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林克智居士:《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問: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雲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雲何可通?

  答: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較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雲何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而暗頓滅,豈以久來之暗不肯滅耶?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滲而不肯出也?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雲:“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雲:“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譯】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問:眾生無始劫以來造下了無量的罪業,這一輩子又沒遇到善知識指導,結果又無惡不造。請問這樣的一個人臨終時,念十口氣的佛號,就能往生而超出三界嗎,從善惡因果的道理來講,怎麼通呢?

  答:眾生無始劫以來善惡因種的是多是少,是強是弱,我們無所得知。但能夠在臨命終遇到善知識指導十念成就的人,都是很有善根的人,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有在臨命之時遇到善知識開示十念成就的機遇。一個惡業多的人,連善知識都遇不到,又談什麼十念成就呢?!

  你認為無始以來的惡業分量很重,而臨終十念的分量很輕。其實不然,罪惡業的輕重比較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決定在下列三項因素:一、在心,二、在緣,三、在決定。

  在心是說:造罪業的時侯,是從虛妄顛倒的心念所產生的。而念佛的人,是聽到善知識教念佛法門,知道阿彌陀佛的真實名號功德之後,用真心誠意的心來念佛的。由此可知,造罪是虛妄心,念佛是真實心,這一虛一實,怎麼能相互比較呢?譬如有一間屋子,已經黑暗了一萬年。當它被日光一照射的時候,黑暗馬上就消失了。難道黑暗會因為它已經暗了一萬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嗎?

  在緣是說:造罪業的時候,是從虛妄愚暗的心,緣由虛妄顛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從聽聞佛的清淨真實名號功德,緣由無上的菩提心而生的。這兩種一真一假,怎麼能相比呢?就好像我們中了毒箭,中毒很深已經傷肌破骨。 但是一旦得到冶療的良方,就能箭拔毒除,立刻痊愈。怎麼會因箭深毒滲而不肯出呢?

  在決定是說:造惡之時是有間斷,有期盼心的;而念佛就不同,念佛的人念佛之時,已下定決心要脫離三界,以不再以凡夫身投胎人間的心,持續不間斷的念佛,由於這種善心十分猛利,於是得以往生。譬如有一條繩索,粗得要十個人才可合抱,雖然一千個人來拉也拉不斷。而一個小孩子,只要用銳利的劍,一下子就能把它切斷。又好比堆積了一千年的木柴,只要用一豆粒大的微細火苗來點燃,一下子便會燒得精光。

  又好比有一個人,一生都在修十善業,照道理應該可以生天的。但是臨終的時候,他突然起了堅定不移的邪知邪見,卻讓他即刻墮入阿鼻地獄。惡業雖然虛妄,但是由於非常猛利之故,也照樣排除一生的善業而令墮惡道。難道臨終時用猛利心來念真實功德的佛號,用這個無間的善業而不能排除無始以來的惡業,而得以往生淨土嗎?

  佛經上又說:“只要用一念清淨的心來念佛,就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因此念佛的時候,由於心猛利故,可以伏止消滅惡業,一定可以往生淨土。這是根本不用懷疑的。

  古來流傳“臨命終時十念往生,要靠有宿世的善根才能成就”,絕對不可作這樣的解釋。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那我們前世若無善根,豈不是今生臨命終時十念也不能往生了嗎?《攝大乘論》中講到:只要發願,決定往生,不能有任何懷疑。《雜集論》也講:只要你發願往生安樂國(即極樂世界)就能往生,只要聽到無垢佛的名號將來就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他們也沒有宿世的善因。你若是認為臨命終十念猛利認真念佛,要有宿世修行的善根臨終才能往生,這種看法可就大大地贻誤眾生了!希望諸位修行人好好深入思維這個道理。要堅固自己的道心,不要相信那些邪惡之見,而延誤了自己的慧命。

