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上)
 
主講:梁乃崇教授
 
時間:2004年5月2日
地點:新竹─台中─台北連線法會
紀錄:張春美
整理:汪滿妹
 
 
真愛在你、我的內心裡
 
我們以前就探討過「美在哪裡?」這個問題;我現在可以擴大來問「感情在哪裡?」「愛在哪裡?」「慈悲在哪裡?」或者是「真情在哪裡?」當我們這樣問「愛在哪裡?」時,大家心裡大概就會浮出兩個戀人在擁抱或是親吻的形象、符號。那我就要問:戀人在擁抱或是親吻,就代表有愛嗎?真的那就是愛嗎?這樣一問時,你也許會發現其實不是;可是世人都會認為那樣就是。那真正的愛在哪裡呢?還是像以前問美在哪裡時的答案一樣:在人的心裡!
 
人是在追求美、追求愛的,可是這個觀念如果沒有理清楚的話,就會搞錯了地方;搞錯了地方就會追求不到,自以為得到了,事實上是沒有得到!所以這個部份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看清楚。
 
很多電影明星,他們是在追求美、追求愛的,可是他們所做的卻全弄錯了。所以現在的影片,每一部一定都有擁抱或親吻,不這麼做不行的。他們會這麼做就是要表達愛,但是愛卻不在那裡!那麼愛在哪個地方呢?我告訴大家:愛在心裡!這個答案對我有用,對大家有沒有用呢?那是要大家自己去探索的。一旦探究出來了,真正體會到「愛在心裡」,這樣你就等於活過來了;如果沒有弄懂,就等於沒有活過來。用現在的語氣來講,你等於是一個機器人;用佛法的語言來講,你是一個著相的人。盡管你也親吻、也擁抱了,你以為追求到了,以世俗、社會的標准來看,也好像你已經得到了;但是你的內心深處知道你沒有得到,所以你會不安,會繼續更努力地追求,更努力地去擁抱、親吻;而當你這樣苦苦地去追尋的時候,你會發現只找一個對象擁抱、親吻不夠,得找第三個、第四個……
 
你看現在有些名人,尤其是西方的那些名人,他們的生活型態就是這樣!他們的目標找錯了,他們找的是愛的形式,那裡並沒有真愛!所以當他們找到的時候,也就是結束的時候。我很少看報紙,偶爾一翻開報紙就會看到這些狀況,像是英國足球明星貝克漢,搞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一看就是這個問題呀!很多人看到他們這種搞法,很羨慕的,不然報紙為什麼登那麼大?還有那麼多人去看!他們這種努力追求的方式,在我看起來就是人類的病、人類的痛苦!因為事實上他的內心會感受到不對;因為感受到不對,於是就會想要再突破;而突破的方式卻又更不對,更有問題。整個問題的症結出在哪裡呢?最大的症結就是目標弄錯了!愛不在擁抱、不在親吻這些被知的形象上;而是在你、我的內心裡!
 
他追求的願望是對的,只是方法錯了!為什麼會錯呢?就是著相,只看到愛的形象;看不到愛的本質,愛的本質不在形象上。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尋找「真正的愛」在哪裡?不是我告訴你:在你、我的心裡;而是你自己要去找的!我告訴你:我找到了,「真正的愛」就在心裡。那對我有用,對你是沒有用的;要對你有用,得自己去找!
 
 
要把心中的愛啟發出來還是得借用工具
 
對我來講很簡單啊!既然我知道愛在心裡,我就在心中追求啊!我就不會去做那些顛三倒四的笨事情,不會有這個問題呀!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那我要怎麼幫助別人在心中追求呢?這時我就要用到外面的形式了,像擁抱、親吻這一類的東西就得去運用。正如同一個藝術家要把心中的美感傳達給別人時,他該怎麼做?他就畫一幅蒙那麗沙的微笑給別人看啊!就把別人的美感啟發出來了。方式完全一樣,我就借用外界的這些工具,把別人心中的愛啟發出來,這樣就有真正的愛了。如果我在使用工具的時候,以為這些工具就是愛,那就弄錯了,那裡是沒有愛的,只是啟發愛的工具而已。這一點只要弄清楚,那麼我們就可以度別人;如果你已體會到了「愛在心裡」,所以認為這些工具都不是真的愛,都是假的,因此統統都不用,完全排斥掉,那麼你就只能自覺自度,沒有辦法覺他度他。
 
