八意識變現出來的相分,那麼,這個是以心緣色,中間相分是一頭生。為什麼?因為境界是對方嘛!我們這個相分,是由單方面:由第八意識所顯現出來的,並不是兩個都是心法。第七意識牢執第八意識,兩個都是能緣;第六意識緣境界,一個是能緣,一個是所緣,這不一樣的!帶質境就是這樣子。簡單講:第七意識就是帶質境,就是所謂的:以心緣心真帶質境,真帶質境是對似帶質境講的,真帶質境就是我相的一個障礙;似帶質境就是境界的一種障礙,簡單講就是這樣比較清楚。本來沒有所謂的帶質,本來一切萬法唯心的東西,沒有所謂的質礙。所以,帶質境:真帶質、似帶質,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中間相分兩頭生,就是因為第七意識的見分,然後,第八意識的見分,由這兩頭,產生中間的我相為自我,也就是由第七意識的見分,執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那麼,中間相分一頭生,以心緣色的話,是第六意識以心緣色的一個帶質境,中間相分一頭生,因為一個是能緣,一個是所緣。而真帶質是兩個都是能緣,因為透過無明的熏習力,我們非看不行、非見不行,就產生一個我相。帶質境大致上簡單的解釋。

有覆,注意!在“覆”的旁邊寫四個字:癡、見、慢、愛,也就是第七意識因為受到一個“我”的錯誤,錯誤的一個“我”。因為錯誤的“我”,所以,它愚癡,它什麼事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它沒有智慧,癡,我癡。我見,我見就是什麼都有一個“我”在做主宰:我在看;我的看法是怎麼樣;你的看法怎麼樣;你的看法不對,我的看法才對。我慢,“慢”就是把自己拉得很高,他不曉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他不曉得一切畢竟空性,不可得相,成佛尚不可得,何況有一個我相、眾生可度呢?對不對?慢:把自己拉高。我愛,因為不了解一切法無我,所以,他會貪愛這一些境界。所以,這個“覆”簡單講:就是蓋住本性,就是這麼簡單!因為第七意識牢執第八意識,變成一個我相,由我相的熏習力,由無量億劫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不肯放下,所以,整個蓋住了清淨心。“覆”就像怎麼樣?就像臉盆一樣蓋著,見不到陽光。覆,我們的頂上覆蓋一層東西,我們見不到光明。所以說:第七意識是真帶質境,然後,是有覆無記性,有覆無記,是因為它有我相,迷惑,所以,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那麼第八意識是無覆無記,第八意識它本身並沒有所謂的癡、見、慢、愛,第八意識是我們宇宙、人生的綜合體,它根本就沒有一個我相,只是殘留了一些種子,殘留了一些種子,那麼這一些種子並沒有覆蓋,因為它並沒有所謂的癡、見、慢、愛的執著,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我,就沒有所謂的覆蓋。所以,有覆無記是第七意識,這個“覆”,是癡、見、慢、愛的一個代名詞,第八意識是無覆,也是無記性。後面的“無記”,是對善、惡來講的,為什麼是無記呢?因為它不造業,第七意識只是執著一個“我”,它並不是發號施令說:我要去造業。沒有這樣子!造業都是第六意識在做的,造善、造惡,然後造無記業,都是第六意識在講的。第七意識只是往內,執著第八意識為一個自我,就因為這樣子,所以,它一直看不清楚真正的本來面目,本來無我,變成一個有我,有我的話,它就推動第六意識:喂!你去造業吧!你去造業,為我而殺、為我而癡,然後,為我而貪、為我而見、我慢,都是推動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說:我的師兄第七意識講的,叫我貪,我就拼命地貪!所以說:第六意識就拼命地造業;然後,第七意識:你的造業就是我的意思。主謀,第七意識是主謀,錯覺,錯覺。所以,有覆無記性。為什麼是無記性?因為它執著第八意識,第八意識無記,當然第七意識就是無記性,第八意識非善非惡。對不對?它不是造善,也不是造惡,它只是存留種子。第七意識是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為自我,它也沒有所謂的善跟惡,它不造業嘛!對不對?它只是有蓋住而已,蓋住本性而已,就這樣子。所以是有覆,意思就是有四種煩惱:癡、見、慢、愛,有覆,有覆。

通,情,第七意識這個“通”的意思是說:它是跟這個,跟什麼?“情”是指第七意識,“本”是指第八意識。意思就是:有情生死的根本,有情生死的根本。這個“情”跟“本”,兩個是形容不一樣的意思,“情”是指第七意識,我們今天會愛得死去活來,怕父母、兄弟姊妹被人家傷害,只一直想照顧自己的團體,不想要把愛、慈悲擴散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那你想想看!“情”就是一個情執,因為由第七意識。所以,全世界都是迷惑,所有整個宇宙,只要沒有聽到佛法;就算聽到佛法,沒有深入地觀照,全世界沒有一個是覺悟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從“我”開始,然後有個家;我的家,我的家。對不對?我的家庭真可愛。他就不會說:你的家很可愛(師父唱)。他不會這樣子的,擴散不出去的。如果你學佛的話,那你就會覺悟到無常,你就會覺悟到無常。像我們以前學佛以後,就不是唱這種歌,我們都唱:我的家庭真淒慘,父母早死真悲哀(師父唱)。對不對?都是這樣子。雖然沒有電冰箱,也沒有冷氣機(師父唱)……什麼都沒有,都是無常的嘛!那一樣是自己的?統統沒有!我們唱的歌是很悲哀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全世界、整個宇宙,沒有一個是覺悟的,“我”開始:這是我的女朋友,你連看一眼都不行,你連看一眼都不行。他的貪愛,執著到極點的時候,他會造成一個錯覺。我們人因為這個我相,他什麼都會錯覺、會扭曲掉,他為了“我”好,白的都可以給你講成黑的。在這個世界,會抹黑人家的,這個是很可怕的!如果我們轉過來,轉過來,我們用感恩心,順境的時候,我們慶幸我們的福報;逆境的時候,我們用感恩的,用感恩的。師父常常講的:世界上最壞的人,就是提婆達多,這個提婆達多要讓佛死,你想想看!他的心有多壞,他壞到極點了,釋迦牟尼佛還要去救他。所以,惡人不是要讓你來恨的,惡人是要讓你來感恩的。你懂嗎?壞人是要讓你來感恩的,不是要讓你來恨的,因為他也是善知識。

所以,轉變一個觀念,你把天地之間每一個眾生,都把他當作佛菩薩,你試試看!你就不一樣,你的生命完全就不一樣!“我”,一個“我”開始:我的女朋友、我的錢、我的家庭、我的社會、 我這個社會、我這個國家,你想想看!“由一個我”的開始,那他一定會有看法不同的。所以,人與人爭,家與家爭,社會與社會爭,國家與國家爭,你不要覺得奇怪,釋迦牟尼佛說:佛佛道同,只有佛跟佛的看法、意見相同,你懂嗎?這個難!very difficult這個難!所以說:要凡夫的團體沒有爭執,這個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那個團體不勾心斗角的?你舉手!沒有意見不和的,你舉手!那一個團體?舉手啊!你發現你的老板,你們的公司、行號,從來意見統統相同的。意見都相同就這樣:我見到你,我跟你頂禮,因為禅宗最高境界,就是涅槃妙心,見處即真,你跟我頂禮,我跟你頂禮,然後笑一下,對不對?那就OK了!看法都相同嘛!一切法畢竟空性。但是,凡夫俗子你走到那裡……你現在要是不擺平這個,我告訴你:你走到全世界的那一個道場,統統一樣!當處發生,當處就是寂滅,因為本來就無我。所以,道不能用修的,一定要用悟的,悟的就要放下,就是這樣!你怎麼修?有我相,你怎麼修,你都沒有辦法,因為你怎麼修,還是我相的存在。你悟了,無我,無我就解決了。一個念頭,就全部都解決了!無我,當你在貪求、追求外境,你在發脾氣的時候,你就想:一切法無我。所以,為什麼說:有的人修行,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吃憨素。對不對?吃憨素,他吃到死,他不曉得放下這個東西,因為他以為有我嘛!所以,有我,他說他在修行,每天早上念《普門品》、晚上念《彌陀經》,一直吃素,沒有用的!結善緣,沒有作用的,因為他放不下,他有一個我相的存在,那麼你修到死也是一樣啊。

