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
 
時間:2004年7月11日
主講:梁乃崇教授
地點:崇友人文講堂
記錄:張春美
整理:黃秀真、胡祖櫻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安。又到了我們公益演講的時候。今天邀請梁先生來跟我們講「心與物的本質」。我們曉得「心」涉及到宗教,「物」涉及到科學,「心、物」互動,產生了人類文化,所以想要了解人類文化,這一生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不能不去了解我們的心,也不能不去了解我們所來到的物質世界。可是,反省心和物,有時候需要一段歷程,不是想要反省就能夠反省,想要知道就能夠立刻知道。不過,我們很幸運有梁先生,他在很早就開始在心和物之間的不斷地徘徊,摸索心和物的本質,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省掉很多的力氣,也可以幫助我們大家在今生今世,對心、物的了解有更多一分的深入,更成就我們每一個人的靈性。所以,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梁先生來給我們講心和物。
 
主講者: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
今天我要的講的題目是:「心與物的本質」。
 
心與物的一般觀念
 
心是什麼?一般人在日常用語中會用很多有關「心」的詞,例如善心、惡心、識心、信心、決心、愛心、癡心……甚至於也知道思想、感情……等也都是心的作用;「物」呢?「物」是什麼?一般人都知道「物」就是物質或者是物體,講得深一點也都知道「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更細的基本粒子組成的。事實上,一般人對「心和物」還有一些認知或看法,我認為是值得拿出來探討的,我大約把它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心是不可見的;物是可見的。所謂「形上學」,就是談論心的學問,因為它看不見。
二、心是依物而生的。也就是有物才有心,物是主體,心是附屬的,所以物壞心亡。秉持這樣觀念的人以醫學上腦部受傷的例子作證明,認為如果整個大腦壞掉,任何思想和心念就消失了;如果部分的腦受傷,與受傷部分相對應的心智功能也就沒有了。依照這個說法推論下去,就是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所謂靈魂、神、鬼,全是虛假的、幻想的東西。
 
三、既然物是主體,心是附屬的,所以研究物的自然科學也是占主體地位,而研究心的人文科學只是附屬的。
  
我想以上的這些看法,應該是現代的主流思想。我想問問各位,你檢查一下自己,或看看周遭的人,對心和物的認知是什麼?你和大部分的人是不是已經接受了現今這樣的主流思想?我想沒有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七十接受了這些觀念。其實這種觀念就是唯物的思想。
 
西方唯物思想對心與物的認知是否正確
 
西方唯物思想的興起,是從文藝復興運動開始,文藝復興運動引發了人類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形成了現代的科學文明。這種唯物思想成為主流,也不過是近四、五百年的事。至於中國接受西方的科學文明就更晚了,差不多兩百年吧!在這之前,不管東方西方,主流思想都是唯心的。經過幾百年科學文明的洗禮之後,人的觀念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唯物觀念已經主導了這個世界的思想。現在我就要來檢討這種唯物觀念對心與物的認知是否正確?為什麼四、五百年以前人類的認知和四、五百年以後完全相反?這種改變是進步的呢?還是退步的?
 
我就從上述第一個認知──「心不可見,物可見」談起。這樣的認知,好像沒什麼大問題,我可以接受,相信大家也會覺得沒有問題。但是當我們推論:「心不可見,所以心不存在」,我就反對了。以前我若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我就會問:「你有沒有曾祖父?」他說:「有。」我接著問:「你有沒有見過?」他說:「沒見過。」我說:「既然你沒見過,那你應該沒有曾祖父才對啊?」如果他說:「有見過。」那我就問:「你有沒有曾曾祖父?」總會問到一個他沒有見過的。很多東西是不可見,但存在的。
 