菩薩知道愛是在心裡,同時也知道要啟發別人的愛,是需要透過有相的工具的。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有相的工具是被知的,而真心是不被知的,不被知的東西人家看不見,你沒有辦法拿它去啟發人。要讓人看得見,你就要拿一個人家可以看見的東西,才能把你的訊息傳遞出去啊!所以度他覺他一定要用到被知的相;但是我們要了解被知的相不是愛、不是美、不是慈悲,它只是啟發的工具。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別人心中的愛,心中的真、善、美,心中的慈悲喜捨……等等啟發出來。
 
我今天講的這個愛,應該是西方所說的「Love」。西方「Love」的含意,據我所知就是中文的仁慈、慈悲;而不是佛經裡的愛欲,這是翻譯上造成的偏頗。大多數的含意是指慈愛,所以我用西方的「Love」就不是那麼狹窄的指愛欲了。
 
 
如何莊嚴佛土、現如來
 
作為一個修行者,若能弄清楚真實狀況,就可以走得出來。我知道很多修行者也知道愛不在擁抱、親吻那些動作形象上;知道了以後就會修了,但也只是小乘的修法而已。他自己的內心是有了真正的愛、真正的慈悲,可是發散不出來,也就是沒有辦法做到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什麼會這樣呢?愛不在有相的形式上,而是在心裡——這個認知是正確的;但是因而要把這個有相的形式完全排除掉——這又不對了。因為我們把它當作啟發人心中的真善美、慈悲喜捨的工具來使用的話,它是很好用,很有價值的。如此它的缺點就沒有了,而它的優點就呈現出來。所以這個有相的東西的是非、善惡、功過,不在相本身,而是在於使用者的腦筋清不清楚。會用它,它就是好工具;不會用它,它就變成是你的執著、你錯誤的根源。
 
菩薩乘就是懂了這一部分,所以會用這個工具來度眾生;當他用這個工具來度眾生的時候,他就是在做「莊嚴佛土」!講得更清楚、具體一點就是:當菩薩用有相的工具,來啟發人們心中的慈悲喜捨、真善美……時,他就是在做「莊嚴佛土」的工作,這樣就是「莊嚴佛土」!更深一層的話,這叫「現如來」。如來怎麼現?如來是純粹的能知能覺,是完全不被知的,怎麼現?只要現,就是有相,就被人知道啦!所以《金剛經》的那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要懂得這些相裡沒有真正的愛,但是它卻是啟發的工具,把別人心中的佛性啟發出來,這就是「現如來」。這樣的事情,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做。
 
 
未入解脫門也可以出菩提路
 
我們的修行是要先入解脫門,也就是體會到真正的能知能覺,再來做出菩提路。出菩提路要怎麼做呢?就是前面我說的那個作法。那麼出菩提路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離相的世界——「入解脫門」,回到有相的世界。回來干什麼?回來度眾生。怎麼度?回來不是來做人的,回來是來跟眾生過同樣的生活,眾生看你,你也不過是個跟他一樣的眾生——外型是一樣的。那你在做些什麼?你就是在做啟發眾生心中佛性的工作啊!也可以說:你就像藝術家一樣,啟發人們心中的美;你就像慈善家一樣,啟發人們心中的善;你就像愛人一樣,啟發人們心中的愛……就是做這些事情!那怎麼啟發呢?就是借用這些有相世界的「相」來啟發啊!你當然知道這些相是虛妄的;但並不因這些相是虛妄的,就不要它、不理它;而是要好好地用它做為工具,來啟發人們心中的佛性。這樣做就是「現如來」!就是「莊嚴佛土」!
 
我們講出菩提路的時候,就這麼講了。可是很多人就做了個诠釋:好!那我現在就專心的入解脫門;出菩提路的事情,等我入了解脫門以後才來做。其實我並沒有這樣說,我只是敘述了事情的先後,並沒有要求一定要完全地入了解脫門才可以出菩提路!可是我知道很多人是這樣解讀的,這樣是不對的。真正的作法是:你曉得要入解脫門,但還沒有入解脫門時,你就可以出菩提路了。為什麼就可以出菩提路了呢?因為所謂的出菩提路就是在有相的世界啊!你現在還沒有入解脫門,你是眾生,你當然就在有相的世界,你本來就在有相的世界,你本來就出菩提路了呀!怎麼可以說不能出菩提路?你已經在出菩提路的狀況當中了,只不過你仍是眾生而不是菩薩,只是這樣的差別而已。
 
我現在要說的是:你只要照我剛才說的方式去做,只要知道佛性、慈悲喜捨、真善美……是在心裡,不在相上;之後,再拿這些有相的東西作為工具,來啟發人們(包括自己)心中的佛性、慈悲喜捨、真善美……你立刻就成為菩薩在出菩提路!而且這樣做會幫助你入解脫們!並不會妨礙入解脫門,反倒會幫助你入解脫門!
 
