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七節 不可錯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七節 不可錯認
  南陽忠國師問禅客:『從何方來?』客曰:『南方來。』陽曰:『南方有何知識?』曰:『知識頗多。』陽曰:『如何示人?』客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遍於身中,桎頭頭知,桎腳腳知。故名:正徧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蛻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是。』陽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捨被燒,捨主出去。捨即無常,捨主常矣。」審如是者,邪正莫辨。孰為是乎?吾比游方,多見此說,近尤盛矣。聚卻三五百眾,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淡,剗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是佛者,《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覺知。若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客又問:『佛性一種為別?』陽曰:『不得一種。』曰:『何也?』曰:『或有全不生滅。或半生半滅,半不生滅。』問:『孰為此解?』曰:『我此間佛性,全無生滅。汝南方佛性,半生半滅,半不生滅。』曰:『如何區別?』陽曰:『此則身心如一,身外無余,所以全不生滅。汝南方身是無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滅。』又問:『師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識亦爾。那有異同?師不應自是而非他?』陽曰:『或名異體同,或名同體異。因滋濫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異體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體異。緣南方錯將妄心言是真心,認賊為子。有取世智,稱為佛智,猶如魚目而亂明珠,不可雷同。事須甄別。』問:『若為離得此過?』曰:『汝但仔細返觀陰入界處,一一推窮,有纖毫可得否?』曰:『仔細觀之,不見一物可得!』陽曰:『汝壞身心相耶?』曰:『身心性離,有何可壞?』陽曰:『身心外更有物否?』曰:『身心無外,寧有物耶?』陽曰:『汝壞世間相耶?』曰:『世間相即無相,那用更壞?』陽曰:『若然者,即離過矣。』
  石頭問大顛:『那個是汝心?』顛曰:『見言語者是。』(傅大士曰:『欲知佛去處,只這語聲是。』)頭便喝出。他日,顛問:『前者即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頭曰:『除卻揚眉瞬目,將心來。』(這是防他誤認到意識上去。)顛曰:『無「心」將來。』頭曰:『原來有「心」。何言無「心」?無「心」盡同謗!』顛於言下大悟!(這才悟到真正主人!)一日,頭問:『何者是禅?』顛曰:『揚眉瞬目。』(既悟了不是揚眉瞬目。何以仍答揚眉瞬目?)頭曰:『除卻揚眉瞬目外,將你本來面目呈.』顛曰:『請和尚除卻揚眉瞬目外鑒。』頭曰:『我除竟。』顛曰:『將呈了也。』頭曰:『汝既將呈,汝心如何?』顛曰:『不異和尚。』頭曰:『不關汝事。』顛曰:『本無物。』頭曰:『汝亦無物?』顛曰:『既無物,即真物。』頭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大須護持。』(解脫長者:看看觌面相呈,是這樣呈法。所以後來顛示人曰:『多見時輩,只認揚眉瞬目,蓦然印可。此實未了,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現量即是真心。』)
  黃檗曰:『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覩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讀者:紫陽有句雲:一物含見聞覺知,蓋諸塵境顯其機。靈常一物尚非有,四者憑何作所依。)
