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四講 如何發起本起清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講 如何發起本起清淨

我們昨天把大悲的意義了解了一下,佛教授我們依義而不依語,這個世界的語言結構是很粗陋的。在很多佛國淨土當中不是以語言音聲來做佛事,只有在這個世界是這樣。因為佛說這個世界的人“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所以如來以剛強語言來調伏眾生。

不要小瞧人說話的音,話音會非常剛強。我們聽人家一句話能氣得好幾年過不來那個勁,你說剛強不剛強?有時候不經意的一句話能把人家氣得半死不活,諸葛亮那三寸舌頭能把人罵死,你說人的話剛強不剛強?我們的心性很剛強,所以佛以種種教化語言來調伏眾生。

釋迦世尊教化眾生經常會說“下地獄”。地獄對佛來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是他給眾生講,“你要不怎麼樣就會下地獄”,這就是一種剛強語言。佛大慈大悲怎麼會去咒怨你?不會的,是告訴你,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那種現象,沒有絲毫的嗔心想去咒怨你。

是我們錯理解了,說“不敢去違犯佛的教誡,萬一下地獄怎麼辦?”。並不是你違犯了佛的教誡要下地獄,是佛告訴你不能那樣做,做了的話肯定會有那種果報現象出現。佛只是給你一個教誡,並不是他制定了什麼,你違犯了就要倒霉,因果都是自己感召來的。我們對佛法裡很多的道理不夠理解,現在要懂得透過對語言結構的認識而去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

比如,我們昨天說得很清楚,為什麼稱為“大悲世尊”?因為他徹骨的悲心。何為“徹骨”?沒有任何私欲的認識,對一切眾生的呵護。這不是我們用常理觀念所能明白的,只能深深地去體會,慢慢地去感受。“大悲世尊”,文殊菩薩對佛的這種稱謂,是真誠無偽的贊歎。但是我們常常對人的稱謂很多時候是言不由衷的,所以去稱呼人家的時候人家不會感動。從真心裡發出來的一聲呼喚,真的會感動一切啊。

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什麼?是帶有愛心的語言,如果一個人說出的話充滿了慈愛,我們就感覺有一種親和力,這是一種攝受力。為什麼我們說話別人不會聽呢?因為我們帶有分別和執著的煩惱心性,所以說出來的話不會有人聽。那種話不美,不是最好的。

佛所教授的法,為什麼眾生都容易又都願意接受?並不是佛以勢壓人,沒有。釋迦世尊完全是以他真誠的慈心、愛心和悲心,從深心裡發出來的每一個聲音,對一切眾生的教誨所產生的攝受力不可想象。包括他所有的遺跡,所有的聖跡,都有難以估量的攝受力。只要有緣的人見到他,都會產生恭敬心。這就是他那種徹骨的慈悲心,大慈大悲所顯示的力量。“慈能生威”啊,能折服一切大眾。

正是因為佛有這樣殊勝的心因正見,他的法子們對他尊重敬畏,發出言自由衷的真誠贊歎。這就叫因果相應,因緣相合。他們之間無量的智慧力量能對一切眾生產生亘古不絕的影響和利益。

佛教到現在已經近三千年了,為什麼我們還能夠聽到他的遺教?釋迦世尊跟他的教眾之間真誠的心靈所發生的智慧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因為它是真正從真誠的心裡生出來的,所以法子們每一次的請法,佛祖每一次的開示,都能以經典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是他的果報,原因是他因地殊勝,出自於真誠。宇宙之間最貞實的是什麼?心!心性當中所含有的一切是無量的智慧和光明啊,那是不可勝數的。

從這個角度去看,你會真正地認識佛,認識法,認識僧!真正的佛法僧是什麼?“佛”,我們知道,偉大的世尊,無可厚非他是絕對的智慧完人。

咱們先說僧,“僧”是能夠奉行如來聖教的,能夠發起如來聖教智慧的。像文殊菩薩這些大菩薩,他能夠去觀察眾生根基(眾生的心基是他自心的動態),他能夠透過自己身心的觀察而去發起智慧因緣、生起智慧種性因緣,這是“僧”。

