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學愚教授:佛教的婦女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的婦女觀

學愚教授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今天我就上座部佛教的觀點和大家談談婦女在佛教中的作用問題,這是女居士關心的問題。婦女問題在上座部佛教的經典中經常提到,而在大乘佛教的戒律中,現在看來可能有較多矛盾和不合符佛陀本懷的地方,必須加以說明,以區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什麼是中國的佛教,什麼是原始佛教?
  
  很多人認為佛教對婦女是不平等的,我們在許多經典裡也可以看到這方面的內容。但是佛教以及佛陀本身對待婦女是不是真的持不平等的觀念呢?要研究這個問題,需要全面地對佛陀時代印度社會中婦女的地位加以了解才知佛陀是怎樣對待婦女問題的,只有從印度當時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才能看出佛教對待婦女的本懷。
  
  大家知道,在古印度,婦女是沒有社會、政治、宗教等權利的。古代印度實行極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婦女的地位和首陀羅的地位一樣,是最低賤的一類公民。她們沒有參加任何宗教活動和祭祀的權利,在家庭中是男人的附庸。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婆羅門教的規定:無條件地服從男人或丈夫,死後可以升天,不用布施和行善道。婆羅門教認為這是梵天的意志,如果違背就是大逆不道。在婆羅門教的《法典》中,就明確寫道:女人不但能使愚昧的人墜落,誤入歧途,也能使博學的人成為貪欲和嗔恨的奴隸。在家庭中,不管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婦女,都不能單獨從事活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古印度,婦女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是完全沒有自由可談的。
  
  佛陀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目睹了這種不平等的制度給婦女帶來的傷害和痛苦。因此佛陀從創立佛教開始,就對這種制度提出了批評和挑戰,提出眾生平等的思想。在宗教方面,佛陀提出最根本的一條認為婦女和男人一樣可以證阿羅漢果,乃至成佛。他說:女人在宗教、社會、家庭中與男人是平等的。孝敬母親是通往天堂之路,妻子是丈夫的朋友等等。承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允許婦女在他的僧團中出家,她們的比丘一樣享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在當時提出這樣的口號是非常偉大、有著深遠意義的。甚至有人認為,佛陀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第一人。這我們可以從許多事例中看出。
  
  有一天,佛陀和波斯匿王談話,一個國王的侍者悄悄對波斯匿王說王後生下了一個公主。國王聽了很不高興,因為他們認為女人只能給家庭帶來不幸。佛陀知道後就對波斯匿王說:大王,女孩子是比男孩更好的後代……。在古印度重男輕女的情況下,佛陀能說出這樣的話,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很有現實意義的。當時的印度宗教界沒有哪一個宗教承認婦女的宗教信仰權利,而佛教不僅創立了比丘尼的僧團,而且在比丘尼僧團中既有公主,也有平民的女子,甚至有妓女。她們與比丘一樣自由地生活、修行,享受無上的快樂。當時有一位王後出家,在她出家前,她極不願意見佛陀,因為佛經常用一些詞語說人的外表美是無常的,而王後的容貌在當時可說是非常美麗的。有一天她到寺廟去玩,被廟裡的一座法堂吸引住,就慢慢向法堂走去。佛陀發現她,就用神通變化出一個美女,比這位王後更漂亮。王後被少女的美麗驚呆了,而那位佛陀變現的少女,手裡拿著一把扇子,一會兒就由少女變成老態龍鐘的樣子,頭發白了,牙齒掉了,滿臉的皺紋。最後死了。王後這才認識到外表的美是無常的。心中發出諸多的感歎。佛陀有他心通,知道她在想什麼,就走到王後面前說:人一旦成為欲望的奴隸,自己就象蜘蛛結網一樣,一旦無常來時,一切都完了。要真正解脫,必須放棄世間的一切,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王後被佛陀的話感動,回去征得國王的同意出家成為一個比丘尼。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是承認婦女的地位,讓婦女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幫助婦女認識到自己的潛在力的。
  
