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八節 要識體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八節 要識體用
  異見王問波羅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何處出現?』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此事後來,古德別謂:『不識是佛性,識得是精魂。』妙喜曰:『即今敢問諸人,那個是佛性?那個是精魂?』
  沩山與仰山摘茶次。沩謂仰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不見子形。』仰撼茶樹。沩曰:『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曰:『未審和尚如何?』沩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
  仰山搭衣次。提起問沩山曰:『正恁麽時,和尚作麽生?』沩曰:『正恁麼時,我這裡無作麽生。』仰曰:『和尚有身無用。』沩良久。卻拈起問曰:『汝正恁麽時,作麽生?』仰曰:『正恁麽時,和尚還見伊否?』沩曰:『汝有用無身。』
  沩山問仰山:『妙淨明心,汝作麽生會?』仰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曰:『汝只得其事。』仰曰:『和尚適來問甚麽?』沩曰:『妙淨明心。』仰曰:『喚作事得麽?』沩曰:『如是如是。』沩山問道吾:『智頭陀甚處來?』吾曰:『看病來。』山日:『有幾人病?』吾曰:『有病者,有不病者。』山曰:『不病者,莫是智頭陀麽?』吾曰:『病與不病,總不干他事。速道!速道!』山曰:『道得也與他沒交涉。』
  天童頌曰:『妙藥何曾過口,神醫莫能捉手。若存也,渠本非無;至虛也,渠本非有。不滅而生,不亡而壽。全超威音之前,獨步空劫之後。成平也,天蓋地擎。運轉也,鳥飛兔走。』
  別峰珍曰:『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卓拄杖曰:『這個是聲。』豎起拄杖曰:『這個是色。』又曰:『喚甚麼作大道真體?直饒向這裡見得,也是鄭州出曹門。』
  薦福古曰:『眾生久流轉者,為不明自己。欲出苦源,但明取自己。空劫自己是根蒂。今時日用自己是枝葉。』
  中峰曰:『靈知鑒覺謂之心。思惟憶持分別取捨等,謂之識。但一切識中皆具真心,唯佛祖能了。識有八種,上七識為枝葉,第八識為根本。教中謂:來為先鋒,去為殿後。悟為如來藏,迷為阿賴耶。此識在迷,則任持無量劫來捨身受身一切善惡無記等業。在悟,則能任持無始以來一切菩提解脫諸智慧種。此谶自迷入悟,轉為大圓鏡智,改名不改體。即今於四大五蘊聖凡法中,了了記憶,作用分別。至若見聞覺知,三有紛然,萬法升沉,一念起滅,莫不皆依之而生。所以雲:萬法唯識。今之學者,不能向命根下一斬兩段。腳跨叢林,唯以聰明之資,引起情識,覽諸玄解,記憶在心;蓦爾觸發,不知是情識依通而然,剛執此是神悟。或妄認目前昭昭靈靈舉口動舌為自己。《楞嚴》謂:棄百千大海,認一漚為全潮。《圓覺》謂: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長沙謂: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永嘉謂: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等。乃佛乃祖,靡不指陳。而末法中此病益加熾盛。』(解脫長者:《摩诃止觀》曰:『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了了別知,名為「識」。』)
  《心燈錄》載:即今當下你能視能聞能言能嗅能執能走者,此即是佛。不必胡疑,我若哄你,我墮地獄。人只知此身是我。因有形相可見,那知此身有生有滅,而不知能運用此身者,乃真我也。古德雲:『誰教你拖這死屍來。』靈利人只此一句便悟去。須知要離見聞覺知,才是真我。能離見聞覺知,而識真我。然後可以說:見聞覺知是我。若總在見聞覺知上說是我,便同外道之我。只要明白,這無見聞覺知而不離見聞覺知之真我,則歸佛說。蓋『識』乃『我』之用。『我』乃『識』之體。認用為體,豈非錯了。當於不識一切之時,亦無認識之認,唯有『此我』。歷歷孤明,此則本來之真人也。(解脫長者:這裏幾段表示,須必離見聞覺知。才是真我。因為『真我』無法表示。