再來談「物可見」,當然天花板、桌子、椅子……等等這些物,都可見。大家也知道這些物是由原子所組成,那我就要問你:「你見過原子嗎?」大家會想:「我雖然沒見過原子,科學家總應該看過吧,不然他怎麼會說有原子呢?」我要告訴各位,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看見過原子,原子是推測出來的,不是看見的。我在以前做研究的時候,已經有人發明了一個儀器叫做STM,它用一個針尖,可以把原子的形狀掃瞄出來。於是科學家可以用這個儀器把碳原子的形狀畫出來,一顆一顆地畫出來。例如畫在白板上,「這樣子就是一個碳原子」。你看,科學家可以看見原子嗎?這是原子嗎?不是,這是白板耶!你看見的是一個轉換過的圖像,不是真正的原子,真正的原子沒有人見過,那麼小怎麼看得見?不可能看見的。所以,「物可見」,這也是有問題的。大的物可見,小到原子這樣的物,是不可見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看見。那它存在不存在?存在啊!不會因為沒有人看見,就沒有這個東西啊!那麼,憑什麼說「心不可見,就不存在」?「看不見就是不存在」,這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點,物壞心就亡了。醫學上有很多的病例證明,腦部受傷的病人,與受傷部位相對應的心智功能,會改變或毀壞。有人本來感情是很豐富的,腦受傷之後就沒有感情了。有的人本來數學很好的,腦受傷以後數理的分析能力就消失了。有的人腦部受傷以後記憶力消失了。科學界常常根據這樣的例子來證明物壞心亡,或者說心是依物而生。我認為他們在做這個結論之前,心中已經先做了一個假設。假設什麼呢?假設「心」與「大腦」是一體的,假設「大腦」就是這個「心」,「心」就是「大腦」。可是這個只是假設,並沒有人能夠證明,沒有證明的假設,僅只是猜想而已。然後科學界就根據這個猜想,做了這樣的結論。假如他的假設是錯的,心和大腦不是一體的,那麼他是沒有辦法得到「物壞心亡,心是依物而生」這樣的結論的。
 
現在假設「心」跟「大腦」是分開的。我把「心」比作電話機,「大腦」比作電話線,當電話打不通的時候,有兩個可能,一是電話機壞了;二是電話線斷路了。我們並不能夠因為電話打不通的時候,就確定說電話機壞了,因為可能是你的電話線壞了。所以一個人腦子受傷了,我們看到他的心智功能不作用了,就說他心壞了,可能不是這樣啊!可能是他的心還是好的,只是大腦壞了。因為你真正觀察到的是他的大腦,至於那個心,你並沒有真正觀察到啊!除非他能證明心和大腦是一體的,如果只是假設,就不能拿來當作證據。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這句話也是有問題的。
 
接著我們來談「心依物而生」這句話,英國近代哲學家也是數學家羅素,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宇宙和生命是一些原子在偶然的狀況下,排列組合產生出來的。」有很多的科學家也跟他有一樣的看法。因此他們認為人跟石頭並沒有兩樣,都只是一堆原子的組合。所以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也沒有。什麼神啊、鬼啊、靈魂啊!都是假的,根本沒有這些東西。
 
這些說法有證據嗎?沒有證據,什麼證據也沒有。你說他們能夠證明嗎?他們的證明只是:「你看,這個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你說他有靈魂,看不見啊!」他們根據什麼說這句話呢?根據「不可見就不存在」這個假設。這個假設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是錯的推論啊。
 
錯誤的觀念主導了我們
 
我們想想看,這麼多錯誤的觀念裝在我們的腦子裡,也裝在許多大科學家、哲學家的腦子裡,甚至主導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思想,主導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的人生都是在做一些錯的事情。我們怎麼會不痛苦?世界怎麼會不混亂?
 
