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八萬法門,安心而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怎樣進取

  怎樣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我們在這裡所關注的是最一般的情況,即就一個普通的特別是入門不久的佛

  法參修者而言,怎樣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

  先賢在實踐中走出了很多條進取的道路。如何才能尋求到著手之處?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所偏重的修行法門也不盡相同,這裡只能夠說一說大概。結合筆者的粗淺修行和心得體會,把幾個主要的修行法門以及方便技巧說一說,有說的不對的還要請方家指正。

  對初學者而言,最易於著手的就是“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善事,堅持不懈,才能夠逐漸地,進而完全改變生活的心理的狀況,最終實現“諸惡不做,諸善奉行”。還有一條簡近的道路可以選擇,那就是“以戒為師”。這是佛祖的臨終遺言。把種種不善之事逐一戒除。比如貪執,比如各種不良嗜好,以及各式各樣的虛妄的想法。只有把這些遮蔽人性本質的東西去掉,才能夠恢復本性的光明,照見自身自性。

  在修行之初,也可以以“宏願大誓”鞭策自己,激勵實踐。這些“宏願大誓 ”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呼喊,反映了我們內心深處對覺悟的渴望。不可忽略這種力量,它會隨著我們修行的進益而一天天長大,會成為修行中無堅不摧的力量之源。有了這種力量,我們就可以“克忍力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持能持,難修能修。比如你持嗔戒,大庭廣眾之下,一個人平白無故的一個大嘴巴子扇在你的臉上,你能夠不怒嗎?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但是作為修行者,你就應該一定能夠做到。

  所以說,真正的修行不僅是在理論上說得通、講的透,更要在實踐上做到理事圓融,出入無礙,這才是真正的“圓融無礙”。當年蘇東坡做了一首偈語,自诩“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派人過江專程把這個偈語送給佛印,本來希望佛印會誇獎兩句。可是誰知佛印立即批了“放狗屁”三個字送回。蘇東坡見信大怒,立即匆匆過江,跑了幾十裡路來當面質問。佛印莞爾一笑,這才緩緩送出一句評論:“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 ”

  所謂八風是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其中稱、譏、毀、譽是他人對自己的四種評論:稱許、譏諷、毀謗、贊譽;兩種自己的境遇:順利、衰運,兩種自心感受:痛苦、快樂。蘇東坡自诩“八風吹不動”,但是一遇到別人的诋毀,心中就怒火萬丈,氣沖沖跑過江東來找人算帳!這早已經是大動特動!可見蘇東坡其實一點定力都沒有,都是在紙上的功夫。

  這個小故事很值得修行的人認真回味。三藏雄文數萬卷,每一個佛法修行者至少都讀過幾卷經文,也都會講幾句佛法理論,但是我們從經文中讀到的話,我們身體力行究竟做到了多少?我們每天都要對別人講很多話,這些對他人的要求我們自己究竟能夠做到多少?而這些能夠切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才反映了我們參研佛法的真正水平。

  八萬法門,安心而入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著眾生八萬四千煩惱。這些法門雖然彼此不同,其根源在於各自所針對的人心狀態不同,因而各個法門沒有高低貴賤的差異,關鍵在於能否有效,即修行者應用它能否根治各人自心的種種煩惱,最終是要使得修行者的自心能夠常常處於寂然無住的狀態中。

  下面談一談幾個主要的修行法門。

  比如我佛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經常為四眾弟子開示“四念處”法門,就是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心的空無寂靜,達到對任何事情都“心中了了分明”的狀態。

  這種修行法門在南傳中部《四念處經》記載的比較詳細:

  若有比丘,步入林間,或樹下,或於空寂無人處,跏趺而坐,身軀端直,當前奮起正念,專心系念於出息入息。彼入息時,知道自己正要入息。彼出息時,知道自己正要出息。彼作長入息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長入息”……。

