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鏡論》講記(九)
智海法師講述 2009年6月1日·四川內江聖水寺
今天請大家翻到《因果明鏡論》第三十面。前面把十業道,十種善業,十種惡業,從它怎麼樣叫做惡業,怎麼樣叫做善業,體性上我們學習過了。業的力量是怎麼產生的,是大是小,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這些善業惡業的力量呢?前節中我們講到了造業的大小,它是取決於造業所依的身,造業所面對的對境,造業時候內在的意樂和造業時候所做的事情,乃至所用的各種各樣的加行方法等等,這些都能夠影響善業惡業力量的大小。今天我們就從一個一個的方面來學習。
一田門
第一個方面,是針對對境來說的,叫做田門。什麼叫田門呢?我們所對的對境就是田。能夠生長福報的,叫福田;能夠生長禍殃的,自然而然它能夠長出不好的果報,也可以叫作罪田。讓我們受果報的地方,它從這個地方產生。所以,面對的對境就叫田。田是什麼?就像田地一樣,具有能生長的意思。我們人所面對的一定有他的環境,或者說是人,或者說是事物、環境,各種各樣的。這些方面都要注意。我們所面對的人,有聖賢,有凡夫;有造惡業的,有造善業的;有發菩提心的,有僅僅是耽著於世間五欲的。我們面對這些不同的對象,我們所造的業的力量是不一樣的。所以它影響業的力量。這就是田門所說的意思。
在《僧伽吒經》裡,佛告訴一切勇菩薩,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充滿胡麻。什麼叫胡麻?像麻子一樣,有很多。有如這胡麻數目的轉輪聖王,如有人向這樣多的輪王布施,相比而言不如布施一個須陀洹。須陀洹是什麼?就是初果,入流的聖者。最初破見思惑,見了道,叫須陀洹。而我們布施三千大千世界胡麻數目這麼多的須陀洹,所得的功德相比而言不如布施一個斯陀含,就是二果聖者。布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斯陀含,所得的功德不如布施一個阿那含,就是第三果。這前面三果都叫做有學果位。布施三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布施一個阿羅漢。阿羅漢就稱之為無學果位,就是四果阿羅漢。布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阿羅漢,不如布施一個辟支佛。辟支佛是什麼?緣覺成佛的。布施三千世世界諸辟支佛,不如布施一個菩薩。發心不一樣,果位不一樣。布施三千世界諸菩薩,不如布施一如來所起的清淨心。從這一段我們就可以比較出,世間上的眾生千差萬別,人與人不同。當你遇上不同的人的時候,你所做的事情,或者說造善業,或者說造惡業,果報是不一樣的。
依佛這樣的話義,當布施的意樂和所施的東西是相同的。內心是一樣的,所布施的東西也是一樣的。布施的對境如果愈殊勝,布施所生的福德力也愈強大。就像上面列舉的對境,有世間上的轉輪聖王,還有聲聞乘的一果乃至四果阿羅漢,還有緣覺乘的辟支佛,到大乘的菩薩,一直到究竟斷一切惡,證一切德的圓滿的佛陀。這些對境在功德方面所產生的後果,有巨大的差異。隨著對境不同,你的發心是一樣的,你供養布施的物質是平等的,但是所產生的結果天遠地差。第二個方面,要隨著功德的次第增長,對其布施所產生的福德也依次成千上萬倍地增長。所以,我們今天說佛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我們今天要是遇上佛的話,是千遭難遇,萬劫罕逢。我們在佛面前,能夠侍奉於三寶,恭敬佛寶,親近佛法,好好學習,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世間上有好多人遇不上佛寶,見不到佛寶,見不到三寶。所以,相對而言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力量就小得多。不管是做福德還是做什麼,力量小得多。
所以,決定布施福德力究竟是大是小,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便是造業所對的對象。比如,像億耳阿羅漢,他過去時候以一朵花供養佛塔,結果億耳阿羅漢九十一劫在人天中感受各種各樣的安樂果報,又由他余下的福德力成就了阿羅漢果。只是以一朵花來供養佛塔,就能夠趕得這麼長遠的,無量無邊的果報,乃至能夠證到究竟阿羅漢的果報。他能夠證到無學果位,超出三界二十五有的生死果報。又比如,阿育王過去時候作小孩時,用小孩玩耍的土來供養佛,依照這個福德力,後世轉生為統治世界的一代名王,而且為佛造了八萬四千塔,所以他弘揚佛法的功德,可以說無量無邊,到最後也成道了。所以,雖然他們布施的東西非常低賤,而且阿育王前世布施的時候還是小孩,他的心力也非常微薄,但是因為對境是佛陀,所以非常殊勝,非常美妙。到最後,感得非常大的善果。
