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解脫之善因──八關齋戒(五)之不殺生四
過去有一慈力王,力行十善,人民皆持戒,三業清淨,故鬼神無以為食。時有五鬼不堪饑渴,化作五夜叉來見慈力王,王以身血布施五鬼,令得飽滿,並發一願,以後成佛,必先度彼等,令彼等皆得法食。慈力王即釋迦牟尼佛之前身,五夜叉即憍陳如等五比丘,故佛得度後,即先度五比丘。
如來為調伏眾生,示種種方便,不但度人天,亦廣度一切六道群靈,不令彼諸鬼神滅沒,直令他們持戒律,安住在正法中。曠夜鬼神及鬼子母,如不得佛教化持不殺戒,則可能滅沒世間,五夜叉不得佛陀化度,更難得人身,何況證阿羅漢果。但一旦受戒,即應不惜身命護持,方能得戒。
護戒不惜身命
《大智度論》裡,昔有一須陀洹人,生在屠夫家,當他長大成人時,父母迫他繼承「父業」,把他與羊關在同一房裡,命他殺羊,否則不放他出來及不給他飲食,須陀洹人心想,若果殺了此羊,便要終身當屠夫而大開殺戒,於是寧願自殺。父母開門,見羊站在一旁,兒子卻已命絕。這種以持戒為重,保存自身為輕的表現,令他自殺時即生天上。
《摩诃僧祇律》卷十八載,優陀夷尊者在外行腳時,口渴非常,入城向人索水,惟水中有蟲,但因為渴極,尊者向沒蟲的另一邊飲水,但飲時蟲隨水入口,飲後心生疑惑,於是往問世尊,佛呵斥說,為何知水有蟲而飲,此乃非法非律,非是佛教,從今日後知水有蟲不得飲。
不久,南方波羅脂國有二比丘,結伴來詣世尊,途中無水渴乏,來到一井前,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見水裡有蟲不飲,飲水比丘問為何不飲?不飲比丘說:「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飲水比丘勸說:「長老,你如不飲水,渴死不得見佛。」不飲比丘說:「我寧喪身,不毀佛戒。」果然,不飲比丘便渴死了。飲水比丘來到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佛明知而故問:「比丘,你從何而來?」答說:「我從波羅脂國來。」佛問:「你有結伴而來嗎?」答:「有,本來二人同來,但因途中渴極,到一井邊,井水有蟲,我即飲之,才得奉觐世尊。同伴因守戒不飲,便渴死了。」佛說:「癡人,你不見我,說得見我。渴死比丘,因護戒寧死,死後即生天上,已先來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見我,但我不見彼。若有比丘在遠處,但不放逸,精進不懈,檢攝諸根,雖離我很遠,但我常見彼,彼常近我。」佛於是制戒,以後知水有蟲不得飲,犯者波夜提。
持不殺戒.淨土資糧
《十善業道經》雲: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佛說:「若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不生刀兵劫中,若以一呵梨勒果施僧,不生疾疫劫中,若一食施僧,不生饑馑劫中。」持一日一夜不殺戒,即得不生刀兵劫中,可知殺業之罪重!
素有「佛心天子」之稱的梁武帝得位十二年時,修行佛戒,蔬食斷欲,不顧群臣反對,下诏不得捕魚打獵,不得以肉食祭祀宗廟,皆以面代替牲畜,又敕太醫不得以生物合藥。梁武帝之崇佛、護生行為,令當時之佛教勢力興盛異常。
佛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指出,求生淨土有多種方法,其中修淨業三福亦可往生。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侍奉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故知嚴持不殺戒,實為往生淨土的首要資糧。
倘若人人修淨業三福,慈心不瞋不殺,家庭自然和諧,社會必然安寧興盛,魔王不得其便,人間淨土即在眼前,所謂心淨則佛土淨,極樂世界沒有惡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