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價值與生死觀
時間:2008年4月23日(周三)
地點: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
主講:梁乃崇教授
記錄:張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憶玫
梁師:
各位學員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參加聽講。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生命價值與生死觀」。既然要講的是生命價值,首先我要問一個問題:何謂生命?我們每一個人對生命大概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所謂生命,指的就是動物、植物,這些就是有生命的,我們人也是有生命的;至於石頭、泥土這些物質,就是沒有生命的,我們都是這樣區分有生命和沒有生命。但是我們如果再深入的考慮一下,假設我們做了一個機器人,一個非常逼真的機器人,那它是有生命還是沒有生命?像這一類的問題回答就比較困難了。
※有覺知能力就是有生命
我們對生命最主要的觀察點:活的,就是有生命的;如果是死的,就沒有生命了,這個我們大概都知道。那麼,現在的醫學,我們所謂的西方醫學,又是如何定義死活呢?就是看還有沒有腦波。如果用腦波的儀器來測,腦波沒有了,那就是死了,如果還有腦波,那就是還有生命。所以生命的跡象,是用腦波來判斷,至少醫學上是這樣判定的。
但是在還沒有偵測腦波的設備之前,我們也會判斷生命到底是活還是死,難道沒有腦波偵測器,我們就不知道是死是活嗎?不是,我們早就知道了,我們怎麼知道的?用呼吸。但是,有人閉氣閉得很長,難道說他死了嗎?也沒有死啊,所以,如此判斷也未盡理想。
現在我提出一個看法,什麼是活的呢?活的時候,是有覺知能力,也就是說,有覺知能力就是有生命。什麼時候就沒有生命呢?無覺知能力,就沒有生命。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看的,或者應該說,我們最原始的看法,就是看你有沒有覺知能力。有覺知能力就是活的,沒有覺知能力,那就死了。
這個覺知能力是自己知道的,別人可以看你有沒有覺知能力,你自己也可以看自己有沒有覺知能力。有生命就是有覺知能力,無生命就是無覺知能力。
所以,覺知能力是生命的核心,是我們生命裡面最重要的核心。
當我們了解這個的時候,我們省察一下自己的覺知能力,自己省察一下。我站在這裡,你們看得到,我講話,你們聽得到,這就表示你有覺知能力,所以,你們是有生命的。當哪一天,你沒有覺知能力了,大概就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就是沒有生命、沒有覺知能力了。
我們接著再來看覺知能力。大家注意一下,我不是說知覺能力,我說的是覺知能力,兩者是不一樣的,你們的感覺會不一樣。如果說是知覺能力,這個東西好像在你身體外面,當我講覺知能力,很清楚就是你自己,感覺是不同的。
到底什麼是「覺知能力」?覺知能力是什麼狀況、什麼情形呢?覺知能力是一個很基本的,每一個人都有的、很基礎的一個能力,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只要你是活的,就有。有這個覺知能力,我們用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能覺知」。當你「能覺知」的時候,必然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存在,就是「被覺知」。注意哦!我們有「能覺知」的時候,必然有一個「被覺知」的對象。
這個能覺知是很重要的,它就是生命!就是在了解生命。我們現在就來觀察一下。我站在這裡,你們看見了,因為你們有覺知能力,所以能看、能覺知;我對你們來講,就是被你們覺知的對象,就是被覺知。我講話的聲音,你們聽見了,你們有能聽的覺知能力,你們才聽得到。我講話的聲音,是被你們聽的對象,是一個被你們覺知的對象。「能覺知」、「被覺知」這兩個東西是不同的,但一定是同時並存的,有能覺知、就有被覺知。但是「被覺知」,是不是覺知能力?不是。「被覺知」不是覺知能力!
