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目次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釋迦所傳之淨土法門

印度之淨土宗

天親菩薩造〈願生論偈〉

淨土宗傳入中國

三經摘要

淨土經典舉要

修法

中國蓮宗諸祖傳略

晉慧遠大師

北魏昙鸾大師

唐善導大師

貳、淨土之種類(法身、報身)

參、念佛儀式

方法儀式

發願回向文

十念法

肆、四種念佛

(一)持名念佛(二)觀想念佛

(三)觀像念佛(四)實相念佛

伍、念佛果報

九品往生

陸、示眾

有漏淨土

一句佛號

度眾生

淨土果報

念佛號之力量

難易二道

生西方後之修行情形

生疑城

西方淨土一生成佛

行願之別

宏揚淨土

(一)西齋禅師淨土詩

(二)永明壽禅師及中峰國師宏淨土

(三)徹悟禅師語錄

(四)蓮池大師宏淨土

(五)智者大師

柒、淨土釋疑

禅淨雙修

釋迦佛及諸佛之淨土

參禅生淨土與念佛生淨土

《維摩經》淨土與《六祖壇經》淨土(唯心淨土、唯物淨土;依報淨土、正報淨土)

捌、修淨土錯走路途

錯認自性彌陀

錯發願

錯念經典

錯求瑞像

玖、附錄

往生傳

----------------------------------------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淨土宗,亦名蓮宗,亦名彌陀教,他力教,發願念佛,藉佛力而得往生淨土之法門也。釋迦佛住世時,於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於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說《無量壽經》,又於王捨城為韋提希說《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土往生法門,是為本宗之起源。

佛入滅後九百年,天親菩薩宗《無量壽經》造〈願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印土推為宗師,故本宗以佛說三經及天親一論為所依本典。

後漢時安息國沙門安世高始譯《無量壽經》,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是為蓮宗經典傳入中國之始(迨晉朝慧遠法師受念佛法門於佛圖澄,結蓮社於廬山)。然其初,法度未備,傳播未廣,修者尚寡。

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大師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淨土修行法門,傳於道安法師。道安傳於慧遠法師,慧遠法師結蓮社於廬山東林寺,專修淨業。道俗皈依者極眾,有姓名可考者共得一百二十三人,類皆高僧雅士。以蓮社十八賢為最著,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昙順(同上)、僧睿、昙恆、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捨、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等是也。以慧遠為導師,故後世推為中土開宗初祖。

又北魏永平元年,有天竺菩提流支法師者,來中國宏法,譯述甚富,亦傳淨土法門於此地,以授昙鸾法師。鸾著〈天親菩薩願生論偈注〉,及〈略論安樂淨土義〉,大宏斯旨,推為宗匠。

其後隋大業間,有道綽禅師,在石壁玄中寺讀昙鸾碑文,大有所感,棄其宿習,專修淨業。講《觀無量壽佛經》將二百席,著〈安樂集〉兩卷。

唐貞觀時,有善導和尚者,親與綽師道場,乘受宗義,著〈觀經疏〉。闡明他力信心要旨,規定本宗行儀,於是蓮宗遂告大成。善公行頂卓絕,誨人不倦,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其感人之深,化被之廣,於斯可見也。迄今念佛法門,仍以善公之教為本。與善公同時,有慈[敏/心]三藏,曾親至印土求法,歸後專宏淨土,事跡不彰,影響未廣。

接善導之法者,有懷感禅師,亦得念佛三昧,著〈釋淨土群疑論〉七卷。玄宗時廬山有承遠法師者,宏專念之道,創彌陀寺,世稱“彌陀和尚”。承遠之弟子法照,代宗時為國師,著有〈五會法事贊〉一卷、〈大聖竹林寺記〉一卷。

德宗貞元中,少康法師,深慕善導,專弘淨土之教,世稱“後善導”,著有〈二十四贊〉一卷、〈瑞應刪傳〉一卷。

此外有新羅國人憬興法師著〈大無量壽經速義述文贊〉三卷。元曉法師著〈大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游心安樂道〉一卷。其《無量壽經》之解釋,與淨影、嘉祥之疏並稱,世號“無量壽經四大疏”。

釋迦所傳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但以眾生根器不同,故所說法門,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之別,無非方便眾生,自力修持之法。又為方便眾生故,又恐凡夫障深慧淺,若修別樣法門,皆是豎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脫生死,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宏揚西方極樂世界,願人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最初勸父王淨飯,並六萬釋種往生。

印度之淨土宗

印度天親菩薩著〈往生論〉,提倡淨土。

天親菩薩造〈願生論偈〉

天親菩薩,梵名婆薮盤頭,意譯為天親。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生後釋迦牟尼佛九百年,於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神才俊朗,戒行清高,無可為傳。先學毗婆沙義已通,為眾講說,日造一偈,以攝所說義。次第造六百余偈,攝毗婆沙義盡,無能破者,即〈俱捨論偈〉是也。又作〈長行解偈〉,立薩婆多義,隨有僻處,以經部義破之,名為〈阿毗達摩俱捨論〉。

法師既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不信大乘,謂摩诃衍非佛所說。後得其兄無著菩薩誨誘,始信大乘,深悔而想,欲割舌以謝罪。兄曰:“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罪,當以此舌解說大乘。”於是師乃廣造諸論,以宏闡大乘。瑜伽宗基礎之立,即其功績。

復宗《無量壽經》,造〈願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令眾生畢竟得生安樂國土。五念門者:(一)禮拜門;(二)贊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回向門。五念門乃用身、口、意、智、方便智等五業以修持,用身業禮拜,用口業贊歎,用意業作願,用智業觀察,用方便智業回向。

五念門功夫純熟,則漸次成就五種功德門,四入一出。五種功德門者:(一)近門;(二)大會眾門;(三)宅門;(四)屋門;(五)園林游戲門。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入第二門者,以贊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花藏世界,名入第三門;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捨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前四門,自利行成就,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生論偈〉全名為〈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魏菩提留支譯。昙鸾法師之注,文暢義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推為蓮宗著述之巨擘,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惜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求於東瀛,刻以流通。

淨土宗傳入中國

淨土宗經典傳入中國甚早,自後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以迄宋代,譯《無量壽經》者,多至十二種,五存七缺。

三經摘要

《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之誓願,較勝其他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願,說明阿彌陀如來與其國土。次述願往生此國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又劉宋[強-弓]良耶捨、暈摩密多各譯《觀無量壽佛經》,此經以說往生極樂方法為主,並說十六觀。又有依報、正報、假觀、真觀之區別。

姚秦羅什譯《阿彌陀經》,此經專紀法藏此丘誓願之功能,言由其誓願所現之阿彌陀,及其極樂國土之莊嚴。欲往生極樂者,其方法無他,即念佛而已。念佛者,單稱佛名,專心念佛之謂也,所謂:“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也。

