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侯松蔚教授:誰偷走了我的快樂?――未解無常真實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誰偷走了我的快樂?――未解無常真實義
第321期明覺 文:侯松蔚

  近年,筆者於香港教育學院任教佛學通識課程「現代生活的解脫之道」,引導學生於日常生活應用基本佛理。

  課程初段,主要介紹「轉心四法」(四個把心轉向佛法的要點)。藏傳佛教中,格魯、寧瑪、噶舉三派多以暇滿難得、死殁無常、因果業力、輪回過患之順序教授,即首先強調人身是學佛的最好機會。這固然能策勵佛教徒認真修學,但一般人尚未明白為何要學佛,未必有共鳴。故筆者依薩迦派傳統,先說輪回過患,解釋輪回是甚麼一回事、六道各自的問題、解脫的重要性;接著才講暇滿難得,提倡珍惜生命、善用人身。這與佛陀先說苦集二谛、後說滅道二谛,原理相同。

  由於每年開課日子相若,農歷新年前後總是談到死殁無常......

  華人普遍對「死」、「無常」等字眼有負面印象,可能覺得新年說這個題目不吉利,但其實佛教並不相信「兆頭」。死殁無常本屬正常現象,吉凶、好壞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佛法的目標是離苦得樂,探討此現象是為了活得更歡喜自在,而非增添愁緒。

  當代噶舉派高僧天噶仁波切(Tenga Rinpoche)生前因糖尿病而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條腿和幾根手指,但他仍常笑面迎人,更曾說慶幸一生「沒甚麼障礙」。臨終前還在發送手機訊息,向朋友道別!這種豁達的態度,正是深谙無常的表現。

  「無常」指一切事物都不恆常,即俗語所謂「幸福非必然」。一般人心底都預設自己「理應」事事如意,別人乃至整個世界都應該順從我,不如意則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因此,每當事與願違,便深感不平、怨天尤人,抗拒接受現實,誇大問題的嚴重性──心理上自制的痛苦,往往比實際苦受更大。

  世間有些事物我們能控制,有些則不然,絕不可能事事如意。若事事如意是快樂的必需條件,地球上應該沒人快樂;但世上總有快樂的人,而他們也無力控制每一事物,可見心態才是關鍵。明乎此,便不會一廂情願認定「幸福必然」,不執著快樂反而更快樂!

  「無常」泛指各種變化,包括「死」。人皆畏懼或厭惡死亡,但若明白無常的必然性,放下對變化的抗拒和對不變的奢望,即能無憂無懼;更能提醒自己把握光陰、善用生命。

  就心理學而言,假設「幸福必然」是一種「非理性信念」。觀修無常,與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異曲同工,都是要放下不切實際的期許。

  許多人都因為不同形式的非理性信念而自尋煩惱,例如:

  ‧我要各方面都有成就才有價值。

  ‧被所有人喜愛、稱贊,我才有價值。

  ‧如果親友在乎我,就應該明白我的想法,盡量配合我。

  ‧每件事情都要做得完美才算成功,不完美等同失敗。

  ‧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