我們再把它簡化一點。「能覺知」我們就說「能知」;「被覺知」我們就說「被知」,那我們現在就知道,「能知」與「被知」這兩個,是同時並存的東西,它們兩個是關連的,但是不相同的。能覺知是「能知」,被覺知是「被知」。能知一定不是被知,被知呢一定不是能知,這個我們都非常清楚了。
那我們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是被知,是被覺知的?只要被你知道,就是被覺知,很容易就斷定。當你很清楚的知道,這是「被你知道的」,那就是被知,很清楚的就告訴你,它一定不是能知,這沒有問題。既然能覺知是生命,那被知覺呢?對你而言,它就不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是在「能知」,而被覺知,不會是你的生命。
這就很清楚了!我們只要把「覺知能力」仔細地剖析,就會知道生命在哪裡呢?生命是在「能知」這裡,「被知」不是我們的生命所在。這也很明確的顯示,「能知」與「被知」就等於劃分了生命與非生命的關系,這是再清楚不過了。
※生活中念茲在茲的全都是「被知」
知道了「能知」與「被知」之間的關系後,再來檢討一下我們的一生當中,實際是處在什麼狀況。也就是說,在「能知」與「被知」的區別中,自己是處在什麼狀況?雖然說生命是在「能知」,但我們大部分的人,注意到的竟然都是「被知」,「能知」這一邊反而是被忘掉的。大家想想看!我們是不是這個樣子?
想想看,我們每天想到的都是「被你知道」的東西。你每天最在意的,念茲在茲、關心的、煩惱的……注意力是不是全部都集中在「被知」?你曾經注意「能知」嗎?沒有,早就忘記了。可是,那才是你的生命,你把你的生命忘掉了,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被知──那個是沒有生命的部份。
再說一次,被知是什麼?就是被你知道的。你看!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都要追求財富。財富有很多形式,有鈔票、房子、汽車、股票,還有事業成就,這是「被知」還是「能知」?都是「被知」,大家重視的都是這些東西。除了財物之外我們也還要名;包括學歷、身份、得了什麼獎、被人家贊揚、被表揚,這個都是名。這些名,是不是被你知道的?那就是被知。名利之外,還要權,權是不是又是被你抓的、被你要的、被你用的東西,那也是被知啊!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很重視,但是不屬於被知的,找得到嗎?找不到吧!你所重視的、在乎的、拼死拼活要的東西,全部都是「被知」,但那裡是沒有生命的。生命在哪裡?生命在「能知」這裡。噢?那這麼說來,我們是不是搞錯了?如果我們很重視生命的話,這一路以來的追求是不是都錯了?問題就在這裡,大家都把注意力、把心力放錯位置了。我們要重視自己的生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但卻把最重要的忘掉了。
原來,把「能知」、「被知」這麼簡單的觀念厘清楚之後,就發現一向都弄錯了。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沒有去管它,忘掉了,可是生命卻在那裡。
其實「能知」、「被知」的觀念非常簡單好用。為什麼呢?什麼是「被知」,很清楚的啊!只要被你知道的、被你聽到的、被你想到的、被你摸到的、被你抓住的、被你控制的、被你影響的……那都是被知,非常明確。
而「能知」是什麼呢?我到底有沒有「能知」呢?因為被自己知道的、抓到的就不是,那「能知」在哪裡?真的有嗎?一定有。祂就是那個能抓、能聽、能看、能想、能感覺啊!就是祂啊!大家還有一點懷疑嗎?沒有關系,馬上就可以證明給大家看,證明每個人都有能知。
我站在這裡,你們看見了,就證明你有能知;你有覺知能力,就證明你有「能知」。如果沒有的話,我站在這裡,你就看不見啦!你沒有這個能看,怎麼會知道我站在這裡?所以,一定有。我們人,就是很奇妙,這個一定有的東西,卻會把它忘掉;這個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就是不去看它,反而專門去看沒有生命的東西,這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能知」,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被知」;如果「能知」和「被知」通通具備的話,那就是擁有全部了。如果你擁有「被知」而把「能知」忘掉,等於是放棄了一半,有一半被你忘記了;偏偏這一半又是生命,你把生命忘記了,那這就嚴重啦!
