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 問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 問答

三四六、什麼是三妙行?

答:三是指身、口、意的三個方面。妙是美妙之意,是身、口、意的展現沒有沖動、盲動,而是舒緩、柔和、安詳的動。

三四七、身、口、意有先後順序嗎?

答:先有微細的心念,即意行,後有口行、身行。但三者的展現是先有身行,後有口行和意行。身行是指身體的動作,口行是嘴巴所說的語言、聲音、聲調、語氣,意行是微細的念頭——起心動念。

三四八、怎樣修三妙行?

答:保持明覺的心,讓身、口、意行慢下來,有一個緩沖的空間,以便有時間觀察是否有貪瞋之心;是否有沖動之舉,然後加以修正、調整。修行的轉折點就是讓身、口、意由沖動變為緩慢,柔軟,反觀我慢,加以淨化。

三四九、自我保護的上策是什麼?

答:修好“三妙行”和“四念處”,保持一顆明覺心,清楚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避免沖突,減少惡緣。

三五O、“守護六根”、“三妙行”、“四念處”,三者關聯嗎?

答:六根守護的好,自然有三妙行的展現;修好三妙行,就具備了四念處的基礎。反過來,修好四念處,能夠帶動和增進守護六根和三妙行。三者相輔相成,互相帶動。

三五一、守護六根與展現三妙行的下手處在哪裡?

答: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能看到身、口、意的變化。功夫高深的,在意行(念頭)有變化時,能察覺到,並馬上調整化解掉。差一點的在身行有變化時,能察覺到,馬上化解掉。時時保持明覺的心,觀照意行,把問題、煩惱在內心化解,避免沖動,不造惡業。

三五二、聞、思與修、證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聞思的核心內容,就是修證的核心內容。打好基礎,禅修時事半功倍。通過禅修,又能增進聞思,深解法義。

三五三、禅修什麼時候開始?

答:經過初步的聞思,掌握了基本的法義,便進行簡單的禅修,時間一小時,半天或一天都可以。最主要的是把聞思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應用,做到解行合一。應用本身是禅修的延續,在日常應用之中,快樂增加一分,煩惱減少一分,法喜和信心也增加一分。同時又提高了生活品質,讓生命更有意義。平時聞思,偶爾禅修,日常實踐,三者緊密結合,三管齊下,互相增進。

三五四、修行真正的功夫是六根觸滅,舉例說明六根觸滅。(觸滅:空觸,如如不動,三輪體空)

增補:

254、修行是使我們越修越厲害嗎?(65頁)

答:一般說修行,不是說越修越行,很多的修行人卻是越修越厲害,越修我越行,我比別人強,我神通廣大,我打遍天下無敵手等等,不是這樣的!如果修行不是讓你回來反觀,照見到身、口、意是不是柔軟,不能在歷緣對境時,看到自己有沒有貪瞋癡的展現,這樣的修行需要重新檢討。

255、空海師父給我們提出修行的“八問”是什麼?(66頁)

答:一是能否在歷緣對境時,把講話的沖動速度慢下來嗎?

二是能否聽到自己講話的音調高低與聲浪起伏嗎?

三是能否覺察到想講話的沖動與沖動背後的我是、我能、我慢嗎?

四是能否看到手腳,身體動作的急躁與輕浮嗎?

五是能否看到手腳、身體動作的急躁與輕浮、能緩和下來嗎?

六是能否看到思想、意念的沖動嗎?

七是當我是、我能、我慢與貪瞋癡的心生起之際、能覺察到嗎?

八是當貪、瞋、癡、慢的心,生起之際,能停下來嗎?

這八個問題都是很重要的,要在實際的歷緣對境時去檢驗去應用。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的落實在平常的歷緣對境中。如果沒有把這些問題,實際去檢驗、去應用,那麼你的修行跟出世間法的解脫道還有很大的差距。

256、每次的聞思修,你是否有昨是今非與脫胎換骨的感覺呢?(68頁)

答:真正的修行,是隨時回來反觀照見,讓我們的知見從原來的框框裡,不斷地跳脫,不斷的升華,讓我們的知見,讓我們的視野,超脫過去的習慣框框,逐漸來到跟解脫者,佛陀相同的胸襟、視野,相同的世界。所以,修行不是去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看自己有沒有不斷的成長與進步。修行就是如實聽聞之後,回來反觀自己,能否看到每一次的聞、思、修、讓自己有不斷的脫胎換骨,看到昨是今非?如果聞思一段時間,還沒有看到過去的知見不正確,沒有脫胎換骨的感覺,表示你很多方面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知見裡面,這就需要檢討。

257、怎麼理解“要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句話?(69頁)

答:要以佛法來研究佛法,這是印順長老的一句話。因為佛法講的就是無常,要以無常的法印來看待佛教與佛法的流傳與演變。當你能夠站在這樣的立場,當你有一天體悟到原始佛法、法味的珍貴,這時也能夠以無限的胸襟,來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大家能夠以佛法來研究佛法,了悟整個世間的常態,就是無常與變異、演變。那麼佛法當一講出來就落入文字相,就沒辦法不受世間的影響,因此經典有經典的好處,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病,都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因為世間就是這樣無常變異啊!

258、什麼是六根觸滅?(70頁)

答:“六根觸滅”並非六根不去觸,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緣、不黏著,不起貪愛。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惡、不拒、不瞋。這都是修行的境界,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功夫,都是在這裡考驗,也就是能夠以平等心、捨心,去面對一切境界。

 

 

上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一章 守護六根 問答
下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三章 出入息念 問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