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七
(大日經卷七)
供養次第法中真言行學處品第一
大唐天竺三藏善無畏共沙門一行譯
藥師山紫雲居士批注
◎稽首毘盧遮那佛,開敷淨眼如青蓮,我依大日經王說,供養所資眾儀軌。
‧稽首毘盧遮那佛:稽首:跪拜,跪拜毘盧遮那佛。
‧開敷淨眼如青蓮:開敷:張開,由空出定入世間做佛事。淨眼:清淨、明亮、智慧的佛眼。青蓮:智慧。
‧我依大日經王說:我指毘盧遮那佛所開示。依:依據。大日經王:大毘盧遮那如來所開示的經教。
‧供養所資眾儀軌:供養:包括供佛、金剛、護法及布施眾生。所資:各界、各道所需的物品。儀軌:規范、咒語。
毘盧遮那佛平時入空定中,修行者若供養跪拜,毘盧遮那佛即由空定入世間,在法界中教導具菩薩果位,或有緣的修行者。
毘盧遮那佛依大毘盧遮那如來的開示,教導菩薩學習供養儀軌。例如毘盧遮那妙供如來教授供養儀軌完畢,菩薩即可住地成就。
◎為成次第真言法,如彼當得速成就,又令本心離垢故,我今隨要略宣說。
‧為成:為了修持真言、咒語的成就。
‧次第真言法:真言修行法的過程。
‧彼:指以真言、咒語的修行者。
‧當得速成就:修行可以快速成就。
‧又令:又可使。
‧本心離垢故:真言、咒語可使本心離垢清淨。
‧我:毘盧遮那佛。
‧今隨要略宣說:現在隨緣、扼要、宣告說明。
◎然初自他利成就,無上智願之方便,成彼方便雖無量,發起悉地由信解。
‧然初自他利成就:剛開始發願,以利益眾生的成就為願。
‧無上智願之方便:發起度生的願力即有無上妙用的方便法。
‧成彼方便雖無量:方便法雖有無量多。
‧發起悉地由信解:因信心、願力、解行,才得度生成就。悉地:成就。
◎於滿悉地諸勝願,一切如來勝生子,彼等佛身真言形,所住種種印威儀,
‧於滿悉地諸勝願:完成圓滿度生成就的殊勝願力。
‧一切如來勝生子:法雲地(十地)的佛子。勝生子:法雲地,指十地果位的菩薩。
‧彼等佛身真言形:由空現出具有同佛一樣的佛身相、手印、咒語等。
‧所住種種印威儀:安住空性中,變化種種手印或幻化各種身相,並具有莊嚴的威儀。住:指空性。
◎殊勝真言所行道,及方廣乘皆谛信。有情信解上中下,世尊說彼證修法,
‧殊勝真言所行道:以真言、咒語度生行菩薩道是非常地殊勝。
‧及方廣乘皆谛信:佛乘的修持須完全相信真言、咒語法。方廣乘:指佛乘。谛信:指真信。
‧有情信解上中下:了解有情眾生的根器是上根、中根或下根。有情:有情眾生。上根:菩薩道根器。中根:聲聞、緣覺根器。下根:凡夫根器。
‧世尊說彼證修法:毘盧遮那佛說出上根、中根、下根的印證修法。
◎哀愍輪回六趣眾,隨順饒益故開演。應當恭敬決定意,亦起勤誠深信心,
‧哀愍輪回六趣眾:慈悲六道輪回的眾生。
‧隨順饒益故開演:以隨順方便法利益眾生而開示演說。
‧應當恭敬決定意,亦起勤誠深信心:應當恭敬下定決心,並發起勤勇、真誠的深信心。
◎若於最勝方廣乘,知妙真言調伏行。隨善逝子所修習,無上持明別律儀,
‧若於最勝方廣乘:佛乘是最殊勝的法。
‧知妙真言調伏行:了知真言、咒語的妙用,可調伏修行中的障礙。
‧隨善逝子所修習,無上持明別律儀:隨善知識修行佛法,修持到無上妙法並須嚴持戒律、儀軌。善逝子:指善知識。
‧持明別律儀:指遵守、明白戒律、儀軌。