佛跟僧之間真誠地感應道交而產生的力量,是“法”。這個法是超越一切時空的界限的。這是真實的一體三寶!我們不認識這樣的三寶種性,沒有辦法真實地感受到他的力量和他生命的存在性。

我們為什麼要把這些講得很細?因為對佛的認識深度廣度不一樣,對他所教誡的經法自然生起來的信心就會堅固清晰。往往我們對此認識得不夠真實,學佛的人都說自己信佛,真信。但是“真”的程度不一樣,眾生法界當中的“真”是有分別的。

這就宛如兩個人去相親搞對象、成家立業一樣,他跟你當時說的話都是真的,沒有假的。但是“真”的程度和廣度、深度有差異性。他的“真”會隨著時空和境界的變化在變。盡管如此,如果時空還能倒回到起初,他也還是真的。在我們這個世界裡所謂的“真”是有感受的,是相對的真(相對於時空空間來說叫“真”)。

佛跟聖賢們所發生的智慧,那種“真” 是絕對的。真誠的力量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只要有機緣去領悟到的時候,同時就會發出跟他一樣殊勝的正覺受。學佛法正道的時候,一定要清楚這個觀點,否則很難生起來法喜禅悅。

我們聽經聞法的機緣是來之不易的。為什麼我們總在強調這些?的的確確是來之不易的。眾多因緣和合才能生成這種緣起。這是善根福報,我們要是很輕易地放過,那是自己的損失,跟別人沒有關系。你怎麼去維護這個善根福報?就要用真誠。

如果沒有真誠,感受升不起來。過去人求法,千裡迢迢為一句法義,那種付出是很殊勝的。而我們是怎樣一種態度呢?我們一定要惜緣。對佛法有一種真誠的認識,升起的感受就會不一樣,這在於我們自己。我當年是用真誠求法的,我自己在家就已經修了十年,十年的每一天都過得很痛苦,然後自己跑到九華山跟我的師父去求的。

我的一位朋友喜歡玩古董,起初他對那些古董玉器就是一念喜好。越喜好越看,越看越喜歡,越來越有感覺。感覺從哪兒來?一念心生。越玩的時間長,對那些東西就越有感受,形成一種力量,從一開始的感受到慢慢地感通(一眼看到就大概知道它的好壞,叫“感通”)。

我們對佛法也是如此,我們不能一時升起來那種殊勝的感受,不要緊,慢慢來,一點一點地用你的心去感受。熏染,熏染,就感通了。自然就升起殊勝的利益了(業障重一點的就慢慢來,一點一點地感受)。我們學法的態度要清楚,一定要懂得,當時為什麼佛陀一講道很多人就證悟了?因為人家求法的心切!

為什麼懂道理的人感受生不起來?放下自己的太少了,背著的太多了。就像一個杯子原來的味兒不刷干淨,又灌進去,串味兒。只有把自己的東西鏟除干淨,然後再灌進去才有味道。法會眾的參與是很重要的,怎麼去入如來法會?就是一個誠意。

首先跟佛不要有界限分別,時空、心靈這兩個界限都不要有。時空是我們自己假設的,心靈也只是自我的認識。這兩個都不要去有(都不要去觀察它),佛所教戒的精神和智慧,自然會把整個身心世界浸潤得通體光明。我們為什麼總是心裡頭還有一點點陰霾散不去?那就是你執著的。因為有個假我(你自己看不到的東西)在執著,所以擋住了陽光。

佛的光明能夠穿透任何東西,唯獨穿透不了的就是你的業障。業障得自己消除,但是他能照見你的業障。業障如何去照見?《心經》裡一句話說得最清楚,諸法平等相 “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消業障最好的辦法(最好的思惟)。一切諸法本來是空相(一切現象本身是沒有實質的),這是個總體性的概念。具體到自己的身心世界就是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不是實有的。

我們把握“心不可得,不可得心”這個原則,對待自己身心世界的調配(調整),就非常有規律可循,很容易就得道。這時候就叫會用心了,就是我們會在意道的上進不上進,並不是在意得失的上進。我們平常去衡量的都是得失好壞善惡,都是五蘊范疇裡的。我們現在學道,道是平等,是諸法空相。把握這個,以誠意進入真理的實踐(進入如來法會)。

