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6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世尊若復有人聞說是經,信心清靜,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功德。”

這是須菩提勸導眾生來信金剛經。須菩提向世尊承白,表達他自己對金剛經的信。

若復,是希望的意思。我們眾生聞到金剛經得如是信解,了知金剛經的利益,它的實相,生出了內心極大的歡喜。前面講,深解意趣,涕淚悲泣,代表了須菩提對這部經典的深解,不是表面上對這部經典的信解。不像我們往往是用一種感情,見到某個法師好,某個寺廟好,向別人介紹,過幾天他自己都跑掉了。這就不叫做深解意趣。因為他沒有很深的解如來真實義,不能從內心裡面發起,不能了解如來所說如是甚深經典,所以眾生都是感情用事。哪個寺廟人多,就認為那裡香火旺,認為就是佛法興隆。佛教裡有名僧,有高僧,有大師,我們不要尋找名師,我們要找的是大師或者是高僧,我們不是找得經忏師、名師。有的人唱念非常好,叫經忏師,叫法師——“作法的師父”。還有名師,就是他的官位很高,頭銜大,我們往往被這種假名給迷惑住了。我們眾生無始以來對名的執著非常的重,不能夠淡泊其身,安住道業,安於樸素,清心寡欲,喜歡趕熱鬧,喜歡趕場子,轟轟烈烈的狀態。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這個思想一定不一樣。出家人不喜歡趕場子,喜歡清靜、寡欲、樸素、安樂。太多了就在裡面濫竽充數,往往自己在裡面還不知道被染著了。我們念佛啊,七八個人在一起念大家就沒有精神,要好多人在一塊念佛大家就有精神。因為人多聲音一嚯,很熱鬧,心浮在那個地方,好像自己很有修行的樣子。但是你在一個人的時候,你馬上感到一種孤獨,或者人少了你就感到一種不滿足的感覺,表現出內心的孤獨、焦慮、無明,煩惱就顯現出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趕人多。但是也不能人太少,要有善知識的誘導,有十來個人在一起,徹底的淡泊其身,安住樸素、清靜、清心寡欲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出家人的清靜無為。在家人永遠不懂,在家人永遠認為寺廟要大,要莊嚴,人要多,俗人永遠就希望這種狀態。在家人的習氣是很重很重的,他喜歡的就是熱鬧,就是名聲,他想方設法的讓你這個廟裡非常興旺,他不是在道上面修行,他是在面子上面,表面上下功夫。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一定是兩回事,思想一定要分開。真正的修道當然在家人也是很不錯的,但是在家人無始以來在家裡的習氣,對這個名放不下來,老是要興旺,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

須菩提聞到金剛經,真正的用心,把佛陀的甚深的心印到意裡面去了。這個意境與實相相應的一剎那,才是叫深解意趣。

“若復有人,”就是假設有人,是一種祈望,因為希菩提得到了利益,希望後面有眾生能得聞是經,一種渴望之心。這種渴望之心表達出兩種心情,一個是須菩提所悟之境,內心中非常感慨,知道了諸法實相,急迫的希望所有的眾生來聞到這個實相。希菩提說:我所得慧眼。肉眼是我們凡夫的眼睛看到的黑白之相;天眼是福,由戒定中生。肉眼、天眼都是福份,就是戒體。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是福,是制止之意。智慧,智就是戒定,慧是觀察出來的。如果沒有前面的戒和定,就不可能有慧。戒裡面能不能生出慧出來呢?因為戒能生定,定能清靜,如果你清靜了能見到實相,這個實相是通過觀察,不是定在那裡不動進入無記想。

定有幾種,有世間定、出世間定。出世間定裡面有慧,世間定裡面沒有慧,只有智,智只能生福,但是不能生慧,就是坐在那個地方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看這個世界是兩種現狀,一種是伏住我心,把我們的妄心伏住了,這是世間的東西;還有一種是我們的心靜下來以後,可以觀察到大相與小相、粗相與細相,就像大千世界與微塵,這種境了不可得的體,是由一心念起。大無有大體,小無有小體,沒有一個小的實相存在,沒有一個大的虛空存在。就像我們看到山一樣,山也不存在,是一個抽象的名詞,細也不存在,細無非是一個分別的體。山是大相,是一個粗的名,有樹木、草、石頭緣起產生一個山的概念。而這個山,我們用心靜下來以後,可以看到這個山是空的,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在觀察到細的時候,發現每個細的物體還是一個空性的東西。再反聞聞自性,觀察到你的心裡面現的這種相的時候,發現相是空的,萬相俱空。能觀察到萬相俱空,沒有實相的時候,那個叫做慧。

當外面的東西覆蓋了你的心,你沒有觀察到大是空、小是空、粗是空、細是空,人我相都是空的體的時候,就把它覆住了,只能把自己變成一種無記狀態。就是你坐在那個地方,你什麼都不知道,閉著眼睛什麼都看不到,然後進入一種無記,你不會有觀察。

