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境法師:四禅八定(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四禅八定
 
前言
 
時間很快,上個月,十月五號《金剛經》講完的,到現在一個多月。四禅八定,是在講經的時候,有兩位居士提出來的問題,當時的時間不夠用,所以留待以後--安排在現在來講這個問題。
 
甲一、學習者(分三科)
 
四禅八定在佛法裡邊,戒定慧裡邊是屬於定學的,學習禅的人是應該要學習的,應該要多多的學習的。我寫了一個目次,照這個講,我一共是分了四段:
 
第一段是學習者。說學習禅的人,誰是學習禅的人。在我們這個世間上,人是很多的,但是若是分類的話,大約是有三種人,一種是求欲樂的人,一種是求三昧樂的人,一種是求涅槃樂的人。這個樂,安樂,或者是快樂,是人所追求的,在佛法裡邊來說,就是分這麼三種樂,大約地說分這三種快樂。
 
乙一、求欲樂的人
 
這個欲樂也叫做五欲樂,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樂,如意的色聲香味觸能使令人得到快樂,那麼就叫做欲樂。追求欲樂的人很多很多的,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追求這個欲樂的。
 
乙二、求三昧樂的人
 
第二種就是求三昧樂的人,三昧樂就是禅樂,禅定的快樂。我們沒得禅定的人,在欲上求樂的人,有欲樂的經驗;沒有得禅定的人,沒有禅定的經驗。在欲上能得到樂,若是學習禅定,在禅定上能得到快樂,這又是一種樂,禅定的快樂是比欲樂殊勝得很多很多的。得到禅定的人,如果不是佛教徒,得到禅定以後,他的壽命非常的長,到色界頂天色究竟天,他的壽命有一萬六千大劫,壽命有這麼長。享受欲樂最殊勝的就是欲界頂天。欲界有六天,欲界頂天就是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一萬六千歲,人間是一萬六千年他的一晝夜,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一年,這樣子他能生活了一萬六千年。欲樂最殊勝的就是欲界頂天一萬六千年。得三昧樂的人不是佛教徒,他的最長的時間是一萬六千劫,可見禅定的快樂,在時間上說也是殊勝的。在樂的本身也強過欲樂,欲樂有很多的苦惱,苦多而樂少,三昧樂就完全是快樂,當然也有多少苦,這是求三昧樂。
 
求三昧樂的人,為什麼他不求欲樂,而要求三昧樂呢?他就是對欲樂不滿足,感覺到欲樂不是樂,所以放棄了欲樂去追求三昧樂。在豐子恺畫的《護生畫集》上,好像有一首詩,詩說:「好花經摧折,曾無幾日香,憔悴剩殘枝,明朝棄道旁」。「好花經摧折」,這個花,廣義地說,所有的色聲香味觸都是花,如意的色聲香味觸都是花。「經摧折」,這裡這個摧折,就是按佛法無常觀來解釋,種種因緣的變化,這個好花都破壞了。「曾無幾日香」,說是沒有破壞,沒有破壞,時間也不是很多,時間也並不很長就沒有,「曾無幾日香」。「憔悴剩殘枝」,被破壞了的就是很憔悴的,剩一點殘枝,「明朝」就丟到「道旁」去了。這個意思就是所有的欲樂很容易被破壞的,很容易就破碎了,都不是很堅固的,並且追求欲樂的時候很苦,如果沒有失敗,你追求到快樂了,你還要保護它,保護的時候也很辛苦,防護是苦,如果失掉了更苦惱,防護是苦,保護的時候也是很苦,失壞了還是很苦,並且這個欲樂沒有知足的時候,這個無厭足又是很苦的。《法喻經》上有一個小小的故事,一個貧窮的夫妻生活當然不怎麼好,當時有一個城市有一個集會,集會他這個太太也要去參加,但是穿的衣服不好,那麼就和他先生說,說是你給我買一件新的衣服穿,我就去參加這個集會,說如果你不給我買新衣服,我就不給你作太太了,那麼他這個先生心裡也很難過,但是沒有錢買,怎麼辦呢?想了很多的辦法,就去作賊,作賊去偷東西,然後來給太太買新衣服穿,作賊,做得結果還被人抓住了,也沒有成功,所以這個人是很苦的,欲樂是很苦的。所以他要求三昧樂,三昧樂不待外緣。
 
乙三、求涅槃樂的人
 
第三種是涅槃樂,涅槃是什麼呢?就是佛法裡面說的這一切佛、菩薩、阿羅漢,他們那個清淨的智慧安住的境界,這個地方是常樂我淨,這個地方是永久的安樂,永久的自在,永久的清淨、安穩、不可破壞的。這個樂,若比禅定樂來說,禅定樂就又不行了,因為禅定樂不是佛弟子的禅定樂,也還是有時間性的,到了色究竟天就是一萬六千大劫,到了這個時候,這個人就死掉了,這個禅定也就失掉了,所以這個禅定樂也是不長久的,不是永久的。無色界天,他的禅定就是八萬大劫,比色界天更長,但是也有時間性,到了時候就結束了,唯有涅槃樂是永久的,所以佛弟子是求涅槃樂。
 
各別的說,就是有的人求欲樂,有的人求三昧樂,有的人求涅槃樂,實在不應該這樣說。我們欲樂不說,誰是求三昧樂的人呢?就是不滿意欲樂的人他求三昧樂,而佛弟子求涅槃的人,也要求三昧樂的。佛弟子裡面,初開始的時候分兩類,有一類人他不需要得三昧樂,他不需要求三昧樂,他直接地去求涅槃樂,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他先要求三昧樂,得到三昧以後再求涅槃樂。這兩種有什麼不同呢?就是得到三昧以後,再去求涅槃容易一點,你不得三昧,直接去求涅槃,困難一點,就像你駕駛一個沒有毛病的車,很正常的車,你很自在的就到你所到的地方去了,若是這個車有很多的毛病,你駕車的時候,它忽然間失火了,忽然間輪子掉了,那麼你很辛苦的,勉勉強強的到你所到的地方去。所以佛弟子求三昧樂,然後求涅槃樂比較自在一點,安樂一點,容易一點。直接求涅槃樂,雖然也可以成功,但是困難一點。
 
所以總結地說,佛弟子也求涅槃樂,也要求三昧樂。非佛教徒裡面,通常的話,就是外道,外道他是求三昧樂的,不求佛法裡面說的涅槃樂,因為他不相信,他認為三昧就是涅槃,所以他不再求佛法的涅槃。這是學習者,就是我們佛教徒也應該學習禅定的。
 
甲二、釋名
 
第二段解釋名字,解釋這個名字,就解釋這個禅和定。禅、定有什麼不同呢?禅不是中國話,是印度話,中國話叫做靜慮。靜,就是寂靜的意思,寂靜,這個地方沒有車聲,沒有人聲,沒有一切聲音的吵鬧,很寂靜的。但是這裡說寂靜不是說外邊的境界,說內心,內心是寂靜的,這就是所謂定,定的意思。慮就是觀察的意思,思慮、考慮、觀察的意思,就是智慧。有定也有慧,定慧很均平的,所以叫做靜慮。在佛法裡面講這個四無色定,四禅八定這個四無色定,這個無色界的定,他裡邊定的力量很高深,智慧不夠,就是不平均。佛法裡面又說到未到地定、欲界定,這個定裡邊,定的力量很微小,他的智慧比較大一點,也是定慧不均平。唯有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們裡邊的境界,定慧是均平的,不是說一個大,一個小的,不是一個力量強,一個力量弱,不是那樣子,他們的力量很平等的,所以叫做靜慮。這樣講,這個無色界天的定就不能叫靜慮了,因為他不平均。欲界定、未到地定也是不平均的,所以也不能稱為靜慮,唯獨色界天的四禅才可以叫做禅,才可以稱為靜慮的。這是禅字,簡單的這樣解釋。
 
八定,這個定,色界的四禅可以稱為定,無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稱為定,加起來就叫做八定。所以八定裡面就有了四禅了,就是已經有了四禅了。應該說四禅、四無色定,應該這樣說,但是把它加起來,就說八定,又把四禅又重復一下子,所以叫做四禅八定,實在說就是四禅和四無色定。禅定還有一個名稱叫做等持。等持就是平等持心,於一境轉,有所成辦,所以叫做等持。平等持心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平等,我們沒有得禅定的人,我們的心有兩種行相,一種就是這個心睡著覺的時候昏昧、一無所知,什麼也不知道,這是一種行相。第二個相貌就是睡醒了以後,這個心東西南北、天下古今什麼都想,想這個,想那個,做種種的事情,做種種的分別,這是一種行相。這樣的行相,站在禅定的立場來說,就叫做不平等。一睡著覺,什麼也不知道,這個也不是好相,睡醒了以後,東想西想,這叫做散亂。若是得了禅定以後,這個平等的心就是也不散亂也不昏昧,這就叫做平等,就是又明又靜。明而不昏,靜而不亂,這就叫做平等。平等持心,心裡面明明了了的,沒有昏;靜而不亂,心裡面很寂靜,沒有東想西想,離一切想。雖然明了而不亂,不亂,但是可也沒有睡著覺,也沒有昏,這叫做平等,其實就是定。由這樣的力量來攝持自己的心,使令自己的心又明而靜,又靜而明,這叫做平等持心。
 
