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伍先林博士:真禅法師的佛學思想——兼論真禅法師對中國佛教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真禅法師的佛學思想——兼論真禅法師對中國佛教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伍先林

真禅(1916—1995),俗姓王,出生於江蘇東台安豐鎮,七歲出家,先後攻讀於鎮江焦山定林寺佛學院、竹林寺佛學院、上海佛學院、南京華嚴師范學院等學府,親近過應慈(1873—1965)、圓瑛(1878—1953)、智光、南亭、常惺、持松、震華(1909—1947)等佛教大德,其中圓瑛法師在新中國成立後還曾擔任過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1979年,真禅法師當選為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並正式擔任玉佛寺住持,1983年任上海佛學院院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95年圓寂。真禅法師的一生,是弘法利生、愛國愛教的一生,他大力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積極從事社會慈善和資生福利事業,重視對佛教人才的培養。本文認為,在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中,虛雲老和尚(1840—1959)、太虛大師(1889—1947)、趙樸初居士(1907—2000)對真禅法師的佛教思想影響最大,他們同時都是在中國近現代乃至當代有非常重要影響的佛教人物,真禅法師繼承和發揚了他們的佛教思想,這從真禅法師經常引述他們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傾向就可以看出。本文試圖在這方面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更為深入地認識和緬懷真禅法師對於中國當代佛教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佛教是一種文化

由於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乃至“文化大革命”以來,佛教在中國一般普通民眾的心目中是落後、愚昧或封建迷信的代名詞。為了讓更多的人正確地理解佛教,以便更好地弘揚中國佛教文化的優良傳統,就必須澄清這種對佛教的誤解,所以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以後,真禅法師竭力闡明佛教是一種文化,在這方面他經常引用當時中國佛教協會的領導人趙樸初會長的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在一次對信眾的講話中說,佛教是一種文化現象,並且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現在一講起佛教,有人就會說,不就是燒香叩頭、求神拜佛嗎?這是把佛教看得過於簡單化。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在的佛教,確實離不開燒香叩頭,求神拜佛。人們一看到這些,認為這就是佛教。其實這只是較低層次的佛教表面現象的一個側面,不能把這看成就是整個佛教。真禅法師指出,這些人的毛病就出在只看到這種較低層次的佛教表面現象,對整個佛教缺乏全面的了解。其實佛教界對這種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教的表面現象,也看作是一種佛教的缺點和局限。那麼什麼才是佛教的真實面目呢,真禅法師說:

到底什麼是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教法、儀式、制度、習慣、教團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用佛教的語言來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佛法”。

什麼是“佛法”,簡單地說,就是佛所說的、對宇宙萬有的總的看法。它的基本內容,可以用“四聖谛”來概括。四聖谛即苦、集、滅、道四谛(四種真理):苦谛,指經驗世界的現實,認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集谛,也叫因谛,指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谛,指痛苦的消滅。道谛,指滅苦的方法。佛經所說的道理很多,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四聖谛”而展開的。苦、集、滅、道四谛,其所依據的基本原理就是“緣起論”。佛教的全部教義,可以說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所謂“緣起論”,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它的產生都是由一定的關系和條件所決定的,離開了關系和條件,任何的一個事物和現象都不能生起。佛經中講緣起有許多意義,但歸納起來大約有四個方面的重要論點,這就是:一、無造物主;二、無我;三、無常;四、因果相續。

所謂無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認為任何事物都由因緣而生,因中有因,緣中有緣。佛教不承認有造物主,所以不是上帝創造世界,也不是“神”創造世界,一切事物都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絡之中。從這一意義上說,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造物主,他也是人,而不是神。他雖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卻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人們稱他為佛,其實“佛”是“佛陀”的簡稱,意思是“覺者”或“智者”,即是有覺悟的人或有無上智慧的人。當然,後來佛陀被人們神化了,那是另外一回事。根據佛教教義,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是神o,佛教還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根據佛教教義來解釋,就是一切眾生都有覺悟的可能性,人人都可成為一個覺悟者。

所謂無我,就是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自體。佛教講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就是說人是由五蘊假和合而鹹,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法無我是說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恆堅實的自體。