定能生慧,慧是要通過微細的觀察,才建立慧眼。慧眼是通過心眼觀照,是心中開發的一種觀察體,並不是眼睛見,見的眼是福,是戒中止惡生善裡面出來的。人眼為止,天眼為福,人眼裡面止惡是為天眼,止惡裡面就有福生,是為戒體叫做相。戒體為肉,戒相為天。我們眼睛因為不作惡,才稱為是人。我們現在這個肉眼看到萬法,是在戒的體裡面。因為體無善故,你的體裡面不制止於惡的話,就會生出惡相出來,像豬、狗這個眼睛,乃至於三惡道的眼睛。做善就往善走,就是天眼。眼的體本體是無相的,無相而有相就是肉眼,肉眼的相是善相,此相此體由止惡修善而得,因為沒有智慧故,不了解這個眼裡面有一個無相體,無相體不離有相之相,此福為相此體為無相,所以這個肉眼非眼是名為眼。所謂眼者即非眼,是名為眼。因為你沒有智慧,所以你認為這個叫做眼睛。其實如果要以慧眼來觀察,你就可以看到眼而無眼,無眼而眼。

為什麼佛陀的眼能盡虛空遍法界呢?他無住啊,見一切法無住,得廣長舌相,所以眼睛遍法界故。他的眼睛是無相之心眼,我們有相是因為有住,有住不礙無住,因為我的本體是無住故,眼的體是無住體,是因為有住了才生虛妄之肉眼。無住之眼你卻生出有住之心,見色有住了你就會生出這樣的眼睛,聽聲音你有住了就會生出這樣的耳朵,聞到香味有住就生出這樣的鼻子,本來無住你為什麼有住呢?鼻子聞性有住嗎?聞性無住。但是聞性有住了就變成一個鼻子,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由住而來。如果不住你就跟佛是一模一樣,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聞性都是跟佛陀是無二無別的,我們這個體跟佛是無二無別的。你不開智慧故,你有住,所以你眼耳鼻舌身意就變成這個樣子出來了。但是這個相和我們無住體有沒有分開呢?沒有分開。因為相不礙性故,此福不礙我們的體故。所謂有住是心有妄執故,其實你所得的這個福還是無住之體,所以在此世界這個相上生出無住之心,你跟沒有相的這個體性是相應的,照樣能獲得佛陀的體,相不礙性。

不怕妄起,就怕覺遲。現在色聲香味觸法是過去有住之體,因為做善故,有福德,做惡故,有惡得。得福得惡,無非是有住無住啊,有善不善啊,有惡則相惡,有善則相善。相大相小也是這樣,你無住之心非常弱,你這相小,如果你無住之心非常強烈,在你內心中實在是毫無執著,那你相肯定會廣。相廣則福大。你堅固的執著心越重,相就越丑惡,那你相就越弱啊。我們看到外面的相是善是惡,無非是我們有住無住啊。所以我們看到外面的相,有人看到非常清涼自在,有人看到的是焦慮不安、煩煩惱惱的,是因為有住無住啊。你看在家人在這個相上面就是不滿足,出家人就這麼滿足,因為出家人無住啊。出家人無住就得無住之相,在家人有住則得有住之相。所以有住之人在世間行走煩煩惱惱一輩子,而無住之人非常清涼自在,都是與無住有住有關系。

住境不欺,這一切境界不會欺負任何人,無非是你心故。所以我們不要責怪別人。我們在生活中是獨立的,一切境是你心境,有住則有有住之境,無住則有無住之境。你有你的心境,我有我的心境,這個世界在我看是清靜的,在你看是煩惱的,同樣一境無非是有住無住啊。這個心中境是我心中境,在你心中是你心中境,你心中跟我心中境是兩回事啊。所以在世間沒有冤枉之事,不要責怪別人,你煩惱完全是你心裡的煩惱。降伏其心才為真住。如果你的心沒有降伏住,你一天到晚怪別人有什麼用呢?所以過去講:大地無寸塵。這個大地上面沒有塵的,就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的,都是我們心中的住相。你有住就有塵出現,你無住了哪有塵呢?

肉眼天眼都是因為迷惑所致。你了解這個體以後,先以般若智慧開顯我們的般若之心,用此般若之心來觀察諸法實相,了知此福此善無非是我們心住和不住之體。我們心方寸之間,能顯有住無住之相,你無住則法界無住,你有住則法界有住,你心有住之惡,法界則惡,你心有住之善,法界即善,所以是善是惡,跟別人又有什麼關系呢?有人說:他說你說是善,實際上外面人好壞啊!外面人的好壞跟你心又有什麼關系呢?人家有人家的心,你有你的心,你管別人的心干什麼呢?

所以我們沒有事情喜歡管別人。其實你管別人的時候,你心向外求,不知道看到別人也是我心啊。過去佛印禅師看蘇東坡像一尊佛,蘇東坡看佛印禅師是一堆牛屎,同樣的兩個人坐在那個地方,各人的境界就不一樣。為什麼看別人不是佛,非要看別人是牛屎呢?所以呢,你老是要這樣的去辨別。我們讀金剛經開顯般若,無非是把我們心量提高,千萬不要管別人的事事非非,因為是你的心故。你管別人的是非代表你心有住。你有住你有生死出現了,你自己的生死沒了管別人的事情干什麼呢?你心裡面無住則眾生自度,悲心自起。如果你看不到別人善惡了,你整天在大智慧體裡面,哪個地方不在度眾生呢?你自然就會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見到你自然而然的就會得度。眾生見到你就得度,你就不要顧慮你度眾生的事情,眾生自度。心中的眾生也度了,此境此身無非是心生故,所以我們把這個金剛經要會到。講金剛經本身就是要開我們的慧眼。慧眼開了,你的肉眼跟天眼自然會得大福啊。一切眾生之眼就是佛之眼,我們現在這個肉眼就是佛,難道佛陀捨嗎?何為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就是無取無捨。無捨故,一切眾生之肉眼皆是佛之肉眼。如果佛陀不攝取眾生之肉眼,那佛陀不有捨嗎?但是又不取故,因為佛肉眼是一體,它是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跟眾生相應,它是究竟覺體,他不會隨著眾生的煩惱而轉。眾生有住啊,佛無住能遍法界,一切眾生肉眼就是佛眼。但是我們眾生,你肉眼我肉眼互相兩個辨別,有住,因為有住故就有煩惱,佛陀怎麼會有這個煩惱呢?

