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
時間:2005年1月13日
地點:賴許柔文教基金會
主持:梁玉明
紀錄:張春美
整理:林容如、呂秀玉
 
……只要把這個地方喚醒,憑著這個不死的心,
就可以化解傷痛和恐懼。我們要用什麼來面對?
就是用不死的自性來面對。
有了這個不死的自性,我們就能夠面對所有的問題。
 
主持人:梁玉明
 
各位同修大家好,我是圓覺文教基金會的董事梁玉明。今天很感謝賴許柔文教基金會提供這樣的場地,也感謝大家在風雨之夜來此相聚。更感謝我們圓覺文教基金會的大家長梁乃崇教授,以他的悲心促成了這一次聚會的因緣。梁乃崇教授在多年以前,就從清華大學物理系退休,專心致力於佛法的弘揚。梁教授的特質,是以他專長科學研究的背景,在每一次的演講會中,把復雜的道理,以簡單的方式教給大眾。還有一個特質就是他求真的精神,我們都知道在許多問題的背後,往往還有更多的問題,而梁教授能夠一層一層地,讓大家找到問題的根源處。
 
這一次,南亞地震海嘯的災難,來得太突然,在瞬間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我們聽到這樣的災難消息,感到十分震驚,震驚之後是惶恐,惶恐之後是茫然。因為我們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我們不知道死亡的背後是什麼?這時候就需要像梁教授這樣的人,來告訴我們生命真相。
據我個人的經驗,在每一次的演講當中,由於梁教授本身的心量廣闊無邊,常常會讓我們在他的磁場之下,心靈得到共振、獲得啟發。
 
今天大家有緣在這裡相聚,就是有緣人。如果,大家渴望解脫,渴望覺悟就在當下。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梁教授!
 
演講者:梁乃崇教授
 
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我有這個機會來到賴許柔文教基金會,做一次有關海嘯造成災難的演講,希望帶給大家一些心靈的安慰。非常感謝有這麼一個機會,讓我將對南亞海嘯災難的解決方法,提供給大家。所以,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
 
在南亞海嘯發生後,很多人都受到很大的震撼。尤其當我聽說,印度有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醫師,到現場察看了以後,為了幫助當地那些災後幸存者作心靈復健,結果治療師自己也崩潰了。可見對我們人類而言,這麼大的災害,心靈是非常難以承受的。
 
今天我要講述的大綱有七點:
一、南亞海嘯的災情
二、災難的本質
三、解決死亡問題的方法
四、佛陀了生脫死
五、靈魂不死
六、化解傷痛與恐懼
七、回向
 
※南亞海嘯的災情
 
我們知道這一回南亞海嘯的成因,是海底板塊的移動所造成的,印尼蘇門達臘附近的海底,地震的規模達到9.0。台灣921大地震是7.3,他們是9.0,每差1.0就差了十倍,規模比921大地震大十多倍。地震之後又產生海嘯,海嘯是因為地殼的推動,使得海水產生了波浪,層層波浪傳過去,便造成了海嘯。
 
我聽說這個海嘯是在印尼的亞起市地震十五分鐘之後才產生的。在地震之後十五分鐘以前,網路上就已經發布了海嘯的訊息,但是並沒有人想到網路上查一查,或直接通知民眾。在地震十五分鐘以後,人造衛星已經看到海嘯的波浪正逐漸地在擴大之中,至於普吉島、印度一帶,都是幾小時以後才發生的。事實上,除了印尼可能無法來得及逃難之外,其他地方都可以馬上撤離海岸,可是卻沒有人采取措施。所以,這一回的地震,對遠地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真正造成災難的是海嘯。當海嘯還沒來的時候,民眾原來是有辦法撤離的,如果以電話緊急通知當地的國家,或是在電視上呼吁民眾,很多災害都可以避免,但是卻沒有躲過,這個海嘯可以說既是天災,也是人謀不臧。
 
這些災難分析起來,有兩個成分:一個是天災,一個是人禍。天災是無法避免的,地球的板塊會互相沖撞,這是自然界的事情。但是,人禍所造成的災情卻比天災還大!觀察所有的災情,都會呈現出一個非常慘烈的死亡情景,讓沒有死的我們看到,並在心靈上產生巨大的沖擊!
 
