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為第1片)
編碼:087[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阿難明心生信.說偈贊佛
圓瑛法師《講義》第515頁-第532頁
從515頁“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531頁)
瞬若多性可銷亡,铄迦羅心無動轉。”

慧律法師 主講

(注:以下【】內金黃色字體的為楞嚴經文原文,【】內黑體字的為圓瑛法師的《楞嚴講義》,其余為慧律法師講解文。——錄入者 注)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15頁,《楞嚴經講義》,
[辛二 阿難明心生信(分三)]
[壬初 承示開悟 二 贊謝獲益 三 發廣大心]
[(壬初分二)癸初 敘承示 二敘開悟 ]
[今初]

        我們七大講完了,接著另一個段落:阿難明心生信,後來就說這個偈頌,偈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後面說偈頌贊佛。到最後佛就講三如來藏:空如來藏表示一切本體平等;不空如來藏表示不壞緣起法;空不空如來藏,法法皆是中道,空跟有是一種名詞,空不空,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同時存在的東西,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515頁,經文:【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爾時就是破妄顯真,已竟之時,破妄顯真已竟這個時候,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為什麼叫微妙呢?因為這個義理很深、很隱微,不容易為一般眾生所發現,是深入的在講到這個究竟的如來藏性,所以,它叫做微妙
的開示。
       【此結集經家,敘述阿難,悟明本有真心,發起大乘正信,先敘承示,】先講描述,承佛的開示叫做承示。【以為開悟之大本也。】
       【爾時,乃如來破妄顯真,已竟之時。微者隱微,昔日權宗,未曾顯說,六識是生死根本,根性是涅磐正因。】這個六識表示根、塵和合的妄心,總歸就是生滅意識心。這個生滅的意識心,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執著的,不管你用各個層面的知識層面,都離不開識心,這個是世間所有的分別跟執著,也變成一種學問、文化、傳統,所有的生滅,化作一念的執著跟分別,而再運用這些執著跟分別,變成所有生命的全部,這個六識就是生死根本。學佛不是這樣,運用根性,根性是不生不滅的根性,是涅磐的正因,所以,你這個修行,下手處要對,下手處就是根性,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在這裡用一個簡單的,就是: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這個就是成佛的因,你一定要讓你的心沒有任何東西增加,也絕對沒有東西減少,法本不增,法也本來沒有減少;在聖也不增,在凡也是不減的這個心性修行,就是涅磐的正因。
       【妙者奧妙,今日實教,廣談了義,】什麼叫了義?就是究竟義,我們四依止裡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所以,這個《楞嚴經》它是了義教,就是究竟教。【直指生滅身中有佛性,一切諸法是真如:】為什麼一切諸法是真如?就用真心,一切法皆如,用如如不動的心性,無法不如。【此即上三卷之微妙開示。】
       【《正脈》雲:通承破妄顯真科中,】通承就是依據前面的破妄顯真科中。【諸文為言,】“為”就是有,這些文章有這麼說,種種的破妄顯真的這些語言。【良以此大開解,】“良以”就是因此,良以借著這個因緣,因此大開圓解,就是見性。【功夫非近,】“非近”就是深遠,功夫變得深遠了。【今當總前,撮其大要,】“撮”就是取,它的綱領。【令知微妙之實。】
       【破妄心有三:一、七破以密示無處;】“七”就是七次。破以密示,什麼無處呢?妄心無處。為什麼講妄心無處呢?因為它是境引起的執著心、境引起的分別心、境引起的顛倒心,無論是執著、分別、顛倒,統稱為識心。這個識心因境——根緣境所產生的,所以,其實它並沒有真正的來跟去處,它只是清淨自性晃動,所產生的剎那生滅心,沒有實體可得。【二、重征以顯呵非心;】就是妄識非心,妄識不是我們的真心,因為妄識它是沒有實體性的。【三、縱奪以決指無體。】縱奪就是徹底的叫你除掉,“以決”就是決定,決定這個識心,“指”就是指出,指出這個識心是沒有體性的。識心沒有體性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它沒有任何的依靠,你講識心有還是沒有,都不對!你說有的話,它沒有實體;說無的話,它又了別。所以,這裡面含有必需講識心無體;可是,真心是有體性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般若的妙性,這個涅磐妙心它是有體性的,有體性就是確實存在的,無量億劫來是存在的;而這個識心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增剎那減、剎那有剎那無,斷斷續續,白天就分別、執著,晚上就暫時歇息、休息一下,但是,還是繼續作用,因為有獨頭意識;可是,這些作用其實都是空。為什麼?識心無體性嘛!說:縱奪以決指無體,這個要徹底的奪除,來決定告訴你:識心無體。所以,這個“無體”要加二個字更清楚:就是“識心”無體。【是所以破妄心者,極微細而盡精妙矣。】在這裡你就會了解,一切眾生都不離識心,稍微修行就會炫耀,就會落入識心;稍微行善就執著,就是意識心;稍微拜二、三句佛就執著,就變成意識心;念佛有所感應,就大大的誇、誇耀其辭,這個就是意識心;來講堂發個心,就好像覺得別人都不如我,這個就是意識心,只要你有所住,統統是意識心!為什麼?虛空並沒有、從來沒有稱揚自己,虛空從來沒有執著,都是平等的這樣過日子。法性本來就空,我們要了解、了悟這一層道理,就了解識心無體,而真心是有體性的。
        【顯真心文中亦三:一示見等,】“見等”就是見根等,這表示見、聞、覺、知,見精、聞精、嗅精、嘗精、觸覺精、還有覺知精,就是見、聞、覺、知這些六根的根性來找,喔!帶少分的妄叫做見精;破除了執著,妄除了,竟然是見性。所以,沒有妄心,了悟妄心當體即空,就見性,不離本處,即得菩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修行不是用追的,是用悟的,當下,回歸當下。如果你用追的:本性是什麼?那就叫做意識心,你永遠揣測不到那個是什麼心、什麼東西。【而克就根性,直指其實體。】實體就是離塵有實體性,離開了這個根塵所緣起的這些六根、六塵、六識,識心無體;可是,根性是有體性的。為什麼根性是有體性的?要不然我們依靠什麼修行?識心無體性,我們依靠什麼修行?成佛是什麼?成佛就是從根性開發以後,了解這個佛性是有實體性的。意思就是:般若智慧它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虛妄的,涅磐妙性是實在的;可是實在,是沒有形相的。底下,【二、示陰等,】“陰”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等。【而廣融諸相,以明其一體。】【三、示地等,】就是地大,地、水、火、風、空等等,“地等”就是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而極顯圓融,以彰其全體。是所以顯真心者,亦可謂極微細而盡精妙矣。】

[癸二 敘開悟(分二)子初 敘心蕩然 二 敘身蕩然 今初]
        【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說:這個時候,悟道以後,就開見道之眼,身心蕩然,得無掛礙,心無掛礙了;我們有掛礙,就煩惱了。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無所障礙,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的葉物,這個葉物,當時候的葉就是貝葉。
       【阿難開悟,即是已開見道之眼。自第一卷阿難認識為心,三迷被破,遂即捨妄求真,】捨這個妄心、妄識,求這個真心。【求如來為發妙明心,為開道眼。如來即為指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不滅、】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性【無礙、】顯見性【不分、】顯見【超情、】顯見【離見、經歷十番,可謂發妙明心,而至微細矣!更為會四科,全事即理,融七大全相皆性,普融萬法,可謂發妙明心,而極奧妙矣!由是阿難明心生信,頓開道眼,故有此悟。】
        【身心蕩然,得無掛礙者:當以二義釋之:一、達妄本空:】所有的妄識其實本來就空,因為它沒有實體性的,正因為識心是妄,所以我們有因緣可以成佛;識心如果是真實,那我們就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生生世世永遠在妄當中。所以,因為達這個妄識本來就空,惟存真實心、真心。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你發現那個妄,同時不住著,那個當下就是你的真心。所以,開采真心的人,不自卑也不高傲,也不誇耀,因為沒有東西可以這樣子、可以住著,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炫耀,因為法法本空;也沒有東西可以自卑,因為法法本空;也沒有高下,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就是心性。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在指什麼?是指見性人的心性。當你見到佛性的時候,動物、植物、礦物全部都平等;內四大、外四大全部都平等;有相、無相全部都平等,識心化作識性,執著化作堅固的道心;分別化作平等的心性;顛倒化作正念,統統在當下,不離本處。修行不能用找的,用悟的,悟即得,不悟不得。【昔在迷時,妄認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個就是悲哀!把這個身,四大假合的身誤認為自己,沒有一個人不執著,只要你沒有聽到佛法,包括外道,這個身見是除不掉的。有了這個身見、身相,身相就引發痛苦,你的我執就不會停止。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根對塵所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五塵落下來的影子,由意根攀緣這個法塵,就認為這個就是可緣之相,自心相的意思是什麼?就誤認為那一些煩惱、執著、分別的影像是你的真心,就是你平常在運用的心。記得!起貪心的時候,記得!這個不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是無貪的。當你起嗔恨心的時候,記得!告訴自己:這個不是我們的真心,這個是妄心。【乃為六根所局,】“局”就是限制住,為什麼?生命觀看不出去,宇宙觀放射不出去,我們的生命就完全拘束在我執、法執的小范圍裡面,而就這樣過一生,就這樣過一生。【六識所锢,】六種分別心,“锢”就是束,全部都束在裡面。【皆成掛礙。】皆成掛礙。【今者了達妄身、妄心,本自空寂,蕩然(如大水漂蕩)無存,故得無礙,解脫自在也。】
【二、知真本具:】知道這個真心本來就具足的,叫做知真本具。諸位!修學佛道它重點就出來了:達妄本空,知真本具,妄心本來就空,所以,你只要動到執著的念頭,你就是修行錯誤,當你很用功的時候,你說:哇!現在很有修行!這個念頭就錯!這對法上的執著。第二、知真本具,【昔在迷時,將本有法性身,妙明心,埋沒於塵勞煩惱之中,幻妄身心之內,今者知法身清淨,遍一切處,則身蕩然;妙心圓明,遍周法界,則心蕩然;無形無相,蕩然寬廓,】“廓”就是大。【得無掛礙,得大受用也。】諸位!小心眼就不受用,大心則大用,你一定要記住這個!師父一直告訴你:盡管度量放大,上蒼會二倍福報奉還給你的,胸量放大,絕不會吃虧的。也許你現在好像有一點吃虧,我今天做了幾個鐘頭,對不對?領一樣的薪水;這個人做幾個鐘頭,做得比我少,也是領這樣的薪水!內心憤憤不平!有一個男孩子很善良、很乖,大家都說他很笨,工作八個鐘頭以後,他繼續工作,大家都下班了,他覺得:我應該完成的事情,我應該把它工作完。所以,領一樣的薪水,他繼續再加班。大家都說他笨,他(同事)說:老板也沒有給你薪水啊!他說:哎呀!我多多學習啊!雖笨,他還有自己的哲學,他很認真的。結果這個老板、老板娘非常的欣賞,就把這個技術傳給他,後來這個老板還有老板娘因為沒有生,結果經過了二十年,他還是這樣子認真,因為他也不計較這個薪水。後來他們都沒有生,有一天,突然二個夫妻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先生檢查,癌症,這個老婆又認為說她也沒有能力處理這個工廠的事情,後來就請他起來當廠長,全部負責,二十年來,他就是沒有任何的怨恨、沒有任何的抱怨、沒有任何的計較,最笨的人結果升到廠長!經過了十年,後來這個老婆也快死掉,說:我財產統統給你,統統給你!因為沒有兒子,除了繳稅以外。你看,傻人有傻福。不是每一個人都碰到這種因緣;但是,這個世間還是要誠懇、老實的人,沒有牢騷、沒有抱怨,肯做的人,默默的做,能夠修忍辱,不怕吃虧的人,也不計較的人,這個人路走得很長遠,漸漸的,人家就會私下很贊歎你,很信任、信得過你。所以,修行貴乎實踐,就是這樣。這個跟修行一樣,你今天默默的這樣修行,拜佛、念佛,不誇張、不比較,這樣真實的聽經聞法,諸位!佛菩薩正會器重你、會加被你,世間人看起來,你好像受盡了委屈、吃虧,錯了!佛菩薩正在加被你,那一些往生極樂世界的,絕對不會是貪小便宜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天整天傷害別人的人,佛來接引這些人,絕對不會!而這些人對淨土也不會有信心,佛接引的都是那一些肯吃虧的人、肯吃苦的人、肯受盡委屈的人、埋頭苦干的人,佛欣賞的是這個。因為什麼?他符合佛的教義。
底下,517頁,【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者:以既蒙如來,微妙開示,不獨當機阿難得悟,是諸同聞大眾,亦多各各自知;自知即悟也。其中大眾,位有淺、深不同,悟有解、證不等,所悟為何?乃悟真心,遍滿十方,包含萬法。較之昔日,】認妄識心、妄識,【認識為心,】就是認妄識為心。【執心在身內;】不知道這個心並沒有內、外,凡所有相,都是如來藏性所顯現出來的假相。【捨妄求真文雲:‘不知寂常心性。’】寂常就是不生不滅。【不失科中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我再解釋更清楚,諸位!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皆是什麼?皆是一合相,大的一合相、小的一合相,只要一合相,一個顆粒微塵也是一合相,杯子是一合相,是不是?然後一朵花是一合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沒有一樣不是一合相,只是大相、小相而已,大相、小相統統是非相,統統是心性當中的真心物,妙明真心中物。【不雜科中則曰:‘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不分科中又謂:‘茫然不知,是義終始!’四科總標文雲:‘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這一句話重點在哪裡?重點在:生滅、去來,本不可得,當體即空,生者無生,滅者不滅,去者實不去,來者亦不來,沒有生滅、去來,當體即空,全是如來藏性,就是永恆。所以,佛陀真正的得到永恆的法身慧命,就是佛;而秦始皇找錯了,秦始皇派人要去找這個不會死的仙藥、妙藥,秦始皇找錯了,佛陀找對了;秦始皇找相,那個藥丸、不死藥,認為服用某一種藥,可以讓你長生不死,不老長生,秦始皇找錯了!佛陀找對了,佛陀找心性。所以,只要有相,沒有一樣不會敗壞,只有如如不動的心性,是我們所有的依歸;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依止是什麼?自己依靠自己的心性;法依止,依靠佛陀所講的正法;莫異依止,千萬不要依靠其他的,誰都靠不住,因為哪裡都是生滅的東西。這個就是我們的故鄉,用這個心念佛,沒有煩惱心念佛,馬上進入三昧,信、願、行具足,即心就是佛。師父已經強調過了:對心性不了悟的人,要念到一心不亂,很難!不了解佛的心性的人,對淨土法門也很難理解,講東,西就矛盾;講西,東就矛盾;講南,北不通;講北,南邊不行,東西南北講來講去都是矛盾!為什麼?相說嘛!【此皆不自知也。】