於一境轉,就是在一個境界上相續而住,轉就是相續的意思,沒有斷,不是說你在這一個境界上只有一分鐘,以後就亂了,或者就昏昧了,那就不是定。他能相續的明靜而住,所以那就叫做定,叫做等持。有所作成辦,這個定有什麼好處呢?就是他能夠成就一切你要成就的事情,你想要有神通,有了定以後就可以有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有種種功德,能成辦種種的功德,所以叫有所成辦。所以這個禅定也叫做等持。也叫做等至,定的勢力使令身心安和,得到定以後,這個身體,這個四大很調和,心很平靜,由定勢力身心安和,這叫做等。至持等位,名為等,所以叫做等至,能到了等的這個境界,所以叫做等至,其實也就是定,也就是等持。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等引,你得到定以後,你能夠引發出來種種的勝妙功德,所以叫做等引。名稱有很多,還有很多名稱,我不講了。這是解釋這個名稱。
 
甲三、明修證(分四科) 乙一、明四禅(分五科) 丙一、初禅(分二科)
 
丁一、修因(分二科)  戊一、釋息名
 
第三段叫做修證。四禅八定是要我們努力的去學習,去修行才能成就的,說這件事。這裡分成三段,第一段明四禅,說色界的四種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一段就是初禅,因為他在色界的禅定裡面,他是最初的,他的次第是最初,所以叫初禅。這一科裡邊分兩段,第一段叫修因,第二段就是證相。我們這樣子修學,成功了,就是證相,得到了初禅的相貌,叫證相。
 
第一段是修因。想要得初禅的因是什麼呢?印度話叫安那般那,念是中國話,安那般那念,完全說中國話就是入息、出息念,或者把念放上面,念出入息,你這樣修行就是修初禅的因。什麼叫做息呢?我們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這一口氣,這個氣,或由內向外出,叫出息;由外向裡邊入,叫入息。這個出入息又分成兩種,有內息、外息,內外兩種息。怎麼叫內息呢?就是我們出息出完的時候,不出了,但是也沒有入,中間這一段這叫做內息,這個內息過去以後,息就要入了,入了以後,他又沒有立刻的就出,中間又有一段息,這也叫做內息,這兩個叫做內息,剛才說的出息、入息就是叫做外息。
 
念入出息,這個念怎麼講呢?念就是明了不忘的意思,明明白白的沒有忘。我心裡面想月亮,圓月的光明,這個形相在我心裡面現得清清楚楚的,那麼這就叫做念。現在不是說憶念這個圓月,而是憶念這個息,使令我們能得初禅定。禅定就是心裡面不亂,明靜:明而又靜、靜而又明,這就叫做定。為什麼要念出入息干什麼呢?就是我們想要得禅定,我們應該有一個方法叫我們這個心定下來,有個方法讓他定下來,有什麼方法呢?就是找一個合適的境界,這個心在這個境界上面住下來、停下來,先這樣的辦法,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境界作我們內心的安住的地方,我們的心很難定的,就像猿猴,它得到樹的時候,它就各地方跳,各地方跑,它不能安住在一個地方,老是你用索,用個繩把它綁起來,綁在樹上它就不能跑了,它就不會跑的。我們這個心就是猿猴,要用念的方法把他綁起來,綁在出入息算是大樹,用念作繩,綁住我們這個心的猿猴,綁在出入息這裡,那麼他就不跑了,時間久了,他就得定了,是這樣的意思。
 
戊二、釋用息方法(分六科) 己一、數
 
出入息這個方法一共有六種,第一個方法是數。「數」這個出入息,就是計數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數出息,數入息,從一數到十。我們在經論上看,印度人分幾種方法,就是出息也數,入息也數,從一數到十,是這樣數。我們中國古代的大德多數主張數出息就不數入息,數入息就不數出息,這樣子。當然,印度的這些大德,主張出息也數;入息也數,但是也有主張數出息不數入息,數入息不數出息,也有的,也是各式各樣的方法。從一數到十,你不要數到十一,也不要數到九就停下來,從一數到十。這樣子,慢慢、慢慢的這個心他就會靜下來,但是聽人說這個數息的經驗,有的人數出入息,一數起來就很緊張,一數,數、數就喘起來了,很辛苦了,就不能數了,有這種情形。所以天台智者大師他說:數息的時候,這個息有粗的息,有微細的息,這個息到微細的時候你再數,就是出入息很慢的時候再數,他就不緊張,若是我們這個息很粗的時候數,有的人就不合適,這是有這種情形,可是後來也有人想出來另一種方法來數這個息,就是你息粗的時候也可以數,怎麼數法呢?一開始的時候坐下來,單跏趺坐,或者雙跏趺坐,坐下來的時候,先沉靜一下,不要立刻的數,過一會兒你開始數,你一下子數到三,一、二、三,一下子數到三,然後你注意這個出入息三次,出入息一次,出入息又一次,到三次,然後你再數四、五、六,連續的數四、五、六,這個時候你再注意這個出入息三次,完了的時候,再數七、八、九、十,再注意出入息四次,這樣子數就可能不緊張,就可能會很自然的就數下去了,這也是一個方法,這是數。
 
己二、隨
 
第二個方法是「隨」,這個隨怎麼講呢?就是不計數了,這個心經過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得到了一點成績,就是心裡面很靜,自然的這個心相續的注意出入息而不散亂了,這個時候就可以不用數,不用數就是隨,你要知道,這個心知道息的一出一入就好了,不要再計數目了。《清淨道論》這本書上面他說了一個譬喻,他說兩夫妻,兩個人玩秋千,玩秋千的時候,這個太太坐在這個板子上,她這個先生就坐在這個柱的旁邊,來推這秋千,這一推,這個秋千就是在搖動,一來一去,一來一去,一來一去的時候,這個先生坐在這裡,它去到那邊去,他也不管它,它去了那邊也不管,就是經過中間的時候他注意。那麼就是這個數息的人,這個隨息的人的時候,這個息的一出一入,一入一出的時候,你不用分別它是出是入,就是在經過鼻端的時候,這個息由鼻入到臍,由臍出到鼻,由鼻出到外邊去,經過鼻頭,鼻端這裡,就是注意鼻端這裡,他這樣講。這就叫做隨,也不妨這樣子試一試。
 
己三、止
 
數、隨、「止」。這裡邊有一個特別的事情,假設我們這個數,數得很合適,然後又用隨的方法的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特別的境界,什麼境界呢?就是漸漸、漸漸,這個息很微小,很微小,到時候沒有息了,沒有息了,就是這個人坐在這裡,靜坐在這裡,感覺到沒有息出入了,會有這個境界。會有這個境界,怎麼辦法呢?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個時候這是好境界,這個好境界這個時候你不要起來,有的人若不知道,可能會起來,我要去問我師父,怎麼會沒有息了呢?斷了氣了嗎?怎麼回事呢?你不要動,你還繼續坐在這裡,坐在這裡,你還注意鼻端這個地方,你自己在想:女人懷孕的時候,初懷孕的這個小孩沒有息的,死人沒有息,到無色界天的人也沒有息,到第四禅天的人也沒有息,我現在是欲界的人,也不是初投胎,我又不是無色界天的人,我怎麼能沒有息呢,我是有息的,不過我的智慧遲鈍,我還感覺不出來就是了。你還注意這個鼻端,他就會有息的,那麼你就坐在這裡這樣想、注意,注意,時間或長或短,就有息了,但是這時候有息,和以前可不同,有其他種種的境界。有什麼境界呢?可能會看見這裡有一個大蓮華,或者看見一個月亮,看見種種境界。實在這個說法,這是《清淨道論》上講,這個說法,這個沒有息的這個境界,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清淨道論》沒有用這個名字,等到再有息的時候,從這裡開始就到初禅以後的境界了,所以這個境界是個好境界,那麼這樣講,這是深的境界。一般的人可能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數、隨,這個息一直的是有,沒有說不有,沒有到那個境界,就是一直的有息的時候,但是息也很微細的,很微細,這個時候你可以不數,可以不用數息,不用數息,怎麼辦呢?就是止,第三個方法,數、隨、止。止,「止」在什麼地方呢?心裡面不再去思惟這個息了,心也可以停在鼻端,就是注意這個鼻端,或者是注意這個臍輪,就是心停在肚臍這裡。肚臍這個地方和丹田的部位還不同,丹田是另一個部位,丹田是在臍以下,說是一寸三分,這以下,這個臍不是那個部位。或者注意地輪,就是你靜坐的這個地面,注意地面也可以。《俱捨論》上,他說也可以注意腳趾頭,那麼就停在這裡不動,那叫做止。數、隨、止。
 
己四、觀
 
沒得禅定的人,止的時間久了,可能會昏沉,就打瞌睡了,怎麼辦呢?這時候就不要止,這時候應該「觀」,就心裡面思想,想什麼呢?還是想這個息,想這個息,如珠中縷,想我們這個氣息的出入,就像我們手拿的念珠裡面那條線似的,我們周身毛孔都有息,周身有息出入,遍身都有息出入的,這個息在身體裡面就像那個珠中縷似的,這樣觀察。這個息入到身裡頭,息一直的能到腳趾,周身的毛孔都有息出入,這樣觀,這是一種觀。也可以觀我們心念的起滅,心裡面有什麼想,思想什麼也可以觀,觀心,數、隨、止、觀。
 