※災難最根本的本質是死亡
 
在這裡,我們就要問:如果發生了海嘯或地震,房子雖然倒了,但沒有人死,大家還會覺得是災難嗎?很多人喜歡沖浪,那些浪都是不小的。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是災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死亡」。如果這個海嘯,只是一個很大的浪來了把房子沖壞而已,大家可能還覺得蠻好玩的!
 
所以,一個災難的形成,它必然有一個問題就是「死亡」。「死亡」是讓人非常悲痛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說,災難的最根本的本質就是「死亡」,但是我們人生一定會遇到生、老、病、死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躲避掉。
 
※佛陀了生脫死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也是因為看到了眾生是人,有生、老、病、死的問題。而「生、老、病、死」中,生不是問題,老是小問題,病也算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死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佛陀年輕時就去修行,後來他知道世間沒有人可以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自己就到山上去修行,當他把這個疑問解決了之後,就開創了佛教。也可以說,如果能夠把「生、老、病、死」中最大的問題——死亡解決了,災難的問題就解決了!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第一個面對死亡的問題,積極去尋找不死的仙丹的帝王,他派人到蓬萊仙島找尋長生不老的藥﹙我們台灣就是蓬萊仙島﹚,但他為什麼要求長生不老呢?就是為了解決死亡的問題,可是死亡的問題解決了嗎?壽命大概可以變長,但是終究會死去。再來就是求「永生」,很多宗教以為上天堂可以得到永生,追求永生也是為了解決死亡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解決了呢,當然是見仁見智。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到了天堂,命是變得非常的長,但是天人的命終有結束的一天,死亡的問題並沒有徹底的解決,不過這比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進步很多了!佛陀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到最後當然他就能夠做到「了生脫死」。所謂的「了生脫死」是什麼呢?就是生死的問題徹底的解決了。
 
解決死亡問題的方法,大概有這三個層次。如果做到某種程度,也可以說災難的問題解決了,創傷的心靈也會因此而化解了!
 
※解決死亡問題的方法
 
佛陀的了生脫死是一個方法,他這個方法是怎麼找到的呢?首先我就要來跟大家介紹「能知」與「被知」了。
 
「能知」與「被知」,在佛經裡稱為「能、所」,禅宗常常會講到「能、所」。能知就是「能」;被知就是「所」。「能、所」的意思是︰當我們知道一件事情時,就有所謂的「能知道」和「被知道」一個對立二分的關系。這個關系時時刻刻都存在。比方這裡有一個杯子,我這麼一拿杯子的時候,這個杯子就有被拿和能拿的這兩個關系。或者是我拿板擦,這個手是能拿,而板擦是被拿,它們就有這樣的關系在。所以,通常我把被拿的叫「被知」;能拿的叫「能知」。
 
這麼解釋以後,大家就會知道,不只是拿東西,比如我站在這裡,你們看見了,我是被你們看,而你們是能看的,光是你們一看我這樣子的時候,就有一個能看和被看的關系存在。同樣地,我講話的聲音是被你們聽的,而你們是能聽的。
 
所以,當我們看見一個東西,聽見任何的聲音,或拿任何的東西,踩踩這個、拍拍那個,都有能看與被看、能聽與被聽、能踩與被踩、能拍和被拍的關系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能知和被知。
 
我們這個世界,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能知」,另外一類是「被知」。而且很重要的是,有了被知一定就有能知。不會只有被知的東西在那裡而沒有能知,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東西被你知道,那表示一定有能知的存在。
 
