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五章  至人只是常--返璞歸真

   一                雜  七一五(七○三)

 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若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谄不偽,質直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

    【法義分享】

◎學佛一開始就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若有谄曲之心,若為名聞利養而修行,那與原始佛法的解脫道是不易相應的。

◎修行人要有道骨。道骨與我慢不同;大無畏與霸氣不同。

◎水很柔軟,但妙用無窮;空是無為,但無不為。能放下一切,才能擁有一切;能大死一番,才能不生不死。

◎修行人要有「羅漢托空缽也在所不惜」的魄力與決心,才會有成。否則容易被世俗名利欲望牽著鼻子走;想度眾生,反被眾生牽著鼻子走。

◎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此,才能真正返璞歸真。

   二             雜  一○八七(一○九九)

 「年在盛時,應受五欲莊嚴自娛,如何違親背族,悲泣別離,信於非家,出家學道?何為捨現世樂,而求他世非時之樂?」

 諸比丘語婆羅門:「我不捨現世樂求他世非時之樂,乃是捨非時樂就現世樂。」

  波旬復問:「雲何捨非時樂就現世樂?」

  比丘答言:「如世尊說,他世樂少味多苦,少利多患;世尊說現世樂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於此觀察,緣自覺知。婆羅門!是名現世樂。」

    【法義分享】

◎凡夫對於這個客觀的世界,不是樂觀就是悲觀。有智慧的人對於這個客觀的世界,既不樂觀也不悲觀,只是「如實正觀」--不去扭曲、不去污染,讓萬事萬物如實顯現。

◎凡夫的樂是與苦相對稱的樂,是有得、有依、有抓取之後的樂,此種樂的背後跟著的是苦。解脫者的樂是離苦樂兩邊,是無依、無得、也無系縛的樂。

◎凡夫的樂是在未來,當目標、理想達成後……。解脫者的樂是在現在,在永恆的現在。眾生所能活的只有現在,其他的過去與未來,那都是眾生腦海中的一個泡沫、一個念頭。

   三             雜  一○八六(一○九八)

  「作王!世尊!作王!善逝!可得如意。」

  佛告波旬:「我都無心欲作國王,雲何當作?我亦無心欲令雪山王變為真金,何由而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正使有真金,如雪山王者,

   一人得此金,亦復不知足;

   是故智慧者,金石同一觀。

    【法義分享】

◎佛陀了悟再高的王位權勢、再多的金銀財寶,都會在黑洞裡面消失歸空。任何你所抓的,到最後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凡夫因不了悟,所以成為無窮欲望的奴隸。眾生出不了苦海,是因為被己之貪愛所系縛。

◎有智慧的人,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因而不再去追逐夢幻泡影。出離顛倒夢想的世界,活在實相的世界,與大自然溶為一體。

   四             雜  一一三七(一一五四)

  一時,佛住捨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捨衛城乞食。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作粗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坌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

   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

   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法義分享】

◎佛陀成道後,仍是過著托缽、乞食、游行弘化的生活。全部的家當都是隨身攜帶,為了減輕負擔,所以都是能少就盡量減少。

◎佛陀常穿的仍是不起眼的修行衣。當他托缽乞食之際,外觀上與一般的乞丐差不了多少,所不同的只有內心的寧靜與安詳。(「乞丐」用台語講,就是「乞食」)

◎把佛陀形容為「金色身、金光閃閃、著金縷衣、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都是後代眾生欲望的投射聚集而成。

◎人間實相的佛陀是很平凡、很平淡、很樸實的一位真人。與後代眾生心目中所想象的佛陀有很大很大的差異。事實上佛陀的遭遇絕不是後人所想象的那幺風光。人間佛陀仍是常被辱罵、被批判。佛陀常是「獨行俠」,到老年雖有阿難當侍者,但佛陀仍都是自行托缽乞食。

   五            雜  一二八六(一二八九)

  爾時,世尊金鎗刺足,未經幾時,起身苦痛;能得捨心,正智正念,堪忍自安,無退減想。

    【法義分享】

◎人間實相的佛陀也是會生病,腳底被利物刺傷也是會腫痛。與凡夫不同的只有心境上不會去苦上加苦。

   六             雜  一二三六(五七六)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不處難陀林,終不得快樂,      「童蒙汝何知,阿羅漢所說?