換一個說法,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也是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但我不分為「能知」、「被知」,而是把世界分成「心」和「物」──其實我們是常常這樣分的,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不是屬於「心」,就是屬於「物」的話,那我們就再來和「能知」、「被知」比較一下。
我要問大家,你們覺得「心」是屬於「被知」,還是屬於「能知」?答案當然是能知,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心」就是屬於「能知」。那「物」呢?就是「被知」了。再回頭說,我們用「心」、「物」來劃分這整個世界時,對「物」是很清楚知道的。但是,對於什麼是「心」?感覺是模糊的,知道有,但是模模糊糊的。現在如果我們把「心」和「物」,就定義成「心」指的就是「能知」,「物」指的就是「被知」;這個時候,「物」還是一樣清楚,因為「被知」是很清楚的,而能知做為「心」的代表的話,這個心就變得清楚了。
如果我們對「心」比較清楚了,那麼,這個「心」就會受到重視;如果我們對心是模糊的,心就會被我們遺忘。因為我們不清楚,就會不重視;如果我們對心清楚了,那我們對心就會重視。這樣子的話,就可以平衡「心」和「物」的重視。現在大多數人是不能平衡的,因為我們重視物,而沒有那麼重視心,所以「心」和「物」之間是不平衡的。
※宇宙的四個層次
為了把這個事情說得更清楚,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我就把這整個世界再劃分成四個層次。二分法太簡單了一點,我現在把它劃分成四個層次,就會更加清楚。這四個層次,我們還是看能知跟被知的關系。我這樣的理論是從一個人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就是世界,這個環境、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第二個就是身體。我們的身體,不是別人的,就是屬於你一個人的身體。第三個,就是「識心」,識心是什麼呢?就是想東想西的心,我們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也可以決定要想東或是想西。第四個就叫做「真心」,它就不是想東想西的那個心了,它是另外的一個層次。想東想西,是被你知道的,那是識心;誰在那裡想東想西,「誰」是能想,那就屬於真心。
我們把整個宇宙,就一個人的角度劃分成四個層次:世界、身體、識心、真心。現在我們來設計一個狀況,我來問大家:世界指的就是這個環境,當然也包含這個教室,還有這些桌椅,這些筆,都是這個世界裡面的,都是屬於這個世界的一部份。我現在做一件事情,我們把手舉起來抓這個筆,這個筆被我的手抓住了。這個筆,是不是被抓的?我這個手是能抓,是不是?那這個筆就是被拿。這個筆,是世界當中的一部份;我的手,是我身體的一部份,所以,當這樣子一抓的時候,在這裡可以表達的,就是這個世界是被抓的,它是被知的;而我這個身體,是能抓,它是能知。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線,是在我的這個手和筆之間。於是,我可以這樣子劃分,世界是被知的,身體是能知。不但身體是能知,身體、識心,一直到真心,都是能知。
這個狀況,我們從能知和被知的關系來看,我這麼一個動作,這個筆被我這樣子一拿,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在這裡;整個世界是被知,而身體、識心、真心全都是能知。類似這種狀況很多,像拍一拍椅子,腳踩一下地板,界線就都在這裡。我站在這裡,被你們看到了,對你們來講,界線也是在這裡;我對你們而言,是世界的一部份。我講話的聲音也是一樣,我講話的聲音被你們聽見了,這聲音也是世界的一部份。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就在這裡。例子多的不勝枚舉,每一個狀況都是這樣子,幾乎所有的狀況,都在這裡。
早上只要你一醒來,一睜開眼睛,全部都是。能知與被知的界線,都在這裡。喝一口水、吃一口飯,全部都是這狀況。我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的清楚了,只要是被我所抓、被我眼睛看到、被我耳朵聽到的,都是在被知這一邊。而這個身體,它是在能知這一邊,識心和真心都是屬於能知這一邊。
好!到這裡,我們就來做另外的一件事。大家跟我一樣,先把眼睛閉起來。當你把眼睛閉起來的時候,是不是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你是不是能夠感覺從頭到腳,整個身體都可以感覺到?好!當你的整個身體,都被你感覺到,你是不是赫然發現,你那個「能感覺」不在身體這裡。整個身體是被感覺的,被你清楚的感覺到,而你的「能感覺」,不在你的身體這裡,是在你的身體之外。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身體是被知的,不是能知,能知不在身體上。
