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雪漠:命由心造,大善鑄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命由心造,大善鑄心

有大心則有大願,有大願才有大力,有大力則有大能,有大能終有大成。相反,沒有菩提心,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些人追求神通,追求智慧,唯獨沒有慈悲,那麼他最終就不會獲得大成就。

利眾的野心,就是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什麼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就是對沒有任何親緣關系的人,你仍然非常慈悲。當然,這個緣,比親緣更為廣泛,甚至包括了民族、國家、黨派等,以及千絲萬縷的諸多關系等。

“同體大悲”,是說你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一切有情眾生都和你是一樣的,是一體的,因此對他(它)們產生了一種慈悲之心。你不會只尊重自己的母親,對不認識的老奶奶就看不起,或者覺得她的事情跟自己沒什麼關系。

再舉一個例子,平時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看到顫顫巍巍的老奶奶上了車,雖然你自己也很累,卻還是把座位讓給了她,心裡沒有一絲猶豫和掙扎,就像對待你的母親一樣自然、坦然。這就是無緣大慈的一個表現。這種慈悲心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你要去體會那種心境,然後讓它改變你的心,進而改變你的行為。單純的模仿,只是一種鹦鹉學舌,你無法真正理解或者擁有慈悲。

我發願利眾的方式是寫作。我曾對道友說,一個人不寫作力量很小。哪怕一個大德證得了究竟的智慧,如果他不把智慧傳遞出去的話,利眾的程度仍然很有限,他也不會有大的成就。釋迦牟尼悟道之後,想把他證悟的真理傳播出去,魔王卻讓他盡快涅槃,因為他害怕一旦真理被傳遞出去,他的魔子魔孫會越來越少。最後,正如我們所知,釋迦牟尼還是把真理傳遞了出去,並且影響了無數人。如果那時候涅槃的話,釋迦牟尼雖然是個聖者,但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就會變成所謂的“自了漢”,也就是“焦芽敗種”。

什麼叫“焦芽敗種”?就是燒焦的麥芽,腐敗的種子。有些地方用它來比喻沒有菩提心,只追求自己解脫的人,因為他們不能把自己證悟的光明傳遞出去,無法影響世界。這就像被燒焦了的種子和幼苗無法長成參天大樹,更無法開花結果一樣。所以,有大菩提心就是大菩薩,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成菩薩道,不可能成就菩薩道。

有一個故事就是這樣說的:有一天,一個小乘師父帶著徒弟走在路上,弟子背著包袱發願道:“我今生今世一定要普度眾生。”當他心裡發這個願的時候,師父馬上就把包袱取回背在了自己的身上。誰知走了一段路之後,這個徒弟心裡又想:“普度眾生太麻煩了,我還是自己解脫吧。”這時師父馬上又把包袱給了他。這個徒弟疑惑地問師父:“師父,你忽而自己搶著背包袱,忽而又把包袱給我,這到底是為什麼?”師父告訴他:“你剛才發菩提心的時候,已經成大菩薩了,我還敢讓你背包袱嗎?後來你退失了那種菩提心,又變為了一個凡夫,所以我又把包袱給了你。”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如果你只想舒服度日,就會選擇一種比較舒適的生活方式,比如朝九晚六地上下班,業余時間和朋友喝個小酒,做一下運動,不會去思考人生的大意義,更不會有利眾的行為。然後,終其一生,你也只能舒服度日,對這個世界無法產生任何價值。最終,你活過的痕跡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

所以說,一定要有大心,有大心則有大願,有大願才有大力,有大力則有大能,有大能終有大成。相反,沒有菩提心,就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些人追求神通,追求智慧,唯獨沒有慈悲,那麼他最終就不會獲得大成就。

不過,發大願也好,傳遞智慧也好,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並不是它的結果。正如,善本身就是目的,行善的過程也是目的,至於將來怎麼樣,有什麼結果,其實並不重要。當然,有好的結果也很好。比如,有一些明星行善,有的人覺得他是在炒作,是為了給自己增加知名度或者博觀眾的好感,這也沒什麼關系,只要他的行為和結果具有善的效果就可以了。換句話說,只要真有人因為他得到了幫助,我們就不應該稱之為“偽善”。行善本身就是一種熏染,行善的過程也是在升華自己的心,滿足自己對善的追求。當“行善”成為習慣的時候,人便會擁有菩提心,便自然會明白什麼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善行是否可以帶來福德、功德或其他的好處,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行善是過程,生命也是一種過程。你每分每秒都在改變,無論是想法、經歷,還是細胞不斷新陳代謝,過去的你,每分每秒都在死亡。但不能說人活著就是為了死去。“活著”這一行為本身就是目的。人生觀也罷,世界觀也罷,都僅僅是觀點和看法,你在它們的指導下去做了,它們才成為方法論。所謂方法論,就是為了實現那個人生觀、世界觀所做的一系列行為。

修行中有一種說法,修行時執著於法,卻沒有慈悲心,沒有空性智慧,死後就會變成惡鬼。因為他沒有破除執著,更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點。就算遇到了善知識,福德資糧不夠時他也不會相信。

我舉個例子:我們那兒有個人非常窮,每天都修自行車,有一天我想教他個賺錢的方法,就對他說:“你到廢品收購站去弄一些舊書擺在這兒賣。收的時候一斤才幾毛錢,但每本書能賣幾塊,那樣你就可以賺到錢。沒人修車子的時候,你就可以賣些舊書。”那時,我們那兒還沒有一個賣舊書的人。我第一次跟他說的時候,他只“嗯”了一聲。第二次我再跟他說的時候,他卻惡狠狠地說:“你是在想我口袋裡的錢吧?”原來,他一聽要從別的地方買什麼回來,就認為我是想騙他的錢。福德資糧不夠時,人們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就注定是一個什麼樣的命。修行也是如此。所以我常說的“命由心造,大善鑄心”。

--選自《讓心屬於你自己》

 

上一篇:仁達法師:誦經與功課
下一篇:雪漠:用誓約之力堅定你的信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