這個我相就像什麼?就像膿爛一樣,膿爛一樣,我相。師父作個比喻,就像我們嚴重的皮膚病,一個膿包,一個膿包,我們修行,如果這個“我”沒有破,就像怎麼樣?這個膿包,腫得已經快膿爛了,然後,我們每天怎麼樣?我們每天化妝……,洗干淨,阿彌陀佛……,膿爛了,爛在那裡面了,沒有辦法!“爛”什麼?“爛”就是執著一個“我”的存在,執著一個“我”的存在,他隨時會爆發無明,所以,“我”的存在,是無明的產物,你沒有徹底的切割,那個膿流不出來。就是你要徹底的無我,那就解決了,就解決了!簡單講:執著一個“我”的存在,你隨時都會有情緒高低潮,你隨時會高亢、隨時會低潮,你任何一個時間、空間,你會茫茫然,你不曉得在追求什麼?目標是什麼?因為你有“我”的存在。那麼有“我”,你又找不到,又覺得是虛妄之相,那麼這個就是煩惱的根本,你到那裡統統沒有辦法!道不是用修的,再重復講:道絕對不是用修的,是用悟的,當下就像開刀一樣,把那個膿爛拿掉。所以,禅宗有一句話說:萬境本閒,庸人自擾。我相不放下,你所有的困擾,統統存在內心,這個就是根本。所以,研究唯識的可貴之處,就是讓你能夠知道:這不是真實性的我。

世界上只有圓滑,沒有圓融的,世界上那裡有圓滿的事情?你講,你講講看!世界上有圓滿的嗎?不可能的事情!你看六祖惠能大師悟道後,他被人家追殺,追殺呢!你想想看!六祖是大徹大悟的人,人家還是要讓他死,還躲進石頭縫裡面。所以,你看到惡人,你說:他還沒這麼壞,那些壞蛋還要讓六祖死;提婆達多要讓佛陀死。你看到一個壞人,還值得原諒的,他還沒有壞到這種程度。所以,如果說:人家覺得壞的,我覺得他滿好的!為什麼?您怎麼覺得他很好?他沒有拿刀子要殺我,這已經算很好了,已經算是很好了!還好我不是七祖。

所以,研究唯識,一定要徹底地去覺悟,一定要徹底的。你不徹底地覺悟,我告訴你:你修三十年也是一樣,有想修行又吃素,然後,沒有智慧,來世變成什麼?牛,那個老牛,牛是吃草的,它又善良,又吃素,吃草就等於吃素一樣嘛!又沒有智慧,吃得肥嘟嘟的,卻沒有智慧,沒有辦法,來世變牛。所以說:通情本,有情生死的根本,因為牢執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因此要轉變。注意!要觀照那個“無我”是什麼東西,要徹底地觀照,不要感覺很委屈,不要覺得很傷心,這個世界,不值得什麼叫做傷心不傷心,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你,都沒有關系,(師父把撫尺在桌子上一拍:啪!)因為你還有極樂世界。全世界的人統統對不起你,你還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等著你(我),希望無窮,不須要傷心。

“隨緣執我量為非”:“緣”就是時空,隨著時空,到那一個地方,都是執著一個“我”。量為非,它當然是非量,“量為非”就是非量,因為本來無我,他執著有一個“我”,他到那裡都錯嘛!所以說:隨著時空、因緣的會合,“我”,執著一個“我”,量為非,所看到的,都不是真實性的,全世界都是迷惑的。

“八大”就是大隨煩惱有八個,叫做八大。“遍行”就是五個遍行心所。“別境慧”就是別境有五個,別境有五個嘛!別境中的慧心所。八大煩惱,以及五個遍行心所,以及別境五個心所裡面的一個心所:慧心所,跟第七意識相應。以及底下:貪心所、癡心所,我見心所、我慢的心所相應,相隨嘛!

“貪癡我見慢相隨”:老是跟這四大根本煩惱相應。所有的煩惱,你把它列進來,不離開這四個:貪,貪求一切境界;癡,沒有智慧,看不破、放不下;我見,什麼統統都是以自己的立場;我慢,把自己拉得很高,全世界都聽他的,壓抑著別人,來襯托自己的偉大,這種偉大,也就是相對的愚癡,也就是相對的愚癡。你要偉大,大家都偉大。所以,佛悟到最究竟的境界,你們是佛陀心中的眾生,那麼,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教是非常的高超,非常非常的高超。貪癡我見慢相隨。

【講】【“第七識”,梵名“末那”,譯名“意”,為第六識依,故名“意根”,】“意根”就是意識的根本。所以,第七意識對內,執著第八意識;對外,作為前六識的依靠。第七意識如同什麼?如同橋梁,從第六意識造的業,然後,通過第七意識執著,搬運到第八意識。從第八意識的種子,透過我執,然後,發號施令,透過第六意識去造業。所以說:它是意根,意識的根本。所以,第七意識有兩種作用,第七意識有兩種作用:對內執著第八意識;對外,作為第六意識的根本。【此亦名“意識”,“意”即“識”故,“持業釋”也。】“持業釋”就是持續這個業識,這個“釋”就是一種解釋。持業釋,意思就是說:它的意思,是持續我們的業識,因為我執、法執沒有斷。所以,它繼續,“持”就是繼續,“業”就是業識,它繼續這個業識不斷,所以,生死就不斷,我法執不斷,沒有辦法!【第六意識,是“依主”得名,】第六意識是依主得名,“主”就是根,依照它的依靠得名。【其差別在此。

“第七識”,在“三境”中,是“真帶質境”,以第七識的“見分”去緣第八識的“見分”,】兩個都是能緣。【即是“以心緣心真帶質”。】這一句:以心緣心真帶質,後面他就講:中間相分兩頭生,這是第七意識。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所以,真帶質是對似帶質境講的;似帶質境是對真帶質境講的。真帶質是因為心跟心才是我們究竟之處,所以,他講真。帶質就是因為透過無明,變現一個我相,變現一種障礙,障礙,是真正的障礙的開始,所以是真帶質。那麼似帶質它因為以心緣色,這個色法就是境界,境界已經是第八意識所變現出來的果報。因心法跟心法的執著微細,而它已經變成粗糙的境界,所以是:以心緣色似帶質,就變成第六意識的一種執著。【在“三性”中是“無記性”,】因為它一味的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它沒有所謂的善惡的東西。第八意識是無記性,當然第七意識就是無記性,只是加一個有覆跟無覆,因為第七意識有癡、見、慢、愛,第八意識沒有。【又因為它有四種煩惱相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所以又叫做“有覆無記”,】“有覆”就是遮蓋了清淨心。【就是說,尚有四種“根本煩惱”蓋覆住它啊!

