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九十四節 持戒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九十四節 持戒 《大涅槃經》:『佛告師子吼菩薩,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聲聞緣覺,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去世後,以何為師者?阿難!屍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得出世甚深定慧。』 《楞伽經》:『佛言: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覺境識為佛,諸使為羅漢,陰集名為僧,無間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擇獄。』 『僧問臨濟:如何是五無間業?濟曰: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燒經像等,此是五無間業。雲何是父?濟曰:無明是父。你一念心,求起滅處不得,如響應空,隨處無事,名為殺父。雲何是母?濟曰:貪愛為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不求其貪愛,唯見諸法空相,處處無著,名為害母。雲何是出佛身血?濟曰:你向清淨法界中,一念生解,便處處黑暗,是出佛身血。雲何是破和合僧?濟曰:你一念心正達,煩惱結使,如空無所依,是破和合僧。雲何是焚燒經像?濟曰:見因緣空,心空,法空,一念決定斷。迥然無事,便是焚燒經像。大德!若如是達得,免被他凡聖名礙。』 此土二祖出家後,徧學大小乘義,趨侍初祖,於承嗣衣法轉付三祖後,韬光混跡,變易儀相,或入酒肆,或過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厮役。或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二祖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黃檗曰:『為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 李翱問藥山:『如何是戒定慧?』山曰:『貧道這裏無此閒家具。』李罔測玄旨,山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真淨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十字街頭,打開布袋,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陸希聲問仰山:和尚還持戒否?仰曰:不持戒。問:還坐禅否?曰:不坐禅。聲良久,仰曰:會麽?聲曰:不會。仰曰:聽老僧一頌: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 嵩岳珪曰:『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孰為戒哉?』 汾陽昭,一日,托以夢亡父母,命庫堂設酒肉為祀,祀畢,集眾僧令食,鹹不聽。陽因獨自飲啖。眾曰:酒肉僧,豈堪師法?盡散去!唯慈明與大愚等六七人存。陽翌日上堂曰:許多閒神野鬼,只消一盤酒肉,斷送去了也。《法華經》雲:此中無枝葉,唯有諸真實。下座。(讀者:汾陽昭誠善於影像教育,真妄不二者也。) 芭蕉泉大道,性耐垢污,撥置戒律,眼蓋衲子,所至叢林,辄刪去,泉不以介意。造谒汾陽,陽奇之,密授記莂。南歸,放浪湘中,嘗過衡山縣,見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憐態,指其肉,又指其口,屠問曰:汝啞耶?即首肯,屠憐之,割巨臠置鉢中,泉喜出望外,發謝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來山中,人問瓢中何物?曰:大道漿也。又:嘗醉臥山路間,大雪起,作偈曰:今朝甚好雪,紛紛如秋月,文殊不出頭,普賢呈丑拙。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誅,泉坐清曾經由庵中,決杖配彬州牢城,盛暑負土,經通衢,弛擔說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氣[祝/土],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言訖微笑,泊然如蟬蛻。阇維,捨利不可勝數。(解脫長者:有問葉縣省:如何是戒定慧?答曰:破家具。是與藥山之閒家具正相同。藥山不飲酒,不食肉,何以說捨不得便為滲漏?《楞嚴經》曰:『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捨不得,即是斷性未無,自屬滲漏。』佛語祖語,彼此正同。但汾陽確飲酒食肉了,雖可以說:是為勘驗學人,然有人或以為何必用這種勘法。『至泉大道則更大象不游於兔徑,是則真正所謂:情見俱盡,氣息絕無。實與斬貓燒木佛呵佛駡祖異曲同工。設或東施效颦,入地獄如箭射。』不見王泉皓嘗制犢鼻裈,書歷代祖師名而服之,乃曰:唯有文殊普賢較些子。且書於帶上,故叢林目為皓布裈。有侍僧效之,皓見而诟曰:汝具何道理,敢以為戲事耶?嘔血無及耳。僧尋於鹿門如所言而逝。) 永嘉證道歌曰: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竺源注曰:『大象不游於兔徑者,表大乘圓頓境界,豈涉人天小乘之蹊徑哉。大悟不拘於小節者,見性之人,貴要根本谛當,智眼圓明足矣。於世疏略,出語無文,此為小節耳。多見今時兄弟雲:不可以持犯戒律所拘,此錯說也。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乃至天下善知識,阿誰以行染度人?故筆此以攻其謬耳。』 