【講】

第八個疑問:十念得生疑

  淨土宗是一個佛力加被的法門。這是它不同於其它法門的地方,是它修學的一個特色。它修學過程的重點,在於感應道交。所以古德常說:“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就是在淨土的整個修學當中,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你的目標是使你這顆明了的心,跟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功德,能夠感應道交,這就是淨土宗的成功之處。

  講到感應道交,在早期的淨土宗傳承中,就存在二種不同的方法:第一個是慧遠大師的方法,第二個是善導大師的方法。我們先說慧遠大師的方法。

  隋朝的慧遠大師,所用感應道交的方法是觀想念佛。以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當做所緣境,而觀想念佛最終的目標是成就念佛三昧,所以慧遠大師認為:我們凡夫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想感應道交,必須成就一種定心。就是說慧遠大師感應道交的思想,是定心感應的方法。我們必須在明了寂靜的心中,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感應道交。這方法頗適合那時的根機,故得到很多人的響應,當時有123人在廬山共修,很多人都取得成功。

  到了唐朝的善導大師,他提出散心感應的方法,他認為要感應道交,應該用持名念佛為好。他的理由是:觀想法門,境細心粗,觀難成就。因為所觀的境太過微細,如觀想阿彌陀佛的白毫光、整個相好,這個境太微細了,而我們能觀的心太過躁動,因此這個觀想很難成就。所以善導大師認為最好的方法是:

  專心的聽我們心中佛號的聲音,並認為這個方法還比較容易修。所以在整個所觀境當中,善導大師提出“持名”,而他的目標是散心感應。他認為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不一定就是定心,散亂心也可以。但是善導大師提出一個原則:必須要一心歸命。

  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凡夫的心跟阿彌陀佛的感應道交,重點不是在有沒有得到禅定,是在於對阿彌陀佛的強烈歸依之心。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所說的深心:大師說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括兩個方面:一者決定深信,我們的自身是念頭不離罪惡果報的、受生死輪轉的凡夫,曠劫以來在生死苦海中,恆常汩沒恆常流轉不休,無有出離生死的勝緣;二者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遍攝九法界眾生,可使永離生死之苦,得涅槃樂。對此沒有懷疑,沒有憂慮,乘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東林寺大安法師說:善導大師別具慧眼,從常沒眾生的罪惡與阿彌陀佛悲願的互動關系中,诠顯淨宗他力信心之內蘊,稱佛本懷,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善導大師提出了持名念佛,使得念佛法門所被的根機更加廣大,也可以說自唐朝以後的淨土法門,都是采用善導大師所提倡的,以持名念佛作為主課的修學方法。

  到了宋朝以後,因為禅宗有很多大德轉到淨土,所以提倡禅淨雙修。特別到了明末的時候,禅淨雙修到了顛峰的時代。但是我們看看禅淨雙修的內涵,也沒有離開善導大師的持名念佛,沒有離開善導大師一心歸命的內涵。善導大師提出了“散心的感應”,但是有一個最低的標准,他的最低標准,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十念得生”。他說:你要使散亂心能跟阿彌陀佛感應,就必須在臨終的時候,具足十念的相續。這個法門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的核心思想提出來,於是整個淨土宗的思想,就得到一個定位,就是往生的最低標准,就在臨終的十念。善導大師提出這個思想,也有很多人對此產生質疑,關於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的探討,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十念得生疑”

  征問

  【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雲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雲何可通?】

  這個人提出的懷疑是:我們念佛人,我們不是從聖人開始念佛,我們是凡夫念佛。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已經造了很多的罪業,凡夫跟聖人的最大區別,就是凡夫心中有罪業。這個罪業不只是前生造罪,即使在今生的一期生命當中,在我們還沒有遇到佛法之前,我們也造了很多身口意的罪業,所以觀察我們的內心世界,是罪業深重。這樣的人,怎麼能臨終十念佛號,就成就往生呢?

  首先,解釋一下十念:歷代祖師在解釋十念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解釋,就是說這個“十念”指的不是一個數目,十念是一種概念,是比喻短暫的時間。也就是說我們造的罪業是這麼長的時間,無始以來在心中已經熏習了很多的罪業,怎麼說在臨終的時候,這麼短暫時間的念佛,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超出三界的輪回呢?從因果的道理來說,這怎麼能通呢?