淨土經典舉要

《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一譯) 後漢失譯

《後出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二譯) 同上

以上二偈,單贊阿彌陀佛之德及其誓願。

《無量壽經》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後漢支婁迦谶譯

《大阿彌陀經》二卷(內題《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曹魏白延譯

《無量壽經》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一名《極樂佛土經》) 東晉竺法力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昙摩密多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 劉宋寶雲譯

《新無量壽經》二卷(《大寶積經》中十七、八兩卷) 唐菩提流支譯

。。。。。。。。。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 宋法賢譯

。。。。。。。。。

以上《無量壽經》之譯本十二種,五存七缺(有圈者現存),俱說阿彌陀如來之誓願,較他諸佛更為方便,並述往生此國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一名《無量壽觀經》) 劉宋[強-弓]良耶捨譯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劉宋昙摩密多譯

以上《觀無量壽佛經》譯本二種,俱說十六觀修法,乃應身別觀。

《阿彌陀經》一卷(又名《無量壽經》) 姚秦羅什譯

。。。。。。。。。

《小無量壽佛經》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姚秦羅什譯

。。。。。。。。。

以上《阿彌陀經》異譯三種。

修法

淨土宗經典,雖早傳入中土,而修此法門者尚少。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淨土修行法門,傳於弟子道安,道安傳於慧遠,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是為中國淨土宗之正式開始。當時入蓮社諸公,類皆高僧名士,即世所謂蓮社十八賢是也。其名列佛祖統紀者,百二十三人,其不入社而與社有關系者,則有陶潛、謝靈運、范寧等輩。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昙順(同上)。僧睿、昙恆、道昺、昙诜、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捨、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之、張诠、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是也。

中國蓮宗諸祖傳略

晉慧遠大師

師諱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道安法師建剎於太行恆山,師往歸之,聞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師常臨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年二十四,大善講貫。太元六年,至浔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時師同門慧永禅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漫眾,西林隘不可處。永師乃謂請於刺史桓伊更為建剎,號東林,時太元十一年也。於是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花,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主張蓮宗,蓮風大扇。既而四亡方息心缁侶絕塵信士,聞風不期而至者,凡百二十三人,共結蓮社,一意西歸。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藏未備,道法無聞。師遣弟子法淨、法欽等,遠越蔥嶺,曠歲來還,購諸梵本,並傳關中。其時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師曰:“佛是至極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以明泥洹常住之旨。什師見而歎曰:“邊方未見大經,便阖事理合。經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宏其道。”昙摩流支入秦,師遣弟子昙邕,請於關中。出十誦律,流傳晉國。及佛馱跋陀羅至,師即請出禅數諸經,所有經律,出自廬山,幾至百卷。師居東林三十余年,跡不入俗,每送客,常以虎溪為界。領眾六時行道,未嘗一日暫辍,深信切願,專志西方,澄心系念,三睹聖相而沉厚不言。後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復睹聖相,既知時至,即語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見之,當生淨土矣!”即自制遺戒。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遺命弟子露骸於松林之下,即嶺為墳,與土木同狀。弟子等不忍露骸,與浔陽太守阮侃,奉全身建塔於西嶺,謝靈運及宗炳,各立碑以銘遺德。所著有〈廬山集〉十卷行世。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谥“辯覺大師”。南唐升元三年,追谥“正覺大師”。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追谥“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按:遠師首創蓮社,專宏淨業,學行專精,品格超邁。其遣徒求經,聘梵師翻譯,對於正教之宏揚,厥功甚偉。後世推為初祖,宜也。至若考尋血脈,則後世淨土傳承,出於北魏鸾師者為多,不可軒轾先後也。

北魏昙鸾大師(《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師號昙鸾,雁門人。少游五台山,見神跡靈異,因發心出家。讀《大集經》,以其詞義深密,因為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同行醫療,既而歎曰:“人命危脆,日夕無常。吾聞長年神仙。往往閒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遂往江南陶隱居所,懇求仙術。隱居授以仙經十卷,欣然而還。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鸾問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仙經者乎?”留支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卒歸輪轉,曷足貴乎?夫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觀經》授之。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經,而專修淨觀。自行化他,流布彌廣。[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又撰〈安樂集〉兩卷傳於世。]

魏主重之,號為神鸾。勒住並川大寺,晚移漪州。興和四年,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鸾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唱佛,西向稽颡而終。在寺者,俱見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良久乃已。[事聞於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按:蓮宗以三經一論為宗要,所謂論者,即天親菩薩所造〈往生論〉是也。鸾師為之注,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盆托出。又著有〈略論安樂淨土義〉,詞簡義赅,誠蓮宗述著之巨擘。再傳至善導大師,蓮宗遂告大成。其功實與遠師媲美,影響後世尤大。鸾師雖未被推為祖,實不祧之祖也。

唐善導大師

師諱善導,不詳其所出,人皆稱善導和尚,雲是阿彌陀佛化身,贊其淨行之偉也。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笃精苦,晝夜禮誦。旋至京師,激發四眾。每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粗惡自奉。所有[貝親]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明。]道俗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三昧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或問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答曰:“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飏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心不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曰:“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淨土者,須先准備,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眾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見聞佛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換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語,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得同聲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矣。(多見世人,平時念佛,發願求生,甚是勤奉。及至臨終,卻又怕死,都不說往生之事)。死門事大,必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師自念佛時,若有一光明自口出。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忽一日謂人曰:“吾將西歸。”,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樂。”祝已而逝。唐高宗賜寺額曰“光明”雲。

按:導師不教人作觀,但教專稱名號,故理淺易修。愚夫愚婦,皆能修持,最收普及之效。其教簡捷明了,臨終正念文,刻切指陳。可謂慈心太切矣!又創儀贊。淨土宗日益完備,實中興之祖也。有紀其臨終登寺前柳樹投身而死者,此其信徒之事,訛傳為師耳。蔣著《中國佛學史》論之甚詳,可考也。

貳、淨土之種類

淨土分為四種

自性法身淨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淨報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淨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淨報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所感。不論生西方極樂世界,或生東方滿月世界,娑婆世界,皆須再修行直至明心見性,方生常寂光淨土。所以只有常寂光淨土,是最後的淨土、絕對的淨土,其余皆是相對的淨土。不過生西方極樂世界及東方滿月世界之人,只有清淨快樂,沒有煩惱。而且是不退轉的,不論遲早,一定可進入常寂光淨土。而穢土世界之人,則受種種煩惱,而且容易退轉,生常寂光淨土自然較難。但是你如果行願堅強,功夫卓絕。一悟即登佛地,則不必經過東西兩世界,直接便生常寂光淨土了。諸如禅宗各悟道祖師,皆是由穢土直登常寂光淨土,無須求生西方,便可證明。至若智者大師臨終發願求生西方、玄奘三藏臨終求生兜率天,可見並未直接證入常寂光淨土,故須多此一舉。但智者、玄奘皆行願卓絕,其最後必能證常寂光淨土,則可斷言也。

