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業露華:論宗教道德在社會主義階段的變化及作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論宗教道德在社會主義階段的變化及作用

  業露華

  宗教倫理和道德學說是宗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是宗教修行實踐的指導,是宗教徒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和原則,對宗教的發展和流傳起著重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宗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說教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學理論,對教徒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在當前,要充分發揮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對宗教教義及宗教道德學說作出新的闡述和诠釋,使之能更加適應社會和歷史的發展。

  作者業露華,1952年生,哲學碩士、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上海宗教學會副會長。

  當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變革和發展時期。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更加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近20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始終處在世界的前列。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給人民帶來了確確實實的好處,但也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作為上層建築領域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領域,也必然會感受到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巨大沖擊。變化和發展的社會迫使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理想和道德規范都進行相應的調整。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必將發生重大變化,包括思想道德在內的一部分優良的文化傳統,將作為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受到人們的重視,並得到大力發揚;一部分不太適應歷史發展但經過適當的調整揚棄,通過新的诠釋和演繹,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得到發揚;而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則必將被人們拋棄,遭到歷史的淘汰。

  一

  宗教倫理和道德學說是宗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倫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現象,由於宗教本身的構成十分復雜,因此對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學者們可以從各種不同角度、各個學科領域對其進行研究。大致而言,宗教的構成,從人的內心活動,或者說從精神現象來分析,它包括人的宗教觀念、由宗教觀念而產生的宗教感情和宗教體驗,包括宗教儀式經典和組織形式等。如果仔細考察一下,在構成宗教的諸多因素中,宗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始終貫穿其中。它既是宗教神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宗教修行實踐的指導,是宗教徒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和原則。因此宗教的倫理思想學說本身對宗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對宗教的流傳也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宗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說教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學理論,在教徒中有著更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對教徒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了解宗教問題,就必須研究宗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要深入了解宗教道德在宗教徒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影響和所起的作用。當前,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宗教的教義思想在一部分信教群眾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宗教的道德說教還在一定的社會領域內發揮作用,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宗教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變化和作用。

  宗教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究竟起著什麼作用,這不僅是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研究這一問題,既有深刻的理論意義,也有重大的實際意義。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存在著多種宗教信仰。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信仰各種宗教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達一億多。此外,我國的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還往往和民間存在的大量鬼神觀念和祖先崇拜習俗緊密結合,在民間有著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國還有若干少數民族幾乎全民信奉某一種宗教,在這些民族地區,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及生活習慣融合在一起,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並在這些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成為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面對如此錯綜復雜而又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民族性和復雜性的宗教現狀,必須認真研究,慎重對待。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在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問題上有著正反兩方面深刻的經驗和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也引起了人們對宗教問題的重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書記處在80年代初就曾對我國的宗教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並於1982年頒發了《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這一在宗教問題上具有指導意義的重要文件,從理論上對我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宗教狀況作了客觀的、科學的分析。中共中央在關於印發這一文件的通知中還提出,希望各級黨委在集中力量做好當前工作的前提下,用兩三年時間對自己主管的地區和部門的工作進行認真調查研究,系統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形成一套適合本地區本部門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辦法。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不久,思想理論戰線撥亂反正的任務非常艱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書記處將研究宗教問題放在顯著的位置,並認為通過宗教問題的總結可以得到啟發,促進其他各方面的工作總結,由此可見宗教問題的重要性。這一文件通過對我國當代宗教現狀的分析,指出了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的原因,號召全黨要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問題的長期性務必有足夠的清醒認識,並且明確指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是使宗教信仰問題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對待與處理宗教問題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是聯合信教與不信教的群眾,把他們的意志與力量都集中到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目標上來。自那時起,黨的關於宗教問題的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逐步發展深化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1990年12月,李鵬同志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正確對待和處理宗教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1993年江澤民同志又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了關於宗教問題的三句話:一,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二