己五、還
 
心裡面想多了,也是要散亂了,就止、觀、「還」,「還」就是回來,回來再數、隨、止,還,是回來,再回來你不要觀了,再回來,再數、隨、止,這樣子。舊的翻譯叫做還,而新的翻譯,玄奘三藏的翻譯,他不翻作「還」,他翻作「轉」,這個轉在這裡講,它的意思就是進步了。你數、隨、止、觀這樣子修行,你的程度進步了,你的境界進步了,不是一般的境界了,由一般的散亂心到了得到禅定的境界了,或者深的境界,或者是淺的境界,有進步的意思。若是翻作「還」,就是你觀完了以後,你再回來止,回來數、隨、止,你止了一個時候再觀,觀完了以後再止,這樣的方法也是對的。
 
己六、淨 
 
這樣以後,結果你心裡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亂,明而靜、靜而明,明靜,這就叫做止、觀、還、淨的「淨」,叫做清淨。你若是昏沉了,就不清淨了,你打妄想了,也就不清淨了,也沒有其他雜亂的妄想,也沒有昏沉,那叫做清淨。你不斷的這樣修習,就得禅定了。這個修因就講到這裡。
 
丁二、明證相(分三科) 戊一、證欲界定相(分三科) 己一、粗住
 
第二個是證相,就是你有了成就的相貌。這一段裡邊分成三段,第一段是證欲界定的相貌,第二段是證未到地定的相貌,第三段是證初禅的相貌,分這麼三段。本來我們的題目就是四禅八定,我們直接講初禅也可以,但是同我們一般的散亂心中間有個距離,就是有欲界定、未到地定的距離,所以把這兩個定也說明它。
 
第一個是證欲界定。這個「證」在這裡來說,就是成就的意思,你成就了欲界定了,這就是在一切禅定裡邊最開頭的一個定,最淺的一個定,最微小的定力。這一段分成三小科來說,第一科是粗住,第二科細住,第三科明得失。「粗住」,這個「住」就是釋名的時候,也就剛才說修因的時候,你由這個數、隨、止、觀、還、淨這樣子修習,心裡面沒有雜念,也沒有昏沉,平等持心,有明了而又很寂靜,寂靜而又很明了,也沒有昏沉,也沒有散亂,你盤上腿這麼靜坐下來,這一下子坐兩鐘頭的話,一直的是明而靜、靜而明的,沒有昏沉也沒有散亂,這就叫做粗住。
 
己二、細住
 
第二個細住。怎麼叫做細住呢?就是你由粗住這個程度,繼續的努力靜坐,繼續的靜坐,要精進才可以,我一天就坐半小時,不可以,不行的,就坐一小時也不可以,要多坐才可以。那麼繼續這樣坐,坐久的時候,定的力量就強了,到時候有什麼感覺呢?感覺這個身體是在這兒坐著,但是這個身體如雲如影。如雲如影,這個雲在天空裡這個雲。我以前在香港大嶼山住過,大嶼山到了秋天以後,晴天多,但是春天、夏天這個霧特別多,高山上盡是霧,我從那霧裡面走過,就等於是從雲裡面走過。說身體如雲什麼意思呢?就是不是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感覺有這麼一個粗重的身體,不是這種感覺,感覺這個身體還是有,好像沒有似的,心裡面好像無障礙的樣子,但是感覺有身體。如影,就像太陽照出一個影似的,這個影是有這個影,但是這個也是無障礙的,就是靜坐的時候,明靜的境界繼續的進步,感覺這個身體若存若亡的樣子,還是有身體,但是可不是那麼粗重,很虛空的樣子,無障無礙的樣子,這個時候就叫做細住,這個定的力量又進步,比粗住強得多了。這個時候,其實用功的人,靜坐的人,若有這麼一個境界,也就算是不錯了。
 
己三、明得失(分二科) 庚一、從外緣失(分二科) 辛一、向人說
 
第三明得失。有這個粗住、細住的時候,另外還有一個什麼感覺呢?有持身法現出來。有持身法,就是坐的這個時候,在粗住的時候就能有了,細住當然也是有,就感覺有個力量,幫助你這個身體自然的能夠正直,端身而坐,坐在那裡,自然的有這個力量,感覺很好、很輕快,這是好的。這個持身法有好有壞,壞的就是這個持身法一來的時候,身體很強硬,很強硬,很拘束你,很不自在,這個持身法走了的時候,它謝落的時候很疲困,很疲倦的樣子,很不舒服,這不是好的持身法。持身法有好有壞,現出來這個相的。
 
明得失怎麼講呢?就是得到這個粗住、細住的時候,有的時候會發生一些問題,什麼問題?因為你這個時候比一般人不同了,就願意講一講,告訴人家,啊,我靜坐怎麼怎麼的,同人講,你一講,你這個粗住、細住就失掉了,你不能向人講的,你不能向人說,你定的境界,你不能說的,這是一種。就是不說,願意現出來定的境界給人看,也是能失掉這個粗住、細住的,這是一種。
 
辛二、有事緣相壞
 
另外,你靜坐的時候,若是有的人他不知道保護你,他隨便的發出聲音打你閒岔,他感覺也沒有什麼聲音嘛,但是靜坐的人不是的,不同,靜坐的人,小小的聲音他感覺就是很大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心裡面就憤怒了,坐在那裡,就來了煩惱,你這個人打我閒岔,憤怒!如果輕微的,不要緊,如果你很憤怒,你的粗住、細住就破壞了。我們在店裡面買東西,那個膠袋(塑膠袋),那麼東西很柔軟的,好像也沒有什麼,但是靜坐的時候,那個人在旁邊把那個膠袋拿出來迭一迭,感覺好像沒有什麼聲音嘛,但是靜坐的人感覺聲音很大的,聲音都是很大的,那就是打閒岔。所以《瑜伽師地論》上講:你修定的人,你一個人獨住,不要同人一塊兒住,有這個事情。這也是容易破壞你的禅定的,這是一種。
 
庚二、內論得失(分四科) 辛一、希望心
 
第二種:常會有希望心。自己得到粗住、細住的時候,自己又有妄想,哎呀,我要得禅定了,啊,我要做大菩薩,我要去度化什麼什麼,做什麼大功德,就打妄想,你這一妄想就破壞,也破壞了,把自己的定就破壞了,也是自己不對。
 
辛二、恐怖心
 
也有的人,一坐下來心就很靜,自己就害怕。我還看見一個人,他就這麼說,叫他用這個方法靜下來他就害怕,他就不敢坐。所以有種種的妄想,有恐怖心。
 
辛三、重愛
 
或者得到一種境界大喜,哎呀,歡喜得不得了,也會破壞自己的禅定。重愛,他愛著這個境界得不得了,也是不好。
 
辛四、疑悔
 
再就是疑悔,出了禅定不坐了,心裡面就疑惑,我還能不能得到呢?不能得了吧,老是這麼疑,這樣後悔,也能破壞這個禅定的。
 
這叫做「失」,要除掉這些,你不要這麼樣的多心,你就是出定就是出定,入定就是入定,不要顧慮那麼多事,不要打種種的妄想,那麼你這個定慢慢的就會增長,你會進步的,你多有這些顧慮,就破壞了自己了。
 
欲界定是我們靜坐初開始經過的境界,還不是容易成就的,成就了以後,很容易失掉的。我們得到了細住,坐在這裡,這個身體若有若無的樣子,好像很舒服,但是你出定以後,你同人家談話,談了幾個鐘頭以後,你再靜坐,沒有了,就失掉了,所以很容易失掉的。
 
戊二、證未到地定相(分二科) 己一、明證相
 
第二種證未到地定的相貌。分兩段,第一是證相,第二明得失。未到地定證的相貌是什麼呢?成就了未到地定是什麼相貌呢?這個未到地定怎麼講呢?「未到地」就是沒有到初禅,這句話就這麼講,就是在初禅以前的境界,也是超過了欲界定以後,欲界定以後,初禅以前的中間的這個定,這叫做未到地,也叫做「忽然湛心」,這個「忽然湛心」在經論上我們沒看見過這個名字,但是這個名字從那兒來的呢?是我們中國漢人古代的禅師取的名字,我們古代的漢僧得過這種境界,得過這種定,取個名字叫「忽然湛心」,這個忽然湛心現在不用解釋。
 
第一段明證相,得未到地定的相貌是什麼呢?由前面欲界定這個細住一坐下來的時候,心裡面很寂靜、很明了,繼續這樣努力的去靜坐,就是修這個念出入息,繼續的這樣用功,繼續用功,時間久了就進步了,喔,這個境界變了,變什麼境界呢?忽然間不感覺有這個身體了,前面是感覺如雲如影,現在連影也沒有了,這個身體沒有了,坐的這個座位也沒有了,裡面的身體,外邊的房子什麼,統統都沒有,只有這一念明明了了的這一念心在這裡,其余的統統都沒有了,這就叫做未到地定。這個境界也是很好,超過了欲界定,若是有的人不明白,沒有學習過禅波羅蜜這個禅的事情,沒有學習過,他靜坐到了這個境界就誤會,說我得無生法忍了,是大菩薩境界了,容易有這誤會,實在這不是,這是未到地定。這裡面也有深淺的不同。
 
