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大義》修道之九
《楞嚴經》裡面的修道分開兩路,第一路就是二十五圓通。你喜歡哪一個塵,你喜歡哪一個法,你就在這個法上修圓通。你喜歡畫畫,就在畫上修圓通,你見到這個畫點點滴滴全部是佛性在起用,一直在畫,一直在起用;你喜歡寫字,就在寫字上修圓通;你喜歡聽音樂,就在聽音樂上面起用,你知道能聽所聽,了然無聲,然後在這裡不妨有種種音樂。“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在耳根、在聲塵上可以修。你喜歡種地,也可以在種地上修;你喜歡開車,可以在開車上修。就是你的愛好、你的習慣一點都不需要改,在這個上面你絕對是要能所雙亡,這樣才叫圓通,如果你沒有能所雙亡,就達不到圓通的境界。這是一路,就是“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隨著你所對的緣。
我們大家每個人的工作、現實生活都不一樣,所以對這些緣,你就把自己過去的那種固執,那種因為這個行為、這個業而痛苦的那些痛苦、那些執著一點一點全部消除了。因為見了道以後,最起碼的一個感覺就是“能所雙亡”了。我看到這個色塵的時候,把色塵消除了,把能看這個色塵的眼根也消除了。就像騎自行車的技術一樣,騎車的人你也不要執著,所騎的車也不要執著,車和人都銷亡了,那個技術你就感受到了。
見性的人,處處都能見性。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天大將軍、天王、人王、天龍八部、四眾弟子、宰官、婦女、婆羅門、童子、童女……都可以圓通,普門示現。所以呢,對於學佛的身份,學佛的地位,學佛的時間,學佛的環境,見道的人再也不需要選擇。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還需要選擇?其實完全不需要選的。不想講話就不講,也就是這樣;想講,你看,講的時候也是這樣,非常清楚。這個“清清楚楚”是沒有能所的,它是隨處隨見。聽到聲音,就在聲音這裡;看到人,就在人這裡;想到事,就在事那裡。這叫作無修、無整、無散亂。沒有修,也沒有整理,不需要改變,也沒有散亂,是不是?一點都不混亂。這其實是最正常的人生狀態,我們這樣子最正常,一切煩惱、痛苦、是非、人我、負面的東西,絕對不會在這樣的心態當中出現。如果你是這樣的狀態帶到生活當中,你的心是沒有僵硬不化的那個東西的,你的性格會被化掉。你看坐在這裡,“能所雙亡”,你還有沒有脾氣呀?一點脾氣都沒有。我們的心,從我們的臉上都能看得出來,大家的心都柔軟到跟虛空一樣。如果這樣的狀態,你的整個生活、整個過程,哪怕你睡覺也是在修行啊。所以不需要著任何一相,可以學習一切法,卻不著一切相。這是無修、無整、無散亂,也是藏傳佛教裡面大圓滿、大手印最高的境界。
“大手印”就是這樣的一個手印,沒有修,沒有整,也不散亂。不散亂的意思不是說不想,我們在不散亂的狀態,我想一下“這是凳子”,你看,也沒有散亂。你只管想,它不會散亂,因為“想”,就知道你有“想”的性能。你現在想到它了,腦子裡面出現了,所以隨時隨處都能見到這個性,了了分明。這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所以佛要講“二十五圓通”,是告訴我們,真正的修行人是不選擇任何一種狀態的。二十五圓通已經包含了我們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了。往外看是色塵,是圓滿的;往內看是自己的妄想,也是圓滿的,沒有離開啊。 “不離本處即菩提,覓即知君終不見”,不離本處,你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都不需要離開,這處就是菩提。如果你想要尋求,找一下菩提在哪裡呀,是不是妄想停下來以後、掃除了以後才可以證菩提啊,這就知道你沒有見道。尋尋覓覓,“覓即知君終不見”,你還想找,不是最現成的嗎?你想找,就是沒有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