參、念佛儀式

方法儀式

如清閒助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誦《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穴/土/黾]內取)。再能加誦《金剛經》大忏悔文及一切大乘經典,更好。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十遍)

南無阿彌陀佛(或五百聲、千聲,以至萬聲。愈多愈好,但勿勉強)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遍)

南無大勢至菩薩(十遍)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十遍)

發願回向文(慈雲忏主作,或念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亦可,面對西方虔心誦念)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眾,手執金台,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來,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

惟願慈悲哀攝受,證知忏悔及所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極樂剎。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十念法(世事煩雜,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專切。亦得往生)

每日清晨服飾之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之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為度。其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連屈不斷。意在借氣束心。令心不敬。念畢。亦必發願回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肆、四種念佛

(一)持名念佛出《阿彌陀經》。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觀相念佛觀相念佛,身對佛相,口念佛名,意觀想著阿彌陀佛的相。不論紙畫木刻泥塑銅鑄,供著那樣相就觀那樣相。身口意三業相應,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加持,曰“觀想念佛”。

(三)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修十六妙觀。初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十六下品三。

(四)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散亂,證凡聖同居土;念到一心不亂,證方便有余土;念到身心兩忘,佛念皆空,一無所有,證實報莊嚴土,是為分證。到此境界,是無記憶空,不是自性彌陀。再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向無記憶空那裡,將第二句彌陀佛名號追第一句,將第三句追第二句,將第四句追第三句。如是次第,二十、三十、四十、一百、二百句追下去念,無記憶空的無明一破,便見自性法身阿彌陀佛,證常寂光淨土,是為滿證。即經中所說:“淨念相繼,得三摩地,證無生忍。”

伍、念佛果報

九品往生

問:常齋念佛的人,與五逆十惡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樣?

答:有品級的,不是一樣。

問:請將生在西方的品級說說。

答:往生西方分為九品,如左:

(一)上品上生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三種眾生,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回向發願,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乘,不謗大乘。

(三)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見佛。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回向往生。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回向往生。

(六)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極樂,發願回向往生。

(七)下品上生作眾惡業,不誹謗方等經典。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經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

(八)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盜戒,不淨說法,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贊說淨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

(九)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其諸不善],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滿十二大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人間一百年為西方一晝夜,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

陸、示眾

有漏淨土

依有漏心變作之淨土也。據〈群疑論〉謂阿彌陀佛之淨土,雖由佛之無漏心變現而為無漏。然凡夫之心為有漏,故不得直生彼無漏之淨土。但於佛所變之無漏淨土上,由自己之有漏心,變作似無漏之淨土而往生。其中雲:“申言之,即極樂土者。就佛之本土而論,為無漏之淨土;就凡夫之所變及受用而論,不免即為有漏之淨土也。”此准於唯識家之法相而判之。

一句佛號

天親〈往生論〉雲:“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以一法句攝二種清淨,(一)器世間清淨,(二)眾生世間清淨。”換言之,即是整個相對宇宙清淨。由相對入於絕對,相對淨土變為絕對淨土。

度眾生

〈往生論〉雲:“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淨土果報

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念佛號之力量

《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是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是名下品下生者。

難易二道

謂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龍樹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後漸達佛位之困難,以如陸路步行之苦,故稱之為難行道。反之以信力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無何等苦痛而樂,是名易行道。見〈淨土十疑論〉。

生西方後之修行情形

修行淨土法門者,已生西方,並非成佛,仍須修行。但在西方所修之法門,並非念佛,乃聽講經及參禅(出《大阿彌陀經》)。

生疑城

修淨土者,信心不固,常自狐疑,死後生於疑城。疑城乃出《大阿彌陀經》,彌陀淨土之邊地,五百歲中不得見聞三寶,名為懈慢界,亦曰胎生,邊地,即疑城胎生。真門自力念佛人所生之處。懈慢,為懈慢界。要門諸行往生人所入之土。

西方淨土一生成佛

修淨土已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教導,決定一生可以成佛。《阿彌陀經》雲:“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行願之別

生在西方品位高下,全視自己行力。能否生西方,全視自己願力。每天念佛千萬聲,如不發願,則不能生西方,只能得福報。如每天只念十百聲,發願生西,仍能生西方。中峰禅師雲:“有行無願,決不往生;有願無行,願是虛設。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善導觀經疏》雲:“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克。”

宏揚淨土

(一)西齋禅師淨土詩(查西齋淨土詩)

西齋禅師參禅未悟,改修淨土,非悟後再修淨土也。其所作淨土詩,皆非悟後語氣。

(二)永明壽禅師及中峰禅師宏淨土

永明壽禅師,悟道後兼宏淨土,非修淨土也(參考《指月錄》)。中峰參高峰,明心見性後兼宏淨土,以利益眾生,非修淨土也。人或誤其悟後再修淨土,非也。已明心見性,則一悟永悟,無須再修。(參考《中峰廣錄》)。

(三)徹悟禅師語錄(查《夢東禅師語錄》)

徹悟初參禅未悟,後改修淨土。其語錄皆是提倡淨土,其淨土詩及開示,乃采古祖師禅語附會淨土者,崇淨土而謗禅宗。其實修禅修淨,俱是釋迦所傳大乘法門,不可故為軒轾,使後人生門戶之見也。

(四)蓮池大師宏淨土

蓮池先修禅未悟,改修淨上,雖宏淨土,仍贊禅宗。其學行品格高超,實不可多得(參考《雲棲法匯》)。

(五)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修止觀法門,未明心見性,故臨終求生西方。非明心見性後,再修淨土也。

柒、淨土釋疑

禅淨雙修(《問答錄》五二頁)

問:祖師語錄,參禅就參禅,並無又參禅又念佛之說,後人倒亂是非。如中峰禅師參高峰禅師,悟道後隨機說法,喜參禅者教彼參禅,喜念佛者亦隨機闡揚淨土,其本人並未修淨土,語在《中峰廣錄》中。如蓮池大師先修禅,因未悟,其臨終之遺囑言:我實未悟,因到北京參遍融禅師後,改修淨土,語在《雲棲法匯》。

答:以上之辨問不錯。

釋迦佛及諸佛之淨土

見性後,自性遍滿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

問:修行明心見性證悟後,將來肉體死了,生東方淨土?或生西方淨土?如釋迦佛、達磨、六祖、百丈、臨濟、馬祖,古今證道人肉體死了,他是在什麼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見性後,還生那一方?