  復次,諸比丘,彼於走路時,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走路”。彼於站立時,心中了了分明,“我在站立”。彼於坐時心中了了分明,“我在坐著”。……彼於行、住、坐、臥、醒、語、默之際,對所有這一切都施以圓滿覺照,心中了了分明。

  諸比丘,彼正感覺樂受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覺樂受”。彼下感覺苦受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覺苦受”。彼正感覺非苦非樂受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覺非苦非樂受”……。

  諸比丘,彼貪欲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貪欲熾盛大”。彼心離貪欲,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貪欲”。彼嗔恚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嗔恚熾盛”。彼心離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嗔恚”。彼愚癡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愚癡熾盛”。彼心離愚癡,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愚癡” ……

  就是說,無論是修行的人還是普通人,心中也有很多念頭,這個修行法門的要求是要修行者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了了分明”,對於心中喜怒哀樂等所有變化也都要“了了分明”,這樣,才算是有了一個修行的基礎,用功的根基。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把握,對自己心中的各種變化毫無覺察的人也可以談修行,這種人其實還根本不知何為修行,修行為何,是個徹徹底底的“門外漢”。所以,這個“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處”法門是修行的一個大法門,可以說是修行的必由之路。

  有很多學佛的人總是覺得壓力大。為什麼呢?他說,你看三藏有經、有律、有論那麼多經書,我只讀了幾卷,還有很多很多沒有讀過,很多很多的佛教理論沒有搞懂呢!實際上大家學佛,特別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其實你不需要明白那麼多佛教理論,什麼唯識啊,華嚴的,都是要花很多精力下去才有弄清楚的可能,而這些高深理論自然有專業的佛法研究者去搞,而你是要修行應用,應用在當下,即刻就要有受益,所以還是要把大部分的力氣和心思用在修行實踐上,完全不必苦讀經書、死讀經書。

  但是只要你想要修行,這一條你就必須要努力抓住:當你自己面對一件事情或處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對於你內心的起心動念你要能夠覺察到、把握到!只有做到了這一條才能夠談修行!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修行狀態非常好,但是當你面對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你對自己內心的反應完全覺察不到,稀裡糊塗,那說明你的修行連門還沒有入!所以,這個“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處”法門就是佛法修行入門關竅之所在。

  而且,從這個“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處”法門來看,我們修行的人應該做到的是七情六欲越來越淡,越來越少,並不是完全沒有。

  比如說你今天生氣了,和人吵架,所以你就很難過:自己修行了半天,這不是白修了嗎?然後你就要後悔半天……然後又遇到一個類似的事情,你又要情緒起伏,你的情緒也總是這樣反反復復,浪費了很多時間……

  其實就修行的基本要求而言,並不要求修行的人完全不生氣、不吵架、不罵人——當然如果你能夠一下子做到這些要求最好——而是要求修行的人在他生氣、吵架、罵人的時候他自己能夠看清自己此時的生氣、吵架、罵人的這些念頭,

  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心裡都有些什麼樣的反應,想做些什麼事,不想做什麼事情……這樣“心中了了分明”之時,他就不僅能夠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舉止,而且很快的他就能夠從自己的情緒中擺脫出來,然後該干什麼就干什麼,也就是普通人所說的“剛剛生完氣,就跟沒事兒人似的”,心中平和,完全看不出剛才的情緒對他的影響。這才是一個修行者的基本情緒狀態。

  現在很多人參禅,而打坐是禅修的基本功,為了禅修更快更好,我們就要注意方法,這裡再談一談坐禅的一些方便法門。

  比如坐禅時肉體痛苦,或者是打瞌睡,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問題,即如何使得身體能夠被調伏。平時我們只要坐一坐禅,就知道我們這個肉身或者叫做色身,很是不容易駕馭。在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間我們好像已經對於這個身體完全控制,似乎可以為所欲為、指哪兒打哪兒,用這個身體去實現我們的各種各樣的目的,不斷地滿足我們心中所產生的種種願望和要求。但是到了我們想要禅定,需要我們的身體完全靜下來的時候,可以說這時候我們與它狹路相逢,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它的表現之後,我們這才發現它並不聽我們的,我們並不是它完全的主宰。比如有很多人一盤腿就會腿痛,痛得讓你受不了,讓你一定要把它放下來!你想讓它不痛,做不到!它一定要疼,疼個沒完沒了,疼得你龇牙咧嘴,你的腿盤多久它就疼多久,讓你的心很難定下來。

