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二十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第二十講)

聞到這些,你要產生聞、思、修三慧。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要產生信心。這種信心,前面講具足三種深信。你有這個信心就能生起往生之願;你具足信願才能夠去執持名號。這個念佛的動力在什麼地方?就是在信願。這句名號你隨便念念都能念,但要把這個佛號幾年、幾十年、盡形壽念下去非常不容易。你要有信願乃肯執持的,沒有信願是執持不下去的。他是越念越煩躁哇,越念越無聊哇。

現在我們東林寺僧團很忙啊,到處接“訂單”:請我們東林寺的比丘去打佛七。但有時候我們也派不出去那麼多。這次到綿陽派了十個比丘,有十個比丘才能給他把一個佛七打下來呀。那一天十多個小時,沒有相當的功夫是打不下來的。一千多的居士在那裡,你怎麼對付他?我們到新加坡居士林去打佛七,兩個場所同時打,我們至少也要派十個到十一個才能夠把它維持下來。所以這些實修一定要信願乃肯執持,全身心投入。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生起歡喜心,生起稀有難遭之想:這些跟我們打佛七的人最終都要到蓮池海會作菩薩去,作阿鞞跋致去,多麼殊勝的一件事情啊!能夠在這個閻浮提五濁惡世打一個盛大的佛七,很不容易,也很殊勝,值得我們去做。甚至在東林大佛那邊,我們想做一個萬人念佛道場,等打佛七的時候至少容納一萬人在那兒念。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讓眾生成佛的事情。聞到這部經典,聞到彌陀的名號,你產生不了信心,也生起不了往生願,跟不聞這個經典也沒有兩樣。雖然可以作為金剛種子,作為未來世往生的“遠因”,但是你當下不能具足“聞慧”。因為這個聞慧裡面是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的。你有這個聞慧才去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念念憶念彌陀名號功德,念念憶念彌陀的大悲願力,念念憶念彌陀淨土無盡的莊嚴。這就是思慧。

然後下面就是行。行有事持,有理持。“事持”就是事相上執持名號,非常質樸的就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但是在道理上,他並不了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樣的淨土圓頓的教理。雖然不了解這個理,但是他在事相上有非常質樸的情懷:決定今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世間太苦了;唯有阿彌陀佛來救我,那個世間就很好;我這個世間都放下。哎,就像一個浪子憶念他的慈母一樣的心,去憶念這個彌陀的名號,沒有一刻的忘懷。這就是事持: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那麼理持是什麼?理持就是在事持的基礎上有一種理念上的、教理上的表達,就是深信:我念的阿彌陀佛也是我心中的佛,是我心性具的;我現在念這個佛也是我心事造的。理具心造。於是就以我自心所具、所造的這個彌陀的名號,作為我系緣之境。在事相上仍然是多多念佛,念茲在茲,心聲相依。

好,這樣就具體落實在行持上克期取證。克期取證不是證到什麼開悟、神通。這裡若一日到若七日是表達:讓我們克期圓滿信、願、行往生三資糧的這個事。這叫“克期辦事”。那麼在這個功夫上:功夫也是要談的,但是你的功夫是在信願解決之後的事情。若一日到若七日對於利根的人可以說一個七,對於鈍根、下根的可能是若干個七。這就是隨各人的根機、好樂有種種不同的克期之法。那麼上根利智可能念一天就得到一心不亂,鈍根的可能是念到七天才能一心不亂,中根的或二或三或四或六日——這個不定——得到一心不亂。還有,上根利智能夠一心不亂維持七天,鈍根的可能只能維持一天。都有這些功夫上的差異。這差異實際上我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裡所要討論的就是:不管你執持名號是事持還是理持,這裡面他所感生的淨土四土的情況了解一下。你能夠念到伏除煩惱——“伏除煩惱”就是先伏住煩惱然後除掉煩惱,乃至於把見思惑都盡了,都斷了,這就叫事一心不亂。這是討論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你看事一心不亂的條件也蠻高的:伏見思惑,乃至斷見思惑,得事一心不亂。不論是事持還是理持,持到“心開見本性佛”,就是理一心不亂。“心開”就是破無明,至少是圓教初住,見到本性佛——自性天真佛。不是悟,而是現量親證。這才是理一心不亂。好,那麼事一心不亂可以生到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亂可以生到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是:伏住煩惱,你能夠生到凡聖同居土;滅掉煩惱、見思惑,生到方便有余土。