所謂無常,就是說一切事物都受到時間、空間條件的制約,生滅變化,剎那不停,沒有常住性。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處在一刻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

所謂因果相續,就是說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包括一切事物和現象,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猶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

以上四方面,就是佛教緣起論的基本含義,也就是佛法或者佛教的基本理論。

總起來說,佛教就是佛法,或者說就是佛教教義。也可以說,佛教對宇宙萬有的總的解釋,也就是佛教的基本含義。我們掌握了這一點,也就懂得了什麼是佛教。

這主要是引述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的論述來引導普通民眾達到對於佛教的基本的、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消除對佛教的片面、表面印象和誤解。佛教的基本含義就是佛教對宇宙萬有、世界萬象的總的解釋,佛教認為宇宙萬有、世界萬象的基本原理是緣起,而緣起論歸納起來主要有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和因果相續等四個含義。佛教不承認有造物主,所以不是上帝創造世界,也不是“神”創造世界。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絡之中。從這一意義上說,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造物主,他也是人,而不是神,佛只是獲得了覺悟的人。當然,後來佛陀被人們神化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佛教同時還認為,一切眾生都有覺悟的可能性,人人都可成為一個覺悟者。

真禅法師就這樣以非常平易、平實而理性的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論述,闡明了佛教的基本理論,將佛教與其他一般宗教乃至迷信區別開來了,從而澄清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和偏見。同時,真禅法師還進一步指出,佛教的理論、教義本身就表明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他說:

佛教哲學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如大乘佛教唯識宗提出的“五位百法”,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作了分析,其內容包括了宇宙觀和人生觀,心理學和倫理學,以及認識論、因果論、真理論等各個方面。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學和中國古典哲學的交互影響,推動了哲學提出新的命題和新的方法。它以獨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給予人們以新的啟發,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一個新的世界。

佛教道德觀念,也是我國歷史上傳統道德的一部分。例如佛教中所提倡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道德原則;五戒、十善和四攝、六度的道德精神,以及贊助和舉辦各種慈善事業的“樂善好施”的思想等等,都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還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此外,禅師們的語錄,後來也被宋明理學家仿效,產生了各種語錄。“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語錄流行一時,其實最早的語錄來自佛教禅宗的禅師們。還有佛典的翻譯、佛教藝術、繪畫、音樂等方面,以及伴隨佛教而來的天文、醫藥等等的傳習,這些都對中國文化有很大影響,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說明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

諸宗平等禅淨一致

真禅法師對中國佛教各宗是平等看待的,認為中國佛教各宗平等重要。他認為,作為一個合格的僧青年,在教理方面,要深入鑽研以《般若經》、《法華經》、《維摩經》為中心的三論宗和天台宗的思想體系;以《華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為中心的華嚴宗和唯識宗的思想體系;還要花大力氣研究禅宗的經典及思想。這既體現了真禅法師重視培養佛教人才,同時也表明他對中國佛教各宗是平等看待的。真禅法師專門寫過《<華嚴經>與華嚴宗》一文,以闡揚華嚴教義。還撰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阿彌陀經淺釋》等,弘揚淨土等各宗教義。

法相唯識學在中國近現代一度出現復興趨勢,所以真禅也非常重視唯識學。他曾引用中國近代佛學的振興者楊文會(1837—1911)的話說,只有弄通了唯識思想,才能使人“不致颟顸籠統,走人外道而不自覺”。在比較唯識思想與西方哲學的不同時,他還引述太虛大師的話說:“西洋底哲學,……都是先認定現前底人世是實有的東西,乃從而推究此現前實有底人世,在未有以前,原本是一件什麼東西。於是或說元是唯心,或說元是唯物,或說元唯是心物並行。乃再從而說明原本雖然是一件什麼東西,向後由如何若何,乃變成現前的人世。此在發足點先迷了錯了,故無論如何橫推豎究,終無一是!佛說全不如此,因為現前的人世,現前是空的,就是沒有的。現前的人世既都沒有,又何論現前的人世以前原本是什麼呢?……必先於此有些體會,於佛法方能領解。迷著了夢事為實有,便宛然實有,這便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注解了。心識者何?曰迷夢是。三界萬法者何?曰夢事是。迷夢、夢事皆畢竟無實,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亦畢竟無實。必先悟實無心識可唯,乃可談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同時,研習法相唯識學,可以得到六種利益,即破除我法之謬執、斷盡生法之惑障、解脫變壞之業報、滿足心性之意願、成就永久之安樂和證得無礙之清淨。從文中也可以看出真禅法師受太虛大師思想的影響是非常深的。

