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三節 本來面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三節 本來面目
  六祖告惠明大師曰:『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良久。又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後來說法時,又曰:『若僅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迷人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又曰:『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永覺曰:『或問:睡著一醒。無有妄想時如何?有人答:這個就是父母未生前說不得的。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乎?正謂:此也。愚謂:睡醒無想或落無記,則全體無明也。可指之謂本來面目乎?(《唯識》雲: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及悶絕,意識常現起。)且教中有五無心位。皆無善惡二念。可指為本來面目乎?至於六祖示明上座者,其旨甚別,當惠明請法之際,非無記也。當惠明(聞六祖問: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返照之際,又非無記也。既非無記,則離善惡二念,非本來面目而何?』(解脫長者:永覺此語,為六祖不思善惡語,注解得很清楚。所謂:已息諸緣之後,必須不成斷滅,方為諸佛所傳心體。並非僅僅念絕也。學者不妨試試,把念頭暫停片刻,觀察自己是否變成一無所有的斷滅頑空?你當下覺到不成斷滅,那個是什麼?不許昭昭靈靈。)
  荷澤與拓拔書曰:『和尚與侍郎今日說:自己身心修行,與諸佛菩薩心同不同。若得同,即於佛法中得佛法分。若不得同,即生空過。問:若為得解?答:但得無念即是解。問:若為生是無念?答:不作意是無念。無念體上自有智命,本智命即是實相。諸佛菩薩用無念,以為解脫法身。見此法身,恆沙三昧,一切諸波羅密悉皆具足。侍郎與神會今日同學般若波羅密,得與諸佛菩薩心不別。今於生死海中得與諸佛菩薩一念相應。即於一念相應處修行,即是知道者。即是見道者。即是得道者。……但莫作意,心自無物,即無物心,自性空寂。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謂:智以照用。……但莫作意,自當悟入。』
  又:張燕公問:『禅師常說:無念法。勸人修學。未審無念法有無?』答:『「無念。不言有,不言無。」言其有者,即同世有。言其無者,即同世無。是以無念,不同有無。』問:『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作勿生是?』答:『亦不作勿生是,以無念不可說。今言說者,為對問故。若不對問,終無言說。譬如明鏡,若不對像,鏡中終不現像。今言現像者,為對物故,所以現像。』問:『不對像照?』答:『今言照者,不言對與不對。俱常照。』問:『既言無形像,復無言說,一切有無,皆不可立。今言照者,復是何照?』答:『今言照者,以鏡明,故有此性。以眾生心淨,故有大智慧光,照無余世界。』問:『作沒生得見無物?見無物,喚作是物?』答:『不喚作是物。』問:『既不喚作是物。何為佛性?』答:『見不見無物,是真見常見。』又:嗣道王問:『無念法是凡人修?是聖人修?若是聖人法,何勸凡夫修無念法?』答:『無念法是聖人法。凡夫修無念法,即非凡夫。』問:『念與真如有何差別?』答:『無差別。』問:『既無差別。何故言念真如?』答:『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者,念之體。以是義故,立無念為宗。若見無念者,雖具見聞覺知而常空寂。』又:答遠法師曰:『見無念者,六根無染。見無念者,得向佛智。見無念者,名為實相。見無念者,中道第一義谛。見無念者,恆沙功德,一時等備。見無念者,能立一切法。見無念者,即攝一切法。』
  玉琳琇曰:『世尊付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代有賢聖,傳持慧命。或示言下便了。或示久參契悟。總之,欲人知本來是佛,各各證自本來面目而已。凡信有此事者,皆親受靈山記莂來。於本來面目一聞即達者,更無工夫可作。(讀者:此指未悟以前的工夫,見道前事。非指修道緣事。)若不能言下證得,本自圓滿,本自清淨,本自解脫,本自靈異,一了百了,一通萬通。切須於一切處一切時,將一切有思有為境界,皆作文彩已彰之事。看無思無為之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四威儀皆可參,要以坐為正。動靜閒忙皆可參,要以閒靜為正。雖以坐為正,行住臥不得力,坐亦不得力。雖以閒靜為正,忙動不得力,閒靜亦不得力。若於行住臥與忙動得力,到坐時閒靜時更得力,若坐時閒靜時得力,於行住臥及忙動時,自然得力。所謂:「行住坐臥動靜閒忙,打作一片。工夫得到一片。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自然不求悟而自悟矣。」於忙時不可厭忙。於有事時不可怕事。事忙須耐煩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極有精彩。「或正理事中或理事後猛提雲:此我或思善時也。或思惡時也。不思善不思惡時,本來面目如何?此古人所謂:急處一提。於此,若能一念回光,即同諸聖。」即古人所謂:「逢緣薦取相應捷」也。豈動靜打作兩橛,「就體消停得力遲」者,可同年而語哉!若動中不善用心,靜中必然悠悠忽忽,動靜兩失之矣。然要動中得力,須時刻痛念人命在呼吸間。生死之際,斷不容偽。無一毫假借處,無一毫靠傍處。用不得一毫氣力,用不得一點心思。若非早證本來面目,安能得大自在,與諸佛諸祖同證不生不滅大安樂法門?雖然,說證說悟,不過對迷而言。踏著本來田地,悟之一字,亦無所用。以鏡智為宗,出三種生,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窦雲:「本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須發著袈裟。佛祖位中留不得,夜來依舊宿蘆花。」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中,莫存知解。』
  藥山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山曰:『思量個不思量的。』曰:『不思量的如何思量?』山曰:『非思量。』
  僧問雲水:『何謂本來面目?』答曰:『有什麼說,即非本來也。』又曰:『會者處處是,否者處處非。』又曰:『無有處處有。』問曰:『本來有面目否?』答曰:『有面目。』問:『如何是?』曰:『三際心斷已。』問:『本來面目有形相否?』答:『若言有形相,連汝也是。』問:『如何是本來面目?』答:『舉物豎拳盡無他。』問:『有身有此舉,無身將何舉?』答:『無身處處舉。』問:『若無身體,面目在何處?』答:『在虛空。』又問:『天塌地空,在何處安身?』答:『正是安身之時也,處處現長舌。』
  仰山謂第一座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麽時,作麽生?』座曰:『正恁麽時,是某甲放身命處。』仰曰:『何不問老僧?』座曰:『正恁麽時,不見有和尚。』仰曰:『扶我教不起。』
  雲居膺經旬不赴堂應齋,洞山問其故。居曰:『每日自有天人送食。』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來。』居晚至,山召膺庵主。居應諾。山曰:『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麽?』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覓不見。如是三日,乃絕。(解脫長者:雲居這個境界,與上段第一座答仰山的話完全相同。這才是不思善不思惡時的真正『本來面目。』)
 

上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二節 諸佛心體
下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四節 良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