答:見性後,自性遍滿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則東方西方皆在其內,自性所在之遍滿虛空,是常寂光淨土,即法身之真淨土;至東方西方等,乃報身淨土,即假淨土。報土者,如我們娑婆世界穢報之不淨土。報土者,有成住壞空。淨報穢報皆假。如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如東方淨土是藥師佛十二大願所成,如我娑婆穢土是我們眾生業力所成。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常寂光淨土是絕對的。自性比太陽,太陽光明一照,遍滿虛空,遍滿虛空比常寂光淨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淨土,有常寂光淨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無成無壞的;古今證道的人,見自性後,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麼地方分別?肉體死活與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見性後,與在此土見性無二無別。

《彌陀經》雲:“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悉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參禅淨土與念佛淨土

參禅明心見性,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淨土。

問:祖師語錄中,迦葉、阿難、馬鳴、龍樹、達磨、五祖、六祖、百丈、馬祖等千百人皆是證道的人,未曾說過“我是某人化身、某人應世”種種的神話,或說“我死了生於東方、西方”。

又問:假如有一人證道後,發願生西方或東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淨土,自性遍滿虛空,淨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都在淨土之內。這個淨土是指“法身淨土”,叫“常寂光淨土”,我今設一比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淨土,南京如東方世界淨土。西方、東方之淨土叫作“報身淨土”。報身淨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報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淨報之淨土無痛苦。淨報之淨土亦非法身真淨土。在淨報之淨土修到見性之後,自性法身始生法身淨土。法身淨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後,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干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淨土,乃是一般無二的。淨土分為四種:“常寂光淨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淨土,又叫“法身淨土”;“凡聖同居淨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這三種淨土是“報身淨土”,是淨報報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業報得來的穢土一樣。我們這個穢土是假的,那三個報身淨土亦是假的,那三個淨土東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種者,一真三假。假如見自性後,則不受後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

念佛是生西方淨土,參禅證悟者,當下便生常寂光淨土,將穢土變為淨土,將肉身變為法身。念佛者,須死後才生西方淨土。

《維摩經》淨土與《六祖壇經》淨土(唯心淨土、唯物淨土;依報淨土、正報淨土)

《維摩經》中所說淨土,乃法身淨土;《壇經》所講淨土,亦法身淨土。禅宗祖師所講者亦是一樣。法身淨土,即“唯心淨土”;報身淨土,乃“唯物淨土”。法身彌陀,指阿彌陀佛的自性,與諸佛自性及我們的自性無異;報身彌陀,指報身淨土的丈六金身。“依報淨土”,是報身淨土;“正報淨土”,是法身淨土。

捌、修淨土錯走路途

錯認自性彌陀

念佛之念,從見聞覺知起,非從佛性起。念佛功夫純熟,一心不亂,人法雙忘,已具精進功夫,乃入於無始無明境界,非見自性彌陀,不可錯認自性彌陀忘。

錯發願

念佛修淨土者,發願求生西方,才是正當。其余如發願求生兜率天,皆非正理。世俗之人,或女者求來生為男,男者求來生出家,或做大護法等等,皆錯誤。有為求家宅平安,人口清吉,功名富貴,而念佛者,乃大錯。念佛最後目的,在成佛度眾生。

錯念經典

修淨土以念佛為正,以念經為輔助。念經典應念佛說經典,不可念偽經。如《高王經》、《壽生經》、《妙沙經》、《血盆經》、《土地經》、《太陽經》、《解冤經》等,皆後人偽造,不可念。

錯求瑞相

誠心念佛,工夫純熟,自生瑞相,不可用心著意強求。每見念佛者,著意求瑞相,用腦筋過度,發神經病者,宜戒之。

玖、附錄

往生傳

沙門往生類

O遠祖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綜六經,尤善莊老。聞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浔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遠所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钜儒,凡百四十人,共為淨社。蓮漏六時,禅誦不辍,澄心系想。三睹聖相而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升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捨、慧持、慧永、劉遺民,在佛之側,揖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耶?”既如時至,謂門人曰:“吾之居此,三睹聖相,今復再見,當生淨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贊曰:“晉以前,淨土之旨,雖聞於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淨業弟子,推師為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身東土者也,厥功顧不偉欤。予昔游盧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賢之遺跡,見其規模弘遠,足稱萬僧之居,而殿閣塵埃,鐘鼓阗寂。寥寥然戶異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雲亡,芳躅無繼,嗟夫!”

O慧永

晉,慧永,河內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駐钖底山。刺史陶范,捨宅為西林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撫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谥“覺寂大師”。

贊曰:“永初入道,與遠師伯仲,而創淨社以為萬世法,亦遠祖而永宗矣。”

自後廬山十八大賢,百三十二一諸往生輩,不能悉錄。姑載一二如左。

○昙順

晉,昙順,黃龍人。幼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什歎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睿

晉,僧睿,冀州人。游學諸方,遠歷天竺。還關中,從羅什法師禀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睿榻前一金蓮花,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昙恆

晉,昙恆,河東人。童儒依遠公出家,內外典籍,無不貫通。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

○道昺

晉,道昺,穎川人。幼師遠公,通經律,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究心念佛三昧,日夜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請紹遠師之席,眾鹹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

贊曰:“言行合一,所謂心口二俱念佛者也。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而欲冀往生,將誰欺乎?”

○昙诜

晉,昙诜,廣陵人。幼師遠公,勤修淨業,兼善講說,注《維摩經》行於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晉,道敬,琅琅人。祖凝之刺江州[祖凝之為江州刺史],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笃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贊曰:“沖年高才,鮮不自恃,而笃志念佛,非宿植淨因者乎?今沙彌略涉經論,我慢放逸,白首而無歸,不得已而談西方,晚矣!”

○佛馱跋陀羅

晉,佛臥跋陀羅,此雲“覺賢”,迦維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禅律。姚秦沙門智嚴至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羅什法師上下論議。後以懸指海舶遭擯,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三昧》諸經。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遠歎曰:“紹隆大法,其在爾乎?”後疾笃,誠期淨土。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幾,停想無亂。又集眾誦淨土經。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忽然而覺,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自逆虛空,只有所見,須臾還臥,容色愉悅,謂傍人曰:“無疾苦,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贊曰:“濟以聖師指示而生淨土,然則臨終助念,孰曰無功乎?而留龛溽暑,體發異香,梵行之精堅驗矣。”

○慧恭

晉,慧恭,豫章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系念淨土,臨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笃,雨淚叩頭,誓心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於台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矣。”恭欣然奮迅而逝。

○慧虔

晉,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熙年中,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眾。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尼者,宿德笃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蓋,七寶莊嚴,尼驚異作禮,問大士何往?答雲:“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雖困,神色如常,侍者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贊曰:“臨終見佛,或疑純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見之,何也?當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慎哉言乎!”

○僧顯

晉,竺僧顯,南游江左,遇疾,屬緣西方,虔苦不替,見阿彌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為傍人說所見,並陳誡因果,辭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贊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則曰:‘吾力且憊,待平復已,然後念佛。’不知念佛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時,而顯以念力,既愈其疾,復得往生。賢哉!”