造福業方面是這樣,在造惡業方面其實也是這樣。做同樣的事情,如果對境越尊貴,在他面前所造的惡法最後所產生的力量,就越來越大。所以,你對一般人造了一點點惡業,也許不起眼。但是,在善知識面前,在諸佛面前,你要造了這一點點惡業,就非常恐懼了。為啥呢?因為對境不一樣。所以,我們說世間上的人沒有遇上三寶,他造作的十惡業也許比不上我們這些遇上佛法僧三寶,但是你又不警覺,在佛法僧面前造作這一點點的惡業。你這一點點的惡業,就超過世間上的人,乃至幾年,幾十年,一輩子所造的惡業。值不值得恐懼?非常值得恐懼。所以,要分辨出我們隨對的對境不一樣的話,那麼造業的力量就是這樣懸遠。要引起我們自己的警覺心,不要太粗心大意。要是粗心大意,有的時候我們造了多大的業還不知道,將來不知道受多少的苦,我們一點覺悟都沒有。等到頭來你再後悔,那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前把對境對業力的影響了解清楚。
在《涅槃經》上,它給我們說:菩薩了知殺生的輕重是由所殺的對象的不同,從而分出上、中、下三等。比如,你殺螞蟻乃至殺一切畜牲(這裡面不包括菩薩隨類示顯的旁生)。在畜生界當中還有菩薩隨類應現?他可以化生為畜生的形象。這裡面不包括。殺一般的螞蟻以及畜生,是下等的殺業。如果你殺凡夫的人乃至有學果位的三果羅漢,就是中等的殺業。假如你殺父母、四果阿羅漢、辟支佛或者菩薩,這就是上等的殺業。這個殺業的罪過就無量無邊。這是拿殺業來區分的,其實其它的業都是一樣。因為對境不一樣,所以它產生的業力果報就不一樣。
通常我們把容易產生罪惡、福報的對象稱之為田。為啥呢?因為田有能出生之義,比喻罪福可從對境當中來發生。比如,上師、三寶、父母師長等等,即使造業的意樂不算很猛厲,但是只要面對上師、三寶、父母師長,稍微做一點點損傷或者利益,就會產生相應的福德和惡業。所以這個是很恐懼的。你要在家裡面還不怎樣顯現,今天要在寺廟裡面,我們就是要尤其小心。在上師、三寶面前要尤其小心。
在《念住經》上,給我們所說:從佛法僧,雖只盜取少許也成重大罪業。在三寶面前,哪怕你偷盜一點點東西,這個罪業非常大,非常大!在三寶當中還有分辨,比如佛、法和僧就不一樣。你偷盜佛、法物,仍將彼等同類奉還,如盜佛與法,即可清淨;如盜僧伽物,乃至還沒有受用業果之前都不得清淨。為啥呢?因為福田很重的緣故。比如盜食物,就會讓我們墮落於有情大地獄當中;如果偷盜的不是食物,就會生於地獄的間隙、無間地獄、近邊地獄等等極為黑暗的地方。
在《日藏經》中特別說道:犯戒,受用僧伽的東西,哪怕是少許,或者樹葉,或者花,或者果,會讓我們墮落於有情大地獄。我們今天出家為僧,犯了戒,以戴罪之身污染僧團,受用僧團一切的東西,這個所引起的後果是非常嚴重,將會讓我們以後墮落於有情大地獄。經過很長時間的黑夜還不容易脫離地獄,即或是脫離了地獄以後,托生為人,還要生於曠野、屍林乃至無手無足的畜牲之類。你從地獄當中托生出來,再轉而投生到其它道的時候,比如投生為畜生。畜生也是非常慘的,無手無足,在邊緣地方,在曠野當中。還有從地獄當中出來,還可以變為沒有手足的瞎眼的惡鬼。經歷很多年長久地感受這些痛苦。盜用僧團的物資,今天比如你犯戒了,自己不忏悔,不改正,在僧團當中我們聽之任之,久而久之這樣的果報非常嚴重。不僅是在地獄當中受長時間的果報,哪怕是轉身為餓鬼,也比別人不一樣;轉身為畜生,也跟其它不一樣。要受很長時間的苦果。這是在僧團當中,雖然說僧團有清淨戒律,你要親近佛法僧三寶,好好地修學,福業來得很快,果報也很大。你如理如法修學,它的果報不可思議,一般人根本夢想不到。但是,如果我們不持戒,不好好修行,我們所得的惡果,將要比一般人更加慘烈。這一點我們自己要能夠知道這種情形。
在《日藏經》當中給我們說道:“寧以諸利劍,割斷自肢體,已施僧伽物,
