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國達居士:佛法的真實受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的真實受用

黃國達

佛法是覺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內心達到寧靜,祥和、智慧、慈悲,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實際上,許多人學佛多年之後依然內心允滿煩惱,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研究。

釋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說“四聖谛”、“八正道”、“緣起無我”的正法,當時的佛弟子們證悟、解脫者不計其數,確實帶給人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麼原因,現在的學佛者證悟、解脫的卻很稀少?在此試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參考。

一、教法的變異

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

為了迎合大多數眾生“消除業障”、“積集功德”的有為心態,以朗誦經文、念佛打坐、忏儀法會、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為主修,少有機緣直接進入“四聖谛”、“八正道”、“緣起無我”的修持:

後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經典、眾多的法門中,領悟心要、直契法源,談何容易!

二、 缺乏落實生活的修持

由於對真實的法,沒有直接的洞見,在修持上,就會偏離真實的法,不知不覺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識的歧途。

有人惑於神秘經驗,如神通、感應或其他由禅定引發的身心覺受,誤以為這才是“殊勝境界”、“實際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義在於斷除煩惱,達到內心的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

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雖然打坐、念佛、誦經、持咒,卻徒具形式.或是蓋寺廟、作法會,或是只知從事各種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忽略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如何觀照五蘊身心,以及各式各樣的人、事、物的緣起性空、無常無我。

也有人學佛而停留在佛學知識的探討、思惟上忽略禅修的功夫,知見多、體證少,不能發揮法的力量,十分可惜!

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實受用的原因!

三、環境復雜

由於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時至今日的社會,人們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閒暇時間少,難得專心修行。

在知識爆炸、分上精密的情況下,現代人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記憶和思想,心思不夠細密、知識不夠專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競爭的人力市場中被淘汰,思慮過多,習慣用頭腦的人,在這樣的心智狀態下學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難用單純、清澈的心觀看自己的身心、觀看這個世界,不容易領悟空無相的深義,而僅止於知識上的記憶和分析。

更有甚者,現今的世界,多數人的價值觀,重視物質的、感官的享受,社會上各種誘惑和刺激,隨著媒體、資訊的開放,隨時隨地充斥在人們四周,修行的障礙多不勝數。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而古代農業社會環境單純、自耕自食、有空間、心思單純、所知障輕,與大自然的接觸比較多,修定比較容易發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識教導,有所成就並不難。

針對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探討現代人如何

獲得佛法的真實受用:

一、具備正確的知見:以客觀的精神探討佛法的奉義,以包容的心態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聖谛”、“八正道”、“二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緣起性空”、“萬法唯識”、“自性清淨心”、“大乘菩薩道”、“淨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擇與發揮。“四悉檀”中,“第一義悉檀”是核心,闡揚佛法的究竟真實義,“對治悉檀”、“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則是方便適應,以此來看待宗派思想的差異,將會比較合乎中道,不會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見,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為究竟、偏離佛法乃覺悟諸法真相的本質;也不會以世俗心態追求功德、消業障,卻缺乏真實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順境中,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染著。逆境現前,更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苦惱。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別.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為人門的輔助功課,最終仍將引導進入真實究竟之地,

二、落實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後,就可以依之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具體實踐,修行次第清晰,不再雜亂無章或談玄說妙、好高骛遠。

其中,在禅修方式方面更要參照現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調,發展實用有效的禅修,不必局限於傳統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時間練習禅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領時,再逐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將撣修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實而得到佛法的受用 譬如:正念、正知、覺知當下身心情境,訓練覺察力,不受過去的記憶、未來的預期,知識、觀念的干擾,自然安住當下。或是藉自然地覺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後,在工作、活動的空檔時,或情緒生起時,透過覺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或是練習在舉手投足的動作之中,感受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寧靜、柔和、輕松。在行走、洗手、洗臉、洗菜、擦桌椅、清潔地板時都可以修習,久而久之,覺知愈來愈分明,情緒、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觀照到,加上慧觀.就可以消除煩惱、清淨自在,

以上禅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動態禅定”。在慧觀方面,在苦和樂生起之時,保持覺知,並且觀察引發苦和樂受的情境,了解它的無常、緣起,也就是觀照它是如何地變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觀點看待,因此於苦境不生抗拒、嗔恨,於樂境不生黏著、貪愛,內心無所滯礙、平靜自在,

這是對於法的如實而具體地知見,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像,這樣的慧觀.可以當下直接體驗“無常、無我、緣起、空寂”:所謂的”明心見性” “轉識成智”、 “法界觀”、“大圓滿”、“大手印”的實質內涵其實不離,‘無常、無我、緣起、空寂”的體驗,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卜有所不同而已,所謂”法性本無二”,並沒有高下之分,而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罷了!

此外,傳統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誦經、持咒,如果能夠把握正念止知的覺知當下、緣起無我的智慧觀照,並且將此定慧明覺之心展現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巾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三、清新簡樸的生活:面對繁雜充滿誘惑和壓力的萬丈紅塵,學佛修行的人不應隨波逐流,當以中道法來穩定身心,學習過簡樸的生活,樹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風格,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過分講究,也不要與人比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靈,以內心的寧靜內在和喜悅代替物質、感官的滿足。這樣就可以降低外在環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時間習佛禅修。如果能夠結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勵、切磋,力量會更強,足以抵消外在環境的障礙。

在職場生涯、事業經營,為了適應競爭激烈的環境,不得不多用思慮—這種情況下。就要特別注意安排運動、休閒活動,放松身心、讓思慮回歸單純,這樣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於定慧禅修,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摘自《佛緣》2004年第5期

 

上一篇:黃國達居士:生活中的觀照
下一篇:黃國達居士:中觀般若的特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