不取不捨,不取是不取眾生的妄,不捨是不捨眾生之究竟覺啊。我們這個肉眼的相是佛,是我們自性中是我們聞性中是我們無住體裡面顯現出來的佛,你有住了,你心中的佛就現有住之相。有住之相來自於無住之體,無住的體是我本覺,有住之相是我們直覺。你覺了,有住之相就是無住之體,始覺本覺一體,如來以本智會於本覺,眾生是以妄會於覺,會於無住之本性。因為你以妄來會它,你就有有住之相,就會看到外面的善善惡惡、是是非非,變成有住之相。所以相不礙無住體,相並不障礙我們無住之心、無住之本性,獲得慧眼的人,應該如是觀察。

如果你得到慧眼,必然無诤。為什麼叫阿羅漢叫“無诤”呢?敢不敢當下承擔,當下承擔就是無诤阿羅漢。為什麼須菩提叫空诤呢?人中最為第一,是人中沒有爭論第一,他不跟人家再爭論。因為他在慧眼裡面建立出來的是了知實相,所以就沒有爭論了。所以你心量小是你心中有住,不能怪別人。我們什麼事情都是怪別人。過去有法師講過: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看看自己有多大的過失,常常看自己有多少過失。

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放去自己的習氣,要看到自己的不好的東西。要看到自己不足的東西,看到自己有住的心。你有住的心不是跟別人有關系。有住之人講有住之法,互相輾轉,輾轉生死。我以有住之心來跟你講法,你必然也建立有住之相,有住套有住,都是邪見的體,只能增加我們的妄心。但是如來不輕視於眾生,悟的人也不會輕視於眾生,不管眾生如何執妄,他不離真性,不離如來本來無住之體,我們的聞性是無住體。眾生不管怎麼妄,他的聞性是一樣的。為什麼佛陀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呢?因為眾生之相如來不捨不取故,不取妄相,不捨眾生之本覺。本覺就是始覺,始覺就是相,本覺就是性,此性是眾生之聞性,相是聞性裡面的相,此相就是性,此性就是相。

就是如來說:“此相非相是名為相。”非相即無住,是名為相即是相。此相此無住是一體故,因為一體,與如來同體故,無取無捨故。無取是無取妄體,無捨是無捨真體,無捨眾生之真體是什麼呢?此相此性是不二的。眾生執著於相,有住之心,失去了無住之體。一念覺即佛,你一念覺了,當體即佛。一旦覺,此相就是無住之體,此相即佛啊,因為佛不捨此體,此體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相與法身化身報身是無二的,此相跟我們本來真心是不二的。所以,一切相就是無住之體,一切大千世界無非是我無住之心,是無住之信心裡面開顯出來的,所以你看大千世界無非是一心。這個時候,大小也好,無非是我們心性裡面的福德。如果你聞到這個偈子,聞到了這句話,即使在地獄也獲得大清涼。你在人道聞到此法,你果報也不可思議,得到深信而受持者。

為什麼須菩提會涕淚悲泣呢?他無始以來所得慧眼,只了解佛不了解法,只知道修法得清靜,不知道此法與彼法是不二,不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原因,因為他不知道。所以我們講般若智慧,是開我們的肉眼、天眼、慧眼。慧眼能知理,能觀到實相啊。慧眼是怎麼來的呢?慧眼聞般若而來,不聞般若之法,沒辦法開顯慧眼。須菩提證到阿羅漢以後,他得慧眼也是與般若相應,他只是不知道,但是釋迦牟尼佛一講般若他立即就知道了。為什麼呢?他的般若之眼本來已經含攝在那個地方,一講金剛經立即明了。所以這個般若是見法空啊。

法眼是什麼呢?是菩薩見地,能見如來報身。我們事實上能夠開慧眼就非常了不起了。我們慧眼能了知實相。我們慧開了,但是我們沒有開法眼,開了法眼那是大光明藏啊,報身莊嚴,你就可以看到報身如來了,你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說法。像智者大師當時講華嚴境界,法眼頓開,講到甚深法藏,深入深入進去了,頓時人我相頓空,然後就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正在說妙法蓮華經,那是法眼所見。我們雖然開了慧眼,但是我們的慧眼還沒有落實下來,今天我跟你講,你知道了這個道理,你一出大門就是是非。為什麼呢?還是別人不對我是對的。你不知道你心量多麼狹小,原來是我一心顯,但是你一出門又是彼不對此不對,卻不知道是你的心眼不對,卻不知道你現在是有住了。你無住哪個地方不解脫呢?因為你有住啊,所以感覺到這個對那個不對,你無住哪有對和不對的體呢?全是妄的體。所以我們會到金剛經以後啊,以這種心來入於心裡面。須菩提慧眼開了,證阿羅漢,所以釋迦牟尼佛一講般若就入於心,深解意趣,就立即明了了。明了以後永不再疑,就斷除自己的疑惑。

