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曹越:五蘊與空性的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蘊與空性的關系

問:什麼是五蘊?五蘊與空性是什麼關系?

答:無論從宗教、哲學,還是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世界無非由物質與精神兩種元素構成。一切物質現象,佛家稱之為色法;一切精神現象,佛家概括為心法。眾生為物質現象所迷,稱為色蘊:為精神現象所迷,則細分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合稱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積聚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而成眾生,積聚無明煩惱而受生死。

地水火風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乃有形色可見,有體可觸,有業可顯,屬於物質方面的,眾生妄認物質實有而為其所縛,是為色蘊;內心生起對外境的種種感受,以領納為性,謂領納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是為受蘊;於境取相,於是有各種思想、想象,為想蘊;思想念念遷流、不斷變化,則為行蘊;眾生對外境內心的了別認識,為識蘊。

五蘊又名五陰,陰是遮蔽的意思,五陰遮蔽了我們本具的妙明真心,般若智慧不能顯現。眾生妄執物質與精神為實有,五蘊交互作用,妄加取捨,遂生苦樂得失之見,依此造業不休,輾轉受果,於是生生世世永在輪回。

然而證悟的大菩薩們,明了身心世界都是自性的顯現,立斷分別五蘊皆空,空是性空,以五蘊法皆無實性故。宇宙間一切法皆非孤立而自有,乃相互依存而有,即依他起有,即會合多緣而有,所以說諸法無自性,無實體,皆是假名安立,眾生卻妄執法為實有。依勝義理智觀察,一切法皆虛妄無實,即見空性。由見空性,即不起實執,於人我上不執實,見其自性無,即生人無我慧;於法我上不執實,見其自性無,即生法無我慧——諸法無我。

空是空其執著心,而不廢萬法假名安立。由於眾生執著心難破,所以往往錯解空義,凡夫執著一個與有相對的空相是空,這是頑空;外道執著斷滅空,認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二乘是析法真空,尚有偏空之法執。般若空性是指性空,不廢一切相而自性本空,於空性中萬法自顯,空性的智慧沒有任何相,但可以顯現在任何相之中,這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境界。所以通達空性者,知一切法虛幻不實而不廢因果安立。

怎樣度苦厄

問:什麼是度一切苦厄?怎樣才能度苦厄?

答:苦指痛苦,偏重於個體的主觀感受;厄指災厄,偏重於事物的客觀性質。比如人類的水災、地震等,都是災厄,對於身陷其中的每個人,感受都是無比痛苦。六道眾生,苦惱無量,說不能盡,不外乎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的痛苦。通常我們講有八種苦,即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另三苦則為:苦苦、壞苦、行苦,受有漏之身,眾苦交聚,更加天災人禍。

一切苦境的逼迫曰苦苦;由樂境破壞而感苦惱者,所謂樂極生悲,曰壞苦;由身心環境轉變無常所生之苦,曰行苦。

要想度苦厄,首先就要知道苦厄是怎麼來的。因為眾生妄取我執,認此幻妄身心為真我,生起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因惑而內生種種煩惱,外起種種造作,因而產生種種惡業,果報成熟時遂感種種苦果。

可見一切苦厄的根源,都是由妄想執著心現起的,而妄想執著心本無實體,當體即空。如果能夠了達五蘊都是虛妄幻化的,息妄歸真,不再隨其流轉,自然心中清淨,般若智慧自顯。這時,一切顯現皆為自性的幻現,如夢中事,本無苦樂得失,誤執為有,以般若智慧喚醒迷夢中人,不再為夢所縛,醒則知夢虛妄,也就自可度脫一切苦厄了。這便是修行般若法所能達到的境界,如能領悟,一切苦厄當下度脫。可惜眾生二執太重,總是心外求法,是以苦厄難度。

如何覺照

問:如何覺照?

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話是《心經》的總綱,包含了全經的妙義,這幾句可再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只是一個”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照”字,一個”照”字展開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也可以說,全部佛法修證的奧妙就在這個“照”上。

照即般若觀照,圓明朗照,菩薩依實相般若之體,起甚深觀照般若,自性本體湛然朗照,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了達本具妙明真心,時時在六根門頭放光,當下承當,則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於是如如不動,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時刻綿密保護,妄念一起即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即覺即空,空亦不住,覺照純熟,由覺照進而為寂照,入於無為,無照無不照,最終轉意識為妙觀察智,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得大自在。

凡夫與菩薩的差別就在於,凡夫認為五蘊為實有,菩薩照見五蘊是空性;凡夫是妄想執著,菩薩是真智朗照。關鍵問題在這個照字,凡夫為無明心法所迷,不能覺照;菩薩已無天明,本覺空性、本覺智自顯現,朗照十方。因此,修行的關鍵就是息妄歸真,真心自現後,自然照見五蘊皆空之理了。五蘊皆空不是讓我們用某種方法去空掉五蘊,也不是去造作一個空相,而是五蘊當體本空,一念明了,五蘊當下便是真心之妙用。

有一則公案,可以幫助我們領悟如何覺照:真覺禅師與侍者同閱《楞嚴經》,至“我若按指,海印放光”處,侍者問雲:此意作麼生?師雲: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侍者雲:有何過患,要吃三十棒?師雲:要按指作麼?侍者雲:爭奈暫時舉心,塵勞先起!師大喝雲:亦是海印放光!侍者大悟雲:啊!多年來只以心起便是塵勞妄念,不知原是海印放光。

問:“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何理解?

答:世人皆以色空對立,以色為實有,以空為虛無。不知色乃因緣假合而有,既有之時,體性本空,故曰色不異空;空非相空,乃為性空,空性周遍法界,不離一切色相,故曰空不異色:是以解色則明空,明空為了色,色空不二,性相圓融,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皆同此理。

義釋:捨利子,色空不一不異,色法無實,體性本空,空非頑空,空性顯色,真空妙有,一切圓融無礙。受想行識諸法,也是同樣道理。

問:本經為何人說?

答:捨利子即捨利弗,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是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當機者。所謂當機,有人說法,總要有人問法,而問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別人發問。因為捨利子智慧第一,所以表示這部經以具足智慧者最為當機,因般若法門是大乘的真空妙理,最深最上,非具足大智大慧者不能享用。“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讀誦本經者,自當相信本具般若智慧,與捨利子毫無二致,大心承當,那麼你就是本經的當機眾,明心見性、頓超彼岸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上一篇:曹越:菩薩與六波羅蜜
下一篇:曹越:性相圓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