【今聞四科,全事即理,七大全相皆性,到此雲散月明,瓜熟蒂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虛空,乃依報世界之最大者。在真心中,如觀手中,所持葉物,此則觀大同小也。】為什麼?念本身並沒有大小,諸位!“觀”就是念頭,你觀大,不是那個念頭嗎?觀小,不是那個念頭嗎?大是心性的大,小是心性的小,諸位!請問你有大小嗎?師父已經講了:東邊不作東邊解,西邊不作西邊解,東方是指心性的東方,西方是指心性的西方;在這裡更強調,大是心性的大,小是心性的小,大小是相,心性並沒有大小,若悟此,萬法都是平等。【葉即貝葉,物如庵摩羅果。】
經文:【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此悟萬法唯心。妙明元心,即如來藏心。一切包括之詞,世間即情、器二世間,身心世界是也。此皆領】“領”就是依據。【上顯見科中,第四顯見不失文雲:‘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這前面都講過了。【又領】就是又依據。【第八顯見不分文雲:‘此見及緣】就是見以及見所緣。【(即身心世界),】這個能見的見性,及外在所緣的身心世界,【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只是你妄動,妄動就變成無明;不妄,真心就顯。【又領陰等四科,】就是陰、入、處、界四科。【皆即如來藏性,而成此悟,至此則斥破妄心,顯示真心之旨,方以極領,更不再認緣塵分別為心矣。】方以極領就是究竟處,“領”也可以當作悟。
經文:【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就是真心,真心的這個心精,怎麼樣?周邊圓滿,含裹十方,意思就是:一切時空盡在真心。所以,一切萬法都是佛法,為什麼?一切萬法都是真心所現的;如果沒有開悟,那一切萬法都是識心所現,識心所現就是妄,妄體空,就是真。所以,為什麼剛學佛的時候,叫做看山是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為什麼?這個時候就站在相的角度、識心的角度來講,剛學佛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學佛一陣子以後,了悟本體是空的,會發現法法本空,會發現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諸位!為什麼見山不是山?山本空,水也是空。悟到究竟處的時候,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為什麼?這時候真心顯現出來了,見山,是真心影現出來的山,山本來空,空就是我的真心;見水,水也是空,空就是我的真心,就是這樣。所以,學佛知道說:喔!這三段原來是講這個。
【此悟心包萬法。向者誤認妄想為真心,惑在色身之內,】身在器界當中,(【身在界中,】)【界在空中,重重含裹,遺真認妄,】遺這個真心,認這個妄心。【迷己為物,】這個字打錯了,(原誤植為己,新版已更正)不知惟心,【曾無超越;】把這個色身當作。。。妄認這個四大:這個就是我!這個“物”就是我,這個四大構成的這個色身就是我,不知道它是惟心,曾無超越。
【今者圓悟真心,惟精惟一,惟是一真法界,純一無雜,周遍圓滿,】這個一真法界就是什麼?就是絕對的真心、絕對的心性。諸位!沒有能所的境界就是絕對;有言語就有能所,有能說、所說;有相就有能所,能緣、所緣;有討論的東西,它就有能討論、所討論的。所以,一切世間的學者,不能離開能所,就不可能悟到真心。惟是一真法界,純一無雜,周遍圓滿,【故曰:心精遍圓。】
【含容萬法,包裹十方,無往而非常住真心,】“無往”是指時間,“往”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做一時一刻,沒有一時一刻不是我們常住真心。【無處】這個是指空間,沒有一個空間,哪裡【不是性淨明體,此則轉小成大也。乃領上七大文中,性真圓融,皆如來藏,而成此悟。以上正敘心蕩然,得無掛礙。】諸位!為什麼講“轉”?在沒有悟的時候才這樣講;悟的時候大跟小都是一樣的。大跟小一樣有什麼好處?那就是身上你只有小小的錢、少少的錢,你心還是如如不動,窮,但是,窮得很知足、很快樂,也不貪、也不偷、也不搶,沒有什麼罪過。諸位!貧窮不是什麼罪過。如果說,真正貧窮的是什麼?很有錢,仍然貪得無厭,這個人窮,他就會做出不是你有辦法想像的事情,有時候會惹上殺身之禍!一個人擁有很多的財富了,還是繼續追求,貪心不止,你的災難就會到!所以,很有錢的人,應當觀知足:我布施夠了、生活也夠了,這個日子就很好過!大悟的人沒有,我們現在很自在,師父一直在強調:我有多少錢、我有多少能力,做多少工作。
底下,518頁,最後一行,【子二 敘身蕩然】
經文:【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此悟正報法身。】
【向者妄認四大假合,以為真身,亦復認物為己,六根各局,四支質礙,處在空界之中,不能超越;】四支質礙就是我們的雙手雙腳,處在空界當中,不能超越。【今則悟明本有法身,虛廓曠蕩,】曠蕩就是空曠,沒有界限。【猶若太虛,】哇!我們開采出這個佛性出來,真是好,真是好!為什麼?哇!盡虛空界、遍法界,竟然都是我們的心性,那統統是我們的財產,只要你用智慧,沒有一樣不是你的財產。【反觀父母所生血肉之身,】這一定會敗壞的、一定會爛的!【高不過七尺,】對不對?七尺還算高了,是不是?我們哪有七尺?【壽不上百年,總屬幻妄不實,】諸位!今天你活著,明天就有可能死亡,生命,它就像朝露一樣快速的,一談到唐朝,哇!唐太宗,你看,離我們一千多年了!再談到明朝明成祖,離開我們四、五百年。再來談到康熙、雍正、乾隆,你看,離我們至少二百年。再來接近我們,慈禧太後離我們。。。民初到現在一百多年,這樣子想想看,歷史人物統統是灰燼,你到底能夠想活多久?所以,想活很久的人,其實是妄想;“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儒家講的;佛教講的也是一樣,只要你今天聽到道,明天就走,沒有遺憾的!活著,他就是一輩子,世間人追求一種東西,他就是要追求一輩子,年輕人,一個感情就要花掉他多久的時間,一個感情就好!一個欲望,男女的欲望,一個感情、一個欲望,就二件事情,這個年輕人至少要困擾二十年,困擾,他絕對超越不了的!一個感情這個絲線,拉住的絲線,這個欲望,你叫年輕人斷了男女,你開什麼玩笑啊?即是他想要修行,當他聽到佛法想要修行,就這個欲望,也必需花掉他二十年,慢慢慢慢看開了。。。所以,在座諸位很恭喜,好不容易,活到五六十歲了,這個感情跟欲望都看得開了,你看,現在正是時候;諸位再不用功,你看,五十,double一百,OK!bye-bye!別想修行了!所以,諸位!我看你們那個年齡,那個臉孔都有五、六十,真的!五、六十,這個修行正是時候了,不為感情所影響、不為欲望所影響,你看,這個時候不用功?你想想看!年輕人忙,忙的就是約會,對不對?每天我愛你、你愛我,整天都在搞這個,好不容易坐在這個地方!所以說:【猶彼十方虛空之中,風吹所起一點微塵,至渺小,極幻妄,似有似無。】我們生命就是像氣若懸絲一樣的,像風中之燭。為什麼叫風燭殘年?身體健健康康還好呢,哇!中風,你慘了!高血壓的人可要注意,中風,你慘了,看你怎麼辦?是不是?
【太虛喻法身廣大,微塵喻生身渺小。此身在法性空中,如草露風燈,雖然暫存,終非永存,故曰若存;又如幻事夢境,雖未即亡,終歸滅亡,】萬法都是敗壞之相,不管你干到總統,乃至國家主席,干到皇帝,什麼參謀總長,什麼首富,台灣首富,比爾蓋茨,蓋茨比爾,都一樣,到最後什麼也帶不走!所以,你會看的話,其實我們真理就在小時候小朋友就告訴你了!你看小朋友的時候,他就講出真理了,小朋友在唱的:哥哥爸爸真偉大~~然後就比個手勢:都沒有,都沒有!那個小朋友早就告訴你真理了,唱著哥哥爸爸真偉大,然後比個手勢告訴你:都沒有,都沒有,你到底在執著什麼?小朋友就告訴你永遠的真理了。你沒有看過小朋友比這樣的手勢嗎?還有六個字的,就是甩二下,什麼統統沒有,小朋友就是比劃著這個手印,意思就是一樣也得不到,小朋友就是說:你到底在執著什麼?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參禅學道就悟到這個,哇!快活得不得了,快活得無法言喻,睜眼、閉眼都自在,別人欺負我們,我們也一樣自在!對不對?不過若是我們欺負別人,就自在不了了,我們不能欺負別人,為什麼?諸惡莫作嘛!所以,終歸滅亡,【故曰若亡。此則轉粗為細也。】
經文:【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如湛巨海,湛藍的大海就像太平洋這樣子,冒出一個小水泡,流一浮漚,“漚”就是小水泡,這大海裡面因為空氣浮出小水泡。起滅無從,起的時候立刻就滅,滅的時候又另外一個起,六道輪回就是這樣,起滅無從就是無根,一下子投胎天人、一下子做人、一下子變畜生給人家殺、一下下地獄、一下做餓鬼,起滅無從,悲哀啊!現在可不一樣了,認識真心以後,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哇!真是好!人人都可以成佛。
【向者誤執此身堅實,】以前不知道,沒有人告訴我們四大本空,這個色身生滅無常,不知道,沒有一個不是在執持、執著這個色身為堅實。【今悟法性身,】原來這個色身不是真的,法性身、這智慧的身,涅槃的妙性才是真的我。【如湛然澄清不動之巨(大也)海;生身如海中所流一浮漚,】我們這個色身,是本性裡面顯露出來的一剎那之間的水泡。【倏起倏滅,】這本意是說:這個倏起倏滅本來意思就是狗走得很快,引申為快速短暫。我們的生命快速短暫,這個肉體很快就會毀滅。【起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乃屬幻妄無常。此則轉實為虛也。】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者:此結身蕩然也。前敘開悟之文,總標身心蕩然,得無掛礙,身即法性身,】了解說空無所有,這個色身看起來認為是實,其實是虛的,不實在的。身即法性身,突然悟到真心在我們當下。身即法性身,【心即妙明心,因悟法身妙心,】所以,【故得蕩然無礙。下則先敘心蕩然。阿難與大眾,自知妙心,遍滿十方,萬法唯心,心包萬法,澈悟依報,法法全真。後敘身蕩然,因悟法身廣大,常住不滅,故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如空中一塵,海中一漚,是以結曰:‘了然自知’。】喔!原來如此,這個虛幻的色身,原來是我們湛然巨大的心性影現出來的一個色身,暫時的海中的小水泡而已。【了然明白,纖毫不昧,親證實到,自知自信,不由他悟也。】
【獲本妙心者:即得親見,本覺妙心。本覺妙心,是本有法身,一向迷時,法身埋沒在五蘊身中;今已開悟,親見本來面目,雖然曰獲,既屬本有,】其實也沒有獲,本來就有的,就是你有沒有悟?有沒有恢復你的本有?【實非新得。】沒有佛性,我們再怎麼修也是沒有;就是有佛性,才可以去體悟,如果本來沒有,你怎麼修也沒有啊!對不對?你本性就存在,你去悟:喔!原來我的本性是存在的,我的智慧的法身是存在的。【此身常無始終,住無去來,無始無終,無去無來,則永劫不滅,故曰‘常住不滅’。此亦領前,不滅、不失、無還三科,及釋迷悶科末,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會四科一一非因緣,非自然,融七大一一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諸微妙開示,而成此悟也。】
【《正脈》交光法師雲:經家於佛說之後,偈贊之前,】偈贊就是說偈頌贊歎佛。【特詳敘此者,正以示奢摩他,】就是微密觀照。【秘奧觀體,】就是微密觀照不生不滅這個本性為本修因。所以,為什麼如來藏性;那一張大頁的,我說A+B+C等於首楞嚴大定?是什麼?第一個,你要開始要懂得微密觀照。【令行人於此著眼;蓋通前三卷工夫,全為揭露,此至妙至密之觀體也。良以眾生常流轉,權乘不究竟者,皆緣未見此體,猶如生盲故也。】意思就是眼睛看不到。【行人若能於斯所敘,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不犯思惟是什麼意思?不要妄動,如如不動就對。記得!你就記得,心空境自空,不要去除掉這個境界,你修行一定要記住這一句話:心空境自空,不要妄想說:我要把這個境界除掉!譬如說那個可恨的人一直現前,那個討厭的人一直現前,我一定要把你干掉!你錯了,你錯了!你看這個有報導一篇,說這個老公討了二奶、小老婆,這個大娘很不滿,就派人去把她做掉,她認為神不知、鬼不覺,後來慢慢慢慢抽絲剝繭之後,被人家查到了!她心想的不一樣,她認為除掉二老婆,她這個老公會永遠疼她,她是認為:我後半輩子可以幸福的跟我老公相愛,過一輩子!結果這個動念,結果弄錯了,結果殺掉;慢慢慢慢的抽絲剝繭,人家警方就是很有辦法,檢調但為從這個血跡慢慢查,機車的車牌,到處都是監視器,然後辦案的一個區塊一個區塊,就把她逮捕起來了,大老婆涉嫌重大,唆使人家殺人,警方派人立刻抓人。到她家抓人的時候,她說:你們怎麼會知道是我做的?就全部的證據全部都擺開來!諸位!這個就是一念錯,全盤皆輸!心境一如,不犯思惟,【物物頭頭,了然在目,渾是妙心自體,亦不費纖毫功力,身心本來,廓周沙界;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者,未之有也。當知本惟一體,若語正因本性,即空如來藏,以一味真如,更無余物故。若兼了因,即奢摩他秘密觀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這個都講過了。【以親見自心,非作意思惟故。若更不避彌天過犯,則西來直指,正法眼藏,即此而已。】就是叫你見性。【但彼直入無分別,此由方便分別,至此無分別處,其歸一也。】諸位!現在師父要講一個修行的關鍵,你要注意聽!修行用最快最快的,最快的修行方法,就是這四個字:直入“無分別處”,修行就是最快!就像坐噴射機,直接就可以到達佛的境地,直入無分別心,就是佛行處。你想要進入佛的領域嗎?很簡單,不困難,見一切相,總知道一切相空,單刀直入,入無分別心,就見佛:喔!原來佛是生活在這種平等心性裡面,直入無分別心,就是平等心性,就是《金剛經》講的:是法平等,無有差別。此由方便分別,至此無分別處,其歸一。
【問:此似意盡無余,】就是說這一段已經講完了。【然奢摩他未竟,】為什麼這一大段,A大段這個奢摩他,修奢摩他定還沒有講完,講到這個克就根性開采出來,又講到七大都是如來藏性,到這個不是已經講完了嗎?沒有!【後二藏未談,彼是何意?】奢摩他,按照道理,A大段到這裡應該結束,為什麼不結束?後二藏,諸位!二藏就是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我們前面就是叫你見到空如來藏;後面講的,三如來藏統統有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都有談。那麼,為什麼到現在,後二藏到現在還沒有談到呢?彼是何意呢?意思就是說:奢摩他這一段應當談完了吧?可是,還沒有,後面還有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二藏還沒有談,到底是何意呢?