○慧通

晉,慧通,從涼州慧紹禅師咨受禅法,祈心安養。微疾,於禅定中,見一人形葛端嚴,語通雲:“良時至矣。”俄而,阿彌陀佛光明烨然。定起,以告同學,安然而化,異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晉,法琳,臨那人,專精戒品,止成都靈建寺修淨業。常持《彌陀》、《觀音》二經,轉誦之時,辄見一偉貌沙門,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忏不息,見諸賢聖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贊曰:“琳誦經有沙門現前,蓋誠感耳,無足為異。其生西方,不系乎是。修淨業者,毋取相希慕焉。”

○昙鑒

宋,昙鑒,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嚴淨。”又於瓶中出蓮花一枝授之。定起,乃與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彌聲其厲,及明,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

○僧柔

齊,僧柔,學方等諸經,惟以淨業為懷。卒之日,見化佛千數,室內外俱聞異香,西向敬禮而化。

○慧光

齊,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而已。”已而,淨土化佛充滿虛空。光曰:“唯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即彈指罄咳,言氣俱盡。

贊曰:“天多欲樂,兼有女人,非解脫處。古謂:‘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是以贊淨土者,謂上品即登彼岸,下生猶勝天宮。今光於命盡之際,而詳審堅固所願確然,可謂明且勇矣。”

○慧進

齊,慧進,居高座寺,誓誦《法華》,造經百部,願回此業,得至安養。後聞空中告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逝。

○道珍

梁,道珍,住廬山修淨業。夢有人乘船海中,問之,雲:“往阿彌陀佛國。”珍乞隨行。船人雲:“汝未營浴室及誦《彌陀經》,未可也。”覺而浴僧誦經,歷年不辍。忽房內池面,降白銀台,因默記其事,書經函中。命盡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輝映。邑人遙見,謂是諸王禮觐。及旦,乃聞珍卒。後檢經函,如珍瑞應,宜生淨土久矣。

贊曰:“遠公三觀聖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銀台而默記,古德之厚重類如此。彼淺丈夫者,縷有少異,曉曉自鳴。小則失其所有,大則增其魔事矣。可弗慎諸!”

○神鸾

後魏,昙鸾,少游五台,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君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其為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經而修淨業。寒暑疾痛,曾無少懈,魏主號為神鸾。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鸾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颡而終。眾聞天樂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贊曰:“黃冠者恆言曰:‘釋氏有死,神仙長生。’今支公謂佛有長生,仙無長生,此論痛快簡當,高出千古。淺法師捨偽歸真,如脫敝屣,豈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師

隋,智顗,號智者大師,穎川人。孩幼之時,見像即禮,逢僧必拜。十八,出家於果願寺。後禮慧思禅師,弘法緣畢。在剡東石城寺,將入滅,謂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復前進,辍斤絕弦於今日矣。”唱觀《無量壽佛經》題竟,復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見。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慧薰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智朗請雲:“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沒此何生?”師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唱三寶名,如入三昧。

贊曰:“大師道德崇重,一家教觀,萬代宗仰。而捨壽之際,惟西方是歸。乃至疏《觀經》,著《十疑論》,恆於此諄諄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稱心觀為宗,淨土其非實欤?’噫!大師謂約心觀佛,不謂無佛。如其無佛,心觀何施?正報既然,依報亦爾,學台教者審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忏法。忽一雉來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師當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以一生行業回[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

贊曰:“經稱:‘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喜惡得以生淨土,不償雉命,良由一生淨土,永絕輪回,因緣何從而得會遇。若其忍悟無生,入塵利物,縱有報償,則所謂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者矣。豈與凡夫六道等耶!”

○灌頂

隋,灌頂,章安人,智者大師弟子也。日以念佛為事,臨終室有異香,遺誠弟子竟,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誦《彌陀經》,修西方觀。三十年常坐不臥,每入定,見淨土蓮台寶樹。臨終之夕,人夢成坐蓮花,隱隱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像僅三寸。後於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太小耶?”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見佛身遍滿虛空,告曰:“汝當澡浴清淨,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佛來迎,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贊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則心穢即穢,心淨即淨。審矣!而喻見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見多佛遍空。蓋一即多,多即一,非有優劣也。”

○智舜

隋,智舜,入盧山踵遠師淨業。大業初,講《觀經》畢,即示疾。見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樂寺,善經論,精誠念佛。有僧道诠者,至自齊州,赍阿彌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問之,則雲:“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繪而來。”海感慶逢遇,虔笃禮敬,乃睹神光燦爍。於是模寫懇苦,願生彼國。後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禮竟,跏趺至曉而逝,俨然如生。

贊曰:“極樂世界,過此十萬億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誠感佛,彼道铨,安知非淨土之賢聖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歲聞徑直之門莫如念佛,乃謂人曰:“我聞經言,犯一吉羅,歷一中劫地獄可信。”又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則未之信。”有明者示雲:“汝大邪見!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於國清寺兜率台晝夜精勤念佛。忽辭道俗雲:“某生西方去也。”中夜,無疾而化。時有金色光明,照數百裡。江上漁人謂是天曉,遲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雲。

贊曰:“佛雲:‘吾言如蜜,中邊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惡入地獄,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誠可謂邪見矣。近世喜持咒者,見陀羅尼所說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滿種種求願,則躍然而信。見淨土所說功德,能直入聖階。立超三界,則恬然不介意,其為邪見等耳。可慨也夫!”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禅師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笃精苦,晝夜禮誦,激發四眾。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則為人演說淨土,三十余年,不曾睡眠。好食送廚,粗惡自奉。凡有襯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明。三依瓶缽,不使人持,行不共眾,恐談世事。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莫能紀述。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我今不失正念,往生淨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賜寺額曰“光明”雲。

贊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脫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俦也。猗欤大哉!”

○智欽

唐,智欽,專習禅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淨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曰:“來迎欽禅師耳。”護急啟[窗/心],見佛身光明,幡華寶蓋,滿虛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贊曰:“燒身燒臂,大乘經中屢開,然此得忍大士所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禅禮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古雲:‘善學柳下惠。’不其然欤!”

○五會法師

唐,法照,大歷一年,止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嘗於缽內睹五色雲,有梵剎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台,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又問:“當雲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後臘月朔,在華嚴院淨業道場,方憶二大士記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台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師嘗於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雲寶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又於並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追尋,乃見師勸化之盛。遂诏入京,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贊曰:“感夢於前,觀境於後,其可信明矣。然則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顧不足信欤。三載之前,花台預就,所謂信心才起,蓮[芷/(止止)]標名。隨其勤惰而或鮮或萎。又不足信欤。噫!冥現靈蹤,預符聖記。化行五會,音徹九重,豈非乘悲願而生者哉。”

○台巖康法師

唐,少康,缙雲仙都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因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師祝曰:“若於淨土有緣,當更放光。”言已。光明閃爍。師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遺像升空。謂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乃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與錢一文。年余,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又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每升座,高聲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師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時眾數千,有不見者,悲傷自責,因倍精進。後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囑道俗曰:“當於淨土起欣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塔於台巖,號“台巖法師”。