※生命在大腦、身體之外
如此,我們就知道一件事情。這個時候,身體和世界全部都是被知,而識心和真心,才是能知。這一個動作,就告訴你,你的感覺、你的能知,不在大腦。現在很多醫學都認為,我們的生命都是在大腦,剛才那個動作,你已經離開了大腦,你的生命在你的大腦之外,你的能知不在身體上,不在大腦上,是在身體之外。你的大腦、你的身體,是被知的,它沒有生命,真正的生命是在大腦、身體之外。剛剛的動作,已經證明了這件事。
就能知與被知的角度來看,這一次它的界線現在是在身體與識心之間,身體和世界全都成為被知了,能知是什麼?是識心和真心。只有識心和真心是能知。剛才做這麼一件簡單的動作,大家閉上眼睛,這樣的感覺跟有些人瀕臨死亡的感覺是一樣的。病人躺在病床上,醫生、護士都在給他急救,但是他自己飄在天花板上看,所謂天花板上,就是在上面空間飄浮,感覺到「咦!自己是在那個身體之外的」,跟剛才眼睛閉起來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
你們就瀕臨過死亡了,就是這樣子。大家以為瀕臨死亡的經驗很難,不難啊,你們剛才就做過了,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是有意義的,告訴你身體是被知的、大腦是被知的,生命不在大腦和身體上,是在大腦和身體之外,非常確定。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就讓你經驗到了,這就證實了現在的醫學說的「生命在大腦上,用大腦腦波的有或沒有來決定生死」是錯的。你的身體是被知的,生命不在這裡。
這個東西一弄錯,對生命的看法,整個就顛倒了。那就會做出很多不利於生命的行為,妨礙生命的行為。注意!不要弄錯了。所以,這個地方是重點,是關鍵性的重要之處。
我們再來看識心的部分,我們說識心是什麼呢?就是想東想西的那一個「想」。可是那個想,一樣是被你知道,它就是被知。不但被你知道,還可以被你控制。你要想、還是不想,隨便你,不但被你知道,還可以被你控制,它就是被知。這樣子看,這個識心就是被知的。這樣子的話,這個識心、身體和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是能知了。
這個時候,我們來探討一個問題。「哦!原來這個識心被知道了,身體也是被知道的,世界也是被知道的。」當我們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移到識心與真心之間的時候,那就是這個狀況。只要你清楚的知道,想東想西的心,是被你知道的,界線就劃在這裡;你只要警覺這件事情,界線就劃在這裡。當你沒有警覺的時候,那個界線不是劃在這裡的;你不知道這個想東想西的心,是能被你知道的,你沒有這個警覺,你不知道,界線就沒有劃在這裡。
現在我們來看,這個世界一直都是被知的,可是身體和識心,有的時候是被知、有的時候是能知,變來變去,看你怎麼采取。比如說,眼睛閉起來看身體,這時身體是被知,識心以上是能知;去注意想東想西的心,這時識心是被知,真心才是能知。當我們這麼一做的時候,界線就變成這樣。所以,身體和識心這一塊,我就叫它「能知和被知的混合區」。世界,一直都是被知,所以是純粹的被知。身體和識心不是,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是被知。但是有一個特征,它要是屬於能知的話,一定是跟真心在同一邊,才可能成為能知。所以它成為能知的關鍵因素,是要受到真心的支持才變成能知,不然的話它不是。
這個區域,我們就叫它混合區。這個混合區我們要把它弄清楚,如果混合區沒有弄清楚的話,我們常常會被搞混。在能知與被知的了解上面,就常常很困惑,怎麼搞的,一下子是能知,一下子又是被知,當我們一弄清楚,這個地方就是混合區,那就很清楚了。
照這麼講,真心這裡是不是也能夠剖一半?有一半被知了,另一半是能知,可不可能?可能。這個部分的東西,只要被你感覺到了,被你知道了,它就是被知;如果發生了這個事情,那麼,能知被知的界線就要移到這裡了。但是能知的這一半,是不是又可以剖一半,又可以分下去?不管界線移到哪裡,這樣一半、一半的剖下去,萬世不竭啊;但是,最後總會剩下一點點的能知。
※真心沒有辦法被知
那我們來做一個規定,什麼規定呢,只要這樣子剖一半,說這裡是被知了,只要這個事情發生,我就把這個部分歸屬於識心。這樣規定的意思是,真心這裡沒有辦法被知。這樣就不需要一直剖下去,只要剖下去,被知了,那就叫識心,剩下的就是真心,這樣就簡單了。
真心是什麼呢,真心就變成是「不可被知的能知」。它是能知,是不可被知,也可以說,它是純粹的能知。這裡面沒有混合區,混合區全部都移到識心這邊了。這個不可被知的能知,就是純粹的覺知能力;我們的生命就是那最純粹的覺知能力,也可以說,就是最真正的自己。最真正的自己,是不可被知的。