絕對不會說,東西被你看到了;聲音也被你聽到了,卻沒有能看、能聽在那裡,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有被知,就一定有能知;當然,有了能知就會有被知,它們是共存的。能知和被知之間有對照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時時刻刻都存在我們的生活中。
 
現在我就來問一個問題:如果把這個世界分為兩類:一種是「心」,另一種叫「物」。「心」應該是屬於「能知」還是「被知」?是「能知」,對不對?它一定是這樣子的。「物」呢?應該是屬於「被知」。所以,被知的東西是屬於「物」這一類,而能知是屬於「心」這一類。
 
「心」和「物」這樣的分類是過於簡單,我再細分,把整個宇宙萬有分成四類:一類是「世界」,就是我們地球上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等;一個就是我們的身體﹙亦即肉體﹚;再一個是「識心」;另外一個是「自性」。「識心」和「自性」都屬於心靈,就是所謂的「心」;「身體」和「世界」是所謂的「物」。我們把它細分來觀察,心靈這部分為什麼是兩個,不是一個呢?。
 
因為,心靈有兩種狀況,一種狀況是分別心,是你可以分別的;另外一種是無分別心,不能分別的,因為有這樣的特質,所以把它區分開來。
 
我們將這個宇宙裡面所有的東西,全部分成這四類,就比剛才「能知」與「被知」,或則是「心」與「物」要復雜一點,但也比較實際一些,如果只二分為「心」和「物」,就太粗糙了。
 
如此分類以後,我們再來看這一個例子︰用來擦拭白板的板擦,是世界的物質之一,我這個手這麼一拿,板擦是被拿的,而我的手是能拿的。現在我就要問︰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在什麼地方?也就是說,板擦是被知,這個手是能知,我這麼一拿,能知和被知的界線,是不是就在板擦和我的手之間?如果界線是在這兩個之間時,我要把它對照在這四個分類中,就知道板擦是世界的一部份,是屬於被知,而我的手是身體的一部份。所以,此時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是在「世界」與「身體」的中間。這個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而「身體」、「識心」、「自性」這以上的部分,全部都是屬於能知了。
 
所以,當我這樣一拿的時候,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就劃在這裡了(「世界」與「身體」)。這樣一劃以後,以上(「身體」、「識心」、「自性」)是能知了;以下(「世界」)是被知。這個我想沒有問題。
 
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大家的眼睛可以看到這個螢幕,螢幕是被看的,它也是「世界」的一部份。眼睛是能看的,是身體的一部份,界線還是在這裡(「身體」與「世界」之間)。
 
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大家試著閉起眼睛,當眼睛閉起來時,我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雖然我們沒有用手去摸它,可是會感覺到我們的手、腳、頭、還有胸部、肚子,我們的身體在這個時候是被感覺的。所以,這個身體是被知的,什麼是被知呢?就是被你知道,非常簡單的道理啊!這個身體被你感覺到了,顯然不是被身體自己感覺,而是被身體以外的,另外有一個在感覺這個身體。那這個「能感覺」是什麼呢?依照這個結構去劃分,就是「識心」和「自性」這裡是能知,而「身體」已經是被知了。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身體」和「識心」的中間了。界線劃在這個中間時,身體固然是被知,「世界」也屬於被知。所以,從身體到世界,全部都變成被知了;而「識心」、「自性」還是能知。我們只做了一個動作,把眼睛閉起來,感覺一下身體,這個界線就移過來了。並不是我們特別要怎麼移,其實就是這個身體被你感覺了,是身體以外的部分在感覺它。那個部分是什麼呢?就是能知。在這個部分就是屬於「識心」了。「識心」以上這個部分它就是能知。
 
好。說到這一點,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出現了。這個身體剛才還是屬於「能知」,現在它變成「被知」了。我們只是采取把眼睛閉起來,去感覺身體而已,它就變過來了。像這樣的動作,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做的,是非常自然地在做,也很簡單地就做了。
 
