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學愚教授:佛陀的形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陀的形象

學愚

  佛教在印度發展約二百多年後,經第三次結集,在阿育王的大力弘揚下,跨越印度本土,一躍而為世界性的宗教,佛法遍及世界大多數地區。但是,現在仍受其影響的僅存斯裡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以及東南亞地區,在兩千多年的漫長發展過程中,佛教自身變化緩慢,其作風保守,這樣就保存了一大批原始佛教經典,保留了佛陀時代的風貌。

  公元一世紀時,佛教傳入中國,即與中國的原有文化發生緊密聯系,互相同化,互相吸收,使佛教在中國得到空前的發展,然後又經朝鮮向東傳至日本。在那裡,佛教又進一步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大乘佛教把佛教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成就了一大批高僧大德。在另外一個方面,這些高僧大德也造就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

  就傳統認識而言,佛教有大小乘之分。一般人認為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為大乘佛教。這種傳統習慣上的分類己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種傳統認識的局限性和主觀片面性,逐漸弄清這種認識僅是歷史產物而已。越來越多的大乘佛教徒不再將南傳佛教稱作小乘佛教,而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在一般大乘佛教徒的心目中,一提到南傳佛教,就自然而然地同所謂的“自了漢”、“自私”的阿羅漢掛起鉤來;而在上座部佛教徒看來,大乘佛教的理論大多數非佛陀所說。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自譽排他之嫌。

  事實遠非如此。阿羅漢並非自了漢,亦無自私之念。因為,只有從體性上徹底了悟無我真谛,才能了證阿羅漢果。圓滿無我之人怎能被說成是自私的呢?另外,在佛陀時代,諸大阿羅漢,如捨利弗、目犍連、迦葉等協助佛陀行化各方,利樂一切有情眾生,使成千上萬的人得以聽聞佛法,而獲最終解脫。換句話說,沒有這些大阿羅漢的參與和弘化,佛法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遍及整個中印度,佛教也不可能如此地吸引眾多的社會精英出家,以期獲證阿羅漢果。如此無我奉獻之阿羅漢又怎能叫做自了漢?也許又有人會說上座部佛教保守。這或許是事實,但保守並不一定就意味著落後和消極,因為佛陀二千五百年前所揭示的真理不增不減,不因時空而改變。恰恰相反,將此亘古不變的真理如實地保存下來,正是上座部佛教對當今人類所作的不可思議的貢獻。

  與此同時,上座部佛教國家的佛教徒對大乘佛教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大乘佛教博大精深的教理使他們驚歎不已,奧妙無窮的修行法門使他們望塵莫及,對佛法的深邃了悟更使他們歎為觀止。大乘佛法、上座部佛法均為佛法,佛法無有高下,只要契理契機,一切法經三法印印證之後皆可稱為佛法。佛陀在臨涅槃前教授四種依處,檢驗諸大弟子言說是否是佛法。其原則標准為:將其與經律相對照,若其與經典相吻合,與戒律相一致,則可如是說:“此為世尊所言”。

  本文無意對兩種不同傳承的佛教加以比較,因為這種比較只能徒增不必要的分別之心,而又有違佛陀應世說法的本懷。作者僅想把上座部佛教的一些基本理論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應機取捨乃個人之事。

  佛陀的偉大

  在上座部佛教經典中,特別是在五阿含中,佛陀的形象,總體來說,應用可親、可敬來形容。他是一個曾經生活於人間的智者、聖者、慈悲者。在佛教徒的心目中,佛陀的地位至高無上,人們對他的恭敬更是五體投地。但是,這種感情不同於某些宗教徒對其所信仰的神或上帝既敬又畏的崇拜或順服。因為這樣的崇拜和順服是有所索求,或請求神的恩賜,或祈禱神的赦免。換句話說,如果不誠惶誠恐地拜倒在神或上帝的腳下,隨之招來的就是痛苦或懲罰。人類的命運完全操縱在他們所禮拜的神的手中,人們應做的或能做的就是贊美神或上帝。