“情”是指第七識;“本”是指第八識。情是“有情”,本是“根本”,合起來說:就是有情生死的根本;】也就是第七意識是我們的有情,第八意識是根本,所以,有情生死的根本,就是七、八意識的連鎖。所以,【所以叫做“通情本”——雙通七、八兩頭,即是“中間相分兩頭生”。】這個“相分”的上面加一個字:我,中間的我相,中間的我相,這個相分,中間的我相相分。兩頭生,畫一槓,寫個:第七意識的見分,一頭;第八意識的見分,兩頭,從這兩個地方產生。中間的我相這個相分,是由第七意識的見分這一頭,以及第八意識的見分這一頭所產生的,然後旁邊寫個:就像兩根蠟燭,中間重疊的黑影這個比喻,就是這個道理。猶如蠟燭左右重疊的黑影,就是我相的意思,本來實在是沒有。

【“第七識”,它是隨“三緣”:一、“種子緣”,】每一識都要種子。【二、“根本緣”,】根本緣就是所謂的第八意識,因為第七意識要執著第八意識嘛!沒有第八意識,怎麼作用呢?【三、“作意緣”,】動一個念頭,所謂的一念不覺,一定要作意,不作意不能作用的。【而執著第八識為“一”,】第七意識認為:我有個一。譬如說:我們這個色身有個一。是不是?有一個個體,有個一。【為“常”,】我不會死,大家都沒有想到死的問題,有一個“我”的存在,永遠有一個“我”的存在。【為“遍”,】“我”就是遍一切處,到那裡都有一個“我”。【為“主宰”】認為有一個可以控制【的“真”我”,】其實是錯覺,沒有一、沒有常、沒有遍,也沒有一個主宰,以為有一個真正的一、常、遍、主宰的真我。【其實第八識的“見分”,那裡是“一”,是“常”,是“遍”,是“主宰”的“真”我”呢?】意思就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啊!】同學們!你想想看!每一個人的思想都是錯誤,那你說:構成的這個社會、國家會對嗎?會對嗎?因為實在是無我的世界,變成有一個執著的我相的家庭、社會、國家,有真正的自我嗎?沒有!所以,我們都是在錯誤的思想裡面,沒有一天是過著真正的生命。【此識“親所緣緣”,即第八識“見分”;】“此識”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它所攀緣的,也就是第八意識的見分。【此識“親所緣緣”,】第七意識所攀緣的,【即自識“相分”;】因為已經變現出一個我相出來讓你執著了。意思就是:第七意識已經變出一個我相讓你執著了,是自識的相分。【均“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因緣生因緣滅。“他”就是條件。依條件而起來的。【無常無主,如幻化法,非實是我。】不是一個真正的我。【以彼“隨緣”,】因為它是隨緣。【便“執我”故,】便執我故,便執著有一個我。【非“我”執“我”,於境妄計,】不是真正的“我”,而執著一個“我”。【故“量”為“非”也。】量為非。

因此,我們如果沒有好好地體悟這個錯覺,我們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就會執著一個我;甚至於不但不布施,還貪求,貪求外面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的。世界上最大福報的人是誰?是那一些悟到平等性智的人,大徹大悟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因為所有身外的金錢享受,只是想要滿足我們這個欲望。所謂的福報,就是身上的金錢、房子等等這一些,讓我們享受,我們說:我們有福報;但是,如果一個知足的人,就具足了福報,知足,就是大福德因緣的人。我有一碗飯吃,我知足了,比你有一千萬、一億萬,每天困擾得不得了,那是你所獲得不到的啊!當然,這是我們這樣子講,如果他太苦了,也沒有辦法,也沒有辦法去修行。譬如說:師父今天收到信,收到一封信,他那裡面就寫:希望我發起救度衣索匹亞的難民,然後,登高一呼,來做這種工作。這種工作有人在做了。對不對?這種工作有人在做了。那麼,我一生一世所做的工作,不是要這樣,不是做這種工作;我要做的,是要把錄音帶流通到全世界去。這個我很喜歡做,我非常喜歡做這種工作,因為,法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法才是真正的生命。有人做這個慈善,救度衣索匹亞、蘇丹等等,那麼他們做這種工作。對不對?有那些菩薩在做這種工作。我的願力沒有那麼大,我的願力:希望用法解救眾生,解救眾生。跟有緣的眾生結緣,看他能不能有正知正見,活得快樂一點,活得快樂一點。我有飯吃、有水果吃,再來就是剩下的。對不對?就是救度眾生,不夠,我們慢慢來,慢慢來,慢慢地化緣,沒有關系!

所以說:非我執我,於境妄計,所以,量是為非。【第七識的心所,只有十八個,“大隨煩惱”八,“遍行”五,“別境”中慧心所一,再加上貪、癡、見、慢四個“根本煩惱”,緊緊相隨著。】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衣

“恆審”第七意識永遠在思考。“思量”因為第七意識是思量,思量識嘛!第六意識是分別識,思量。“我相隨”這個“相隨”就是不停,沒有辦法擺脫,相隨,很麻煩了!二十四個小時,都跟在屁股後面,躲也躲不過,躲也躲不過。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為情所困擾,為情所困擾。就是學佛的人,不到悟的境界,還是為情所困擾,因為第七意識的我執不斷嘛!同學們!要徹徹底底地以“無我”的心行於世間,否則的話,苦是必然的。情執,你可以畫一個等號,等於痛苦。情執就是痛苦,一定的道理,你逃不掉的!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有情,有了這分第七意識的情執;日夜,就是白天跟晚上;鎮昏迷,全部,“鎮”就是沒有例外。這個“鎮”字就是被壓得……我們說:鎮壓,被壓得迷迷糊糊的,被這個我執、我相,恆審思量,壓得迷迷糊糊的。

“四惑”就是癡、見、慢、愛,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惑。“八大”就是八大煩惱心所(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相應起”跟第七意識相應。四惑就是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以及八大煩惱心所,相應起,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六轉”就是前六識。前六識的轉動意識,“呼”就是叫,叫第七意識,稱呼第七意識為染淨依。染,第七意識染,則前六識是染;淨,第七意識淨,則前六識是淨。就像水源,下游必須依照上游,下游一定依照上游來的。所以說:六轉呼為染淨依,就是六轉識,前六識稱呼第七意識叫做染淨依,染淨依。所以,修行從根本修,從那個根本修?斷我執,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叫你修空觀,斷我執。你肯,你現在肯放下我執,你這個修行就勝過無量億劫。

同學們!佛陀告訴我們:無量億劫以來,我們的生死,是因為四個字:妄想執著。對不對?我們現在每天在討論: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如果我們放下妄想跟執著,不就解決了嗎?同學們!這個放下的功夫,不做行嗎?你不做這個“放下我執”的功夫行嗎?不要管人家的是非善惡,每天回光返照看自己,一切的善人是菩薩;一切的惡人也是菩薩,也是菩薩。世界上沒有幾個人那麼無聊,一天到晚做壞人,要毀謗人家、傷害人家的。這種人也很無聊,無聊到極點了!要做這麼無聊的事情,你也不太喜歡做的。所以,有人喜歡做這種工作,我們也把他視同是菩薩。因此當你的內心裡面,轉變一個觀念,用感恩的,同學們!這個很好用,很好用!感恩心,你試試看!你用感恩心,這個世界對你就是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什麼你都感謝他,什麼你都感謝他。

以前我相很重,剛修行的時候,看到人家批評我們,哎呀!很煩惱!我們現在不一樣,轉一個念頭,感恩,感恩,確實是這樣子,太了不起了,你很了不起!你怎麼樣不對……,是!是!我不對,是!我不對,你好,你好!就這樣子:你好,我不好;你是,我非。直下承當,反正我接受你的看法,避免抗拒的心態,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不取不捨,就是這樣,你講我怎麼樣,我就怎麼樣。是不是?所以,今天誦戒,我就跟徒弟講清楚:如果有一天,你徒弟要我師父走,那我也走,沒有關系!假設我在這邊干擾到僧團,你們不要解散就好,好好地住下來。對不對?一切法無我,我該走的時候,還是要走。當然弄到這樣,那就落魄潦倒了,那就麻煩大了,那就麻煩很大了!是不是?當然不太可能是這樣子。這樣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以大無我,我的存在,我要利益整個僧團,我住下來;如果我有傷害到整個僧團,我走,沒有關系!你們好好地用功,沒有關系!我也不會說:我真是苦命啊!我不會這樣,本來就是這樣子,一切法本來就無常嘛!該怎麼做就是怎麼做,也無所謂的。第七意識是思量為性。

