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三十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問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三十五章 至人只是常—返璞 問答

五七五、解脫、成佛是金光閃閃、神通廣大,長出三頭六臂嗎?

答:不是,解脫只是轉念而已。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的聞思、不斷的求證、不斷的轉念。由迷轉悟,從夢中醒過來,別的變化沒有。

五七六、怎樣體證法界的無常法流?

答:用無為法。方便法如過河的船,幫助我們來到彼岸的岸邊,接下來要放下船,即放下有為法,用無為法,讓自我消失,才能體證到無常法流。

五七七、解脫者與凡夫對於客觀世界的觀察有何區別?

答:凡夫對於客觀世界,不是樂觀就是悲觀。而樂觀是只看正面,悲觀是只看負面。

解脫者是既不樂觀,也不悲觀,而是如實正觀。二面都看,二面都不取不捨。

五七八、世間人的樂與解脫者的樂有什麼區別?

答:世間人的樂是吃、喝、玩、樂,追求名利。是有所得、有所依、有抓取,所尋求的樂是興奮劑、麻醉劑,樂的背後是苦。世間人的樂是在未來——當設定的目標、理想達成之後。一些修行人雖然不求名、不求利,放棄了現世今生的樂,而是求未來的,或到他方世界的樂,這也不切實際。解脫者的樂,是現世樂,重視這一生的快樂、安心、自在。解脫者的樂是無得、無依、無抓取,離苦樂兩邊。解脫者的樂是在現在,是在永恆的現在。

五七九、如果沒有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總是想過去想未來,念頭飄來飄去,是什麼情況?

答:就像一具行屍走肉,身活在當下,心死掉了。

五八O、如果沒有回到眼前來見法,你的修行會是什麼情況?

答:還在方便法、世間法裡繞圈子。種種方便法都是讓你回到當下,讓你從過去與未來的夢幻世界裡醒過來,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唯有活在當下,才能看到真理實相,因為法在現在,要見法就要活在現在。

五八一、見法很重要嗎?

答:遇到各種境界,內心生起貪瞋之心,當下清楚地看到,就叫見法。唯有見到法才能轉換、才能消化貪瞋之心,以避免矛盾、沖突,所以見法很重要。

五八二、佛陀不是金光閃閃、神通廣大、能騰雲駕霧嗎?

答:佛陀本來就是平凡、平實、平淡的人,成佛就是返璞歸真。只是後來的人把佛陀推到又高、又玄的位置上,結果變成了高不可攀的大偶像。過分的推崇佛陀,造成了眾生的自卑心,認為成佛遙不可及。其實人間佛陀很土氣,但法界大自然比佛陀更土氣。

五八三、佛陀的外表與凡夫有不同嗎?

答:沒有不同。所不同的是佛陀的內心:知足、感恩、快樂、寧靜、安詳。

五八四、道在哪裡?

答:道在平凡、平實、平淡的大自然中,道在屎尿中,道無處不在!

五八五、修行人所追求的不生不死之境在哪裡?

答:不生不死只有空。解脫者就是溶入空海,也就是《心經》所講的境界。

五八六、對佛陀最高的供養是什麼?

答:體證到無我、無為,體證到空,以身為法做見證,這是對佛陀最高的供養。

五八七、面對老病死,佛陀與凡夫有何區別?

答:佛陀的色身仍會有老病死,但佛陀隨順緣起,全然接受無常法則,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內心沒有任何迎拒心。凡夫面對老病死,抱怨、瞋恨、抗拒、拉扯。

增補:

458、為什麼說解脫與否,不是在那裡練功夫?(271頁)

答:是說今天我們經過法義的聞思,加上你去求證,當你體證到之後,就會發現,原來事實就是這樣,原來過去是在顛倒夢想,是在海中鑿河,這樣你就醒過來了,就能遠離顛倒夢想,你只是轉個念而已。所以,解脫與否,不是在那裡練功夫,不是說我打坐多久,禅定多深,我一定要雙盤才神聖,那些只是方便法的配合,是有助於你邁向解脫。但是,如果你沒有正確的深入去聞思,去體悟,念頭沒有轉過來,還是在苦海裡沉浮。

459、修行人要有道骨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272頁)

答:空海師父講: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與我慢不同,大無畏與霸氣不同。真正的大無畏是沒有我慢才可以,不然你的霸氣裡充滿著我慢在作祟,而你表面的霸氣與我慢,事實上深層內心裡是自卑,卑慢在作祟。要靜下來好好的體會與解剖。一個真正無我的人,會展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他是有道骨,但是沒有傲慢氣息,至於這個人到底是有我慢的霸氣,還是無我,沒有我慢的道骨呢?只要你心靜下來,就可以感受得到。當你越真實面對自己,別人是真是假,有沒有我慢,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460、什麼是健康的、如實觀的完整人格?(274頁)