我們再來看「識心」是指什麼呢?我們說是分別心,這樣說還不太實際,其實就是指你那個「想東想西的心」。好,我來問大家:「你在想東想西時,你知不知道?」知道的!所以這個識心變成被知了!所以,它只要被知道,它就是被知。這個時候,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在「識心」與「自性」中間這個地方,「識心、身體、世界」全部都變成被知,而「自性」才是能知。這個界線的移動,全部取決於我們的心靈采取怎樣的運作方式,它就因此改變這界線。當然,這個地方就出現一件事情,剛才那個「識心」是能知,這個地方就變成被知了。「身體」和「識心」,可以是「能知」也可以是「被知」。而「世界」一直都是被知,它沒有變成能知過。
 
好。我們再來看「自性」這個部分,是不是也可以剖一半,成為被知呢?可能的!但是,不管你怎麼剖一半下去,最後還是會剩下一個「能知」。
 
所以,一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做一個人為的規定,如果在這裡剖一半,它變成被知了,我們把它歸並到「識心」,好!另一半是能知,我們叫它「自性」。我們知道做這樣的規定就可以了。那麼,這個「自性」是什麼呢?就是沒有被知的成分,意思就是只有能知了。好!這個能知存不存在呢?一定存在的,而且它裡面不會有一點點被知的成分,這樣子我們就叫它是「純粹的能知」。而「世界」是「純粹的被知」,中間這裡(「識心」跟「身體」)就是能知和被知的混合區。好!這樣我們就會清楚一點。因為,這個地方我們常常弄不清楚的原因,是被這個混合區域搞混了。
 
所以,我們只要來看「純粹的被知」和「純粹的能知」時,事情就非常清楚。能知就是能知,被知就是被知。好!到這裡,我們就知道,我們有一個能知,這個能知的最後,一定包含「純粹的能知」。就算這個板擦,被我這麼一拿時,我這個能知,一定包含「純粹的能知」。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純粹的能知」,也就是都有「自性」,那就是佛法要講的東西。這個「自性」每一個人都有,這個「自性」就是佛性。
 
大家可能會問,真的嗎?怎麼證明我有呢?很容易證明,每一個人都有。只要我站在這裡,你看見了,就證明你有「純粹的能知」﹙亦即「自性」、「佛性」﹚。佛另外一個名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能知能覺,就是「純粹的能知」,那個就是佛性。如果有人說,我就是不相信,我反對。提出這個主張的人,還是有佛性,是佛性在那裡提出主張的,如果他沒有「純粹的能知」,就不會提出反對的意見。
 
在這裡,我們又要問:在能知與被知中,誰掌握了主動權?譬如說,這個板擦能決定被我拿嗎?板擦是無法做決定的,能夠做決定的一定是能知。
 
當然,純粹的能知,就有純粹的決定權,也可以說它有最終極的決定權。純粹的被知是一點決定權都沒有的。所以,主動權一定是掌握在能知這一邊的。最後一定是掌握在純粹的能知這邊。所以我常常說:「這些物質都是純粹被知的東西,像土地、房子等,你可以欺侮它、打它、踩它,但對於小孩子啊,你千萬不要這樣子,不要看他小,好欺侮,你就欺侮他,他是有純粹的能知,長大以後,他會演一出王子復仇記的。」為什麼?因為他有這個「純粹的能知」。純粹的被知是沒有主動權的,不可能演一出王子復仇記,主要的差別就在這裡。
 
※靈魂不死
 
好。這個跟我們的生死有什麼關系?我們所認知的生死是什麼狀況呢?雖然身體壞了,但是識心和自性有沒有壞?沒有壞,還是好的。我們不了解這一點,以為身體壞了就一切都沒了,所以就會很難過。
 