贊曰:“或疑佛從口出,似涉怪異。噫!世尊逢醉象時,手五指端,出金光獅子。其言曰:‘我何有心於御象哉!以找無量劫來,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獅子現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現佛,亦無量劫來皈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師,教人黑夜習坐,於香煙上,注觀佛現,以為感應。較此邪正,實霄壤焉!修淨業者。不可不辨。”

○自覺

唐,自覺,住真州,常發願,願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於是鑄觀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願。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隨之。佛垂手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後十一年二月望夕,見一人形似天王,雲間現身謂覺曰:“安養之期至矣。”即於觀音像前趺坐而化。

王臣往生類

○烏苌國王

烏苌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嘗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淨土,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彼國。”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贊曰:“末世聞法信受,無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極於尊貴者倍復少,所以者何?位彌高,則欲彌廣;欲彌廣,則染彌重,勢所恆然。鮮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樂,不忘西方之歸,非宿值勝因,何以致此?雖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內典者奚不錄。曰:‘茲傳淨土,意有所專主。’故不泛紀雲。”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啟母雲:“兒見西方七寶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蓮花,沒當生彼,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報,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頓發信心,念佛不倦。後命終,亦生安養雲。

贊曰:“始泛浮緣,終生樂國,信不信故也。經雲:‘惟除不信。’諒夫!”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才。不侶流俗,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旌其號曰“遺民”。入廬山頂遠公蓮社,著〈念佛三昧詩〉以表專志,嘗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遺民懇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俄而,佛為摩頂,引架娑以被之。他日又見入七寶池,蓮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項有圓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十八功德水,汝可飲之。”遺民飲水甚甘美,及寤,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古眾曰:“吾淨土之緣至矣。”對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阿彌陀佛,應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及《妙法[蓮]華經》,願一切有情俱生淨土。”言訖,面西合掌而逝。時義熙六年也。

贊曰:“《觀經》敘淨業正因,以孝養父母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終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遺民少盡孝養,而復深入三昧,屢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淨業者,此其為萬代師法。”

○張野茂才

晉,張野,居浔陽,兼通華梵,尤善屬文。舉茂才,屢征散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蓮社修淨業。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張抗學士

宋,張抗,積善向佛,誓誦〈大悲陀羅尼〉十萬遍,求生淨土。年六十余,寢疾,一心念佛,謂家人曰:“西方淨土只在堂前,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金地禮佛。”言訖,念佛而逝。翁兒,抗孫也,二歲而亡。

贊曰:“心淨則西方觸目,心穢則地獄隨身,抗之淨心成就,堂前見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參軍。問無為子楊公曰:“經中教人求生淨土。而祖師雲:‘心是淨土,不必更求。’如何?”楊公答曰:“試自忖量,若在佛境,則無淨無穢,何用求生?若未出眾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捨穢土而求生淨土乎?”同士感悟欣躍而去。後二年,楊公守丹陽。忽夢司士雲:“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來致謝。”數日而訃至,言司士七日前預知時至,與宗黨言別而化,正感夢時也。

○馬子雲縣尉

唐,馬子雲,舉孝廉,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風舟溺,被系,乃專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隱居。一日謂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力業成,行且往生安養。”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我。”言已而逝。

贊曰:“身被系,心念佛,終以赦免,即囚禁伽鎖,念觀音而得解脫者也。今五欲纏縛,豈非被系,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豈非赦書。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終無赦時。悲哉!”

○賈純仁郡倅

宋,賈純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潛心淨業,長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頂上白光圓相。異香滿室。

○張迪助教

宋,張迪,錢塘人,官助教,從圓淨律師受菩薩戒,咨問淨業法門,笃志修持,誓生安養。每念佛時,揚聲勇猛,至失音猶不已。一日,謂圓淨曰:“定中見白色頻伽鳥飛舞於前。”又三年,西向端坐而化。

贊曰:“見頻伽,不見佛,何也?蓋是初時暫見,終當見佛耳。謂漸入佳境,非耶?”

○王龍舒國學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極經史。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作〈淨土文〉勸世。將卒,三日前遍別親識,有不復相見之語。至期,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雲。

贊曰:“龍舒勸發西方,最為激切懇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於臨終之際,殊勝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淨土聖賢,入廛垂手者耶?”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釣台人。官谏議,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托夢雲:“大人修道,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額。題雲:‘嚴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受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已脫乎閻浮,身心歸於淨土。”宣和末,知廣德軍。一旦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贊曰:“或謂題額之事,恐未必然。噫!永明常繪像於冥司矣,苟繞塔之僧不妄,何獨於公望而疑之?”

○葛繁大夫

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營淨室,設佛像。嘗入室禮誦,捨利記從空而下。平時以淨業普勸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淨土,見繁在焉。後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贊曰:“士大夫信佛者不無其人,然猶避世譏嫌,外護形跡,公署不忘設像,葛君其笃信不回者乎!坐脫往生,良非偶然矣。”

○李秉中官

宋,李秉,紹興中官也。領御藥院,初學禅於淨慈輝公,有省。晚閱〈龍舒淨土文〉,遂日課佛號,與閣長元美殿、長林師文等數十人,結淨會於傳法寺。忽有疾,夢阿彌陀佛以金圓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見金花滿房,乃囑別親屬,端坐結印而終。

○胡闡宣義

宋,胡闡,官宣義。平日雖信佛乘,而未谙淨土。年八十四病革,其子迎清照律師,乞垂誨示。照謂闡曰:“公知安身立命處否?”闡曰:“心淨則佛土淨。”照曰:“公自度平昔時中有雜念染污否?”闡曰:“既處世間,寧無雜念?”照曰:“如是則安得心淨土淨?”闡曰:“一稱佛名,雲何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彌陀佛以弘誓願,塵劫修行,威德廣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議,是以一稱其名,滅無量罪。猶如赫日消於霜雪,復何疑哉?”闡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復至。闡曰:“師來何暮?”二大士降臨已久。照於是率眾厲聲念佛,闡乃合掌而逝。

贊曰:“闡往生得於清照,而致清照者,子也,其斯以為大孝欤。世有執小愛而破父母之齋戒者,誤亦甚矣。”

○楊無為提刑

宋,楊傑,無為州入,號無為子。少年登科,官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謂眾生根有利鈍,易知易行,惟西方淨土。但能一心觀念,總攝散心,仗佛願力,決生安養。嘗作〈天台十疑論序〉及〈彌陀寶閣記〉、〈安養三十贊〉、〈淨土決疑集序〉,弘闡西方教觀,接引未來。晚年繪彌陀丈六尊像,隨行觀念。將終之日,感佛來迎,端坐而化。辭世頌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贊曰:“讀無為子頌,所謂參禅見性,而復以淨土為歸者也。至於將錯就錯一語,蘊藉不少。嗚呼!安得人間才士,成就此一錯耶!”