己二、明得失(分二科) 庚一、定心過明 庚二、定心過暗
 
第二明得失。怎麼叫做得?怎麼叫做失呢?我們先說失,就是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如果你雖然不見到這個身體,身體沒有了,座位也沒有了,這個地方統統沒有了,猶如虛空的境界,當然,你在這個境界上這樣就是很正常。但是有的人在這個時候有不正常的境界出來,什麼境界呢?簡單說有兩種,假設你在夜間靜坐,忽然間看見太陽,啊,虛空裡很光明,看見這個境界,有這個境界;或者是在夜間靜坐的時候,看見牆外頭,看見有人到廁所去,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你看有這個事,虛雲老和尚就是有這個境界,在禅堂裡夜間靜坐,有人到廁所去,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也有很多牆,都有房子,但是他在這兒坐著的時候就看見。有人說這就是得天眼通了,是不對的,不是天眼通,這就是未到地定裡面一種邪相,這是不對的;或者見到種種的光明;或者白天靜坐的時候,眼睛雖然閉上,就看見星辰了。白天有太陽的時候,我們很難看見星辰的,但是他靜坐的時候就能看見,實在這也不是好境界,這是失,這是不對的。說:得,你要知道這個境界是不對的,不要愛著它,應該把它去掉,怎麼樣去掉呢?我們這裡不說,後邊再講。
 
這是明證相、明得失,這是未到地定。我們剛才解釋禅的時候說它叫三昧樂,有樂,到了粗住、細住的時候,心裡面還沒有樂,但是也很輕快,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樂就增長了很多,但是還不是很廣大的,還不能稱為禅樂的。另外,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這裡面還有很多事情,在這裡沒有講,等到初禅的時候再說,還有很多事情的。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現在再說一句,為什麼叫欲界定呢?就是我們這個欲界的身體,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是色界天的身體,我們是欲界人。佛教裡面劃分的區域分成三種,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是在欲界,我們這個身體是欲界的一種果報,我們想要得初禅,就是跳出去欲界到色界天去,是這個意思,但是現在這個定的境界雖然由粗住到了細住,但是始終還是有這個身體存在,始終還是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沒有滅,沒有空,所以叫做欲界定。
 
未到地定他還沒到色界定,但是已經把欲界的身體空掉了,你在這個定的境界繼續的進步,不感覺有這個身體了,就把這個身體沒有了,所以就超過了欲界定,還沒有到初禅,雖然超過了欲界定,可是還沒有到初禅,所以只是空的境界,就是欲界和色界中間的境界。經上講:得到未到地定的人,如果他這個時候死掉了,他到什麼地方去呢?就是他到欲界頂天―—他化自在天去,他生到那個地方去,如果我們相信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由他這個願力也可以到佛世界去,因為他有定的功夫,心有力量,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他念阿彌陀佛的話,阿彌陀佛放光接引,他就去了,他自己還是不能去的,要阿彌陀佛來接,他才能去。這是證欲界定和證未到地定這兩種。
 
戊三、明證初禅相(分二科) 己一、明初禅發相(分四科)
 
庚一、明初禅發相(分二科) 辛一、八觸
 
第三段證初禅相,正式說明初禅的行相,你得到初禅是什麼相貌呢?這裡分成兩段,己一明發相,這裡分成四段。己二是辨支相。發相就是初禅的境界現出來了,叫做發,由你繼續靜坐的功夫進步,初禅的禅定現出來了,叫發。這裡分成四小段,第一段是證明初禅發相,正式說初禅定現出來了,初禅現出來是什麼樣子呢?未到地定的時候,你在這裡坐,這個身體沒有了,座位也沒有了,這個房子也沒有了,猶如虛空的境界,心裡面在那裡寂然不動,這個境界明明了了的。得到未到地定以後,容易得初禅,初禅容易得,未到地定不容易得的,很難的,當然有的人也可能容易的,也不完全一樣。就在這個沒有身體這個猶如虛空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這個境界繼續不斷地用功的時候,你的功夫進步了,喔,忽然間你就感覺有了身體了,身體又有了,這個身體什麼樣?也是如雲如影,感覺有身體了,如雲如影的那樣子,在這個如雲如影的時候,就有八觸現出來,有八種觸,一個是動,就是裡邊動,外邊不感覺動,外邊不動,就是身體裡邊動。這個動,有的人先從頭頂開始,然後漸漸的普遍到全身,有的人先從腰這裡開始動,有的人從腳感覺那裡有動,慢慢的遍至全身。
 
天台智者大師他說:從頭開始動,他有可能會退,有可能這種定會退掉;若是從腳開始動,向上動,他的定就容易進步,向上進步的;若是在腰部先開始動,表示你這個禅定在這個時期能住下來,在這個禅定要住一個時期的,也不會退掉,也不容易進,有這種說法。我們中國古代的禅師多數是,不全是,多數是先有動,有動的感覺,但是我們讀《瑜伽師地論》,他說是先有重觸,輕重澀滑,動癢涼暖,輕重澀滑。先有重,感覺這頭頂先是重,有重的感覺,有重的感覺一現出來的時候,這個身體裡邊有輕安風;或者是有動觸;或者是重觸,有八種,也有的地方說十六種的,其中總是有一種,有一種感覺以後,這個身體有一種輕安風,就是裡面有風,叫做輕安風,這個風在裡面一動的時候,你感覺快樂,這個快樂是非常的美妙,它漸漸的遍滿全身,逐漸的遍滿全身,如果沒有失掉,逐漸的遍滿全身,有殊勝的快樂,這叫做八觸。八觸,可能這個禅師也可能就發一、兩種,或者發了動觸完了以後,又發了重觸;或者是感覺得到了熱,或者是涼,其中有幾種,不一定是完全都發出來的,完全發出來,好,不完全發,也可以說是初禅的。有的人全發,有的人不全發的。發出來以後,因為修行的事情,這個禅定是有深有淺的,你靜坐一開始發出來以後,你這一坐你可能坐幾小時以後,你出定了,出定了,你有什麼事情做完了,你又靜坐,又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你這個定的力量就加深了,就深妙了。
 
這個觸,頭一次是動觸,第二次也可能是重觸,也可能是熱觸,那麼你不斷的這樣子入定,就可以完全發,那麼叫做具足住,這叫初禅具足住,你就是圓滿,得大自在了。出禅也自在,入禅也自在,住在禅裡也是自在的,叫做具足住。發到這種時候,這個坐禅的禅師是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受了很多的辛苦,這一天有這麼好的成就,有這麼殊勝的快樂,心裡當然是很歡喜,和以前完全是不同了,那麼他得到初禅以後,他這個時候這個果報,這個身體是欲界的,但是他這個禅定是色界的,不是欲界的。底下還有十種功德,我們下一次講。
 
初禅發相,上一次講了一半,另外還有一半沒有講。修禅的這位禅師,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繼續不斷的修行,繼續不斷的靜坐,他會得到初禅。上一次說過,初開始靜坐,能夠達到未到地定不是容易,若是已經成就了未到地定,再繼續向前進步到初禅就不難了,就比較容易,說是容易這個話也是對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欲界這個地方。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這個地方是個多難的地方,是個多事的地方,是多煩惱的地方,所以得到未到地定以後,到初禅是容易,但是其中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第一段說證明初禅發相,上一次說過,這個未到地定的境界是在靜坐的時候,這個身體沒有了,不感覺到有身體的存在,猶如虛空似的。這個境界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可是這個禅師在那裡靜坐,他自己內心的感覺是那樣子,但是別的人看見他,他的身體還是在的,並不是沒有。那麼他由這個境界繼續的修行,也可能很快,也可能要幾個月,或者一年不一定,就從沒有身體之中,又現出來了,又感覺到有身體。但是不像我們現在沒有定的人這麼樣的感覺,我們感覺這個身體在這裡,但是未到地定的人,由沒有身體又感覺有身體那個時候的那種感覺,和我們現在不同,就是他感覺有身體,若有若無的樣子,所以說如雲如影,感覺這個身體就像雲似的,像影似的,有是有,但是好像無障無礙的樣子,這個時候就是初禅開始的境界。
 
在坐禅的書裡邊,現成的有兩句話,頭一句:事障未來。這個事,事是什麼呢?事就指這個身體說的,這個身體他障礙未來,這個未來就是未到地定叫未來,也叫未至定,也叫未來禅,都是未到地定的異名。有這個身體的存在,你靜坐的功夫就是沒有達到未到地定,你靜坐的功夫一定是要感覺到這個身體空了,沒有了,如雲如影也沒有了,這個時候才是未到地定的。若是有這個身體,那個就是他障礙未到地定的現前,未到地定沒有現前,所以叫事障未來。性障根本,等一會兒講,現在說是從未到地定到初禅的時候,就是在那個沒有身體的感覺裡邊,又現出來如雲如影的身體來,這個時候開始到初禅,到了初禅的時候,有廣大的輕安樂,未到地定的時候,就是有輕安樂了,我們沒有得定的人,忽然間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你感覺輕安樂是不得了的快樂的,但是未到地定的輕安樂,和初禅的輕安樂還不能比的,初禅的輕安樂是更廣大的,更普遍的。這個輕安樂一現前的時候,簡單的說,這就是初禅出現了,這個禅師他達到初禅的境界了。
 