  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有很多善業的種子,也有很多罪業的種子,臨終的時候,到底是哪一個業先得果報呢?學唯識的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強者先牽。按照次第,一定是業力強大的種子先表現出來。我們一般說:無始劫造的罪業應該是強者,臨終的十念應該是弱者,從這個強弱的角度,就會產生質疑。我們看智者大師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

  釋疑

  【答:眾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命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可論十念成就?】

  這段同修們一看就可以理解: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善業、惡業的多與少、強或弱,大家都不知道。如果他在臨命終時能遇到善知識,能臨命終十念成就,這就說明他宿世的善業強,才有可能遇到善知識,才有這個十念成就。若是惡業多的人,根本連善知識都遇不到,更別說是十念了。下面這一段是智者大師回答的重點,同修們請注意聽。我們一起念: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道理,三種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雲何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緣,三者在決定。】

  智者大師說:我們總是認為我造罪業的時間特別長,你看我在過去這麼久的生命之中,每一世都造過很多罪業,因這麼長時間所造的業,應該是很重了。而我今生的念佛,是在臨終的時候,只是十念的相續,時間又特別短,所以這個業是輕。

  智者大師認為這個思想是錯誤的,他認為所謂的重業、輕業,不在造業的時間,我們應該用緣起的道理,從三個角度來加以比較,才能夠決定這個業的輕重,才能決定招感的決定性與不決定性。重點不在你造業時間長短,而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決定:一者在心,就是你造業的時候,你那個能造的心有差別。二者在緣,你所造的境緣,是你在什麼境緣下所造作的。三者在決定,你在造業的時候是決定的、還是猶豫不決的。就是說,我們單從時間上來判定業的輕重,這是個錯誤的概念,應該從能造的心、所造的境,跟你造業的時候決定不決定來判斷。

  以下,我們就分別加以解釋,首先我們從心想方面來看:

  【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虛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虛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而暗頓滅。豈以久來之暗,不肯滅耶?】

  先看看我們造罪時候的心態:一個眾生他會造罪,那個能造罪的心是怎麼有的呢?是從虛妄的顛倒生,這裡的重點是在“虛妄”這二個字。為什麼一個人好端端的會去造業呢?他就是有一個虛妄的妄想生起。這個妄想是怎麼生起的呢?簡單的講,我們身是一個果報體,我們有眼睛、鼻子、嘴巴等等六根,六根感受的功能,跟六塵相碰撞的時候,就會創造一個心識出來。這個心識的很大部分,都是盲目的、情緒化的念頭。

  比如說現在我要罵一個人,這個生起想罵一個人,是一個能造罪業的心,就算是還沒有產生行動,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呢?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個人,或者耳朵聽到某一種聲音,如果根同境沒有碰撞,是不可能產生念頭的。那麼你要去罵一個人,這個心態是怎麼一回事呢?第一個,它是直覺性的,他絕對是沒有透過智慧的觀察。第二個,它是盲目的。第三個,它是生滅的,最重的是它是生滅的,它是隨著境而生滅的。你如果把這個所緣境拿掉了,你當初是緣某一個聲音生起這個念頭,直到你把這個聲音在心中也拿掉,這個心念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常常說生滅心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們簡單的講,虛妄心就是“覓之了不可得”,因為它來也不知道怎麼來的,去的時候也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就算是在造作的過程當中,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所以要知道,我們每一個造罪的念頭,雖然有很多的差異相,有的是貪煩惱、有的是嗔煩惱、有的是高慢心,但是它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虛妄的,是盲目的、情緒的。