我們到處找如來,不知道在哪裡。我們天天發菩提心,不知道怎麼發菩提心,我們怎麼發都在懷疑,我們怎麼發菩提心啊?我們怎麼成佛啊?每天都在懷疑之中。因為不能落實下來,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不知道什麼叫如來。你的心跟當下不能了知實相,你都有懷疑心。實相不落實下來,你疑心一定存在。你只要有是非有煩惱,都是因為疑心,所以我們這個疑心很可怕的。講般若完全是破我們眾生的疑心,講金剛經是斷我們的不安之心。我們修行百年,從小就開始修行,不了解般若,那你疑心未斷,那修行不是白修了,一天到晚在懷疑之中。有懷疑就有焦慮不安,心不落實啊,沒有降伏其心啊,般若門沒有開啊,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覺路還沒有找到啊,那你怎麼成佛呢?你不知道般若門就在當下,你不知道聞般若就是開覺之路,你不知道金剛就是開覺之路,這就是成佛之法。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薩,菩薩要令一切眾生成佛。

你不了解般若經,你怎麼令一切眾生成佛呢?令眾生能夠覺呢?所以般若不但自己覺,要令一切眾生覺。就像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你救去的呢還是佛救去的呢?你是被阿彌陀佛救走的,但是你叫眾生念阿彌陀佛,也絕對不是你,絕對是阿彌陀佛把他救走了。也就是說,這個般若之門,從教他自救,都是來自於般若體。不通達般若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只有你通達般若,才能夠自度度他。等你通達般若的時候,哪有你度眾生呢?完全是般若體自度啊。哪有“我”在度眾生呢?只要你般若一打開,就沒有眾生可度,而自被般若所度。跟眾生講般若經,令眾生自度,所以說這部經典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啊。跟人家講無量壽經也好,講金剛經也好,無非是把般若開顯在眾生心中。無量壽經亦如是,也是這個意思。

須菩提聞到這個以後,信心清靜,明月獨照啊,虛空中一個明月獨照大千世界照得明明朗朗的。但是呢,月亮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看這個世界就像一個獨月一樣,沒有我你是非。沒有月亮就不能照於萬物,你感覺到你是獨立的,但是又不離開大家。所以我看大家無非心照,心中照出來的,沒有心照哪知萬物呢?所以萬物體都是心造出來的。如果你聞到般若,自然心就獨立了,但是又不離諸法。不離諸法顯於自己的獨照,沒有諸法的顯現怎麼會有自己的獨照呢?就像沒有波哪有水呢?沒有水哪有波呢?波跟水是一體的。水波是自然而然,由波而顯水,由水而起波,由水能識波,能了知眾生心是迷是覺。水有波才令眾生有覺體啊,否則眾生都迷了,水有波令一切眾生起覺之心,有覺才識體,有波才知道自己體在哪個地方。所以體相互互相應才有妙用,體無相不起妙用就變成死水一潭,所以波跟水本來自用。就是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來清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這個波也好水也好,依波識水,依水起波,水波一體,方起妙用。沒有波只有水是無明,有波無水則凡夫,有波不識水就是凡夫。就像金礦不煉哪來的金子呢?我們無始以來迷,在波上面失去了水,所以就是凡夫。所以全波即水,這個法界無非是我們的心而已。信心清靜,看這個世界無住之相是我本心中顯,自然清靜啊,這個時候的清靜是什麼樣子的?你坐在那個地方把般若一觀照,實相現前的時候都是無住之佛,是肉眼法眼。你的肉眼見萬象,你得到這個肉眼是你心的體,看見所有的萬象,就是青黃赤白,春夏秋冬,乃至於外面的生生滅滅,聲香味觸法,都是在你有住無住體裡面。有住則有善有惡,有種種分別。無住則沒有善沒有惡,沒有分別。此相即我無住之性,因為我有住了,才生有住之妄。

識者,你覺悟了,雖然有善惡的顯現,但是你內心中了達,你就知道此善惡是我過去有住而生。我們不可能一下子達到無住,因為無住是佛啊,你沒達到究竟佛的境界啊。但是有惡有善的這個體,無非是我們過去有住之心裡面現的妄見而已,識妄即解脫,你了解這是妄的體,就不再爭論了,自然身心清靜,就會解脫了。如果你在妄裡面繼續追隨,那就生煩惱。你了知是我過去的善惡的妄見生起,識妄即真。但是這個相本來是沒有善惡香臭,是你心裡有住所生的果報而已;這個果報本來是你的福相,也是你心裡出來的,心裡有住,惡者生臭相,善者生香相,過去做善事,才聞到香味,那麼為什麼聞到大便呢?是因為過去有住的惡習。如果有人修行好,大便拉出來也是香的;沒有惡無住啊。所以香跟臭都是從有住的心裡出來的,你上廁所及到鮮花裡面去的時候,都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當然善惡本來無住,因為有善惡之妄見故。但是真正的香臭存在嗎?是個妄的體,是你心中有住的妄體,是你真如本性裡面出來的東西,你真如本性是聞性,聞性是無住之體,無住的話就沒有香臭,所以香臭是我們的妄體。