真禅有關各宗平等的思想除了受到太虛的影響外,還深受中國近現代另一位高僧虛雲的啟發和影響,他在一篇紀念虛雲的文章中引述虛雲和尚的話說:

佛法的真谛,嚴格地說起來,是無法可說,那有言語文字形相呢?《楞嚴經》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可是,為接引一般各種根機不同的眾生,致有無量不同的法門。在中國的佛法,有人分出為禅、教、律、淨和密宗五派。這在老參飽學的人,是無所謂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決無差異的。而在一般初入佛學的人,便發生許多意見,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並且贊彼毀此,有損法化。要知道一個話頭,或一句佛號,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正功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著它的。為什麼?因為動靜一如,好比月印千江,處處明顯,無有障礙。障礙者,如天空裡的浮雲,水裡的污泥。若有障礙,則月雖明而不顯,水雖清而不現。我們修行的人,如果能體會、理解這個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馳求,返照回光,一念無生,了無所得,那有什麼名相差別呢?只因無量劫來,妄想執著,習氣深重,以致釋尊說法,有四十九年,談經,有三百余會。但這些法門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治療各種眾生不同的貪、嗔、癡、慢等的習氣毛病。若能遠離這些,你即是佛,那有眾生的差別呢?古人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淨土和禅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學,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禅宗,是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唯有迦葉尊者微笑,稱為心心相印,教外別傳,為佛法的命脈。而念佛的淨土,和看經持咒等的法門,也是了生脫死的佛法。有人說,禅宗是頓超的,念佛持咒是漸次的。是的,這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上是無二致的。六祖大師說:“法無頓漸,見有遲疾。”我認為佛的每個法門,皆可修持,你與那一法門相宜,便修持那一法門,且不可贊此毀彼,妄想執著,而最重要的,還是在戒律的遵守。近來許多出家人,不但自己不嚴守戒律,還說人家是執著,那種高調,是多麼危險。

心地法門的禅宗,……從印度傳到中國六祖能大師,都稱為正法流傳,盛極一時。律宗以優波離尊者為首,……我國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師,依昙無德部,制疏奉行,稱為中興律祖。天台北齊老人,觀龍樹的中觀論,發明了心地。杜順老人以《華嚴經》為主,建立了賢首宗。遠公提倡淨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後,歷代祖師,大都是以禅宗弘揚淨土,水乳相融。雖然諸宗紛起,究竟不離拈花命脈,足見禅淨關系的密切了,更可見古人弘揚佛法的婆心了。至於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剛智等傳入中國,經一行禅師等的努力,才發揚廣大的。但這些都是佛法,應當互相揚化,不得分別庭戶,自相摧殘。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體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說法,大都拾葉止啼。趙州老人說:“佛字我不喜聞。”又說:“念一句佛號,漱口三日。”因此,有一般不識先人的苦心者,便說念佛是老太婆的事,或說參禅是空亡外道。總之,說自己的是,說他人的非……如果再這樣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條。大家須知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學佛的人,應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等。亦應了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認識自性淨土,猞妄歸真,勿得向外別求。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真理,隨他說禅也好,說淨也好,說東方也去得,說西方也生得,乃至說有也可,說無也可。到這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了義,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當下即是,那有許多葛籐。《楞嚴經》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能這般做到,斷除妄想、執著、習氣,即是菩薩、佛,否則還是凡夫、眾生。

念佛的人,也不應太執著,否則,還成了毒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妄想難除,故皆這一句佛,來做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則妄念自除,淨土自現,何須他求呢?