【答:微密觀照,此方了其密字,以體屬秘奧故也。】這一段只有叫你講見性,後面還要不壞緣起,要不然怎麼會有山河大地?你現在只悟到空如來藏。【後乃兼用,】諸位!“用”就是不空如來藏跟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就是體;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相用。【盡其精細,始屬微字,宜酌分之。初承示開悟竟。】“宜”就是應當;“酌”就是斟酌;“分之”就是分開來討論。宜酌分之,應當斟酌分開來討論。

底下就是我們每天常常誦楞嚴咒的偈頌,這個楞嚴咒就是節錄這一段偈頌。
阿難贊佛,【壬二 贊謝獲益(分二)】
【癸初 贊謝佛法 二 悟獲法身 今初】
經文:【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此亦經家所敘,禮謝標偈。】
【得未曾有者:向所未悟,今得妙悟,是為昔所未曾有,蓋悟有解悟、證悟之不同,位有深位、淺位之不等。如阿難但解悟而已,是以仍居初果之位,今即以所悟之理,偈贊於佛:】
經文:【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妙湛是法身;總持是報身;不動尊是應身。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尊”字上面寫:九界之,不動九界之尊,就是佛的法身、報身、應身是九界之尊,這個是贊佛的三德。“首楞嚴王”,這個是指法;上面是佛,底下“首楞嚴王”這個是法。什麼是法?首楞嚴王是什麼意思?就是大定,佛的大定。世希有,只有佛講得出來。所以,妙湛是法身;總持是報身;不動是應身;尊是九界之尊,前面是贊佛的三德;“首楞嚴王”是法,所以,贊佛、贊歎法,首楞嚴就是顯示大定。前面這個是贊佛三德;“首楞嚴王世希有”是贊佛的大定,就是法。
【此贊謝佛法。上句贊佛,下句上四字】下句就是“首楞嚴王世希有”,上四字就是“首楞嚴王”,是【贊法,下三字雙贊佛法。】“世希有”是贊:哎呀!世間希有的佛、希有的法!【標偈中祗標贊佛,以法是佛所證,亦為佛所說,標佛即可攝法。】
【阿難今以所悟之理,即佛所證、所說之法,乃依之而贊佛法。上句依佛所證,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圓成法、報、應三身,贊佛三身,是謂贊佛;乃順序而贊,與諸家略有不同。】
【妙湛:贊佛法身。法身,為諸法所依之理體,在無情分中為法性,】法性是畢竟空。【在有情分中為佛性,】佛性還是畢竟空。【即眾生本有之佛性,】諸位!所以,內在的佛性畢竟空,跟法、跟外在的,叫做諸法,叫做法性,外面叫做法性,裡面叫做佛性,佛性、法性不二性。為什麼?都是畢竟空。即眾生本有之法性,【妙覺湛然,遍周法界。眾生在迷,法身埋沒於五蘊山中,我佛因中,悟此妙覺湛然之真心,即法身德。依此自性清淨法身,不生不滅,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得證離垢妙極法身,是謂成佛。經雲:‘微妙淨法身,湛然映一切。’故贊曰妙湛。】
【總持:贊佛報身。報身以智慧為身,此智即般若妙智,是般若德,人人本有。佛雲:大地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即指般若德。眾生迷此,全智成識;我佛因中悟此,依如如智,照如如理,回光返照,照澈心源,惑盡智圓,轉識成智,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畢竟空,證到空性,根本智。所以,你要根本智,你就是要一定要什麼都放得下;什麼都放不下,根本智得不到,這就是自力。【成自受用報身。此智總持一切智,是為一切智之根本。依根本智,復起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度眾生用的,這個就是有,也就是說利益眾生用的方便智,後得智。【成他受用報身。總持無量,相好莊嚴,能為眾生,作外熏之緣,故贊曰總持。】
【不動:贊佛應身。應身乃應眾生機,所示現之身,觀察眾生,應以勝應身得度者,即現勝應身;應以劣應身得度者,即現劣應身;應以樹神身得度者,即現樹神身;隨機應現,不動本際,】不動本際就是說:全部都是如來藏性在作用,雖有度眾生,其實沒有度。【普應十方,自在解脫,任運無礙,即解脫德。如佛初說《華嚴》,以大教不契於小機,由是雙垂兩相,】兩相就是報身跟應化身。【不動寂場,】就是法身,法身是不動的;為了度大根的用報身;為了度小根的,應化身,我們眾生就是用這個應化身,所以,你會看到佛的丈六金身,他就是用這個應化身。不動寂場就是法身,法身來應化,怎麼樣?用小根的,來度小根的。所能看得到的釋迦牟尼佛,【而游鹿苑,現丈六身,為五比丘說法,故贊曰不動。】不動是應身。
【此以三德三身合釋,以佛證三德成三身,故以贊之。】
諸位請翻開《表解》五五頁,中間,阿難贊佛偈——妙湛:就是法身;總持:就是報身;不動:就是應身,首楞嚴——中國話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在左邊。
諸位看妙湛:法身(諸法所依之體,有佛性法性之別);總持是報身(圓滿果覺之體,以智慧為身);不動:應身(有勝應劣應之分,一身不動而普應),其實三身就是一身,一身等同三身。所以,三身其實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不可分別。
三德,諸位看底下,妙湛:法身——就是法身德;總持:報身——就是般若德;不動:應身——就是解脫德。三德的法身,法身德是體大;般若德是相大;解脫德叫做用大;有的人念解jie(三聲)脫德。法身德——體大——是常真實(常真實就是常住不變)。般若德——相大——通真實(周遍法界)。所以,佛到哪裡,所顯現的相都是無量之莊嚴。解脫德——用——是圓真實,(就是圓融無礙)。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
好!諸位看回來,523頁,此以三德三身合釋,以佛證三德成三身,故以贊之。《表解》已經解釋過了。【尊字,由佛從因克果,】五住煩惱究竟寂滅,(【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分段還有變易。這個以前,五住煩惱,這個講過好幾次了。【福慧兩足,九界稱尊。為世間六凡,出世三乘,之所共尊故。】
【首楞嚴王:即阿難所請,世尊所證、所說之法。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前請說妙奢摩他、】諸位!那一張大張的,妙奢摩他就是標A、大A,【三摩】大表格上標B,【禅那,】在那一張表格就是標C,妙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乃定之別名;】現在合起來,【後佛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個就是大定。【即三定之總名。】所以說: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就是首楞嚴王大定,這個意思就是說:奢摩他定、三摩的定、禅那的定,還不究竟,要什麼定才究竟?要佛的定——首楞嚴王大定,即三定之總名。【今以總名贊之。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佛證此究竟堅固之定,前說四科七大,一切事相之法,一一會歸如來藏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自性天然妙定,即首楞嚴定也。此定為定中之王,能統百千三昧。阿難聞此悟此,故以所悟之定名贊之。】
【世希有三字,雙贊佛法,難逢難遇。如《法華經》雲:‘諸佛出於世,懸遠值遇難;】“懸遠”就是久遠劫,久遠劫要碰到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碰到佛了,你就碰到今天師父在這裡講《楞嚴》,你肯坐在前面,都很難,這個因緣都很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正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說這個大法,楞嚴大法、究竟義,很難的!【譬如優昙花,時時乃一現。’】當然這是《法華經》,《法華經》我們也用台語講過了,這一段我們也看過。【豈非世所希有耶?】
【癸二 悟獲法身】
經文:【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頓破前迷,剎那之間頓破前面的迷茫,不歷僧祇獲法身,就是徹見自性。為什麼?獲法身,法身就是法身自性;不歷僧祇,不必經過久遠劫,悟了就剎那之間。所以,六祖講的: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迷的話,阿僧祇劫;悟的話,就剎那之間。
【此明所獲之益。上句斷妄益,】斷妄心而受益。【下句明真益。】明真心而受益。斷妄、明真其實都受益。
【銷者銷除,億劫即無量劫,非局定數;顛倒想者,迷真認妄,執妄為真,真妄顛倒。迷心在身內,惑法在心外,身心萬法,各有自體,妄認身心為實我,萬法為實法,我、法二執顛倒重重锢蔽。】“锢蔽”就是固執不通。【將本有法身,迷不自知,則非失似失,若一旦開悟,親見本來面目,則無得為得矣!今聞如來,循循善誘,破緣影之非心,指根中之佛性,十番正示,二見翻顯,】諸位!二見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翻過來,徹底統統是本性的東西。二見翻顯,【更會四科,】陰、入、處、界。【即妄即真,】妄心當體即空,就是真性。【復融七大,全相全性,】相妄性真。【將本有法身,和盤托出,如雲開見日,冰化為水,億劫顛倒妄想,一旦銷除矣!而此銷除之功,一由如來微妙開示,二由阿難悟明心性,如若不悟真心,安得銷除妄惑?】
【不歷僧祇獲法身者:梵語阿僧祇劫,此雲無數劫。】諸位!不必講無數劫,只要你沒有聽到佛法,不是無數劫,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是無央數劫!沒碰到佛法,在經典裡面講,沒有辦法止息輪回,這是佛在經典講的。除非佛出世;佛沒有出世,眾生的輪回,造作惡業的輪回,這種生滅意識心絕對擺脫不了,也就是沒有辦法停止輪回的痛苦。所以,佛恩難報,因此我們今天要告訴:你今天在佛門,這樣子的犧牲、你這樣的用功、投注,值得!所以,師父常常告訴這些正信、正知正見的佛弟子,正法是可以用生命投資的;一般的投資是用金錢,一般的投注是用金錢,做世間的生意,投注就是用金錢投資,佛法不是,佛法是用生命投注的,而且絕對不會後悔!為什麼?值得啊!讓你開采法身慧命,怎麼會不好呢?能夠救度苦難的眾生,怎麼會不好呢?所以,佛在《阿含經》裡面講:散播真理者是至善,就是最了不起的善事,就是散播佛法的真理。這在《阿含經》,佛就是這樣講。為什麼?救人家的煩惱,講真理、散播真理的人,這個是最高尚的真理,最高尚的人。所以,大家要把正法弘傳出去。
此雲無數劫,【劫者劫波,乃長時分。《婆沙論》】《婆沙論》是唐玄奘翻譯的,本論乃是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這個印度的迦多衍尼子,這個“迦”是釋迦摩尼佛的迦;“多”是三多路的多;“衍”是“行”中間三點,我們道路的行人,中間剖開來點三點:衍;“尼”就是比丘尼的尼;“子”:兒子的子,叫做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開發智慧叫做《發智論》。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種種不同的說,叫諸種異說。這是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這是師父這裡的資料,再念一遍:唐玄奘翻譯的,本論《婆沙論》,本論乃注釋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毘達磨發智論》,廣明法義,備列諸種異說,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這個就是《婆沙論》。【雲:‘三祇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說:三祇修六度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百劫種相好因,諸位!佛陀,你看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的報身,尤其報身無量相好,怎麼來的?就是百劫修來的。【然後獲五分法身。’】所以,在座諸位貌相莊嚴的人,也是修很久的,尤其像佛的相、相貌,大丈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想:百劫種相好因。所以,你的貌相好,那絕對不是今生今世的,那是無量劫修來的。【《唯識論》雲:‘地前歷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滿二僧祇,】僧祇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前經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滿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至等覺,是三僧祇,然後究竟法身。’今阿難自敘,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已獲法身,以為致疑之端。致疑有三:一、執婆沙唯識,權乘不了之義,疑今大乘圓實之旨;】就是執著婆沙唯識,權乘不了義之義,現在懷疑大乘圓實之旨。【二、阿難希除細惑,】這個細惑就是:阿難證初果就斷見惑了,細惑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這二種惑還沒有斷。阿難只有證初果,證初果就是斷見惑,那個細惑就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還沒有破。【早登妙覺,是未獲法身之明證;三、阿難仍居初果,至如來說定已竟,方得進位於二果,何得遽雲,不歷僧祇獲法身耶?以致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525頁,【今特詳釋:第一當究獲字;獲者得也,有悟得證得之不同。阿難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況已發大心,已求佛定,佛為重重開示,直指本有真心,以為菩提正因,此心不生滅,不動搖,即人人本具清淨法身,昔被顛倒妄想之所覆蓋,現倒想已銷,如雲開自當見日,則親見本有佛性,而雲悟獲法身者,何過?】就是講得過去,沒有什麼過錯。【第二當究權實教殊:】權教跟實教是有不同的。【權教多重事相,必假修成,實教則重性具,】就是你本性本來就具足,性具就是一定要悟,【貴在了悟。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現成,《圓覺經》雲:‘一切眾生,本成佛道,倘能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諸位!修行的關鍵在哪裡?“離妄緣”,那三個字。什麼叫“離妄緣”?只要是緣起的,要放下;只要是執著的,就錯,不管你有多大修行,只要著相的,就錯,就不能離緣。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豈同權漸之教,必歷僧祇,方獲法身耶?第三當究圓實教旨: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此如正脈疏,交光法師雲:按圓教教旨,則行布不礙圓融,】諸位!行布不礙圓融是什麼意思?“行布”就是次第,所有的次第,不礙當體即空,就是圓融;所有的圓融不礙次第,次第就是圓融,圓融就是次第。【故雖未及斷惑究竟,不妨全獲法身,全體即佛。如前開示,迷心於色身之中者,既名為性顛倒,至後開悟,見心於太虛之外者,豈不號為正遍知哉?正遍知,即成正覺,而獲法身矣。然則執現果,而不許阿難獲法身者,失旨之甚也。】這是站在一個圓融的角度說,顛倒悟了,就不顛倒,就是正遍知。【又圓融不礙行布,故雖全獲法身,不妨更除細惑,】就是習氣還沒斷。【更歷諸果,更成究竟寶王也。此經後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可以頓悟,借著這個悟的力量,消除一切煩惱;但是,“事”就是習氣,習氣沒有辦法頓除,這個事相就是習氣,沒辦法頓除,因次第盡。【可為明證矣。如是則雖卻後,】“卻後”就是在後面。【更歷僧祇,】這個久遠劫。【以成究竟佛果,當亦與此不歷之前,】不歷僧祇之前,當也是跟不歷之前,【先獲法身,了不相礙也。】翻過來,526頁,【何況圓頓悟後之修,】圓教頓悟後之修,為什麼頓悟後要修?修就是把習氣修掉,你知道說這個理本身是不要貪;可是,看到好吃的,還會多吃兩口,就是習氣。你知道說色即是空,看到漂亮的,多看兩眼,你當然不會去侵犯她,多看兩眼,那就是!看到這個名牌,你不會去貪,多停留一下子,我知道我沒有能力買,也不會買、也不會貪;可是,看到名牌的,嗯!走過去,摸一摸也好,這衣服看一看,拿起來比一下,這樣也好,過過瘾,這習氣難斷,習氣。底下,【念念是佛,】什麼叫做念念是佛呢?每一個念頭當體即空,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性,其實就是佛。【雖進斷通惑,】通,三乘共斷之叫做通惑,菩薩別斷之叫做別惑。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斷的惑,叫做通惑。雖進斷通惑,三乘共同斷的。【亦與權漸修者,日劫相倍。】權教就是拼了老命要修行;可是,修了好幾劫都不能成就,因為用意識心在拼。【至於住後,】住後就是初住位以後,初住位以後就大開圓解了,在這個圓教裡面,初住即破無明,見法身,初住就是見性的人,進入無分別智。【斷別惑以去,】這個別惑就是對前面通惑講的,別惑就是菩薩的微細、各別之惑,叫做別惑。以去,【一生有圓曠劫之果者矣。如是則雖謂其卻更不歷乎僧祇,亦無礙也。若更取於延促】“延”就是長;“促”就是短,時間的長短。如果說我們把它回歸一念,更取延促同時,長時間在一念,短時間仍然在剎那,這生、死一瞬間;迷、悟也是一瞬間;解脫、束縛還是一瞬間,站在這個角度來講,延促【同時之玄旨,】無量劫就是一念,這在《華嚴經》;《華嚴經》我們講過,講了差不多四十片的DVD左右,整理出來多少還不知道。若更取於延促同時,無量劫,“促”就是一念、一念間,這是《華嚴》的玄旨。【愈不可以長短拘矣。】意思就是說:看個人的志氣。諸位!有志氣的人,修行就在剎那之間;沒志氣的人修行,就懶懶散散的,今天來聽一聽,受益一點,回去放著!師父叫他念念佛,好!師父講了,念珠拿起來念兩聲佛就擱著!再來,今天《楞嚴經》帶來,再聽二句,嗯!不錯!坐著,回去又忘了,連課本都懶得帶回去,下次來,又拿錯了,就這樣懶懶散散的,他打算要修百千萬劫的,他預計要拼那個百千萬劫的。而我們不是,我們是拼這一輩子就要讓它大成就的,延促同時嘛,百千萬劫俱在一念,為什麼我們這一念不把它悟呢?為什麼要拖泥帶水呢?現在悟了不是很好嗎?是不是?就馬上受益嘛!所以說:修行還要看志氣,這個人有志氣,不在口念,貴在心行,六祖講的:般若貴乎心行,不在口念。那個般若心是在心啊,下功夫,真的無所住,心行;不在口念,嘴巴一直講:我有般若智慧,我有般若智慧!你講那個沒有用,貴在心行,不在口念。
【二贊謝獲益竟。】
好!526頁,【壬三 發廣大心(分五)】
【癸初 發願報恩  二 誓言度眾生 三 求除細惑 四 速成正覺 五 申述不退 今初】
經文:【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這個發廣大心就是:願今得果成寶王,就是上求佛果;還度如是恆沙眾,就是下化眾生;將此深心奉塵剎,這個“此”就是智還有悲,將這個智跟悲二心,奉塵剎,就是回向法界的意思。塵剎,“塵”就是無量,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塵剎,意思就是:有像微塵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佛弟子一定要懂得報恩,知恩,一定要報恩,既然我們這一輩子能夠聽聞到正法,這個都是佛陀無量億劫來,犧牲生命,自覺自悟,才有這樣的智慧,我們今天撿便宜,由佛陀的開示,我們很容易就進入佛的解脫的境界,是怎麼來的?這感恩佛陀,感恩佛陀!我今天說法也是用感恩的心,在感恩、在說法,因為佛太偉大了!