不與在家者。寧食熱鐵丸,火焰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物。”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寧肯用非常鋒利的寶劍,把自己的身體、四肢割斷,已經布施給僧團的東西,不應該與在家人享受。為啥呢?那是布施僧團的,一般的人享受得了嗎?享受不了。這個道理好多人不懂,他說:“你是人,我也是人。你可以吃,我就不可以吃呀?”我們寺廟裡面給大和尚坐的法座,平時好多人就不敢去坐。但是不信因果的人,他說:“你這個有什麼,不就是一個板凳嘛,我坐上去頭會暈呀?”不相信。所以,這些情形下我們沒有智慧,很多時候就不了解其間的因果。我們布施僧團了,僧團是清淨帶戒之人,而且不是一個人。我們今天布施為現前僧團,現前僧團有多少人?如果我們布施於十方僧團,十方僧團的僧眾有多少?無量無邊。而僧團其中每一份子都有清淨的戒律。就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僧團的東西我們在家人是不可以享受的。想受,你受不了。“寧食熱鐵丸,火焰即熾猛”,就是把燒得火紅的鐵丸吞進我們的肚子裡,也不應該在僧團當中受用僧伽的東西。
“寧取食猛火,量等須彌廬,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哪怕我們把猛火拿來吃,猛火的量就像須彌山那麼多,但是我們也不以在家人的身份來受用僧團一點一滴的東西。“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把我們的身體就像烤燒烤一樣,串起來烤,也不應該以在家的身份來受用僧團的財物。“寧入諸捨宅,火炭遍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捨。”我們進入捨宅之中,哪怕是火炭充滿的地方,也不應該以在家人的身體來享受出家人的房捨。這個觀念要能夠分得清。在佛門當中,我們經常說:寧可擔金上廟,不可扯草下山。今天很多人已經沒有學這個因果觀念。你是出家人你可以受用,我就不可以受用嗎?你出家人長著三個眼睛嗎?我兩個眼睛,你就三個眼睛,三頭六臂?不知道發心不一樣。出家人發的是出離三界的心,是住持正法的心,是持戒修行的心,是利益眾生的心。我們自己發心呢?發心不一樣,身體就不一樣,受沒受戒這其間又不一樣,修不修行這其間又不一樣,有沒有道德這其間又不一樣。所以,這些是區分人有不同的面。我們平時說,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差不多。但是具體來說,真的就是那麼平等嗎?不一定。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有個大和尚還在說:“原來說人是平等的,都差不多,沒有多少區分,但是最近我發現人很奇妙,能夠分出三六九等。人與人不用,根基不一樣。有的人跟他說一遍,他就能夠了悟了;有的人牽著他的耳朵,一年四季都給他說,他也記不會。”根基不一樣,智慧不一樣,發心不一樣,用功不一樣,功德不一樣。所以,人與人不同就是這樣。這是從佛法僧三寶的對境當中給我們說,在佛法僧三寶的面前所產生的一點點福業,結果也是很大的;所造作的一點點惡業,結果也是超乎於常人的想象之外。要明了這樣的因果關系。
有很多人一聽,算了,在三寶面前這麼恐懼,我就不來了。不來,當然你可以避免造很嚴厲的惡業,但是很殊勝的善業你也積累不起來。這是兩方面。所以,任何時候你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消極的人只能看到,我這個人就只能做惡業了,在三寶面前做了這樣的惡業,那還下得來呀!你怎麼沒有想想在三寶面前做善業的時候呢?就像受戒一樣,僧人為什麼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呢?就因為他受了戒,受的戒法不一樣。我們今天面臨受戒的時候,很多人就沒有思維。叫他受戒,我不受戒,受了戒很恐懼。受了戒,要犯了戒結果是非常非常地嚴厲,他就不喜歡受戒。所以,你不喜歡的話,永遠也沒有辦法。以前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說你受戒而犯尤為菩薩,你不受不犯卻僅僅是凡夫。啥意思?就是說受了戒,一定有犯戒的機會。但是,哪怕你犯了戒,你還是發了菩薩心,你還是菩薩。你害怕發心,害怕受戒,你的心始終就是凡夫的心。凡夫的心,你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的可能。沒有犯戒的可能,你永遠都是凡夫。有沒有上升的可能?這很糟糕。所以,從現在開始了解這兩個方面。我們希望大家在惡業上,當然要有恐懼心,要謹小慎微,絕不造作這些惡業。另外在福業方面,要發起非常大的意樂心。今天我能夠遇上佛法僧三寶,哪怕就是我用一朵花來供養,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高不高興?所以從這個地方,你應該要感到高興。有的時候,你造惡業也許很大,但是你造福業,它也很大,是成正比的。所對的對境,就是這樣。我們今天能夠把因果觀念明了以後,能夠發生非常智慧的取捨,不是很好嗎?只積累福業,不造作罪業。這樣,我們的福業積累是非常迅速的,福德資糧超乎於常人的想象。你要看到這一點,我們為什麼不生歡喜呢?自然而然就產生歡喜心了。
