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6 當下的一念又一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6 當下的一念又一念

心的念茲在茲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哲學或教法。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給我們的那些。

在《心經》中,最重要的觀念當然是空性。在尚未了解空性的觀念之前,一切在我們看來都是實有,都具有實體性。但我們了解到事物的空性以後,一切就會變得真實,但不是實有。

了解到一切都只是空性的一部分,我們就不會執著於任何實有。我們會了解,一切都只是權宜性的色相。

《心經》教人從苦中解脫

大多數的人第一次聽到一切都只是“權宜性”存在之說,不免為此感到沮喪,但這種沮喪是來自對人與自然的一個錯誤觀點。我們之所以沮喪,那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想法深植於自我中心的觀念。但是,當我們對空性的真理有了確切的了解,就不會再感到痛苦。《心經》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28]皆空,度一切苦厄。

換句話說,菩薩不是在體會了五蘊皆空之後才克服苦的。體會這個事實的本身,就是從苦中解脫。所以,體會這個真理就是解脫本身。雖然我用“體會”一詞,但這個真理的體會總是伸手可及。我們不是經過坐禅才體會這個真理,即使在坐禅之前,體會就已經存在了。

我們也不是了解這真理以後才達到開悟。了解這真理不外乎就是活著——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所以,這不是一件與理解或修行有關的事,它是一個終極的事實。在《心經》中,佛陀只是要指出這個我們一刻接著一刻都在面對的終極事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就是達摩教導的坐禅。哪怕是在修行以前,開悟就已存在了。

但是,我們通常都把坐禅和開悟視為兩件事:把坐禅當成一副眼鏡,以為把這副眼鏡戴上,就可以看見開悟,這是錯誤的理解。眼鏡本身就是開悟,把眼鏡戴上也是開悟。所以,不管你做什麼或者什麼都不做,開悟都已經在其中,也總是在其中,這是達摩對開悟的理解。

無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去修行,那麼開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刻意去坐禅,就會創造出“你”或“我”這樣的具體觀念,也會對坐禅產生某些定見。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禅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禅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禅就會變成兩回事。

當你能把自己與坐禅合而為一,那就會是青蛙的坐禅。我們常以為,青蛙坐著的時候才是坐禅,跳躍時就不是坐禅,這是個誤解。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的是一切總在當下,那樣的誤解就會消失。

整體的存在並不是萬物的總和,整體存在是不能切割為一部分、一部分的,它總是在當下,也總是在作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所以實際上,沒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心經》上說:“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禅心,一切無不包含在其中。

用正念來坐禅

思維或觀察事物時,我們應該心無掛礙。我們應該如實地以萬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一點也不用勉強。我們的心應該夠柔軟、夠敞開,以便能夠理解事物的實相。

當我們的思維夠柔軟,就稱為“泰然之思”,這樣的思維總是穩定的,這就是“正念”。散亂的思維並非真正的思維,我們的思維應該保持專注,這就是“念”。不管有沒有一個對象,你的心都應該穩定而不散亂,這就是坐禅。

所以,沒有必要費勁去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你的思考不應該是偏向一邊的。我們只應該用整個心來思維,不費力氣地以萬物本然面貌來看待它們。就只是去看,就只是准備好用整個心去看,這就是禅修。

如果我們能夠隨時准備好去思考,就用不著花力氣去思考。這種預備好的心靈狀態稱為“正念”,正念同時也就是智慧,但是,我們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某種特殊的心智官能或哲學。心的念茲在茲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哲學或教法。

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給我們的那些。智慧不是某種學習得來的東西。智慧是從你的“念”生發出來的。所以重點是,准備好觀物,准備好思維。這被稱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坐禅的修行。

 

上一篇: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5 專注於“無”
下一篇:鈴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無中生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