所謂:『道出即非主中主。』所以往往仍在見聞覺知上表現。但是必須深知,非見聞覺知才是真我。然後可以說:見聞覺知是我。例如說:『覓我者是汝我。』及『這思的便是大德。』等等。否則錯認識神,驢胎馬腹。)(讀者:三平祖師頌雲:即此見聞非見聞。(喚什麽作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有什麼口頭聲色?)個中若了會無事。(有什麼事?)體用無妨分不分?(語是體?體是語?)復拈起拄杖曰:『拄杖是體,燈籠是用,是分不分?不見道:一切智智清淨。』)高峰祖師曰:『信為疑體,疑為悟用。』(見光緒十五年冬十二月金陵刻經處版。又:四十六頁下七行雲:大只要見古人立地處,不可向語句上著倒。)且道:即不在語句上,畢竟在甚麽處著倒?若向這裏薦得,便知此事不假修治。如身使臂,如臂使拳,極是現成,極是省力。但信得及便是。何待膛眉豎目,做模打樣,看個一字。倘或不然,古雲:『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何止一重,更須知有百千萬重關。苟不發憤志精進,下一段死工夫,豈於木石之有異乎?凡做工夫到極則處,必須自然入於無心三昧。卻與前之無心,天地相越,達摩雲:『心如牆壁。』)
  三峰舉泐潭准未示眾。拈拄杖雲:衲僧家竽木隨身,逢場作戲。倒把橫拈,自有意思。所以昔日藥山問雲巖雲:聞汝解弄師子是否?巖雲:是。山雲:弄得幾出?巖雲:弄得六出。山雲:老僧亦解弄。問:和尚弄得幾出?山雲:老僧只弄得一出。巖雲:一即六,六即一。山便休。准舉後說道:藥山雲巖鈍置殺人。父子兩個,弄一個師子,也弄不出。若是准上座只消獨自弄。拽得來拈頭作尾,拈尾作頭。轉兩個金睛。攫幾鈎鐵爪,吼一聲。直令百裡內猛獸潛蹤,滿空裏飛禽亂墮。准上座未弄師子,請大眾高著眼,先看做一個定場。擲下拄杖雲:個中消息子,能有幾人知。三峰曰:『有等癡人聞著師子要弄六出,他便道:向六根著倒。才說要弄一出,他便道:向一心著倒。通身生死,如何得出。我今特特拈示,若人真個弄師子的出來,雙師相見,子父滾作一團。頭咬尾,尾蓋頭。你起我倒,我起你倒。骨辘辘地各人大吼一聲。六出須是一出,一出須是六出。方是個真師子。若道:六根一心,便是弄貓兒。有何用處?雖然,諸人要會得弄師子的尾巴那。』一僧才出,峰便下座。
  永明《萬善同歸集》曰:『順法體,則纖毫不立。隨智用,則大業恆興。體不離用,故寂而常照。用不離體,故照而常寂。是以常體常用,恆照恆寂。若會旨歸宗,則體用俱離,何照何寂?曷乃據體而礙用,執性而壞緣。理事不融,真俗成隔。則同體之悲絕運,無緣之慈靡成。善惡既不同觀,冤親何能普救?是故善財知見,觸目而皆入法門。華藏山河,立相而無非具德。跡分塵界而不濁,性合真空而靡清。體凝一味而非縮,用周萬物而非盈。紛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豁爾虛凝,歷歷而常隨物化。大象無形,洪鐘絕聲。三光匿耀,河岳齊平。』
  《肇論》曰:『般若之與真谛。言「用」即同而異,言「寂」即異而同。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失於照功。內有獨鑒之明,外有萬法之實。萬法雖實,然非照不得。內雖照而無知,外雖實而無相。內外寂然,相與俱無。』難曰:『言用則異,言寂則同。未詳般若之內,則有用寂之異乎?』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而主於用也。是以智彌昧,照逾明。神彌靜,應逾動。』
  雲門舉三平頌雲:『即此見聞非見聞?』喚什麼作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有什麼口頭聲色?『個中若了全無事。』有什麽事?『體用無妨分不分。』語是體?體是語?復拈起拄杖曰:『拄杖是體。燈籠是用。是分不分?不見道:一切智智清淨。』
  芙蓉楷上堂曰:『喚作一句,已是埋沒宗風。曲為今時,通塗消耗。所以借功明位,用在體處。借位明功,體在用處。若也體用雙明,如門扇兩開。不得向兩扇上著意。不見新豐老子道:峰巒秀異,鶴不停機。靈木迢然,鳳無依倚。直得功成不處,電火難追。擬議之間,長途萬裡。』
 

上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七節 不可錯認
下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九節 眼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