好,那這裡我們還要辨識一下:往生的條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亂或者理一心不亂?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蕅益大師在這裡用天台的教理作了诠釋,還有很多注經家也都有諸多的討論。看到這些討論對我們都很有啟發,很有指導意義。我們念佛在功夫上也一定要取法於上,爭取做到事一心不亂,爭取做到伏住煩憂,乃至滅除煩惱。取法於上,增上往生的品位。因為品位的高低全憑持名功夫的深淺嘛,我們還是要向上去要求。但是這裡要注意:不能把這個作為往生的最低條件。我們還要找到一個往生的底限在什麼地方。我們要向高限努力,同時我們要守住往生底限。往生的底限不一定需要事一心和理一心。你具足信願,散亂心也能往生。對這一點一定要非常明晰的了解。蕅益大師在其他的著述裡面都談到這一點。散亂心具足信願可以往生,只不過是下品往生而已。這樣我們心就比較踏實了。這些年來很多人對往生條件感到很恐懼不安。聽說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聽說一定要念到清淨心才能往生,聽說一定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他內心就很恐懼。還聽說一個概率,古人往生是萬修萬人去,現在人往生是萬修一二去,於是他就琢磨著:“錄取概率這麼低,一萬個人裡面就只錄取一個兩個,我是不是在這個僥幸錄取的范圍之內呢?”想一想自己不行啊,自己就給自己邊緣化了:“我往生不了啊!”這都是很嚴重的問題!要知道古代、過去是信願稱名萬修萬人去,現在仍然是信願持名萬修萬人去。乃至於未來到了刀兵劫的時候,佛法全都滅盡,留作《阿彌陀經》住世一百年的那麼一個最苦難的時候,你只要信願稱名,仍然還是萬修萬人去。彌陀的悲願就是這樣的不可思議。

好,所以總結前面,就應當知道: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乃至頓至圓。它至頓至圓就是“念念即佛故”。我們所念的名號、能念名號的心就是佛,阿彌陀佛的法、報、化三身就在我們的念頭裡面。我們每稱念一聲彌陀的名號,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就每一念的顯彰出來。執持名號為淨土的正行,這建立在阿彌陀佛因地以名號度眾生的立場上。了解這個立場,我們就不需要夾雜觀想念佛,也不需要去參究話頭。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當下圓明”,沒有任何的剩余,也沒有任何的缺陷。當下圓明,當下具足。所以上上根的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樣的,不能超越這個念佛法門之外;下下根的悠悠凡夫乃至於鹦鹉、八哥,也能夠進入念佛法門之內。而且以信願稱名所感到的佛——感得的阿彌陀佛,以及所往生的極樂淨土,往往又“勝進”——就是殊勝進步。所以這句名號可以說圓收一切法,叫“橫該八教,豎徹五時”。圓收一切法,又圓超一切法。一切五時八教都是彌陀名號的注解。由此,釋迦牟尼佛就以徹底的大悲心在這個法會上“無問自說”,並且感慨:“難信啊!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沒有比這更難的——“是為甚難”。確實很難哪!難,釋迦牟尼佛還要宣說,這就難能可貴呀!正因為這難能可貴,才感得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贊歎釋迦牟尼佛大悲勇猛啊!能在這很難成佛的五濁惡世成佛,已經是一重難了;然後成佛之後還為這些煩惱重重的眾生說九法界都難以相信的法門,“是為甚難”。很難哪!所以很多人聽不進去啊!很多人搖頭哇!如水和油的關系,入不到耳裡面去,入不到心裡面去,更入不到神裡面去呀!於是信根難以扎根哪!信力沒有辦法展示啊!於是今生自己解決不了自己的道業。一切眾生也沒有辦法借助其他的法門解決生死輪回之大事。所以這樁事情,祖師大德們是這麼苦口婆心來著述,來講法,來以身垂范。真是悲心甚切。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於溫州太平寺

 

上一篇: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二十一講
下一篇: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十九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