【講】【“第七識”,是思量為“性”,又是以思量為“相”;“性”是“體性”,“相”是“行相”;“第七識”雖是以思量為“體性”和“行相”,但是要加上“恆審”兩個字才能夠相稱。】“恆”是恆常,“審”是審察。它常常一直在執著一個我相,所以,它一直審察著,強烈的一個執著性。【“恆”是“恆常”,無有間斷。“審”是“審察”,非同泛緣。】把筆拿起來,泛,這個“泛”字,廣而有間斷叫做泛,漫無目的叫做泛,非專一叫做泛。非同泛緣,這個“泛”就是它范圍很大,很大很大,它沒有一個目標。是不是?它沒有一個目標。第七意識它有固定的目標,它的目標,就是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它沒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簡單講:就是無聊,沒事它就是無聊,有一個我相。閒著沒事,到你家去走一走,人都是這樣子,你不相信,你冷靜想想看,你爸爸有沒有這種事情?你爸爸到晚上,工作回來的時候,或者是已經退休了,他閒著沒事了,到隔壁張伯伯的家裡泡個茶;到隔壁的林伯伯、林媽媽的家裡泡個茶,去跟他坐一坐。他坐著,他不曉得要念佛,他不曉得要做什麼。然後,活了七、八十歲;八、九十歲:奇怪!我活了這麼久都不會死,很糟糕,我都不會死,很麻煩了!我活著又不曉得要做什麼,電視又什麼都看過了;世間的什麼肉都吃過了;素食吃過了、肉也都吃過了。結婚生子,已經生了十幾個,十六、七個了,夠多了!不曉得要做什麼?叫我生,也沒辦法再生了,再來就不曉得要做什麼?整天坐在那個地方,不泡茶,不然做什麼?活到最後,變成開始一直覺得很無聊,他不知道要做什麼?不知該如何是好?沒有聽到佛法,他就是這樣,迷迷糊糊。你看這些眾生,他有沒有一天到晚找人家泡茶?找人家談話?為什麼?他想要填補空虛的心靈,希望能夠跟對方講一講……,結果,七點多,很高興地去跟人家講話,十點多回來卻繃著臉,不爽快!因為跟人家吵架了,本來是想去跟左鄰右捨泡茶的,泡到後來跟人家吵架了!為什麼吵架呢?一講到他的媳婦怎麼樣,一講到他的女兒怎麼樣,批評他的兒子,他就不高興了,就回來了!你看我們眾生的可憐、悲哀,到什麼程度?無聊,就產生是非。然後,去那邊坐著:那家的媳婦怎麼樣,那家的女兒怎麼樣,那家的兒子……你不談這個,你要談什麼?談一定談人、事、時、地、物嘛!開會的五個原則。對不對?不然你要講什麼呢?你講來講去,不是講人家是非,你要講什麼呢?我問你:你不講人家是非,你能講多少話呢?他會講: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成佛道嗎?以前我們都常唱這首歌:無聊的人,怎麼會如此悲哀……(師父唱)無聊的人,怎麼會如此悲哀。聽到佛法,他就不會,他內心就充滿著喜悅,喜悅,非常非常的喜悅,知足,充滿著智慧、充滿著慈悲、充滿著解脫、充滿著自在,內心裡面:你怎麼樣,我統統原諒你,可以吧!你如何是按怎(台語諧音),我統統原諒你,你怎麼樣我都原諒你!那就OK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當處發生,當處寂滅。慢慢地體會,道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不同於泛緣,“泛緣”就是毫無目的的。第七意識是專一的,它是專一的。【第六識”,雖有“審察”,但是沒有“恆常”。“第八識”,雖有“恆常”,但是又沒有“審察”。】又沒有審察。【“前五識”,不但沒有“恆常”,連“審察”也是沒有。唯有“第七識”,又是“恆常”,又能“審察”。今列表以明之:

八識:前五識】就沒有了,空空洞洞的,沒有線條,沒有審察,也沒有恆常。【第六識——審察;第七識——審察、恆常;第八識——恆常。

第七識,它恆審思量是甚麼東西呢?此識以“思量我相”為用,就是恆常審察思量“第八識”為“我”,時時刻刻“相隨”著“第八識”,所以我們“有情”的眾生,從無始至未來,未斷煩惱以前,日夜在大夢未醒中,鎮守昏迷,】然後,【毫無覺悟,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為“第七識”和“四惑”即四個根本煩惱,與“八大”即八個大隨煩惱,“相應”而生起“我相不停”啊!】簡單講:我相就是痛苦的根本。所以,人家說:斬斷,砍樹木要砍那個根,“根”就是我執、就是執著。修行能捨,難捨能捨,這是真的在行菩薩道,這是真的在行菩薩道。如果你冷靜想想看,當然你們是在家人,你們需要經濟的來源生活,對不對?以我們出家人來講,冷靜想想看,你冷靜想想看,我們出家人,也沒有後代。對不對?我們沒有兒子、沒有老婆,什麼都沒有,那你留下財產做什麼?你是要把那個財產放著,然後,把眼睛閉上來,然後,讓徒弟紛爭,或者是讓他們去造業;還是盡快的做利益眾生的工作,把金錢轉換成功德,如果是你,你要做什麼工作?再笨的人也不會留財產,大家都會拼命地一直施捨,再笨的,也不可能會拿這個錢來造業。對不對?十方血汗的錢,你就是要利益眾生、普度眾生,就是這樣子!

【“六個轉識”,完全是依托“第七識”,“轉”,謂轉變和轉易;第七識染污,前六識也染污;第七識清淨,前六識也清淨;所以“前六識”稱呼“第七識”,叫做“染淨依”,由此識染故,令“六識”染,“六”雖行善,猶成“無漏”,】就是前六識雖然行善,還是有漏。【必此識清淨成“無漏”已,】注意!“無漏”的前面加兩個字:加“大乘”,這裡是指大乘的無漏,是指佛果,不是指小乘的無漏。要注意!這裡是唯識學,跟人家談的不一樣。小乘的,是指阿羅漢就是無漏。不!不!不!在大乘的唯識學裡面,一定要到佛果。這裡是講大乘,第七意識清淨,那麼就是佛果,因為第七意識清淨,第八意識就清淨嘛!對不對?七、八是永遠不能相離的,第七意識一轉念,我法二執斷,到最後,我們所謂的生相無明,那還是第七意識的最微細的。所以,一定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一定要到金剛道,那麼就是第七意識轉最清淨的,第八意識就是清淨。意思就是: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同時清淨,不能分前後的。分前後是為了講學方便,才講:第七意識是由第八意識轉變過來的;但是,到最後的清淨識,七、八識,第七意識清淨,第八意識同時清淨。對不對?就像這兩只手,第八識這個,第七意識這個靠著,當第七意識斷的時候,第八意識也沒有啊,也倒下來啊!對不對?像兩支蘆葦這樣子依附著,也不是說:第七意識靠第八意識,第八意識靠第七意識,兩個互相靠,因為互相執著嘛!第七意識的見分,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一卡住,有我執跟法執嘛!我執斷了以後,還有法執,第七意識一落下來,那第八意識做什麼?體會得出來吧!對不對?就是這樣子。【“六”乃得成“無漏”也。】前六識才成無漏。

七十頁,這是第七意識的轉識成智。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極喜初心平等性”:第七意識要轉識成智,要開始的時候,轉到初地菩薩,“極喜”就是初地菩薩。初心,有所謂:入心、住心跟出心,初心就是入心。因為,十地菩薩,每一地都有入、住、出,入心、住心、出心,我們在《唯識讀本》就已經研究過了。所以,在初地菩薩入心的時候,他開始要轉了,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平等性意即是無我執,諸法平等,諸法平等。所以,師父為什麼感覺到:佛法實在太偉大?因為它實在是絕對的平等,絕對的平等。