在僧眾當中,以諸大菩薩為最具有大力量的善不善田。說善不善田,你對他造善業的時候,就是善田,就是福田;你對他造作不善業的時候,他就成為不善之田,將會產生很大的惡業之果。所以,菩薩是非常殊勝的田。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當中給我們講:如果有人因忿恚之心,忿恨,嗔恨不平,以這種心將十方一切有情禁閉於黑暗的地獄當中。這種果報大不大?為啥呢?發心是因為嗔恨之心,他所損傷的有情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十方的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一個眾生。這種惡業因為傷害的眾生多,因為意樂非常下劣,所以果報也就很嚴重。相比而言,又有人生忿恚心背對菩薩而住。要嗔恨菩薩,背離菩薩,用我們的背面對菩薩,說“我不願瞻視”,我不願看你。後面這個行為所產生的暴惡結果,相比於前面所產生的罪報,要超過無數倍。它僅僅是以嗔恨心,僅僅是不高興菩薩,僅僅說了我不願意看你,相比於前面他把一切眾生都關在黑暗獄當中,這兩者比較一下,對菩薩造作的惡業遠遠超出於對一切眾生所造作的惡業。就因為這種對境。又比起劫奪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的一切財物,但是相比於有人輕毀任何一位菩薩。什麼叫輕毀?輕視,毀謗。它也如前所說。如前所說是什麼?後者產生的罪過遠比前面劫奪一切眾生的一切財物所產生的罪過,不知道要超出多少倍。就可以看到,在菩薩面前做一點點惡業,結果是不可思議的大。又比起焚毀殑伽沙數的諸佛塔廟,如有人對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嗔恚、說惡名稱,也如前說。就是你把恆河沙數的諸佛的廟子焚毀了,這個罪過大不大?很大。但是,相比於我們對於有勝解力,就是有殊勝智慧的大乘菩薩,我們起一念的損害心,或者發生嗔恨心,或者傳播惡名稱。這後者所產生的罪過,遠遠超出把恆河沙數所有佛的寺廟都燒毀這種罪過,還要大出多少倍。所以,這個是非常可怕的。我們看到燒毀一個寺廟好像罪過很大,但是我們今天面對菩薩的時候所造作的惡業,不知比他超過多少倍。相比而言,你就知道我們今天面對眾生的時候,哪一個是菩薩?哪一個是平凡的凡夫?不太容易分辨得出來。所以在我們面前,所面對的眾生究竟是什麼人你不清楚。因此,面對眾生的時候我們尤其要小心。
《能入定不定契經》上說:“如果十方有情的眼目被剜,有人以慈心令其眼目重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使其全部獲得轉輪王或梵天的安樂。”這種果報大不大?非常大。說十方一切眾生的眼睛都被挖掉了,今天你以慈悲心讓所有眾生被挖掉的眼睛,能夠重新生長出來。這個善業做得大不大?很大。比如說,前面一切眾生關在黑暗地獄當中,我們把這些關在黑暗地獄當中的眾生都放出來,而且讓他們都能夠得到轉輪聖王的果報,或者都能夠得到大梵尊天的安樂果報。這種對眾生的利益,這種福力是很大的。不說讓那麼多人得到轉輪聖王,一個人得到都不得了。要讓一個人得到梵天的果報都不得了,何況我們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這些好的果報。這個利益,在我們看來就是不得了的大。但是,這個算不算大呢?還不算大。相比於有人對勝解的大乘菩薩,什麼叫勝解的大乘菩薩?對佛法,對菩提心,對勝義谛世俗谛有決定的勝解,有這種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我們如果有清淨的信心看菩薩一眼,或者說以清淨的信心很歡喜去看菩薩的容顏,來稱揚贊歎他們的功德。你這種功德,相比於前面的兩種功德,不知要大出多少倍。今天,你僅僅是歡喜看菩薩一眼,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功德。所以,對境不同所產生的福業和惡業,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對比出來。