【阿難既已悟獲法身,自知成佛有分,故發願成佛度生,報佛開示之深恩。今字對前說,前悟獲法身,但是理法身,今欲依悟起修,冀得究竟法身,故發願自今以往,精進修持,早得菩提佛果,成就寶王。寶王即佛寶法王,於法自在也。此句乃運智,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句乃運悲,下度眾生以利他。還字即表示不但自利,還要利他,度脫如是,恆河沙數之眾生。】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者:此字指上智悲二心,將此深心四字,雙運二心,】雙運智跟悲二心,【而束為深心。】“束”就是把它合起來,就是智心加悲心,合起來講叫做深心的意思,而束為深心就是把它合起來解釋,叫做深心。意思就是:“深心”是一個名詞,但是,它包括了智還有悲,就是這個意思。527頁,【願將此深心,回奉十方,微塵剎土,諸佛眾生,於佛則常隨受學,以求慧足;】求這個智慧。【於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莊嚴成佛國土,是則名為報答我佛,】諸位!這輩子你要二種求:一個要求慧,一個你要求福。所以說:只要你碰到有因緣,善事的要去做,如果你有因緣在道場裡面;是正法的,邪教的道場,那個不在此內,是真正堪為你種福田的正法的道場,那麼,來這裡領一個工作,那個可好,這個福報可大!因為它是正法。乃至於洗一個碗、掃個廁所,都不得了!因為他護持正法,修福,不用錢,來這裡掃掃廁所,把廁所弄通了;來這裡廚房,法會幫幫忙,端個菜,也不得了,因為它是正法的道場。那麼,求慧的話,那就一堂課都不能缺席,除非說因為工作的關系,沒有辦法分身,要不然的話,他每堂課都到!是不是?我在想說那個每堂課都到的,要不要發一張證書給他?勉勵一下,後面蓋“釋慧律”,贊歎你!哇!全勤獎!這個可以設計一下,全勤,每一堂課都到的,不生病的、沒有倒下去的、沒有請假的,從頭*到尾的,*是堅持的意思,這個要贊歎一下,發一張證書。底下,以求慧足;於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能夠幫助眾生的,你就要去做。莊嚴成佛國土,是則名為報答我佛,【微妙開示之深恩也。】
講到這個,我必需講一個感應,我這一輩子,有一次這個比丘來拜訪師父,他們就是講到說:這個經典裡面講:虛空當中會出聲音來贊歎《楞嚴經》,師父啊!您有什麼感應嗎?我說:我是沒什麼感應,很多人都有感應。我說:我有的感應,虛空當中聽到聲音只有一次。有一次,爸爸死亡,要回台北,回台北之前就這樣,也不是睡覺,就是躺下來還沒睡覺,半睡半醒之間,還沒有睡著,絕對不是在作夢,耳朵裡面就有人跟你講話,護法龍天在講話,就說:慧律法師啊!您今生今世做的功德很大很大,您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四歲!哇!這怎麼得了?我聽了之後一點也不會高興。你看喔,那個還不是醒過來,根本就沒有睡覺,那個耳朵講得多清楚啊!說可能我們這一輩子發大心,堅持弘揚正法、推廣正法,犧牲小我,來完成無量無邊眾生的法身慧命,是有這樣的心,也是這樣子做,我們也沒有說求感應,因為我們早就了達空性的思想,怎麼會去求這個感應?不會的!來這個耳朵,哇!講得很清楚,這一輩子只有虛空當中講出這個聲音,就是聽到那一次,而且絕對不是作夢,護法龍天來告訴你的。所以,這個感應,不是贊歎我自己,就是說拿這個來鼓勵大家,來鼓勵大家,佛菩薩是從來沒有遺棄任何眾生的,只要你真的發心,那個佛心、眾生心就相契相應的時候,都不得了!所以,講堂裡面的那些法師默默的在做,我真的很贊歎,真的很贊歎,真正默默在做的那些,其實不用講,臉都看得出來,真的!就是從來就腳踏實地的,也不偷懶的,真的是善良又老實,真的是默默的在做,連師父都看得出來,師父的私下內心裡面贊歎他,誰,我很清楚!
【此偈兩句,亦即四弘誓願:首句佛道無上誓願成,兼攝煩惱無盡誓願斷,以斷盡煩惱,方證菩提故;次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兼攝法門無量誓願學,以必達法門,方能度生故。】
527頁,中間,【癸二 誓度眾生】
經文:【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伏請世尊為證明,就是請佛加被。五濁惡世誓先入,就是成就大願,一定要想成就眾生。
這眾生可不一樣,眾生要稍微改一下,眾生是:五欲樂境誓先入,只要是享樂的,他絕對跑第一的,不會的!我們每天念的,對不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間念的,那個黑道的,那不是這樣念的:諸惡皆作,眾善不行;當然,黑道的也有人做著善事,是默默的做,也有!這個黑道有二種:一種是白道裡面的黑道;一種是黑道裡面的白道,有二種。白道裡面的黑道就是他官當得很大,他權力也很大,可是,他干盡壞事,這個就是利用他的權力干盡壞事,叫做白道裡面的黑道,可是,大家又拿他沒辦法。一種是黑道裡面的白道,看起來窮凶極惡,也有一些非法;可是,很奇怪,他很肯幫助那些育幼院、孤兒院、養老院,他看到可憐的人,就真的會幫助他,他雖然從這個賭場裡面抽一些錢;但是,他私下卻幫助那些弱勢團體,也有,這個不能講沒有,所以,這個就是黑道裡面的白道;還真的每一個人統統有“道”呢,真的!這個很難講的。
如一眾生未成佛,就是眾生不盡,終不於此取泥洹,就是誓不成佛,這個願可不得了!
【前偈發願度生,是果後自覺已圓,然後覺他;此偈五濁誓入,是果前】果前就是成就佛果前,果後就是成佛以後叫做果後。是不是?那麼,這個果前就是未成佛之前,【自未得度,先度人也。以願重力微,】所以,【故俯伏啟請世尊,為作證明,實求慈光加被,令得不退,滿斯弘願。】
【五濁惡世誓先入者:此急於救苦也。五濁:一劫濁:梵語劫波,此雲時分,劫濁無別體,即下四濁交湊,】所以,劫濁是以底下四濁來講的,以底下四濁交湊,【是其相也。時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眾生具下四濁,即名劫濁。】
【二見濁:五利使為體,】這個“使”,其實就是類似侍者在旁邊,老是。。。你的影子就是侍者。所以,以前的這些皇帝旁邊的太監,他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皇上的影子!這個人,皇帝走到哪裡,他就跟著在哪裡,可是,太監沒有權力啊,“我們是皇上的影子”,就是太監。那麼,這個“使”,就是等同侍奉在旁邊,你只要有這五利使: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那你的苦惱跑不掉的!【諸見熾盛,】“見”就是分別心,後天的分別心。所以,所謂見惑是什麼意思?見道所斷之惑,見四谛理,斷後天分別心的惑,叫做見惑。那麼思惑呢?思惑是斷習氣。所以,見惑斷後天的分別心;思惑是斷先天、與生俱來的習氣,叫做思惑。說:諸見熾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者,五種妄見,能使眾生,造作諸業,能使眾生,趣入生死,故名為使,而幾微迅速,】“幾微”就是非常。【非比五鈍使,故名為利。】五鈍使是後面:貪、嗔、癡、慢、疑;五利使就是速度快,速度快叫做利,很快!【一者身見:】二十四個小時統統執著這個色身,無一時一刻沒有我執。【執身為我,】世間人,全世界都這樣!【而起我身之見,妄生貪愛。不悟四大假合,總屬無常。】【二者邊見:執有執空,】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叫做邊見。【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不悟見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者戒取:】這個戒取見,意思就是:持戒而執著自己持戒,就是戒取見,認為自己持戒很有修行。外道有外道的持戒,佛教有佛教的持戒;但是,著於持戒,統統叫做戒取見。【非因計因,而起我能持戒之見,修諸苦行,不悟蒸沙作飯,】蒸沙作飯,重點在哪裡?重點:沙非飯因,沙不是飯的因,意思就是:妄心、妄識不是成佛的因。【塵劫難成。】【四者見取:】看什麼都執以為自己是最殊勝的,叫做見取見。見著,認為自己,取著,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自負。非因計因,不一樣,他是持戒,自己認為很有持戒,這是戒取見;見取見是指見解,說:我這個見解是最殊勝的!【非果計果,而起自負所見之見,】自負就是認同、狂妄。【未證言證,不悟有漏界中,終非究竟。】【五者邪見:撥無因果,而起邪外斷常之見,】邪外斷見和常見,斷見就是:人死後什麼都空,叫做斷見,“沒有輪回,佛法是騙人的”,這個叫做斷見。常見就是:人死了以後,下輩子還是做人,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叫做常見,常常做人;那誰做豬呢?嗯?這個常見就很可怕了!不曉得這是依業力而分配的,不是你想做人就可以做人的,做人要守五戒,要有人的這個規格啊:最基本的五戒。而起邪外——邪見還有外道之見:斷常二見,【墮豁達空,】豁達空就是沒有因果的頑空:你也不用做太多善事啦,沒什麼因果!做壞事也不怕了,殺人、放火沒什麼因果:那都是騙人的,那是佛講的啦,我們不信佛的!那你拿他沒辦法了!【不悟雜毒入心,自誤誤人。】【此五種妄見,昏昧汩沒,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三煩惱濁:五鈍使為體,三災感召,即其相也。】三災就是火災、水災、風災,是三災,即其相也。【五鈍者,五種妄心,能使眾生,造諸惡業,能使眾生,趣入生死,故亦名使,比前五利,稍為鈍滯,故名為鈍。】哪幾種心會讓你煩惱?【一者貪心:】你記得!佛陀說:無貪即清涼,這一句你體會得出來嗎?不貪心的人內心就清涼,不該自己有的東西,一毛錢都絕對不拿;當然不能加一句說:要拿就拿多一點!這是不可以這樣加的,自己加。,不是自己的東西,一毛錢都不拿;後面那一句不能加下去!【於順情境上,起諸貪愛。二者嗔心:】這個修行人要不得!【於違情境上,起諸嗔恨。】嗔恨心,那就是修行的大障礙,而且是地獄因。【三者癡心:於中庸境上,非違非順,】也不是違境,也不是順境。【起諸癡迷,不能覺察。】【四者慢心:於諸眾生,心起驕慢,不能謙遜。】【五者疑心:於諸善法,心起疑貳,】疑貳,這個“貳”就是疑,貳心,我們常常:貳心,貳心,就是不專一,“疑貳”就是不專;我們說一心叫做專心,它這個“疑貳”就是懷疑。【不能決擇,此五種妄心,煩動惱亂,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
【四眾生濁:攬五陰】色、受、想、行、識。【見慢為體,惡名穢稱,即其相也。眾生積聚五陰為身,】不知道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故曰攬五陰。外身四大假合,屬色陰;內心前五識,領受五塵境界,為受陰,雖諸識皆有受,惟五識受力偏強,故以屬之;六識想像前塵,落卸影子,即想陰;雖諸識皆有想,惟六識想力最勝,故以屬之;七識恆審思量,念念相續,如急流水,遷流不息,即行陰,】這我們在前面都講過了。【雖諸識皆有思,惟七識思力偏重,故以屬之。】所以,在這裡就很清楚,識是以強大的功能方便分類,這一句你要特別重視它。所謂識,所謂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是以識的功能強、弱來分別,前五識指緣外境最強;第六識以分別心最強;第七意識以恆審思量是為最強;第八識以含藏種子的力道最強,所以,識以功能——識的強、弱方便分類。其實第六意識分別,當然含有執著;第七意識的執著,當然也含有分別;第八意識當然也有執著、也有分別;可是,就必需以識的強、弱,來分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有前五識,用功能來分。【有以中間三陰,】三陰,前面就是講了色、受、想、行、識,三陰就是指【配受、想、思三心所,】色受想行識,中間這受、想、思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攝未盡,今以四陰,分屬八識,】我們前面,受、想、行、識,這個行陰就是思陰;在這裡分配就是這樣子,配受陰、想陰、思陰,受陰就是前五識;想陰就是第六意識;思陰就是第七意識,就是這樣配三心所。尚有四十八心所,收攝未盡,今以四陰,分屬八識,【則心王心所,攝無不盡,心所即攝諸識中矣。】是攝在諸識中。【八識執持】這第八意識執持。【息、】就是呼吸。【暖、】就是溫度。【壽】就是壽命,暖壽。這【三,一期住世,識在身中,乃有暖氣,壽命未盡,識若離身,便生冷觸,壽命斷絕;執持此身,不至散壞者,即識陰,是謂攬五陰。見慢果報者,見是橫計主宰,為見我,慢是俱生主宰,為慢我;前世所作業因,今世所受果報,以為其體。】而以前就是說,慢心,最容易投胎的就是畜生,還有外道的家庭,真正佛道是謙卑的。【惡名穢稱者,眾生之名,鄙惡下賤,色心劣穢,生死輪回,備嬰眾苦,故名眾生濁。】“嬰”就是纏繞,統統被纏住了、繞住了,纏繞住。
【五命濁:色心連持為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色即地、水、火、風之色法,心即見、聞、覺、知之心法。人生攬地、水、火、風四大為身,四大本無知之物,因有八識見分,】這個見精,【旋令覺知,見分本一精之體,因四大色法,壅令留礙,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色、心連屬,執持不散,是為命根,】我們這個命根就是色跟心。【故以為體。催年減壽者,以人生上壽,】上壽就是最長,【不過百年,修短無定,】“修”就是長,長短不一定。【生死不測,】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生死是不一定的。【故雲命濁:】什麼時候要死不知道,而且是天天有人死!【是為五濁之世。人壽從二萬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一百歲時,】諸位!在這裡要特別注意,佛經講的:人壽從二萬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要活看,不能死看,這個是計算時間用的方便,每一百年減一歲。。。諸位!如果你佛經死看,你會解不通,什麼時候人壽有二萬歲呢?啊?從有地球創建到今天,五十億年到六十億年,沒有一種物種生命是二萬歲的,動物、植物都一樣。你知道嗎?現在世界上最長命的是什麼?世界上最長壽的是樹木,世界上還存有一棵樹,四千年,也就是佛陀降生前一千五百年前,這一棵樹就成長了,現在還活的,四千年!全世界最長的樹的壽命,四千年,到現在還活著!人壽這個二萬歲,在科學的角度是沒辦法解釋的;而出家人講到這個地方,尤其是大乘佛教徒的,人家一問就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解釋,所以,我認為,佛經是不可能不符合科學的,所以,這一句話是:人壽從二萬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過十年(減十歲)就是等於一千年的意思;人壽減了一百年,就等於過了一萬年;要這樣活用,佛經是活的!為什麼?如果說人壽有二萬歲,還有四萬歲,佛經講的四萬歲,還有六萬歲、還有八萬歲,諸位!這個時候絕對不是地球。如果說彌勒下生,說人壽八萬歲,諸位!這個絕對不是地球。為什麼?這地球到今天的所有物種,中國人講的彭祖,頂多才八百歲,這個人壽怎麼二萬歲?還有二萬歲,還有增至四萬,還有六萬歲、還有八萬歲的,佛經裡面講的。好!師父還是認為,這個是計算年的時間的一個方式,除非地球改變,破壞再重新組合,為什麼?這個地球是這樣,太陽是這樣子,(師父以左拳擬為太陽)如果我們地球自轉一圈叫做一天(師父以右拳擬為地球,右拳作自轉一圈動作);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一年(右拳繞左拳一圈)。對不對?除非是另外一個星球,譬如說距離地球很遙遠的地方、距離太陽很遙遠的地方,你地球繞一圈,繞一圈一年,一年、二年、三年(右拳繞左拳)。。。繞了十二年、三十年、五十年,繞了五十年,人壽已經五十歲了,這個離太陽很遙遠的地方,它才繞一圈,你地球已經轉五十圈了,它還在繞。。。它那一歲等於我們這裡五十歲,除非那種星球,要不然人壽不可能二萬歲的,開什麼玩笑?從地球上到現在,創建到現在,所有的物種:動物、植物、鳥類、爬蟲類、人類、哺乳類、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絕對沒有這樣子二萬歲的!海生動物、陸上動物、天空飛的、路上走的、海中游的,科學家盡其所能,到今天為止,只有海龜最長,目前看到的,海龜!海龜的壽命,最多發現的二百歲到三百歲左右,還沒死的,上面有刻的,二百年,海龜,現在發現最多的!你說彭祖八百歲,你相信嗎?有這樣的人嗎?活八百歲?是不是?聽一聽就好,參考一下, 我們也不要否定他,就聽一聽就好。那你說哪一種物種時間最長?大象?大象跟人類差不多,大象的壽命八十歲,跟人差不多,最多的年齡。那狗就很快了,狗差不多十二年,十二歲。所以,狗一歲、二歲就可以結婚了,因為十二年這個狗就會死掉,最多活不過二十年,一條狗!所以,這個壽命長短,到目前為止,二萬歲目前不太可能。所以因此,把佛經用活的來看,說這是計算時間,不要講說人真的有到二萬歲,現在就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意思就是:經過很久的演化,長時間至今,人壽只要接近百歲內的,這個來解釋才有通,否則這人壽二萬歲是絕對講不通的,植物都沒有這麼長。佛法如果不符合科學,就變成神話,神話講多了,沒有人要相信。所以,佛經很多的地方,尤其是大乘佛教,一講到某一個地方,無解,解不開來;解不開,小乘就批評你大乘非佛說。其實大乘是佛的究竟說;但是,因為夾雜了很多的神通跟神話,讓人家看起來不太可能;說佛陀從這裡生,右脅而生,那誰會成佛啊?對不對?