“無功用行我恆摧”:把筆拿起來,無功用行,無功用,一定要到八地、九地、十地,以及佛地,才叫做無功用行。所謂無功用行,就是已經進入無生的法忍了,已經接近成佛了!那個時候,都是無為法,都是無為法,不是用有為法可以達到的。所以,無功用行,就是不須要、不假任何的造作,直接通真如,只是長養聖胎的究竟、圓滿不圓滿。就像一條帆船要靠岸,你必須要把帆布收起來,收起來以後,它就自自然然地,慢慢慢慢地靠近岸邊。也就是說:到最後要成佛,就不須要任何的功夫了,因為順著無生,就直通薩婆若海。無功用行,就是八地、九地、十地、佛地。我恆摧,這個要加幾個字:我相恆被摧破,“我恆摧”就是:我相恆被摧破,每一個字加一個字下去,“我”的底下要加:相,“恆”的底下加一個:被,然後,“摧”就是加一個:破,就是破我相。我相恆被摧破。整句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到八地、九地、十地、佛地,我相是指法我執,指法我執,法執的我相,法我執,不是指人我執。法我相恆被摧破。

“如來現起他受用”:前面要加幾個字: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再講一遍: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這個時候,如來、佛、佛陀,就現起他受用。意思就是:當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的時候,佛陀就慈悲,現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專門在利益眾生的。利益什麼?利益凡夫、利益二乘人、利益地前的菩薩,他受用。利益一切的這些二乘人,凡夫、二乘人、地前菩薩。

然後,“十地菩薩所被機”:不但是凡夫、二乘人、地前菩薩;十地,這不是指第十地菩薩,要注意聽!是指從初地到十地,這個不能誤會的!我們一念,念錯,以為十地菩薩:哦!要到第十地菩薩,才受到佛的加被。不!不!不是這個意思,是從初地到十地,十地是指十個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是這個意思,而不是專指十地這一個地,是指十個地。從初地到十地菩薩,統統受到如來的加被。

【講】【第七識,轉識成智,也要到初地歡喜地——“極喜地”,】我們說:每一地有入心、住心跟出心,入心就是初心。初地的,【入心——“初心”的時候,才轉成“平等性智”,由觀自、他有情,】觀自他有情就是觀自他眾生。【及一切諸法悉皆平等;由觀“自他平等”故,大慈悲等恆共相應,即是無“我執”之時。由觀“諸法平等”故,無住涅槃之所建立,】沒有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境界裡面,意思就是:從空出假,就是要利益眾生。無住涅槃,也就是說:不能只有安住在涅槃,一定要度眾生,涅槃妙心,當下就是。【即是無“法執”之時。到那時候,方可任運自然,不必再加勉強,】不勉強,也就是不是有為法了,因為那個時候是無為了。【即是“無功用行”,其所執著的“我相”,當然早已摧破無遺了。】你問每一個眾生:他自由嗎?他自由,他內心裡面,怎麼受情緒的影響那麼大呢?他這個自由,只是怎麼樣?只是一個軀殼而已,軀殼而已。對不對?這個軀殼讓你走東走西的自由,你犯法,我把你抓進去關起來,眾生不是關這個身體,就是關在煩惱裡面,眾生一定關一樣的。那麼我們那一些閉關的法師們,誰那麼無聊,自己跑進去關房裡面被關起來?他也沒有犯法,為什麼要關起來?他找到更大的自由,回光返照。所以,佛教它是徹徹底底的自由,徹徹底底的平等,因為它空,破一切相。沒有找到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真平等的東西,不可能真正的自由。誰會自由?你自由嗎?你會自由嗎?今天你的父母去世,你會很自在嗎?你活一活,活一活,突然你的先生去世,你雖然學佛,你能放得下嗎?能嗎?你今天正在熱戀當中,愛得死去活來,女朋友突然跑掉了,你能放得下嗎?你能保持冷靜嗎?那不行!不行就是還是不自由的。

所以,我們說:我們將這個身體賣給員外,我們把生命都賣給執著了,賣給執著。我們大家的身體都不能自由,不是只是身體賣給員外而已,連這個心也都賣給情緒、賣給執著,我們沒有自由身。所以,我們不是賣身就是賣心,賣這個情緒,整個賣,賣給執著。執著這個員外很壞,可是你又不能離開它。

【到了這時候,成等正覺,從“如來”的“法身”,而現起了“報身”,亦即“受用身”。分為二種:

(一)“自受用身”,即是諸佛自住法樂的境界,等覺菩薩尚且不知,何況下地?】“下地”就是初地、二地、三地……等覺是十地菩薩再上去了,“下地”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覺菩薩都不知道,何況初地到十地?

【(二)“他受用身”,那是為從初地到十地的“地上菩薩”說法,使得到大乘法樂。“地前菩薩”及“二乘”“五趣”,是皆不能受用的。】統統不可以受用的。好!

第八識頌

這是最後了,講到第八意識,第八意識就比較不困難。

性唯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诤

師父解釋一遍:“性”就是三性:善、惡、無記性。第八意識是善性?是惡性?是無記性呢?唯無覆,無記性,無覆無記性。所以,下面要加三個字,“性唯無覆”就是:三性裡面是指無覆無記性,因為它是非善非惡嘛!然後,五遍行前面加兩個字:“只有”五個遍行心所,第八意識只有五個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只有五個遍行心所。

“界地隨他業力生”:把筆拿起來,“界”就是三界,地”就是九地。三界就是九地,九地就是三界,因為為了作偈頌好念方便,所以講:界地。隨他,把筆拿起來,“他”是指前六識,前六識,前六識造業,就產生第八意識的種子,就必須要六道輪回。也就是,三界九地的六道輪回,是隨著前六識造業的力量而產生的,也就是因為這個種子,落進去第八意識裡面。所以,三界九地,意思就是說:第八意識跑到三界九地的地方,是因為隨著前六識造業的力量而去投胎。

“二乘不了因迷執”:把筆拿起來,“二乘不了”加幾個字,加:阿賴耶識的境界,二乘不了阿賴耶識的境界,因迷執,因此而迷惑,有法執的存在。二乘他不了解阿賴耶識的境界,因為他還有法的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诤”:“論主”就是:大乘說有第八意識,小乘說沒有第八意識,就開始诤論。由此能興大小二乘的诤論,大小二乘的诤論。小乘說沒有第八意識,因為二乘人:聲聞跟緣覺,他不了解阿賴耶識的境界,所以,小乘說沒有第八意識。大乘說有第八意識,就開始诤論了!由此能興大小二乘的論主、诤論。诤什麼?诤第八意識的存在有否?所以,小乘還是不究竟的,不究竟的。

那一天,昨天,前兩、三天泰國比丘來,泰國比丘來,我們法性跟法如跟他談一談……談到涅槃的境界,涅槃,他認為涅槃就是滅。法性!你有沒有跟他談?小乘講的涅槃就是滅,什麼都沒有,他們小乘的就講到這個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他不曉得妙有,滅了就連妙有都沒有了。所以,小乘怎麼修,都沒有辦法成佛,沒有辦法,還是要透過大乘法的究竟義,究竟義。我不會說泰國話,要不然就去度泰國比丘。去的話,第一門開唯識,講到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僧王也聽不懂,因為他們沒有讀過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出家,那個泰國比丘,出家出了好長的時間,我看十六年了。十六年,你跟他談起來,他認識佛法還是認識很少,十六年了,泰國比丘。是不是?因為透過法如的翻譯,我們跟他談一談……他所知道的還是很有限,非常有限。所以,這個經教的通達,並不是說你出家久了就有辦法的,沒有善知識,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雖然我們講堂這樣子,每個禮拜上這麼幾堂課程,你能夠熬得住三年、五年,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我們教授講的:不得了了!熬得住三年、五年,就不得了了,每天講,一直熏習……重復,真的!所以說:一定要熬得住,才有根本,太早離開這個僧團,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不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沒有善知識,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在《大智度論》裡面講的,《大智度論》裡面講的:它怎麼樣贊歎善知識?善知識是法身父母故;善知識是導航故;善知識者是明燈故;善知識者是般若故,是我們的般若。善知識是六度故,就是行菩薩道、六度的一個依靠。善知識如衣食故,善知識就像我們穿衣、吃飯的重要。善知識如燈塔,一切眾生見善知識,當以捨身命一切供養。在《菩薩戒》裡面講:日日三兩金,供給法師,日日三兩金,一天要用三兩金子,供養法師。日日三兩金,一錢金子假設兩千元好了,兩千元就好了。一兩金子,一錢兩千,一兩要兩萬,一天要六萬元供養師父,法師哦!日日三兩金,供給法師,說法的法師哦!你想想看!他對善知識是恭敬到極點。不是像現在,你講他兩句,他就:bye-bye!再見!那有人學佛這樣的?一講他兩句,他噗一下就走掉了,就什麼都不管了,也不曉得自己的法身慧命有沒有根、有沒有定,統統沒有,兩句話他就走了!人家來講:這個法師好。他就跟著這個法師;說這個法師不好,馬上就走了,也不會分辨依法不依人。所以,很可憐、很悲哀,悲哀!所以,法師一天要吃六萬元,哇!太驚人了!《菩薩戒》說:一天要用六萬元供養,六萬元可以買多少粒饅頭了!我每天喝一碗米漿,師父早上沒有吃,中午就吃半碗飯,然後,喝一碗米漿。六萬元,一天吃六萬元,你看可以喝多少碗米漿?一卡車了!對不對?

