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兵教授:淨土經論·念佛訣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

  編輯推薦

  ·陳兵教授,一位修行四十年的佛學研究者,受趙樸初居士和星雲法師器重和欣賞的佛學研究者和修行者。

  ·學佛最易是淨土   修行功深靠念佛

  ·匯集最重要的淨土經典論著   最重要的念佛訣要

  ·一冊在手,解行相應。一輩子都有了依托。

  媒體推薦

  淨土行人希望求往生淨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作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淨土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的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淨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

                                                       ——星雲法師

  陳兵教授借深厚之佛學修為,以弘揚淨宗之宏願開方便之門,特為現代人編注此書。上編選取淨土法門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經論,下編則撷取歷代顯密大德實修念佛的修持訣要。此書一冊在手,解行相應,堪為畢生修學淨土念佛法門之津梁。

  ——淨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方丈、《淨土宗教程》作者 大安法師

  陳兵教授作為中國大陸學術界享有盛譽的資深佛教學者,能積數十年深入經藏並親身實踐之功力,循佛學教理行果、信解行證之內在理路,故能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

  ——王雷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1945年生,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長於宋元明清道教史、道教煉養學、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學、佛教與現代社會、佛教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以其深厚的佛學功底,輔以真修實證,積數十年之功,將佛學精髓進行全面的總結和有機的整合,撥開佛教信仰與修行中的重重迷霧,為佛教發展提出了符契佛陀教法而又切實可行的建議。主要著作:《佛陀的智慧》《佛教心理學》《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佛法在世間》《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佛法真實論》《新編佛教辭典》《20世紀中國佛教》《道教修煉養生學》等。

  內容簡介

  《淨土經論·念佛訣要》由陳兵教授選編,匯集了淨土法門最重要的經典、祖師論著以及念佛訣要。陳兵教授不但為經論作了精當的注釋,而且特別從中拈提出五種念佛法門的竅訣利益大眾,實為當代淨土行者必讀的淨土修學手冊。全書分為三編,上編為淨土經咒,中編為淨土論,下編為念佛訣要。本書對於淨土行者深刻認識念佛法門的殊勝、理解淨土奧義,掌握念佛訣要具有重要價值。

目錄

  上編  淨土經咒

  一、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    般若譯

  二、佛說無量壽佛經      曹魏   康僧铠譯

  三、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   鸠摩羅什譯

  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   畺良耶捨譯

  五、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唐   般剌密帝譯

  六、般舟三昧經          東漢   支婁迦谶譯

  七、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中編  淨土論

  一、無量壽經優波提捨願生偈   古印度   世親

  二、略論安樂淨土義     北魏   昙鸾

  三、淨土十疑論         隋     智顗

  四、淨土生無生論       明     傳燈

  五、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明     蕅益

  六、勸發菩提心文       清     省庵

  七、念佛著魔辯         清     省庵

  八、淨土決疑論         民國   印光

  九、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民國   印光

  十、淨土法門實似論     當代   佛日

  十一、淨土今說(摘編) 當代   張澄基

  十二、大勢至圓通章釋義 當代   佛日

  附錄一:臨終正念訣     唐     善導

  附錄二:人生最後一段大事  民國    弘一

  下編    念佛訣要

  一、深信切願

  二、念佛三昧

  三、持名念佛

  四、觀想念佛

  五、實相念佛

  六、參究念佛

  七、秘密念佛

 

  淨土法門,通常專指以求生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為歸趣的法門,此法門乃大乘經說得最多的淨土往生法門,專說此法門的經有十多種,提到此法門的經大略有一百多種。在密教中,阿彌陀佛為表佛陀五智之五方五佛中的西方佛,此佛與其淨土往生法門,幾乎見於大多數密教經續。

  佛教入華之初,淨土經典即來到此方,現存後漢支婁迦谶譯《佛說無量平等清淨覺經》及《般舟三昧經》。之後,隨《阿彌陀經》《觀經》的譯出,中土專修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者漸多。至東晉,南方佛學泰斗廬山慧遠大師結社念佛,開淨土一宗。南宋以降,隨中土佛教主流禅宗的衰微,淨土宗愈來愈興盛,到今天,漢傳佛教徒中,大概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皆歸宗淨土。淨土宗在日本更為發達,分出時宗、真宗(本願宗)、融通念佛宗三宗,其中淨土真宗的信徒,占全日本佛教徒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實為日本佛教的主流。

  觀大乘經中所說的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非僅一途,或依普賢十大行願真實發菩提心、修普賢行,臨終唯念普賢行願,即蒙佛接引往生,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說。或修大乘其他法門,或修持密法,或參禅開悟,發願回向西方,亦得往生,如《無字寶箧經》謂證解實相、荷擔菩提並為眾生流通的菩薩,命終現見阿彌陀佛,往生其國。或專修阿彌陀佛本尊法,或持念往生咒,或修密教“破瓦法”,回向西方,亦必往生。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至心發願往生,因專心一意,往生的保險性最大,並安樂易行,故為淨土宗所主張弘揚。往生西方淨土,非僅屬淨土宗宗義,可以說是顯密諸宗的歸宿,不但淨土宗人念佛求生,其余諸宗祖師大德,也多求生西方淨土,如天台宗智者、三論宗吉藏、地論師慧遠(隋)、慈恩宗窺基等大師,皆有闡釋淨土的著作。五代以來,宗門大師已開悟者,多禅淨雙修,如法眼宗永明延壽禅師、華嚴與禅雙修的蓮池大師、當時宗門第一的徹悟禅師等,皆力弘淨土,被尊為淨土宗祖師。藏傳佛教諸派亦多求生西方淨土,以教祖蓮華生大師為阿彌陀佛化身的寧瑪派,尤其強調往生西方。