你了知這個世界所有的好壞,善惡,都是我們的妄心裡面出來的;它是個假的東西。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你見到一切相是非相,非善相非惡相,非臭相非香相。相者,目者能為生相,由目而生。由眼睛看到色,由目而見就生相了。其實有沒有色相呢?你把色相拿過來看看?長相短相大相小相,有沒有相呢?其實非相。因為有這個眼睛的見,才會生相;眼睛見也代表了耳朵聽、鼻子聞;我們有了見和識的分別,才會生相。本來妄相不是相,是從我們心裡面出來的;你了知這一切相生相,是住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你悟了知道是我們的妄生出來的。打個比喻如蘋果慢慢發出了臭味,蘋果本是若我們心中的如意寶一樣,蘋果種下長成樹結了蘋果,此蘋果放那慢慢發出了臭味,此臭是外來的還是蘋果發出來的呢?是蘋果發出來的,蘋果就是樹,有住有生滅就有惡相在,惡相來自蘋果,並非外來,不能說是有樹而臭,是故臭味由住而生。因蘋果有住相的顯現,但要知蘋果一定來自於樹。這個世間所有的東西,它是沒有臭味跟香味的,沒有好壞善惡之分的,是我們心中起妄見後才有好壞善惡之分的,事實上本體是沒有善惡的,這個體是我們本性中生,我這個識和你現在看到的所有長短高低的相,都是我們本性中出來的,這叫福德。

有作惡者,必有惡生,有作善者必有善生,善生也好,惡生也好,如果你無住,生廣相。我們現在有了妄相有個什麼好處呢?能成就無量報身;如果沒有此相,你就是個阿羅漢。阿羅漢要建立相上無住是清淨體,他執著於清淨而已。如果沒有諸法的顯現,我們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連我們阿羅漢的心也不能成就。甚至連我們六道輪回也不能生;你在無明中根本沒有辦法出來;所以此相有無量德啊,我們現在看到的相有無量德啊,但是不悟者你就有無限的痛苦與煩惱。

如果你悟了,此相就是大貴處啊;珍貴啊,為什麼呢?因為此相本來是我們心的福啊。有相無相,有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有相;所謂無相有相是一體的。離開有相,無相就看不到了;就不能了知無相。因相顯體,因體識相。因為這個體我們才看到這個相,因為看到這個相,才識到體;離開相怎麼識體呢?不識體不就是無明嗎?此相能識體者,能成就無量報身。在這個法上面建立無住之體,不是從心上面無住;法上面建立我們的自性,遍法界故;如果從心上面建立無住,那麼我的心本來無住,守著那個心不動進入無明狀態;你守住你自己,我什麼都不想了,那叫無記;那是無明狀態。

 

修行為什麼強調一定要睜著眼睛

這個相裡面要睜著眼睛修,不能閉著眼睛修,真不能閉著眼睛修,眼睛要睜開修才對,所以我們打坐,動不動閉著眼睛念。其實要睜開眼睛,然後生定心,觀察般若智慧於當下;善念惡念然後不斷的觀你自己的善惡之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垂眼,然後定,觀。你看哪個佛菩薩把眼睛閉著的?我們現在修行眼睛閉著;我看上殿的時候眼睛閉著,也不念,像睡覺一樣,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東西。如果你用智慧觀當然可以了;看著黑相白相也可以啊;問題是你閉著眼睛什麼也不想,模模糊糊的像個修行的樣子,其實啊你錯了,我告訴你,你閉著眼睛在那個地方根本沒有辦法辦道。如果你沒有慧觀眼睛閉在那個地方就是打妄想,要不進入無記狀態,要不進入昏沉狀態,要不根本不在修行的狀態。其實現在修行人不上功夫是為什麼?上殿也好,打坐也好大多閉著眼睛,沒有般若智慧的顯現,所以出來一個樣,進去又是一個樣;所以千萬不要閉眼睛。你看達摩大師眼睛瞪得圓圓的看著,大千世界在一眼之中,無住之相,無住之心,不會閉著眼睛在那個地方;

我們為什麼要閉眼睛呢?你知道為什麼嗎?閉著眼睛是代表你內心身心的委曲,就是說你太疲倦了,需要休息;就是這種狀態。我們生活在世上太疲倦了,吃喝拉雜,人我是非,太陽曬著,雨下著,又冷又熱,天天吃飯穿衣睡覺你說累不累?哎,現在正好眼睛閉一下,休息一下挺好;你閉著眼睛在那個地方,就代表著你身心的委屈產生一個休息狀態,你認為這種休息狀態是修行,是大錯特錯了。不起觀哪起慧呢?定中生慧,定中有觀察啊。聽聲音也可以“南無阿彌陀佛”,問題是你聲音都不聽了,是不是?你嘴巴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內心深處不知道在念什麼東西;所以我們念任何東西都要觀察的清清楚楚,很清晰。