所以說,這個是告訴我們:在《大智度論》裡面講的,善知識的重要,沒有善知識,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般若智慧,沒有辦法產生。所以,在《大智度論》說:我們寧可捨自己的身命,都要供養善知識;寧可捨身命,都不能離開善知識的。同學們!心要把得定,不要受到任何是非的影響,你是大智慧的人,依法不依人,就這麼簡單!七十一頁。

【講】【第八識,在“三性”中不是善性,也不是惡性,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不過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性”,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因為它沒有貪、癡、慢、見,這四個煩惱所覆,故名“無覆”。第八識的“心所”是最少,只有五個,就是作意、觸、受、想、思,名為“遍行”。 “他”,是指“前六識”而言。】界地隨他業力生,這個“他”是指前六識。【“界”是“三界”,“地”是“九地”,如下表:】

七十二頁,【三界:⑴欲界——】列為一地,【一、五趣雜居地。⑵色界——】分為四地,【二、離生喜樂地;三、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捨念清淨地。⑶無色界——】分四地,【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非想處地。】總共【九地】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都講得很清楚了,在這裡不必重復。

【“第八識”,是隨它“前六識”作的有什麼業,那就要生到什麼地方去。故此識之性,但隨業生,不造業故。】意思就是:第八意識不造業,只是怎麼樣?被帶著走,就像牛被牽著鼻子走,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第八意識只有受苦的份,受苦的份,它沒有選擇的余地。

【譬如:“前六識”如果造的是地獄業,那末,“第八識”是總報主,】果報的總和,叫做總報主。【那當然就生到地獄趣中去;如果造的是餓鬼、畜生的業,也同是一樣的去受各各不同的業報。】地獄大部分都是嗔心重的。記住!地獄大部分都是嗔心重的,嗔心重的。餓鬼,大部分都是悭貪、貪心重的人,貪心重的人。畜生都是愚癡的業,都是造愚癡的業,都是造愚癡的業,沒有智慧,沒有智慧。

【“二乘”,即是“聲聞乘”與“辟支迦羅乘”。】“辟支迦羅”就是辟支佛。【這二乘聖者,雖然“我執”是已斷,】但是,【他們的“法執”未破,“所知障”尚存在。對於第八“阿賴耶識”的“境界”,還是不能了知,因為他們還是迷昧,所以堅執說沒有;】也就是說:沒有第八意識。【這樣一來,大乘唯識家論主,他們主張是有“阿賴耶識”,小乘說無,大乘說有,這樣,一個說有,一個說無,所以大小二乘就诤論起來了。】所以,唯識學到泰國去行不通,行不通!他們不知道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你怎麼講,他都不知道。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翁

“浩浩”是指第八意識是廣大無比,幽深難了,很幽深,很不容易了解。三藏,注意!不是指三藏十二部的三藏,不是這個意思。這“三藏”是指:第八意識有三種功能,還是沒有辦法窮盡。那三種功能?一個是能藏,一個是所藏,一個是執藏。浩浩三藏不可窮,就是廣大的第八意識,不是用能藏、所藏、執藏來形容,就有辦法窮盡去了解它的。能藏:第八意識能藏種子,第八意識能藏,種子被它所藏。所藏呢?前七識是能藏,第八意識為前七識造業所藏,前七識是能造業、能藏,第八意識是被前七識所藏。執藏是專指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執藏。所以說:廣大的第八意識,是好大好大的,並不是就能藏、所藏、執藏,簡單的可以窮盡去解釋它。淵深,這是指第八意識,七浪,是指前七識。第八意識就像很深很深的深淵的水,七浪,因為前七識藉著境界,而一直分別、執著,所以,境界就像風一樣的造起來,前七識就像浪一直打著海水,打著海水。境為風就是:一切境界就像風一樣的吹,一切境界。當我們一切法不受,善、惡、無記,統統放下,境界馬上沒有作用,這個風吹不起來。修行修到最後,一定是八個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你修行修到最後,一開始要修,還是要這八個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因為相是假相嘛!你修行修到最後,要成大器、要成佛,一樣是八個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用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心,面對境界,一切法不生,這些境界對你都沒有作用,慢慢地體會。師父年紀大了,年紀大了,四十一了,I am forty-one years old this year. He’s very old man. 是很老的男人,是一個很老的男人。很老了,所以,我的體會就比較深,再壞的人、再壞的男人,壞蛋壞到極點,師父都看過:再壞的比丘,我也看過;再壞的女人,那個壞到明明在騙人、害人,明明一通電話就可以求證的,她還在打妄語,壞女人,壞死了,壞透了!那個壞女人,那個女人啊!真是的!所以,再壞的女人都看過、再壞的男人也看過。所以,我對於我們研讀班的同學們,無論一樓、二樓、三樓,你看!都是贊歎的,都是贊歎的。如果有某某人來講:師父!那個比丘怎麼樣……哎呀!很好了,很好了!標准不要訂得那麼高嘛!你訂的標准不要像佛一樣,訂得像佛一樣,這不得了了,這沒有辦法!他很壞,沒有壞到在大殿打架,這就不錯了!對不對?師父!這個女人怎麼樣……,說你怎麼樣。已經很好了!她們沒有把白的講成黑的,或者是拿刀子來殺我,這個女人已經不錯了,很好了!她要念佛,又來聽經,她坐得下來,贊歎!所以,我現在的心胸,就是什麼都好啦,什麼統統好啦!什麼統統是贊歎人家、鼓勵人家、勉勵人家。所以,我在大學的時候,我們的同學,給我一個評語,就是說:我們大學相處了四年,我發現林學長你這個心很平等,你是我所看過的人,最平等的一個學長,胸量很平等,沒有高,也沒有低,反正對大家統統是好的。這個女孩子她這樣講,這是女孩子跟我講的:林學長!在你的身旁,你就像一顆大的太陽,都被你融化了,你實在是太好的人了,我對你的印象實在太好了!我說:到此就好了,不要太好,太好有時候麻煩很大!所以,我在大學就是這樣子,不是說:我出家才刻意對人家好,不是這樣,你叫我對人家壞,我做不出來,我就是對人家非常好,那沒有辦法!I can not.沒有辦法的事,我就是要對人家很好嘛!對不對?所以說:我們的同學就說:來到林學長的旁邊,都被呵護著,都被你呵護著,能得到你的精神鼓勵。所以,我一生一世很少造口業,我不批評人家,我都一直贊歎人家、一直勉勵人家。到最後,我今生今世奉行一句哲學名言:贊歎一定勝過責備。這是我自己永恆的座右銘,這一句話是我永恆的座右銘,我到死,一樣持著這個原則:贊歎是一定勝過責備的。好好地勉勵人家,好好地鼓勵人家。所以說:境界雖然是重要;但是,還是我們的心的問題,是我們的心的問題。