  淨土法門看似通俗淺顯,與神教的信仰相類,愚夫愚婦亦不難趨入,其實涉理甚深,涉及大乘教義最深的佛果功德與眾生的關系,亦即性起與緣起或出世間因果與世間因果的關系問題,乃佛果妙有、法界妙用的具體顯現。雖僅憑信仰亦可信受,而深解其理,須通徹全體佛法,善知自他的根器及時機。若研修佛法自認為得勝解而不能信解淨土法門,必非真解;若參禅開悟而不信受淨土法門,必非真悟。歷來祖師大德,對淨土深理,作了非常圓滿的解釋。往生西方淨土的關鍵,是信願,依阿彌陀佛本願,十念深信切願乃至臨終十念念佛,亦得往生。然信願堅固,毫無疑惑,尤其是臨終一念深信切願念佛,實際上乃甚難之事。故淨土宗祖師大德,無不祛疑啟信,力論信願往生之必然。其教理的根據,大概有二:一是依阿彌陀佛如理而發的本願及如願成就的淨果,與行者信願之淨因結合,猶如磁石吸鐵,必生如願往生之果;二是依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之理,臨終信願念佛,必感阿彌陀佛加持接引而得往生。

  西方淨土的殊勝,衣食住行及生活環境方面清淨莊嚴之樂,實在其次,其最大的價值,主要在於它是一個最佳的高級佛學院,一生彼土,即得壽命無量,再不墮輪回而走彎路,於大乘道不退轉,獲得須多劫才能修成的莊嚴身相,在阿彌陀佛的耳提面命下、諸大菩薩善友的幫助下、各種淨緣的熏染下,安樂快速地成就福慧方便,及早回入此土行菩薩道,廣度有情,報答四恩。

  求生西方的正行,是念佛,此又有持名、觀想、觀像、實相、秘密等方法,而以持名念佛最為當機易行,故成為淨宗行人主要的修持法門,歷代積累的修持經驗甚多,乃中國佛學最切實用的寶貴遺產。

  本書從古今淨宗著述中,精選出六經一咒十二論,略作注解,以便念佛者學習,分為三編。

  上編淨土經咒,選開示淨土法門的佛所說經六種,咒一種。

  第一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原是唐般若三藏所譯四十卷《華嚴經》(《四十華嚴》)的標題,通常讀誦的《普賢行願品》為該經第四十卷,或將其抽出,置於八十卷唐譯《華嚴經》末,為第八十一卷。此品被看作《華嚴經》的略本,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說明毗盧遮那佛的果德,由普賢菩薩所表十大行願的因行而成就,而因、果一體不二,每一行願,皆以如法界究極理而修,遍於十方三世,無窮盡、無間斷,末後導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故此經被列為淨土五經之一。《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說大乘因行果境最為圓滿,最具權威性,亦最能體現淨土法門的

  究極旨趣,故今列為淨土六經之首。

  第二經《佛說無量壽經》,二卷,三國曹魏嘉平四年(252)西域康僧铠譯,歷來為淨土三經之一。此經梵文本現存,有藏文譯本,現存漢文異譯本有後漢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東吳支謙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唐菩提流志譯《無量壽如來會》(《大寶積經》第五會)、北宋法賢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四種,以康僧铠譯本流傳最廣,文字亦最簡練,故選用此本。五種現存譯本文字雖不無出入,但基本內容大體相同,皆述阿彌陀佛往昔因行、所發大願、所創建的極樂淨土之種種功德莊嚴,及眾生往生的條件。宋王日休、清魏源、現代夏蓮居,曾各自會集諸譯本。

  第三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姚秦鸠摩羅什譯。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之清淨莊嚴,一至七日持名念佛一心不亂,乃至凡發願者皆得往生等,為“淨土三經”中譯文最簡潔流麗、誦讀最多者。此經現存三種譯本,唐玄奘譯本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第四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亦為淨土三經之一,南朝劉宋畺良耶捨譯。敘述釋迦牟尼佛應捨衛國頻婆娑羅王後韋提希夫人之請,入宮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淨土莊嚴的十六種方法。此經藏文大藏經缺譯。

  第五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之一段。述大勢至菩薩遵佛旨意,自說當初以如子憶母之心念佛,淨念相繼而入無生忍、證得圓通的法門,雖然簡短,而開示念佛三昧的修法極其精要。

  以上五經,近代稱為淨土五經,多有印行。淨土行人於此五經,應該經常讀誦,熟悉經中的彌陀本願及淨土莊嚴,熏染自心,增強信願。

  第六經《般舟三昧經》,支婁迦谶譯於東漢光和二年(179)。漢譯本現存四種,本書所選譯本乃文字最簡練者。此經雖非專述往生淨土,而為有關彌陀經典中的最早文獻,詳述念佛三昧之具體修法,古今依之修行者甚眾,當今亦頗有人修般舟三昧,宜列入淨土經典。