  但是佛教徒對佛陀的敬愛完全是發自內心深處,來自於對佛陀廣大智慧、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深切理解。這是純自發的,是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佛陀是人類至善至美的真實體現,從他的身上,人類找到了離苦得樂的希望。所以,佛教徒把佛陀看成是慈父般的老師,或醫治病苦的偉大醫王,教授獲得無上妙樂之法,給予脫離種種痛苦之藥。“如來唯教師,汝應自努力。”因此,佛教徒不需要從佛陀那兒索取什麼,因為佛陀已經把離苦得樂的大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眾生。人們要做的就是遵循佛陀教誨,如法實踐,依教奉行,如此必能獲得解脫。當一個人無所貪求、無所取著時,他就沒有什麼值得憂慮和害怕的了。《法句經》雲:“從貪愛生憂,從貪愛生怖;離貪愛無憂,離貪愛無怖。”

  老師是如此慈悲和富有智慧,學生則要以老師為榜樣,精進努力,以期成就老師所成就的一切,獲得圓滿的覺悟。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崇敬佛陀不是因為懼怕他的懲罰,也不是懾於他的威嚴,而是因為對他慈悲的感激,感激他曾為了人類精進不息,探索並發現了真谛,感激他把解脫痛苦的鑰匙交給了我們每一位眾生。

  佛陀從未希望其信徒象待神一樣來禮敬他,更沒有要求他們把命運交付與他。佛陀曾明確說過,他不是其他任何一類有情,而是一位圓滿覺悟、究竟解脫者,知一切應知之法。

  有一次,一位名叫陀那的婆羅門來到佛陀跟前,問道:

  “尊者是天人嗎?”

  “不,婆羅門,我不是天人。”佛陀回答道。

  “尊者是乾達婆嗎?”

  “不,我不是乾達婆。”

  “夜叉?”

  “不,我實非夜叉。”

  “那麼,尊者,你是一位凡人?”

  “我亦非凡人。”

  “那麼請告訴我,你到底是誰?”

  佛陀回答說,他斷除了緣生天人、天樂師、夜叉、凡人以及其它有情的煩惱不淨。他最後說道:

  “如蓮生水中,不為水染污;我實為佛陀,不為世間玷。”

  何為佛陀?即覺悟者。而每一個人都有覺悟的潛在可能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能成佛。

  在其它一些宗教中,人是神或上帝意志的雇擁者,是他們意志無條件的執行者和服從者,故而毫無個人意志可言。人一生中最大的光榮就是為上帝服務,稍有不慎,則會受到上帝的懲罰。這種形式如同行政法規,必須服從,反之則會受到治裁。

  但是,根據佛陀的教導,人的地位尤為珍貴,甚至優於天人。人類有許多優越條件,人身難得,人身是成佛的首要條件,諸佛都在人間成佛,也只有人才能成佛。作為人類之一員,佛陀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就無上正覺,這一事實本身就向世間昭示了人類的潛在能力。他向人類展現如何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證得無上智慧和究竟覺悟,從而確立了人生的真正價值。

  因為人世間既有痛苦,亦有快樂,這樣,人們就能既知有苦的存在,又有修習離苦得樂的因緣和條件。它既不同於惡道眾生,只有痛苦,沒有快樂可言,故無脫離痛苦的因緣;它又不同於天道,只有有漏的快樂,痛苦較少,故不知修習常樂佛法。

  但是,人類雖有許多優越條件,但卻不能凌駕於其它眾生之上,因為佛陀認為眾生平等,對於那些不幸的眾生,人類應慈悲為懷,而不應剝奪和傷害它們的生命。

  每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命運負責,因為他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或苦或樂,或憂或喜,或窮或富,全由自作,沒有任何超然的力量或上帝能夠主宰他的命運。所以,人可以改變自己的生命航線。大徹大悟的佛陀雖然明了此中的規律,但是他無法改變。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他所悟證的佛法,指導人類眾生離苦得樂,斷憂生喜,除貧致富。他從未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類,即使有些人不願追隨他的教法。所以,他教給人們自覺自願自我解脫法門。若有人無視於佛陀的教誨,或背道行,其人就會受到自己行為的果報。其中的因果關系不是來自於上帝和超人,而是其行為的必然結果。“汝當自皈依,別無皈依處。”