如來是絕對的平等,不會因為時空和心靈界限的差異對你沒有力量。去敞開你的心靈世界,自然時空和心情就會完全變化,充滿了智慧和光明。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光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的界限可以擋住。唯獨的界限就是你自己的所知見(所知障),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時空、心靈世界的界限。我們把時空打開,把心靈界限放下,心的包容和寬大,所體現的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清淨)。那時候你的心跟佛是一般無二的,參與的就是如來法會,這時你就跟佛是同樣的緣起、同樣的生活、同樣的世界。

我今天跟你說這些,是讓你不用放下現在的身報,直接慧入極樂世界(慧入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怎麼慧入?把心靈打開。怎麼打開?放下。我們的心靈為什麼放不開?總在得失(有無)相對之間衡量。把心靈世界敞開,諸佛如來的光明剎那間就充滿。這是真實的,不假修證而得的圓覺大法!

《圓覺經》叫不修而證的法,但是要透過三昧的思惟(正覺思惟)才行。正覺思惟是一種返觀(我們說的觀照)。觀照力一旦升起來,正覺受(三昧正受)就升起來了,就跟諸佛如來同一法會,這是“平等法會”的意思。

要參與這個法會,首先誠意的態度是第一位的。沒有誠意,不要說解脫道,就是世間道,也不可能得道。耍個小聰明,人都能清楚,佛難道不知道你想干啥?雖然我比佛祖還差一些,但是我告訴你,我也知道你想干啥,有一次有兩次行,有三次我保證不理你。

“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文殊菩薩很慈悲,他問的問題,就是我剛才解釋的。想體會真理從哪兒開始?一定要從本際(實際和根本)出發。“本起”的意思是一定要從根本開始。不觸及根本,理性發揮不出來。什麼叫“根本”?我們所執有的煩惱心想去獲得究竟生命意義上的升華和快樂,必須得從根本上拔除煩惱障礙,否則再作別的努力沒有意義。

就像人身染病,只有一味藥治你的病。你偏偏說我不吃這味藥,吃別的藥行不行?你們說行不行?要行的話你教教我,反正我體會這麼多年是不行。是啥病就得吃啥藥,這是真理。感冒就得吃點發汗的藥,鬧鼻炎的時候就去吃點消炎藥。鬧鼻炎的時候吃點治肚子的藥管用嗎?你感覺治鬧肚子的藥挺好吃,這就是我們人類眾生!

體會真理的起行處就要從根本出發,根本就是一定要觸及心靈深處的隱藏。這種隱藏,需要自覺,不要指望別人給你說。別人只能旁敲側擊行,真的觸及到的話,你會立即跟人翻臉瞪眼的,維護最大的我慢,一下就蹦起來了。

碰到人業障要現行的時候怎麼辦?不能跟他扛,讓他瘋過去,瘋勁下去了然後再慢慢說。腦袋清楚點了,以後再瘋的時候就注意了。注射一下疫苗,不能說他不犯,肯定他習慣還在,以後再犯的時候就有免疫能力了。我們都有煩惱再犯的,要不犯就不叫凡夫了。但是現在給你講的道理就像注射疫苗一樣,下回再犯的時候會懂得去返觀自省了,持續的時間就短多了,一點一點好了,越來越好,到最後這個煩惱心就放下了,這是佛法在我們自己身上漸漸地起到利益。

有句話叫“初發心菩薩於煩惱中不得自在”就是說明這個意思,這是個調伏煩惱的過程,與此同時智慧在生長,此消彼長。我們要調伏自己,讓煩惱不要再現行,當現行的時候要用理性來約束它。要從根本上觀察,認識去犯這些錯誤對我沒有好處。那麼辛苦地付出都會付諸東流,不管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是這樣。

我們生活中經營一個家很辛苦,只是因為感覺和感受調和不了,就出現離婚現象。理性和感受總沖突,偏於理性的時候還能夠維持,偏於感情的時候就完蛋了。但是這兩種情況的存在就決定了你要受煩惱。你的感覺(理性)升起來的時候,“我應該維護大局”,自己就說服自己了。但是感受生起來的時候,“這家伙真的對我很差勁,花言巧語蒙我”,感覺跟感受總要打仗,最後看哪個沖破哪個。