  第七《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其所譯《小無量壽經》。說“往生咒”及持誦此咒的利益。

  中編淨土論,選古今關於淨土法門的論文十二種。

  一、《無量壽經優波提捨願生偈》,又稱《往生論》,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為唯一印度撰述的淨土釋經論,依《無量壽經》撰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五念門”,勸人往生西方,歷來為淨土宗所重,與《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合稱三經一論。

  二、《略論安樂淨土義》,北魏昙鸾法師撰,略稱《安樂淨土義》。設六個問答,解釋安樂淨土非屬三界,列舉彼國種種依正莊嚴,往生者三輩九品之分別及胎生者之相,解釋胎生者的四種疑惑,明示下品往生十念相續之念佛法。

  三、《淨土十疑論》,隋智大師說。就淨土法門舉出十項疑難,一一加以解答。如:因何求生淨土?何以必須偏生西方?具縛凡夫何以得生?為何往生即得不退?為何不求生兜率淨土?為何即得帶業往生?十萬億剎如何能到?修何行必定往生?等等。

  四、《淨土生無生論》,明傳燈法師撰。依天台宗圓教義理,分十門闡明往生淨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之奧義。與智之《淨土十疑論》、唐飛錫之《念佛三昧寶王論》合稱淨土三論。

  五、《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明蕅益大師撰。以圓頓見地,對該經旨趣作了詳盡的闡釋,強調往生的關鍵是信願,往生品位的高低決定於持名念佛之深淺,指示依圓教見“理持”之要。後世認為此乃《阿彌陀經》疏鈔中最佳者。

  六、《勸發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師撰。分辨發菩提心之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相,及發心之十種因緣,強調以菩提心求生淨土,詞旨懇切,感人肺腑。

  七、《念佛著魔辯》,清省庵大師撰。揭示念佛也可能著魔的三種原因,指示欲免魔事,須通達教理,親近善友,常須自我覺察。

  八、《淨土決疑論》,民國印光大師撰。設與禅宗上座的問答,深入辨析,破斥一些禅宗人對淨土法門的誤解和疑惑,引經據典,引證歷代大德,論證淨土法門之殊勝。

  九、《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印光大師撰。論述淨土法門之圓頓玄妙,普被上、中、下三根。

  十、《淨土法門實似論》,佛日撰。從現代佛學角度,論述淨土法門似淺實深、似顯實密、似消極實積極,及似易實難、似難實易。

  十一、《淨土今說》,據當代張澄基教授《佛學今诠》中之一節摘編,從當代西方人的視角,解說淨土法門的真實旨趣,解釋了現代人對它的一些誤解。

  十二、《大勢至圓通章釋義》,佛日撰。對《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的念佛法門作了詳細闡釋。

  附錄唐善導大師之《臨終正念訣》及民國弘一大師之《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說明淨土行人臨終時應注意的問題。

  下編《念佛訣要》,選取經論中及古今大德有關念佛的要言,分類編排,原供筆者自用,今奉獻於讀者,以供參考。其中有些說法,似乎矛盾,然人根千差,修持亦不宜拘泥於一法。

  淨土宗主張的淨土法門,亦非一律,大概而言,可分為兩大流。一流以昙鸾、善導為代表,其極端則為日本淨土真宗,強調他力接引,以深信切願專修持名念佛為主;另一流以東晉慧遠、永明延壽、蓮池、蕅益等為代表,主張自他二力結合,萬善齊修歸淨土,重視教理,將台賢二宗圓教教理應用於解釋淨土教義及念佛,教淨雙修,或禅淨雙修。近代以來又趨向教、禅、淨、密融通而修,代表人物為黃念祖居士。

  筆者認為:兩大流宜結合,隨機可有所側重。有條件、根器好者,應依修學佛法的通途,通達教理乃至開圓解,深發菩提心,力行菩薩道,萬善齊修,雖以念佛為主,亦不妨兼修教、禅、律、密,念佛方法,也不一定限於持名一行,應修“理持”、實相念佛,爭取證入理一心,以印光大師所謂“現生預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為目標。沒有條件如此修者,宜依善導流,主要在強化信願上著眼,修持名念佛一行,爭取證入事一心,現世常作已往生想,臨終決定往生。

  淨土法門雖然殊勝,也可能出偏差。若只知往生西方離苦長樂,而不明淨土法門的全面及往生所需資糧,或則過分欣淨厭穢,渴求盡快往生,可能導致自私,不顧家庭、社會,不修淨業三福,一味外求而不得佛法的般若智慧,在社會生活中消極灰色,人格亦不超凡,導致世人對佛教的誤解及外道的攻擊,臨終亦容易煩惱現前,障礙往生,極端者甚至可能自殺以求早日生西。是故,弘揚淨宗,應在聖道門的基礎上建立淨土門,以人間佛教發達人生、利樂眾生的人天正道為本,以四谛、十二因緣、三法印等佛法的般若智為導。