經上還跟我們說:“如對菩薩所修善行,下至以一摶之食施與旁生之善,為作障礙,此較殺南贍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奪其一切財物,所生之罪,尤無數量。”我們今天對菩薩所修的善法,乃至菩薩以一抟之食施與畜生等等,如果我們做障礙,就是障礙菩薩修行。障礙菩薩修行,這個是什麼法?是惡法。這個惡法的果報有多大呢?舉個例子,把南瞻部洲一切眾生都殺害了,一切眾生的財寶你都給搶奪了。這個罪過大不大?但是,你障礙菩薩修法所產生的罪過,不知道比這個罪過超出多少倍。所以,我們今天在眾生過程中看到別人修善法我們不歡喜,看到別人修善法我們去障礙,看到菩薩來了我們去誹謗他,給他制造各種各樣的違緣,就因為自己不高興。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是從因果上來看非常嚴重。所以,從此可以推出,菩薩所作的六度萬行,如果我們對它制造一點點違緣障礙,一定會產生無量的罪過。人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就是這樣。看到有人在修行,不要給別人制造一點的違緣。你要是給別人制造一點的違緣,將來的惡果不可思議的大。所以,我們今天說成就別人修行,就是這種行為的反面。你障礙別人會產生很大的罪業,你成就別人就能產生很殊勝很圓滿的福業。所以,今天在寺廟裡面當護法菩薩,給打念佛七的護護法,給修行人護護法。當護法,這個功德不得了。隨時隨地我們要把它分辨得清楚。我看在四眾弟子相處過程當中,我們自己的嗔恨心不能夠對治,這個是極為嚴厲的對境。前面我們請了幾位堪布、法師來,他看到我們的同修在吵嘴,在發生口角,下來以後他就很感驚奇:“在三寶面前,我們都是同修,居然還敢這樣?”別人想不通。但是,我們一般人無所謂,這就是我們對因果有沒有明白地了解,就產生在這些地方。說我們這些四眾弟子相處的時候,要非常柔和,有什麼事情能夠商商量量,不要在三寶的團體當中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樣所產生的業果是非常的嚴厲。所以,你懂業果的道理以後,盡量與周圍的同修要和諧相處。不要去障礙他,不要去讓他不高興。不要讓他的修法得到障礙,隨時隨地要想成就別人。要想成就別人,這就是善心。同修當中相互成就,這是不得了的一種功德。所以,在佛教團體當中,在修行人的團體當中我們都不能夠做到這樣,在世間上你還能夠做到嗎?很艱難。今天我們就是專門修行的,就要把這些好好地思維一下。
通過上面的比較,就知道在所有一切眾生的對境當中,發了心的菩薩是非常嚴厲的對境,他很有力量。我們對他做一點點好事,能夠產生很大的福業;我們對他做一點點壞事,能夠產生很大的罪過。所以他非常有力量。我們在接觸菩薩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應該要小心謹慎,要善巧地保護我們自心。對於菩薩的一切言行,哪怕是極微小的方面,我們都要盡量隨喜,稱揚贊歎。在態度上我們應該學會怎麼樣謙恭,怎麼樣歡喜柔和。要這樣來學,要把身心世界調和下來。在周圍的一切眾生過程當中,要修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當中的恆順眾生,稱歎眾生的功德。一切眾生的功德,我們都稱歎。所以,這些時候就強調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過程當中,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為什麼要持這種態度呢?我們一般的人就說:“他是佛,他是菩薩,我對你要這麼恭敬!”“你是先人,我對你要這樣恭敬!”往往他想你要值得我恭敬才恭敬。但是面對的眾生究竟值不值得恭敬呢?以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也許根本分別不出來。為啥呢?在我們身邊究竟哪一個是聖賢菩薩?哪一個是已經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用我們的凡夫肉眼能分辨得清楚嗎?根本分辨不清楚。就因為這樣的道理,我們應該以清淨心、平等心來觀察一切眾生,把一切眾生都觀為佛菩薩,這樣就有保障了。既然我分不清楚哪一個是佛菩薩,干脆我就把你們一切人都當做佛菩薩,那就杜絕在一切菩薩面前造惡業的可能。這樣我還能隨時隨地修恭敬心,修謙恭心,我的修行還能很快地增長,能夠加持自己。而我們今天剛好相反,要把一切眾生觀為佛菩薩辦不到,相反地他要把一切佛菩薩看成凡夫。