  佛陀對在家婦女的態度也是一樣的。在一個家庭中,婦女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她是一個家庭的中心,應當受到尊敬。沒有婦女的家庭不是一個完善的家庭。在佛陀時代就有一位婦女居士的代表,她叫維薩卡。在上座部佛教地區,提起她的名字,人們會肅然起敬。她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七歲時在她爺爺的帶領下,去見佛陀。她聽佛說法後就悟道了,七歲就證了初果。維薩卡有一件價值連城的衣服,有一天忘在寺廟裡。她讓侍女去取,並對侍女說:如果有出家人碰過就不要拿回來了。當時阿難見到了那件衣服,就問佛陀如何處理,佛陀讓他先收起來。侍女來了解了這個情況後就回去告訴維薩卡。維薩卡說不再要這件衣服了,並且讓人拿這件衣服拍賣,因她的衣服太貴,沒人能買得起,她就又自己買下來,用這筆錢建了一座大寺院,供養佛陀。佛陀在這座寺院裡安居結夏好幾次。她是在家女居士的榜樣,她的言行,做事以及她對佛教的貢獻都是我們在家居士應該學習的。她活了120歲,並在120歲時證了阿羅漢果。
  
  有人懷疑婦女能否證阿羅漢果,婦女有沒有這個潛力?應該說有。佛陀的姨媽在涅槃的前一天對佛陀說她要走了。佛陀知道她證果了,就對她說:你應該用神通來告訴大家婦女亦能證阿羅漢果,消除人們的邪見。於是她就大顯神通,人們都驚呆了,因為她顯的神通只有佛陀或阿羅漢才能顯現。在佛經中,說明婦女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羅漢果的例子還有很多。
  
  大乘佛教更進一步主張婦女可以成佛。《法華經》上就有龍女成佛的故事。她們所證的果位和智慧與男人一樣。在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菩薩要數觀世音菩薩。他很久以前就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他有三十二相。但為什麼在大乘佛教中他以女人的形象出現呢?因為他可以根據眾生的不同需要而化現各種形象,度化眾生。觀世音菩薩在大乘佛教中現女人身,說明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她們的慈悲博愛與男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怎樣才能算是一名佛教女信徒呢?作為一名佛教徒,首先最起碼要舉行三皈依儀式。這種儀式在大乘佛教中只舉行一次,而在上座部每天都要皈依一次。無論是在家、出家,目的是表明自己是三寶弟子,是佛教徒。而且光皈依還不行,應知道為什麼要皈依。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盲目地信仰。作為在家女佛教徒,應具備社會上一般婦女所具備的品德,樂善好施,勤儉節約,有知識又有宗教道德情操,才算是一位合格的在家女佛教徒。佛陀對婦女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十條要求:一要有虔誠的佛教信仰;二要有慚愧心、報恩心。佛教徒應報四重恩,尤其是報父母恩,要孝敬父母;三要不輕易發脾氣,因為發脾氣無論是對男教徒還是女教徒來講,都是不好的行為;四要忍辱有涵養,沒有嫉妒心,要隨喜功德;五要喜好布施,不吝啬,自己有的或者是別人沒有的,能給就給,不要有回報心;六要行為純潔,遵守社會道德;七要有知識,不但是社會知識,所有的知識都要懂一些,所謂菩薩五明;八要對人熱情;九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清靜的心態,遇到不愉快的事,要處之泰然;十要有智慧。對在家教徒來講,能分清什麼是善惡。
  