這些話將禅淨一致、諸宗平等的思想表達得非常清楚了。當然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虛雲其實是在禅宗的基礎上以禅融通諸宗並融通禅淨的,而且虛雲特別強調戒律的重要性。真禅法師正是繼承了虛雲的這一思想,他特別指出,近代以來,中國佛教其他各宗都已衰落,只有禅宗和淨土宗繼續流傳,所以進一步發揚禅淨合一的思想,尤其需要。他還進一步引述虛雲有關禅淨一致的話說“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禅;參禅參到能所雙亡,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念佛要如細水長流,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參禅”。虛雲還曾說,禅宗雖一超直人,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眾生,障深慧淺,唯依持名念佛法門,得了生死,往生極樂國土。初人手與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唯念佛須攝心觀照,句句落膛,落膛者,著實之謂也。句句著實,念念相應,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兩忘,自他不二,與參禅有何差別。並引古人“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禅”和中峰明本“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之語,來論證禅淨一致的道理。而真禅法師也正是繼承了這種禅淨一致的思想。

應當堅持人間佛教的精神原則

真禅法師主張禅淨一致、諸宗平等,但他同時認為,無論研究、弘揚佛教哪一個宗派的思想,“都要以人間佛教為著眼點。因為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佛陀的心髓,有強大的生命力”。

有關人間佛教的思想,真禅更多地是繼承了太虛大師和趙樸初居士的說法。人間佛教也就是要建設人間淨土,這是有經典依據的,如《維摩經·佛國品》認為,心淨則土淨,娑婆世界即常寂光淨土。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只要內心覺悟,所居之地即為淨土,不需要另外再去建立淨土。在近代,許多高僧和佛教學者,都提倡人間淨土的思想,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近代高僧太虛大師。他主張今後的佛教應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不要專門去進行死後問題的探討。應該著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指導世界人類向上發達而進步。他在《建設人間淨土論》一文中說:“什麼是人間淨土?近之修淨土行者,多以此土非淨,必須脫離此惡濁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淨土。……然遍觀一切事物無不從眾緣時時變化的,而推原事物之變化,其出發點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此土為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為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龌龊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質言之,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而久之,此惡濁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為莊嚴之淨土,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為人間淨土。”太虛大師還指出:“人間淨土,是要創造的。”在他看來,“當下的人間確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等有情如願意要去創造成淨土,並不是沒有可能的”。這就是說,作為一個佛教徒,不應厭棄現實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淨之心,去改造和建設現實世界,使之變成淨土世界。

太虛大師在《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一文中,還對什麼是人間佛教作了解釋。他說:“人間佛教,是表明並非教人離開人類去做人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造的佛教。”又說:“人間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為現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這是說,一個人覺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為思想信仰的中心,並以此為出發點,去救世救人,建設人類的新道德和新秩序,從而使國家富強,人民安樂,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內容。

真禅法師認為,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思想,雖然在當時佛教界是影響巨大的,但是,在他那個時代,人間何處有淨土?因此要實現他這種人間佛教的理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這種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的思想,只有到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才得到了充分的發揚。1983年,真禅法師到北京參加會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這個報告在回顧總結中國佛教二千年歷史的基礎上,重新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更加豐富了它的內容。報告中把提倡人間佛教思想提高到“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的問題上來看待。趙會長認為,“當代社會主義的中國佛教徒,對於自己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一種思想”。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他說:“中國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什麼是需要我們發揚的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這是我們要認真思考和正確解決的兩個重大問題。對於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揭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闡明了佛法與世間的關系。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就會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最後還特別強調指出:“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於自己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以利於我們擔當新的歷史時期的人間使命。”

真禅法師積極響應中國佛教協會的號召,大力闡揚人間佛教的思想,並撰有《佛法與人生》一文來專門發揮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他還積極從事社會慈善、資生福利事業,試圖把人間佛教的思想落到實處。他認為,熱心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既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人間佛教”的重要內容。

為此,從80年代開始的十多年來,真禅法師領導的上海佛教界共向社會福利機構、慈善事業、文化教育事業和災區人民捐獻了人民幣7印余萬元,其中真禅個人和玉佛寺代表就捐獻了人民幣約7加余萬元。

1988年,真禅在上海市兒童福利院設立了“真禅法師殘疾兒童福利基金”,逐年捐贈,累計達人民幣110余萬元。1993年6月,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用這筆基金創立了一所“真禅學校”,共設十二個班級,可容納學生200名左右。