○韋文晉觀察

唐,韋文晉,立行孤潔,建淨業道場,普度含識。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異香內外皆聞。

○文彥博潞公

宋,文彥博,於京師與淨嚴法師,集十萬人為淨土會。臨終,安然念佛而化。

○馬圩侍郎

宋,馬圩,厥祖忠肅公。守杭州日,慈雲忏主教令念佛,舉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寧元年,小疾,易衣坐逝,有氣如青蓋出戶,騰空而去。家人皆夢圩往生上品。

○鐘離少師

宋,鐘離瑾,提刑浙西日,遇慈雲忏主,遂笃信淨土。後知開封,出則盡瘁國事,入則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舉家見瑾乘青蓮,仙樂迎引西去。

○閻邦承務

宋,閻邦榮,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將終,家人夢佛光迎榮。及曉,榮西向趺坐。忽起,行數多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結社西湖,不問賢愚貴賤僧俗,但願往生者,普請入社。有〈勸修文〉行世。後無疾,西向坐化。

○鐘離景融大夫

宋,鐘離景融,官朝請大夫,常誦《觀經》,念佛不辍。掛冠結茅儀真東園側,嘗曰:“不識彌陀,彌陀更在西方外;識得彌陀,彌陀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應誦〈普賢行願品〉,炷香敬聽,兩手作印而化。

○錢象祖郡守

宋,錢象祖,號止庵,守金陵日,以淨土真修為念。常於鄉州建接待十處,皆以淨土極樂等名之。創止庵高僧寮,為延僧談道之所。自左相辭歸,益進淨業。嘉定四年二月,微疾。書偈曰:“菡萏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絕纖埃,我心清淨超於彼,今甘遙知一朵開。”後三日,僧有問疾者。公曰:“我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為人,唯求生淨土耳。”言訖,跏趺而逝。後有人夢空中雲:“錢丞相已生西方蓮宮,為慈濟菩薩。”

○梅汝能縣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縣令,有志淨業。忽夢僧授紙百幅,鑿破為二八字,以問東靈照師,曰:“二八十六也,豈《十六觀經》之謂乎。”適一僧以經與之,忽不見。由是誦經念佛,自名為往生以見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彌陀像,乃施財百萬為之妝飾,殿前池中,遂湧一雙白蓮,其花百葉。當年冬,無疾而終。

○咎定國學谕

宋,咎定國,號省齋,為州學谕。常念佛,讀淨土諸經。每月三八,集僧俗諷經念佛。嘉定四年,夢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當生彼國。”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馮濟川谏議

宋,憑揖,字濟川,遂寧人。由太學登科,初訪道禅林。晚年專崇淨業。作〈西方文〉、〈彌陀忏儀〉,後以給事中出師濾南,率道俗作系念會,及知邛州,於後廳設高座,望阙肅拜。著僧衣,登座謝官吏,橫柱杖按膝而化。

贊曰:《傳燈錄》載公初參龍門遠,次參妙喜,各有證悟。臨終刻期升座,拈柱杖按膝,脫去。其自在顯赫,宛有宗門諸大老操略。然都不言念佛往生,何也?良由著述家,彼此立義,為門不同,各隨所重而已。彼重直指人心,自應專取了明心地而略淨土。如懷玉金台再至,圓照蓮[芷/(止止)]標名,皆不錄是也。此重指歸淨土,故詳其生平念佛,報盡往生,而了明心性自在其中。如所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喻如重德,則顏子列德行之科,而不言政事;重才,則顏子具王佐之器,而不言德行,亦為門不同耳,淨業人願笃信無惑。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東都人,官禮部侍郎,慈仁愛物,深契禅宗,又悟淨土法門之勝,著《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數珠未嘗去手,行住坐臥,悉以西方淨觀為佛事。有僧神游淨土,見古與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驗矣。

○吳信叟進士

宋,吳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自從而和之,後無疾而化。

○白居易少傅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捨宅為香山寺,號香山居士。晚歲患風痺,出俸錢三萬,繪《西方極樂世界》一部,依正莊嚴。悉按《無量壽經》,靡不曲盡,頂禮發願,以偈贊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贊曰:“人傳蓬萊有樂天名,樂天辭以偈曰:‘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須歸兜率天。’今復捨兜率而求淨土,豈所謂披砂揀金,愈擇而愈精者耶?”

○張掄都總

宋,張淪,官浙西副都總管。期生淨土,刻勵念佛,阖門長幼,靡不從化。鑿池栽蓮,日率妻子課佛萬遍。孝宗皇帝,親書“蓮社”二字賜焉。

○蘇轼學士

宋,蘇轼,號東坡,官翰林學士。南遷日,畫彌陀像一軸,行且佩帶。人問之,答曰:“此絨生西方公據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遺赀命工胡錫,繪彌陀像,以薦往生。

贊曰:“老泉為薦先亡,曾於極樂陀造六菩薩像,而子由往來法門亦甚密通,蓋蘇氏之皈心三寶素矣。世有刻西方公據者,增以俚語,謂出自坡公,此誣也。具眼者,勿因偽而並棄其真。”

○張無盡丞相

宋,張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發,留神內典,號無盡居士。嘗著〈發願文〉雲:“思此世界,五濁亂心,無正觀力,無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達,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教,專念阿彌陀佛,求彼世尊,願力攝受,待報滿時,往生極樂,如順水乘舟,不勞自力而至矣。”

贊曰:“無盡悟禅宗於兜率悅公,而拳拳乎安養是念,其為計審矣。自香山至此四公,雖西方瑞應史未詳錄,而據因以考果,不生西方,將奚生哉?”

尼俗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禮佛,先著淨衣,口含沉香,文帝後甚重之。將終之日,眾忽聞沉香滿室,俄而,光明如雲,隱隱向西沒焉。

贊曰:“一尼道《法華經》虔敬類是,後感報靈異。而二僧冥府誦經,致禮遇有殊,無怪其然矣。今時念佛,有幾人似明者乎?使人人如是念佛,而千不千生,萬不萬生者乎。弗信也!”

○尼淨真

唐,尼淨真,居長安積善寺,衲衣乞食,誦《金剛經》十萬遍,笃志念佛。一日,語弟子曰:“五月內,十度見佛,兩度見寶蓮花上童子游戲,吾已得上品生。”言訖,跏趺而化,祥光滿庵。

○尼悟性

宋,尼悟性,居廬山念佛,虔願往生。忽聞空中音樂,謂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見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花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訖而逝。”

贊曰:“上中品位,二尼能決諸己者何?一則內觀自行之淺深,二則外稽瑞應之勝劣耳,可誣也哉?”