答:一個修行者,要如實看到人性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會有缺點。我們能不能如實接納自己的缺點,也能如實接納別人的缺點,讓每一個人的優點都能發揮出來,也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以及包容自己的缺點,這樣才會是一個健康的,如實觀的完整人格。故而一個解脫者是如實正觀,不去扭曲,不去染污,讓萬事萬物如實呈現。

461、人間真實佛陀是什麼樣的?(277頁)

答:佛陀本來是一個很平凡、平實、平淡的人。事實上,他的遭遇,決不是後來人所想象的那麼風光。人間真實佛陀有時會被人批判、呵責、甚至是謾罵,佛陀常常是獨行俠,到老年雖然有阿難當侍者,但佛陀仍然是自己托缽乞食,過著平實、平淡、平凡的生活,人間佛陀的實相真的很真實,很純樸,很實在的。

462、佛教徒敬仰的佛陀,基督教徒崇拜的耶稣,天主教徒信奉的上帝是在喻意什麼呢?(277頁)

答:是在喻意整個法界、宇宙、大自然。因為法界、宇宙、大自然具有平凡、平實、平淡的特點,那麼佛陀、耶稣、上帝也都是平凡、平實、平淡的。

463、最深奧、玄妙的宇宙人生大道理在哪裡?(277頁)

答:最深奧、玄妙的宇宙人生大道理,竟然都在最平凡、最平實、最平淡的大自然之中,這裡處處都蘊藏著無上甚深微妙法,都是處處充滿著玄機與奧妙,而不是就到他方世界去,才能夠看得到,也不是在任何經典裡。你只要心淨下來,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切眾生,整個自然界,都在告訴你無上甚深微妙法。因此說:道在哪裡?哪裡都有道啊!以至於莊子才說:道在哪裡?道在屎尿之間。

464、師父提示的聞思修三個階段的打算是什麼?(280頁)

答:一是第一階段是繼續上一些課,講解一些重點內容,對重點內容進行深入的解析。

二是要進入實修實證方面,就是要對大家進行實際的操作與練習,讓大家熟悉與掌握禅修方面的知識與技巧,能很熟練的進入禅修,並學會止觀雙運。

三是讓大家進行心得分享與互動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65、我們何時來到佛光普照呢?(280頁)

答:要深入聞思,打好基礎,再來就是進入實修,為法作見證,當你真正體悟到法,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就真的解脫自在。此時你必然能夠佛光普照,就能夠自利利他,利益眾生。

466、佛陀在大涅槃前再三告訴弟子的是什麼?(281頁)

答:是“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不要去抓任何人,真正的善知識只是協助你獨立,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不會強化弟子對他的依賴,活生生的佛法、真理、一定是在當下,現在如實展現在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中,也如實展現在你的身口意中。

467、師父體會佛陀講的法依止的深義是什麼?(281頁)

答:佛陀告誡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因為我們佛教界目前一種很錯誤的導向,很重要!導向去依止一個法師,依止一個大師,這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常常認為一種偶像的崇拜,你看不到法,因此覺得這個問題要指明出來,希望佛教界及所有信眾能夠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上面,這樣你的見法解脫才會快。佛陀所講的法依止,也就是法界依止,要歸依法界,不要向心外求法,要以大自然為師,逐漸回歸自然,回歸到法界來,那才是究竟正確的。

468、經典與法界如有不相符合的時候那個錯?(282頁)

答:法界是不會錯的。不要認為說我的經典才是正確的,離經一字,等同魔說,這是眾生本末倒置迷執經典文字,被經典文字卡住了。

469、怎樣用“至人只是常、返璞歸真”來解釋蘇轼“廬山煙雨”這個偈子?

答: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時到時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聽大師們說成佛多麼好,金光閃爍,神通廣大,騰雲駕霧,無所不能。於是就在成佛的道路尋尋覓覓,十八般武藝,許多種法門都要通達,也走過不少彎路,吃過不少苦頭,但是未到達千般恨不消啊!這心中放不下成佛的目的,就是一直要求,一直要追呀!及至到時無一事,解脫成佛原來是回到成為平實、平凡、平淡的人,原來彼岸就在此岸,涅槃淨土就在眼前,如同水中的魚一直去找水是一樣的呀!才甘心做一個平凡的真人。

 

 

上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三十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 問答
下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三十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問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