  長沙嶺召喚竺尚書,書應諾。沙曰:『不是本命。』問:『不可離卻今祗對,別有第二主人?』沙曰:『喚尚書作至尊得麼?』問:『如此則不祗對時,莫非主人?』沙曰:『非但祗對不祗對,直是無始劫來的生死根本。偈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洞山問僧:『那個是阇黎主人公?』對曰:『見祗對次。」山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只認得驢前馬後的,將為自己。佛法平沉,因斯是也。賓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問:『如何是主中主?』山曰:『阇黎自道取。』對曰:『某甲道得,即是賓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山曰:『恁麽道即易,相續也大難。』遂示頌曰:『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恰似入京朝聖主,只到潼關即便休。』
  傅大士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要知佛生處,只這語聲是。』玄沙謂:『大小傅大士,只認得昭昭靈靈的。』
  僧問雲居膺:『如何是沙門所重?』居曰:『心識不到處。』又問:『如何是一法?』居曰:『如何是萬法?』曰:『未審如何領會?』居曰:『一法是你本心,萬法是你本性。且道:心與性是一是二?』僧禮拜。居頌曰:『一法諸法宗,萬法一法通。唯心與唯性,不說異兼同。』問:『如何是口訣?』曰:『近前來。』僧近前。居擲拂子曰:『會麽?』曰:『不會。』居曰:『趁雀兒也不會。』
  金峰志謂某僧曰:『舉一則因緣。汝第一不得亂會。』曰:『請和尚舉。』峰豎起拂子。僧良久。峰曰:『知道阇黎錯會。』僧以目視東西。峰曰:『雪上加霜。』
  三峰藏曰:『有一隊不唧[嘈-曹+留]漢,聞得個念佛是誰?卻用了些癡工夫。忽地認得個昭昭靈靈,無形無相,有識有知的,便道:是了是了。這個便是本性。便是父母未生前面目。便是臨濟赤肉團上真人,常在而不死者。便是四大有相中的無相者。又引證在眼為見,在耳為聞等語。便道:生亦不妨礙,死亦不妨礙了也。若此便是,祖師為什麼又說: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楞嚴經》:中觀河之見,既是究竟,又何說個見不能及?為何這昭昭靈靈的一向在驢胎馬腹中寄身,镬湯爐炭裏吃苦?癡瞎漢!參禅畢竟不是這個道理。若這個便是,那個不曉得,虛靈不昧的是心。我五六歲念朱子大學注時,早已徹晤了也,何以弄到今日?癡瞎漢!何不再究取看!』
  玄沙備曰:『汝諸人如在大海裡坐,沒頭浸卻了,更展手問人乞水吃。夫學般若菩薩須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有智慧,即今便出脫得去。若根器遲鈍,直須勤苦耐志,日夜忘疲,無眠失食,恁麽急切盡一生去。更得人荷挾,克骨究實,易得構去。且況如今誰是堪任受學的人?莫只是記言記語,恰是念陀羅尼相似,蹋步向前來,口裏哆哆和和地,被人把住诘問著,沒去處,便嗔道:和尚不為我答話。恁麼學,事大苦。知麽?有一般坐繩床和尚,稱善知識,問著便搖身動手,點眼吐舌瞪視。更有一般,說昭昭靈靈,靈台智性,能見能聞,向五蘊身裏作主宰。恁麽為善知識,大賺人。知麽?我今問汝,汝若認昭昭靈靈是汝真實,為甚麽瞌睡時,又不成昭昭靈靈?若瞌睡時不是,為什麼有昭昭靈靈時?汝還會麽?這個喚作認賊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緣起。汝欲識根由麽?我向汝道:昭昭靈靈,只因前塵色聲香等法,而有分別。便道:此是昭昭靈靈。若無前塵,汝此昭昭靈靈,同於龜毛兔角。仁者!真實在什麼處?汝今欲得出他五蘊身田主宰,但識取汝秘密金剛體。古人向汝道:圓成正遍,遍周沙界。我今少分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解。汝還見南閻浮提日麽?世間人所作興營養身活命種種心行作業,莫非皆承日光成立。只如日體,