上一次說有八觸。輕安樂,它初開始出現的時候,這叫八觸,就是八種感覺,這八種感覺裡邊一定有一種感覺的,或者是動,在身體裡邊有動的感覺,或者是有癢,或者是冷,或者是暖,或者是輕,或者是重,或者是澀,或者是滑,這八種感覺。這八種感覺裡邊一定有一種,這個感覺一出現的時候,輕安樂就出現了,輕安樂一出現,一開始是一個部分,在身體裡邊一個部分有這樣的感覺,就有快樂,它還漸漸的普遍到全身,它不是一下子就全身都動,不是一下子就全身都感覺快樂,它是漸漸、漸漸的普遍到全身的。假設一開始的八觸裡邊,假設是動,那麼這個動的感覺他不是永久在身體裡邊,他還就過去了,過去了,你這位禅師繼續的靜坐,也可能就開始有癢的感覺,或者有澀的感覺,或者是有滑的感覺,這八觸裡邊,他過去了一種,他有可能又來了第二種,可能又有第三種、第四種。有的人是這八種感覺都有,一樣一樣的都會發現的,有的人就出現了一兩種,或者三種、四種、五種、六種,或不具足,不是一定。不管是具足不具足,都是初禅,都是這個人的功夫到了初禅的境界了。這是初禅發相的一種。
 
辛二、十種功德(分十科) 壬一、定
 
另外一種初禅的功德,叫做十功德,十種功德,這十種功德也包含這八觸在內的,這是全面的說的,把初禅的功德全面的說出來就是有這麼多功德。定,當然初禅就是禅定,出現的時候,心裡面很寂然不動,寂靜,沒有其他的妄想。
 
壬二、智
 
智,初禅一現前的時候,八觸一現前的時候,他心裡面這個智慧很靈敏,不像沒有定以前那麼樣的遲鈍。假設沒有禅定的人,他的智慧也很靈敏,但是若得到禅以後,他是更靈敏,這個心更是靈動的。
 
壬三、空
 
空,這個空是什麼呢?空就是我們沒有得禅定的人,我們有貪瞋癡慢,各式各樣的煩惱,得到初禅的人,這個煩惱沒有了,沒有煩惱的時候,他那個心有另一種感覺,就是很空洞的,叫做空,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是說這個初禅的人,就是剛才說他這個身體如雲如影,有若無的樣子,就叫做空,也叫做空的。剛才我寫出來那兩句話,叫做事障未來、性障根本。這個「性障根本」在這裡面說呢,什麼叫做性?就是貪瞋癡的煩惱,叫做性,你有貪瞋癡的煩惱,就障礙你得初禅。在身體上的變化來說,就是剛才講過的,欲界定到細住的時候,感覺這個身體像如雲如影的樣子,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如雲如影的身體也沒有了,猶如虛空,猶如虛空以後,漸漸的進步,又出現了如雲如影的身體了,這時候到了初禅。這是在身體方面前後的變化這樣解釋。在煩惱方面來說呢,就是這個修行人,他這個貪瞋癡的煩惱一直的存在,他就沒有得初禅,初禅就沒有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煩惱雖然還有,但是很薄,這個貪心也有,瞋心也是有的,各式各樣的煩惱是有,但是很薄,很軟弱,這個煩惱不是很剛強的,就是煩惱微微的動,他如果正念一出現的時候,這個煩惱就沒有了,很容易折伏,很容易使令內心清淨,這未到地定是這樣境界。到了初禅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個貪瞋癡就是指欲界的煩惱,到初禅的時候,欲界的煩惱就沒有了,欲界煩惱沒有的時候,這個時候他這個心空空洞洞的,所以叫做空。
 
壬四、明
 
明,他這個心,心裡面很明亮的,不是黑暗的。等一會兒,這個地方還要解釋。
 
壬五、善心生
 
善心生,得到初禅的時候,這個人他發生了很多的善心,好的心理,是什麼呢?就是對於這一切的賢人,這一切的聖人,這一切的大阿羅漢、佛菩薩的信心增長了,他感覺到由自己得到初禅的感覺,就比量的可以知道這一切的賢聖人有殊勝的功德,所以他對於這一切賢聖人的恭敬心就提高了,非常的恭敬一切的佛、菩薩、大阿羅漢,這一切的聖人,所以善心生。
 
壬六、喜
 
再其次,有喜。他得到初禅的時候,心裡面歡喜,心裡面很快樂,這個喜。
 
壬七、樂
 
樂,等一會兒還有解釋。
 
壬八、解脫
 
解脫,解脫就是剛才說,他沒有煩惱了。
 
壬九、柔軟
 
柔軟,就是得到禅定這個人,他這個性格非常的柔和,不是那麼粗暴的。
 
壬十、相應
 
相應,就是這麼多的功德,在他這個禅定的心裡面相應而不失掉,叫做相應。
 
有這麼十種功德,這個時候叫做初禅發相。正明初禅發相我講完了,你們各位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
 
 
 
(以下問答,因錄音時未錄入提問題者之問題,故只有 師父的回答。)
 
答:這種境界是在禅定裡面才有,這個禅師他入定的時候,就出現這個境界,他一出定以後,他這個境界不完全有,不完全有,剛才說過,這個煩惱是沒有,出定了以後,這個輕安樂還繼續的存在一個時期,你不靜坐了,你下來經行的時候,你這個快樂還是有,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漸漸、漸漸的消失了,這個樂沒有了。可是這個人的性格就是十種功德裡面的有柔和、解脫,沒有煩惱。如果他不是聖人,說他沒有煩惱,還不是究竟沒有的,他如果若不守規矩,他也可能會退掉的,這個禅定也可能會退掉,不是說究竟堅固的。得到初禅以後,你要繼續不斷的常常入定,常常的再修習。這個初禅也是一個很大的范圍,漸漸的能深入,漸漸的堅固才能得到自在。得到自在的意思,就是你隨時可以入定,隨時願意出定就能出定,入定自在,住在定裡面自在,出定也自在,這時候你這個初禅的功德才圓滿的。
 
初得到初禅的人,都不是那麼自在,有的時候想要入定,可能不能立刻就入定,因為要把這個心,你不入定的時候,這個心就向外攀緣,向外攀緣的時候,說我現在要入定,要把心收回來,收回來你很自在,隨時可以收回來,那麼這是很好,住在禅定裡面也感覺自在,我要出定就出定。有的時候,你的功夫不對勁,想要出定不能出定,這就是不自在。
 
這是聖人,禅定有凡夫禅定,有聖人的禅定,現在說這個聖人,這麼多的阿羅漢都是有神通的阿羅漢。
 
龍王來供齋,供粥,用粥來供養這些阿羅漢,它要做這個功德的時候,它這個消息,可能它不是有心保密,金翅鳥知道。還有一個王,叫金翅鳥王,這個金翅鳥王它就是以龍作飲食的,它這個兩個翅膀在大海裡面這麼一搧動,這海水就分開了,海底下這個龍就現出來了,現出來,這個金翅鳥抓過來就吃,金翅鳥是這麼厲害的。這個龍王,它要來供齋,用粥來供養這些大阿羅漢的時候,這個金翅鳥在天空裡面就這麼想:說這個龍王供粥,等到它出來的時候,我就抓過來吃。它心裡這麼想,這麼想的時候,龍王出來供粥的時候,這個金翅鳥就下來了,下來,這個時候,這個阿羅漢不是凡夫僧,也不是沒有神通,這都是有神通的阿羅漢,其中有一位叫佛護長老,這個佛護長老一下子就是現出神通,用神通變化一個大山,就抓住這個龍王的胳臂就跑到山裡面去,金翅鳥從天空下來的時候,就觸這個山一下子,就飛回去了。這件事我們若不細去觀察,就是阿羅漢現神通就是了,其實這個事也不簡單,有神通,你不一定在緊急的時候就能現出來。這個問題就是你要得定自在,有禅定,你還得要自在,就是那麼短的時間內,你能夠入定,入了禅定以後才能現神通。阿羅漢如果不入定就沒有神通,所以在短的時間,在危急的時間,你能入定,能入定,能現出神通來,這就叫做定自在。
 
這個定自在從那兒來的呢?就是得到禅定以後,要不斷的修習,常常的練習,常常要入定的。《涅槃經》上,《大毗婆沙論》上也都提到,你得了禅定以後,你不常入定,你有可能就退掉了,就沒有了,你想入定就沒有定,不能入定了,就失掉了,所以要常入定的。所以這個定的境界,要入定以後才能有,不入定的時候,一部分有,一部分沒有的。喜樂,要入定以後才能有,出定以後漸漸就沒有了,是這樣子。有了禅定的人,因為他沒有欲界的煩惱,他有定的功德,雖然不入定,但是他的身體和沒有禅定的人的感覺不同,就是不那麼粗重。
 