“受熏持種根身器”:就是說:我們第八意識是受到熏習的,受到熏習的。第八意識會變現怎麼樣?持種就是第八意識有三種功能,就是種子,持續的這個種子,叫做持種。“持”就是不斷,讓這個種子不斷,叫做持種。持種就是:持續種子讓它不斷,斷掉的話,就沒有六道輪回了!你讓第八意識斷掉的話,那裡有六道輪回?對不對?種子不斷嘛!是不是?再來,根身,根身就是所謂的我們這個色身,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第八意識所變現出來的。器,底下加一個:界,器界,因為它這個詞句只有七個字,所以說:“器”就是器界。簡單講:第八意識有三種東西,本來是一體的;但是,因為我們受到熏習,變現出我們的種子、我們的色身,以及外在的境界。簡單講:這些外在的境界,我們現在的色身,包括我們現在所有的思想,都是無始劫以來,因為熏習所變出來的宇宙、人生。根身就是人生,器界就是宇宙。人生、宇宙是怎麼樣?都是第八意識所變現出來的,沒有真實體的,沒有真實體的。人生是妄相。為什麼?因為有種子,我們的種子,所以,熏習很重要,熏習很重要!

“去後來先作主翁”:“去”就是:我們一個人要死亡的時候,最慢去的,叫做去後。第八意識最慢,前六識都走了,我們一個人死的時候,眼、耳、鼻、舌、身識慢慢地沒有了,對色身的執著沒有了,再來,這七識不是沒有,是收攝回來,到第八識裡面,並不是沒有。死亡只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暫時不作用,而不是死了就去掉,不是這樣。去掉的話,你來世完蛋了!, 眼、耳、鼻、舌、身、意去掉的話,你來世投胎,眼、耳、鼻、舌、身、意統統沒有啊!對不對?就像蝸牛的角,暫時收回來而已,暫時。人死的時候,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暫時收回來,放在第八意識裡面,等待因緣,因緣成熟,再冒出來,繼續前七識的作用,繼續前七識的作用。所以,我們的生死不斷的。研究唯識,可以徹底地了解人生、宇宙。有空要看《攝大乘論》、看《成唯識論》,有空要看《攝大乘論》,以及《成唯識論》,那更徹底!不過我介紹了很多人看,他都搖頭:師父!看不懂,師父!看不懂!叫我師仔(台語),說他看不懂,聽起來很像台語獅頭山的獅。說他看不懂,他說:師父!沒有辦法,《成唯識論》怎麼看也看不懂,還是希望師父講。沒有時間了,我的青春已經有限了,你看!四十一了,到現在,我講了幾年的課程了?在講堂已經講了三年了!對不對?我再來要講《楞嚴經》,講完再講《法華經》,我的青春已盡了,不可以再浪費我的青春了,錄音帶已經滿滿的了!那流通處一直講:師父!不要再講了,流通處都擺不下了,不曉得怎麼辦?我說:還是要講,還是要講,擺不下,擺床鋪下,還是要講!

“來先”就是:投胎是第八意識先來。第八意識俗稱靈魂,先來,來先。我們投胎的時候,第八意識一剎那,與父母的因緣先結合,作主翁就是作主導,作主翁。死的時候最慢去,投胎的時候最快來、最先來,作我們的主宰,這是第八意識。

【講】【第八識的“境界”,猶如大海,無邊無涯,“浩浩”,是廣大的意思;“三藏”,即是能藏,】能藏種子。【所藏,】是被前七識所藏。【執藏。】是指第七意識的執著。【“阿賴耶識”,甚深義理,不容易窮盡,“第八識”喻如“深淵”,“前七識”喻如“波浪”,“一切境界”喻如“大風”。】其實根本沒有境界。同學們!有的人在上班,在上班,有一個人,她化妝得很漂亮,她去上班的時候,人家就說:哎呀!來公司不要化妝得很漂亮嘛!一講,她回去煩惱了,因為她化妝習慣了嘛!來到我這個地方,說:師父啊!我很喜歡化妝,我的公司、行號裡面說:來公司上班不須要化妝。我說:你要化妝,他叫你不要化妝,是他的看法。我說:你要化妝,你化妝要怎麼想呢?雖然我這個色身是假的;但是,我要讓眾生起歡喜心,所以,我要化妝,三分長相,七分靠打扮。對不對?要很莊嚴,很莊嚴。師父!您化妝嗎?化妝啊!怎麼不化妝?我要刮胡子,還要把這一條龍變成半條龍,把這個刮斷。對不對?然後,我如果有青春痘的話,就要趕快看一看,錄影起來好不好看啊?面相是第一印象嘛!對不對?選女婿也是如此,選女婿也是第一印象最重要!再看看,我很怕曬太陽,因為曬太陽曬多了,會有雀斑,雀斑。臉上有雀斑的,前世都是供奉貓王的,供奉貓王的。要不然就是供奉豹,豹身上有一點一點的黑圓斑,普裡斯來,Oh!My darling……(師父唱)貓王,美國那個貓王。所以,我這個人主張:雖然是假相;但是,要給人家印象好,給人家印象好。我說:你繼續化你的妝,你內心裡面想:我為了要讓眾生好印象,這不是為我個人化妝的,以無我的精神,像觀世音菩薩的美,第一個印象好,很好的印象,很好的印象。我覺得:美很重要,這是我個人的感覺,我個人的感覺。而有的人本來就長得丑,前面後面也分不清楚,她問:師父!我要化妝嗎?你不用啦!你畫不畫都無所謂,你從前面看、從後面看,都是那麼丑,有沒有化妝都無所謂。如果到這種地步,那就很慘了!前後都一樣,那個就不須要化什麼妝了!對不對?俗話說:三分長相,人家是指稍微能入眼的,就多少化一下妝,就多少化一下妝。她回去就問人家:我須要化妝嗎?人家跟她說:你不用化妝了!我慘了!前面、後面看起來都一樣。所以,各人的見地不一樣,你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我認為:你不須要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一個人每天活在別人的在意中,你會活得很痛苦的,不須要!我對得起我的良心,我在工作裡面,我認真地做,你管我要怎麼樣、穿什麼衣服。對不對?你管我要怎麼樣漂漂亮亮的。我覺得漂亮是一種美感,也是一種享受,給眾生一個好的印象,我認為還是滿重要的,畢竟是凡夫嘛!對不對?

【“第八識”受“前七識”染法所熏,“前七識”現行法,熏到“第八識”中變成了“種子”,它能執持“根身”、“器界”、“種子”。“第八識”是“受報主”,】要受果報的。【所以眾生在“臨死”到“身冷盡”的時候,】“身冷盡”,旁邊寫個:二十四個鐘頭。一個人死的時候,師父勸告你:最好二十四個鐘頭以後,你再動他,你務必要讓他全身冷盡,才給他換衣服,不要急著換衣服。師父在《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那一套,我覺得值得推廣,那一套,師父認為值得推廣,請回去給你爸爸、媽媽聽,當你爸爸、媽媽已經在長庚、榮總,在醫院住院的時候,最好送一套給你爸爸、媽媽;《死亡的藝術》,以及《人生最大的一件事》。為什麼?叫他要有心理准備,叫他要有心理准備。知道怎麼處理。但是,世間人很難接受這種觀念,很難接受這種觀念。但是,你要開示爸爸、媽媽說:這一條路是一定要走的,魂斷藍橋,魂斷藍橋。沒事就……(師父哼哀樂)你每一天奏一次,你就會覺悟,不是等到死的時候才奏,因為我們每天都要睡覺嘛!睡覺的時候,放一段,跟死人沒有什麼兩樣,只是躺在床鋪跟躺在棺材的差別而已。所以,每天聽一次這首歌,很容易覺悟,很容易覺悟。先生如果氣得打我們,我們再關掉就行了;我們才剛結婚而已,你放這樣的歌能聽嗎?大徹大悟的人,就是這樣子嘛!隨時都要准備死亡,也沒有什麼。對不對?放下嘛!