在學術界裡,因為唯物思想作主導,所以自然科學的地位遠遠高過人文科學的地位,經濟學說也一樣,重物不重人,認為要解決人類生活的痛苦,只有發展經濟,要發展經濟,就是要發展「高科技」和「物質價值」。結果是經濟愈發達,人類的痛苦愈多。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唯物思想主導之下,人類社會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若不改弦更張,我們是走不出去的。我只是把一般人對「心和物」的認知,做一個反省、做一個檢討,就發現這麼多的問題,可見這問題的嚴重性。我們若想要走出這個困境,就必須先厘清楚「什麼是心?什麼是物?」厘清楚了,才會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用「能知」和「被知」重新定義「心和物」
 
現在我來重新定義「心和物」,我怎麼來定義呢?我用「能知」和「被知」的對照關系來定義「心與物」。其實這種說法不是我創始的,中國古代禅宗就有「能、所」的說法,我只是用「能知」代替「能」;「被知」代替「所」,並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說明罷了。什麼是「能知」和「被知」的對照關系?大家看我現在手拿著這枝筆,「被拿的是筆,能拿的是手」,就有這麼一個相對的關系存在。或者我拿這一瓶水,我這麼一拿的時候,也就產生了一個「能拿的手和被拿的水瓶」的對照關系。又譬如說,我站在這裡,你們看到了,所以,對你們而言,我是被看,你們就是能看。我講話的聲音,你們聽見了,所以我的聲音是被聽,你們是能聽……諸如此類的例子是舉也舉不完的,對不對?現在我把以上所講的「能拿、能看、能聽……」都用「能知」來代表;所有「被拿、被看、被聽……」都用「被知」來代表。我們每天早上醒來,一睜開眼睛,這種「能知和被知」的關系就一大堆。平常大家的習慣是:只注意到被看、被聽、被拿……而忽略了能拿、能看、能聽 ……也就是,平常大家只注意到被知的部分,而完全忽略掉能知的部分,甚至於重點都放在「被知」上,把「能知」都忘記了,這是現代人真正嚴重的問題。
 
心和物及四個層次
 
現在回頭再來看心和物。我把我們居住的宇宙分成心和物兩大類,兩大類之下再細分四個層次。就是「心」包含「自性」和「識心」兩個層次;「物」包含「身體」和「世界」兩個層次(如圖一)。
 
 
 
 
「識心」就是會想東想西的心,也是心理學談到的意識心;「自性」是心理學沒有講到的心,但是在佛法才有講到的心,也就是禅宗所說的「本來面目」。「識心」是有分別的;「自性」是無分別的。「識心」是會生滅的;「自性」是不會生滅的。
 
能知與被知的劃分
 
現在我們來看「能知與被知」和「心與物」之間是什麼關系?
 
現在我拿著這瓶水,我這樣子一拿的時候,你們說能知與被知的界限在哪裡?這個界線當然是在我的手與水瓶之間。界線畫下來了,能知這一邊包括手、身體、識心、和自性;被知這一邊則包括水瓶和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簡單地說能知與被知的界限,就是在身體與物質世界之間(如圖二)。
 
 
 
我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什麼是「被知」啊?被你知道的對象就是「被知」啊!「能知」是什麼呢?能夠知道「被知」的對象者就是「能知」啊!剛才我舉了許多能知被知的例子,如「能聽、被聽」、「能看、被看」、「能拿、被拿」,界線很清楚,你應該會畫這條界線了吧!就是這麼簡單啊!這是可以操作的。
 
好,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動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把眼睛閉起來。當你把眼睛閉上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感覺到你的身體、你的腳、你的手、你的頭?你不是用眼睛看的,但是你的身體被你知道了。此時,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怎麼畫?當我們把眼睛這麼一閉上,去感覺身體的存在時,身體變成被知的了,對不對?它是被知的,那它被什麼知道呢?就是被你的「識心」知道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身體和識心中間(如圖三)。
  
 
 
這個時候要注意,從身體到世界全都是被知。什麼是能知?從識心到自性是能知。剛才這個身體還是屬於能知這一邊,我們眼睛閉起來去感覺自己的身體的時候,它就變成被知而不再是能知了。我們接著再往上推,什麼是「識心」?「識心」就是會想東想西的心。大家注意,有的時候你在想東想西而不自覺,但是當你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時候,想東想西的識心又變成被知了。這時「識心」被誰知呢?就是被「自性」知。在這個時候就不只是識心是被知了,從識心到身體再到世界,全部都是被知,這個時候只有自性是能知。剛才我們把能知與被知間的界線又推進了一次,原來是能知的識心,又變成被知了。(如圖四)
 