所以我們講話、吃飯穿衣睡覺都很清晰,修行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透明,透明度非常高,而修行不好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是身心兩處,人在這個地方做心跑到那個地方去了,不透明、不當下、內心當中不能很清楚的非常明明了了,不知道在做什麼?在念什麼?在吃什麼,在看什麼,心中不清晰;那麼我們最起碼的定就沒有了,定沒有了,那你觀照的能量會強嗎?一個人沒有定的時候,心就不會細;心不細,你般若智慧會強烈的在你心中嗎?你般若智慧在心中觀照能量非常的弱,所以人在當下,吃飯知道自己在吃飯,很清晰的,一點妄想都不生。就像我現在坐在這裡,做什麼事情都是非常清晰的,觀照的力量就非常的強。

所以我們修行修什麼?修一個清晰的心,過去我常常講修行就是把心給修細,心修得非常清淨非常細。如果你聞到般若也不會觀照,不知道此福此心,不知道無住之心,不知道有住之相,有住的相是由無住的心裡的妄心所得;但是此相從無住從自性中生出來;你不會觀照的話,你就隨著外面的善惡煩惱,隨業隨情而走了。業盡情空。一般修行人很少有這種觀照力,講般若的目的,大家今天來聽般若真是稀有之事,一般的現在在外面和尚出家,幾十年了都知道觀照,沒有聽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體驗根本感受不到。

 

我的幻化三昧境界,如何進入他方世界?

如果你要是慧眼打開來了,你不斷的修行,便能見法眼,法眼能見境,法眼可以見到境界,真實報身的境界會顯現出來。你有一天真會看到這個世界,所有講話的聲音就像飄的一個小塵一樣,看到這個人我是非啊,就像手拍一下那個灰塵在飄,真是個幻化世界,感覺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人像微塵一樣在空中飄著,咦,沒有我在走路,發現我也是一個微塵,根本就沒有是非存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部都是看不到的,這就是一種境界;叫幻化三昧現前。在過段時間慢慢的人也靜下來了,進入非常清晰清淨的狀態,變成大莊嚴相,慢慢的可以從一個世界進入他方世界;這個世界變成塵了;慢慢的他方世界的境界都可以看得到;看到他方諸佛國土,菩薩度化眾生,成等正覺;都可以看得到的。如果你真正的靜下來了,真的是可以看得到的;這種東西,過去我在量上有些相應,也就是說你在大街上走路的時候,真的看不到人走路;就看到的是你心中的一片塵,幻化的這個體,根本就看不到一個人在走;這個是法眼,能慢慢地見到實相。

 

佛眼頓開如何?念佛三昧情景

所以不斷的修行,然後佛眼頓開,佛眼只有佛跟佛才知道;才是超越絕對的體,你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你就是佛眼了,知道吧;你講話的聲音可以看到自己的聲音,聲音能夠看到聲音的,絕對的體叫無對光了,無對光就是佛光,是不可思議境界,佛與佛知道。你有一天會獲得這種……我有一次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忽然整個大地都清淨下來了,整個世界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剩下一個覺念,整個法界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心是相應的,咦,我呢?我在哪裡呢?找不到我了,就是一個阿彌陀佛;但是一念覺性,這個覺性還是對立的;咦,我知道在念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哪個能念阿彌陀佛的到底是誰在念呢?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整個大千世界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整個世界的聲音象鐘的聲音一樣,就是念佛三昧。諸佛現前三昧啊。

這種境界是什麼境界呢?是法眼,還不屬於佛眼,哪是不可思議境界;不可以用言談的,一談就錯;一談就對立,一對立就錯;我現在講的時候,用智慧的方法說,是用慧眼法眼說的,並不是用佛眼說的;如果用佛眼沒辦法講;所以釋迦牟尼佛此世界示現的是八地菩薩的功德;為什麼呢?八地菩薩才能與眾生心相應,九地十地菩薩都已經進入不可思議境界了,進入法眼才能見得到。你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必須要聞到般若智慧;或者聞到阿彌陀佛;在般若體裡面修行才能見地上有法眼顯現,就是見到諸法的真實境界;就是可以透過我們現在的妄境見到他的實相,在我們的妄境慢慢的細,它有一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見到的,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這個粗相,慢慢細下來,細下來變成塵境,然後這個塵也沒有了,變成清淨相,還有清淨體還是有妄見;到了最後面那個清淨體都沒有了,見到法界,法界裡面見到如來,見報身佛;如果你還有清淨之見,還是在這個塵見裡面;就是說你心已經非常非常微細了。我們希望所有的眾生能夠聞到這部經典;信心清淨,見到實相。

須菩提是現量證得,他沒有信他怎麼告訴別人呢?“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你想一想,這個清淨就是無我之意,聞到般若經信心通達。信心裡面還有聞思修啊,修是修什麼呢?修是證量,思是相應,聞是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才叫做信心清淨。如果你聞到了,不落於心,信不清淨。為什麼會不清淨呢?你這邊信這個般若,那邊還信你的業障凡夫,還相信你這個我見住見;在那邊知道無生,這邊還住,心不清淨;不清淨怎麼生實相呢?聞信,這個般若體跟你心相應的一剎那時間,你實相現前,然後抓住實相永不再疑;這個叫做信清淨。實相裡面沒有我,再到後面連證悟的這個體都沒有了,能證悟的人所證悟的實相,都是不存在的。“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這裡面講何謂“信心清淨”?不住六塵,生清淨心。過去無始以來,以六塵為心,以六塵的無住,以為這個清淨才是清淨。現在以六塵之境而生清淨心,阿羅漢、須菩提於色聲香味觸法中不生分別而生清淨;因為他守住自己清淨,他不是說實相本體就是清淨,這個是二回事。