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了不起,觀音菩薩有什麼了不起,我看也不過如此。你們這些學佛的,你們這些出家的,我看也沒什麼了不起,也沒有長三頭六臂,跟我們世間上平凡人也差不多。我們吃飯,你也吃飯;我們睡覺,你也睡覺。憑什麼我要給你磕頭呢?憑什麼我要恭敬你呢?所以,我們今天的一般人愛把諸佛降低到一般凡夫的角度,這剛好是一個不一樣的態度。而這兩種態度對於我們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開言吐語的影響可大了!就由於我們沒有警覺心,沒有謹小慎微心。你把他看作一般凡夫,所以我們在造業的時候無所顧忌。在造惡業,在傷害他的時候唯恐傷害得太小,唯恐一句話把他罵不死。但是,你要把他看成佛菩薩的時候,我們做一點惡業很恐懼。還敢不敢造惡業?就不敢了。所以,在一切為人處事的時候要學會這種方法。我們待人處事的方法,究竟有利於我們的善業生起來,還是有利於惡業生起來。這就是一種吸引力。你要把這種態度學好了,我們在積累善法資糧的時候就很具足。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而唯有我自己是業障凡夫,這樣我們才能遠離罪過,才能夠很快地獲得善根福德資糧。
我們對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業,絕不能夠生嗔恚心,絕不能夠造一點點障礙。我們今天有挑剔,這個大德也有毛病,那個大德也有毛病,傳揚別人不好的事情,以為自己挑出毛病來了,但是不是毛病呢?還值得討論。但是,由於我們這樣的惡業,對別人的弘法事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個果報也許你對法師沒有多少損傷,對於我們自己的損傷就特別大了。所以,在這些對境面前,一般我的態度是,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個法師怎麼樣?他有這樣過錯那樣過錯。我說:“我沒有接觸,不知道。”不要瞎去評論。有很多是是非非的觀念,不是我們凡夫隨便亂分別,就分辨得出來的。我今天看那些論壇上,彼此辯論非常激烈,說話也非常敢說。對弘法的法師,或者淨土宗,或者律宗,或者密宗,很敢說。這是一個顛倒的行為。以我們自己一般的,你又沒有修學那個法,你懂什麼呢?我們就敢隨便批評。所以這個是很糟糕的事情。我們寧願把有過錯的菩薩,也要看作為沒過錯的完全圓滿的菩薩,這對於你很好。為啥呢?不造作惡業。你要是以這種態度來對待一般的人,你對那個人眾生起歡喜心,不再去損傷他。對一般人都能夠做到這樣,對一個菩薩也能做到這樣,它的業果是不可思議的圓滿。
所以,我們今天要把態度好好地分析一下。究竟該怎麼樣為人處事?在為人處事過程當中,究竟要掌握一種什麼態度?你好好地分析一下。說這個法師不得了。我看沒什麼,他也是凡夫,如果不然他長得怎麼那麼丑呢?如果不然他怎麼長得跟我差不多呢?我要叫他顯顯神通,他也顯不出來呢?所以,我們今天就是希望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出現。你頭上長個角,我就認為你了不起。你能夠生到天空,我就認為你了不起。如果你變現一座城池,我就說你了不起。實際上就是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的一種偏頗。注重神通,比注重別人的發心,注重別人的智慧還要注重。就是注重於表象的東西,不能夠注重到切實的內涵上。以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能夠分辨什麼呢?往往都像磁鐵一樣,我們自己就喜歡朝垃圾堆裡面鑽,喜歡朝豬圈裡面鑽,所以你吸引的東西就跟大糞差不多。別人看到的全是優點,你看到的全是缺點。不是說這個世界怎麼樣,而是說我們的人心怎麼樣。以前說一個人和禅師相對了,問禅師:“你看我像啥?”“你像一尊佛。”他很歡喜。禅師也來問他:“你看我像什麼?”禅師穿著缁衣。什麼叫缁衣?染色衣。胖胖堆堆地坐在那兒,他一看:“像一堆牛屎。”他回去說:“今天把這個禅師貶低了!”別人說:“不是你貶低了禅師,禅師你貶不低。”你看到的什麼景象,只能夠說明你的心底世界時怎麼樣的,它反映了你的一種世界觀,反映了你的一種取捨觀。所以,我們今天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你的心要淨了,隨時隨地看到的都是眾生的長處。