【它是“最後去”的,若是在“受生”來“住母胎”的時候,它是“最先來”的,所以它是能作一切眾生的去後來先“主人翁”了。】因為第八意識我們控制不住。同學們!記住!往生是現在的工作,不是臨命終的工作,我再次地勸告你:你現在可以控制你的情緒,臨命終,你往生就有把握。你現在不能控制你的情緒,我告訴你:你的臨終完全要靠師父,完全要靠師父。你臨命終根本不能主宰,你除了靠師父加持以外,你能做什麼?你能怎麼樣?你靠這個僧團、你靠法會,要不然沒有辦法。但是,你怎麼死的也不知道啊!對不對?要像坐飛機到南非,到摩裡西斯島,咻!下去,連往生被都來不及蓋。所以,出國的時候,僧袋裡面要帶一件往生被,往生被,開飛機不對勁了,當裡面在廣播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人家這個講得很有藝術,他說:我們將會有一次很痛苦的降落,我們將會有一次很痛苦的降落經驗。因為那個輪子放不下來,飛機的輪子拉不下來,拉不下來。人家那個機長講得多有藝術,機長講的是很有藝術的話:我們將有一次很痛苦的降落經驗。那個時候,你就要把往生被准備好,趕快拿強力膠黏住金光明沙,然後,要低著頭,因為飛機要緊急降落的時候,頭要低下來,低下來:觀世音菩薩……頭抬起來以後,發現沒死,趕快我把金光明沙擦掉,擦掉,沒死,沒死,沒死!不然頭上黏著沙子,出機場能看嗎?人家看到你:Your head,why?你頭上怎麼全是沙子?往生被要帶在身上,以防萬一。所以,能不能蓋到往生被還不曉得,隨時都要有心理准備,生命是無常的,生命是無常的。七十四頁,說:

不動地前才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不動地就是第八地,第八地叫做不動地。一直要到第八地的不動地前,到第八地,才捨藏,才捨去阿賴耶識,藏識才捨去,這個“藏”就是藏識。捨去藏識,是捨去什麼藏識呢?就是阿賴耶識。要到第八地不動地以前,才捨掉這個藏識,就是捨掉一切煩惱的種子。

“金剛道後異熟空”:把筆拿起來,“金剛道後”就是等覺菩薩。一定要到等覺菩薩,異熟空,就是我們這個業報,才能完全化作清淨的實報莊嚴。異熟就是果報身。一定要到等覺菩薩,這個業報才盡。異熟,異熟果報,業果才能空掉。否則的話,你這個報是逃不掉的,除非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記住哦!唯識學是在三界,佛陀在人間裡面講的,他講的這個角度,都是專指人間。所以,這個異熟果報,要到等覺菩薩才捨掉。你要求生極樂世界就不必了,求生極樂世界,一下子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你所顯現出來的,就是清淨莊嚴身,清淨莊嚴身,不必像我這樣,每天要修面、刮胡子,我這個兩天不刮的話,就不行了!就不行了!

“大圓無垢同時發”:“無垢”就是清淨識,清淨識,“大圓無垢”就是清淨識,無垢嘛!同時發現,就是第八意識到達最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大圓鏡智。“大圓”就是大圓鏡智,“無垢”就是清淨識。大圓鏡智一直到清淨的時候,同時發,產生了!

“普照十方塵剎中”:當你開發了第八意識,完全清淨,就是成佛了,那麼你的能力,就可以普照十方塵剎中。成佛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成佛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

【講】【“第八識”轉識成智,要到“第八地”時的“不動地”前,就是第七地菩薩,“遠行地”的時候,才能捨棄了“藏識”,即是“阿賴耶識”。若是要捨離“異熟識”——(善惡業果位),那是不客氣的話,】慈航菩薩常常這樣講:那是不客氣的話哦!【要到“金剛道後”——(等覺菩薩後)——將要成佛的時候,這個“業果識”才算完全“空”了。

到這時候,雜染的有漏識——“阿賴耶識”,就變成“無垢清淨識”了,所謂“大圓鏡智”,也同時發現,普照十方世界,在那微塵數的佛土中,而去度脫苦海中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即說偈曰:

以此功德 回向有情 同成佛果 大願圓成】

我們《八識規矩頌》講完了,講完了。雖然我們沒有時間講《攝大乘論》、沒有時間講《成唯識論》;但是,你看!我們講過了《唯識簡介》、講過了《百法明門論》、講過了《唯識讀本》、講過了《唯識三十頌》、講過了《唯識二十頌》、講過了《八識規矩頌》,這樣最起碼,給大家有一個基礎性的了解。再來,我們要講《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是一本很好的論典,融通空有的思想。沒有研究過《大乘起信論》的,要想把經典弄得很清楚,也不容易。雖然說:《大乘起信論》,有人說是偽經,有人說是偽經,因為《大乘起信論》所講的,是真妄和合,妄心跟真心的和合。有的人說:那不是大徹大悟的人講的話。的確!悟道,妄是無根的,妄不能跟真和合;妄如果跟真和合的話,成佛就會變成眾生。對不對?和合嘛!妄心本身不能跟真心和合的,真是根本。真心,《楞嚴經》講的:捨識用根,根是不生滅的體性。在《楞嚴經》就講得很清楚,《圓覺經》就講得比較究竟。而《大乘起信論》,為什麼人家講它是偽經呢?因為它講:真妄和合,講真心,因為它講生滅門跟真如門。就像風,風,然後,海水跟浪,它有比喻:海水就像真如,風不動的時候,風不動的時候,海水就清淨;風動的時候,就變成生滅,就變成生滅。所以,因為《大乘起信論》用這樣的比喻,這樣比喻不通啊,那人家問你:什麼時候風才不動?什麼時候風才不動?你講!《圓覺經》就不是這樣講,《圓覺經》講就是如同空中的花,眼睛有毛病、眼睛痛,才看到空中有花,空中本來就沒有花嘛!對!妄想本來就是沒有。所以,《圓覺經》是究竟了義教。對不對?《楞嚴經》也是究竟了義教。《圓覺經》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楞嚴經》講:狂心若歇,歇即菩提。這個都是講妄想無根。但是,因為《大乘起信論》講什麼?因為《大乘起信論》講真妄和合,這個就不能解釋了,真心跟妄心合在一起,如果說:成佛了,成佛以後,那什麼時候變眾生呢?那眾生也不須要修行啊!因為真妄和合,合久了,生滅停了,就變成真如;真如停了,就變成生滅,那麼眾生就變佛,佛也會變眾生,所以,這個就變成講不通。這是《大乘起信論》的致命傷是在這個地方。知道嗎?但是,我們是通達經典的人。但是,《大乘起信論》在中國佛教經典的地位裡面,從來屹立不搖,太重要了!它的文章實在寫得太好了,太美太美了!《大乘起信論》,師父這樣念過,那文章實在是美,美得不得了,太美了!你念起來就非常有學問,非常有學問的人。所以,經教,不能說:我研究一部經典,我就出去外面講經。你沒有融通空有的思想、論典,通達、藏經,你講這個就遺漏那個;你講那個就會遺漏這個。知道嗎?因為貫通了三藏十二部,就可以把每一部經典的精華分析得很清楚,solution就是一個解決,把它系統性分析得很清楚。那麼,我們知道它的問題在那裡,我們認識《大乘起信論》,也是一樁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大乘起信論》並不容易的,也很難的,也很難的!但是,透過師父的演講,我們盡量把它講得讓大家了解,了解,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一部論典,沒有一個道場、沒有一個善知識,不講《大乘起信論》的。那我們這個道場,算是滿有水准的,為什麼不講《大乘起信論》呢?對不對?

全輯講座已圓滿

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的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的眾生,都能走上成佛覺悟之道。

高雄文殊講堂

 

上一篇: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三
下一篇:慧律法師:佛教與輪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