這個信心清淨有二種,一種是阿羅漢的清淨,是心地上的清淨。一種是聞般若的清淨,是相上清淨。比如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也會清淨,這個是阿羅漢式的清淨。掉過來講,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沒有我,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我,阿彌陀佛是相,相清淨,你對這個相完全生起佛的這個信心,這個叫相上的無住之清淨,那個清淨才是跟般若相應的。這個要搞清楚。你在外面看到一切相就是我的心的時候,相是無住的相,無住的相就是我們無住的心,所以無住即相裡面無住,就生佛相,所以一切善惡好壞,都是我的本相,就是無住之相,不是相外還有另外的一個心可得;另外有心可得不是妄見嗎?有這個妄見不有外面的妄見嗎?為什麼阿羅漢成不了佛呢?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因為他認為外面無住則生心清淨,你就麻煩了。因為你心裡面的清淨是妄識的清淨,不能夠生實相,所以外面的相本體就是我們的心,實體、實相、無住之聞信就是如來三十二相,不離報身,報身不離化身;法報化一體的。不能說三十二相外面還有一個報身相,報身外面還有一個法身相。化身為用,報身為相,法身為體。就像這個瓶子一樣,它是玻璃,玻璃就是相,玻璃的體是無住之體,是沒有的,玻璃在哪裡呢?玻璃叫性德;玻璃玻璃能成杯子,杯子是個化身,是眾生的心;玻璃是菩薩的心。玻璃跟杯子從哪裡來?從法身出來,法身是無住之體。無住是性,從無到有;這個杯子從性上講,緣一切處;從相上講,也在一切處;從化身講,是一切眾生心;從相上講,是報身;從體上講是法身。此杯子從哪裡出來呢?從法身裡出來;杯子現在是玻璃,杯子從玻璃出來,玻璃也從法身出來,所以這個三個是一體的,不能離開杯子,還有另外清淨心可得嗎?另外有清淨心可得就是妄見,一妄全妄,全部的真就是法報化身。阿羅漢有清淨心可得,依法而修他的清淨心,他法是得到了,但另外還有一個妄見。我們要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講話的這個妄心是實在不可得,所以我們清淨心是假的。說不可得,我在哪裡呢?在法界之中,原來真正的法界才是我。

我為什麼要說,外面善惡,是謂有住之體呢?有住之體才有善相惡相,你無住就是法界相了,是惡是善都是過去的因導致現在的果。所以果現前的時候,你都是對立的,因為果現前有住啊。有住就有妄,這個識跟你有住的這個果報相應以後,妄上套妄,妄上套妄;越套越多。卻不知道,捨妄即真啊;捨去妄的時候,你所有的覺就現前了。所以這外面沒有眾生,就是一個人。虛雲老和尚講“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聞到金剛經這個般若之體,能破除妄見,就看我們敢不敢承當。禅宗裡講“懸崖撒手”,不驚不怖,就是把你的這個妄心一撒掉,就像懸崖上邊吊一根繩子一樣,你一放下來你就解脫了。可惜眾生就是抓住那根繩不放,不知道一撒手全部解脫。我們現在死守住這個塵,只要你手一打開,大千世界就是你故鄉!我們抓著自己的妄心,老是不願意走出這一步,大千世界你就得不到。百尺桿頭,再進一步是你本來面目,可惜我們就不願意進此一步,走到這個地方就停止了。所以很多禅合子在這個地方,轉啊轉啊轉啊,他不知道歇即菩提,他就是歇不下心來。所以聞到這個法,就是稀有!所以我們不應該離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另外有清淨心可得;六塵就是清淨的本體,那麼我們不應該在六塵裡邊生善念和惡念的體,你只要不住,外面的實相就現前,不住就是實相。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什麼叫實相呢?實相非相,是名實相。“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謂眾生究竟之覺,你不要執著於文字上面一個實相,千萬不要稱那個為實相,就變成文字上的執著了。它說通過觀照則生實相,實相的體則是清淨心。比如清淨體就是無煩惱,如果你獲得實相,自然就會沒有煩惱,沒有貪嗔癡慢疑,這些東西都會顯現出來。如果你自己很清淨了,但是你不斷的有貪嗔癡慢疑的顯現,有財色名食睡的追求,你有這些世俗的妄念,有住的心生起,那還生什麼實相呢?