  所以一個真正修禅的人,一定要掌握一些調節自己身體的善巧方便,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和法門,即要對自己的身體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可能有的人說:我自己的身體難道我還不了解嗎?確實未必。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身體,也很難把握住它。比如現在你的身體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這個狀態是不是有些上火,你的身體有什麼慢性疾病,它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發作,那一種身體狀態最不舒服,以至於令你容易生氣甚至發怒,林林種種的這些事情你都要非常清楚,而且還要知道對應的解決辦法。

  比如在坐禅中,身體的這裡熱,那裡涼,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很多人在坐禅的時候,身體總會不由自主地發生冷熱變化、松緊抖動以至於突然的大幅度的震動。這些情況在禅修理論中都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解釋,這都是因為坐禅對人的身體所發生的調整作用。在這種調整作用之下,人的身體各自不同,所以有些人這樣,有些人那樣,總體看來就會出現前面所講的種種身體反應和現象。一般來講,這種現象很多,我們也不必一定去追根究底為什麼我這裡熱,為什麼他那裡涼,為什麼我今天熱,為什麼他那天涼,這些感覺都是什麼意思,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等等。你只要知道,每一天的坐禅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一種很好的調整作用,比如你以前緊張的部位可能今天突然放松了,這樣就會有一種很不同的熱的感覺,或者是一個你以前一直不通暢的地方今天經過坐禅突然一陣痛,最後不痛了,其實就是通了,氣血變得通暢了。

  如果要坐禅用功,與我們坐禅的效果關聯最密切的幾件事情是什麼呢?坐禅的效果當然與飲食和睡眠有關,飲食過飽、睡眠不足都可以影響坐禅的效果,這都容易掌握,多注意一下也就不容易出問題。但是有一點特別要注意,就是坐禅時候的用功程度。這個用功程度要因人因時而異,仔細揣摩,用心掂量。用功要有輕有重,有猛有舒,有急有緩。

  對於身體很健康,身體狀態掌握得又比較好的人,他坐禅的時候進取可以非常勇猛,一旦坐下來就會很長時間不起來,就幾乎是天天這樣坐下去,在修行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不回頭,也不向兩邊看,身體也不會出什麼問題有什麼反應。這樣的人可以說是資糧具足,坐禅的效果也就會很好的,他就是越坐越精神,越坐越愛坐。

  但是還有一些人,他們對自己的身體並不能夠那麼掌控得住,痛啊癢啊麻煩事情很多,他總是忍不住,身體也不是那麼好使,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毛病。這種人一旦用心過猛,用功過急,就可能出現很大的反應。這就像是彈簧在壓力下反彈,身體的病痛有時候會反彈得非常嚴重,以至於比原來嚴重得多,或者是身體疲倦非常不聽使喚,心中也是極為厭倦、疲乏,甚至感到修行了無趣味,內心厭煩修行之事。

  我們的身和心對修道來說都是工具,一般來講,它都有一個承受能力和承受范圍,這樣一個極限是因人因時而異的。一般都是在剛剛開始修煉的時候承受力最小,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增長。所以我們要懂得在修行中把握你身心的承受極限,必要時做出調節,可以停下來休息,甚至明天再來。