永明曰:『深嗟末世,誰說一禅,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YIN,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諸佛出來,也無救你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尿屎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YIN。若見己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侵盜。饒你煉得到此田地,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世僧尼少持禁戒,恐賺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YIN,斷一切清淨種。乃至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 憨山示曹溪禅堂諸弟子曰:『佛臨入滅時,諸大弟子請問:若佛滅後,眾等以何為師?佛言:當尊重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梵語波羅提木叉,此雲:戒也。故佛常言,汝等比丘,能守吾戒,雖千裡外如在左右,若不奉吾戒,縱對面猶千裡也。此吾佛大師金口親囑之語,可不遵乎?況今末法,去聖時遙,若佛弟子不秉佛戒,將何以為修行之地,賴傾心出生死之苦海乎?老人臨行,特為汝等說梵網戒,不知汝等一一能堅持否?佛制比丘半月半月誦此《梵網戒經》。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毋令毀犯,三業六根,念念檢點觀察,不許暗生罪過,不得毀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實修行,坐進此道,不必遠訪明師,徒增辛苦也。若汝等向來未能堅持,則當從今依法,半月半月,對佛宣誦《梵網戒經》。十重,四十八輕,一一戒條,熟記分明,如犯一條,則於誦戒之日,請軌范師作證,眾中遞相檢舉,犯者對眾忏悔,再不許犯。如此,則改過自新,道業可就。其所犯之罪,除忏悔外,眾等議定,清規罰例,以便遵守,如老人向日所遣教條,可為常法也。眾等戒經習熟,則當背誦《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楞嚴》《法華》《楞伽》諸經,以為佛種。其參禅一著,當遵六祖開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蘊在胸中,時時參究,久之自有發明時節。如此方是續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緣也。汝等能遵此語,則如老人常住曹溪,汝等亦不必操方行腳矣。』(解脫長者:《菩提道次第廣論》:『曾說持戒譬如用石壓草,使他不長,但若石頭去掉,那草仍舊要生。』這話很容易誤認為不必先要持戒,就先可以到污泥裏面深入胡混,必須在這樣環境裏,能夠絲毫不動,方可以說差不多了。這個錯會,實在危險萬分。應該曉得,『這個意思是,僅僅靠持戒方能不動,是不夠的,必須要進一步,沒有石頭,草也不生。就是深入污泥而能不染。』『本來「不見可欲,其心不亂。」換過來說:就是「一見可欲,其心即亂。」在沒有到「見欲不亂。」的時候,那對「可欲。」只有遠避之一法。』古人有『聞香下馬』之句,就是說喜歡飲酒的人,騎在馬上行路,聞到酒香,就要停住,下馬暢飲。假定把美酒放在他面前,叫他不飲,那是更難辦了。『所以,學人不能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小心持戒,起初勉強,後會習慣,漸漸就得自然不動。』所以,《楞嚴經》說:『先持聲聞執身不動,後持菩薩執心不起。』各人要看自己程度,若自己程度不夠,不可冒然越級,尤其是末法眾生,業障太重,世尊特別悲憫,囑咐『以戒為師。』我們怎麼可以不遵守呢?!又:道宣律師曾曰:『瞥聞一句,即謂司南,冒言五住久傾,十地將滿,法性早見,十智已明。……相命禅宗,未閒禅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太虛大師謂:『此意即認為達摩禅徒動言五住煩惱已盡,十地已滿而成佛了。其實連禅字都沒有認識,這是批評達摩禅徒不重律儀,不依教義,自以為頓悟成佛。』由此可見,唐初在慧能未出世以前所推崇的仍然是依教禅,因為這是依戒定慧修的。道宣律師的批評,也確為後來禅宗盛行,而戒定慧學都衰落的預兆。按這類批評,實與憨師的囑咐同樣慈悲。) 《禅門鍛煉說》載:自古至今,佛法興盛,第一等修行出於長老,真宗澹薄。第一等放逸,亦出於長老。長老重操履,則龍天祐順,四眾傾誠,而佛法必盛。長老棄行德,則明致人譏,幽招冥譴,而佛法必衰。蓋長老懷邪詭行固非一端。而最異者,行不踰庸人,而以假氣魄作真佛法,辄呵駡佛祖,鞭撻鬼神,而妄擬夫德山臨濟,身現居博地,而以因中人冒果地相,每焚毀經像,踐蹋聖賢,而自比於丹霞佛照皓布裈,無南泉歸宗大隨等之徹天眼目,而信意殺傷,自雲:龍象蹴踏,無羅什寶志布袋濟顛酒仙蚬子等之大權示現,而妄飧酒肉,以致破壞律儀。『殊不知古聖逆行,有古聖之現相,佛祖破執,有佛祖之出身。雖脫珍著敝,換人眼睛。帶水拖泥,敲人枷鎖。而隱聖現劣,隨示神通。帶果行因,旋彰靈異。何嘗與癡暗凡夫行事,同一顛倒而迷惑哉!』今荷擔法門者,無古聖之神通,而徒襲其跡。無佛祖之靈異,而但恣其貪。豈非獅蟲狐種,自陷波旬。退人正信,而敗壞法門也哉! 曹山曰:先師雲:『擬心是犯戒,得味是破齋。』且喚什麼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即今三羯磨時,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貪嗔癡,雖難斷,卻是輕。若也無為無事淨潔,此乃重。無以加也。』又問:沙門豈不是具大慈悲的人?山曰:是。曰:忽遇六賊來時如何?山曰:亦須具大慈悲。曰:如何具大慈悲?曰:一劍揮盡。曰:盡後如何。山曰:始得和同。
|
|
|
|
|
|
上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九十三節 因果
下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九十五節 經教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