實相生起來,真正信心清淨者,則生實相。昨天講了什麼叫實相呢?說實相是叫離言說相,什麼是離言說相呢?如來說實相就是建立我們的觀照,是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是見到實相。如來講如是觀照則是非相,為什麼呢?此相是我心故,那有相可得呢?無住則生實相;外面一切相都是我們的心,所以呢,講實相之時,如是觀照就是非相。什麼叫相呢?善惡之相,好壞之相,長短高低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有這個青黃赤白相,耳朵聲音相,……苦相辣相,一切相無所得,相實在是沒有體的,都是我們有住之心生起的,因為有住則生相,無住則無相,你識知此相即是我相的時候,“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教來講要相信因果,惡相善相的本體,善惡聞報的時候是什麼報,你知道嗎?你拿刀子砍我的時候,我痛;是身體在痛還是心在痛呢?如果身體在痛,那麼死人為什麼不痛呢?可見不是身體在痛,是我們心痛。你比如來講,有一天一個人坐汽車手被壓斷了。汽車玻璃慢慢的往下掉往下掉,把他手夾在上面,他不知道啊,一下子就麻木了,他在給別人聊天還在笑呢?後來他手壓斷了掉下去了,掉到外面去了,後面的人看到了大叫,他還不知道自己手掉了。所以人忘記了自己的時候,手掉了都不知道,一看到自己手掉的時候,馬上就痛苦了;證明不是身痛是心痛。在地獄底下,很苦,地獄底下真的苦嗎?其實地獄底下一點都不苦;如果我們用這個心,比如到了地獄底下去,一點苦都沒有;為什麼呢?痛苦是與你的心有關系的,你是善相,地獄中現的就是善相,你是惡相,地獄中現的就是惡相,為什麼痛苦呢?因為你心痛苦,如果你不執著了,火也就沒有了。

所以呢,隨著心顯知道嗎?既然苦是苦在我們心上邊,其實外邊境界是不苦也不樂,是我們心在苦和樂;是我們有妄見在那個地方。我們後面談到“忍”,我們要用無相心就會得“忍”。如果你不斷的觀察這種相,你看大相世間相沒有了,小相微塵相也沒有了,都是我心有住之體顯現而已;這個時候,你在外面走路的時候,不會有憂慮煩惱焦慮不安的,看到的都是我們的心啊。所以不生善惡之分別,實相慢慢就現前了;

實相就是非相,長短高低,青黃赤白都不要相信它,不要跟隨它,都是我們有住的心而生出來的。所以你現在看到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妄心,我們六道輪回就由妄心生起。離名說相,不離色聲香味觸法,你現在看到的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善惡都是我們的妄念,既然是妄念哪有青黃赤白之分呢?外面沒有這個分別,都是大圓鏡相,都是平等相。為什麼一再強調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呢?壽命無量是大圓鏡智,光明無量是平等性智,眾生煩惱才建立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依眾生心建立的,平等性智是依覺性來建立的,大圓鏡智是依佛性來建立的。

什麼叫妙觀察智,眾生在一切處,同等一念覺,眾生不在一個地方是一樣的相,覺是一樣的。你看到我我看到你,一念覺是一樣的。你坐在那邊覺悟可以,我坐在這邊覺悟也可以;覺的體是一樣的。就像我講金剛經,每個人悟到的般若是一樣的,但相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如來真實體能會眾生心呢?因為佛有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果德上面過來的。實相能會眾生心叫妙觀察智。眾生叫差別相,如果如來沒有妙觀察智會於眾生心,就說我能解脫你不能解脫,所以很多眾生講法,跟妙觀察智不能相應,就危險;說我這樣做,你們也應該這樣做,那就麻煩了。妙觀察智是令一切眾生解脫,般若智慧能通達一切眾生心,因為眾生都在有住相裡面,有住相就是無住相裡面,哪個眾生不在般若智慧裡面呢?哪個眾生不在自己實相裡面呢?哪個眾生不在自己心裡面呢?哪個眾生現的相又不是現的真如實相呢?

只是一個妄念未除,但實相都是一相,我看到你,你看到我,哪個是對哪個是錯呢?是一個體還是兩個體呢?如果依我常福作標准,我怎麼能夠看到你呢?你說常福是標准,是實相,那我就不應該看到你了,妙觀察智中就是能夠看到眾生,實相就是能夠看到眾生。如果我已經證到實相了,如果實相裡面是一,沒有妙觀察智,我就見不到你。我能見到你,證明說實相能與你相應;你跟我相應,我也跟你相應;所以佛能跟眾生心相應,因為實相能跟一切眾生相應。眾生一切妄的體,都是真如實相。離名說相就是實相,就是真如,就是如來,也就是說離攀緣體。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叫做無為體。後面講,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離攀緣,不離此境能見實相叫離名說相。這個一切相就是我們的心,就是不離開這個當下,這叫做無攀緣。你不要離開這個相,另外有攀,另外有攀就有攀緣之相。叫我們眾生徹底的離開攀緣之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即無為相,什麼叫無為相呢?如來以言辭,離言說相建立眾生的無為,不是有為,是無為體,一聽到如是般若就進入無為,為什麼呢?因為如是觀照當體就是你的心!你的心無為無不為,一切為是我心,原來都是我們的心,那有什麼為呢?對心來講是無為相,對相來講是攀緣相。有為就是心中有妄,有妄就叫有為,如果你是真就是無為。從相上講,我們從這個相攀到那個相,不管是度眾生還是成佛也好,我們每天在這個相上面攀緣,攀緣相是我們眾生的煩惱。有為相是眾生的煩惱,都是起妄見。

無為相、無攀緣相都是真如相,真如是什麼呢?第一離心緣相,心要離心無為不要有所可得,法界即你的心無為相;第二離心緣相,不要攀緣外面的有所得失,不要境外有所得境。離心緣相就是真如,這是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南摩阿彌陀佛。

 

 

上一篇:藥師山·紫雲居士: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卷二.普通真言藏品第四白話注解
下一篇: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6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