各位也可能會聽說過,就是有人供千僧齋的時候,想要知道一千位的出家人來受供的時候,有沒有聖僧來,怎麼才能知道呢?有沒有聖人的大比丘來應供,怎麼辦法才能知道呢?就是散花,就是新鮮的花散在這個吃飯的座位上面,每個座位都散上去,等到吃飯這件事完全完了了,出家人統統走了,這一看,看這座位上,當然每個座位都要有人坐才行,你看座位那個花,還是很新鮮的,還是和原來一樣,沒有壓扁,那就是有聖僧來了。沒有禅定的人,這個身體就是很粗重的,你有什麼東西,你那個花放在那裡,他一坐下來就壓扁了,那就知道那不是聖僧。聖僧他有聖道在身體裡頭,他這個身體如雲如影,沒有重量,姑且用這句話來說,就是沒有重量,你看他也是坐在那裡,但是沒有重量,什麼東西都是原來樣,那個花沒有變。所以說是他出定以後,他心裡面也是在見色聞聲這樣分別,但是他的身體可是不同的,還是不同的。
 
庚二、簡非禅之相
 
庚二簡非禅之相,來分別分別不是禅定的行相。剛才我們講,說是未到地定這個時候,這身體是空無所有的,就是一念靈明的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這樣子,這樣子,漸漸的又出現了如雲如影的身體,這個同時就有動的感覺,感覺身體在動,但是有的人,我們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他還伸手,他那個身體在動,在靜坐的時候,他在動,他是不是得初禅了?其實沒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在欲界定的時候,這個人也有這種觸,有動,或者是癢,或者是冷,或者是熱,或者是輕、重、澀、滑這些都有的。我到加拿大去,就遇見一個居士,他說他靜坐,心若散亂就沒有事,心若一靜下來,這個手動得很厲害,並且還下了座,像打太極拳似的,一套一套的這樣打,他心裡面都明白,等到把這些打完了,然後又坐下來,他有這個境界。也有動的這些事情,這個是不是初禅呢?不是的,那個不是禅。
 
它有各式各樣的感覺,就是不但是初禅有這個八觸,就是前面這個未到地定、欲界定也是有的,也有這個觸。那麼它和初禅有什麼不同呢?和初禅的這個八觸有什麼不同呢?就是沒有十種功德莊嚴,很明顯的一樣,就是初禅的時候,沒有貪欲心,沒有貪欲心,實在來說就是沒有男女的欲心了,其他也不欲,世間的五欲的這個貪心都沒有了,這個初禅的境界。你現在靜坐的時候,也有動的感覺,或者是有冷的感覺、熱的感覺,你是不是也沒有(欲)了?那麼就可以知道你得沒有得初禅。得到初禅的時候有那樣的八種觸裡邊在活動的時候,同時有廣大的輕安樂,你在欲界定粗住、細住的時候沒有輕安樂,所以簡非禅之相,那個不是禅定,不是初禅之相。
 
問:那不是初禅,那叫什麼?
 
答:觸有幾種觸,一共有四種,也可以說五種。第一種就是病觸,就是身體這個四大有點問題,四大有點問題,一靜坐的時候,因為第六識一靜下來的時候,第六識的活動弱下來了,這個病相就現出來,就會動,各式各樣的情形。有的人感覺冷,就是他的地水火風這個水大有點問題,水大實在若是按中醫來說,這個冷觸其實就是腎髒有點問題,就是有病。說這個動,動就是風大,地水火風這個風大有一點問題,風大在中醫來說就是肝,風是木,木主肝,就是肝有點問題,有動。地水火風各式各樣的五髒六腑有點問題,他靜坐的時候就現出來,這叫病觸。第二種就是魔觸,你本身沒有什麼問題,魔王這個魔鬼來同你搗亂,你一靜下來的時候,他跑到你身體裡面去作怪,叫你這樣子那樣子,這叫魔觸,當然這是另一個問題的。
 
第三種是蓋觸,蓋觸就是煩惱觸,蓋就是煩惱,煩惱能蓋覆你,使令你不能得道,不能得禅定,這個也是障。你現出來各式各樣的觸,就表示你要有什麼煩惱,或者貪煩惱盛,或者瞋煩惱盛,或者高慢的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這是一種。再來一種是治病觸,這是比較好的,就是你身體有病,你一靜坐的時候,它會現出來什麼樣的境界,能自動的治療你的病,還有這種情形,這是好一點的。最後一種觸就是初禅的觸,這是靜坐人的目的,想要得禅定的,那是對的,不對的問題就是病觸、魔觸、和蓋觸。一般來說,人多數是病觸,多數是因為身體裡面這個地水火風有點不調和,所以它是這樣子,但是你若不靜坐,它還不現出來,你去看醫生,醫生說你很正常,沒有病,就是醫生看不出來的,你就不那麼嚴重。那麼這件事應該怎麼處理呢?就是你在靜坐的時候,如果出現了這個觸的時候,就是你心裡面明白不明白,心裡面很明白的時候,你控制它,你作意:不要動,或者出聲也可以,不出聲也可以,舌頭不動,說不要動,控制它,慢慢它就不動,因為它是在意識軟弱的時候出現的,你心裡面一強起來,就把它鎮伏住了,就沒有事了,還是不動好,不要動。
 
問:不動,那麼我呼吸是從鼻子 ......?
 
答:你若沒有作意,沒有其他的方法加在裡面,不是你意識主動的變化,你裡面氣多,它可能在裡面動(你有看過天台智者大師關於靜坐的書嗎?沒有看過)。你就觀想把它排洩出去。我們這個身體還是以心為主,心下命令,你心來引導它,從一個地方排洩出去,那麼就沒有事。當然在你現在還沒得到初禅以前可以這樣做,心裡要安,這個身,四大要安,要調和,裡面不要有沖突。佛法靜坐的目的就是調心,心若調了,身體就調了,佛法的靜坐是以心為主,不是說我為了身體健康要去靜坐,但是你靜坐,身體就會好一點,是這樣子的。……身體四大調和了,靜坐也有幫助。
 
問:那不算貪嗎?
 
答:也不算貪,也是合法。
 
問:若是病觸,能跟別人治病,可以不可以......?
 
答:三明六通、八解脫,禅定到了什麼境界,沒有說阿羅漢天天給人治病的,沒有這個事情的。
 
問:可是會有妨礙啊,對修行會有障礙。
 
答:對,是會有妨礙,並且也不是能完全有效的,不要說是我們有一點功夫,還是凡夫,就是佛都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我決定把你的病治好了,不能的,因為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業力,各有各的罪業,不是那麼回事的。
 
簡非禅之相。前面說這個動,這個八觸,在沒有得初禅以前的人,在欲界定粗住、細住、未到地定也都會有的,也都有,但那不是初禅,所以不能誤會這件事。
 
庚三、明禅發因緣(分二科) 辛一、善心功德力成就
 
庚三發因緣,就是初禅成就的因緣,這個動、癢、冷、暖,這個觸來了,身體快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會這樣子呢,什麼原因呢?當然第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你對於禅定有信心,有興趣,我不怕辛苦,我能放棄其他這些妨礙定的事情,我都放棄了,我能專心在一個寂靜的地方修行,你不斷的努力,我也不怕腿疼,也不怕腰疼,那麼你長時期的努力,只要你的方法正確,那麼你就成功了,這是第一個原因。
 
辛二、色界五陰住欲界身
 
第二個原因,為什麼身體會動、癢、冷、暖、輕、重、澀、滑呢?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是欲界的人,但是我們修禅定得到初禅的時候,這個初禅不是欲界法,是色界天的一種事情,你得到色界初禅的時候,色界的地水火風跑到你身體來了,那麼色界的地水火風和我們欲界這個人的地水火風一合起來,你就感覺到動、癢、冷、暖、輕、重、澀、滑了,就是這麼回事,所以才有的,這是純在物質上這麼說,但是這也不純是物質,也有色界天的初禅的受想行識,在我們欲界的受想行識裡邊和合起來了。那麼總起來說,就是色界初禅的色受想行識,和我們欲界這個禅師的色受想行識合起來,所以你會感覺到動、癢、冷、暖、輕、重、澀、滑,會感覺到快樂,或種種的感覺的。這個發的因緣就是這麼回事,不是無因緣的。
 
庚四、辨邪正之相(分三科) 辛一、正相(十種功德)
 
庚四辨邪正之相。這個禅發出來,我們欲界這個地方是個多煩惱的地方,多是非的地方,所以我們想要從欲界跳出去到色界很不容易,所以得到初禅的時候,有邪、有正的不同。有的人很順利,一下子得到初禅了,很好,很正確,一點沒有什麼其他的事情,很好,但是有的人不是的,他的麻煩事還很多的。
 
問:有人說初禅是否一心不亂?
 