再者,一般人也不知道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自性」﹙純粹的能知﹚,那是他最重要的部分,核心的核心。一般用詞也可以說是「識心」加上「自性」,就是所謂的「靈魂」。所以,人的身體死掉了以後,靈魂不會死,還是好的。如果以為人的身體壞死了就什麼都沒有,當然會很痛苦。現在,我們不但要知道「自性」和「識心」都還在,而且對世界而言,我們可以很潇灑的說,這個是身外之物;對於身體而言,我們也可以很潇灑的說,這是心外之物。
「自性」是最重要的,它是靈魂中的靈魂。這個地方沒有死,你就沒有死啊!就好像我們面對身外的財物一樣,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一旦沒有了,就沒有了,以後再賺就可以了。一樣的,我們的身體是心外之物,沒有了也沒有關系啊!下一輩子再換一個新的嬰兒的身體來啊!當我們了解這件事情時,面對死亡就不害怕了。如果不了解這樣的事情,死亡是很可怕的。
 
人們「求長生」就是為了保存「身體」;「求永生」是為了保存識心,而「了生脫死」保存的是自性。當我們知道死亡是身體的毀壞,靈魂是完好的,「自性」是不壞的,即使沒有達成「永生」,在面對一般人所講的死亡時,就不會害怕了。它之所以變得可怕,是因為我們沒有弄懂。但是,光是理解上的清楚沒有用,面臨死亡時,還是克服不了這個生死的難關,這是需要體證的。
 
如果你能夠修行,悟本來面目,也就是悟「自性」,「自性」開悟了,這個問題就沒有了!如果有人說他開悟了,還有這個問題,表示他還是沒有開悟。真正開悟的話,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他已經曉得他真正的自己根本沒有死亡,他真有這樣的體會,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好。這樣子講是不夠的,接下來要讓各位真正的體會這個不死到底是什麼回事?你可以感覺得到的。我引用《楞嚴經》裡一段有關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到老年時,牙齒動搖,頭發變白,背也彎了,皮膚也皺了。他很難過的跟佛陀說:「我衰老了,臉皮皺了,眼睛昏花了,頭發白了,身體也彎了。」佛陀就問他:「你回想一下,在你小的時候,你有沒有看過恆河——印度那條大河?」他說:「有,小的時候母親帶我去看過。」佛陀再問他:「那你最近有沒有去看恆河?」他說:「有,也去看過了!」佛陀接著又問:「你試著比較當時和現在看恆河的心情,小的時候跟現在看恆河的心情,有沒有什麼差別?」他說:「沒有差別。」
 
經由佛陀的問話,波斯匿王才發覺,原來他的心情是不會老的、也不會有皺紋的,不會昏花的,也不會彎下來的,還是保持一樣,這個是什麼?這就是「不死」。
 
我們再回來看前面一張:「純粹的能知。」我們不會變的是這個純粹的能知——自性。它為什麼不會變?因為它沒有被知的成份,只剩下能知。心情這部分就是能知,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樣子?因為它不被知,但能知一切。所以,它是金剛不壞,你怎麼打它,也打不到它的,因為它不被知。
 
佛陀為了描繪這個狀況,就用「空性」來描繪。佛教和其他宗教最不同的地方,就是經常會談到「空性」。為什麼要講空性?就是在描繪「自性」這個純粹的能知——那個不被知的狀況。而我們要用語言、文字去描繪形容,只要一講出來,也是被我們講的啊,並不是真正的它。我們講自性,講純粹的能知,只要是被我講、被我寫的,都不是真的。甚至是被你想的,也是被知的,都不是真的。真的能知是「思議所不及」的,沒有辦法被想到的,但是它能夠想。有趣的就在這裡!它能夠想,它能夠思,但是它不能被想、被思,它又掌握主動權,這就是「自性」。
 
這有一個最大的特質,是不被知。佛陀為了讓人了解,就拿虛空來描繪空性,因為已經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來描繪了!講到這裡,如果你還是不懂,那我也沒辦法了,這個要自己去體會。面對死亡問題,我們就講「自性」有不死的部份,它有不死的性質,這個不死的性質每一個人都有。只要我站在這裡,你看見了,我講話你聽見了,你就有「自性」中不死的性質,而且這個就是你最重要的核心中的核心。
 