  婦女在家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她是家庭的核心。所以佛教承認美滿家庭的重要性及其現實意義。美滿、安樂、幸福的家庭也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一名家庭婦女呢?佛陀說有幾個方面:首先要丈夫關懷、照顧好自己的妻子,有責任和義務提供給妻子物質生活的條件。妻子應尊敬、愛戴、友好地聽從丈夫一切善意的安排,同時對自己家庭財產應有效地控制並保持收支平衡,使收大於支,合理地使用金錢。這裡佛陀講了四點:1.用於日常生活,提高生活水平;2.再投資;3.供養出家人,行慈善事業;4.儲存起來,以備急用。佛教婦女應該把佛陀的教導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把佛法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上座部佛教國家,佛法即是生活之道。學佛的人信仰和生活產生矛盾時應具備八種品德。能夠做到這八種,才算是一位好的佛教婦女:一、合理的組織、安排家中的一切事務;二、關心照顧好家中傭人及一切家中服務的人員,如果他們有困難,就幫助他們解決;三、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丈夫感到幸福快樂,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丈夫感到家庭的溫暖;四、保管好自己的家庭財產,懂得珍惜、愛護、不浪費;五、虔誠的佛教信仰,身口意三業清淨,要奉行五戒十章;六、行為要純潔、檢點,不從事任何不正當的事情,不販毒、不賣淫、不殺生等,要從事正業;七、慈悲善良,有同情心,在別人痛苦的時候應熱情幫助,使其擺脫痛苦;八、要布施而不求報恩,行真正的無相布施。
  
  作為一名佛教婦女,對家庭的一切事情都有責任和義務來保護,要有奉獻精神。我們前面提到的維薩卡,她是佛陀當年的大護法,在她出嫁時她父親向她提出了十條怎樣做一個賢妻良母的忠告:一、不要把家裡的火帶到外面,也就是在外人面前不說自己家人的好壞;二、不把外面的火帶到家裡,不在家裡說外人的不好;三、借東西要借給有借有還的人;四、不要把東西借給那些有借無還的人;五、應幫助窮朋友,即使他們借了東西不還也要借給他;六、看到公婆和丈夫回來應起身相迎,對丈夫要相敬如賓;七、吃飯前應看親人是否已被服務好,傭人也要照顧好;八、睡前應檢查好一切是否安全,傭人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除生病外,婦女一般白天是不能睡覺的;九、對待親人要象對火一樣謹慎小心;十、對待公婆要象對待神一樣尊敬。佛陀贊美有高尚品德的婦女,認為只有這樣的婦女才是一位好的家庭婦女,也才是一位好的佛教婦女。
  
  那對於不好的婦女,佛陀又是如何對待的呢?佛陀時代的印度有一個富有的尊者,也是佛陀的大護法,叫齊格多,他的富有可與國王、太子相比。但他有一個很頭痛的兒媳婦,好吃懶做不干活,而且常發脾氣,對公婆不好。有一天佛陀去齊格多尊者家應供,聽到屋裡的吵鬧聲,因為佛陀走到哪裡,哪裡就鴉雀無聲,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所以聽到吵鬧聲很奇怪,就問尊者是誰在屋裡吵吵鬧鬧,尊者就說是他兒媳輸迦陀。他的兒媳婦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從小嬌生慣養,不懂禮貌,不孝父母,更不懂尊敬佛陀。佛陀說你把她叫出來,我跟她講幾句話。佛陀就啟發她,給她講了古今存在的七種妻子:1.麻煩妻子:心懷惡意,殘忍無情,喜歡其他的男人,疏遠自己的丈夫,給別人帶來煩惱;2.賊妻子:對自己丈夫掙的錢不珍惜,鋪張浪費,就象賊一樣掏自己丈夫的辛苦費;3.貴族妻子:象貴婦人,粗魯惡語傷人,好吃懶做,剝削別人的勞動果實;4.母親妻子:善良悲憫,愛護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珍惜丈夫掙的錢,母親一樣慈心;5.妹妹妻子:尊敬愛護丈夫象妹妹愛哥哥一樣,根據丈夫的喜愛調節自己的生活,勇於犧牲自己的利益隨順丈夫;6.朋友妻子:見了丈夫就象見了很久沒有見面的朋友一樣高興,善良、忠貞;7.慈女妻子:受到傷害時可以忍受,不嗔不恨,時常處理好自己丈夫的喜好。佛陀就問輸迦陀,這幾種妻子中的“麻煩妻子、賊妻子、貴族妻子”是壞妻子;“母親妻子、妹妹妻子、朋友妻子、慈女妻子”是好妻子。你願意做好妻子還是壞妻子。輸迦陀說願做好妻子。在當今社會,也同樣適用。怎樣才能使家庭美滿、婆媳關系融洽呢?這是每個女居士應該考慮的問題。要孝敬父母,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受父母的關心照顧,所以應報恩。而且你現在如何照顧你的父母,將是你自己子女的榜樣。這也是因果報應。
  
