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十三章 三法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三章  三法印           

              
   一                  雜  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法義分享】

◎無常、無我是實相、是真理,遍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無我。眾生若對無常、無我不能如實深觀就會背道而馳,就會與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相抗爭,「苦」於是產生。

   二                 雜  一一(一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雲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

◎請參考第八章第二五節、及第十章第七節,有助於了解五蘊的形成過程、以及四大的無常。由無常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的成品(五陰)怎會常恆不變異呢?

◎不明實相,一抗拒無常,苦就產生。能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法則,就會厭離往昔愚癡的抓取與貪愛。不抓取、不貪愛、不叫流水逆流而上以符合己意、不與無常法則抗爭,「苦」就消失而解脫自在。

   三                雜  三九(二六二)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法義分享】

◎「無常、苦、無我」這是處在苦海中的三法印。這是此岸眾生通用的法則。

◎「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是永恆存在的真理。這是究竟解脫者所契入的實相世界、亦稱彼岸的世界。

◎很多修行人、很多學佛者,雖然知道無常,也很會宣說無常,但內心深處卻是很怕無常。雖很會宣說無我,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無我。雖很會談「空」,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空。主要都是深層的「自我、我慢」在作祟。那個「自我」抓得很緊,很怕無我、很怕消失。

   四                 雜  七一(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谛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雲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

  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閒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

  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法義分享】

◎本經探討聖法印、見清淨、空三昧、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這是比較深層的法義與修證。

◎佛教界卻普遍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常把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空三昧、空無邊處定與宇宙本體的「空」混為一談。必須深入剖析、分開,才有可能體證到「空」是什幺。

◎「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本段所講的空是指見到「空性」,也就是見到法。見法、見到空性的人斷三結就是初果須陀洹。但還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能觀察到色相斷……法相斷,是名「無相」,但猶未離慢。再深入觀察到貪、瞋、癡相斷,是名「無所有」,但猶未離慢、知見清淨。這是「法空」,但「我」仍未空。也就是深層的自我、我慢仍緊抓不放。這是三果聖者,但五上分結仍未斷。

◎再深入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從若見、若聞……若識而生。也就是「我」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後,從見、聞……的覺受中意識到「我」的存在。

◎六根、六塵都是無常生滅,根、塵觸所生的「識」怎會常恆不變異呢?由此去深入體悟無常與無我,對於斷除我慢有很大益助。

◎實修上要斷五上分結的「我慢與無明」沒那幺容易。一把劍再怎幺銳利,劍本身沒辦法自我砍斷的。自我沒辦法砍斷自我。這部份比較深,到第三一章「最後的五大關卡」再續論。

 

 

上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二章 受相應
下一篇:魏承思教授:中國佛教文化論稿 第八章 中國佛教風俗習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