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二十一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第二十一講)

下面呢,蕅益大師又施設了十二個問題來解答七種疑問。它難信就在於有懷疑嘛。那麼有懷疑就得破疑——才能生信。所以我們來看這七個疑問。首先第一個疑問就是“不必觀想”疑。有人就問:“《觀經》裡面都談到觀想法門,十三觀從日觀、水觀、地觀、寶樹樓閣觀等等這些觀下去,那為什麼你在這裡說不勞觀想呢?你不跟《觀經》的話就有矛盾嗎?”好,蕅益大師回答,觀想法門確實出在《觀經》,但是要有智慧呀,要有看經之眼哪。《觀經》是講了十六觀。《觀經》前面的這種觀想法門是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來說的。這是隨他意說。但《觀經》還有一個是佛隨自意說——隨自己的意思說的。就是觀照我們眾生的根機開顯的三福九品,這是隨自意說的。好,那前面的十三觀叫定善了——定心觀想,這不是我們末法的凡夫心力所及的。你能觀想出那樣的蓮華嗎?你能觀想出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的佛的身高嗎?你能觀想出那個白毫像五須彌山那樣高度嗎?那個眼睛像四大海一樣的情況嗎?觀不清楚啊!所以《觀經》裡面在第十三觀就特別開顯了劣相之觀,就是你觀丈六八尺的阿彌陀佛像。你觀不了報身,先觀劣應身。但是劣應身的這個佛像對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還是觀不清楚——不容易。就丈六八尺,你觀想他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觀想一下看看。觀想他的白毫這種八楞、白毫的旋轉都很難。就叫我們觀想一個初日觀,觀想落日——狀若懸鼓的落日,然後觀想開眼閉眼都是這個落日,你試試看,也都很難。你就知道我們的心是多麼的散亂、渾濁。所以《觀經》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到了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這一觀裡面開顯稱名念佛的法門。所以讀《觀經》要注意,《觀經》裡面對於我們末法的業障深重的眾生來說,主要要專注第十六觀。這是蕅益大師開佛知見的一個觀點哪!《觀經》這個觀點跟善導大師觀點是非常一致呀!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說:“雖然佛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的三輩九品,望佛本意唯願眾生一向專稱彌陀名號。”實際上《觀經》最後還是導歸執持名號的。由此蕅益大師得出結論: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未嘗不是“心作心是”啊。所以你觀劣應的阿彌陀佛像,就不需要觀報身的這種相;而你執持名號,劣應的佛像也不必去觀想。你直接——蓦直——稱念名號就可以。彌陀名號裡面就具足著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你只要執持名號,到了心佛一如的時候,自然就會顯現彌陀的相好光明。這就不勞觀想,解決這個問題。