 
 
我們有沒有辦法再推進一步?譬如說,自性有一半被我們知道,還有另一半是能知?有可能,但是這樣子是沒完沒了的。因此,我們做一個人為的界定:到自性這裡,只存在能知。這時候,自性是什麼呢?我就叫它是「純粹的能知」。它不可被知,它沒有辦法被劃到被知這邊了,因為被知都被我劃到這邊來了。
 
再來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可以說是純粹的被知,因為它從來沒有變成能知過啊!它是純粹的被知,永遠都是被知。於是我把純粹的能知和純粹的被知中間稱為混合區,因為有的時候它是能知,有的時候它又是被知,所以稱為混合區。不過,它成為能知的時候,一定要跟純粹能知站在同一邊,純粹能知就是自性。所以「能知與被知」跟「心與物」之間的關系,最好的定義就是:能知是心,被知是物,中間是心、物混合區(如圖五)。 
 
 
 
 
佛法的定義,我們的世界就包括自性、識心、身體、世界四部分,更細分的話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組成結構,依序是這樣的:無明緣生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生、生緣生老病死。我這裡所說的「自性、識心、身體、世界」就是包含「本明→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心物關系
 
我們就回頭來看心物的相互關系。如果我們把自性和識心看成是「心」,身體和世界則看成是「物」的時候,當「身體」壞掉的時候,「世界」壞不壞?世界當然也壞掉了。但是當「身體」壞掉的時候,「識心」並沒有壞、「自性」也沒有壞,意思是什麼呢?「心」是不壞的,只有「物」壞掉了。
 
在心和物的這種互動關系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動權」。像我拿這瓶水,這樣拿的時候,做「拿」這件事的主動權在那裡?大家都知道一定在能知這邊,被知是沒有主動權的。也就是說主動權在心,不在物,物這裡沒有主動權。主動權在能知,主動權在心。因為心有主動權,心不會壞,所以心(也就是能知)才是真正宇宙的主體。
 
錯誤的認知是痛苦的來源,佛教可解此痛苦
 
現在我們知道,唯物論根本弄錯了,「物」根本不能成為主體的,唯物論把「物」當成是主體,真正的主體──「心」卻被忽視,被當成是附屬物。這就是佛說的顛倒,科學家顛倒得更徹底。因此,我們若不認清這個錯誤,依舊不斷地去追逐物質,我們的生命就會隨著沒有主動權的「物」在流轉。這樣的輪轉生死,沒有辦法跳脫出來。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純粹的能知、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明會覺得很痛苦,會想要找出路。但是整個是一團迷霧,把你困在裡面。佛陀就是看出這個問題所在,所以才創立佛教。創造佛教就是要我們悟本來面目、悟自性。當你的自性一醒過來了,也就是你的純粹的能知醒過來了,你的主動權就醒過來了。否則,你的自性沒有醒,你的主動權也在睡覺。所以,只要一醒過來,痛苦就解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佛,學佛就是要悟本來面目,要體悟我們的自性,我們的心就不再顛倒。只要能不顛倒,跟佛就沒有差別。因為顛倒所以輪轉生死,只要不顛倒了,回到純粹的能知這邊,就了生脫死。
 
自性的性質和佛法的原則
 
自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已經解釋過了。下面我根據這不可被知的性質,演繹出佛法的一些原則。
 
第一、佛法談到佛性、自性的時候,總是用空和無來說它,為什麼?因為自性不可被知嘛!你想要描繪一個不可被知的東西,只能用比喻啊!最好的比喻就是虛空、空無。第二、《金剛經》記載佛說:「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竟然說他沒有說法。為什麼?因為自性只要一說出來、一寫出來,就都落入被知。因為自性是純粹的能知,不可以被知,也不可以被說,一被說出來,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了。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真的說不出來,說的都是比喻。第三、不可說當然是不可見啊!對不對?但是,它存在不存在?當然是存在的啊!第四、既是不可被知,當然沒有辦法分別它,所以它是無分別的。第五、不可被知,所以不生不滅。第六、既是無分別的,所以是同體。第七、既是同體,所以是慈悲喜捨。
 