  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更應發揮宗教教義中某些積極因素,以利於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團結。一方面,如何盡力發揮宗教倫理和道德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使之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還是大有可為的。另一方面也是我國宗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我國還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國疆域廣闊,地大物博,但南北和東西各地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經濟和文化發展也極不平衡。居住在不同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就有明顯區別,東南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差別。我國的文化可以說是由多元文化融合而成,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五十多個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而我國廣大的邊疆地區大多數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這些少數民族往往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他們的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宗教,也必然是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的。宗教在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使它們的表現形態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所發揮的社會功能也各不相同。

  在我國現有的五大宗教中,唯有道教是在我國形成的本土宗教,理所當然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佛教傳入我國時間較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與本土文化相融合,以大乘佛教思想為主體的中國佛教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宗教之一,並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以儒家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佛道兩教教義思想相融合,形成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發展趨勢。伊斯蘭教則與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主要流行在回族、維吾爾等十個少數民族中,並與這些民族文化相結合而形成自己的特點。天主教和基督教基本上是伴隨著近代帝國主義的侵入而發展起來,雖然傳入中國後也不同程度地實行了本土化,但相比之下,總還帶有較濃厚的西方價值觀和西方文化特點。五大宗教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發展歷史,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所以流傳的地區和影響的人群也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個宗教,在各個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會形成不同的特點和產生不同的社會影響和作用。例如散居在廣大漢族地區的回族同胞與西北民族聚居地區的回族同胞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特點的宗教習俗。東南沿海地區群眾信奉的佛教與內地其他地方群眾信奉的佛教,表現形式也不完全一樣。在知識階層中流行的宗教信仰和一般信眾所信奉的宗教,其內容和層次也不盡相同。所有這些不同的特點都有可能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找到發揮自己作用的地方。

  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具有許多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為宗教發揮積極作用提供了舞台。建國50年來,我們雖然在祖國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令世人注目,也引起國人無比自豪,但無論如何,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還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這表現在生產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人口的絕大多數還是農業人口,國內還存在著許多文盲,國民的基礎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素質處於較低的程度。與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相比,我們目前的經濟還相對落後,科學技術的發展還遠遠跟不上先進國家,法制建設還不完備,社會上還存在大量不如人意的現象。在國際上,敵對勢力常常企圖把民族和宗教問題作為對我國進行干涉的突破口。如何發揮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使宗教倫理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有利因素,更是一個重要的,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發揮宗教道德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也是在我國當前社會條件下宗教存在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盡管我國是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但畢竟是社會主義制度,是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國家,占社會主導地位的世界觀與宗教信仰的世界觀在本質上是對立的。因此從整個世界觀來看,是有本質區別的。從宗教與政治關系來看,宗教與政治相分離是現代國家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在我國歷史上基本沒有出現全國范圍內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現在國家也不可能允許宗教來干預政治問題,因此宗教在這一方面不可能發揮什麼有效的影響。

  宗教要在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中生存和發展,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那麼只有積極發揮宗教倫理道德思想方面的某些積極因素,從而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從宗教道德與社會道德的關系來看:道德是一種歷史范疇,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形成,同時也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道德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它受經濟基礎發展的制約;隨著經濟關系的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道德觀念,包括道德理想、道德標准、道德范疇等。在一個社會中,必定有一個占主導地位的道德系統,它主導著整個社會的道德趨向。但是,社會是復雜的,特別是現代社會呈現一種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因此,道德觀念和道德標准也將是多層次的。社會上除了占主導地位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則外,還應該有代表各個不同社會集團利益的不同道德標准和道德范疇。一般來說,一個社會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代表了這個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除此以外的各種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和道德准則,既然代表了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從各種不同角度去分析,社會的道德系統還可以具體分解為家庭道德、職業道德、商業道德等多種多樣的道德范疇。各種各樣的道德體系,既然同處於一個社會環境之中,那麼就必定具有某些共性,從屬於某一個共同的、帶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道德系統。但是,它們各自又有自己的特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而又共同從屬於某一體系的關系,構成了社會道德的多層次性,而宗教道德,正是這種多層次的道德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宗教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宗教是產生於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的,它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所有的宗教徒,首先必須是一個生活於社會中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因此他必須遵循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宗教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宗教團體是由一些具有某種特定信仰的人們所組成,因此宗教的倫理思想、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也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對神的信仰和服從是宗教道德原則的出發點,也是宗教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的主要特點。此外,宗教道德必須適合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才有可能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舉例來說,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將近二千年歷史,佛教文化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佛教傳入初期,由於其出家、毀服、不拜王者等做法,引起了人們激烈的反對。出家被人們認為是不孝,毀服被認為不合禮法,不拜王者被認為是不忠。印度佛教行實乞食制,在中國則被認為是不勞而獲,是寄生生活。諸如此類的問題,引起了中國歷史上的儒佛道之爭。在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佛教學者們不斷吸收、融攝中國的傳統思想學說,不斷調整和協調它們之間的關系,才使佛教能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而延續至今。佛教如此,其它宗教也是這樣,例如十七、十八世紀時西方教會及其來華傳教士在關於在華傳教問題上發生的禮儀之爭,實際上也牽涉到西方宗教的教義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之間的差異。