  還有許多般心行麽?還有不周遍處麽?欲識金剛體,亦須如是看,只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囯土色空明暗及汝身心,莫非盡承汝圓成威光所現。直是天人群生類所作業次,受生果報,有情無情,莫非盡承汝威光。乃至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盡承汝威光。只如金剛體,還有凡夫諸佛麽?有汝心行麽?不可道無,便得當去也!知麽?汝既有如是奇特當陽出身處,何不發明取?因何卻隨他向五蘊身田中鬼趣裏作活計,直下自謾去?忽然無常殺鬼到來,眼目譸張,身見命見,恁麽時,大難支荷!如生脫龜殼相似,大苦。仁者!莫把瞌睡見解便當卻去。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且汝未是得安樂的人,飛走野鹿相似。業識茫茫,無本可據。明朝後日,入驢胎馬肚,或水火中燒煮去,大須恐懼好。是汝自累。知麽?若是了去,直下永劫不曾教汝有這個消息。若不了此,煩惱,惡業,因緣,不是一劫二劫得休,直與汝金剛體齊壽,知麼?』
  《信心銘辟義解》曰:『雪裏粉易分,識即唯心。墨中煤難辨,唯心即識。』是識非心。是心非識。明鏡台前別丑妍,杲日光中觀黑白。恁麽說話,恁麽說話,大似個講《唯識論》的法師。衲僧面前,如何露個消息?祖師道: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義解者謂:識是心家之識。心是識家之心。此二者,如水乳難辨。當知識是水,心是水中之乳。所以教家謂:鵝王擇乳,寧同鴨類。但是,水中皆有乳。唯鵝王能辨。自余水族,皆莫之知。喻一切識中皆具真心,唯佛祖能了。靈知鑒覺之謂心。思惟憶持分別取捨等之謂識。然識有八種,六根具六,第七名末那,第八名阿賴耶,亦名如來藏。上七識為枝葉,唯第八識為根本。教中謂:來為先鋒,去為殿後。悟為如來藏。迷為阿賴耶。此識在迷,則任持無量劫來捨身受身一切善惡無記等業。在悟,則能任持無始時來一切菩提解脫諸智慧種。此識自迷入悟,轉為大圓鏡智。改名不改體也。即今於四大五蘊諸聖凡法中,了了記憶作用分別。至若見聞覺知,三有紛然,萬法升沉,一念起滅,莫不皆依之而生。所以雲:『萬法唯識。』圭峰雲:生法本無,一切唯識。嗟今之學者,不能向命根下一斬兩段。腳跨叢林,唯以聰明之資,引起情識,覽諸玄解,記憶在心。蓦爾觸發,不知是情識依通而然,剛執此是神悟。或妄語目前昭昭靈靈,舉動口舌為自己。此《楞嚴經》謂之:棄百千大海,認一漚為全潮。《圓覺》謂: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長沙和尚謂: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永嘉謂: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等。乃佛乃祖,靡不指陳。而末法中此病益加熾盛。然墮此病者,亦因根本學道之志不真不正而然。若是根本志決,不與生死岸頭相應,終不肯向此識情中躲跟。良由最初一念,只欲會禅會道會佛會法。況此識如千仞鐵圍,無始時來把伊圍繞。又如千兵萬騎,晝夜在六根門頭伺其間隙。苟不具決定要了生死之志,則無所往而不入之矣。且祖師作《信心銘》,誠欲展開堂奧,俾後之學者脫去情識,唯信自心,轉步涉入。倘學者一毫情識不盡,使祖師此銘俱為毒藥。其厲害有如此者。不見最初兩句道:『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只這兩句,將心與識,判然分解,煥如黑白。何則?『謂:至道無難,即是指此真心。唯嫌揀擇,即是破此情識。』莫有情識不忘者,見此說,乃雲:我只不揀擇。殊不知即此不揀擇,早是情識作解。而況步步涉有,觸境生情者乎?蓋祖師此銘,前後之意,重拈再指。原其本懷,特不過曲為學者,揀辨其心與識耳。所以雲:非思量處,識情莫測。辟曰:據雲:『唯嫌揀擇。』今則於一心法中,指出情識。是揀擇耶?非揀擇耶?然情之與識,與一心果異耶?果同耶?真實道流,於此,不能定當,要見祖師銘心之旨,不亦邈乎?偈曰:『非思量處情難測,學佛玄徒合共知。直下不知欠什麼,又來開眼被人欺。』(即不受人瞞。亦無自騙自。)
 

上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十二章 受相應 問答
下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十八節 要識體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