  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      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

                     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

  佛陀也是自稱己為「阿羅漢」。

   七            雜  一一一四(一二二七)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極所敬重,捨我命終,出於城外闍維,供養畢,來詣世尊。」

  佛告大王:「極愛重敬念祖親耶?」

  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極敬重愛戀。世尊!若國土所有象馬七寶,乃至國位,悉持與人,能救祖母命者,悉當與之。既不能救,生死長辭,悲戀憂苦,不自堪勝!曾聞世尊所說: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皆死,無不窮盡,無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說。」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一切蟲、一切神,生者辄死,終歸窮盡,無有一生而不死者。……

  剎利大王灌頂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諸敵國無不降伏,終歸有極,無不死者。若復,大王!生長壽天,王於天宮,自在快樂,終亦歸盡,無不死者。……

  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勝師子吼,終亦捨身,取般涅槃。……

    【法義分享】

◎有生必有滅,一切眾生、一切天神、一切天帝、一切修行人,都一定會終歸窮盡,無有一生而不死者。佛陀也不例外。一切現象界必然是緣生緣滅。

◎不論再怎幺神通廣大,在死神黑洞面前,都只是-雕蟲小技。

◎那修行人所追求的「不生不死」之境在哪裡?能永恆存在、不生不滅、不生不死、不增不減的只有「空」。上到彼岸的究竟解脫者,就是溶入空海,也就是心經所講的境界。這是活著之際就能契入,不是死後才到達。

   八                    長  二

  「佛、辟支、聲聞,一切皆歸滅;

  無常無撰擇,如火焚山林。」

  阿難白言:「雲何名為供養如來?」

  佛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

    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

    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

    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法義分享】

◎若能從五陰、六界、六入處各種角度去體悟無我,依法次法向而行--斷除我慢諸結,體證到無我、無為,以身為法作見證,這才是真正供養如來。

◎佛陀不是要來讓你膜拜;佛陀是要協助你此生此世就解脫自在。

◎「無常無選擇」。凡夫的苦,來自於與「無常」的法則相對抗,也就是常逆流而游、背道而馳。解脫者了悟宇宙人生身心內外的實相,所以悟道、體道而行道。內心與「空」相應,外相是隨順緣起。

   九                    長  二

 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是故……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法義分享】

◎佛陀的色身仍是會老病死,與凡夫不同的只有隨順緣起,全然接受無常法則,全然安住在每一當下,內心沒有任何迎拒之心。

◎佛陀臨大般涅槃前,仍是再三提醒弟子們要「自依、法依、勿他歸依」。不要去抓住任何人。真正善知識只是協助你獨立,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不會要強化弟子對他的依賴。

◎活生生的法,不存在任何人的頭腦中;腦海中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名相、概念。活生生的佛法、真理,一定是當下、現在如實展現在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中,也如實展現在您的身、口、意中。

◎真正的善知識,了知自己只是個指引真理的手指,協助你去看透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協助你去看那大自然界中活生生的真理。引導你「以大自然為師」,引導你逐漸回歸大自然,逐漸溶入不生不死的「空」而解脫自在。這是「自依止、法依止」的深義。

◎宇宙人生的真理、最深的奧秘,都顯露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任何經典裡。(經典只是尋寶的參考地圖,並不是寶藏所在之處。)

◎淡中知真味,常裡識真人。至人只是常。老子在你面前出現一百次,你也看不出老子的蹤跡,除非你已通達「無為」之道。

◎凡夫都要想成為不平凡、想成為聖賢;解脫的智者,只是回歸到成為平凡的人。

 

 

上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
下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