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曹越:性相圓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性相圓融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何理解?

答:色蘊空,則五蘊空;五蘊空,則諸法空;諸法空,則度一切苦厄,證究竟涅槃。“色不異空”一句,乃破凡夫執色法為真實之常見;“空不異色”一句,乃破二乘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離色斷滅空,及外道不信因果相循的豁達之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則全顯真俗圓融,色空不二之般若實相。

此四句亦可破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邊。色不異空,是對有邊的破除。色是代指一切所知法,本來無有自性,雖顯現而本體為空性;空不異色,是對無邊的破除,由此了知空性不是斷滅空,不是於顯現外另有一個空性存在,而是於空性當體即顯現一切色法;色即是空,是指現空雙運,破除亦有亦無的俱二邊,由此了達顯現與空性不是如搓黑白繩一樣各成別體存在,而是如金與黃色,水與濕性般無二雙運。空即是色,是指離戲,斷除非有非無的二俱非的微細邊執,了知現空雙運也是非有實體的存在。如此四邊破除後,更無任何實執戲論,抵達了諸法之究竟實相。色空圓融的道理既明,受想行識四法也是同樣道理,無一法可得,而又具足一切法,當體真空妙有、明空不二。

般若以現空無二為要,即修習者並非將所現為世俗,將空為勝義而分別,而是修習現空無二,即是雙運。如果將顯現的色與空性分離,則二者都無有建立的基礎了,又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顯現皆為“本體”自性空性的顯現,即現空的空,此空又為顯現所依的空性本體自性。又以現空的空破本體空性的空,即現空與空性本體的空,無二一體無有離合。而未證到現空者,便以信、解修之力,而積修道資糧,此資糧以現空雙運的義趣,也為功德的之果。

見地抉擇

問:見地如何抉擇?

答:修行首重見地,《法華經》說,“三世諸佛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也可以說,六凡四聖十法界的根本差別就在於各自的見地不同。凡夫及外道為見惑所困,執著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見,身見是執取肉身為自己;邊見包括斷間和常見,有人認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斷見,有人說,人死了還永遠存在,這是常見,不離斷常兩邊,所以叫邊見;邪見是指撥無因果,不承認因果規律;見取見是迷執妄見,即執取前三見為正見;戒禁取見是指外道妄執邪戒與苦行,妄想升天解脫。

二乘是修法真空見,已證我空但法見猶存。大乘菩薩則有唯識見、中觀見等差別。

問:什麼是唯識見?

答:簡而言之,知道三界一切萬法、一切事物都是我們自心所現的影像,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中觀見也稱為無生見,知一切法勝義無自性,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的。

此外,中國漢地以教外別傳的禅宗見最為高超,西藏寧瑪派則以大圓滿見最為殊勝。

禅宗見與大圓滿見頗有相似之處:法爾如是,本來清淨,本來就是佛,不等你修才是。法爾、自然,就是如此,一切法本來清淨,本來就離開生死涅槃,離開取捨等等垢染,原本無縛,也就沒有什麼解脫;沒有解脫,也沒有什麼叫修,本來就是佛,也沒有什麼現在才證的,所以是無修無證。

可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話,說的是本體空性,般若體性空。見地不同,所證之果亦有不同。

圭峰宗密禅師說:修道人因知見的差別,修證的果有五種不同。第一,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禅;第二,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第三,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第四,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第五,悟此心本來清靜,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是最上乘禅,達摩門下所傳之禅即是此禅。

問:“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何理解?

答:佛法非觀文字,但向自心體認,本來如是,本來具足,不假修證。修行人每以有法可修、有佛可成、有生死可了,則未通達般若,尚未見道,念念皆是生死。若一念明悟,則當體即空,本自圓成,還有什麼我見、法見嗎?

義釋:捨利子,照見諸法空相之時,妙明真心法爾如是,無有生,滅,垢,淨,增,減。

問:何謂諸法空相?