◎解了具緣眾支分,得受傳教印可等。見如是師恭敬禮,為利他故一心住,
‧解了具緣眾支分:了解因緣具足的各類眾生。具緣:指因緣具足。眾支分:指各類眾生。
‧得受傳教印可等:須受灌頂後方可教導真言、咒語。
‧見如是師恭敬禮:見到傳印灌頂的上師,須恭敬、禮敬。師:包括善知識、阿阇梨、上師(有修證的修行者)等。
‧為利他故一心住:為利益眾生故專心持咒。
◎瞻仰猶如世導師,亦如善友及所親。發起殷勤殊勝意,供養給侍隨所作,
‧瞻仰猶如世導師,亦如善友及所親:瞻仰上師如指導老師,亦如善友及親屬。
‧發起殷勤殊勝意,供養給侍隨所作:內心發起殷勤殊勝的意念,供養、服侍此上師隨自己的心力而作。
◎善順師意令歡喜,慈悲攝受相對時。稽首諸勝善逝行,願尊如應教授我,
‧善順師意令歡喜:以善良柔順的心,隨上師學習,令上師歡喜。師:包括善知識、阿阇梨、上師(有修證的修行者)等。
‧慈悲攝受相對時:以慈悲心為教授,師徒彼此互相尊重。
‧稽首諸勝善逝行:跪拜恭敬諸如來,教導修行。善逝:指如來。
‧願尊如應教授我:願上師如上教導我。尊:指上師。如:指上列所說。
◎彼師自在而建立,大悲藏等妙圓壇。依法召入漫荼羅,隨器授與三昧耶,
‧彼師自在而建立:上師其心自在無礙建立壇城。
‧大悲藏等妙圓壇:壇城須以大悲心建立,由清淨心中顯現,修行者須在壇城中接受諸佛灌頂加持,得咒語起妙用度生。
‧依法召入漫荼羅:上師依法召弟子入壇城修行。
‧隨器授與三昧耶:隨根器教授並以三昧耶法淨除三業障(貪、嗔、癡)及守戒律。
◎道場教本真言印,親於尊所口傳授。獲勝三昧耶及護,爾乃應當如說行,
‧道場教本真言印,親於尊所口傳授:在漫荼羅內教授真言及手印,親自由上師所傳授。道場:指漫荼羅。
‧獲勝三昧耶及護,爾乃應當如說行:獲得三昧耶的律儀並得護法護持,應當如是修行。
◎然此契經之所說,攝正真言平等行。哀愍劣慧弟子故,分別漸次之儀式,
‧然此契經之所說,攝正真言平等行:如此依契經之所說,攝正真言、咒語入平等光明的空性修持。
‧哀愍劣慧弟子故,分別漸次之儀式:慈悲根器不佳的弟子,以儀軌的漸進次第方式教導。
◎於造勝利天中天,從正覺心所生子。下至世天身語印,入此真言最上乘,
‧天中天:指菩薩與化佛的根器。
‧正覺心:指佛。具有佛心後依果位修成菩薩或化佛。
‧世天:指人、天兩道具福報的修行者。
‧入此真言最上乘:以上五種(指佛、菩薩、化佛、人、天)具福報的修行者,是修真言、咒語最好的根器。
◎遵諸密行軌范者,皆當敬重不輕毀。以能饒益諸世間,是故勿生捨離心,
‧遵諸密行軌范者,皆當敬重不輕毀:遵守秘密修行密法的修行者,皆當尊重不可诋毀。
‧以能饒益諸世間,是故勿生捨離心:以真言、咒語利益各道眾生,所以不可有捨離眾生的心。
◎常應無間而系念,彼等廣大諸功德。隨其力分相應事,悉皆承奉而供養,
‧常應無間而系念,彼等廣大諸功德:常因不間斷的不捨眾生,度廣大眾生,並修習諸法而具諸功德。無間:指不間斷。系念:指不捨眾生。
‧隨其力分相應事,悉皆承奉而供養:隨其心力,以不同的相法與世間相應成就事業,對教導的諸如來、佛、菩薩、金剛護法皆應供養。
◎佛聲聞眾及緣覺,說彼教門盡苦道,授學處師同梵行,一切勿懷毀慢心,
‧佛聲聞眾及緣覺,說彼教門盡苦道:佛以滅苦法門教授聲聞與緣覺。
‧授學處師同梵行:教授聲聞、緣覺眾,以清淨法修行。