  我們再來看看念佛是什麼心態?念佛的人他為什麼會念佛呢?這個能念的心又是怎麼回事呢?是從一個佛法善知識的開導,聽聞了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以後,經過如理的思惟,而產生一種智慧的觀照。所有修行念佛的人,他念佛的心,都是透過智慧的判斷才念佛的。所以我們知道,造罪時是盲目的,那個心是一種虛妄性。而我們念佛的心,是透過智慧,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實的、永恆的。所以說,一虛一實不能相比。造罪的時候是虛妄心,念佛的時候是透過觀察真理而產生的一種念佛的心,一個是隨順於情緒,一個是隨順於真理,這二種是有虛實差別的。

  現在我們講一個譬喻:有一個萬年的暗室,日光暫至,而暗頓滅。這暗室是比喻我們無始劫來的妄想。日光指的是我們對三寶功德真實的歸依,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觀照力現前的時候,我們的情緒馬上消失掉,這是很正常的道理。不可能因為它時間已經很久了,就說它不能消滅。不管它有多久,因為它的本質是虛妄的,所以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這裡使我們明白,我們的心態有二種:一種是真實的心,一種是虛妄的心。

  比如說我現在要去罵一個人,這個心是情緒化的,這個念頭你只要不管它,它自然會消失掉。你看我們每一次發完脾氣以後,每一次都後悔。為什麼?一個人會後悔,表示你那個心消失了,所以你才會後悔。如果你那個心還在,你怎麼會後悔呢?只要是惡念的心,都是突然間來、突然間消失,來得快、去得也快,都是那種很情緒化的、很躁動的心。但是我們每一次修行的心都是很平靜的,我要廣度一切眾生,這個念頭它是從智慧而生的。好多同修都已受了菩薩戒,諸位同修還記得嗎?諸位在受菩薩戒的時候,“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也是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一個恆久的心。我們受完戒以後,當初緣三寶的境而發心,回來以後這個心還在,它是一種持久的心態。為什麼呢?因為它隨順於理,它是一種真實的心。所以我們要知道,問題不在時間的長短,問題是在於它是一種真實的心,還是虛妄的心,這有本質上的不同。

  在《淨土聖賢錄》中有一個公案:唐朝的馬子雲居士,科舉時中了舉人,擔任泾縣的尉官,平時也念佛。當時朝庭遇到叛亂需要糧饷,於是官府就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賦稅捐,督運到京城。當時他所乘載的船只,因在半途遇到天氣突然轉變而沉沒,一萬斛的大米也沉入江中,因而被關進牢獄。要知道損失這麼多的軍糧可是個死罪啊!於是馬子雲被關進獄中,他就專心一意地念佛,經過五年之後,終因遇到特赦而出獄。後來就隱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中精進念佛,並持日中一食戒。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於泾縣往生。在往生前一天馬子雲曾經告訴寺裡的人說:“我因為命運坎坷,而能到寺院裡專精地學佛,如今西方的行業已經成功,我將要往生極樂世界了!”第二天,自己沐浴,穿著新的衣服,端身正坐恭敬合掌,不久突然異香滿室。馬子雲說:“佛來了!”說完即安然往生。

  我們看完這則往生故事,可以探討一下,馬子雲遇到死罪這個災難之前,他也念佛,但是那個時候念得不相應。為什麼他一定要遇到死罪的時候,他到監獄中才真實的念佛,才把這個業轉過來呢?為什麼經過這場挫折之後才發心住寺院,才開始精進用功念佛而使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乃至到臨終的時候招感佛陀的接引呢?我們可以這樣來說,他剛開始在家念佛的時候,缺少真正的、真實的念佛心。他後來遇到了逆境,這個時候對世俗的因緣,那個攀緣心才開始收斂,這時候心中才真實的看到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所以說在我們發了真實道心以後,我們的業就可以改變。因為以前的心是虛妄心,故心隨妄轉,這時的根同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情緒,這個情緒就是我們的心,它要你干什麼你就干什麼。但當我們開始緣無上菩提的功德,生起一個出世的道心時,這種心是不可破壞的。所以說我們念佛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一種出世聖道的心,那才是真實的心。我們過去造業的時候,是在當下的所緣境產生一種一時的情緒,這個是虛妄的心。所以說真實能夠破除虛妄。這是第一個理由。