  又,雖然說淨土法門乃諸乘諸宗的歸宿,但它也只能攝化有緣,不可能普被群機。佛教也不能只有一個淨土宗。不信、不喜淨土法門者,亦非不能學佛,佛法中還有許多法門,足以度化各種人。求往生淨土而不樂西方淨土者,可以隨願求生東方不動佛土、藥師佛土,及兜率天彌勒淨土、空行淨土、時輪金剛淨土等;不願往生他佛淨土而願入生死中行菩薩道者,其精神亦值得欽敬,可依《般若》,唯識修學大乘;不喜考慮後世而求現前解脫者,可修禅宗;志在即身成就者,可修學密法;乃至唯求健康長壽、發財升官等世俗利益者,佛法也有許多方便法門攝化他們。但無論信受與否,了解淨土法門的旨趣、阿彌陀佛的本願及極樂世界的莊嚴,對於深解佛法,對於人間淨土的建設,都有寶貴的啟迪意義。甚至僅知阿彌陀佛的名號,在生死之際、輪回途中,也有不可思議的攝受力、加持力,此乃值得慶幸之事。

  陳 兵     

  2013年元月於四川大學竹林村

  上編   淨土經咒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诏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①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②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③。”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

  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①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②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③那由他分、迦羅分④、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⑤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①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②,分布捨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③、四生④,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⑤及辟支佛⑥、有學⑦、無學⑧,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輪① 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②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①及婆羅門②、長者、居士③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④、人、非人⑤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

  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①,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一切魔軍、夜叉①、羅剎②,若鸠槃荼③,若毗捨阇④,若部多⑤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⑥。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⑦,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①,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②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諸威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銷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①。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眾;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譯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①、尊者正願、尊者正語②、尊者大號、尊者仁賢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④、尊者優樓頻蠡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诃迦葉、尊者捨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⑤、尊者大淨志⑥、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滿願子⑦、尊者離障閡⑧、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⑨、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樂⑩、尊者善來①、尊者羅雲②、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③,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處兜率天弘宣正法,捨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曜,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游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璎珞,遣之令還,捨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須發,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釋、梵④祈勸,請轉*輪。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掴裂

  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國分衛⑤,獲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游諸佛國,普現道教①,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谛,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導御十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已立。如來導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禅慧開導眾人,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曉了幻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②,於此中下③而現滅度,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閒、不閒④,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眾生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任。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猶如孝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菩薩無量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於是世尊告阿難曰:“雲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普令群萌①獲真法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難,谛聽!今為汝說。”

  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捨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①發無上正真道意②,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贊曰: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炎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深谛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崖底。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功德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隱。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令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語阿難:“時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

  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①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②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

  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

  ,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①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谘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②、誹謗正法。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③,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①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

  ,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②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而說頌曰,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不聞,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道,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量智,通達靡不遍,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華!’”

  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谛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阿難!法藏比丘於彼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嗔覺、害覺,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之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谄曲之心,和顏軟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①國君、轉輪聖帝②,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③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諸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

  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④、珊瑚、琥珀、車磲①、瑪瑙②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入間,光赫焜耀,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阿難白佛:“我不疑此法,但為將來眾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知。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鹹共歎譽,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大眾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不能盡。”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禅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劫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於意雲何,其所渧者於彼大海何所為多?”

  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於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歷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

  佛語阿難:“如目連等,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猶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①樹、珊瑚樹、瑪瑙樹、車磲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玻梨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珊瑚樹,瑪瑙為葉,華果亦然。或瑪瑙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車磲樹,眾寶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車磲為實。或有寶樹,白銀為本,琉璃為莖,水精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為葉,車磲為華,紫金為實。或有寶樹,琉璃為本,水精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車磲為葉,紫金為華,白銀為實。或有寶樹,水精為本,珊瑚為莖,瑪瑙為枝,車磲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華,琉璃為實。或有寶樹,珊瑚為本,瑪瑙為莖,車磲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為華,水精為實。或有寶樹,瑪瑙為本,車磲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水精為華,珊瑚為實。或有寶樹,車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裡,其本周圍五千由旬①,枝葉四布二十萬裡,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璎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②,二者,柔順忍③,三者,無生法忍④。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又,講堂、精捨、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車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車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缽昙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辄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①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應器②自然在前,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眾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丑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厮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饑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诤,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余慶,今得為人,遇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復丑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璎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捨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上,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①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②。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葉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炜烨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恆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恆沙,彼土諸菩薩,往觐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觐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各赍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

  鹹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

  慧日照世間,消除生死雲。恭敬繞三匝,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因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

  回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踴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八音①暢妙響,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谛聽!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②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

  通達諸法門,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諸佛告菩薩,令觐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

  至彼嚴淨土,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志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名顯達十方。

  奉事億如來,飛化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崖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如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①,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②。”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

  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阿僧祇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缯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轉以奉散諸佛、菩薩、聲聞大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晃耀,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裡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佥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大眾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普吹寶樹,出五音聲,雨無量妙華,隨風周遍,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赍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然快樂,不可勝言。”

  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禅定,諸通明慧,游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習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昙缽①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②,威伏外道故;如眾游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望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余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游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俱。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俱。或時坐之①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诤,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轉相承受,父余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暗,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如此之人,曚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癡惑於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嗔怒,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惛曚閉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總猥愦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寡,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怼①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傥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聽佛經語,貫心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言。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語教誡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空無極,開入泥洹②。教授典攬,威制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游步三界,無所拘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①,永劫已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佛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