答:諸法空相即是法界實相,實相無相亦非無相,也稱為一真法界,十法界皆為妙明真心所顯,唯有這妙明真心真實不虛,所以叫一真法界。妙明真心無相可得,卻又具足一切妙用,十法界皆不離此妙明真心。

從法相緣起而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緣生如幻,本無自性,所以不生不滅。真心本來清淨,垢淨都是相,而其體性本空,相不礙性,所以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眾生雖然作惡,真心不因被惡緣所染而污垢,眾生雖然行善,真心也不因被善緣所熏而清淨,所以不垢不淨。因為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從開始時就是圓滿的,不因諸佛證之而增,也不因眾生迷之而減,所以說不增不減。

依藏傳佛教寧瑪巴大圓滿見而論,心之本體空,非作之使其生,非壞之使其滅,故不生不滅;眾生因無始無明,而執心為實有,因而有生有滅。心之本性明,明則能感受萬物,但不為萬物所染,如鏡照影,影有美丑而鏡無染著,故不垢不淨;眾生不知對諸法之感受皆為心之明的反射,執心外另有相對之實法,所以妄生垢淨之見。心之功用周遍法界,證果時無增一分,眾生時無減一分,因真理特性不變,所以說不增不減;眾生執二元對立而有取捨,故有增有減。

古德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說的就是這個自性本體。

此自性本體向何處認取呢?

只需回光一鑒。

這個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的是什麼?

無論參禅、或修大圓滿、大手印,首先應認識這個明空雙運的自性本體。明空雙運的“明”字,非指世間現象的有相光明,而是指真心本具之覺性光明,眾生妄念無明的本體即是覺性光明。“空”者,亦非世間現象與有相對之頑空,而是指諸法皆無自性之理體。依自續中觀而言,世俗谛為有,勝義谛為空;依應成中觀而言,一切法遠離四邊八戲,為無生大空性。雙運指一切法既是緣生,又是空性。緣生不離空性,空性不離緣生,如水與濕性,金與黃色。非緣生之外另有空性,亦非空性之外另有緣生。此明空雙運之心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不生不滅,不斷不常,除了展現此心體之智慧光明外,別無佛道可成。

《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來即是覺空不二,只需不隨妄執流轉,心性本體自然安住,則本性了了分明。《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破一切相,唯顯空性。《金剛經》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為一切法都是諸法空相,眾生妄起塵勞也是空性的妙用,諸佛成就佛果莊嚴,也不過是空性的顯現,所以說世出世間,無一處不是法界實相。

問:“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依無所得故”如何理解?

答:般若本體,由用而顯,般若之妙,在能起作用,一切世出世法,皆為法性妙用。故知一切蘊處界諸法,雖屬有漏生死染污之法,亦無一法不是法性之妙用,性真相妄,故說是無;二乘及菩薩所修道法,雖屬出世解脫之法,而無一實法可執,法執應捨,故亦說無。修道位菩薩,朝於斯,夕於斯,無所執取,無法可得,亦無法可捨,廓然無聖,乃為真聖。

義釋:於本性清淨的空相中,一切法性空,無一實法可得,所以不見有實有的色受想行識;不見有實有的眼耳鼻舌身意;亦不見有實有的色聲香味觸法;也不見有實有的眼識界,乃至不見有實有的意識界;不見有實有的無明,亦不見破無明後之空性實有,乃至不見有實有的老死,亦不見老死斷掉後之空性實有;不見有實有的十二因緣法,亦不見有斷盡十二因緣的空相實有,即斷盡實有後之空相,亦非實有;不見有實有的苦集滅道諸法;不見有實有之智,亦不見有實有之得。因為空性本自圓滿,無能得所得的分別。

問:何謂蘊處界皆空?