  在我們生活的大舞台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無論是主角、配角,只要能夠扮演好就是成功者。就象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經過努力雖然失敗了也是勝利者。所以在社會中應找到各自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潛力。一個社會是由各種力量組成,相互作用的牽制。只有平等才能發展。男女平等不是說一定要女的干男人干的事。只要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其它人平等競爭,不受阻撓,就是平等。但是婦女在實踐中會遇到許多麻煩。一個女孩如果一生下來就當男孩來對待,那麼她長大以後,性格會不會變呢?我認為不可能。因為從生理到心理都決定了她是個女人。有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個從未見過世面的徒弟在深山裡修行了很長時間,有一天師父病了,叫徒弟上街去買藥,臨行前師父對徒弟說:街上那些長長頭發,穿花衣服的都是老虎,會吃人的,千萬不要理他們。徒弟從街上把藥回來後就對師父說:師父呀,我就喜歡那些老虎,您給我弄一個老虎回來吧。這說明人的本性從各方面早就決定了。佛陀從兩個方面看待婦女,從生理和心理上。因為大多數婦女心地善良,所以先給他們講布施,爾後講持戒,佛陀本來不提倡婦女出家,因為出家是為了了生死,而生死的根本是斷欲。婦女的感情比較深一些,是解脫的障礙,因此就困難一些。佛說男女平等是在佛性上平等,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佛陀在剛成道時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說明每個人都有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從理體上說,佛沒有煩惱,所以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而我們呢?因為有煩惱,所以看一切眾生是形形色色的,有好壞的分別心,但分別心雖是虛妄的,作為緣起法它還是存在的。從真谛上講,人人都有佛性,這是平等的;從俗谛上講,我們是凡夫尚未證到佛性,是不平等的。所以佛與眾生在俗谛上講是不可能平等的。男女平等也是如此,雖然男女都有成佛的機會,但由於自身的條件不同,當然有快有慢,即使同是男人,也有智慧和愚癡的差別。婦女的某些特點決定了她自身在修行上的障礙。從業力來看,我們之所以成為男人或女人,都是前世的業力決定的。佛陀所證智慧廣大無礙,對一切事物無分別心,所以認為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但從現實和傳統習慣中看還是不平等的。
  
  在佛經及戒律中我們可以發現有許多對待婦女不公正的地方,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
  
  第一,佛陀說法是應機說法。對於不同的眾生說不同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是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種矛盾不是佛陀造成的,是由於每一個人對佛陀所說的法的理解角度不同而造成佛經上的這種現象。
  
  第二,佛法不違世間法,佛法以世間法為基礎,所以包括世間法。佛陀時代的婦女地位很低,佛陀是一位改革者,但為了適應社會環境,采取了很多方便權巧的方法。使佛教能在社會上立住腳,以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佛法不違世間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上座部佛經中說:佛陀一開始並沒有制定戒律,在傳教十五年後,才開始制定戒律。當時只說一句善來比丘,一個普通人就可以成為一個出家人,沒有什麼儀式。我們知道提婆達多是佛教最大的敵人,是佛的堂弟。他想叫佛陀讓位給他,由他來領導僧團。他對佛陀說:你年紀大了,讓我來領導吧。為了求得在家人的供養,他向佛提出五點意見:一、住深山老林,二、出家人以乞食為生,三、穿糞掃衣,四、在樹下坐禅,五、素食。佛陀對提婆達多說,能守則守,不守也不反對。可見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出家人都住在深山裡那麼由誰來弘法呢?都乞食,遇到饑荒怎麼辦?佛法也就不可能傳到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就會受到限制。佛陀的一代言教大約是在佛涅槃後四、五百年時才由文字記載下來的。在此之前都是師徒間口口相傳,所以難免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後來在結集經典時,婦女被排除在外,所以婦女的很多權益沒有受到保護。一些當時社會上的傳統習慣也慢慢進入佛教中。佛涅槃後,迦葉尊者准備把佛的言論歸類記載,因為當時有一個比丘見佛涅槃了就很高興,說佛陀在世時什麼都不能干,現在佛陀不在了,什麼都可以做了。迦葉尊者為了維護佛法的純潔性,組織了第一次佛經的結集。以迦葉尊者為首的保守派一開始就以五事斥責阿難,因為婦女加入僧團是由於阿難的請求。並在結集時不允許比丘尼參加,取締了比丘尼在僧團中的地位。到公元四世紀,更由於婆羅門教的復興,當時的僧人,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適應當時社會的種種思潮,在很多著作中,反映出一些對婦女不平等的觀點。這是一些非常實在的客觀原因。
  