我們再來看。這個真心現在已經出來了,其實它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覺知,也就是生命的源頭、基礎,它是不可以被知的。它不可被知,但是它能知。所有一切的能知,覺知能力的源頭,都是從這裡來的。也可以說,生命就是從這裡來的,我們的命就是從這裡來的,這才是我們的命。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裡寫出來的真心,寫出來的不可被知的能知,都不是真的。為什麼?它被寫了,它被知道了,這都是被知的,所以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呢?不可以被寫出來啊!不可以被知道的、不可以被說的、不可以被想的!被你想到、被你說出來、被你聽到、被你知道、被你感覺到,全都不是真的,真的是說不出來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禅宗有句話:「言語道斷」,一說,就不對了,就不是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佛陀講經的時候說:「不可說」,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法。「不可說」,說出來都不是真的。《金剛經》說「不可思議」,意思就是說,「你去想,一定想不到的,因為你想得到的,都不是真的」;這就是真正的真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真心,也可以說,就是我們真正的生命,就是覺知,就在這裡。
從剛剛這麼一路講下來,講到後來講到真心,哦!原來還是回到了原點。原來它是這麼深,又是這麼的原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而且每天在用的。
有了這樣子的了解,我們再回頭來看,所謂的「心和物」的問題。物就是這個世界,它就是純粹的物;真心這裡,就是純粹的心。這個純粹的心和物中間這個區域,就是心、物混合區,心和物在這裡混合了。這麼一看,就不難明白了,這個心和物的觀念,也就清楚了。
生命的價值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不可被知的能知」這句話看出來,這一句話,就是在描繪這個真心;從這一句,就可以知道真心的一些特質。真心有什麼特質?因為真心是不可以被知的,當然也不可被摸,也不可以被打,也不可以被捆綁,也不可以被約束、被左右。所以用佛法來講,祂是解脫的,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它是自由的,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這一個價值,就是從我們的真心──「不可被知」的這個條件──得以知曉。再來,因為祂不可被知,所以不能夠分辨;我們沒有辦法分辨祂的。我的真心、你的真心、釋迦摩尼佛的真心,每一個人都有真心,這真心是無法被分辨的,是無分別的,你沒有辦法分辨;因為它是無法被分辨的,所以祂是平等的。所以在真心這個層次,佛與眾生、佛與凡夫是平等的,帝王跟小老百姓是平等、沒有差別的,聖人和罪人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因為是不能分別、平等的,這樣,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特質,就是博愛;自由、平等、博愛都是。除了這個之外,還有,祂不會死的,不會消失的,所以叫做不朽,祂是不朽的。什麼地方會死?身體會死,識心會死,到了真心這裡,祂不會死。世界會壞、身體會毀壞,識心會消失,這裡不會死,也不會生。祂是不生也不死,這就是不朽。
※洞悉生死始可超越輪回
釋迦摩尼佛為什麼會創立佛教?就是為了要解生死問題。一直到真心這個層次,才解掉生死的問題。生死問題解掉了,真心還在這裡,生死是假的我,真正的我在真心這裡,真正的我不會死,所以沒有生死問題。真心還有一個特質,就是主動,或者我們再加一個字「主動權」,祂是主動的。
舉例來說,像這枝筆是被我所拿住的;這個主動權,在我的手這邊,還是在筆這邊?一定是手這邊,大家都知道。所以主動權在能知這裡,這個不用解釋,大家都清楚的,主動權在能知這邊。那最終極的主動權,在那裡呢?在真心這裡。識心和身體的部份,主動權和沒有主動權是混合的。但是世界,是沒有主動權的。所有的主動權,最終極的主動權,全都在真心這裡。這個世界沒有主動權,也就是,物是沒有主動權的,心才有主動權。
從主動權來看的話,能知是不是比較重要?被知是次要。很清楚啊!可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會為了這個沒有主動權的被知,拼死拼活,把老命都拼進去了。是不是好像重點放錯了?所以我們要記得,主動權是生命,也是生命的特質。