所以,達摩大師講了一句話,說:講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此是自誤誤人,成佛在一念之間!達摩大師講的,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是誤人啊,這樣誰要修行?因為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達摩大師講: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你有貪心就算一劫;你有嗔恨心,就算要經過二大阿僧祇劫;你有愚癡的心,沒有智慧,你就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表法的。所以,達摩大師說:這樣人家肯修行,一念之間就可以成佛,無貪、無嗔、無癡,就見性、就成佛,這樣快啊!你講三大阿僧祇劫,那誰修啊?哇!這個。。。阿彌陀佛!所以,你看,見性的大師講的,跟平常漸教講的,那根本就是天壤之別!所以,講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達摩大師說:此是自誤,也是誤人,沒有具佛的正見。好!漸教的都是這樣講,頓悟的就一念之間,所以,大家成佛是絕對有可能的!
減至一百歲,諸位看,要活看,不要死看,人壽從二萬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一百歲時,【五濁熾盛,】你只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這只是計算時間,經過久遠的演化,人壽只要大概一百歲左右,這樣看,佛經就活的;你要死看,你會很慘!五濁熾盛,【其苦轉劇,名為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我佛於此時候,出現於世。阿難亦誓願,先入濁世度生,欲步本師之後塵也。】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者:此廣大心,與常時心也。誓願度盡眾生,如地藏菩薩,願行堅強,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無二無別。取泥洹即取證涅槃,泥洹亦翻滅度,乃梵音楚夏之別。】梵音是印度音,楚夏就是中國。【不取有二:一、不取二乘獨得涅槃;二、不取諸佛究竟涅槃。】就是無住涅槃了。【即眾生度盡,我願方盡,亦即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也。】哇!這個發的這個願,跟地藏王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喔!這個阿難不得了,這個可不是普通人!說:慧律法師,您發什麼願?我發願早日成佛才快活!對不對?
  
【癸三 求除細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就是仰求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就是更加詳審。
  【上句贊佛德,下句求斷惑。佛克備二嚴,】就是具足福慧二嚴。【具足萬德,此略舉而贊。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細深惑,稱大雄;能拔無明深根稱大力;能與眾生究竟之樂,稱大慈;能拔眾生生死之苦,稱大悲。是以希求我佛,更為審除微細惑,此惑有二分別;一、界內思惑;二、界外無明。思惑是煩惱障】就是我執。【細分,】煩惱障就是我執。無明是法執的所知障的細分,【無明是所知障細分,阿難雖悟獲法身,而此二惑俱在,】就是思惑,界內的思惑、界外的無明都在,界外就是三界外,界內就是三界內,三界內的思惑,界外就是三界外的無明。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為開示審除。第四卷佛答滿慈,兼示阿難,即審除也。阿難悟後請修,至第八卷結經畢,方斷根中,積生無始虛習。】諸位!積生就是累劫,無始虛習,虛妄的習氣,習氣不實在,習氣是習慣性所培養的,這個是很可怕的!所以,諸位!你的身口意要保持清淨,不要讓它惡的東西變成一種習慣性。譬如說:口不要讓說謊變成習慣,這樣不好,雖然是一種圓滿,也不可以,常常說謊,這個不可以的!不要讓你的生氣變成一種惡劣的習氣,變成習氣習慣了,不好!或者是不滿,或者是傲慢,這個都不可以變成習氣。所以,學佛的佛弟子,應當身口意完全清淨,要把習氣除掉。【文雲:‘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什麼叫做修心?就是思惑所修叫做修心,見所修叫做見惑,見道所修的叫做見惑。什麼叫思惑?修道所斷的惑叫做思惑。諸位!見惑跟思惑,都跟四谛:苦、集、滅、道都是相關的,見惑底下的苦、集、滅、道,還有思惑的苦、集、滅、道,思惑有欲界還有色界的思惑,跟苦集滅道一起談的。所以,什麼叫見惑?見四谛理之道,叫做見道,這個見道就是見四谛之理,所斷的惑,這個叫做斷惑;而思惑就是斷習氣,就是修惑,修道所斷的惑叫做思惑。六品微細煩惱,【進位於二果,】後面會談到。【尚有七十五品未斷,何況生、住、異、滅,分劑頭數。’】分劑頭數,這個後面686頁,還有688頁都有談到。【界外無明,是微而又微,細而又細也。】其實是很難斷除的!
今天大家辛苦一點,把你們發的資料拿出來,《楞嚴經講義》530頁補充資料,我們不用太長的時間,因為見思惑,師父在《俱捨》、《唯識》還有這個《百法》都有講過,所以,我們就是浏覽一遍,讓大家知道說。。。因為後面也講到見思惑,因為它出現好幾次,如果不喚醒大家的記憶,大家早就忘光了;是喚醒大家的記憶,所以,這個從佛光大辭典節錄出來,我們簡單浏覽一遍、看一下。
諸位看,見所斷,看中文就好,於見道所斷者之意。又作見道所斷,叫做見斷。見斷,與修所斷(修所斷就是斷思惑)、非所斷;這個非所斷,大家看不懂,非斷見惑,也非斷思惑,就是無所斷,就是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叫做非所斷,非所斷就是無所斷,沒有東西可以斷,這個叫做非所斷。這個名相一般看不懂,四果阿羅漢的境界叫做非所斷,並稱為三斷。
好!諸位看左邊,見法,(一)阿含經典有兩類見法,
(1)與“現法”同義,以及現在世之意。《雜阿含經》卷六:“出家學道,增加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什麼叫做見法自知作證?就是自悟自知,自己知道,很清楚!
(2)指知見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雜阿含經》卷十:“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二);修行密宗的人要特別注意,喜歡持咒、修行密宗的人,這一段一定要清楚。指密教行者對於所願成就之相,住於無染無著清淨真實之心,谛觀實相,並善能通達其實義。大日經;就是毗盧遮那佛,密教翻譯成大日如來。《大日經》卷三悉地出現品;“悉地”就是一切成就,叫做悉地出現品。“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惟願復說此正等覺句、悉地成就句,諸見此法善男子、善女人等,心得歡喜,受安樂住,不害法界。’”所以,修行人要有不害的心,因為所以眾生都是同一個本體。蓋行者雖口誦真言,修真言行,然心中了知,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諸位!這個才是真正修密宗的人,嘴巴雖然念咒,修的是三密相應,修真言行,然心中非常清楚,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其實所有的大手印就是無印,所有的本尊顯現,其實就是自己的心性顯現,沒有妄念,唯有本尊,本尊顯現,其實就是你的心性。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但以方便而自淨其心,密宗叫你觀想,其實就是叫你清淨心。諸位!密宗很迷人;但是,對顯教如來藏性不懂,就很迷惑,就會很迷惑!當我們今天開采如來藏性出來,我們念佛就是如來藏性;我們今天修安樂妙寶,所有的咒語,統統心性顯露出來的。為什麼顯教要通達?這樣才有辦法把密宗修好。師父已經重復強調二次:絕對不是念幾聲佛、持幾句咒就叫做修行,這個對佛教的認知度太膚淺了!唯有對自己的本性徹悟,才知道念佛是什麼、持咒是什麼、密宗是什麼、八大宗派是什麼,因為見性,萬法回歸心性,心性展出萬法,與佛完全一致。八大宗派,包括小乘、大乘、藏教的,南傳、北傳、藏傳,諸位!哪一傳不是佛性?任何一宗不是佛的心性流露出來,要不然是什麼流露出來的?這樣你就知道,顯密、大小乘,其實究竟處都是要成佛,只是認知度不太一樣,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依據的經典也不一樣,究竟處統統是成佛!