‧一切勿懷毀慢心:對兩種教法均不可诋毀,也不可懷疑驕慢(即不可輕慢聲聞、緣覺)。
◎善觀時宜所當作,和敬相應而給侍。說彼教門盡苦道,授學處師同梵行,
‧善觀時宜所當作,和敬相應而給侍:在道場中處世適宜穩當,和合尊重對待眾生。
‧說彼教門盡苦道,授學處師同梵行:小乘以滅苦教法,授學處之師如同梵行,修行者須以清淨心修行。
◎不造愚童心行法,不於諸尊起嫌恨,如世導師契經說,能損大利莫過瞋。
‧不造愚童心行法:不再以愚癡、頑固、自以為是的方法修行。
‧不於諸尊起嫌恨:不可在諸佛及上師前,起懷疑、瞋恨心。
‧如世導師契經說:如世尊、上師與契經上所說。導師:上師。
‧能損大利莫過瞋:唯有瞋恨心最損功德。
◎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曠劫所修善,是故殷懃常捨離,此無義利之根本。
‧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曠劫所修善:一念瞋心或嫌恨心將燒毀功德林,滅盡無量曠劫以來所修的善法。
‧是故殷懃常捨離,此無義利之根本:所以時常要捨離此無幫助的根本(指嗔心)。常捨離:指常捨離嗔心。無義利:無幫助(指嗔心)。
◎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除疑究竟獲三昧,自利利他因是生。
‧淨菩提心如意寶:修持清淨菩提心為如意寶。
‧滿世出世勝希願:圓滿世間及出世間的妙法可使所願皆成。
‧除疑究竟獲三昧:疑業除去即可獲三昧(定)成就。
‧自利利他因是生:要發願上求佛道(自利),下化眾生(利他),此為成佛之因。
◎故應守護倍身命,觀具廣大功德藏,若身口意娆眾生,下至少分皆遠離。
‧故應守護倍身命:故應加倍守護清淨菩提心,莫再被污染。
‧觀具廣大功德藏:觀真心、菩提心內具有如來藏。廣大功德藏:指如來藏,內有清淨種及智種子。
‧若身口意娆眾生,下至少分皆遠離:只要身、口、意有觸怒、干擾到眾生,或身、口、意有一點點犯錯都不行、都要遠離。娆:指觸怒。
◎除異方便多所濟,內住悲心而現瞋,於背恩德有情類,常懷忍辱不觀過。
‧除異方便多所濟,內住悲心而現瞋:但有多種特別方便法可救濟(指例外),我們可以內住慈悲外現嗔。
‧於背恩德有情類,常懷忍辱不觀過:對違背恩德之有情類,若現嗔恨心,如同背棄有情類種生,所以應經常修忍辱,不觀看他們的過失。
◎又常具足大慈悲,及與喜捨無量心,隨力所能法食施,以慈利行化群生。
‧又常具足大慈悲:要具足大的慈心與悲心。
‧及與喜捨無量心:以及喜心與捨心等四種無量心。
‧隨力所能法食施:可以隨心力,對法界眾生布施食物及用具。
‧以慈利行化群生:以啟發菩提心化育眾生。
◎或由大利相應心,為俟時故而棄捨,若無勢力廣饒益,住法但觀菩提心。
‧或由大利相應心:眾生因利益相應而迷失菩提心。
‧為俟時故而棄捨:過一些時候不得不放棄此眾生。
‧若無勢力廣饒益:若無法、無力救度此眾生。
‧住法但觀菩提心:仍須住空起用菩提心待之。觀:指起用。
◎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清白純淨法,以布施等諸度門,攝受眾生於大乘。