  現在看第二個理由:

  【在緣者:造罪之時,從虛妄癡暗心,緣虛妄境界,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慘、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慘,而不肯出也?】

  這段文講到我們在造罪的時候,他當初的所緣境有所不同。在造罪的時候,他的所緣境是依止一時的情緒,那個情感性的、黑暗的心,去攀緣一種虛妄境界而生,這個虛妄境在唯識學上叫做“遍計所執性”。你看到一個人,你會對他生起貪愛,就是你沒有看到他真的實相,你一定是把這個人想得太美好了,就是你對他有所增益了,這個增益的相是你心中捏造出來的。你看到一個人起嗔心,你也沒有看到這個人的真實相,你把他這個相給損減了、把他丑化了,你才會生起嗔心。

  所以,我們過去起顛倒的時候,因為沒有看到真相,你只是活在你心中錯誤的影像裡。你或者把這個影像過度的美化,或者過度的丑化,所以那個影像是錯誤的影像,故你當初所緣的境界是一種虛妄的影像。

  而我們念佛就不同,我們念佛所緣的是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我們真實能夠感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實功德,我們真實的為了要追求菩提,為了要成就無量光、無量壽的一種依正莊嚴而生起的。所以說你念佛時候所緣的境,是真實的境,因為那是從聽聞正法、如理的思惟而產生的,所以真妄也是有所差別。

  我們舉個例子,譬如說有人被毒箭射中了,這個箭射得很深,傷到骨頭裡面了,而且這支箭毒性還特別強,它能傷肌破骨。但是重點不是它射得有多深,重點也不在於它的毒性有多強,重點是你是不是有消除箭毒的“藥鼓”,你有這個“藥鼓”,一擊起來這個箭就自然跑出來,這個毒性也自然消除。又好似一個人生病了,不管他的病有多重,重點是能不能找到可治這種病的藥。如果能找得到藥,它就能夠療救這個病人。

  我們再從阿賴耶識受熏的角度來看修行這件事,我們的阿賴耶識,在虛妄的境造了很多的業、熏習了很多的種子,這個種子在唯識學叫虛妄的種子。但是你真實的發菩提心,你在受戒的時候,你緣三寶的境而發起一種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的心,這個種子在唯識學叫金剛種子。為什麼?因為所緣的境界是三寶的種子。諸位都知道,一個人受菩薩戒,要嘛在法師的面前受,最低的標准是在佛像的面前受。所有的戒體要成就,一定要緣真實境的。什麼叫真實的境呢?就是三寶的境。你在三寶前受,戒體才會堅固。如果對著一顆樹來受戒,那就得不到真實的戒體。

  因為這個境有真妄的差別。所以說,造業的時候,是緣著心中的一個虛妄性。而念佛的時候,是緣三寶的功德,緣那種真實救拔的功德。總而言之,我們念佛的時候,要相信、要建立真實能夠破除虛妄的信心。

  我們修行人要做二件事:第一個趨吉,第二個避凶。當然我們要修習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要生起好樂之心,但對一個初學者來說,趨吉這件事情還不是很急迫。一個初學佛者更重要的是避凶,遠離災難很重要。一個人要遠離災難,就要知道災難是怎麼來的,災難就是我們心中的情緒,就是六根對六境時的第一個念頭。對那個情緒、那個盲目的念頭,我們一定要有克制的力量。我可以告訴同修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對治負面的、破壞性的情緒的最好方法是“不動”。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印光大師講這句話實在是太殊勝了,他這個法門是來自《楞嚴經》中的一段話,它有很多對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不動。

  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都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時間是所有妄想的天敵。你試試看,你打一個妄想,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拖過一段時間,你這個妄想就會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是經不起拖的。世間的人常講“主動、積極”,但要看場合。如果碰到要遠離的過失,你去主動積極就要增長過患。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如產生一個與自己有利的念頭,那最好還是不管它,不隨妄轉。所有的初學佛者,都是先從否定自己、不隨妄轉開始。如果一個人他連“不隨妄想”這四個字都不知道怎麼修,那要想避免災難是很困難的。因為一個妄想起來,你就會跟著它走,妄想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說虛妄心是一種生滅相,我們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功德。