諸佛看我們的時候,是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像《法華經》裡面的常不輕菩薩,“汝具佛性,當來皆當作佛,我不敢輕視於汝。”菩薩修行就是這樣的,不敢輕視一個眾生。但是,今天不僅是眾生我們看不起,連出家的法師我們也看不起,講經說法的大德我們也看不起,乃至於菩薩我們看著也是一堆泥塑木雕,也沒什麼稀奇,十足地反映出我們內心非常低劣,非常污染。前面有的人在問問題:“天下都沒有修行人了,很少人修行。”我說:“這句話怎麼敢這樣說呢?你怎麼知道別人不修行呢?別人修不修行要告訴你?”“智海,我今天要拜佛了,你來看著我拜佛。”我是怎麼拜佛的,我是怎麼觀想的我給你說?說不說?誰給你說。修行的境界,都是密著修行,沒有必要給你說。不說你不知道,你就以為別人不修行?這個是不敢這樣說的。所以,我們今天待人處事過程當中,切忌這樣的心態。就因為我們所面對的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根本分辨不清楚。以前說,峨眉山上普賢菩薩跑到昭覺寺去燒火,有個人想去朝峨眉山。他就在那兒痛哭流涕,要見普賢菩薩,土地公公見他可憐得很,“你這個人很虔誠,在那裡哭,你要干啥呢?”他說:“我要見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不在山上。”“他在哪裡?”“到昭覺寺燒火去了。你到昭覺寺去看那個燒火的老頭,他就是普賢菩薩。”他到了昭覺寺,一看,這個老頭不起眼,跟一般的老頭也差不多,自己還不相信。但是土地公公又告訴他了,這個就是普賢菩薩。他就上前去一把拉住他,“你就是普賢菩薩!”“你打胡亂說,誰告訴你的?”他說:“峨眉山的土地公公。”“行,你說我是普賢菩薩,你要想干啥?”“我要你救我!”“救你可以!”於是普賢菩薩就鑽進灶堂裡面去了,“進來啊!”他一怕就沒有鑽進去,菩薩就跑掉了。你看得清楚嗎?假如說沒有給你說燒火的就是普賢菩薩,你認得清楚嗎?認不清楚。菩薩乘願再來的時候,不給你說我是誰誰誰。今天就有很多冒牌菩薩,他怎麼說呢?“我是彌勒佛再生,你們要恭敬我,釋迦牟尼佛的法都不存在了,今天是我管天下了!”你聽到這種人,該做何想法?很值得懷疑。釋迦牟尼佛來了,他給你說他是釋迦牟尼佛嗎?菩薩乘願再來的,他給你說他是乘願再來的嗎?沒有這回事。往往這層身份識破了以後,這些乘願再來的菩薩都要走,不再在世間。混進於世間當中的時候,就顯現跟凡夫一樣。所以,一般你是根本分辨不出來的。在我們身邊坐的是誰?在你面前的是誰?分辨不清楚。我今天看在座的這麼多位,雖然說表面上你也跟我一樣,只有兩個眼睛,只有一個鼻子,但是說不清楚誰是菩薩。
於是,在這種待人接物的過程當中我們就要小心。不能夠以看待凡夫的眼睛來看待他們,不能夠去挑別人的缺點毛病,不能夠去說別人的長長短短、是是非非。所以,世間上為人處事將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我們今天對自己,不挑自己的毛病,偏偏去挑別人的毛病,星雲法師講經講得很好,但是我也能夠挑出他的毛病,你看我多厲害!慧律法師講經,不錯,但是我聽到他某一天也講錯了。他說淨空法師,不錯,但是我也能夠挑出很多問題。但是,這些法師你能夠挑出很多問題,你怎麼把自己的問題挑不出來呢?這就是一個缺陷。滿世界你都能夠找得出問題,但是你就是找不出自己的問題。你能夠找出滿世界的問題,你是不是個修行人呢?不是修行人。我們說,一定要在自己身口意三業當中認真反省,找出自己的問題。能夠把自己的問題看得越多,越謙虛,越精進,越能夠學習,你就越具備一個修行人的素質。今天在談話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對不起,一聽就知道你距離真正修行的境界還很遠。我又是誰誰誰,你知道不知道?你們這些人怎麼有資格跟我說話呢?我這個人有什麼功德,這個又怎麼樣……只要是他自己贊美自己的,這個世間上你就要小心了。所以,你看真正的修行人:“你好,我就是業障,你是修行人,我要給你頂禮。”你看別人有沒有價值?沒有價值。真正的修行人就看自己的缺點毛病,隨時隨地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隨時隨地能夠謙虛謹慎,隨時隨地能夠努力修學,跟我們這些凡夫,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一身都是優點,從來沒有毛病的,修行就是天壤之別。講再高深的道理,如果不能落實在這種反省過程當中,再高深的道理又有什麼作用呢?沒什麼作用。道理是道理,為人處事是為人處事。