  這裡面還有一個調節心趣的問題。就是說,你的心裡要保持住對修行之事的興趣,或者說,你要能夠在看似干巴巴的用功中找到樂趣。修行不能僅僅是枯燥乏味的苦行,其實也不是。為了調節好心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在修行進取中發現你的進步,找到你的樂趣。當然,這種樂趣是平平淡淡的,是意氣舒展的。比如有的人打坐的時候,百無聊賴,結果越坐越悶,受不了了,最後就不想坐了。其實就身體來講他還是能坐,如果你讓他繼續坐在那裡,前面給他放一個非常精彩的電影或者是電視劇,保准他能行,甚至是再坐兩三個小時他也能夠堅持下來,哪裡都不會疼。這是什麼問題呀?這就是我們的心理不肯就范,不肯老老實實地修行下去。因為它已經習慣於世俗的樂趣,所以你讓它跟著世俗的東西走可以,按照它原來的習性走它一點毛病也不犯,但是你現在讓它來修道它就不干了。就像是一匹騾子或一匹馬,它不聽你的話,尥蹶子不干活,它罷工了。可是你還不能蠻干,你說這匹騾子這匹馬它不干活,你就狠狠地打它,硬讓它干,那最後它往往就失控了。所以如果你要打坐修行,你就一定要學會跟你的身心周旋,用力用功不要太猛。比如我們打坐可以坐一坐再走一走,打坐的時間要量力而行,開始一般不超過一個半小時,一般也就是一個小時。打坐完你應該是比較精神,心上還有余力,這樣才能夠不悶不倦。我們這個身心,就像小孩子一樣,有時要哄著他往前走,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貪功冒進。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會有一些心靈的結,有一些大喜、大怒、大哀、大憂的問題郁集於胸,沒有完全解決掉,這是因為我們在事理上沒有完全把它想得開,在心氣上沒有完全理的順。這些問題平時還看不出來,自己往往還不知道,但是等到你在禅堂裡一坐,讓你靜下來內觀自心的時候這些心結立刻就出現了,很快很猛,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一樣突然爆炸,能夠把你嚇一跳。比如說,這個人在某個時候說了句什麼話當時曾經讓我非常惱火,本來已經過去了,我也沒有多想,今天一白天都沒有事,但是等到我靜坐的時候就把他這句話想起來了,怎麼這麼氣人呢!立刻火氣就上來了,出氣都喘不勻了,怎麼辦呢?你想把它壓制住,結果壓了一會兒,根本沒有用,腦子裡想的就是怎麼回擊他、報復他,想扇他一個大嘴巴……算了,只好不坐了,休息了。

  進一步而言,除了這些大喜、大怒、大哀、大憂的問題之外,我們心裡其實還有很多小一些的情結,比如有些事物我們一想就特別高興,或者是特別向往,或者是心特別浮動。每個人的心結都根據個人的習氣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不一樣。比如一個有文才的人,他就很可能在打坐的時候突然文思泉湧、妙語連珠,恨不得馬上拿筆拿紙,唰唰唰都寫下來……另一個人比如說愛下象棋,也許他打坐坐到深處,突然冒出很多靈感,以前想不出來的招法忽然都想出來了:這個局

  其實可以這麼解,我這麼一下,他就一定會這樣,那我就這樣……有的人也許是個搞數學的,打坐的時候,突然對一個數學問題狂想不止,數學公式在腦子裡亂飛,那演算比平時可真是快多了……打坐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打坐明明就是求靜的,結果靜還沒有靜下來,動倒是動的飛快。

  這時候就要靠你自己的心力來破解它。一旦接觸到這個心結,要能夠用空的智慧來觀照它,要想得開,也要能放得下。其實使你生氣的那個事情早已經結束了,都是你的心理還停留在那裡,你的心裡有了沾染,這都是留在你心裡的那些影像在作怪。如果你討厭的人,在你心裡出現的時候,你就要多想一想他對你的好處,你要用感恩的心,來平復你心中的這個記恨的念頭。如果是你非常貪著的那個東西在你心裡出現,你就要能夠看到它的無常、它的苦、它的令人厭惡的一面。

  比如就是色欲的問題。你不是喜歡美女嗎,比如上午你看到了一個美女怎麼怎麼樣,如果你的心一動,往往等到你打坐,想要把心定下來的時候,頭腦裡面很多亂七八糟的念頭就出來了。這時候你就應該想起佛祖教的“不淨觀”法門。你美女不也是人嗎,也是七竅流膿的一塊臭肉,渾身也都是微生物,肚子裡面一條大腸,腸子裡面裝著那麼多髒東西……想到這裡你的性欲就應該沒有了。還有更直接的“白骨觀”法門,你看那美女,就是一具白森森的一具骷髅!咯嗒咯嗒地在動,還對你笑呢……你怕不怕?既然怕,那你還對她念念不忘干什麼呢?