好,第二個疑問就是“不必參究”疑。我們知道蕅益大師是參過禅,也開過悟。原來早年他還有點禅淨雙修,到了寫《彌陀要解》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一個純粹的淨土祖師,把禅全都放下。這叫消禅歸淨。所以在這裡非常嚴峻的說不必參究。那對於很多參禅的人,他就有懷疑了。比如有人就問:“像天奇本瑞禅師,像毒峰本善禅師,這些祖師都主張參‘念佛是誰’的話頭。那你怎麼說不必參究呢?”好,你看看蕅益大師在這裡面的氣概。首先告訴這個提問的人:這個話是出在天奇、毒峰祖師,但是你要理解他的本意在什麼地方。這些祖師就是由於念佛人不能契合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法門的徹底悲心,他就把念佛作為開悟的話頭,而不是作為往生成佛的目的價值,那就是違背了釋迦牟尼佛的悲心了——惠以眾生真實大利的大悲心,這些祖師看到你不理解,在旁邊就不甘心了,就直下來指你,所以讓參“念佛是誰”——就提醒你。提醒你呢,就是“何止長夜復旦”啊!參禅常常是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是他所談到的那種“唯心”都是緣影心哪!緣影心裡面哪有淨土啊?所以這緣影心就是“長夜”呀——無明長夜呀。那麼把這個長夜“復旦”,是要顯現阿彌陀佛名號的無量光啊!這無量光運載名號的功德:才能解決我們的輪回問題呀!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不是一般的開悟,是悟證無生法忍。一般禅和子不了解這個情況,就是參“念佛是誰”的話頭。指向的目的有問題,讓這些祖師用這樣的提醒。那麼我們不了解祖師的本意,到了現在還“不肯死心念佛”,還要把這個念佛作為話頭去參。這就類似於拿著敲門的瓦子來向屋子打親生的爹娘一樣。要知道這個名號就是金磚哪,你這個金磚不要,找了一塊破瓦片,而且打自己的爺娘。這個屋子代表著身體,心性就像親生爹娘。實際上是頭上安頭哇,疊床架屋哇。蕅益大師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主張禅淨雙修了,完全就是念佛。名號裡面就是無上深妙禅,不需要在這個名號之外另外去找什麼禅。如果你還是把這個念佛作為話頭去參,就像拿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爹娘。這樣你就對這些祖師:你不理解他的心意,不能“善順”,就成了“惡逆”。是這個意思。這是特別的一種理解。那這個問話的人進一步問:“念佛跟佛願、佛心相應,他有這個信心才可以;如果他沒有這種信心,不承認這個,那怎麼能跟淨土法門相應呢?”那回答是“噫……”,“噫”就是恨其不爭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噫,就是由於你不肯相信,不肯念佛,也就說你這個名號沒有信願去莊嚴,你把這個名號作為做功夫的手段去了,這就是很遺憾的事情。所以就要跟你說,讓你真的是“肯心相應”。但是你們這些人對彌陀名號的正信沒有開顯,不了解真正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宗旨,還具有我執、法執,就像“生牛皮”不能屈折。了解這個名號的功德的人,就好像他的正信的眼目開了。正信的眼目開了,就沒有必要去參禅了。這就等於中午太陽已經很光亮,你還要在太陽底下去點燃一盞油燈嗎?那盞油燈,它在中午的太陽底下有什麼作用呢?!所以有正見的人不需要。但是沒有正見的人,又何必在中午太陽當中去苦苦的找一種燈炬呢?大勢至菩薩一個開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圓通章》裡面的。你只要以眾生心憶佛念佛,最後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個過程不需要其他任何方便:不需要觀想,不需要參究,不需要打坐,不需要持咒。所有的都放下,就是憶佛念佛,自然如來藏性打開,自然得到無生法忍。而且他是“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的法。所以大勢至菩薩就像文殊師利菩薩一樣,給我們開顯的是一行三昧。“一行”——專門修這個執持名號,沒有二行、三行。你就通過“一行”——專持名號,得到正受正定這樣的三昧、這樣的善果。所以這樣的話就像“大火聚”的語,你只要敢去挑戰,就會被觸燒。這“大火聚”就代表般若智慧。你看,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代表智慧的這些菩薩都告訴我們一門深入。專持名號,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不需要搞得那麼多名堂啊!

好,請看下面。第三個疑問:“寧保非魔”疑。就是有人問,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面前,會不會是魔所顯現呢?很多人現在都有這個問題喲。就像昨天提問,都不敢生起發願見佛的心,怕著魔。這裡面又跟修禅的人不一樣。修禅——禅宗,要掃蕩,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淨土法門不是這個樣子。回答是:如果修禅宗的人,他本身就是要從空入手,向上本分——本來面目,不染一塵,不立一法,所以他平時不作佛像之觀。甚至有的古代很多禅宗道場都不立佛像,怕著相,怕向外尋求。所以你不作佛像觀想,忽然臨命終時佛還現前了,跟你平時的修行正好相反了,這可以說是魔事。但是念佛淨業行人不一樣。他每天都是念著阿彌陀佛的名號,他的因行就是這個,他果上顯現阿彌陀佛現前,這是因果相應了。所以這就不是著魔現象。更何況這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兌現願力,帶著觀音、勢至前來接引,有西方三聖現前,更沒有著魔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念佛行人臨終見阿彌陀佛,你就放一萬個心,跟著阿彌陀佛走,你不要又想到:“阿彌陀佛來了,這是不是魔啊?你要我上蓮台,我還不去呢!”那不去就麻煩了。所以不需要有懷疑,不需要有憂慮。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於溫州太平寺

 

上一篇: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二十二講
下一篇: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二十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