  彌勒白佛:“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為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喑啞、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免出。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诳,各懷貪欲、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裡、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剝害,忿成怨結。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然後乃悔,當復何及?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悕望他利,消散磨盡,而復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為惡,天神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何。上有賢明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厮賤、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淫妷,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①。眄睐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不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擊成事。恐勢迫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②、惡口③、妄言、绮語④,讒賊斗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神鬼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嗔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游散,串數唐得,用自赈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憎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錄,自用職當,不可谏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①,斗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曚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逆惡天地,而於其中,悕望僥幸,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捨。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慧,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诤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生勞苦,久後大劇。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綱紀羅網,上下相應。茕茕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永離三塗無量憂畏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發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匆務,未嘗寧息。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器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吾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

  佛告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脫。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

  稱揚贊歎彼佛,無著無礙。”

  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向,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漾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復如是。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①:“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②,其中所有微妙嚴

  淨自然之物,為悉見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

  ,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別有宮室,七寶莊飾,張設床帳,懸諸缯幡。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辄內彼宮中,系以金鎖,供給飲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雲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

  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余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如來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竟,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①,八十萬比丘漏盡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芬芬而降。佛說經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一切大眾,聞佛所說,靡不歡喜。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鸠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羅、離婆多、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俱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又,捨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②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捨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①。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②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鹄、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③、共命之鳥④。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⑤、七菩提分⑥、八聖道分⑦,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趣。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捨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⑧劫,故名阿彌陀。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捨利弗!

  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亦復如是。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①,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捨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②,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①。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捨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捨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②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捨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捨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捨城耆阇崛山①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爾時,王捨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隨順調達②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③用塗其身,諸璎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④!”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時阿阇世問守門人:“父王今者猶存在耶?”

  時守門者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麨蜜,璎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

  時阿阇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①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②,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時阿阇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聞此語,忏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阇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阇崛山沒,於王宮出。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璎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③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忏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頗梨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①。”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②。”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於西方。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初觀成已,次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①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水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頗梨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寶①以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璎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②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踴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樹想成已,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贊歎諸佛相好者。從如意珠王踴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①、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缦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妙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像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缦彌覆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放金光,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凫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①合。若不, 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想像,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清淨,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是為遍觀一切色想,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璎珞。其璎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余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余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①,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游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及大勢至。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時當起想,作心自見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①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①。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②。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③。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④。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①,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②、具八解脫③。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①。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②,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等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①,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說此語時,尊者目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阇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人、天、龍、神、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

  唐天竺三藏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①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若見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②,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③,斯為第一。

  

  般舟三昧經①

  東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谶譯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祗加鄰竹園中,與大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阿須輪②,諸夜叉、迦樓羅、甄陀羅③、摩睺勒④等無央數眾,一切都在大會坐。是時颰陀和⑤菩薩從坐起,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願欲有所問,聽者今當問。”

  佛言:“善哉!恣汝所問,今當為汝說之。”

  颰陀和問佛言:“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雲何行,博達眾智,所聞悉解而不疑?雲何行,自識宿命所從來生?雲何行,得長壽?雲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親、知識⑥無不愛敬?雲何行,得端正顏好美艷?雲何得高才,與眾絕異,智慧通達,無所不包?雲何行,功立相滿,自致成佛,威神無量,成佛境界莊嚴國土?雲何行,降魔怨?雲何行,而得自在,所願不違?雲何行,得入總持①門?雲何行,得神足遍至諸佛土?雲何行,得勇猛如師子無所畏,一切魔不能動?雲何行,得佛聖性,諸經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雲何行,得自足,離谀谄,不著三處?雲何行,得無掛礙,持薩雲若教,不失佛意?雲何行,得人信?雲何行,得八種聲②,入萬億音?雲何行,得具足相好?雲何行,得徹聽?雲何行,得道眼,睹未然?雲何行,得十力正真慧?雲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雲何行,知四事之本無?雲何行,便於此間見十方無數佛土,其中人民、天龍、鬼神及蠕動之類善惡歸趣皆了知?所問如是,當雲何行?願佛說之,釋一切疑!”

  佛告颰陀和:“善哉!汝所問多所過度,不可復計。汝所以能作是問者,汝乃前世過去佛時所作功德,供養諸佛,樂於經法,守禁戒行,清淨所致;常行乞食不就請,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令棄眾惡,視一切悉平等所致;常有大慈大悲所致。汝功德不可復計。”

  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颰陀和白佛:“願為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③,安隱十方,為諸菩薩現大明相。”

  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余法,功德中最第一。”

   

   行品第二

  佛告颰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發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

  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

  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

  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

  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

  勿念遠,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癢;

  勿念饑,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熱;