○尼能奉

宋,尼能奉,錢塘人,專修淨業。嘗夢佛光照身,及聞空中善言開慰。一日無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時至。”少頃,聞奉念佛聲甚厲,奔往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矣。異香滿室,樂音西邁。

○尼法藏

唐,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見佛菩薩來,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隋皇後

隋文帝後獨孤氏,雖處王宮,深厭女質,常念阿彌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終。時永安宮北,種種音樂,自然震咨,異香滿室,從空而至。帝問阇提斯那,是何祥瑞?對曰:“淨土有佛,號阿彌陀,皇後業高,超登彼國,故現斯瑞耳。”

贊曰:“捨宮中之貴寵,志淨土而往生,古有韋提,今見之矣。”

○姚婆

唐,姚婆,因范行婆者勸令念佛。後臨終見佛菩薩來迎,婆告佛言:“未與范行別,請佛暫住空中。”范至,姚婆立化。

贊曰:“臨行別范,不背本也,佛在空中。恆順眾生也,卓立而逝亦奇矣!”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並州入,久患在床,靜文勸令念佛。一日,忽睹淨土,告其夫曰:“我已見佛,後月當去。”囑父母雲:“今得隨佛往生,願專心念佛。他日西方相見耳。”言訖而逝。

○胡長婆

宋,胡長婆李氏,上虞人。夫喪後,日夜高聲念佛及誦《彌陀經》,凡十余年。一日,見有僧覆以绯蓋,曰:“汝十五日子時往生。”問師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會別諸親。至期,有異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齒如白玉,舌如紅蓮,晴如葡萄,皆精堅不壞,捨利不可數計。次日,焚處生一花,如白瞿粟雲。

贊曰:“諸根不壞,捨利無數。世譏女人五漏之體,無乃不可乎!”

○鄭氏

宋,鄭氏,錢塘人,日課《觀音經》,念佛不辍。後病中索浴,浴畢,西向坐。問家人雲:“聞聲聲乎?淨土諸聖且至。”已而,合掌喜躍曰:“佛菩薩來,觀音手執金台,如來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陳氏媪

宋,陳氏媪,錢塘人,從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專心念佛。日課千拜,曾有捨利散於經案。臨終見佛來迎,顧語旁人,未及半,已凝然不動矣。

○黃氏

宋,黃氏,明州人,早喪夫,因歸父捨,精修淨業。臨終見佛來迎,結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篩灰於地以驗生處,見蓮花一朵生灰中。

贊曰:“燒灰之說未考,但其見佛來迎,結印立化,高登蓮品必矣。”

○王氏夫人

宋,荊王夫人王氏,專修淨業,曉夕勤至,給侍之人無不則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責人,遂悔悟精進,忽無疾而逝。致夢他妾雲:“蒙夫人誨,已生安養。”夫人未信也。俄而,夢與妾同游寶池,見一花天衣飄揚,題曰“楊傑”。一華朝服而坐,題曰“馬汗”。復見金台,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處也。”既覺,彌加精進。年八十一,慶誕之晨,秉燭然香,望觀音閣而立,左右方具儀獻壽,已立化矣。

贊曰:“集至此,女人立化蓋三人焉。金台晃耀,亦上品之流矣。孰曰閨閣無人哉!”

○馮氏夫人

宋,廣平郡夫人馮氏,少多病,慈受深禅師教以齋戒念佛,谛信力行,十年不怠。忽厭世,人怪之,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緣盡,行即西歸。適我願兮,何怪之有?”臨終,氣絕復蘇。謂家人曰:“吾已歸淨土,見佛境界,與《華嚴》、《十六觀經》所說不異。”已而長逝。三日後,舉屍如生,異香芬馥。

○王氏女

宋,吉安王氏女,日誦《彌陀》、《金剛》、《觀音》諸經,念佛求度。母死,既殓,惡血滴瀝。女發誓雲:“若我孝心,願臭氣不作。”言訖,流血即止。父娶後室,與同修淨業。後得疾,請僧說淨土觀法。忽索衣,吉祥而臥。攬觀音手所執幡,寂然不動。母篩灰於地以驗受生,見灰中出蓮花數朵。

○周氏

宋,周氏妙聰,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華台往生之瑞,笃志念佛,期生安養。病中請僧行忏,自見其身著新淨衣,在樓閣上作禮念佛。謂家人曰:“勤修淨業,西方相待。”右脅西向而逝。

○周行婆

宋,周行婆,太平人。早年念佛,精專弗替。一夕,胡跪念佛,泊然而化。鄰人見數僧引婆騰空西去。

○陸氏宜人

宋,宜人陸氏,錢塘人,朝請王玙妻也。嘗誦《法華》,笃意淨土,禮忏一會,念佛萬聲。凡三十年,因微疾,忽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即面西端坐,雙手結印而逝。

贊曰:“結印而逝,不獨僧中有之,在女人亦屢見焉。皆心不散亂,身不放逸之祥征也。嗚呼!為女人者,能仿此每日至誠禮忏一會,念佛萬聲,三十年不異其心,吾為伊保任決生淨土。”

○龔氏

宋,錢塘龔氏,晝夜念佛。誦《彌陀經》。後有疾,請清照律師指示,陳說未終,端坐而化。老妾於氏,亦念經不辍。一夕,夢冀氏告雲:“我已生淨土,汝七日當生。”至期而逝。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斷食四十日,唯飲水念佛。夢三僧各執蓮花謂曰:“吾先為汝種此花,今當往生。”既宿,請僧助念,端坐而逝。

○項氏

宋,項氏,名妙智,鄭縣人,寡居,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脫,錯與作棺。”女曰:“佛用金棺,無嫌也。”母喜,俄而,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專志念佛。報盡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蓮台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花飛墜,安坐而化。

[月溪首頁][頁首][上一頁]

本版本依大乘精捨叢書A-8《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版本及菩提印經會菩提叢書叢七十四版本登錄,並參考了圓明出版社之《參禅與念佛修法》版本、萬佛寺之原版本。附錄部份則與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之《往生集》核對。部份傳略也參考了《淨土聖賢錄》及《續高僧傳》等。歡迎引用流通。

各種不同版本之異同:

大乘精捨本主要是景印萬佛寺版本,故兩版內容幾近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圓明版本則依據菩提印經會版本,再重新標點而成,故後兩版本,內容亦是十分接近。

原書一些編排上的問題:

由於萬佛寺原版之《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編排十分之混亂。例如:書中出現兩份內容差異甚大之目次,且與原書之實際編排之目次也多有不能配合。很多在目次上出現的標題,在書中找不到,反之亦然。更甚者,應屬不同類別之內容,亦常互相穿插,形成閱讀上之極大混淆。[詳細]

由菩提印經會重新編排之版本:

菩提印經會版本將原版作重新編排及歸類整理,並補充了《大乘八宗修法》及《月溪法師問答錄》有關淨土宗之內容,使原書得以較完整的面甩呈現。

本網路版之編排方式:

本網路版盡量保留萬佛寺原本之風貌,也依菩提印經會版本理念,使內容編排減少了混亂。本網路版與菩提印經會版本最大不同是:沒有將《大乘八宗修法》及《月溪法師問答錄》額外之內容加入而已。

 

 

上一篇: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
下一篇:月溪法師: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