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了影響業力的對境之門,就要知道面對自己要多反省自己的過錯。能夠認識自己的過錯,你的進步就非常快。面對所有的眾生,我們要把眾生都看成修行菩薩,都看成是佛乘願再來,都要在一切眾生跟前修恭敬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孝順心,這樣一切眾生都能夠幫助你修行。只要你把態度轉變過來了,我們就算是一個最基礎的修行人,方式方法就對了。隨時隨地你能夠贊歎周圍的同修,而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那就說明你距離修行很近了,有一點點修行的氣味了。所以,拿這樣在為人處事過程當中,你就可以對比檢查,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有修行的氣味?你有沒有氣味?可以看得出來的。所以,你在學習了這些佛法以後,對比檢查我們在日常生活過程當中,是怎麼樣用的,應該怎麼樣去改變。這個時候,也許對我們有幫助。哪怕你一天進步一點點,一天反省一點點,一天糾正一點點,都了不起。如果聽了幾年了,一點改變都沒有,我覺得我們聽經聞法可以停下來了,不要聽了。為啥呢?你聽成法油子了,聽成老油條了,沒有掌握怎麼樣聽經。既然方式方法不對頭,今天就可以停下來了,不用再繼續講了。再繼續講你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我們已經開始麻木了,百毒不侵了。所以,今天隨時隨地都要反省在今天聽經聞法的態度上,待人處事的態度上。如果我們的方法不對頭,只有朝惡業當中鑽,朝黑暗當中鑽,朝三惡道當中鑽,而不是修行,不是解脫。所以,在聽經過程當中,隨時都是反省。在反省過程當中,隨時都要把我們的方向明確。一旦把方向明確了,我們的修行就有前途了。如果這樣的方向沒有明確,道理不明白,落實不到現實的生活當中去,的的確確是很危險的。不聽經還沒有過錯,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毛病了以後,越聽經毛病越深沉。所以,我們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把基礎扎牢實。你看每天晚上給你講多少?不多,一小節。但是這一小節,僅僅是講道理嗎?不僅僅是講道理。就是把道理明白以後,相當於照鏡子,相當於我們靜坐觀修,相當於反省,相當於面臨一個善知識,把我們平時生活過程當中,那些丑惡的習氣毛病,能夠在現實當中自己認識出來。只要反省到這個地步,每一天聽經聞法,雖然說你沒有聽多少,我認為你的進步不小。你以為修行一口就能夠吃個大胖子?不能夠。於無聲處見功夫,改變是從一點一滴當中積累起來的。沒有反省,沒有檢查,沒有對比,不能夠認識自己日常生活過程當中的毛病,道理你就不能消化。不能消化的道理,它僅僅是口頭上的道理。所以,哪怕是我們現在也許業力非常強盛,暫時還改不過來,但是至少我們認識到自己錯了,至少認識到我們錯在哪裡,至少認識到這樣的問題我們還沒有面對,至少認識到我們要真正修行的話就要從這裡開始,捨此而外,沒有別的對境。
所以,在對境門當中來看,我們究竟面臨眾生,面臨對境的時候,是成為惡田還是善田?是成為福田還是成為災殃種子?這完全取決於我們待人處事的態度,發心,你所造的善業惡業。所以你說在哪裡修行?有人說:“師父,這個世間沒有好修行,聖水寺太吵了,到深山老林裡面去。”我說:“不是那樣的,修行就是在我們所面對的環境,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就在你周邊的人身上,那就是修行的一種對境。你遠離於這些人,就相當於自己把自己的環境給砍掉了。砍掉以後,你在哪裡修呢?”在爪哇國修?在自己的虛妄心當中修,修得出來嗎?所以要把佛法落實於現實過程中,然後把惡田變成善田。這樣,就在我們所面對的父母、夫妻、兒女、同事、朋友乃至三寶,就在這周圍的人身上修,改變對他們的態度,改變對他們的觀感,把習氣毛病從這個地方改過來,就行了。
阿彌陀佛,今天時間到了。每一天聽了以後,你要發心:我今天終於知道我錯在哪裡了,願今天聽經的功德,三寶加持,讓我們的自性覺照加持自己。不在別的地方改,就在我今天聽了經,聞了法,認識到的毛病上改,痛下決斷。如果沒有決斷心,你聽經聞法實際上就是白聽了。所以,回向的時候要有這種心,痛定思痛,然後發起大願心來改變它。我們一起來回向。
(毒 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