答:初禅是能一心不亂的,但是有程度的不同,因為他沒有欲界的煩惱,他想寂然不動是能的。得到初禅以後,他若念佛很快的就見佛了,就得一心不亂了,就是念佛三昧。
 
辛二、邪相(分十科(十雙)) 壬一、觸體增減
 
辨邪正之相,這邪正之相有十雙的不同。怎麼叫做正,怎麼叫做邪呢?剛才我們講那十種功德,那就叫做正。怎麼叫做邪呢?邪就是有魔鬼來了,有魔鬼入到這個禅定這個人的身體裡面來了,同他搗亂。這個也約十種功德來說,第一種就是觸體增減。觸體增減是什麼呢?譬如說是這個人這時候靜坐是個動觸來了,這個動觸就是他靜坐在那裡,他自己感覺動,但是別人看見他在那裡坐著是不動的,是這樣子,不像我們現在沒有得初禅的人,只是欲界粗住,多數是欲界粗住的境界,也會動,別人看見他身體也動,手也在動,腳也起來了,不是那樣子的,這個初禅的動觸一現出來的時候,他內心裡面感覺動,外面還是不動的。這觸體增減,現在說是邪相,那就不是正相,他那個動就不得了了,就是剛才說身動,手也起來,腳也起來了,就比畫起來了,這是叫做增;減就是動觸來的時候,應該漸漸、漸漸的普遍到全身,有十種功德出現才對,他不是,他動觸來了,頂多沒有幾分鐘沒有了,統統都沒有了,也沒有喜,也沒有樂,連這個觸都沒有了,那麼這個人坐在那裡就是根本沒有滋味,就完全失掉了,這叫做減,觸體增減。所以有的人修行,他這時候不那麼順利,有這個境界的。
 
壬二、定亂
 
第二個是定、亂。觸一來的時候,應該是心裡面寂然不動,很自在的,很快樂的,但是他不是,他一來了定的時候,身體為定所縳,定好像一個大繩子把他綁起來了,他很不自在,是這樣子境界。我們來了定,有定的人,心裡面明靜不動,很自在,他不是,為定所困,他想要出定還不能出,就不自在,心裡就不能作主的,有這個境界,這是一種。亂,本來是禅定,動觸來了是禅定的功德,他不是,一來了,心裡面亂,他心裡面東想西想,妄想很多、很雜亂,這就不對了。
 
壬三、愚智
 
智。他這個動觸這個境界一出現的時候,他不是靈明智慧的那種境界,他這個人糊塗了,愚癡顛倒,他心裡面不是那麼一個正常的,反倒是糊塗,什麼都不懂的樣子,愚癡,很呆的樣子,這是愚。智,就是這個動觸一來了的時候,他的智慧很大,有種種的邪知邪見出來,有這種境界,不正常。我在香港的時候,遇見一個人,他穿的衣服是在家人的服裝,看這個人的精神非常好,氣色也非常好。我隨著一個老法師去看他,我倒不認識他,和老法師一說話的時候,一說到一個道理的時候,他這個辯才真是不得了,但是完全不講道理,但是他那個不講道理,說得無窮無盡的,無窮無盡的能說出來那個事情,就是他那個智慧是一種邪智慧。這個定,得到初禅的時候,如果遇見這種境界,就是這樣子,他沒有正知正見,就是邪智慧,很銳利的,很靈敏的,所以這叫做愚智。
 
壬四、空有
 
空、有。空有就是初禅發(相)現出來的這個人,本來是在沒有身體的境界,又出現了如雲如影的境界,這個如雲如影的境界出現了以後,它又沒有了,如雲如影又沒有了,就是身體是空無所有的境界,空無所有的境界,他就認為是證了空定了,這也是不對的。有,本來是有了這個身體,感覺像如雲如影那樣子,他不是,感覺像木頭似的,像個石頭似的,像那樣子,他想要出定不可以,不能自在,你想要怎麼樣動不可以,這個身體像木頭,像石頭那樣子,像木石那樣子塊然直住,就是住在那裡那種死板的境界,他不能自在。我看見別的人,有人坐禅出現了這種不自在的境界,你想要出定不能出定,不行,那位大老師也是,這是神凝氣定的前相,神凝氣定以前現出這種相。空有這個有,感覺這個身體像木石那樣子塊然直住,這樣有,不得自在,這實在是不對的。
 
壬五、明暗
 
明、暗。動觸出現的時候,上一次在講未到地定明得失那個地方說了一點,譬如說夜間他在坐禅的時候,他就像白天一樣看見太陽了,萬物就跟白天一樣,隔著多少個房間,看見外邊,什麼什麼都看見;在白天坐禅的時候能看見星辰,他有這種境界,這叫做明,這是不對的,這實在是邪法。暗就是這個動觸一出現的時候,他就像坐在黑暗的房子裡面似的,沒有燈,就是黑,心裡面就是這種境界,這是一種解釋。另外,這種動觸一出現的時候,他就像睡著覺那樣子,什麼都不知道了,一無所知,等到他醒過來了,他還不知道剛才做什麼事,都不知道,這就叫做暗。
 
我聽別人傳說,台灣有一個銀行的什麼總經理靜坐的時候,有這個境界,一坐下來的時候,就像到了黑暗的房子裡面去了,什麼也不知道,心裡面有恐怖、害怕,後來也沒能找到人,找到一個法師解釋,解釋的也不滿意,就跑到道教裡面去,這個道教的人不知怎麼解釋的,以後就不知道了。所以靜坐有種種事情的。
 
壬六、善惡
 
善、惡。這個動觸,快樂的境界一出現的時候,他不能夠寂然不動,不能這樣子,他就想到,哎呀,我要去行菩薩道,我要去講經說法,我要勸人為善,他就想種種的這些散亂善法的境界,他這樣一思惟,就破壞了他的禅定了,善。惡,就是初禅的境界一出現,喔,他沒有善心,就是無慚無愧,生出來種種的惡心,他有這種境界。
 
壬七、憂喜
 
憂、喜。一靜坐,動觸出現的時候,他心裡面不快樂,他憂愁、憂惱,就是要大哭才行,就是流淚不止,要哭,要這樣子,憂愁。喜,心裡面大喜得不得了,要唱歌,要跳舞,不能坐在那裡,起來就是要舞起來,這樣子。我們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裡面,就是說的這樣子。
 
壬八、苦樂
 
苦、樂。動觸一出現的時候,本來是快樂的,他周身都疼痛,有這個境界。樂,周身一樂的時候,他就快樂得不得了,貪著纏綿,為這個樂的事情心裡面不得了,不能夠安閒自在,愛著這個樂很厲害。
 
壬九、縳脫
 
縳、脫。本來得到初禅的時候,是沒有欲界的煩惱了,他反倒是貪心、瞋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很厲害,縳:系縳,為煩惱所系縳。脫,就是他得到初禅的時候,什麼煩惱都沒有了,這是好境界,喔,他認為這是得了聖道,得大解脫了,他就是佛了,得大解脫,生增上慢。得到禅定的時候,有的時候,有的人就是這樣子,看別的人,你們拜那個佛,那是木頭的嘛,那是紙,我就是佛,你們拜我,就是有這種人。
 
壬十、強軟
 
強、軟。就是得了禅定以後,心裡面剛強得不得了,認為你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不是,我一念之間就成佛了,就是剛強得不得了,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剛強得不得了的時候,心情不自在,像剛才說的出定、入定不自在,你想出定不可以,想要入定也不可以,你自己不自在的,這是強。第二是軟,就是這個人得了這個動觸一出現的時候,心裡面很軟弱的,你贊歎他一句話,他受不了;你若是責備他一點,他更受不了,一點也擔不得沉重,猶如軟泥,不堪成器。得到動觸的時候,這個人他不剛強,他軟弱得很,猶如軟泥,不堪成器,你把它作一個碗,作一個盆,不行,作不住。就是得到禅定的時候,這個人就好像什麼也不能做,那就是特別的軟弱。
 
辛三、降魔方法(分六科) 壬一、預備降魔咒
 
這叫做十雙,這十雙都是魔鬼來搗亂他。剛才說明暗,人一坐、一入定的時候,就像入到黑暗的房子裡面去似的,就像是睡著覺似的,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到醒過來,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剛才做什麼。天台宗南岳大師他說,他解釋這是怎麼回事呢?說是魔鬼蔽其心識,把他的心識蔽住了,所以什麼也不知道,是這麼回事。這十雙,總而言之,都是不正常,就是魔鬼來搗亂的,這都是邪相,不是好法。這個文是說初禅的時候,戊三證初禅相,分兩科,第一科明發相,發初禅的時候,有的時候有邪有正,約十雙來明它的邪正相。但是這件事,不但是初禅,就是未到地定也是有的,欲界定,修欲界,靜坐到欲界定的時候,粗住也有這種境界,粗住、細住和未到地定都有這種境界的,不但是初禅,因為欲界這個地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恩恩怨怨的關系很復雜的,你若想修行的時候,正好你那個怨家他是鬼神,那麼他就知道,和你過不去,你想要修行他知道,他就向你搗亂。
 
若是靜坐,我們有心要靜坐,我們一看這樣講,我們還靜坐不靜坐呢?所以這件事,佛菩薩大慈大悲,都給我們准備好了,我們若想要靜坐,應該要把大悲咒念好,念大悲咒能降伏這一切的小鬼。欲界天的魔王,他現在不搗亂,他要搗亂,我們是很難,他現在不搗亂,就是其余的這些小鬼神,或者和我們有怨仇的這些鬼神,可能要搗亂的。我們念大悲咒,一般的這些搗亂的鬼神,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有怨仇的,或者你欠他的債,你欠他的命債,你和他有像大海那麼深的怨仇,那就難一點。念大悲咒這是一個辦法。
 
壬二、誦金剛經
 
第二個應該念《金剛經》,因為念別的經太長,我們可能沒有那個時間,念《金剛經》,我們簡單說兩個好處,一個是你多少也會明白點《金剛經》的道理,你一有問題的時候,你思惟無我觀,修無我觀,修無我觀的時候,就能解除這些問題,這是一個。第二個,念《金剛經》,金剛神能護持你,釋提桓因也來護持你,那麼也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壬三、預備鏡子
 