底下再看下去,說:此真言雖從緣起,而實無作,從本以來本是法界,無生無滅,非淨非染,法體如是,但以方便而自淨其心;又了知真言之體即同於法界,亦同於大空,自然能得無相三昧。依次修學而通達種種法門與世間、出世間事乃同一法界,不可分析使成別體,不可以的,即能得悉地見法成就。諸位!密法愈必需融入如來藏性,否則就不叫做密宗。深得法喜,住安樂行,現法樂住。以其與法界無二無別,也無增減,故無妨礙。所以,因此我們曉得,有某些根器是需好好的修密宗,密宗最後的成就,仍然是如來,就是成佛。
諸位看page1中間,倒數第五行,見思惑,因為在這個《楞嚴經》的注解,出現了好幾次的見思惑,我想喚起大家的記憶,所以,再把資料弄得更齊全一點。
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三惑之一。三惑,這是天台宗講的: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這是三惑之一。塵沙,就是我們菩薩的煩惱的惑就像塵沙一樣,最後斷了這個生相的根本無明,這是天台宗對惑的判別。底下說:三惑之一,略稱見思。即迷於界內事、理之見惑與修惑。諸位!這個事跟理,事就是所謂先天的習性,雖然知道這個理;但是,事上的習性難斷。所以,悟理容易斷事難,悟到這個道理很容易的、不困難的,只要教一教,他就知道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但是,真正要做到,包括事相要去做、要去實踐,就會很辛苦!理之見惑與修惑。見修二惑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天台一家將此二惑並稱為見思。其中,迷於界內之理者,稱為見惑,也就是後天的惑,後天因為邪師邪見教導,或者是知識的領域,這個統統叫做後天的。這個見惑最主要是迷於理,就是對這個道理不懂。換句話說:在解門上很差,悟性很差,不知道說我們每天執著的這個身體,還誤認為這個是實在的;稍微懂一點佛學的就知道,這個色身有一天是會敗壞的,因為它是四大所構成的,不是實在的,稍微聽聽佛法就會知道說,這個身見是不存在的,這個叫做見惑。
底下說:迷於界內之事者,稱為思惑。雖然你道理知道,身見沒有;但是,這個貪嗔癡好難,好難!不貪愛這個世間還挺困難的,這個稱為思惑。思惑簡單講,就叫做與生俱來的惑,叫做思惑,與生俱來的。藏、通二教至極果,別教到第七住,就是七住菩薩,圓教至第七信時盡斷之。這個我們在天台宗的《教觀綱宗》就講得很清楚。天台的四教儀謂,見思惑有見修、四住、染污無知、取相惑、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等七種異名。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見思惑也可以叫做見修,或者叫做四住煩惱;或者叫做染污無知;見思惑又叫做取相惑;見思惑又叫做枝末無明,當然是對根本無明來講的;見思惑又叫做通惑,這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共同所斷的;見思惑又稱為界內惑,就是三界內之惑,因為見思無明會感得三界內的輪回,分段生死,所以稱為界內惑。界內惑等七種異名。其中,見思乃稱見道所斷之見惑與修道所斷之修惑,所以稱為見修。那麼,剛剛講的:什麼叫做四住煩惱呢?這個是五住惑來講的。
五住煩惱,復習一下,五住煩惱又叫做五住地惑,一、叫做見一處地,就是見一處住地,這個身見等等三界之見惑,這是入道的時候同時斷,叫做見一處住地。第二、叫做欲愛住地,也就是所謂欲界的煩惱,因為貪著於外面的五欲六塵,而引起的煩惱,叫做欲愛住地,這個“愛”就是指貪的意思。第三、叫做色愛住地,色界的修法有他的煩惱,捨掉了欲界的五欲六塵;但是,卻執著有自己在修行的這個色身,所以,這個色愛住地,仍然著一個色身,叫做色愛住地。第四個叫做有愛住地,有沒有的有,那個叫做無色界的煩惱,是捨色界的貪,捨下面的二界的貪,但是還愛著己身的煩惱,叫做有愛住地。第五叫做無明住地,就是三界一切的無明,無明叫做癡暗,這個癡暗的心,它的體性是無慧明,沒有智慧、沒有光明的。世間人,你去問他:你有沒有智慧?他一定講他自己很有智慧!你有沒有光明?他一定講他很聰明;可是,這個跟佛法扯不相干,佛教的智慧是解脫,不是世間的小聰明,完全不同於出世間的佛法。這個無明其實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這個五住煩惱又稱為五住地惑,再念一遍: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這個叫做三界內的四住地,最後一個叫做無明住地,就是界外的。
好!再翻開來,這個念過了以後,看,再看一下,天台四教儀謂,見思惑有見修之名、四住惑之名、染污無知之名、取相惑,取相惑就是見思惑;見思惑又稱為枝末無明;又叫做通惑;又叫界內惑等七種異名。其中,見思乃稱見道所斷之見惑。。。諸位!見道,這個“道”是指四谛之正道。換句話說:見思惑跟四谛息息相關,見思惑就是觀照四谛,三界的,欲界的四谛、色界的四谛、無色界的四谛,你提到見思惑,就一定要記住四谛:苦、集、滅、道。稱見道所斷之見惑,以及修道所斷之修惑,所以稱為見修。見,指見一處住地;思,指欲愛等三住地之惑,總稱四住地。
底下,又相對於無明等等不染污無知,稱為見思是染污無知,因為那個無明是比較微細,是界外,所以,這個叫做不染污;這染污、不染污是對境界來講的。換句話說:見思無明就是對境界所產生的染污,而無明是與生俱來的,這不是對境界的,是內在沒有般若的思想,所以妄動。接著,相對於塵沙取涅槃之相、無明取二邊之相;二邊就是空、有之相,稱見思取六道生死之相為取相惑。所以,見思惑就是著相惑,著相就是見思惑,叫做取相惑。相對於無明的根本惑,稱見思為枝末無明。又以塵沙惑、無明為菩薩所斷的別惑,見思為三乘人所通斷,所以稱為通惑。相對無明等界外之惑,見思唯潤增有漏之業,招三界的生死,所以稱為界內惑。
又解釋見思之語,有從解得名與當體受稱之名。從解得名,就是從你悟的程度的意思,所謂從解得名,就是能斷的智解,你有智慧,解到哪裡,惑就斷到哪裡,而立所斷之名,也就是能斷的無漏智生起,照見四谛之理的時候,其所斷之惑稱為見惑。所以,見思惑,你第一個要想到的就是四谛。其後再度思惟四谛之理而斷者,稱為思惑。所謂當體受稱,系就惑之當體而立名,也就是煩惱本無實體,乃見為假有之虛妄不實之法,所以稱為見惑。見到了不實虛妄之法而斷除煩惱,這個稱為見惑。所以,見惑簡單講,叫做見道所斷之惑,就是這個道理。貪、嗔等煩惱緣五欲。。。六欲就是六塵,五塵、六塵之事相,經思惟而留之於心,稱為思惑。我們思惑就是斷時空性,我們不知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思惑,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微細的分別心,就是識心的意思。見惑是著於五欲六塵;而思惑是著於內在裡面那個意識心,太強,煩惱習氣心、意識心。這個在《法華玄義》、《摩诃止觀》等等,《止觀輔行傳弘決》,還有《觀音玄義》等等,都有談到這個見思惑的問題。
看左邊,見真,你有見惑,你要有空慧的思想,以空慧徹見真理。《無量壽經》卷下,說:“慧眼見真,能渡彼岸。”《無量壽經義疏》卷下:“慧眼勝也,照空實慧,”也就是照見萬法的理其實是空的,他有真實的智慧;世間人沒有,只有小聰明。“見理名眼,”見到空理、見到無生之理,名為慧眼。“能見真空,故名見真。除捨有相,”就是把這個凡所有生滅的相、緣起的相,統統放下,“達到平等無相彼岸,名度彼岸。”《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下《梁書》卷四十七。
底下,這個見真大師就不用看,這是多出來的資料。看“見假”,page2,中間,見假是指見惑,惑之體虛妄而非實有,稱之為見假、稱之為假。所以,你見到萬法都是假相,那麼,你這個煩惱就少。所以,佛陀在經典講了一句話,也就是說:世間人、修行人,每一個人他都有心病,這個心中的病就是煩惱的病,是大、還是中、還是小,不一定,惟佛無病,只有佛心沒有病;病者就是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貪、嗔、癡、慢、疑,只是重病還有輕病。說:這個人憤怒很強,這個人心重病,非常嚴重的病;問題是打針、吃藥不會好!所以,佛名為大醫王,佛陀能夠醫世間所有醫生沒有辦法醫的病,因為世間的醫生,大部分的醫生能醫就是身體上的病,關於心靈上的毛病、煩惱的病,這個世間的醫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世間的醫生不能稱為大醫王,惟有佛陀能夠稱為:佛是大醫王。
見惑就是見道所斷的惑,諸位看,底下左邊,之略稱,又作見煩惱、見障、見一處住地。指在見道時所斷滅之惑。修道時所斷滅之惑,則稱為修惑,(或者是思惑)。俱捨宗跟唯識宗講得不太一樣,俱捨宗以執迷於四谛理之迷理惑為見惑,執迷於現象事物之迷事惑為修惑。唯識宗以見惑為後天的煩惱,稱為分別起,系因邪師或者邪教等誘導,而心上生起者;修惑為與生俱來的,而自然產生之先天性煩惱。這個先天性煩惱很難克服,你明明知道這個四大本空,五陰無我,沒有什麼貪嗔癡慢疑;但是,他莫名其妙的內心一直生起抗拒心,我們因為能所不斷,所以,那個抗拒心從強慢慢轉中,中慢慢轉弱,弱慢慢轉無。就像大、強烈的台風碰到中央山脈,轉成中度台風;出台灣海峽又變成輕度台風;再吹向外面去,遠離台灣島的話,就變成低氣壓。我們還沒有學佛的時候,內心就是做台風,學佛了一陣子以後,變成中度台風,在煩惱裡面攪,他的內心裡面無明攪、是非恩怨。佛弟子還是有是非的,喜歡講來講去的;慢慢慢慢聽到師父這樣子勸導大家:什麼是佛?身、口、意完全清淨。唉!不行,不行!要講的時候,他會踩剎車,開始做小台風,還是會做一點,偶爾會咬耳朵:我跟你說喔。。。不會很大聲;但是,他還是會講。講到有一天的時候,聽到師父說:講是非恩怨,就像銀行裡面的錢領出來花、丟掉一樣!喔!這樣還花自己的錢?(師父做封嘴狀)要講的時候,不行!要存起來!開始學會存錢。所以,我們八識田中就像一個銀行、就像一個倉庫一樣,要花錢、要存功德,完全看自己了。所以,那個造口業的,你就盡量花,我也是叫你盡量花,你盡量講,把錢花光,臨命終就沒有福報可以享了,(笑)因為早就都花光了!所以,修學佛道還是一念之間。所以,這個俱生起的,就是因為從小到大能所不斷,所以沒有辦法抗拒那種生起的沒有辦法、無意識的煩惱,幾乎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無意識,不是說刻意的;但是,它一下子就跑出來了,不是故意的,真的是無心的。是不是?
此外,以見思二惑為空觀能斷之煩惱,所以天台宗立此二惑,而與塵沙惑、無明惑並稱三惑。其中,見思惑因為對三界內之事物而起,能招感三界之生死(即迷的生存),所以稱為界內惑。這個起因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才這樣子。並以其共通三乘所斷之煩惱,所以也稱為通惑。
諸位看左邊的(表格一),這個俱捨宗跟唯識宗講得不太一樣,諸位!經論都是這樣,每一個宗、每一個派,都有自己的解讀,佛不在,你也沒有地方可以問。所以,這些名相,作為佛弟子,尤其是研究漸教的,就要忍受一些煩惱——眾多的名相;但是,對我們修行還是有幫助的。俱捨宗跟唯識宗講得不太一樣,諸位!看迷理之惑,先看左邊,因為迷理之惑好斷。迷理:迷四谛理,對苦、集、滅、道的真理不了解,所以,他就有了迷理之惑。諸位看迷理之惑,身見,俱捨宗講: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然後俱捨宗講迷事之惑,迷事之惑就是貪、嗔、癡、慢,但是,俱捨宗把見惑、迷理之惑,仍然由迷事之惑來支配,見惑跟思惑統統可以說是迷事。簡單講是見惑,貪、嗔、癡、慢是見惑,同時也是思惑,就這樣直接講就更快了。貪、嗔、癡、慢是迷事的修惑,同時也是迷理的見惑,這樣解讀。看,往底下,看最下面,再往上看起來,如果唯識學來談,就不太一樣,看左邊,左下角,它的見惑就剩下四個,分別起惑,唯識宗講的分別起惑,只有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俱生起的修惑就比較多,貪、嗔、癡、慢、身見、邊見。這身見、邊見,在這裡特別強調:有身見,他一定有邊見,邊見是因身見而起的。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認同了這個四大的身見,就一定會產生外道的斷或者是常,因為有四大可以論斷,那麼,不是斷見就是常見。所以,身見跟邊見,換句話說:斷身見的人就一定沒有邊見,這個要特別注意。
證初果的人,他沒有身見,他了知四大本空,五陰無我。所以,佛制的戒律,法師、出家眾,不准到證初果阿羅漢的家一直去托缽,不行!因為他已經斷這個身見的時候,他會把生命、財產全部布施出來,所以,他也不會起生氣。你今天這個比丘去那邊,證初果阿羅漢的家裡去托缽,第二個再去跟他托缽,他縱然沒有錢了,因為他沒有身見了,他也不會煩惱,他就繼續給你。但是,以前這個居士、鄰居,就批評這個托缽的比丘,因為比丘一個一個去,他不知道,比丘第一個去托缽,證初果的居士也給他,其實家裡已經很窮了;第二個再去托缽,因為不知道前面的比丘已經托缽過了,再去托缽,又給他,給他到剩下全身都沒有了,因為他證果了,他根本這個身外之物全部都放下了。所以,佛制的戒律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鄰居就毀謗比丘,說:沙門釋子就是沒有良心,已經把人家的東西統統化緣完了、光光了,還一個一個繼續來!佛知道這個事情,就制止比丘到證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阿羅漢在家白衣去托缽,不准,除非他自己有心要供養。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你有證初果阿羅漢的護法居士,你要講一下,我們不敢到你們那邊,因為佛有制戒律,你只要證初果,我們不敢到你家,紅包拿來,我們退回去!是沒這麼嚴重啦,因為這是你自己拿來的。不過你不要讓我產生錯覺,突然有一天你賣了財產,五百萬拿來供養,我會嚇一跳,我以為你證初果,因為你把全部財產都給我,我會嚇一跳!(笑)
俱生起惑(修惑),這是唯識宗。
翻過來,page3,(1)據小乘俱捨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為見惑八十八使。諸位!見惑稱八十八使,思惑稱八十八品,一個是“使”,一個是“品”,不一樣的!有人方便稱:見惑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使,是不對的!見惑是八十八使,思惑是八十一品,因為品是分上、中、下,上又分上、中、下,所以,它有九品來分。(1)據小乘俱捨宗,見惑凡八十八種,稱為見惑八十八使。(表二)。也就是即見道所滅之根本煩惱有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等十惑。諸位!你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是斷粗的;你說:咦?斷掉身見、邊見,這不是證阿羅漢果嗎?不!這只有見道位啊,是證初果阿羅漢斷的,不是證阿羅漢斷的,要弄清楚這個,以為這十使統統斷完了;不是,他斷粗的,細的留到後面的思惑。所以,這個五利使,五利使就是速度快,身見,身見就是:我們這個色身,蚊子一咬,啪!就打死它,速度之快,沒有比這個更快。邊見是外道所執著的斷、常;邪見是撥無因果;見取見是執為最勝;戒禁取見是非因計因,就是不是正因而計著為因。