  勿念苦,勿念樂;勿念生,勿念老,

  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

  勿念壽;勿念貧,勿念富;勿念貴,

  勿念賤;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

  勿念大;勿念長,勿念短;勿念好,

  勿念丑;勿念惡,勿念善;勿念嗔,

  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

  勿念止;勿念經,勿念法;勿念是,

  勿念非;勿念捨,勿念取;勿念想,

  勿念識;勿念斷,勿念著;勿念空,

  勿念實;勿念輕,勿念重;勿念難,

  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淺;勿念廣,

  勿念狹;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

  勿念子;勿念親,勿念疏;勿念憎,

  勿念愛;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

  勿念敗;勿念清,勿念濁。斷諸念,

  一期念,意勿亂,常精進,勿懈怠。

  勿歲計,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

  除睡眠,精其意。常獨處,勿聚會。

  避惡人,近善友,親明師,視如佛。

  執其志,常柔弱,觀平等,於一切。

  避鄉裡,遠親族,棄愛欲,履清淨。

  行無為,斷諸欲,捨亂意,習定行。

  學文慧,必如禅,除三穢①,去六入②。

  絕淫色,離眾受,勿貪財,多畜積。

  食知足,勿貪味,眾生命,慎勿食。

  衣如法,勿绮飾。勿調戲,勿憍慢,

  勿自大,勿貢高。若說經,當如法。

  了身本,猶如幻,勿受陰①,勿入界②。

  陰如賊,四如蛇③,為無常,為恍惚。

  無常主,了本無,因緣會,因緣散。

  悉了是,知本無。加慈哀,於一切,

  施貧窮,濟不還。是為定,菩薩行,

  至要慧,起眾智。”

  佛告颰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④,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颰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辟,無所蔽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譬如人聞墮捨利國有淫女字須門,復有人聞淫女阿凡和利,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淫女。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淫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祗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

  佛告颰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後得佛,號曰善覺。”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何以故?色、痛癢①、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诃梵②,不壞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三昧誰證者?我弟子摩诃迦葉、因坻達、須真天子,及時知者,有行得者,是為證也。如是颰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裡家室親族,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裡,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為知識說之如是。”

  佛言:“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觀之,有青時,有白時,有赤時,有黑時。其色無有持來者,是意所想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見其形,若以持鏡,若麻油,若淨水、水精③,於中照,自見之。雲何寧有影從外入鏡、麻油、水、水精中不也?”

  颰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鏡、麻油、水、水精淨故,自見其影耳,影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佛言:“善哉,颰陀和!色清淨故,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爾時說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四事品第三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退者;三者,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

  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①;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為四。

  復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②佛道中;四者,常護佛法。是為四。

  佛爾時說偈言:

  “常信樂,於佛法,精進行,解深慧。廣分布,為人說,

  慎無得,貪供養,意善解,便離欲。常念佛,有威德,

  悉見知,無數變。過去佛,及當來,並現在,人中尊。

  諸相好,若干種,黃金色,無穢漏。堅固教,無極慧③。

  聽是法,無亂心,常捨離,懈怠行。無恚害,向他人,

  敬於師,當如佛。慎無得,疑斯經,一切佛,所歌歎。

  常造立,佛形像,常教人,學是法。行如是,得三昧。”

  佛告颰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於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眾多。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薩得是三昧不精進行者,譬如人載滿船珍寶渡大海,船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愁憂,念失我爾所寶。菩薩聞是三昧不學者,一切諸天人民皆悲憂言,乃失我爾所經寶。”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舉。聞是深三昧,不書、學、誦、守持如法者,是為愚癡。譬如癡子,人持栴檀香與之而不肯受,謂之不淨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謂不淨。嗅之知香,視之知淨,其人閉目不嗅、不視也。”佛言:“聞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癡子,是為無知。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自謂如法,反作輕戲言,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言,是何等說?從何得是語?為自合會作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曰,‘評此值幾錢?’賈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值滿中寶。’”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與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薩聞是三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癡子。”

  佛言:“菩薩聞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戒完具,是為高明,智慧深入,當分布語人,展轉相教,當令是三昧久在世間。”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不供養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妒,貪財利故,欲求名譽。但欲嘩說,不信深經,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學,反誹謗是經,言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今我故語汝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持珍寶滿三千國土布施,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過彼上。”佛告颰陀和:“如我所說無有異,今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有疑者,其人卻後除在惡師邊,正使善師所,其功德不足言。如是輩人,轉與惡師從事,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學。何以故?其人所更佛少,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颰陀和:“其有聞是三昧,不輕笑,不誹謗,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歡喜樂書、學、誦持者,我悉豫知見之。其人不獨於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卻後世時聞是三昧,書、學、誦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計,自致得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有人取一佛剎悉碎如塵,取一塵皆復盡破,如一佛剎塵,雲何,是塵數寧多不也?”

  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有菩薩盡取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所佛剎滿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不如聞是三昧,學、書、誦持,為他人說守,須臾間聞,是功德不可復計,何況已得是三昧悉具足者。”

  佛爾時說偈言:

  “若有菩薩求眾德,當說奉行是三昧,

  信樂諷誦不疑者,其功德福無齊限。

  如一佛國之世界,皆破壞碎以為塵,

  一切佛土過是數,滿中珍寶用布施,

  不如聞是三昧者,其功德福過上施。

  引譬功德不可喻,囑累汝等當勸教,

  力行精進無懈怠。其有誦持是三昧,

  已為面見百千佛。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是三昧無所畏。行是比丘已見我,

  常為隨佛不遠離。如佛所言無有異,

  菩薩常當隨其教,疾得正覺智慧海。”

   

  四輩品第五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若有棄愛欲作比丘,聞是三昧,當雲何學?雲何持?雲何行?”