 
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大家可能要問:那我入了解脫門以後,是不是就不用出菩提路了?錯了,入了解脫門更可以出菩提路。那又問:入了解脫門以後的出菩提路與未入解脫門所做的出菩提路有沒有什麼不同?有不同。入了解脫門以後出的菩提路可以做得更好。因此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兩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做,並沒有說一定要入了解脫門之後,才可以出菩提路,沒有這個事情;也不會說這樣做了,於是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都做不好,沒有這種事情,只有兩者都愈做愈好!
 
 
感謝Helen和她靈界的導師
 
我會做這樣子的強調,要感謝美國Greensboro的Helen,我到了美國她立刻就要找我,說有非常重要的訊息要告訴我,重要到我一下飛機就要跟我見面,我說沒有辦法啦!有很多事情安排不過來啦!所以是第二天她才跟我溝通,第一次開始溝通時,我聽不懂她的意思,覺得她講的沒有道理。主要是沒聽懂她的意思,最後她也很坦然地宣布:溝通失敗了。她說不是她要跟我溝通,而是背後的訊息,也可以說是她的指導老師,但不是在人間的,要她盡量和我溝通,告訴我一些重要的訊息,她說她本來也不想講,因為她覺得Professor Liang自己有自己的做法,不需要她講的。她要傳遞的意見不是她的,她也搞不太清楚,所以她講出來的時候,就被我一一地反駁掉了,她不知道怎麼辦?但是她不得不來跟我講,因為她是被推著來的,背後那個力量之強,不言而喻。她宣布溝通失敗了,不是她的事了,她的責任已了,宣告結束。然後就一起去吃飯,吃飯當中就講別的事情,忽然間,我一下就聽懂了,喔!前面告訴我的原來就是這個意思。於是才從溝通失敗,變成溝通成功!她也很高興。我會做這樣的強調,是先有這麼一段故事的,所以講到這裡我要特別感謝她!若沒有她這樣跟我溝通,我是不會想到這個地方有問題的,我覺得我已經講過了,因為我自己沒有這個問題啊!所以,我現在講完了,還是要感謝她!不但感謝她,也感謝她靈界的導師!這樣地關心我,實在很感謝!
 
 
師:蘇莉華,我覺得講完了,你覺得呢?
蘇:以前我確實有一個問題,以為我們要先入解脫門才能出菩提路,這樣的情況下,自己內在存著一種焦慮:我這輩子都沒有做到的話,那我這輩子不就白費了?經過您這樣的開示,我就覺得,盡管這輩子都沒有入解脫門,但還是可以做一些助人利人的事情。
 
您說:雖然我們沒有入解脫門,只要能啟發別人心中的真善美,就是在出菩提路了。但我有一個問題:有時候我以為是在做啟發的工作;可是,事實可能不是。具體地問就是,我們能去啟發別人的背後基礎是什麼狀態?
 
師:這個基礎就是佛性。
 
蘇:即使沒有悟本來面目,也有嗎?
師:不管有沒有悟本來面目你都有佛性,都有能知能覺、都有真心。
 
蘇:我會這麼問,是從這一件事情出發的。就是關於襄陽路精捨的整修問題,我是設計師與基金會的溝通人。來來往往進行了很多次,一直到最後,關於展示架的那個部分,我終於清楚了設計師所要表達的理念。她是希望透過設計方式,可以啟發別人心中的莊嚴、美感……讓每個人都可以受到尊重。可是後來我們的溝通並沒有真正的完成,雖然我心裡是存著:「我要啟發你……」的念頭,但,也許那只是我所認為的,其他使用這個空間的人,也許根本就沒有這種感覺。我只是認為我要做這件事情而已,可是到底能不能做成,有沒有那樣的效果,我並不知道。我只是一直以為我要去做這件事情,於是我很努力地想了一大堆事情,真有這樣的企圖心,但是我所做出來的事情,可能不見得人家就能夠被我啟發,所以我的問題就這樣產生了。而且當我試圖去溝通時,就發現好像我哪裡不對,我覺得已經很清楚地表白了我要做的事情,可是並沒有真的溝通成功,於是我很納悶,就自我檢討一番,然後發現,我一直將自己的看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認為你應該要了解、應該要知道,但它並沒有啟發別人……
 
