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南北朝時期的戒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南北朝時期的戒德
 
黃夏年

  東晉佛教界人士曾經譯過《戒德經》一卷。最早記載這一經名的隋費長房的經錄雲:“戒德經一卷或雲《戒德香經》。”該經由“孝武帝世,西域沙門竺昙無蘭,晉言法正,於揚都謝鎮西寺蘭取世,要略大部出。”唐智升曰:“戒德香經一卷(或雲戒德經,出增一阿含第十三卷異譯。)”另一唐代經目家圓照又曰:“誡德香經一卷(或雲戒德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昙無蘭譯。右出增壹阿含經第十三卷地主品異譯。”現存的《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之《地主品》系由東晉罽賓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譯出,其內容由十個小經組成,講述了十個小故事,突出供養的意義與滅貪嗔癡等佛教的思想。因經中有“世尊告曰:‘戒香、聞香、施香。是謂阿難,有此香種,然復此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諾世間所有之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猶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諸所有世間諸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能及者。’”故名《戒香經》。又佛陀指出,像外道提婆達兜名聞四遠,戒德具足,名稱悉備,乃能使阿 世王日來供養,實為荒唐。故他強調:“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此心,貪提婆達兜利養。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終無驚懼,亦不恐怖。……設有比丘著於利養,而不獲三法。雲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養,便獲三法。雲何為三?所謂賢聖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若欲成此三法,當發菩心,不著利養。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由此可知,這本《戒德經》實為說供養的事情,與道德所說的“戒德”沒有關系。此外,在唐代還有以“戒德”為名的寺院,如“貞觀中,涪州宋尚禮者,薄學有神明,好為谲詭詩賦,罷縣還貧無食,好乞貸。至邺戒德寺貸粟,數與不還。”
  中國僧人對“戒德”使用最多的是在僧傳裡,這是用來表現高僧品質。在梁僧佑的《出三藏記集》有“僧伽跋摩,齊言僧铠,天竺人也。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明解律藏,尤精《雜心》。”梁慧皎《高僧傳》裡有“時蜀江陽寺釋普明、長樂寺釋道闇,並戒德高。”“跋澄戒德整峻,虛靖離俗。”僧佑的師父定林寺達法師,“亦戒德精嚴,為法門梁棟。”總之,在道宣之前,“戒德”的使用在僧人筆下並不頻繁,說明這時僧人們是謹慎的,而且這裡的“戒德”仍然還是沿用了過去說法,像僧伽跋摩“清峻有戒德”,釋普明、釋道闇“並戒德高”等,都是說明他們持戒精嚴,具有高超的水平。不唯比丘有戒德,就是比丘尼也同樣有戒德,道宣說“洎如來晦跡,慧日潛晖,女人戒德,漸將訛替。”同樣,比丘尼在尋找依止師時,也要考察戒德的情況,《四分律比丘尼鈔》裡說:“《伽論》雲:凡欲依止人者,當好量宜能長善法者;及問余人,雲此比丘尼戒德何似,能教誡否?眷屬復何似?有無爭否?若都無者,然後依止此律。”
                               
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4期

 

上一篇:鄭頌英居士:姑嫂之間
下一篇:王雷泉教授:佛教在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