1994年5月,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成立,真禅代表玉佛寺一次就向該基金會捐贈了20萬元人民幣。

1991年,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遭受嚴重水災,上海市佛教界向災區人民捐贈人民幣100余萬元,其中真禅和玉佛寺共捐贈70余萬元,棉被1000條。

此外,亞運會、希望工程等等,真禅法師領導的上海佛教界,包括玉佛寺都進行了捐獻。

禅宗思想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

在中國佛教的各大宗派中,真禅法師認為禅宗思想最符合人間佛教的要求。他曾說:“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弘揚禅法就是弘揚人間佛教。”真禅法師的這種思想也主要是繼承了太虛大師的思想,太虛曾認為,中國佛教要能重新得到振興,人間佛教要能真正得到闡揚,關鍵仍在於禅宗的復興。

真禅法師對禅宗的傳統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他還專門撰有研究達摩、慧能、神秀、百丈懷海等人的論文,因為他們都是中國禅宗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真禅認為,禅宗雖說不立文字,其實也有宗旨。禅宗是以心為宗。如六祖大師說:“吾傳佛心印。”永明大師說:“一心為宗。”怎麼叫“以心為宗”,就是叫學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禅宗的機鋒棒喝,唱酬問答,千變萬化,不可捉摸,歸根結底的一條,就是教學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禅宗的“一心”就是《楞伽經》所說“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能遍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惡,受苦受樂,與因果俱”的寂滅心,此如來藏心或寂滅心是眾生心的本質,一切眾生本來具有,故名心性。見此心性,故名開悟。達磨和慧能的時代都還沒有參禅的方法。參禅的方法開始於宋代臨濟下宗杲大慧禅師,稱為“看話頭”。怎樣看話頭?例如宗師提出一個問題,名為“話頭”,要把這個問題徹底參透,叫做“看話頭”。禅宗是貴實踐,不尚空談的。參須真參,悟須實悟,而且開悟以後,還要修行,這就是要以四攝六度,廣利眾生,上求下化,永無休息。

關於如來禅與祖師禅的差別,真禅法師說,如來禅與祖師禅都是出世間上上禅,是菩薩所修的禅,不同於凡夫和二乘所修的禅。但如來禅是經論中所說的各種禅,而祖師禅則是釋迦牟尼佛以來心心相印、祖祖相傳的禅。說起來祖師禅好像是高於如來禅,其實是一回事。真禅生動形象地比喻說,譬如我們不識蘋果,老師就根據書本上講的,告訴我們蘋果如何如何,這是從書本上學來的。有人當場把蘋果拿出來叫我們吃,這就要比從書本上學到的親切得多。那麼要怎樣學習祖師禅呢?真禅認為,學禅貴在活潑運用,並引用他老師震華法師的話說:“參禅,看經,貴在活潑運用。”比如參禅,不一定坐在蒲團上,盤著腿子才是禅,放下腿子,搬柴運水也是禅。修禅的人,一定要把禅字,貫徹到學習、工作和待人接物之中,表現在日常威儀和生活之中。這樣才能將禅與我、我與禅融為一體,達到我空、法空的境界。這其實是繼承了從古相承的祖師禅的一貫精神。

真禅法師不但對禅宗的傳統和歷史經驗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而且作為一個現代禅者,他能夠在全面總結禅宗傳統、歷史經驗的同時,也重視探索、總結禅宗在現代社會的闡揚問題。這使得真禅法師在與古代禅師比較起來,又更具有現代眼光,這也是禅宗發展的必然趨勢。真禅法師在總結為什麼禅宗及其禅學思想從古到今能夠盛行不衰時,認為有這麼幾條原因:

一、禅宗的弘傳方式有其獨到之處。禅宗的傳法方式,簡捷方便,無須長年累月的誦讀經典,無須論資排輩,無須經過一次次的考核,只要對祖師的啟示有所領悟,就能一下子得傳禅法的衣缽。這種“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法,對廣大信徒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二、以山林作為弘傳禅法的據點。這種遠離大城市,遠離皇室、官府,在深山老林弘傳禅法的做法,便於接近廣大的下層勞動者,從而獲得更多的信徒。