師:不能說沒有啟發,只是沒有你預期的而已。結果如何,那就等著看喽。
 
蘇:這個是不是來來回回的過程?
師:是來來回回的過程,互相的激蕩,漸漸地成長。至少有一件事情,你是成功的,你百分之百的了解了設計師心中的想法。
 
蘇:我把她的想法寫成一篇文章以後,傳給她,她就覺得很高興,覺得她做的這件事非常有意義,於是她就更加努力去做。那封信好像給了她不少的動力。
 
師:我覺得你還有一個成果也是很明顯的。原先大家希望要讓它有很多的功能、很多的用處,至於「留白」那樣的功能就被忽略了。當你把設計師的想法提出來時,很多人覺得:喔,還有這樣的想法啊!其實我們這個團體,要有這個想法是很重要的。而經過你上次的說明,讓大家知道了,把大家心中的「留白」啟發出來了,這也是很成功的呀!至於能否真正啟發人心中的莊嚴、真善美,要等到將來使用了才知道,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如果真的搞成像豬窩,也就認了,不必太在意,因為我們已經努力過了,我們就很高興。
 
 
蔡月理:您以前講「美在哪裡?」時,您有舉「彎型的游泳池」、「蒙娜麗沙的微笑」的實際例子,所以我們很容易心領神會、很受用。今天所講的「愛在哪裡?」可否再舉些例子?
師:我不是講了親吻的例子嗎?
 
蔡:那個是不對的例子。那是在講一般眾生吧!
師:沒有不對啊!不會呀!一般人看電視,天天都可以看到的呀!
 
蔡:這樣的行為到底有沒有啟發人心中的愛,怎麼去體會?
 
 
啟發人心中的feeling就會有真愛
 
師:你的意思是我們要怎麼去啟發別人心中的「愛」呢?當然我們剛才說,現在他們用的方式不對;那要用什麼方式才對呢?這樣的例子我們平常也可以看得到,但是對於「愛」的例子,我要從另外一個故事講起,回到我二十多歲時,我還不懂得愛,而我的同學自認為是情聖,別人對他們這一對都很羨慕,而我也很羨慕,因為我們很要好,我就請他教我。他就說:愛要有感覺。他說他的感覺是非常強的,寫的情書迭起來有三吋厚,他未婚妻的同學也很羨慕,希望她能講一講給她們聽,於是她就干脆把未婚夫寫的情書拿給她們看。她們一接到這些情書時,好像觸電般發抖。他就說:「我的電力很強。」我聽得糊裡糊塗的,我說:「什麼電力?你的情書給我看。」他又不肯給我看,就拿市面上買得到的《世界偉人情書大全》厚厚的一本給我看。他自己已經先看了,就翻給我看。他說:這是有真感情的,那一封是沒有的,這個是假的……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他講拿破侖的情書是有真愛的;而他的情人約瑟芬是沒有的,是假的。我說:為什麼?他就分析給我聽,拿破侖寫的情書是沒有理由的,就是把他的感覺寫下來;但是約瑟芬寫的就帶有理由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他就這樣教我,可是我也不懂到底是怎麼判斷的?
 
於是他又給我功課,要我練習寫情書。沒有對象,他就要我想象一個來寫,我就寫了。他說:你看,你寫的都是「因為……所以……」這樣是不行的,這就是在講理由,被他修理得很不好意思。要寫感覺,但是我就是不懂啊!努力的教我三個月以後,就宣布放棄了,說:「你這個人沒辦法……」雖然宣布放棄了,他還是回去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跑來找我,說:「這是最後一步了,如果還是不懂的話,那就算了。」就告訴我:「這種感情要直接從直覺那裡出來,不能有理由;如果一有理由,那個就不是感情,是假的。」還畫了一個圖給我看。我也很奇怪喔!他這麼一講我就懂了,原來講的感情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我不是沒有,只是我不知道感情原來是這個東西,這樣我就知道了。之前,我是「俗」得不得了,他帶我在路上問我:「迎面而來的這一對有沒有真感情?」那一對是摟摟抱抱的,很親熱的樣子。在我看起來:有啊!他說:沒有。又有一對連手牽手都沒有,只是並肩走著。他問我:這一對怎麼樣?我說:這一對沒有。他說:有。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反正我搞不懂。
 
當我懂了以後,我立刻會看。問這一對我說有,他就說有;我說沒有,他也說沒有。我立刻就會看了,而且功力不輸他。為什麼我會看,他也覺得很奇怪。我說:因為以前是看形式,而那些都是假的,如果他們之間有感情,只看feeling就知道了,就不需要看動作、形式。會看了之後,根本不用多看幾眼,一瞄就知道了。他自稱是前無古人的情聖,那我就是第二喽!
 