  佛言:“棄愛欲作比丘欲學是三昧者,當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發。常當怖畏於地獄痛苦,遠離於谀谄,是為清淨。”

  “雲何為缺戒也?”

  佛言:“求色。”

  “雲何為求色?”

  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①。如是為樂愛欲,是為缺戒。”

  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學是三昧者,清淨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為智所稱譽。於經中當布施,當精進,所志當強,當多信,當勸樂。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視如佛,常敬尊,不當持谄意向。菩薩不得有谄意,常當至誠,常樂獨處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請。自守節度,所有趣足而已。經行不得懈臥。如是經中教,學是三昧,當守如是。”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後世若有懈怠菩薩,聞是三昧,不肯精進學,當雲何?若有菩薩精進欲學者,我輩當隨是經教之。”

  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歡喜,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皆助歡喜。”

  佛爾時頌偈言:

  “如我所說悉受持,常獨處止行功德,

  自守節度不聚會,常行乞食不受請。

  敬於法師視如佛,除去睡眠志開解,

  常自精進無懈怠,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比丘尼求菩薩道,欲學是三昧,當雲何行?”

  佛言:“比丘尼求是三昧者,不得自高,常當卑謙。不得自貴,不得自大,不得嫉妒,不得嗔恚,不得貪財利色,常當清淨。不得惜軀命,常樂經法,念多學問。當棄淫、怒、癡,不得貪好服飾、珠環。當為智者稱譽。當敬善師,視如佛,不得有谄意。”

  佛爾時頌偈言:

  “若比丘尼求三昧,常當精進勿懈怠,

  無得聽於貪欲心,除去嗔恚自高貴。

  不得慢欺及調戲,常行至誠立一信,

  恭敬善師視如佛,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聞是三昧欲學者,當雲何行?”

  佛言:“居士欲學是三昧者,當持五戒令堅,不得飲酒,亦不得飲他人。不得與女親熟,不得教他人。不得有恩愛於妻子男女,不得貪財產。常念欲棄家作沙門,常持八關齋①。當於佛寺中常當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當得其福,用為一切施。常當大慈,敬於善師。見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惡。作是行已,當學守是三昧。”

  佛爾時頌偈言:

  “居士欲學是三昧,當持五戒勿毀缺,

  常當思欲作沙門,不貪妻子及財色。

  常八關齋於佛寺,不得貢高輕蔑人,

  心無榮冀思所欲,奉行經法心無谄。

  棄捨悭貪常惠施,常當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學是三昧當如是。”

  颰陀和白佛:“優婆夷聞是三昧欲學者,當雲何行?”

  佛言:“優婆夷欲學者,當持五戒,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不得調戲,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貪欲之心。常當念布施,歡樂欲聞經。念力學問,敬重善師,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過者,以坐席賓食之。”

  佛爾時頌偈言:

  “優婆夷欲學三昧,奉持五戒勿缺毀,

  承事善師視如佛,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殺盜及嫉妒,不得兩舌②斗彼此,

  不得悭貪常念施,見惡覆藏唯歎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常當卑謙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

   

  擁護品第六

  颰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日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诃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輪調菩薩,是八菩薩見佛所說,皆大歡喜,持五百劫波育①衣布施,持身自歸,持珍寶供養。

  佛告阿難:“颰陀和等五百人,人中之師,常持正法,隨順教化,莫不歡喜。樂隨侍者,心淨無欲。”時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白佛:“菩薩持幾事,疾得是三昧?”佛言:“有四事,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斷愛欲;三者,當清淨行;四者,無所貪。是為四。如是行者,今世即得五百功德。譬如慈心比丘終不中毒,兵刃不加,火不能燒,入水不溺不害。正使劫盡燒時,墮是火中,火即為滅,喻如大水滅小火。菩薩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賊,若水、火,若龍、夜叉、蟒、獅子、虎、狼、狽、蠼②、薜荔③、鸠坻④,一切毒獸及鬼神,欲娆人,欲殺人,欲奪人衣缽,壞人禅、奪人念故,欲中是菩薩,終不能也。除其宿命不請,如我語無異也。”

  佛言:“持是三昧者,終不痛目,若耳、鼻、口、身體。心終不憂,除其宿命所作。”佛言:“是菩薩為諸天、龍神及阿須輪、夜叉鬼神、迦樓羅鬼神、甄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贊譽是菩薩,皆共擁護,承事供養,瞻視敬仰,思欲相見。諸佛世尊亦然。是菩薩所未誦經,前所不聞持,是三昧威神,悉自得之。若晝日不得者,夜於夢中悉得之。”

  佛告颰陀和:“其有持是三昧者,我說其功德,一劫復過一劫,不可盡竟,略說其要爾。”

   

  勸助品第七

  佛告颰陀和:“菩薩於是三昧中,將有四事助其歡喜。過去佛持是三昧,助歡喜,自致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佛,亦於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得;當來亦當從是四事助歡喜得。我悉助歡喜。”

  佛告颰陀和:“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中說少所譬喻,人壽百歲,隨地行,至者不休息,其人行過於疾風,寧有能計其道裡不?”