  所以當你的心力足夠的時候,一個心結的出現,正是你徹底解決這個心結的時刻,也就是你可以取得進步的時候。所以我們修行不是要繞開心中的或大或小或顯或隱的這些問題,而是要真正地解決它們。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面都可以說是曲折幽深,或者說是盤根錯節,裡面藏著很多很多沒有舒暢的或者是沒有松開的東西,平時我們都很難覺察到它,而在靜坐時它就可以直直地冒出來,這正是我們修行要解決的問題。

  不要以為這些不是修行,這些才是真修行,才是真正解決我們煩惱的時候,才是根治我們的我執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眾法空相”,都知道要消除“我執”,但是這僅僅是“理”,關鍵是“行”。“我執”在不同的人心裡不一樣,其具體的直接的表現就是這些心結。這就是你的分別心、好勝心、貪執心,就是你的我執、我慢、我疑,就是這些讓你心動不已的事物,所以打坐首先要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越好,我們身心就越健康、越舒坦。你的修行就會進步越多,對佛法的證見也就會越深。

  在有的情況下,這個突然出現的心結力量過於強大,比如就是你非常討厭的人或事在心中這麼一出現,你的怒火立刻就上來了,想忍也忍不住,心力功夫想用也用不上,那麼怎麼辦?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放松一下,把你從修行的事情上游離開,找一個不相關的事情去做一做,看看書,寫寫字,都可以。本來這個心結是要往你去破除的,但是目前它過於強大,你暫時沒辦法排解它,沒辦法掌控它,那你就先讓一讓,退一退,讓你的心先輕松一下,玩一玩,等到因緣具足、心裡充足的時候再來解決它,特別是找一個心力最足的時候來解決它。

  那麼,什麼時候心力最足呢?

  在禅修的過程中,要提高你的心力,有幾件事情特別重要。第一,不能吃得太飽。你吃得太飽就容易打瞌睡,氣血都在腸胃裡面。這時候心力就提不起來。所以吃飯一般只能吃七八分飽,剛剛好,這時候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就應該堅決放下碗筷。第二,不能事情太多。人每天總是有幾件事情要處理的,但是你如果要心力高、心力強,就一定要事情少,做事情總是要消耗心力的,而且事情多

  就會對修行有很多打擾。比如你剛剛盤坐出一點滋味兒,有個電話來了,你接還是不接。還有一些也比較重要,比如睡眠要比較充足,情緒比較穩定,心無旁骛,這時候的心力就可以調的比較高。如果以上的這幾個方面都做到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修行打坐,如果你的心結突然出現,由於你的心力強,所以你就比較容易控制住他,把它消除掉。反過來講,當你的身心不是處於最佳狀況的時候,你的心力很差,這時候你用功修行,結果你的心結出現了,由於你心力弱,所以它就顯得非常強,那麼你就很難把這一關度越過去。總體上來說,禅修是一項非常精密、精細、精微的工作,需要長期的耐心的努力,付出很多很多的精力。我們總是在跟自己的身心周旋,我們是在跟自己多生多劫的習氣周旋。所以你既要有耐心還要有韌性,要精進不息、慎勿放逸,一直堅持下去。

  以上講的這些都是打坐禅修時調整身心的善巧方便。就修行而言,如果能夠保持住慎勿放逸,常修不懈就已經很好了,太急太猛反而不能夠保持長久。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大致定下來一個用功的標准。

 

上一篇: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1、為什麼進取 人間佛教,利樂有情
下一篇:張朋: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以戒為師,定慧雙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