答:首先,我們對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的相互關系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五蘊為色受想行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也名內六處,分別對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稱六境),也名外六處,合稱十二處;根與境相會之時,識心加以了別,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此六識與六根、六塵各有其自性,別名為界,故合稱十八界。界是界限義,根塵識共十八法,各有自性,相互差別,互不混淆。所以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若詳細來說,眼根有眼根的界限,乃至意根有意根的界限;色塵有色塵的界限,乃至法塵有法塵的界限;眼識有眼識的界限,乃至意識有意識的界限。比如,色為眼所緣之界,眼為色所入之界,合眼根色塵則為眼識所發之界。耳鼻舌身意例此可知。又色境在外為外界,眼根在內為內界,識生其中為中界。因各各界限不同,故以十八界名之。

六種識心中,前五種識心,所依的是有形象的眼等五根;第六意識所依的,是沒有形象的第七識意根,第七識專執第八識見分為我,而成我執,由我執發生意識,而見萬法。前五識的功能是直覺的,前五識緣境時,唯感現量,全無分別作用,而且只能各緣一境,又只能緣現在境,不能緣過去或未來。第六識則長於對法境的分別計度,既感現量,也有比量、非量,同時能回憶過去,預想未來,作為一切善惡行為的主謀。

凡夫所執我相,不出色、心二法。迷心則執緣影虛妄以為心;迷色則執四大幻質為實我,執萬有假象為實法。因其所迷不同,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因人施教。遂使法有開合不同,對於迷心偏重而迷色輕者,為說五蘊之法,合色法為一,開心法為四——受想行識,此謂合色開心之法。對迷色偏重而迷心輕者,則為說十二處,開色法為十個半——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塵(色聲香味觸)、及法境之半分(法處所攝色),合心法為一個半——意根一,法境半分,此謂合心開色之法。對心色並迷者,則為說十八界,開色法為十個半(與十二處相同),開心法為七個半——識六,意根一,法境半分,此謂心色俱開之法。

所以對於迷心偏重而迷色輕者,說無色受想行識。依緣起性空而論,五蘊諸法,從因緣生,原無實性,其性即是空性,所以說五蘊皆空。依實相理體而言,眾生本具妙明真心,本來空寂,五蘊諸法如幻如影,無可得,無可執。既可以從現象推論至空相的本體,也可以撥開現象的假相,但顯空相的真性。現象雖有,但其性本空,有等於無。所以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沒有五蘊可得,故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對迷色偏重而迷心輕者,則為說十二處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正如洞山良玠禅師所疑,眼耳鼻舌身意明明是有,為什麼這裡說是無呢?須知此眼等六根和色等六塵,皆是真空實相中的一種虛妄現象,本無實體,因緣假合而有,本無自性,故空。空是性空,不離十二處而另成一空法,空性亦不廢卻十二處的作用。《大般若經》雲:“眼處但有名,乃至法處但有名,眼處空,乃至法處空”,即此意也。

對心色並迷者,則為說十八界空,即於十二處空的基礎上,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眼等六識,是由於上面所說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境界而引生,眾生因眼緣於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產生視覺的眼識;是以眼識的生起,必有其所緣的色境。所以眼根、眼塵、眼識的關系,是彼此互相為因,互相為緣而生起,完全是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下存在,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本無自性,當體即空。其他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十二界,也是同樣道理,皆無自性,所以說十八界空。

因此,清淨真心的空性中,本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當我們徹底明白般若真空妙理時,真空中還有什麼實體可得呢?於是心自清靜,不為妄心幻色所迷,能夠視而不貪色,聽而不戀聲,食而不愛其味。不執不取,心自空淨,於是內而忘我,則無六根;外而忘境,則無六塵;於其中間,不起分別取捨之心,即無六識。根塵識三俱皆空寂,返妄歸真,契入一真法界,自然靈光獨耀,一切萬法融歸真空妙有之自性。至此,自無六根、六塵、六識可得,亦無六根、六塵、六識可捨,乃至十八界悉為法性妙用。

 

上一篇:曹越:五蘊與空性的關系
下一篇:曹越:十二因緣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