我們為什麼總煩惱,因為沒有從根本出發,所以不見如來。如來是什麼?真理實相(真實的理性所運行的真實作用叫真理實相)。人世經歷中的真理是人生要幸福,去奮斗所爭取來的環境本來是為了獲得幸福,結果反而一團糟。為什麼?證明理性偏離軌道了。我們自己不覺察,還覺著自己挺對的,最後失其所守,一無所有,又回歸本性了。但是你不喜歡本性,因為習慣“有”了。本性本來是清淨莊嚴,無一物的。六祖大師知道,直接去找根本,“本來無一物”。你不習慣,你習慣花花綠綠的,結果一下花花綠綠沒有了,空空如也,了無一物。有福的就出家跟師父修行了。

非常清晰的人性概念都在這些經典上擺著。我們於如來見不到,所以“本起因地”本來該有的在你這兒都發生不起來。由此就知道,想得道並非難事,一定要除去最大的障礙。正真和誠意都要有,那才行。發心就得這樣!立意就得這樣!只有這樣的開始才有很好的結束。

“本起清淨”從本質上發生很清晰的認識,不受干擾的觀念,這叫“本起清淨”。你的“本起” (根本發生)不清淨,沒辦法升起來正覺。我們今天要發起這個“本起清淨”,就必須得把你的一點一滴是是非非都告訴你清楚。不然你不清楚(本起不清淨)。不知道該如何針對你個人去發生本來(根本)的東西。不然我們學來學去為什麼?佛經教典教授的是實際的東西,一定要針對具體的心態。

文殊菩薩在這兒所問的,恰恰就是想修行獲得解脫發生的原則該如何確立?這是個關鍵的問題。不單單適用於我們修行的開始,而且適應於我們確立人生方向。這都要很清楚的。現在的小孩兒為什麼人生方向都是茫然的?因為他一開始確立的時候就是錯誤的、迷茫的、不清楚的。“本起”不清淨,“因地”就不真。

“本起”“因地”不一樣。“因地”是已經形成因緣法相對境了。“本起”是逐漸形成(清楚)自我概念的過程。類似於小孩三歲到七歲的時候朦胧的想法,一般人從三歲到七歲,基本上一生的想法都是那個時候形成的(性格是從零歲到三歲形成的)。

“本起清淨”,只有本來發生(種性的形成)清淨的時候,“因地法行”才會准確。何為“因地法行”?主觀意識方向上的原則就不會發生錯誤,這個原則不會有很大的偏差。不然的話你的原則肯定會很麻煩。

我們知道很多人在評判所謂的“魔”跟“佛”。首先你自己明白什麼叫“佛”什麼叫“魔”了沒有?這個明白是:你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你自己的感受不是,就是本起不清淨。你本起不清淨,憑什麼評判人家是“魔”還是“佛”?這個“明白”是你的身心有沒有升起感受。很多人明明知道師父講的佛法很殊勝,為什麼不去聽?為什麼還要在外面跑?這就叫“本起”不清淨。

“本起”不清淨,“因地法行”就不能准確,主觀方向行為准則就會發生錯誤,就得不到受用。我再真誠,把真正的生命現象的功德展現給他看。他只能生起一時的信念,只是善根力發生。不可能真正獲得今生的好處,只能說結個善緣。包括你們也是這樣。你們在這個生活世界裡頭所探尋的就是這些道理,你要清楚,要抉擇的方向一定要准確,以絕對的理性知道自己要選擇什麼樣的狀態生活。這個生活不是簡簡單單的吃喝拉撒這些,是你自己的心該去邁向哪個方向,不要騙自己的心。你可以欺騙天下人,騙不了自己。

最簡單的例子,那些皇帝們,天下人都可以相信他,但是面對自己的時候卻很無聊、很恐怖、很寂寞的,不然的話他不會稱孤道寡。他的話不能跟任何人講。他的“本起”是什麼?就像曹操說的,“寧可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是他們所奉行的一個原則。到最後他誰都不會相信,沒有信心可言,沒有真誠可以看得到。最後連死的時候曹操要弄七十二個假墳,生怕人家把他給掘了,可見人多可憐!