‧佛說此中具萬行:菩提心中具有各種度生的妙法。此中:指菩提心。
‧滿足清白純淨法:修行智種子到完全清淨、無業障的修行法。
‧以布施等諸度門:六波羅蜜(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智慧)或十波羅蜜(六波羅蜜外加方便、善巧、願、力、智共十波羅蜜)。
‧攝受眾生於大乘:教導眾生學習大乘各種經典。
◎令住受持讀誦等,及與思惟正修習,智者制止六情根,常當寂意修等引。
‧令住受持讀誦等:令修行者皆能接受並依經教修持。
‧及與思惟正修習:教導眾生正確修習三觀並且具有正知見。三觀(假觀:三摩缽提;空觀:奢摩他;中觀:禅那。)
‧智者制止六情根:有智慧的修行者要制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黏著與貪著。
‧常當寂意修等引:禅定時心應當往內觀,修寂靜、定慧等持光明本心的法。
◎毀壞事業由諸酒,一切不善法之根,如毒火刀霜雹等,故當遠離勿親近。
‧毀壞事業由諸酒,一切不善法之根:酒會毀壞修行及佛事業,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如毒火刀霜雹等,故當遠離勿親近:酒有如毒火、利刀、霜雹等,故應當遠離不要親近,以不飲酒為戒。
◎又由佛說增我慢,不應坐臥高妙床,取要言之具慧者,悉捨自損損他事。
‧又由佛說增我慢:佛所說,以下行為會增驕慢毀壞修行。
‧不應坐臥高妙床:不應坐、臥奢華高廣大床。
‧取要言之具慧者,悉捨自損損他事:具有智慧的修行者,應遠離自毀修行與不願度生的事。
◎我依正三昧耶道,今已次第略宣說,顯明佛說修多羅,令廣知解生決定。
‧我依正三昧耶道:依正法消除三業障。
‧今已次第略宣說:現在已將次第陸續說明。
‧顯明佛說修多羅:顯現出修多羅的真涵義。修多羅:指度生的方法,包含儀軌、咒語、契經等。
‧令廣知解生決定:廣大眾生了解決定,依此法修持得解脫。
◎依此正住平等戒,復當離於毀犯因,謂習惡心及懈惰,妄念恐怖談話等。
‧依此正住平等戒:依正心住空性中,雖度生但要守戒律。
‧復當離於毀犯因:又應當離開毀壞清淨菩提心的原因。
‧謂習惡心及懈惰:往昔的不善心及不精進心。
‧妄念恐怖談話等:各種妄念及使人生恐怖的談話等。
◎妙真言門覺心者,如是正住三昧耶,當令障蓋漸消盡,以諸福德增益故。
‧妙真言門覺心者:修真言、咒語,啟發覺性的修行者。
‧如是正住三昧耶:以正心、住心、定心、戒心修持三昧耶法。
‧當令障蓋漸消盡,以諸福德增益故:應令業障消除,增加福德善種。
◎欲於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親於尊所受明法,觀察相應作成就。
‧欲於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可以此生即得修行度生的成就。隨其修行的相應而思念之。
‧親於尊所受明法,觀察相應作成就:得善知識老師所教授的法,使修行者的妄心變成清淨心,並觀察內心業障之減少為相應的成就。
◎當自安住真言行,如所說明次第儀,先禮灌頂傳教尊,請白真言所修業。
‧當自安住真言行:首當一心專注持咒或持名念佛的修行。安住:專注、一心。