我們若不用波斯匿王的故事,再換一個場景,我說:現在你們坐在這裡聽我演講,跟你初上小學之時,聽老師在講台上講話,你們回想一下當時聽課的心情,跟現在坐在這裡聽我演講,是不是有一個部分完全一樣,有一個部分完全沒有改變?你找得到嗎?你一定找得到,你心裡就是有一個部分沒有改變,那個就是不死的自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
 
※化解傷痛與恐懼
 
所以,我們不要否定那個東西,你如果否定它了,你就失去它了。只要把這個地方喚醒,憑著這個不死的心,就可以化解傷痛和恐懼。我們要用什麼來面對災難?就是用不死的自性來面對。有了這個不死的自性,我們就能夠面對所有的問題。
 
佛陀曾經說過自性不死,不過我講得更寫實一點,我們如果在空中,拿一顆原子彈讓它爆炸,原子彈這麼一爆炸以後,我們來問:「天空有沒有被毀壞?」天空一點都沒有被毀壞!不管什麼災難,即使原子彈在你的面前爆炸了,你的自性就像天空一樣,不會受到一點點影響。它依然完好如初,一點都不會被破壞。
 
所以當你體會到你最純粹的能知、自性,你的內心有這麼一個東西﹙自性﹚在那裡,它根本不會死、也不會毀壞。你就能夠安撫、化解所有的傷痛跟恐懼,因此你就會得到「大無畏」。
 
佛菩薩們也要布施「無畏」,他們怎麼布施出來呢?就是把各位的自性啟發出來,大家自動就得到大無畏了!所以你不會有什麼擔心、恐懼,這些全部都會不見了,而且是自動不見的!
 
我這裡再補充說明「自性」,自性是什麼呢?就是純粹的能知。很多人一講到自性,就覺得很深奧,猜來猜去,猜不到它。自性不是什麼東西,自性就是能知。像現在你聽我講話,看見我站在這裡,你就有能知嘛!這一點都不神秘,你天天在用,這是你原有的啊!所以,佛陀說「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自性,就是這個,大家都一樣的。
 
大家會想:啊呀!是不是佛陀的自性比較高一級,我的自性比較差一點,會嗎?不會。為什麼呢?自性不可被知,你怎麼知道它高一點,沒有辦法知道的。所以,不可分別的,不可被知的,就沒有這個差別。所以我們說:「自性都是平等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怎麼去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呢?這些心靈有的是已經去世的心靈,有的是還在世間活著的人,但是他們的心靈突然受到驚嚇,一時適應不過來,我們怎麼去撫慰他們的心靈?就是用我們這個不死的自性。我們就把不死的自性發散出去,讓那些受創的心靈感受到。像你們今天一樣,體會自己也有不死的自性,再把他們不死的自性啟發出來。這樣的啟發可以是無形的,比如我們可以把今天所聽到的——人人都有不死的自性,透過我們的理解與感受,把它發散出去,就能夠把那些受創的心靈救回來。其實,救回來只不過是讓他覺醒而已,他一覺醒,就救回來了!如果沒有覺醒,就是還陷在痛苦的狀態中;只要一覺醒,那些痛苦就不見了!所以並不困難,困難處就是要他們覺醒,你要讓別人覺醒,自己要先覺醒,方法就是這樣子。
 
※回向
 
好,我們就一起來持六字大明咒。用什麼來持呢?用我們不死的自性來持,把你持咒的信息,隨著咒音發散出去,就能夠撫慰受創的心靈。我先念一句,大家就跟著念一句。這樣的回向,你們時時刻刻都可以用的,遇到了病痛,遇到了生老病死,心裡要啟發自己不死的自性,同時也能啟發其他的人不死的自性,這樣就會有影響力。
 