後來讀十二因緣,發現釋迦摩尼佛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知道了,「受」就是感受feeling啊!從「受」生出來的「愛」才是真的。因為我這個地方已經知道了,所以看「十二因緣」就只看懂這兩個「受」生「愛」,因而覺得「十二因緣」了不起!所以才花精神去把「十二因緣」弄清楚,覺得釋迦摩尼佛太厲害了,在兩千多年前,不只是懂「受」生「愛」,還懂其他的;而我當時只是懂「受」生「愛」這麼一點點,其他的還不懂,我就在那裡自吹自擂地自以為了不起,那時對佛法就非常欽佩。
 
話說回來,要怎麼啟發人心中的真愛呢?就是啟發人心中的feeling!一把feeling啟發出來,由它生出來的「愛」就是真正的愛;如果你把「愛」啟發出來了,沒有用,它會變成「取」;當它變成「取」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糾纏、干擾。所以這一回在美國我也特別講這個東西,因為當中一位成員說: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情」、就是「愛」。而且具體來講就是她對女兒的愛,讓她和女兒都很困擾,因為她太愛女兒了,愛到她自己也警覺到在干擾她的女兒,女兒都快受不了了。這樣的愛當然就會變成這樣的結果。因為當你強調「愛」的時候,接下來它生出來的就是「取」,就是「有」,因此就會變成「占有」的問題。當這個「愛」從「感覺」變成理由的時候,那就沒有「愛」了;如果這個愛再變成「取」、「有」的話,那根本就不是愛!那是糾纏!
 
所以要得到真正的愛的話,你要怎麼做?你就是把能知能覺和被知被覺的界線保持在「受」和「愛」中間,讓「受」以上是能知能覺;「愛」以下是被知被覺。這樣,你的能知能覺會停留在feeling這個層次。從feeling直接一生出來的被知被覺就是愛,所以要啟發人們心中的愛,就是要教人們把能知能覺和被知被覺的界線保持在「受」和「愛」中間。如果保持在受以上行不行呢?更好,愈高愈好,但是不能低於這個。如果你把界線落在了「愛」與「取」的時候,你的能知能覺是愛,但是做出來的全部都是占有。這樣就會有美國那位學員的困擾。
 
 
成長、擴大的愛才能啟發心中的佛性
 
所以,如果能知能覺和被知被覺的界線保持在受與愛之間或以上的位置,我們就可以擁有長長久久的真愛;如果保持在受與愛之間,那個愛會比較強烈。但從另外一個層次來看,一對男女開始戀愛,然後結婚……這個愛一直要保持這樣的強烈嗎?不應該的,也是不行的。愛是要不斷地擴大的,開始是兩個人之間的戀愛,透過戀愛就會體會到所謂的真愛,雖然這個真愛只是你們兩個人之間的事,可是當你體會到的時候,這個真愛就會自然地擴大到周邊的親戚朋友,最明顯的是擴大到自己的子女。而擴大到最大的就是無條件的愛——博愛、慈悲。其間的過程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愛心: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成長才是正確的,這樣的成長才是啟發人心中的佛性,當然自己心中的佛性也會被啟發、被擴大,這個才是長長久久的。
 
我在美國講完這一段,之後又到另一個地方去吃飯,吃飯時有人提出質疑:無條件的愛跟我們愛子女、愛自己的先生親人有沖突啊!因為無條件的愛是無分別的,難道我們愛自己的子女、愛自己的先生親人跟愛其他的男人女人是一樣的嗎?這怎麼可以?那不等於沒有愛了嗎?等於夫妻、親子之間這種有分別的愛被破壞掉了嗎?
 
我告訴她:不對,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之所以能夠愛自己的先生、子女,那個基礎是建立在我們有無分別的愛。所謂無分別的愛,就是這個人不管是我的仇人或恩人,是幫我還是害我,我一樣的愛他。如果我們心中是沒有這個無分別的愛,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愛子女、愛親人的,根本做不到!這和蘇莉華問的問題是一樣的,我們出菩提路去啟發別人心中的美、愛……我們的基礎是什麼?基礎就是因為我們有佛性!因為我們心中有那個無分別的佛性啊!所以我們才能夠有分別;如果沒有那個無分別,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有分別的愛。所以,我們的愛是從很局限的、小范圍的個別的愛,慢慢擴展、成長達到了無分別的愛、達到了慈悲喜捨,這也可以說是啟發佛性的過程、出菩提路的過程。我們要這樣做才能夠做到!
 
師:蔡月理,回答你了嗎?
 
蔡:是不是如果有了真愛,它還是持續地有衍化發展的過程,就像老師所講的,還有很多事情可以保持。
 
師:對的。
蔡:好,謝謝老師。
 

上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夫妻生活的事理二障
下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入解脫門」與「出菩提路」(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