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等十惑。於見道觀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斷之見惑各各不同,即於欲界苦谛所斷有十使。注意聽!什麼是苦?諸位!佛陀說:苦是世間的真實性,第一、就是因為它是剎那變化性;二、是緣起性;三、是無常性;第四、是空無自性。因此佛陀所講的這個苦,是觀察入微,意思就是說:你現在所有的樂,它都會產生變化,這變化的過程當中,絕對到終就會結束,所有的樂的境界,到最後,它就一定會苦。所以,這個苦是佛觀察這個世間至微。有一次我在講經的時候,底下有一個新來的,哇!聽得。。。新來的,聽課的,他是醫生。聽完的時候,他剛好有戴這個聽筒,因為我剛好那一天講苦谛,講苦:這個八苦啊、三苦,這個苦。他下課以後,他拿了一個聽筒,說要替師父看病,說:你(師父)頭腦有問題!為什麼講世間都是苦的?頭腦有一點不正常!佛陀觀察這個苦谛,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生滅,是實實在在的,萬法都是敗壞之相,是實實在在的,你今天一直去游玩,你一定有一天要結束的;你今天無論享樂什麼,孝子賢孫,或者是榮耀,這些都是短暫的。所以,苦谛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苦谛所斷的有十使,就是五鈍使加五利使,集跟滅二谛所斷的各有七使。七使就是:集谛除掉身見、邊見、戒取見,初果沒有身見,邊見是依身見而有的;只要證初果阿羅漢的,他就會有正確的戒律,所以,沒有戒禁取見這個問題。底下,道谛所斷的有八使,因為道谛還在修行,所以,有關有戒律,還是有相關戒律的。除五利使中之身見跟邊見,共斷三十二使。於色界、無色界各四谛所斷的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了嗔使,故各斷二十八使。色界、無色界共計斷五十六使,所以,三界共計八十八使。
諸位!看(表二),先看底下的(表二),page3(表二),見惑(迷理之惑),欲界、色界、無色界,佛在世的時候,教導這些徒弟,觀,好好的觀苦、集、滅、道,苦谛是世間的果,世間果從哪裡來?從集谛來的,集貪、嗔、癡、身見、邊見、痛苦而來的。這個“集”是集一切惑而來,集惑而造這個惡因,變成苦果。所以,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的因;滅是涅槃,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佛陀為什麼要先講果呢?讓你認知:喔!這個世間是苦的!讓你先了解,你現在就是苦啊,剎那在變化,你生命很快就會結束的,苦谛。集谛,這集從哪裡來呢?從貪、嗔、癡、慢、疑來的,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等等,這些集谛來的。滅谛就是出世的果,就是說涅槃是可以求的、可以趣向的;道谛,你就是要修行八正道,還有三十七道品。
所以,欲界的苦谛底下有十使,是初果所斷;集谛斷七個,除了身見、邊見、戒禁取見;滅谛底下有七,除了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谛底下有八,除了身見跟邊見,合起來,十加七加七加八,十、七、七、八就是三十二,欲界斷三十二使。
看色界,色界也一樣,觀苦、集、滅、道,苦谛是九,集谛是六,滅谛是六,道谛是七,為什麼呢?因為上二不行嗔,上面的二界:色界跟無色界,本來就沒有嗔恨心,所以不必斷它;就像初果阿羅漢一樣的,本來他就沒有身見、邊見、戒取見。底下,色界,苦谛底下有九個,除去嗔,也就是欲界的苦谛減一就是九;色界的集谛六,就是欲界的集谛減一,七減一就是六;色界滅谛就是六,也就是滅谛七減一就是六;道谛是七,道谛減一就是嗔。為什麼色界要除掉這個嗔呢?因為上二不行嗔,上二就是上面的二界,色界跟無色界沒有嗔恨心,所以,色界的苦、集、滅、道,苦谛底下有九;集谛底下有六;滅谛底下有六;道谛底下有七,加起來九、六、六、七,總共二十八使。
無色界跟色界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也是二十八。
所以,你看,三十二加二十八就是六十,再加二十八就是八十八使,所以,見惑稱八十八使。
好!諸位再看上面,page3上面的,倒數第六行,復次,十惑中,小乘以貪、嗔、癡、慢四者通於見修二道所斷,疑與五見,則唯為見所斷,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為修惑八十一品。諸位!先看(表三),所以,再強調一下,見道位已經斷了這些,前面所講的,苦谛有十使、集谛有七、滅谛有七、道谛有八;現在這個事惑不一樣,事惑就是習氣,習氣,他就卡住了,就是貪、嗔、癡、慢。你注意看,色界、無色界,統統在斷很少的,就是斷貪、嗔、癡、慢。所以,諸位看!迷事的惑,事的習氣難斷,叫做事,面對境界要真的放下,可要真的功夫!道理很容易懂。因為那是理,現在要面對事相,就是習氣。
修惑,欲界有四種:貪、嗔、癡、慢,有四個,它分:一、五趣雜居地,分九品,九品就是上、中、下,那麼,上再分上、中、下,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再分上、中、下,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再分上、中、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對不對?所以,五趣雜居地有九品,意思就是:貪、嗔、癡、慢有輕重之分,欲界就是這樣。色界——貪、癡、慢,色界——二、離生喜樂地(初禅)——九品;三、定生喜樂地(二禅)——九品;四、離喜妙樂地(三禅)——九品;五、捨念清淨地(四禅)——就是九品。諸位!看色界,色界的底下沒有嗔,只有貪、癡、慢,可見這個多麼的難斷,多麼的難斷!無色界——貪、癡、慢,六、空無邊處地——九品;七、識無邊處地——九品;八、無所有處地——九品;九、非想非非想地——九品,這個就是九地。那麼,迷惑,就是九品。。。這可不是蓮花喔,這是煩惱,煩惱分為上、中、下,上、中、下,又各自分為上、中、下,所以,變成九品。。。這個就叫做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思惑。諸位!現在的修行人,很少按照這樣子:苦、集、滅、道來觀照,現在的修行人大部分都是修內觀法、或者數息觀、或者是修禅定;大乘佛法就比較多樣化,念佛啊、持咒啊、放生啊、吃素啊、法會啊、禅七啊、佛七啊,大乘佛教就多樣化;小乘大部分都是修四念處比較多。
底下,說修惑有八十一種,稱為修惑八十一品,也就是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計有十種,在欲界有貪、嗔、癡、慢,在色界有三種,貪、癡、慢。無色界也有三種,貪、癡、慢。若以此十種,就是說十種配合九地的話,則更依煩惱的強弱來分,則由上上品至下下品九種,那麼,思惑總共八十一品。
諸位,見惑八十八使,加十種修惑,十種就是:欲界四種、色界三種、無色界三種,前面剛剛已經講過了,合稱九十八隨眠。這“隨眠”就是困住你的意思,讓你沒有辦法自在,隨時隨地都困住你,就像睡眠睡著了一樣,讓智慧睡著了,你沒有辦法運用自在。
第(2)大乘唯識宗
以十惑中的貪、嗔、癡、慢、身見、邊見六者,通於見修二道所修所斷,其余四者唯為見所斷,而說見惑有一一二種,是怎麼分的呢?也就是欲界的四谛底下各有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十惑,所以,共為四谛,乘起來,十乘以四就是四十,因為有四谛嘛,十惑,每一谛底下都有十惑。所以,師父已經講了:你要研究漸教的經教,你就一定要忍受繁瑣的名相,一定要忍受;而且要忍受不同的名相,因為每一個,俱捨論講的,跟唯識宗講的又不一樣;天台講的,跟華嚴講的又不太一樣;淨土宗講的有自己的思想;禅宗有禅宗講的,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們多少把它認識一下,依我們自己的興趣修自己的行。底下,四十惑;色、無色界各四谛底下各除嗔,那麼,就是九惑,合為七十二惑,所以,三界合計一一二惑。
修惑有十六種,也就是欲界有貪、嗔、癡、慢、身見、邊見等六惑,這是唯識宗講的;色界、無色界則各除嗔,那麼,剩下五,六減一就是五,合起來,色界、無色界加起來就是十惑,三界合計十六惑,因為欲界六、色界五、無色界五,加起來是十六惑。
見思二種,總計一二八根本煩惱。諸位看(表四),看左邊的(表格四),分別起的就是後天的見惑,欲界有十惑,四谛:苦、集、滅、道各有十惑,十乘以四就是四十。色界,上二不行嗔,就是沒有嗔心,所以,十減一剩下九,每一谛有九,九四三十六,無色界跟色界一樣,也是四谛乘以九,都除掉嗔。所以,色界三十六,無色界也三十六,那麼,欲、色、無色界就是四十加三十六加三十六,就是一一二。諸位看左邊,俱生起的修惑,俱生起的修惑就是欲界除疑、後三見,後三見就是:前面的身見跟邊見,後面就是戒取見、見取見、邪見,是指後三見的意思。色界有五惑,就是除去嗔、還有疑、還有後面的三見。無色界有五惑,除去嗔心、疑、還有後面的三見。所以,這個俱生起惑的修惑,欲界六、色界五、無色界五,加起來十六,諸位看最低下,一一二加十六,快速的心算,得到一二八,數學還真不錯!
看底下,page4,見結,這個很重要,九結之一,這個見結:看什麼心就打結,叫做見結。這個見結,一般眾生很難逃脫,現在我先把九個結念一下: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嫉妒的嫉,嫉結;九、悭,悭貪的悭,悭結,這九種心態一定會讓你心打結,你絕對逃不掉!
好!第一、叫做愛結,這個全世界沒有一個能夠躲過這個,叫做貪,深度的貪就是愛,愛就會黏在一起、執著在一起,不論是愛財、愛色、愛名、愛睡、愛吃,這統統是一個愛,那麼,這個愛就會很麻煩,你愛多少,你就會有多少的煩惱,你逃不掉的!所以愛重,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阿彌陀佛!(笑)演歌仔戲時都是這樣咚咚锵的唱著的,歌仔戲都是這樣演的,就是這個愛是很可怕的!但是,你叫這個年輕人要放下這個愛;不要說年輕人,老年人都沒辦法,老年人!有二個八十幾歲的結婚,她講了一句很感性的話,她說:生命如果可以再來,我還可以再年輕,我會再為你生一打的孩子!坐在後面的佛祖差點跌下來,聽不下去了,八十幾歲,都快進棺材了!這世間就是這樣,就是執著這些。
第二、叫做恚,恚就是憤怒、恨。二個土再一個心。只要有這個恚心所在,那你就麻煩大了,就什麼都是揪在一起,人家生氣一下,五分鐘過,你不是喔,五年喔,兄弟為了一件小事情,一輩子都不講話,看到了,恨,恨了,結就打住了,還是兄弟!有時候還父母親呢,父母親講他二句,跑出去了!有一個小女孩十七歲,媽媽罵她說:你一天到晚網咖,交那個不三不四的男朋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好!就跑出去呢,讓她爸爸、媽媽到現在四年喔,媽媽一句話,四年還恨她媽媽,外面傳達回來:我恨我媽媽!到現在二十一歲還恨她媽媽,媽媽才講她一句呢!你看,現在的小女孩沒辦法教了!對不對?所以,以前人家:棍棒出孝子!對不對?現在不一樣,現在要改變一下:棍棒出逆子!做父母的人拿棍子要打小孩,你拿那支棍子能做什麼?現在的小孩都拿刀了,做父母的還得向他下跪:拜托你不要殺我!現在顛倒了,天地顛倒了。恚心所,恨,就是愛心所,貪愛,他就會糾結,見結,這九結之一;第二叫做恚心所,就是恨。
第三個就更難改了,第三個叫做慢,慢就是倚仗自己的優點,很少那個漂亮的女孩子不會我慢的;也很少說那一些有才干的男孩子不會我慢的,這個不太可能!你去公司行號看看,你就會知道,那些有才干的主管,大部分都是對部屬呼來喚去的,都是這樣子。為什麼?因為他最大啊,你若不想看他的臉色,你只有辭職,沒有辦法!那個慢,慢就是只要他有才干的,他一定罵你:你是不是豬啊?你那個頭腦、腦筋,還敢來這裡上班?你看,只有我們這裡最慈悲,你看,那個法師來這裡幾年,我絕對不會罵他,一句都不可能!對不對?我這裡發生事情,只有二條路,一個是出去,一個是進來,我也不會跟你講太多,你看我這個人的臉,方正臉、國字臉。你法師有一些紛爭,私下能解決的是最好,到我這裡叫做最高法院,我的撫尺一拍,不是出去就是進來,出去聽你的,進來要聽我的。我都跟法師講清楚:我這個戒律很簡單,不要太過分,適可而止就好。他看到我這個臉色,就會收斂一些了。所以,當他在發脾氣時,看到我嚴肅的臉,他就知道要靜下來了,這樣就好,就這樣子而已。所以,這裡好管理!你如果不修行,不修行不要吵到別人,你要為了這個僧團,你慈悲,不修,不要吵到別人,出去;要修,我們特別的歡迎,打開這個文殊講堂的大門,歡迎比丘好好的住,所有的供養一律平等,完全用平等心,不管你在哪個道場出家,不管你是哪個法師剃度,入我門中,文殊講堂一律平等對待你,衣食住行,全部師父跟你負責,好好修行,將來有因緣出去,要好好的弘法利生,要做一個有品德的一個出家人領導,當一個好好的佛教的一個弘法者,這個就是師父的期盼而已,要好好的教育他。現在的法師就是有聰明的多,有智慧的、有品德的少,很有品性很好的,所以,要加強這個品德的管理。底下,這個就是慢,慢就是很難。所以,你聽人家講二、三句話,他就:你算什麼!一下子就:你算什麼!這個就是語帶傲慢。所以,我慢高山,不留德水,就是這樣子。
第四、叫做無明結,就是沒有智慧,既不聽經,也不聞法,他老婆已經到這兒了,他就是不進來;偶爾進來,坐不下;這要等到慢慢的因緣,善根慢慢的因緣。兒子載媽媽來了,媽媽就說:跟媽媽進去聽經!媽媽!你進去自己聽就好!無明就是不知道,哇!這個是智慧的泉源,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哲學,是徹底解脫的,而不知道!所以,這個無明,不但沒有智慧,又不想求智慧,也不接近善知識,也不聽經、也不聞法,每天要過什麼?他就是要過這樣子。就像我們大學的同學一樣,我跟隔壁的講說:喂!我們去聽佛學講座。我不相信有來世啦,你自己去聽就好!講六道輪回,誰看到啊?對不對?我現在日子過得很好,我為什麼要去聽佛學講座?打死不聽!只有我這個很有善根的,大一一聽到這個佛學講座:哇!這個怎麼會這麼好?很好!對不對?前二天我們大學同學陳中興打電話來說:要請您去逢甲大學演講。我就跟他講:我現在在講《楞嚴經》!他就說:不行!不可以拒絕,不可以拒絕!為什麼?沒有人啊,逢甲大學現在這個學弟、學妹沒有人了!這種東西,這遲早的事情,從台灣大學一直上到去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包括東海大學、包括高醫、包括台大醫科徐州路,這樣上。。。大學每一年都在遞減,差不多了,去了三十個大學,所有的演講,答案都差不多。為什麼?沒有興趣,引不起興趣,大家比較喜歡興趣的是什麼?是外面那個名牌打折的時候,他興趣這個!如果外面炒一盤蚵仔煎免費的試吃,就一堆人跑去了,沒有人要聽這個佛法啦,誰要跟你聽這個東西?所以說:現在大學的佛學社沒人了!我們那個同學打電話來,給我一個很好笑的名詞,慧律法師!您不知道啊,現在我們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叫做留校查看!什麼?留校查看是什麼意思?就是剩下二個啊,不曉得到底要不要結束,叫做留校查看,哇!這很慘了!所以,無論如何,法師啊,您要救苦救難,一定要回逢甲大學來演講啊!我第一個就想到“少康中興”!真的!所以,這個無明,眾生活在無明,有佛法,他也不希望來聽,無明!