大家知道每天平均有多少人死亡嗎?有23萬人死亡,這個數字讓人很震驚,對不對?可是,沒有人注意。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去解的。非常感謝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幫我們解了。在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的修行者,把了生脫死的方法流傳下來了,流傳是流傳下來了,但是懂這個深奧道理的人實在不多。今天大家了解了,就有責任把佛陀留下來的教導繼續傳遞下去。我也是因為懂了這個以後,知道有這個責任,不要讓它失掉,否則太可惜了!連死亡都能解決,其他問題比這個小多了,還有解不了的問題嗎?大家今天能夠來這裡聽演講,應該是很幸運、很幸福的,謝謝各位!
 
問:重大災難的發生有何意義?
 
答:有關重大災難發生的意義,我認為如果是屬於天災部分,那是自然現象,因為地殼是一定在移動的,所以地震必然會發生。但是人禍的部分是可以避免的,人應該在避免人禍這部分下功夫的。對於一個修行者而言,災難發生時,就是他修行考驗的開始,這是他修行的功課,他也不會去逃避,他會直接地去面對。而在面對的時候,他一定要徹底的去解決,這是佛法修行所強調的。修行者知道,災難的發生是必然的現象,因為所有的世界都會成、住、壞、空,就像人會生老病死是一樣的。
 
問:人禍所造成的災難,也是無常的一種,找到自性以後,我們就能坦然面對它嗎?
 
答:沒錯。當你體會到自己的內在,有一個恆常不變的部分﹙自性﹚時,在面對那個會變的部分時,你就能夠坦然面對了!
 
問:是什麼力量讓地殼,也就是被知的地殼變動了?自然界是不是有它的自性,與人的自性有何不同?
 
答:被知的東西也有本性,我們人也有本性。我們人的本性稱為「自性」。至於這些山河大地也有本性,在佛經裡面賦予的名詞,就叫做「法性」。所以,這些地殼的變動是跟他們的法性﹙本性、性質﹚有關連的。至於與人的自性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是人的自性,就是能知的本性;一個是法性,是被知的本性,兩個是不同的。我們修行先要體會自性,才有辦法體會法性,體悟的次序是這樣的,不可能先體會法性,後體悟自性。
 
問:怕死是覺得要去一個陌生的世界、不確定的未來,沒有親朋相伴,捨不得人世間的美好事物,如何看空放下?
 
答:怕死不是那麼簡單,如果他還曉得有一個陌生的世界要去的話,他不會那麼怕死。怕死的原因是根本沒有世界可去。我們要知道所有美好的事物、什麼未來、什麼朋友相伴,都是屬於被知的,不屬於能知。而你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是能知,不是被知,你的輕重位置顛倒了,當然就有麻煩。輕重位置弄對了,就沒有麻煩,你就能夠放下。
 
問:不死的世界,在脫離了肉體後,去的世界比現在的這個世界好嗎?人害怕會下地獄……
 
答:肉體死了以後,我們還有靈魂,這個靈魂可能上天堂,也可能下地獄。上天堂比較幸福,下地獄比較痛苦。上天堂當然比現世的人間要好,下地獄當然比現世的人間更痛苦。那怎麼辦呢?想要上天堂的話,就要活著的時候多做好事,多做好事就會累積福報,可以上天堂;做壞事就會下地獄。只是上了天堂還是不能了生脫死,要了生脫死的話,是不思善、不思惡,超越善惡。要超越善惡以後,才可以出三界,才能夠解決生死問題。
 
要什麼樣子叫做超越三界呢?要體悟自性,體悟了純粹的能知,那個一點被知都沒有的純粹的能知,只要體悟到了,就是超三界,定義就是這樣子的。我們如果只聽到了一個超三界,就會覺得很困難,直呼︰三界是什麼東西啊!我怎麼跳過去呀?其實超三界不困難,關鍵就在你心裡的自性。好,我的問題回答完了!
 

上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享受修行
下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探究真心 歡喜自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