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國達居士:自性見的消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自性見的消融

黃國達

“自性”是什麼?這是在眾生的認知中,直覺得事物的存在有著固定不變的實體,但在深層的觀察之下,知道凡是對事物的實體的、固定的、單一的、孤立的認知都是違背真相、虛幻不實的。自性不可得,稱之為“無自性”,以為實有自性可得,稱之為“自性見”。

中觀所說的自性見:包含了有見、無見、常見、我見,以及同異、優劣、勝負、善惡、正邪、得失、毀譽等執見,因為這些不真實的認知,內心免不了沖突、矛盾。譬如說,認定某些人是優秀的、而其他人則是低劣的,用單一的標准如智力、體能、專長、技藝、財富、地位、外貌、道德、甚至以修行學佛來看人、比較優劣,就會產生莫名的優越感或自卑感。其實這些都是自性見,真實的情況是這些都是因緣和合、變動而多面的,毫無自性實體。

唯般若能消融自性見

自性見唯有般若智慧方能消融,寧靜而細心地觀察事物的和合性、相依性,才能泯除對立的認知模式,自性見才能消融。

泯除我見

“我見”──自性見表現在對“自我感”的執取,這是修行解脫最重要的部份。把身心的在在當作“我”,是最普遍的執取,把身心和外界看成是對立的、分割的,這是一種錯覺。由我見引生的“保護自我”,“擴展自我”,終究會和他人、環境產生競爭、緊張和對立沖突。

在科學的觀察中,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水份、空氣和食物進入體內、經過消化、分解,血液輸送滲入每一個細胞,供應養份和能量,然後將剩余物或廢料排出體外,這是透過知識的理解。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留意覺察自己的呼吸、吃、喝和流汗、排洩等現象,感受水份、空氣和食物的流程,這雖然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卻可以讓人領悟到人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明白身體是“無自性”的。

我們的心也是因緣和合所生的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在事物或自己的身心生起認識、感受、思想、意念等。

在禅坐、經行中消融自性見

智慧的修行並不一定是天天面對經典、文字、開示、演講,而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如實觀察而得以進步。

初學者要立即在生活中觀照無自性,消融自性見並不容易,先要每天設法抽出一段時間禅修,無論禅坐、或是經行都可以。在這基本禅修中學好消融自性見的方法,然後在日常生活才能有效地消融自性見。

禅坐時,觀察出入息,對於呼吸的過程和感覺,包括空氣的冷熱、經過鼻端、喉嚨、肺部的感覺,了了分明,對於身體各部位的冷熱、痛癢、酸麻的感覺也了了分明,進一步對於思潮的起伏、念頭、情緒的生起、變化和消失,了了分明。這時,可以了解到“禅坐”、“出入息”、“妄念”都是流動變化的因緣和合的現象,沒有實體,這就可以體會到“禅坐”、“出入息”、“妄念”是無自性的。

經行時,把注意力放在腳上,抬腳、移動、落腳的時候,了了分明整個過程和它的感覺,可以了解到“經行”、“動作”都是流動變化的因緣和合的現象,沒有實體,這就可以體會到“經行”和“動作”是無自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消融自性見

在生活中,細心留意觀察心念的緣起,例如,早上洗臉、刷牙、整理儀容、上廁所,用完早餐,准備上班或出門辦事,其中,一個心念接著一個心念,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活在流動變化的緣起中,裡面沒有一個“我”的主體。

開車到超級市場采購日用品,身體、心念、車子、開車的動作、道路、沿途的景色、超級市場的貨品、觀看、選取、推車、結帳,整個流程都是流動變化的緣起,沒有個別孤立、分割的時、空、人、事、物,活在全然和純然的當下,一切皆是“無自性”的呈現,融然一味、幻化空寂。

到了公司開始上班,接到老板或上司交付工作,面對客戶,……。

晚上,看電視新聞,與家人或佛友們相談,……都像這樣去觀照,消融自性見。

安住於般若中

無論何時何地,都如實觀照自己的身心和眼前的一切景象、人事物,無不是在流動變化的緣起中,沒有對立和分割。

所有的矛盾和沖突都源自僵化的認知:以為有我和外界的對立,有順利或挫折的對立,有喜歡或不喜歡的對立。其實我和外界都是流動變化的緣起,順利或挫折也是流動變化的緣起,喜歡或不喜歡也是流動變化的緣起。當下的一切,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不染著順境,也不抗拒逆境,只是如實地應對,當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生起,如實地觀照那只是一個感覺而已,幻化而不實,心不隨著它去,自然安住在智慧中,活在全然和純然的當下。

隨著般若之光,所到之處,所有見聞覺知、思想、行動,“自性見”隨之消融,融然一味、幻化空寂。這時,心中的僵固觀念、黏滯的知見愈來愈淡化。以這樣純淨的般若之光,隨機應物,皆是妙用。這當中只是如實地生活,不需要“我”或任何意識形態,也不再用單一、固定、實體的模式看待人、事、物,但也不離棄這緣起如幻的現象,踏實地展現當下的因緣,心靈自動清洗錯誤的知見和煩惱,回到光明、潔淨、柔和與寂靜。

無诤三昧

平常是這樣的修習:當遇到爭執時,更要觀察心裡對事物有沒有“自性見”――對立、分割、凝固、執實的觀念。

當與朋友討論事情時也是一樣,譬如辦佛教的活動,有人主張要多辦活動、多接引眾生,有人主張要培訓人才、深入佛法,雙方堅持己見,就會爭論不休,就算嘴裡不說,心裡也是不以為然,其實事情是無自性的,是我們自己起了自性見,才會以為應該怎樣、一定怎樣才對。如果能客觀地觀察實際的因緣,不存自性見,或廣或深都無妨。

討論佛法也是一樣,認為這一種講法是絕對正確的,這也是自性見,譬如有人說無我,有人說“我、無我皆不可得”,有人說“緣起性空”,有人說“即有即空”,有人說“非有非空”。

執著其一否定其余,其實是自性見的表現。以為“非有非空”是究竟,空不究竟,或“即有即空”究竟而“非有非空”不究竟,在印順導師的“中觀今論”第十章第三節“二谛的抉擇”中說明這是橫豎、單復的不同說法而巳。橫是空有相待,假名安立為空、有、即空即有,豎是絕待的、超絕的,說為空、無、不、非的否定。空是單,非有非空是復,“非”即是空義。明見實相,則橫說豎說、或單或復都可以,若不見實相那麼執有“空”、“有”、“非有非空”或“即有即空”,都是自性見。

同理,如果認為“真空妙有”才是究竟,有“佛性”、“如來藏”的實體可得,以為這是超越空的“常住真心”,見此為真悟,而只見無我、空為“假悟”,這樣的見解也是“自性見”,法執根深、不解空義。其實“真空妙有”、“佛性”、“如來藏”“常住真心”是為了畏懼無我、誤解空義的眾生所設立的方便說,龍樹菩薩曾說:涅槃如幻如化,若有法過涅槃者亦復如幻如化。“真空妙有”、“佛性”、“如來藏”、“常住真心”也是同樣的性空如幻,實相無自性,而有種種假名,這才是真實的智慧。其他種種宗派的诤論,也唯有心入寂滅,消融自性見者才能無诤,無诤不是擬議圓融,而是通達勝義與方便,真實與假名的清澈與了然,才能臻於此境呢!

 

上一篇:黃國達居士:“開悟”的迷思
下一篇:衍慈法師:以「《金剛經》的智慧共建和諧社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