  颰陀和言:“無有能計者,獨佛弟子捨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

  佛言:“我故語諸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人所行處滿中珍寶布施,不如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其福過布施者百千萬億倍。當知是助歡喜,福甚尊大。”

  佛告颰陀和:“乃久遠不可計阿僧祇,爾時有佛,名私诃摩提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在空閒之處。是時閻浮利縱廣十八萬億裡,凡有六百四十萬國,悉豐熟,人民熾盛。有大國名颰陀和,有轉輪王惟斯芩,往到佛所,禮畢,卻坐一面。佛知其意,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之助歡喜,即持珍寶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時私诃提佛般涅槃後,惟斯芩王壽終,還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有比丘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說是三昧,梵摩達聞之助歡喜,踴躍持寶,值百億,散其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作沙門,求學是三昧,與千人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得一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智①。因是卻後更見六萬八千佛,辄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羅惟逮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是時千比丘從得等正覺,皆名坻羅郁沈,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

  佛告颰陀和:“何人聞是三昧不助歡喜、學、持、守、誦、為人說者也?”佛言:“若有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但聞,其功德不可計,何況學、持者?若去百裡千裡,有是三昧,當求之,何況近而不求學也?若有聞是三昧欲學者,當承事其師十歲,供養瞻視,不得自用,當隨師教,常念師恩。”

  佛言:“我故為汝說之,聞是三昧去四千裡者,往到其所。正使不得聞,其功德不可計也。所以者何?專精進故,會當得之,自致作佛。”

   

  至誠品第八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薩遮那摩等正覺、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涅槃後,是比丘持是三昧。我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門,欲得聞是三昧。承事其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竟不得聞。”

  佛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汝等,疾取是三昧,無得忘失。善承事其師,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莫得有懈倦。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衣被、床臥、珍寶以上,勿有愛惜。設無者,當行乞食給師,趣當得是三昧莫厭,常當自割身肉供養於善師,何況寶物?此不足言耳。承事善師,當如奴事大家,求是三昧者當如是。得三昧已,當堅持常念師恩,是三昧難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但欲得聞其名不可得,何況學而不精進。得是三昧精進學、轉教人者,正使如恆河沙佛剎滿中珍寶用布施甚多,不如學是三昧者。”

  佛告颰陀和:“若有人欲學者,當助歡喜。欲學而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學。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之,當善供養。何謂佛印?所謂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取、無所顧、無所住、無所礙、無所結、無所有,盡於欲,無所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何況愚癡者?是印是為佛印。”

  佛言:“我今說是三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輪、鬼神、龍、人民得須陀洹道,八百比丘得阿羅漢,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萬菩薩得是三昧,得無從生法於中立①,萬二千菩薩不復退轉。”

  佛告捨利弗、目犍連比丘、颰陀和等:“我從無數劫求道,今已得作佛。持是經囑累汝等,學、誦、持、守,無得忘失。若有欲學者,當具足安谛教之,其欲聞者,當為具足說之。”

  佛說經竟,颰陀和菩薩等,捨利弗、目連比丘、阿難,及諸天、阿須輪、龍、鬼神、人民,皆大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①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奉诏重譯

  南無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彌利(上聲)都婆毗  阿彌利哆 悉眈婆毗 阿彌利哆 毗迦蘭谛 阿彌利哆 毗迦蘭哆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隸 莎婆诃②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大正藏》附錄: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附隋錄,未詳作者)

  昔長安僧睿法師、慧崇、僧顯、慧通,近至後周實禅師、景禅師,西河鸾法師等數百余人,並生西方。西河綽禅師等,因見鸾法師得生淨土,各率有緣專修淨土之業。綽師又撰西方記驗名《安樂集》流行。又晉朝遠法師,入廬山三十年不出,乃命同志白黑有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於西方,鑿山銘願。

  至陳天嘉年,廬山珍禅師於坐時見有數百余人,共乘七寶華舫往西方,珍禅師遂求附載,其船上人報雲:“法師雖講得《涅槃經》,亦大不可思議,緣法師未誦得《阿彌陀經》及咒,所以不得同去。”法師遂廢講業,日夜專誦《彌陀經》及咒,計應滿二萬遍。未終四七日前,夜向四更,有神人從西方送一白銀台來,空中明過於日,告雲:“法師壽終當乘此台往生阿彌陀國,故來相示,令知定生。”

  終時,白黑鹹聞空中如奏音樂,並聞異香,數月聞香氣不歇。其夜,峰頂寺僧眾鹹見一谷內有數十炬火,大如車輪。尋驗古今,得生安樂世界者非一。多見化佛徒眾來迎,靈瑞如傳廣明,不可繁錄。因珍禅師於此經有驗故,略述此一條,以悟來哲,助成往生之志。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者,乃宋元嘉末年求那跋陀重奉制譯,合計五十九字、一十五句。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此咒,耶捨三藏誦此咒,天平寺銹法師從耶捨三藏口受此咒。其人雲:經本外國不來,若欲受持咒法,嚼楊枝,澡豆,漱口,燃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不為惡鬼神所惑亂。若數滿二十萬遍,即感得菩提芽生。若至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

 

上一篇:徐恆志居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下一篇:劉先和居士:修持重在行——與知識分子談禅法修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