  另外對於比丘尼八敬法的問題。有人認為八敬法反映了佛教對出家婦女的不平等思想。八敬法指對比丘尼的八個要求:一、百歲比丘尼見到新受戒的比丘亦應起身相迎,甚至禮拜;二、比丘尼不應誹謗、辱罵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說比丘之過;四、比丘尼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比丘尼應在半月內求比丘講法;七、比丘尼不可在比丘住的地方安居;八、比丘尼要在安居結束時在兩眾面前忏悔。有人說八敬法是對婦女的不平等,有人說八敬法非佛說,有的學者認為八敬法不符合佛陀對婦女的本懷,有的則認為從社會背景來看,有可能是佛陀說的。但佛說八敬法並非岐視婦女,而是為了保護婦女。所以我們應了解八敬法制定的具體背景及歷史原因。
  
  在佛陀第一次回故鄉時,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已經去世,她的養母摩诃波阇波提要求出家被佛陀拒絕了,沒有說明原因。佛陀離開家鄉後不久,她的養母就自己剃了頭發和釋迦族的五百婦女長途跋涉來到當時佛說法的地方,准備再次向佛陀請求,允許她們出家。因怕佛陀再次拒絕,所以就在寺院門外哭泣,阿難聽到後就去問為什麼。佛陀的養母就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並請阿難在佛陀面前為她們說情。阿難就去向佛陀求情,但還是遭到拒絕。阿難就問佛陀:您不讓婦女出家,是不是因為她們不能證果。佛陀說:並非如此,她們有能力證果。阿難又問:那為什麼不允許婦女了家?佛陀說:我可以同意她們出家,但是她們必須接受八敬法。阿難就把這些話告訴了佛陀的養母。她們欣然接受。那麼,佛陀既然承認她們有能力證果,為什麼不讓她們出家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佛是全智全悲的,可以觀察眾生的因緣,如果輕易讓婦女出家,她們不會珍惜這個殊勝的因緣。第二、要求出家的婦女多是釋迦族的,佛陀馬上答應會遭到外道的誹謗,而認為佛教是家庭宗教,因為出家的比丘大多也是釋迦族的。第三、佛預見婦女出家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婦女加入僧團便脫離了社會和家庭,沒有任何牽掛,但她們仍需要有人保護,而她們又不能和比丘住在一起,誰來保護她們呢?因為當時的印度很亂,所以很難保證婦女的安全,這就是開始佛陀拒絕婦女出家的原因。那麼佛陀後來既然同意婦女出家,為什麼又要制定八敬法呢?這個問題也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討論。首先,如果比丘與比丘尼住在一起會引起腐敗,破壞僧團的清淨與名譽;佛陀看到這一點就非常慎重,在佛教內部,只有有學(未證果的人)和無學(證四果的人)的區別,沒有比丘與比丘尼的區別,所以沒有領導與被領導的區別。第二、因為當時的尼眾僧團剛剛建立,需要僧眾來領導,亦僅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沒有不平等關系。第三、佛陀對阿難說:婦女如果不在佛教中求出家,佛法會很長久地住世,因為同意婦女出家,我所說的法的壽命會縮短。所以佛制戒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佛法,保護比丘尼不受外來的侵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是在承認男女差別的同時主張男女平等的,是充分尊重婦女權益的。謝謝大家。(根據錄音整理)

 

上一篇:學愚教授:佛陀的形象
下一篇:學愚教授:學愚教授談佛教戒律的時代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