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定須明理
事定,轉眼就忘;不光是不記昨天的事,定力再深的話,剛說過話剛做的事就忘了,只好沒事找事做。這也是修定的必經階段。不知道喜,也不知道悲。空空寂寂,找煩惱也找不到。就這樣遠離顛倒夢想。
保持一段時間之後,才轉過來修靈活性 。我在讀佛學院時,修過隨自意三昧,心靜極之後,非常輕松,聽身邊人說話就象遙遠的喃喃細語 。也好象空氣中充滿了棉花一樣,或是空氣凝結了一樣。一年到頭,心中都留不下什麼印象。 這樣過了好幾年,非常舒暢 。
起初時很不適應,那是初入靜的時候,如果見到熟人打招呼,心跳會加速,有受驚的感覺,因此,極不情願見人打招呼 。我是過來人了,後來我意識到, 繼續下去,要加強理觀 。
《楞嚴經》說:“靜極光通達”,靜到極處,就象打鐵一樣,讓一切動相都沉入空定之中,久而久之,就不怕驚擾了 。即使是身邊有巨響,也象消聲匿跡了一樣 ,很靜很靜。這時說明心真的入定了,行住坐臥都很靜 。習慣之後,再轉回頭來 ,修事相 。
不明理挺麻煩的 ,你以後就知道了。 你會在煩惱和癡定之間徘徊很久,不是俗事煩心,就是癡定呆禅 ,非此即彼 ,所以,修定之先應該明理。主要是《楞嚴經》。不明理的人,不是被凡事所困擾,就是躲進癡定的龜殼裡不出來,很煩。就象嘴對著消防龍頭喝水一樣,不開龍頭吧喝不到水,一開龍頭吧水太足,不但喝不到,連面目都要受傷。 一會兒開,一會兒關。關的時候想開,開了又想關掉。兩頭都不好,不能善調。
佛是調御丈夫啊,我們學佛,也得學會調整 。持戒要調整,既不能持外道戒律,偏於苦行,也不能處處毀犯,失於威儀。修定要調整,既不能散亂,為外境擾擾,偏於調舉。又不能入癡定,偏於木讷。 修定也要調整,既不能食而不化,愚癡無慧。又不能狂慧辯聰,破壞法住法位。
偏於木讷,這比起不修的人而言,已經嘗過心定的味道了,很不錯啊。不修定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就是樂獨善寂的進境, 如果保持下去,成果的話就是二乘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