我可以從「不可被知的」這一個性質,把整個佛法的原則演繹出來。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佛陀真正要講的,就是「不可被知」的自性,就是今天我講的純粹的能知,或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只要這個地方醒過來了,人生、眾生的問題就全解了,這個地方弄顛倒了,眾生的問題就沒有解。
 
結論
 
佛陀所講的和我們所談的心物其實是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世間的學問沒能像佛法講到這麼深,把問題解得這麼透徹。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個研究物理的人,會來弘揚佛法的原因。當初會研究物理的原因,是認為物理學是宇宙的真理,把它當成真理來追求的。我追追追,追到佛法來了。因為當我把「心」與「物」這個關系看清楚以後,我沒有辦法不學佛,沒有辦法不提前退休,來做弘法的事。我想在座各位也是一樣,當你們聽清楚了,聽懂了我講的道理以後,也會沒有辦法不學佛的。因為你無法拒絕真理,對不對?我想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我想各位今天聽梁教授不是用投影機、也不是用投影片,而是慢慢講、慢慢寫,有時間好消化,也會了解到心物的分析。拿佛法來這樣地分析實在非常地透徹,我記得梁先生以前在師大綜合大樓也講過一次,每次聽梁先生演講都有很多心得,同樣地今天聽了也有很多的心得。
 
我們很多人都在從事教育。我們教學生,都在教他們那一顆心,可是我們很多時候,正好把那顆心壓得死死的。其實我們要藉由各種資源把學生的心教活,讓他們恢復他們的主動權。如果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下一代,能夠這樣的話,那麼世界會變得更好,因為這一切在於你的心是活的。所以我覺得聽了今天這個演講以後,我們每一個人,大概第一個先要自己醒過來、不顛倒,其次要讓我們的家人跟著醒過來,然後想辦法也讓我們周遭的朋友醒過來。
 
大家有沒有問題要問梁先生的。
 
問答
 
問:請問自性不可被知,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性醒過來?是否當我們不起分別心時即是自性醒過來?
 
答:我們怎麼知道自性有沒有醒過來?其實有沒有醒過來,是無法知道的。被你知道的就不是,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曉得呢?我們是從被知這邊知道的。當我們脫離被知的時候,你是可以知道的,所以能夠脫離被知的時候,就是醒過來了。所以,有沒有醒過來?是從被知這邊來觀察,不是從能知,因為能知沒有辦法被觀察。至於是否當我們不起分別心的時候,就是自性?不是,這樣子會弄錯。不是我們不起分別心,其實我們的分別心還是在起的,也就是被知的狀況還是存在的,只是不被那些被知的東西所限制了,你已經自由了,那個時候就是。
 
問:請問,你的自性和我的自性是否同一?
 
答:這個地方因為我今天講的題目重點不在這裡,所以沒有說。你的自性是純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我的自性也是純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釋迦牟尼佛的自性也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一樣?因為不可被知嘛!但是,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不一樣?因為它不可被知。
 
問:你是否已成佛?還有哪些人已成佛?
 
答:我不知道。因為成佛這件事也是不可被知的,誰能知道呢?如果我知道我成佛了,那就沒成佛,因為那不是真的!《金剛經》裡講得很清楚的。《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就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出來的,就一定是錯的,所謂已成佛是不能說的,說出來都是錯的。到這個地方都是不可說的狀況。
 
問:世人已經積非成是,活在極錯誤的世界,個人如何扭轉局勢,不受大環境的價值觀、認定、評價……影響?
 
答:學佛。只有學佛,可以解這個問題。
 
問:肯定了我們有能知,如何持續使其內化,成為自己真正的寶貝,不再落入舊有的認知、世俗觀念中。
 
答:只有修行,真的來學佛,真的來修,才有辦法、才能夠扭轉這樣的錯誤的趨勢。
 
問:探討能知、被知,最終的目的是幫助人類回歸自性光明,活在圓滿中。這樣對人間的人、事、物就會有智慧去處理嗎?
 