  第三個我們看決定: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焚,少時即盡。】

  前面是講真妄,這裡是講它的強弱。我們造罪的時候,心是有間斷的、有終止的。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不是隨便就念佛,也不是一時的沖動。我們是經過長時間的聽聞大乘法義,建立了願成佛的菩提心。由於我們長時間聽聞淨土的教義,對阿彌陀佛生起了歸依的心。所以這個時候的心,是無間心,特別的堅定,而且是無後心,念念的相續沒有終止。同修們想想看,一個堅定而相續的心,面對一個猶豫不決、間斷的心跟有終止的心,那當然是善心猛利,所以就能夠往生。

  以下舉二個譬喻:

  如一條周長十圍的繩索,這個繩索很粗,要有十個人才能夠把它圍起來,一千個人都拉它不斷。叫一個小孩子拿把利劍來往中間一砍,剎那之間這條繩索就分成兩截了。這譬喻的意思就是說:不論你的業有多重,只要有方法,不論有多麻煩,只要有智慧就好解決。

  又如千年的積柴,用來當柴火的木頭累積了一千年,只要點燃一根火柴,這個像一顆豆子大的微細火苗,一下子就能把千年所積的木柴燒得精光。這個譬喻的意思是說:你若是有智慧,剎那之間見本性。或是你在臨命終時,用最強的力量去念佛,這口氣一斷,立即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在《淨土聖賢錄》中也有許多公案,我現在講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唐朝張善和往生的故事。我想很多同修都看過《淨土聖賢錄》,並且在《佛祖統紀》、《龍舒淨土文》等書中也有記載,說的是:唐朝有個叫張善和的人,他以殺牛為業。臨命終時陰境現前,見群牛前來討命,用角挑他的眼、刺他的胸。張善和大驚失色,就對他的妻子說:“快請僧人來救我!”師父來到他家,就對他進行開示:“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講到,若有人臨終時地獄相現,如果能以至誠心稱念南谟阿彌陀佛十聲,則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淨土。”張善和聽後就用左手舉火,去點右手的香,向西方專一懇切念佛,未滿十聲,即說:“群牛已經離開了,我見到阿彌陀佛從西面來,並遞給我蓮花寶座,叫我坐上去。”話剛說完,他就往生了。

  張善和臨終念佛不到十聲,討債的牛就離開了,不但這業障已經消除了,連阿彌陀佛都現前接引他了。同修們會說:“他造了一生的殺業,他臨終的時候念佛還未滿十念,為什麼未滿十念的念佛,能夠把重大的殺業轉過來,轉成清淨的蓮華呢?轉地獄的火成清淨的蓮花呢?”理由只有二個:第一,他念佛的時候是用真實的心來念佛的,不像我們平時念佛沒有真實用心,念佛時還要打妄想。第二,他用堅定的心來念佛,專注、堅定。因為他以真實的心、堅定的心來念佛,所以能把整個殺業轉過來,故牛就消失了,佛就現前了。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在他的文鈔三編卷四《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中說:“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由此因緣,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

  所以,我們不可用時間的長短來判定業力,應該從本質的真實、虛妄,同用心的堅定、不堅定來判斷。 “十念必生”的問題我們就討論到這個地方。

  【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命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

