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利樂有情
六祖大師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是給世間之人的生活以指導的佛教。人間,是佛教常駐的人間,是使佛教立地生根的人間。即世而出世,這就是佛教積極進取的方向。趙樸初會長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並在一九八七年通過中國佛教協會五屆會議將“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加入《中國佛教協會章程》,對佛教的迅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人間佛教”作為一種現代佛教思想體系,最早是太虛大師(1890-1947)在 20世紀初期提出的。當時佛法久衰不振,僧侶戒律廢弛,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只知道佛法能夠超脫塵俗往生淨土,一心只求死後到極樂世界去,對現世缺乏必要的關注和助益,而且由於世俗百姓的長期愚昧而對於佛教中摻入的鬼怪產生了迷信,更有一些對佛法的偏見非常流行。所以太虛大師為了正本清源,根除弊端,提出了人間佛教這一思想。而了解這一思想的背景與內涵,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佛教即世而出世的積極進取思想。
就其內涵而言,人間佛教雖然是由太虛大師提出來的,但其歷史淵源,卻可上溯到釋迦牟尼那裡,與佛祖的思想完全契合。釋加牟尼佛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度生也在人間,他的一生,正是佛教即世而出世的具體體現。釋加牟尼這個名字的本意就是釋加族的聖人的意思,可見,即使已經覺悟成佛,佛祖仍然沒有完全拋棄自己的族姓。經文記載,釋加牟尼的父親亡故之時,釋加牟尼仍然要趕回去親自為父親送葬。《增一阿含經》裡佛說自己“用人間之食”,“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釋加牟尼的出家修行,正是為了解決人世間普通民眾生老病死等人生最重大的根本問題。釋加牟尼成佛之後,仍然不忘大眾悲苦,憐憫眾生求法不易,所以一生普行教化,足跡所及,遍於印度恆河兩岸大地。即使用中國儒家的觀點來看,我佛釋迦牟尼一生也完全做到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個當之無愧的“仁者”。為了尋求真理,尋求人生的真谛,他毅然拋棄王公貴族的安逸生活,獻身於追求智慧和覺悟世人的偉大事業,這種氣概和功業,是遠遠超過什麼“轉輪聖王”等人間帝王,所以才號稱“大雄”。
我佛釋迦牟尼四十九年說法的聽眾,絕大多數都是人世間的普通人,三藏經文的主要內容,是告訴人們如何解決人間修行的各種疑難問題。佛經明言,惟有在人間為人,才最能夠秉受佛法,才最能夠修行解脫,所以我佛釋迦牟尼四十九年間與弟子游化人間,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說明了在人間生活中如何修行,在生活中如何對佛法進行圓滿實踐。所以佛教從一開始產生,就是人間的佛教;而人間有了佛教,就可以用佛法來解決人間修行的各種問題。《增一阿含經》中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這說明我佛釋迦牟尼在人間傳授佛法的根本要義,這是佛教的基本點,也是佛法修行的基本點。
佛法與世間是同在的關系,我們要在人世修行佛法,佛法絕不是完全脫離人間的另一個孤立世界。對一個佛法修行者來說,不能執著於“世間”和“出世間 ”的絕對區分。要知道,一個人如果心在修行,那麼他行走坐臥,日常工作都是在修行,不是只有整天念佛打坐才是修行。總之,執著於離開世間去追求覺悟成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