第三個方法,我們靜坐的時候,後邊預備一個鏡子,預備鏡子有什麼好處呢?這些邪的鬼神他來搗亂這些事,他都不現出他的本來面目的,他的面目不讓你看見,他就變化另一個面目,變化一個年輕的孩子,或者是一個女孩子,或者是個男孩子,或者變出一個年紀大的一個長者,一個老頭或者是一個老太婆來同你搗亂,可能叫你生貪心的辦法,或者叫你生瞋心,或者叫你恐怖,反正就是這些叫你生煩惱的辦法。這些鬼神,他能變化出另一個面目同你搗亂,他不願意你看見他的本來面目的,但是我們有辦法看見他,就是用一個鏡子,這個鏡子放在那裡,他不能變,這個鏡子裡就把他的本來面目現出來,他不能變,他一看見這樣子,他就跑了,他不敢同你搗亂,所以預備一個鏡子。古代預備一個鏡子可能不那麼方便,現在很容易。你後邊也預備鏡子,前面也預備,旁邊也預備鏡子。因為他和你一對面的時候,鏡子就現出來,他先自己看見,所以他就跑了。這都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禅師的經驗,我們讀《瑜伽師地論》沒有這個話,中國古代的禅師告訴我們,預備一個鏡子,它是一個方鏡,四方的鏡子,這個都沒有關系,現在的鏡子很大,更是有用。
 
問:鏡子應該多大?
 
答:就說我們小孩子讀書,你由小學開始讀書,幼稚園不算,從小學讀書,小學、中學、大學,你得到博士學位,你要用多少時間,你要用多少心力、精神你才能成就。現在你想要,這件事是欲界的事情,現在要超過欲界拿到色界天的功德,這叫上人法,修禅靜坐這是上人法,這是超過人以上的一種功德。我一天就坐半個鐘頭,你想要有成就?我剛才說過魔鬼有兩種性格,一種是魔鬼有惡的,惡的這些魔鬼,當然魔鬼都是惡的,他看見別人修善法,他就嫉妒障礙,就來破壞你,來搗亂,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有的這些鬼,他和你前生有點問題,和你前生有過糾紛,他有怨恨在心,他想要報復,如果你要修行,你的功德高深了,他就不敢接近你,他不能報復了,趁著你現在還沒到那個程度,趕快的來找你,是這樣意思。
 
問:(缺文)
 
答:要離開塵勞的事情,修行的事和塵勞的事是兩件事,離開了塵勞的事情,單獨在寂靜處修行,就是容易進步的。我想你是有特別有善根的人,你如果能專心的離開了這個塵勞的世界,清淨的這麼修行,你很容易有進步的,人就是有善根,但是你在塵勞的事情,今天這個人同你來往這個事,叫你生貪心,過一會,那個人同你吵架,那個人又同你有什麼糾紛,人要在這樣的境界裡面修行,你很難有成就的,你非要離開才可以。
 
問:普通人喜歡靜坐,但是不知不覺就入了邪相,就是著魔了,又不能自主,自己又不能從魔鬼的圈套裡面跳出去,那該怎麼辦呢?
 
答:他自己受魔鬼的系縳,束縳住了,他自己沒有辦法出來,他應該多讀經論,應該去訪問善知識,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經律論你不讀,你又不去問別人,學一學,那麼就沒有辦法,除非那個魔鬼他說:我不搗亂了。那麼可以,不然的話,你沒有辦法。
 
問:八觸,提到動的時候,到初禅境界的話,動的話,是自己感覺有動,而外人看是沒有動。我想請問是不是其他七觸也都是這樣子。譬如說涼的話,是自己覺得是涼,但是別人看到並不覺得涼,或是暖的話,是心裡覺得暖,別人不覺得暖?
 
答:是的。
 
問:那麼這樣的話,是不是如果拿溫度計去量的話,就沒有差別?如果再引申來講的話,是不是說是自己覺得熱,假如說是冬天的話,穿很少衣服都覺得不冷,還是說自己心裡感覺是熱,但是還是穿很多衣服,因為溫度沒有變化。
 
答:我們先說這一樣,溫度冷熱的問題,在沒得禅定的人有這種現象,就是他不靜坐的時候,他和一般人就是一樣的,但是若靜坐就不同,靜坐的時候,他就會熱,熱,這個時候就是得要減少衣服,你若用溫度計來量他,他就是溫度要高一點,平常這是可以量的。若得定的時候不同,得到初禅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他裡面這個身體不是欲界,當然這個身體,欲界裡面的這個人,他的色受想行識是欲界,他是在這個地球上生存的,我們用這個地球上的知識所假立的這些各式各樣的機械,可以去計算他,可以去量他,他得到禅定的時候,不是欲界了,是色界,是色界的色受想行識,到了這個時候,他外面表現出來的完全是正常,他心裡面有殊勝的境界,不能用欲界的東西去量,這是我這麼分別,不能用欲界的東西去量,你量他,也能得到一點消息,但不一定會正確,也能得到一點消息,或者他的溫度高,或者他的溫度低,但是那個高低,不能用欲界人的知識去分別的,這是我這麼想。因為他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地水火風,是不同一點。我們欲界這個人的身體,尤其是我們地球上欲界這個人,身體重量是很重的,色界天上的人的身體特別高大的,但是沒有重量,他也有地水火風,但是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所以你說是要用溫度計去量,我想可能不合適。
 
問:(缺文)
 
答:剛才那位居士用功的方法有問題,有事情的,如果你閉關用功七天,你專心讀《法華經》,專心念佛,或者是拜佛,這些散亂心的用功,這又是一回事。說是我要打禅七,我要打十個禅七,我現在是修三止三觀,我是寂然不動,靜坐這又是一回事。一般的散亂心用功,著魔的情形少一點,魔鬼來搗亂的情形少一點,就是有的時候,可能不嚴重,就是他來搗亂,就完了,一會兒就走了,就沒有事了,不至於說得精神病,沒有那麼嚴重,除非是有冤業在,那個情形就不同了,因為那個魔鬼他恨你,他一定要把你搞得死去活來的,他才快樂,那麼你本身不能抵抗他,你可能就會得精神病,怎麼怎麼的,這不一定的。
 
問:這個神經病來了以後,別的人怎麼樣解救他呢?
 
答:別的人給他念念《金剛經》吧!或者能好、可以,或者不一定的、不一定。這個我再簡單說幾句話。
 
我以前說過這一件事,這裡面可能有人不知道,我在加拿大在多倫多,我遇見一件事,就是有一個香港大學畢業,他是香港的學生到加拿大留學,是香港來的同學會的會長,這個人不相信佛法的,後來他被一個鬼捉弄得要死要活,他又念毛澤東語錄,也無效;念孔夫子的學而時習之,也不行。後來他遇見他的朋友有信佛的,說是你現在是鬼來迷惑你,那些不行的,你要去找出家人。那麼就找性空法師、成祥法師來想辦法,這兩位法師說是我們念大悲咒,大家一起念,一念的時候,鬼就離他遠一點,別人看不見,就他能看見,這個鬼就離他遠一點,不敢來搞他。但是若不念大悲咒就不行,不念大悲咒,鬼還是來搞他,他後來又來找法師,說這怎麼辦呢?不念就不行,我不能老是念嘛,還要讀書,還要做事情嘛,這時候來問法師,說念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大家幫他念,一念這個鬼就離他很遠,不念,不念還不行,還是很苦,還來找法師,法師說我們念《法華經》,讀《法華經》,大家幫他來讀,這一讀,這個鬼無影無蹤,看不見。從那麼以後,他就信佛了,他就天天讀《法華經》,所以讀《法華經》不可思議。
 
問:那麼這個鬼對他很好嘛!
 
答:是的。若是沒有這個鬼,他還不信佛的。
 
問:(缺文)
 
答:不應該給他,不能給他。
 
問:那麼業力永遠牽扯不完?
 
答:你同他講道理,可以的,因為什麼呢?我欠你的命債為什麼不還呢?應該還他嘛!應該還嘛!不能還,怎麼不能還呢?因為你現在得到人身,我們能夠對佛法有點信心,這個時候這個人身很寶貴,你用這個人身還他,你很不合算。因為以前你欠他命債的時候,可能那時候不相信佛法也不一定,那個是無所謂的。你應該同他講道理,我現在相信佛法,用功修行,我這功德送給你,請你暫時不要同我要債。
 
問:是不是等你修行好了,我就再也要不到了?
 
答:我修行好了,我還債。你可以告訴他:「我修行好了,我還債。」他也可能會同意的,那麼這個事情就和平解決了,你不要說不還債。
 
當然你講道理他也不聽,那麼他若一定要同你要債,你也可以不給,你就是努力的念佛,念大悲咒,念《法華經》,就能抵抗住,還是能抵抗的。
 
問:是不是不夠慈悲呢?
 
答:這不是不慈悲,我們這個命還給他,他也得不到什麼好處,他也是一樣,沒有什麼好,只是他解解恨。這個主要就是現在我們相信佛法,可以種善根,你現在把這個生命給他了,將來能不能遇見佛法,能不能修行,靠不住的。
 

上一篇:蔡禮旭老師:經營人生要用理智而不是感情
下一篇:妙境法師:四禅八定(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