答:可以。學佛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講能知、被知,說明能、所,講得那麼清楚,就是來幫助我們人脫離苦海,走到光明的道路上。
 
問:「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說唯物的世界是被心創造出來的嗎?光明的心創造光明的世界,痛苦、混亂的世界也是無明的心創造出來,所以找到主動權,就可以達到佛經所說:「圓滿具足能生萬法」,是這樣嗎?
 
答:對。就是這樣。你掌握了主動權,你可以改造你的心、你的身體、你的世界,一路下來全部都可以改造,就是這樣。這樣實際的用法,佛經裡面是講的。不過在實踐上,目前的佛法做的並不那麼明顯和成功,所以大家以為佛法都是出世的,不是要改造這個世界的,但是佛法當中的菩薩大乘,菩薩是很積極的要改造世界的。大家不用懷疑,佛經裡面就是有這個,只是目前世間做得不夠好,現在把它講清楚,就有機會把它做出來,實踐成功。
 
問:請問,悟本來面目時,是有一種境界產生嗎?
 
答:會有。因為你要悟本來面目,必須要從被知的混合區,到達完全不可被知的部分,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境界產生。但是,那些境界已經是被你知道了,所以依然不是真正的本來面目,真正的本來面目是不可被知的。
 
問:當自性醒過來時,本明也成為被知的嗎?
答:不會的,本明不會成為被知,如果成為被知,那就不是本明,就是你還沒有醒過來。
 
問:佛陀悟到自性,請問基督有嗎?
答:不知道。也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問:可否再說明無分別、同體平等然後到慈悲喜捨?
 
答:這裡是用到識心去推演,不是用自性、純粹的能知。無分別就是沒辦法分別、就是一樣。無分別再推演下去就是平等、就是同體。你、我、他,大家都是同體的、平等的,意思是什麼?你的手、你的腳,跟你的頭都是同體的,你會不平等對待你的左右手、或你的腳、你的頭嗎?當我們看每一個人跟我都是像我的左右手一樣,是同體的,是一家的,我們都是平等的,你對待別人,不就會慈悲喜捨了嗎?這個關系就推演出來了。
 
問:請問你先前提到心理學的認知是屬於識心,那麼潛意識是否屬於自性?
 
答:心理學談到識心的部分,包括有無明、行、識、名色,這些都談到了,只是分析得沒有唯識學那麼清楚。在唯識學裡,無明就是屬於第八識(阿賴耶識),行是末那識(第七識),識就是六識,名色是識當中的六塵,這個在心理學都有提到,但是沒有分析得那麼細。潛意識大概在行的一半這裡,行的一邊叫意識,另一邊就叫做潛意識。潛意識的意思跟無明的意思是類似的,無明就是不明白,我們搞不清楚所以才叫做「無明」。潛意識的「潛」也是這個意思。心理學經過催眠方式,確定你心裡有個東西,但是你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定一個名字叫做「潛意識」,所以潛意識只是到「無明」這裡。我的觀察,「潛意識」應該還包括「行」──第七識的一半,「行」的另一半則歸到意識。因為心理學分得比較簡單,所以才分成這個樣子。也可以說心理學也發現了無明的性質,「無明」就是「不明白」,心理學就叫潛意識。至於它有沒有包含「本明」呢?心理學這個地方就講不清楚了,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在潛意識裡面分辨出本明。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夠說要從他們的定義來看,是不是有自性?但是就實際狀況來講的話,自性是暗藏在這裡了。心理學講的潛意識裡面,在真實的狀況裡,一定暗藏著自性在裡面,如果沒有暗藏的話,就不成為所謂的潛意識了。但是就他們的辨別能力而言,他們並不能夠辨別出這裡面暗藏了有自性。我的問題也回答完了,謝謝各位。
 

上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探究真心 歡喜自在
下一篇:大安法師:《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 第十一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