  譬如說有個人,他一生都修十善業,照理說他是可以生到天道的,但是他在臨命終時,起了一念決定邪見,就墮落到阿鼻地獄中去。

  講到這裡我要勸告諸同修:在我們臨命終時,這一生若是有和你過意不去的人,臨命終時最好不要讓他靠近。萬一臨命終之時,剛好遇到最討厭的人,那就完了!本來臨命終念佛已經念到面貌紅潤了,看到討厭的人來,臉色馬上變黑,光是氣就氣死了,這樣就很淒慘了!所以學佛的人,平時要盡量學著肚量大一些,若是有人欺負我,侮辱、誹謗我,要置我們於死地,我們就當作這是我欠他的。我們平時遇到業障時,就要學會歡喜、輕松。若是累積到臨命終時,就像整筆賬款要一次還清,那就很困難了。若是分期償還就比較輕松,所以一期一期欠人的都要及早償還,應該起歡喜心。所以有智慧的人遇到逆境他會很歡喜。若是沒有智慧的人遇到逆境就會很氣憤,他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卻不知道自己前世是怎麼陷害別人的。所以說修行當中不論有什麼委屈,逆境來時,也歡喜地接受,業障就拿我們沒辦法了!這樣臨命終時就有幾分把握了。不然的話,你想想看,平時修十善的人,應該是能夠生到天上的,只因臨命終一念決定邪見就墮落了,嗔恨心一起就墮地獄了!

  【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命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無有是處。】

  惡業是虛妄的,但臨命終的那一念惡因為猛利,就能將我們一生所造的善業排除,令墮惡道。何況到臨命終時,我們發一念極猛利的念佛真實心,那這個無間善業,怎麼會不能排除無始的惡業,而得生淨土呢?是絕對可能的!剎那之間,念十句佛號決定往生,絕對不要懷疑!

  下面說:

  【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你想想看!虔誠地專念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因為念佛時心的猛利,故可伏滅惡業決定得生,同修們請不要懷疑。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的的確確太重要了,因為論中所舉的這些懷疑,都是生生世世所有眾生的懷疑。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6]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雲:“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雲:“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

  世間流傳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往生,這要靠宿世的善根才能成就,絕對不能這樣解釋。如果這樣解釋的話,豈不是臨命終時能猛利地十念都不能往生了嗎?為什麼呢?下面大師就引用無著造、真谛三藏譯的《攝大乘論》來為我們作證,《論》中講到:“由只有發願,全無修行。”《雜集論》也講:“只要你發願往生安樂國(即極樂世界),就能往生。只要聽到無垢佛的名號,就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阿耨菩提。”這些講的都只是最初所種的因,及最後所成的果,而省略了中間的修行法。因為這些都是沒有修習正行,這才是別世別時成就往生之正因。

  現在接下去說:

  【若將臨命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本段文字說:若是把臨命終時,在聽聞善知識開示之後,能無間斷地十念,能勇猛、認真地念幾聲佛就往生,看作是後世成佛之遠因,那就錯了。若是這樣理解十念往生,就會誤了許許多多眾生。

  善導大師認為臨終的十念往生非別是意,他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中說:“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故知臨終十念願行具足,則非別時意,因十念時十願、十行都已經具足。

  所以,我們今天要有這個決定心:不管你前世有沒有善根,不管你以前有沒有聽到佛法,不管你以前有沒有發願,過去有多少惡業全部不管,十念必定成就。只要在臨命終前聽到佛法,又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他念幾聲佛,只要能念佛都能往生。其實任何人無量劫以來,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善根,我們前世若無善根,今生你還能信嗎?還能臨命終十念嗎?同修們能來學佛,大家宿世都有善根!只要你能信你就早種有善根,希望諸位同修好好想一想這個道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這一句太重要了!我們今天聽了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之後,我們就要聽智者大師的,堅固自己的道心,既然修淨土了,就要堅持到底,不再改信別的法門,免“自墜陷也”。

  再說幾句:如果學佛不久,哪裡有講經就到哪裡去聽,還以為是多聞、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其實初學佛者沒有一點基礎,更沒有擇法眼,你聽得多了,就會分不清楚。聽得太多,聽聽每個法師所講的都很好、都很有道理,這樣修行就會變得很復雜。拜了很多師父,就不知到底要聽哪一位的了?我們既然對淨土有信仰,那就聽佛、聽祖師大德的,相信了就要去做。好,開始認真地念佛!

 

上一篇:林克智居士:《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