三、禅宗的理論適應廣大佛教徒的需要。由於禅宗南宗的理論中,含有人人皆有佛性,各民族、各階層的人都有成佛作祖的可能,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佛教徒,使得禅宗長期來盛行不衰。

四、農禅並重的傳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則,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時至今日,禅宗僧人仍然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仍然發揚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獻出佛教徒的全部光和熱。

五、禅宗有一整套的叢林清規和寺院管理制度。正是由於有了禅宗所訂的叢林清規,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寺院管理制度,才使得今天的各大寺院,雖然法務繁盛,香客、游人眾多,仍然能夠管理得井井有條,忙而不亂,而佛教奉行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種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也得以堅持和發揚。

六、禅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從隋唐時代禅宗形成的時候起,其禅學思想就在逐步中國化的基礎上對中國哲學思想有所影響。唐以後,其影響就更大了。宋元明各代的理學家們,都曾接觸過禅學思想。因此,在他們的思想體系及其著作中,都帶有禅學思想的痕跡。有人說,宋明理學,從表面上看是儒學,實際上是“陽儒陰釋”或“儒表禅裡”。也就是說,它表面上是儒學,骨子裡卻是禅學。這種說法是合乎歷史事實的。因為我們看到,宋明理學的思維模式和修行方法等等,處處受到禅宗思想的影響。由於禅學思想對中國哲學思想,特別是對宋明理學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因而為後來禅宗及禅學思想的流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七、禅學思想為近代思想家和學者所重視。近代一些思想家和學者,如譚嗣同、章太炎、楊度和胡適等人,大都重視對禅學思想的研究。他們有的用禅學思想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有的把禅學思想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有的將禅學思想作為科學研究對象,從而推動了禅學思想在近代中國的復興。

八、當代在西方世界出現了一股“禅學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禅宗及其禅學思想在西方世界逐漸得到廣泛流行,研究禅宗及禅學的機構,如雨後春筍,到處建立,逐漸形成了一股“禅學熱”。如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美國等,都出現一批研究禅宗、禅學的人物及組織、團體。當代世界所流行的禅宗及禅學思想,具有了時代的特征,超出了傳統禅宗的范圍。首先,禅法為西方的一些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所重視,認為禅在調節心理平衡和治療精神性疾病有作用,它是消除煩惱、修身養性的一種好方法。其次,禅法引起西方社會學學者和哲學家的重視。他們把禅當作反科學、非理性和直覺主義的古典模式,希望由此引導人們回歸自性,回歸自然,由此彌補、拯救那些因發達的物質文明所帶來的社會失衡、倫理失衡、文化失衡以及由此造成的種種“精神危機”。正是由於當代西方世界出現的這股“禅學熱”,從而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禅宗及其禅學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禅宗及其禅學思想不僅在中國歷史上長期盛行不衰,而且在當代,仍然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可以預料,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禅宗及其禅學思想,還將更加為人們所認識和運用,從而更加流行和發展。

真禅法師精辟而全面地分析和總結了禅宗的傳統、歷史經驗及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和價值,他關於禅宗對中國近代思想家的影響以及禅宗在現代西方世界的流傳的分析,表明他超越於傳統禅師之處,而具有現代禅者的現代眼光和睿見。在真禅法師看來,相對於佛教其他宗派,禅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種種巨大的成功,歸結起來其實就在於禅宗最切近於人生、人間,禅宗最符合人間佛教和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原則,真禅說:

中國佛教禅宗南宗提倡即心是佛,反對向外求索,特別強調心淨則土淨的唯心淨土思想。慧能在《六祖壇經》中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此去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同時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還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慧能在這裡所闡發的唯心淨土思想,也就是人間淨土思想。因為只要內心覺悟,人間即是淨土,無須念佛求生西方或東方。這可以說是把唯心淨土即人間淨土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了。《六祖壇經》所闡發的人間淨土思想,對後來佛教學說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以禅宗為最重要代表的中國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的優良傳統在真禅法師弘法利生、愛國愛教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上一篇:伍先林博士:試論慧能《壇經》對不二法門的運用
下一篇:空海(惟傳)法師:禅修開示:教外別傳•慧眼禅心(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