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岐方會的禅學思想及其禅風
楊維中: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
2010年11月22日,首屆圓悟克勤禅師暨“茶禅一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昭覺寺隆重開幕。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楊維中在第二場學術研討報告會上發表了題為《楊岐方會的禅學思想及其禅風》的主題演講如下:
楊岐方會一方面忠實地繼承了臨濟宗“一切現成”、“立處皆真”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拘泥於此,既不失去臨濟宗的精髓,又別立新意。這一禅風,為楊岐派的發展壯大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
在公案禅、文字禅大為流行的形勢下,楊岐方會堅持“立處皆真”、在隨緣任運中頓悟的臨濟宗旨。方會說過: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勝。若據祖宗令下,祖佛潛蹤,天下黯黑,豈容諸人在者裡立地?更待山僧開兩片皮?雖然如是,且向第二機中說些葛籐,繁興大用,舉步全真。既立名真,非離真而立,立處即真。者裡須會,當處發生,隨處解脫。此喚作鬧市裡上竿子,是人總見。
這是說,佛法的第一義是絕對不可言說的,但即便是如此,為了讓禅人理解領悟,仍然可以在第二機中以語言的“葛籐”來顯現真如本體。從即體即用的原則而言,“舉步全真”,“立處皆真”。禅法的要義在於,於生活中,於日常事務中,去如實體悟真如空理。頓悟的過程是在“當處發生”的,因此是“隨處解脫”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殿對三門,僧堂對廚庫,若也會得,擔取缽盂拄杖,一任天下橫行。若也不會,更且面壁。” 這是說,最好的領悟禅旨的方法就是於生活中於日常的行為實踐中,尋找當下頓悟的契機。如果不能如意,等而下之的才是如同達摩祖師面壁的“壁觀”之法。
楊岐方會多次說過諸如此類的話:
百千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向者裡明得去,盡與百千諸佛同參。若向者裡未能明得,楊岐未免惹帶口業。況諸人盡是靈山會上受佛付囑底人,何須自家退屈,還有記得底人麼?
這裡,方會反復強調不能只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應該發揚祖師直指人心的的見性功夫,如果能夠如此,方才能夠與百千諸佛同參。如果不能如此,只得有勞楊岐費些口舌。楊岐方會多次這樣開示其弟子:
上堂:“楊岐一要,千聖同妙,布施大眾。“拍禅床一下,雲:“果然失照。”上堂:“楊岐一言,隨方就圓。若也擬議,十萬八千。”下座。上堂:“楊岐一語,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錯舉。”下座。上堂:“楊岐一句,急著眼觑。長連床上,拈匙把箸。”下座。
迷漫於方會語錄中的這種論調,盡管是前代祖師的老生常談,但在文字禅已經大為勃興的時期,其針對性是顯而易見的。正是因為如此,楊岐方會不允許弟子抄錄其言論。如文政在《潭州雲蓋山會和尚語錄序》中所說:“師二居法席,凡越一紀。振領提綱,應機接誘,富有言句,不許抄錄。衡陽守端上人,默而記諸,編成一軸。”其對於公案禅、文字禅顯然是有所顧忌的。
作為石霜楚圓門下的二位高足,楊岐方會與黃龍慧南各有特色。黃龍慧南以相對固定的“三關”開示禅者,而楊岐方會則特別強調靈活運用。楊岐方會的下列答問就體現出了這一主張:
上堂。供養主問:“雪路漫漫,如何化導?”師雲:“霧鎖千山秀,迤逦問行人。”僧問:“忽有人問楊岐意旨,未審如何舉似?”師雲:“大野分春色,巖前凍未消。”