  從宗教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來看,宗教道德學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例如,原始佛教時期的道德觀和部派、大乘佛教的道德觀就不完全一樣。相傳佛教最初的分派就與此有關。在西方,基督教的發展過程也是這樣。最初,它反映了受羅馬帝國壓迫的各民族人民的呼聲,後來漸漸演變成為在歐洲占統治地位的中世紀教會,再後來又發展出體現資本主義倫理精神的新教。在這發展演變過程中,一些舊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倫理觀和道德思想不斷被拋棄,或經過改造後被賦予新的涵義,使之適應社會形勢的發展,同時形成一些新的道德思想。只有通過這種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宗教才可能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形勢,才可能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下去。

  在社會主義時期,社會的道德也是多層次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理想和道德觀固然是我們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倫理思想和道德體系,但是我們不可能期望在當前每一個人都會去實踐這樣一種道德理想和道德標准。特別是在我們的社會生產力尚不夠發達,社會發展還不平衡,社會上還存在各種各樣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時,當宗教教義思想還在相當一部分人的頭腦中有著重要影響時,只有發揮多層次道德體系,包括宗教道德體系中有利於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部分,才能起到盡可能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早日完成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方面的內容,其根本任務和目標是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決議》指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應當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同時要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一切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於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於履行公民權利與義務,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團結和引導億萬人民積極向上,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文件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和目標以及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決議要求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時,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的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並鼓勵一切包括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等方面的思想道德,從而盡可能多地團結人民,發揮人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在此我們可以看出,宗教道德在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追求真善美,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等方面是可以發揮許多作用的。

  在當前,如何才能有效地發揮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更好地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呢?

  首先,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對社會主義時期的宗教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估。不要抓住信仰方面的差異不放,應當看到,在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祖國這一點上,宗教徒和非宗教徒是一致的,愛國愛教是當前我國宗教界對教徒的基本要求,在這一問題上,不能把意識形態和世界觀方面的差異放在首位。

  應當充分發揮愛國宗教組織、宗教界愛國人士以及廣大信教群眾的積極性。多年來的歷史事實證明,愛國的宗教組織、宗教界愛國人士以及廣大信教群眾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他們願意發揮宗教教義中的積極因素,努力使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他們是宗教道德理想的具體實踐者。他們生活在社會中,既要遵循社會的普遍道德原則,又受著宗教教義和道德說教之約束,遵循宗教的道德規范。因此要發揮其積極性,使他們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要發揮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還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宗教的研究。一方面,必須進一步開展對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包括宗教在社會主義時期的地位、作用、所面臨的問題等的研究。另一方面,宗教界本身也應對宗教教義、宗教神學以及宗教道德學說作出新的闡述和诠釋,使之能更加適應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只有這兩方面的研究深入了、發展了,才能更好地發揮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化被動為主動,更好地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如何發揚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不僅是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實踐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還有待於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希望,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一步落實,隨著社會各方面對宗教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宗教將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上一篇:業露華:達賴和班禅的稱號是怎樣形成的
下一篇:慧光法師:修道便是積福求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