  為了人類的利益和幸福,佛陀忘我地行化各地,平等無分別地傳播真理,行化四十五年,足跡遍及中印各地。在世界所有宗教導師中,佛陀被認為是精力最充沛、行化最活躍的宗教領袖。他時時刻刻都在覺悟有情眾生。於此同時,猶如蜜蜂在眾花中采授花粉,而又不給花朵帶來任何傷害,同樣地,佛陀在眾弟子的陪同下,托缽乞食,圓融平等地接受富人和貧者的供養,以慈悲喜捨看待一切眾生,以方便善巧度化有緣之人。佛陀是一個完美的人,是智慧和慈悲的圓滿體現者。

  羅達柯裡濕努曾如此熱情洋溢地贊美佛陀:

  “喬達摩佛陀具備了我們東方傑出思想家的素質。就人類的生活和思想而言,他的影響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一宗教創始人,對每一個人來說,他都是如此的聖潔,其教導的深度和廣度一點也不遜色其它任何宗教。他屬於世界思想史,是全體人類文化階層的共同財富。從理智的完整性,道德的誠致性,精神的智見性來加以衡量,他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在社會方面,他用無私奉獻的高尚理想教導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爭權奪利的世界。他反對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罪惡的種姓制度,提倡眾生平等,以道德來衡量一個人的貴賤;他宣稱,解脫之門向每一眾生敞開,無論其為貴族還是賤民,是聖潔之人還是邪惡之徒。不善之人只要改過自新,上求圓滿正道,就能獲得無上菩提;他提高了被踩在社會最底層婦女的地位,不僅使社會認識到她們的重要性,為廣大婦女找到了自己的皈依處,同時也為她們建立了第一個婦女宗教團體——比丘尼僧團;在世界歷史上,他第一個努力廢除奴隸制,禁止屠殺無辜牲口的宗教祭祀;他認為動物也應該得到人類的慈悲;他從未迫使信徒成為其教導或他本人的奴隸,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思想,勸告他們不要僅僅因為尊敬他而接受他的教導,而應徹底地加以檢驗。他鼓舞了懦弱者,團結了分裂者,提高了低賤者的地位,使聖潔者更加高尚。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聖人還是惡人都同樣地敬愛他。他高尚的典范行為是一切眾生靈感的源泉。他是一切宗教師中最為慈悲者。

  佛陀生於世間,長於世間,但不被世間所染。雖然佛陀利樂人類有情的動機是絕對的純潔、徹底的無我,但是,在此五濁惡世宣說和傳播其教法過程中,他受到刻薄的批評,公然的侮辱,以及無情的人身攻擊。但是,佛陀難忍能忍,常住寂靜,如同大地一般堪忍一切。他是最為能忍者。

  威爾斯在《歷史三偉人》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樸質、熱忱、寂靜,為光明而戰的人,一個不是神秘,而是鮮明的人道個性。他教給人類宇宙之體性。許多我們現代最為完善的觀點與佛教緊密一致。他教導我們,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來源於自我。在人類還沒有達到安寧之前,一個人必須不再為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後才能跨入偉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語言使人們知曉早於基督五百年的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們和我們的需要。在宗教生活中,佛陀比基督更使我們明確了每一個人的重要性。”

  當你深入經藏,遨游法海時,你就會感覺到佛陀就在你的身邊,在親切地向你講述覺悟法門。從而,你也就能更深切地認識到佛陀的偉大,油然而生起對佛陀的無限崇敬。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應該說:“越了解佛陀,我們就越敬愛他;越敬愛他,我們就越了解他。”

 

上一篇:學愚教授:菩薩、慈悲與布施(三)
下一篇:學愚教授:佛教的婦女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