‧如所說明次第儀:說明修行的次第儀軌。
‧先禮灌頂傳教尊:先禮敬灌頂的上師。
‧請白真言所修業:請上師開示修行真言的內容及願力。白:指開示。
◎智者蒙師許可已,依於地分所宜處,妙山輔峰半巖間,種種龛窟兩山中。
‧智者蒙師許可已:修行者承上師許可,方可持咒修行。
‧依於地分所宜處:要在適當的地方布置一個修行的處所;使內心能安靜修行之處。地分:指修行的處所。
‧妙山輔峰半巖間,種種龛窟兩山中:群山峻嶺的山中半崖間或山洞內。
◎於一切時得安隱,芰荷青蓮遍嚴池,大河泾川洲岸側,遠離人物眾愦鬧。
‧於一切時得安隱:任何時都可使心安穩無憂。
‧芰荷青蓮遍嚴池,大河泾川洲岸側,遠離人物眾愦鬧:水池內有蓮花、荷花之處,大河小川的兩岸,及遠離人群的嬉鬧處。
◎筱葉扶疏悅意樹,多饒乳木及祥草,無有蚊虻苦寒熱,惡獸毒蟲眾妨難。
‧筱葉扶疏悅意樹:花葉扶疏、草地勝茂之處。
‧多饒乳木及祥草,無有蚊虻苦寒熱,惡獸毒蟲眾妨難:有很多樹木之處及草地,且沒有蚊子及黑色的小蚊蟲;沒有惡獸、毒蟲、蜈蚣之類,氣候合適,沒有太冷太熱之處,這些地方皆適合修行。
◎或諸如來聖弟子,嘗於往昔所游居,寺塔練若古仙室,當依內心意樂處。
‧或諸如來聖弟子,嘗於往昔所游居:過去有修行的佛弟子,去尋找從前的修行處。
‧寺塔練若古仙室,當依內心意樂處:如佛寺、塔廟、阿蘭若(修行清淨地)、古仙室等,依內心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捨離在家絕諠務,勤轉五欲諸蓋纏,一向深樂於法味,長養其心求悉地。
‧捨離在家絕諠務:離家並斷除雜務之事。
‧勤轉五欲諸蓋纏:應努力勤奮修持,改變五欲(財、色、名、食、睡)業障所生的蓋纏。蓋纏:指五蓋十纏。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十纏: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沈、瞋恚、覆。
‧一向深樂於法味,長養其心求悉地:喜歡在深山中修法,常養慈悲心,以求修行有成就。
◎又常具足堪忍慧,能安饑渴諸疲苦,淨命善伴或無伴,當與妙法經卷俱。
‧又常具足堪忍慧:修行中要修忍辱及智慧。
‧能安饑渴諸疲苦:能隨遇而安,不受疲憊、勞苦、饑渴、煩惱所干擾。
‧淨命善伴或無伴:以淨心為要,有伴無伴不重要。
‧當與妙法經卷俱:當與妙法經典為伍。
◎若順諸佛菩薩行,於正真言堅信解,具淨慧力能堪忍,精進不求諸世間。
‧若順諸佛菩薩行:順著諸佛菩薩的教導方法修行。
‧於正真言堅信解:對真言、咒語堅定相信,並了解而具有正知見。
‧具淨慧力能堪忍:具有清淨本心、智慧能力及能忍辱的修行者。
‧精進不求諸世間:精進修行者不著世間的名聞利養及世間破壞菩提心之事。
◎常樂堅固無怯弱,自他現法作成就,不隨余天無畏依,具此名為良助伴。
‧常樂堅固無怯弱:以堅定自利利他的修行為目標,對真言修行法不再怯弱、恐懼。
‧自他現法作成就:以自利利他的修行為成就。
‧不隨余天無畏依:對剩余的歲月很自信,不再恐懼。
‧具此名為良助伴:若有此種觀念的修行者,可稱為菩薩道的良好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