當禅僧向方會請教如何化導禅修者時,方會則告訴僧眾須依照修禅者的根機與特定的境界靈活組織答句,這就是“霧鎖千山秀,迤逦問行人”的含義。楊岐方會如此說,自己也是如此實踐的。
從上述所舉開悟過程以及啟悟禅人的方法來看,楊岐方會完全繼承了臨濟宗的禅學思想與啟悟示人的方法,並且時有創新,時人對其評價頗高。文政禅師應方會弟子白雲守端之請為《楊岐方會語錄》所寫的序文中寫道:“李唐朝有禅之傑者,馬大師據江西泐潭,出門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機,海出黃檗運得其大用。自余唱導而已。運出颙,颙出沼,沼出念,念出昭,昭出圓,圓出會。會初住袁州楊岐,後止長沙雲蓋。當時謂海得其大機,運得其大用,兼而得者獨會師欤?”此文撰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仲春,為楊岐方會圓寂的第二年。文政的這一評價不可謂不高,也有其弟子輩抬高其師的意圖。但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臨濟宗的禅風一向以峻烈的大機大用為其特色,自古有“臨濟將軍”的說法,而文政以兼得百丈懷海之大機與黃蘗希運之大用來概括方會的禅法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不僅是楊岐派僧人如此說,出於黃龍門下的慧洪也說過:“楊岐天縱神悟,善入游戲三昧,喜勘驗衲子,有古尊宿之風。慶歷以來,號稱宗師。”
楊岐方會的禅學思想的根本是臨濟正宗“一切現成”。然而,禅宗史家一直稱說其宗風與雲門宗有些相似,慧洪就曾經說過,楊岐方會“提綱振領,大類雲門” ,其說也頗有道理。在流傳下來的方會和尚語錄中,與雲門語錄相似的有不少例子。這其實並不奇怪,說明與北宋佛教的融合趨勢一致,禅宗內部此時的門派並非截然對立,而是互有吸收。這種融合也可以看作是楊岐方會禅學思想以及禅風的一個重要特色。
論及方會的禅風,有一條是必須加以強調的,那就是他對於禅宗叢林參禅規范的特別提倡與建設。早年,方會在慈明門下主動請纓擔任監院,其管理才能以及嚴謹的作風得到驗證。僧傳說方會“自請領監院事,非慈明意,而眾論雜然稱善。” 尤其是,方會能夠巧妙地谏示其師在禅寺中設置夜參的程式。慧洪記載說:
慈明飯罷必山行,禅者問道,多失所在。會窺其出未遠,即搥鼓集眾。明遽還,怒,數曰:“少叢林暮而升座,何從得此規繩?”會徐對曰:“汾州晚參,何為非規繩乎?”慈明無如之何。今叢林三八念誦罷猶參禅者,此其原也。
而方會升座拈香的程式也堪稱當時叢林的典范:
師於興化寺開堂,府主龍圖度疏與師。師才接得,乃提起雲:“大眾,府主龍圖駕部諸官盡為爾諸人說第一義谛了也。諸人還知麼?若知,家國安寧,事同一家。若不知,曲勞僧正度與表白宣讀,且要天下人知。”表白宣疏了,乃雲:“今之日,賢侯霧擁,海眾臨筵。最上上乘,請師敷演。”師雲:“若是最上上乘,千聖側立,佛祖潛蹤。何故如此?為諸人盡同古佛,還信得及麼?若信得及,大家散去。若不散去,山僧謾爾諸人去也。”遂升座,拈香雲:“此一瓣香,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窮。”又拈香雲:“此一瓣香,奉為知府龍圖駕部諸官。伏願,常居祿位。”復拈香雲:“大眾,還知落處麼?若也不知,卻為注破,奉酧石霜山慈明禅師法乳之恩。山僧不免薰天炙地去也。”便燒。淨行大師白槌雲:“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雲:“大眾,早是落二落三了也。諸人何不負丈夫之氣?若不然者,有疑,請問。”
這是一場有官方信眾參與的升座開示法會。方會分別以皇帝、官員以及自己的恩師為對象拈香祝願。然後,正式開始其參學活動。與唐宋時期那些不拘形式的上堂做法相比較,楊岐方會顯得較為正規。這與慈明禅師的做法顯然是不同的,屬於方會禅師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