第五、叫做見結,見就是身見、邊見、還有邪見,這三個,心就會打結。什麼都為這個色身忙,這個色身有一天要死亡,要把生命交出來,他不知道,就一直很忙,為誰辛苦為誰忙?邊見就是外道的斷見、常見;邪見就是沒有因果,這個是信奉其他的宗教的,只信上帝的,或者信他自己的,而沒有因果的觀念的。
第六、叫做取結,取是貪的一種,就是見到什麼就取什麼,這是指見取見,這個“取”就執以為最勝,叫做取見。這個“取”就是一個耳朵、一個又,意思就是:執著自己看到的是最殊勝的,這個修學佛道就最可怕的!我們這個見地是最高超的!諸位!連佛弟子都沒有辦法超越這個,見取見,親近這個師父,他就執著這個師父的見解,其他的法師一律不看、一律不聽,其他的道場絕對不會親近,這個就是見取見,很可怕的!外道尤其可怕,佛教也逃不掉,分黨、分派,就是這個:見取見。
第七、叫做疑結,懷疑的心會令心打結。所以,在座諸位!直心是道場,內心裡面不要有疑惑,要對佛有信心。這個疑是很可怕的,先生懷疑老婆,老婆懷疑先生,很可怕的!師徒之間互相疑惑, 也很可怕的;對經教疑惑,也很可怕!這個疑心是生命當中最大的裂縫,我不相信你,你不相信我,諸位!人格就會蕩然無存。所以,這個疑心,對這個真理沒有辦法下定決心去信心的時候,這個疑就是信心的殺手。一個人對三寶:佛、法、僧沒有信心,疑惑,就會裹足不前,就沒有信心了。所以,這個疑心病是很可怕的,疑心疑鬼,疑到最後就會困住自己。所以,你有什麼事、有什麼話就直說,最好不要一直醞釀在裡面,我對你不滿,又很懷疑、又不信任你,那這樣的話,人與人之間就沒有真誠了,這個疑就是生命的絆腳石。所以,夫妻之間,無話不說,坦誠相見;朋友之間,無話不說,坦誠相見。所以,佛告訴我們:直心、深心、菩提心,這三心就是成佛的心,所以說直心,也就是我們內心裡面充滿著信心、慈悲心、喜捨心,這個就是“直”。在佛經裡面,戒律學裡有一個比喻,直心,他說,就像樹木一樣,直心就像樹木梗直,諸位!梗直,一直往上長,樹木很直的時候就會往上長,當你去山頂上看到那個直的樹木的時候,你會遠遠的就看到它!對不對?那個彎曲的人,就像那葛籐,你知道嗎?葛籐,樹的旁邊會長那個。。。有的樹長一半,彎到旁邊去,知道嗎?諸位!在一大片的森林裡面,你最先看到的是什麼?最直的那一棵樹木,知道嗎?最高、最直的樹木。佛經裡面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直心的人易出煩惱,直心、坦誠的人、誠懇的人,不會拐彎抹角的,容易出煩惱。為什麼?就像你去山林裡面看到一棵大樹一樣,哇!長得高高的,從頭,從發菩提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這個心——直心,直心通達佛心。不要一直彎曲,這樣一直彎。。。彎來彎去,你這樹木統統看不到,到森林裡面看不到!為什麼?你就一直彎啊。。。彎了就長不高、長不直!所以,這個直心容易出煩惱、容易成就佛道。因此修學佛道跟修養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待人以誠,有話直說。
底下這個,八是嫉,這個是最可怕的,嫉妒絕對不是女人的專利品,男人如果一講到嫉妒,也會!為什麼?怕這個位子被占走啊!對不對?你比我強,我就嫉妒你!哎呀!我告訴你:這個嫉妒,你注意看,任何一個公司行號、一個大團體,這個嫉妒的心,是逃不掉的。這個嫉妒,在佛經裡面講:嫉心為賤之因,這一句話可是非常。。。賤:下賤的賤。一個人一輩子他會下賤,就是強大的嫉妒,嫉令賤,就是嫉為賤之因,所以,嫉妒心強的人,是下賤的人,這個是佛經講的,強烈的占有欲,強烈的排外性,這個人一輩子都是下賤。為什麼?沒有辦法有很好的品德,男女之間占有會嫉妒;在公司行號為了這個地位,也會互相嫉妒;在官場上、在商場上、在工業方面、銀行界,不管哪裡,尤其是政治的,那個是很慘的,很慘的!嫉。
所以,嫉為賤之因;悭為貪之因,第九、叫做悭,悭叫做不肯施捨,就是有錢一點都不慷慨,不慷慨!是不是?諸位!這個“悭”不一定是有錢,出家人悭法也是悭;在家人悭財也是悭,“悭”就是悭貪,就是不肯施捨。諸位!有因緣,法師應當起來弘法利生,所以,出家人不應當悭法,你懂多少講多少。在家人不應當悭財,有多少能力布施多少,錢財要布施出去,就是你的;錢放在口袋裡面,不一定是你的,因為你今天在,明天會不會死不知道!我舉一個例子,以色列,這個新聞不曉得你有沒有看到?以色列有一個媽媽,她把那個三千萬台幣,折合台幣是三千萬,放在哪裡呢?放在那個彈簧床,縫起來,彈簧床的底下,跟彈簧床緊密,她每天就是睡在那個三千萬的上面,三千萬台幣,鋪起來,她不告訴任何人,是不是中大樂透、中馬票,我們也不知道,它就報紙這樣報。因為老舊了、污染了、不干淨,她女兒不知道,她為了孝敬母親、孝順母親,等她母親出去的時候,怎麼樣?就把那個彈簧床墊拿去丟掉,丟掉以後買一個新的孝順她;她回來,媽媽看了一下,啊了一聲:啊!完了!三千萬!後來怎麼樣?去垃圾堆,哇!用那個推土機、挖土機,大批的人馬統統搜索,找不到!三千萬,三千萬!這個例子就告訴你:這下真的布施出去了,還一點功德都沒有,丟掉了,三千萬丟到垃圾堆,你光是聽了就很心痛,三千萬給講堂買豆腐,足足可以買多久啊!每天都吃豆腐,來買有機的蔬菜,三千萬來買,吃到往生都綽綽有余!所以,這個悭結,心中的結。所以,現在告訴諸位:如果你有,身上有一些錢,最好是要交代清楚,你如果把錢藏在枕頭裡,最好是趕快拿來給我,(笑)要不然明天等一下又拿去丟掉了!對不對?所以這個,要找時間要布施,或者是告訴家人。
底下,這個九結之一,我再念一遍: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妒結,就是嫉結,嫉;第九、叫做悭結,這個很可怕的!這九種,見結就是九結之一。那麼,這個九結我已經念完了,這個九結就是九種會讓你心痛的、心起煩惱的、打死結的,就是這九種,沒有其他。
諸位看!見結,九結之一。結就是系縛、結縛之義,為煩惱之異名。見結,是指邪見之煩惱。眾生於身見、邊見、邪見等妄起執著,廣為不善之行,如殺、盜、淫、妄等等,由此遂招感未來生死之苦,流轉於三界而不能出離。故稱此類由邪曲見解而來之煩惱為見結。
底下,見愛煩惱,見煩惱與愛煩惱之並稱。又作見著二法。見煩惱,指我見、邪見等一切迷理之惑;愛煩惱,指貪欲、嗔恚等一切迷事之惑。蓋見乃分別之煩惱障,凡是以慧之作用推度境者均稱為見,如污染諸見、世間正見、有學的正見、無學的正見,其中,染污諸見為見煩惱所攝。這很可怕的!又愛乃俱生之煩惱障,凡貪愛之心均稱為愛,迷事之惑,以愛著為一切苦之本,故以愛總該其余。所以,這個是很可怕的!
好!page5,第5頁,諸位看第三行,見道,又作見谛道、見谛。為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為三道。就是以無漏智現觀四谛:苦、集、滅、道,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為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覆加以修習之位,就是修道,與見道合稱為有學道。相對於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思是指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於已無所學之位。
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賢、四善根。。。三賢就是: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這三賢;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
三賢位,師父簡單講一下:什麼叫五停心觀?
令妄心停止,一、多貪眾生不淨觀,如果你很貪愛這個世間,要了解一下,我們從身、頭、到內髒、到腳,沒有一個地方是干淨的,運動一下就冒汗,滿身汗臭味!為什麼我們每天都要洗澡?那就表示你裡面不干淨了。每天為什麼要大小便?不干淨!而我們執著這個不干淨的色身,誤以為是“我”,為它忙了一輩子,到最後又把生命交出來,多不值得啊!為什麼不好好學佛?
第二、多嗔眾生要慈悲觀,你嗔恨心那麼重,你有沒有想到說,這些都是法界平等眾生,也許是我前世的父母。對不對?慈悲心。
第三、多癡眾生緣起觀,緣起就是空,緣起性空,所以,多癡的眾生,了解萬法其實都是空不可得。
第四叫做多障眾生念佛觀,有的稱為叫做無我觀,或者界分別觀。多障眾生,三種講法,一、叫做界分別觀,什麼叫做界分別觀呢?譬如說觀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其實分開來,卻沒有一個真正的“我”,萬法只是十八界湊合而已,根、塵、識湊合而已。多障眾生無我觀,要觀照一切法無我,那麼,無我,我們之所以障礙,很嚴重的障,是因為有很強大的我執,這個是最可怕的障礙!叫做多障眾生界分別觀;或者是多障眾生無我觀。還有一種叫做多障眾生念佛觀,障,比較重的求佛加被,好好的念佛!
第五叫做多散眾生數息觀,多散眾生就是心很散亂的。諸位!心很散亂的還有一種,就是不能控制的,是生理上的問題,就是說你年歲大了、你缺少什麼營養素,腦部不均衡,他就會失控。所以,在座諸位!修行的先決條件要健康,真的喔!雖然講的:萬法唯心所造;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色身、健康的色身,你觀不出來!為什麼?你缺少維他命ABCD...W等等,你的腦筋裡面就是沒有這種養分,你沒有辦法正常思惟,運作停止。對不對?所以,你看到年歲大的人,他就癡呆,循環停止。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修學佛道不是只有用嘴巴講一講,還要注重這個健康。對不對?
這個叫五停心觀。
再來叫做別相念,就是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叫做別相念,一個一個觀。如果是總相念就不一樣了,總相念就是:觀身是不淨、是苦、空、無常、無我;觀受是不淨、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觀心是不淨、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觀法是不淨、是苦的、是空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這個叫做總相念。別相念是一個一個觀,身、受、心、法,觀身不淨,一個一個觀,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叫做別相念。總相念,一念全部統統觀,身就是不淨、是苦、是空、無常、無我,任何一個具足這幾個,總相念就是這樣。
好!看上面,以修三賢,三賢就是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四善根,就是我們《楞嚴經》也簡單講過去的: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等之准備修行(七方便),三加四就是七方便,為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
大乘則以初地為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為見道,第二地以上為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為無學道。密教以始生淨菩提心之位,稱為見道。以無漏智明白判斷道理者,稱為決擇(決斷簡擇),見道為決擇之一部分,故稱為決擇分。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達到涅槃之聖道皆是正性,故特稱見道為正性。又因所有之聖道皆令離煩惱,稱為離生,見道令離異生,異生就是凡夫,見道會離開凡夫位,趣向聖位。見道令離異生(凡夫)之生,故特稱見道為離生;是故見道又稱正性離生、正性決定,(必定,決定必趣涅槃之意)。
見道所斷(又作見道斷、見所斷)之煩惱,略稱見惑。
修道所斷(又稱修道斷、修所斷)之煩惱,略稱修惑。
好!我們不厭其煩的這樣講,是因為後面出現了好多次的見思惑,這樣子來談就不會很困難,給大家一個印象。
現在翻開《楞嚴經講義》530頁,中間,師父再講一遍:求除細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所以,大雄大力大慈悲是仰求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就是指思惑,還有界外無明,在這裡剛剛講的你就更清楚了。上句贊佛德,下句求斷惑。佛克備二嚴,就是具備二種嚴,就是福、慧。具足萬德,此略舉而贊。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細深惑稱大雄;能拔無明深根稱大力;能與眾生究竟之樂,稱大慈;能拔眾生生死之苦,稱大悲。是以希求我佛,更為審除微細惑,此惑有二分別:一、界內思惑;二、界外無明。思惑是煩惱障細分,就是我執;無明是所知障細分,就是法執,阿難雖悟獲法身,而此二惑俱在,故欲加功用行,求佛更為開示審除。第四卷佛答滿慈,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兼示阿難,即審除。阿難悟後請修,至第八卷結經畢,方斷根中,積生無始虛習。虛習就是虛妄的習氣,意思就是:習氣本身是虛妄的,執著虛妄的假相,就獲得到虛妄的習氣,而且這個是制造生死之因。文雲:“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進位於二果,尚有七十五品未斷,何況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諸位!打開《楞嚴經表解》八二頁,先打開八一頁,諸位!這個見思惑還是挺麻煩的,好!來看一下,見惑八十八使,雖然我們看過,就簡單看一下,欲界——苦谛底下——有十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嗔、癡、慢、疑;集谛底下——各七惑——有邪見、見取見、貪、嗔、癡、慢、疑(除了身見、邊見、還有戒禁取見);滅谛底下——各七惑,也是跟集谛一樣;道谛底下——有八惑,(除了身見還有邊見)。
好!諸位看苦谛的最下面,十惑最下面,苦下具一切, “苦下”就是苦谛底下,十惑具足叫做具一切。集滅各除三,集谛還有滅谛各除三,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道谛除二見,除身見還有邊見。諸位看左邊,色界、無色界,苦谛底下——九惑——除嗔;集谛底下跟滅谛底下——各六惑,除身、邊、戒,還有嗔;道谛底下——七惑——除身、邊、嗔。
看最底下,色界、無色界底下,上二不生嗔,就是色界、無色界沒有嗔恨心。
諸位看最底下,斷見惑證初果,就是八十八使同時斷,同時斷喔,(亦名七來果),意思就是說:他經過七番生死,就會出三界,叫做七來果。此惑約見道斷惑而說,非依五利使為見惑而言。意思就是說:他是見到四谛的真理,叫做見道,四谛之正道而斷的這些惑,叫做見道斷惑。
諸位看左邊,見惑——見所斷惑。思——修所斷惑。
翻過來,八二頁,思惑八十一品,我們這個《表解》還更清楚,三界,就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靜地,稱為四禅天;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是九地。名九品貪嗔癡慢(欲界),貪嗔癡慢,九品。諸位看左邊,色界、無色界——各有九品貪癡慢(除去嗔惑)。諸位看欲界底下——上三、中三、下三,上三品,上三品就難斷了。諸位!上上品——受兩返生,就是兩次往返,受兩返生:兩次受生往返人間。底下,上中品一生,上下品一生,就是潤一生,佛教特別名詞叫做潤一生。中三品,中上品潤一生,就是還要轉胎、投胎一世,中中品、中下品就比較好斷,剩下一生、一世。初果進修斷六品思惑即證二果(名一來果),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二果進斷三品惑即證三果,不來果,(不來果就是不來欲界受生)。
那麼,這個看上面,欲界九品惑,人間天上受七番生死,這個什麼意思?這個就會出三界,了生死。諸位看左邊,色界跟無色界底下,各有九品貪癡慢(除去嗔惑)。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也是一樣,中分上、中、下;下品也是一樣,分上、中、下,就是九品。三果(住五不還天)五不還天就是不來人間投胎,在那邊繼續修行。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七十二品斷盡超三界,證四果。
好!諸位再繼續看左邊,八三頁底下,這個一切還有生相。。。四相無明,諸位!生相無明、住相無明、異性無明、滅相無明,生、住、異、滅,這個後面就會講到,先提到這個。
好!翻回來《楞嚴經講義》,叫分劑頭數,何況生、住、異、滅,分劑頭數。好!這一段再念一遍,中間,文雲:‘斷除三界修心,’諸位!修心,你現在就知道了,是什麼惑?就是思惑了。‘六品微細的煩惱,進位於二果,’剛剛就講了。是不是?‘尚有七十五品未斷,何況微細的生、住、異、滅,分劑頭數。’這表示很難斷,界外無明,是微而又微,細而又細。可見成佛不簡單!

  531頁,中間,【癸四 速成正覺】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第一句是早成正覺,第二句是遍坐道場,就是於十方界坐道場。
【此半偈,承上半偈。佛以大雄大力,除我細惑,自可令我早登無上之覺道,即佛果究竟覺;此仗佛大悲,拔二種生死之苦,得證無余涅槃,方登無上大覺之位。更望佛大慈,與福慧二嚴之樂,於十方世界,應機示現,現坐道場,說法利生也。】
  【癸五 申述不退】
  【舜若多性可銷亡,铄迦羅心無動轉。】
  “瞬若多”就是虛空,就像虛空,如果虛空可以銷毀、銷亡,铄迦羅心無動轉,我這個信願也是無疑的,“铄迦羅”就是堅固的信願,是絕對不會動搖的。這整句的意思就是說:縱然虛空會讓你毀滅,我堅固的信願也絕對不會動搖。諸位!要發這樣的心,每一個都成佛,多麼有志氣啊,阿難發的這個願不得了!
【舜若多此雲空,铄迦羅此雲堅固。阿難已發上求下化,】四種心,一、【廣大心、】發大心廣大如虛空。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常心、】第四是【不顛倒心,四心並發,四弘深誓。結雲:縱使空性,可以銷亡,而我堅固之心,決無動轉,即所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也。從正宗至此,說法當為一周,名破妄顯真周。庚初銷倒想明妄真以現信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三終】
把楞嚴咒的課本請出來;諸位!修行是好事,實修是重要的。
諸位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上一篇:慧律法師:什麼是[禅] [禅]是什麼
下一篇: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