舉一個例子,我們常常聽到一個故事。一個小王子,被一個奸臣陷害了,這個小王子,長大以後一定會演一出「王子復仇記」,為什麼?因為他有主動權啊。他是有生命的,雖然他弱小的時候,你可以欺侮他,但是,等他長大以後,他就會來復仇,這就是生命的特質。不只王子復仇記,連細菌都是一樣,細菌也有生命,人類用藥來殺它,它就會有抗藥性,什麼藥都殺不死它。即使再發明新藥,發明新藥的速度,也趕不上細菌抗藥性成長的速度,這就是生命。
像這些純粹的被知,這些地板、桌椅,我怎麼踩它、敲它,都沒有關系;可是對待生命不能這樣,小如細菌,都要尊重,因為它有主動權。我們連細菌都不可以欺侮,對人更要尊重。我們生命的價值,就是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這是我們生命裡面最有價值的部分,這也就是真心的特質。我們對於這個生命的價值,要好好的珍惜。
接下來我們來看「生死觀」。生死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對生死要怎麼看待?剛才已經稍微提到了,現在的人,所認為的生死,全都是在講身體的生死。我們認為,身體僵化了、不動了、沒知覺,就死了;如果這個身體還能動,還有知覺,那就是活的,這是我們現有對生死的看法。
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身體、識心、世界,尤其這個身體,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像剛才我們眼睛一閉,就知道這個身體是被感覺的。如果身體算是自己的話,也是假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自己是在身體之外。既然真我在身體之外,我們一般講的靈魂,靈魂在哪一個部分呢?就是識心和真心合起來,這個地方叫做靈魂。那裡面的識心還是會死的,還是會消失的,只有到真心這裡,才是不朽的、才是不死的。而這個不死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自己。
只要被你知道的,都不是真正的自己,要記住這一點。比如說,身體長了一個腫瘤,這裡痛那裡痛,只要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真我,是能知道這個痛、這個腫瘤的我;這個腫瘤、這個痛是被知道的,被知道的就不是。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當他知道真正的自己,是在真心這裡,而這個身體壞掉了,他會悲傷嗎?不會的!
舉一個例子,有人開車開了十多年,那個車子又老又舊,哪一天要把它丟了,換一部新車,是會哭哭啼啼還是高高興興呢?一定是高高興興。我沒有看過任何一個人,換新車是哭哭啼啼的。而當一個人破舊的身體用了一百年了,要換一個新的,會哭嗎?不會啊。什麼時候會哭?除非是不知道有真心。認為一死百了,什麼都沒有了,那是會哭的。
所以這個生死的問題,是一個觀念的問題,一個認知。當然,我這樣說,你們都可以理解;真正要做,那是很難的。要做到,是要經過修練的,沒有修練做不到的。我以上所說,都是理解,光是理解還是不夠的,你要下功夫,真正的實踐,做到了,才能超出生死輪回,不會因此而痛苦。你就會像佛一樣,佛有十個尊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個尊號,如來是什麼呢,來自由,善逝是去自由,意思就是生死自由。如果還在生死輪回當中,生死是不自由、不解脫的。
修到一個程度,這個自由不是只有如來才能有,佛才可以做到;每一個人的真心都是佛,人人都可以做到,只是你清醒了沒有?還是真心是在迷當中?大家對於這個生死觀,是要先了解,然後去實踐,才能解脫。就算你實際上還做不到,觀念上面理解了,也會減輕困惑、畏懼,生死輪回的問題也會減輕。
※入解脫門出菩提路是為生命的意義
最後談到「生命的目的」。大家會想,「唉呀!我們的真心,祂本來就那麼好,我們為什麼要淌生死輪回的渾水呢?」為什麼?這裡就要講生命的目的。我們的真心是這麼好、這麼有價值,但是祂一入到生死輪回的場所,就昏了、就迷了,那些優點和特質,都出了狀況。所以就會讓你到生死輪回的這個場所來歷練。
歷練不成,就再留級、重修,不斷地這樣子來去。要到什麼程度呢?直到覺醒。覺醒了以後,就變成如來、善逝,來去自如;生死輪回這個場所,難不倒你,那就OK了,就畢業了,就可以不來重修了。但是可以來做菩薩,來幫助其他還沒有醒過來的人,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不管你們知道、不知道,不管你們懂不懂我今天講的題目,也許有人聽過,有人沒聽過,我的看法都是這樣。大家對於生命,如果有了這樣的了解,至少可以清楚明白的過日子。聽我今天這樣一堂課的話,對你們一定有幫助,但是要真正得到好處,是要去實踐的。好!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