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國達居士:禅修法門的抉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修法門的抉擇

黃國達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面向:一是信仰的層次,給予苦難、絕望的人心靈的慰藉與希望。二是藝術的層次,將佛法及佛菩薩雄健、剛毅、寧靜、空靈、柔和等等氣質透過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使人感動。三是佛教的哲理,甚深微妙,吸引追求生命真理的人來研究、探索。四是佛法的禅修實踐,教導人們在行、住、坐、臥、動靜之中觀照當下的身、心、外境,在平靜中展現輕松自在的喜悅與洞見真相的智慧!

在這四者之中,佛法的源頭在於禅修的實修實證,信仰、思想、藝術文化則是在佛法普及化以後的表現。

近年來佛教的興盛帶動了佛教信仰、義學研究、佛教文藝的發展,固然可喜,而近十年來,禅修風氣盛行,中國禅宗、南傳禅修、藏傳修法、般若止觀的流行,無論在法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顯著的進步,更是直接讓有心求法者在身心上得到受用。

不過,這些禅修方法各有其理論和特色,如何抉擇契理、契機的禅修?如何才是契合現代人生活的禅修呢?

在契機上,我們可以用實際的接觸來開始。在從前,因為地理的區隔,彼此無法相互理解、溝通,時至今日,交通便利、資訊發達,禅修者有機會接觸各種不同的禅修方法和老師,並親自學習,進而融會貫通。許多人發現各種不同的禅修方法所體驗到的境界,有著相當共通的特質,例如:寧靜、輕安、敏銳、明朗,而這些種心靈品質與現代人的生活特別契合,相當程度地消除焦慮、緊張、混亂、浮躁等毛病,十分值得重視。

至於在契理上,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印順導師的觀點。印順導師透過佛教思想的流變,以分析、歸納等方法,厘清大小、顯密各宗的思想。他對禅修的許多觀點,在由呂勝強居士所整理編纂的“妙雲華雨的禅思”中,有著詳細的陳述。還有,性廣法師依導師的觀點提倡“人間佛教的禅法”。讀者也可以多加參考。

在止觀的辨正上,導師特別說明“真實觀”與“假想觀”的差異。假想觀就是心中想像一個所緣境作為觀想的對象,而真實觀則是不透過任何知識、經驗、思惟、想像,直接觀察所緣境的究極真實。

作為修定的方便,“假想觀”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因為它仍不離意識的想像,所以不能見到實相,或有依地、水、火、風,青、黃、赤、白作觀想,或是慈、悲、喜、捨作意,不淨觀、白骨觀的修習,以及觀想佛菩薩、本尊,甚至也可以用空、無相等義理為所緣來作觀。不過,因為假想觀重視“存乎一心、不待外境”,漸漸由“修定”、“修心”發展為“唯心”。

然而,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說在於“緣起無我”,必須以“真實觀”,離心意識,現見當下的緣起、無我,才是究竟之道。因此,可以說,修定容易流於唯心,修慧才能現觀緣起。反過來說,依唯心論不容易見到真相,依緣起論才能澈見真實。

那麼,唯心論為中心和緣起論為中心的禅修有何不同?佛教的唯心思想,是在心識之外另立心性,生滅心之外另立不生滅心,以真常心為本體,這種說法近似玄秘的“梵我”論,立說以唯心體驗為本,融入“空性”,以緣起為生滅法,認為緣起論不究竟。唯心論者視身、心、世界為心的顯現,認為只要改變心,世界隨即放變,只要明心見性,就算大事已畢,對於現實的生活並不關心,對社會大眾的苦難也沒有積極的作為,“老僧不出山門,度盡天下眾生”的唯心思想;慈悲喜捨停留在觀想,少有事修;喜好“圓頓”,希求速成,輕視由一一法中循序漸進思維、觀察、明見真相。這是不合乎中道的偏頗思想,因為忽略現實,容易活在一己的主觀世界中,並非究極的真實。

緣起論則直接由現實經驗出發,了解事物之間的依存性,並且進一步洞悉五蘊、六處、六界一一皆是無自性,不需要建立玄秘的“心性”為一切法的本體。緣起論視身、心、世界為因緣的顯現,心識只是因緣的一個面向,而不是全部。所以,在禅修上,會注意飲食、起居、運動、醫藥等因緣,不會將禅修中遇到的問題,一律看成禅病、心魔。同時除了靜坐禅修之外,更重視動中的禅修,在當下身、受、心、法的相依相關中照見實相。

依緣起論而修定,既然視身、心、世界為因緣的顯現,就不會將修定所得的體驗神秘化,無論多麼殊勝的境界,它都只是因緣和合的心識現象而已,重要的是由定而止息雜念、內心了了分明,可以提升心靈的品質,進而開發智慧,這就是禅定的功德。在忙碌的生活中,許多人容易緊張、焦躁,而透過禅修,可以快速地回到平靜,譬如一個訓練有素的禅修者,當遇到一些生活中的小困擾像是交通混亂的時候,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短則幾秒鐘,最多一分鐘,就可以回到當下,心境歸於平靜。

在慧觀方面,由於於自我相應的識取得到了降伏,在遇到事情,心情波動時,就能快速照見當下的真實,明見身心、事物一一皆是無常、無我、緣起、空寂,心不執取,當下歸於平靜。所以,在禅修中,不僅僅是專注一心而已,還要能如實觀察諸法的真實,對於所緣的境相,明了它的本質,例如:當觀察出入息時,不僅是了了分明呼吸的起伏而已,還可以清晰地見到它的緣起:變動性和協調性,無形中消除對於出入息的固定化、機械式的刻板印象,呼吸的當下即是空靈、自由、豐富、鮮活的展現,由此延伸到每一個觀察的境相,它們的本質是完全相同的──空靈、自由、豐富、鮮活的,這就是諸法的基本性質,或稱為“法性”。

當我們的心融入法性──萬法的本質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僵固的心態融化了,以前認為非得到不可、非這樣不可的想法轉化成順其自然、不強求,但也不逃避什麼,取捨心、得失心、對立感淡化,終至消失。因此,心靈得到未曾經歷過的輕安與自在,雖然不想占有什麼,卻會用欣賞的眼光和創造性的活動豐盈整個生命,所以心境是開闊的;雖然心目中沒有認定一個絕對的真理,卻可以悠游於各種不同的知識領域中,領略它的精采,所以思想是開放的。這就是依“緣起論”為中心的禅觀而來的智慧。

當然,唯心與緣起並非絕對的好壞、對錯,高明的唯心論,以唯心為方便,終歸於離心意識,身心世界一一寂滅,現見實相。攝境歸心、攝心歸空,終於法性現前,如此,唯心不失為方便。可是如果認定“心想事成”,“離境說心”,或以為有“本體真心”這是違背緣起法性的外道思想。

另外“緣起為中心的禅修”,並非不重視心識的作用,只是視為必要條件、主要因素,而不是視為充份條件、全部的因素而已。根、境、識是相互依存的,儲存在心識中的各種經歷、信念、情緒若能透過禅修,通過緣起的智慧洗煉,洞見它的依存、幻化、空寂性,有漏的心識就轉化成智慧心、解脫心、慈悲喜捨心。

譬如:當禅修者在身體不適時,在心中忽然浮現恐懼的感受,探索當時的緣起,發現那是由於至親好友癌症去世的一冪冪回憶,銘印在內心“萬一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話”的一連串聯想而引發恐懼感。

禅修者以緣起觀厘清思緒:了解時空因緣不同,所以不要跳躍式地不當連結;認清事實的真相,勇於承擔,以此消除各種不必要、不真實的臆測和想像。即使面臨痛苦和死亡,也可以深觀生命的真相巧是緣生緣滅、無生無滅的。禅修不但可以停止胡思亂想,更能以甚深般若化解死亡的恐懼,達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修心和觀察緣起結合,這可以說是結合“修心”和“緣起觀”的禅修吧!禅修固然吸引人,而契理契機、合乎中道正法的禅修更是殊勝難得,需要我們深思、明辨,以免走入歧途呢!

 

上一篇:黃國達居士:善觀緣起
下一篇:黃國達居士:身心調治與情緒管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