我說的意思你們要弄清楚:要想自己開始好,必須把握根源。根源是什麼?動機要純、要淨。“淨”是“清淨”。“清淨”就是非常專一,心不能亂,開始心真的不能亂。我們一般都想這個東西擁有,那個也不放棄。又能修行得到利益,世間的功名我又不會損失。現在很多在家人學佛的是這種觀點,你要知道佛祖比你不傻。對於在家人所說的成就,如果能好好持五戒修十善,念佛修行回向,捨此報身往生極樂世界,經典上說是可以的。想破惑證果,證到三果是可以。但真的要干呢,雖然是在家人的形象必須奉持出家人的戒行,才能破惑證果。

就憑這些人不容易,一天念幾百遍大悲咒可以,但煩惱心(煩惱惑)一點兒不減(大悲咒都念給觀世音菩薩聽的),念了幾百遍有感應嗎?有感應,嘴麻得很。再來問我,“念那麼多怎麼沒感覺?”想要什麼感覺?突然天上掉餡餅,又掉個大個的砸到頭上了?可見我們理解的佛法跟真理差得很遠,這些經典揭示的是人性的缺陷,完善的是人性的完美,呈現佛性的自在。

“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這是告訴我們修行的目標,總的方向和原則都給確立了。“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是告訴我們如何去觀察,方向、目標、原則都確立了,把分別念好好去用的方法。

“大乘”首先心要大,認識要廣,並不是有理體形象的分別。“大”是符合法身義,符合絕對的理稱為“大”“乘”是要以理作為核心,承載心的運行發生軌跡。

“於大乘中發清淨心”,發起分別念的作用的時候是清淨的。清淨就是不要有什麼夾雜、染雜,也就是不要受所謂的“色受想行識”的干擾。對真理的奉行實踐不要有任何干擾,稱為“清淨心”。我們平常認為什麼叫清淨心?什麼都不想。錯,那叫無想心。“清淨心”是觀念和主觀的意識都不會受干擾。

經典這裡講的“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是依法身究竟真理為思想核心的認識過程中,沒有任何的干擾的分別念,叫“清淨心”。我們符合這樣的標准才能“遠離諸病”,行為才不會有過失。才不會說今天又犯錯了,明天又忏悔了,沒有那事。只有這樣能保證因地真實,果才不會遭迂曲。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明白核心,核心是廣度和深度都要圓滿。“大”是全部的意思,要認識全部(廣度和深度)。光認識不行,還要去分別和感受它,而且這種分別和感受是不受干擾的才行。有干擾叫不清淨心,會生一切諸病(發生過失,這樣那樣的錯)。

就像開車一樣,完全認識它的時候,才能完全駕馭它。車乘代表行車原理,只有認識車乘才能駕馭車,而不是認識車就能駕馭車乘。要掂對清楚,我們都認識車,但是我們不認識車理的時候能開嗎?不能!

一樣的道理,不是見到三寶,就知道三寶是什麼的。不是我們天天用分別,天天知道分別念,就知道分別念到底有啥作用,不是那樣子的。真正掌握分別念的時候,智慧就解脫出來了,不會有煩惱。因為它本身是沒有煩惱的,這是真理,所以說“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只有認識思想核心的過程中感受很清楚,沒有干擾,所有的過失才會被避免。

已經發生的境界該如何去把過失避免?深入去認識了解理,不是了解自己,你自己是沒有任何可了解的,自己的感受都是虛無缥缈的。想獲得真正的好處,得記住把境安,心才會安(因為你還沒那個本事心安——境安)。很簡單,你想心感受好,第一身體要好。凡夫是這樣的,練著練著心就會安了。等你的心完全安(完全符合理性)的時候,你在哪兒都會把境安。心安——境安,沒那個力量的時候安不成。

訓練念力,心有一定的安詳,就能把境安了,這叫練心。心力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遠離諸病”。不然心很麻煩,在顛顛倒倒的過程當中不得理清,理不清的時候就完蛋了。

 

 

上一篇:曾其海教授:心的淨妄問題與能造諸法義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五講 何謂絕對的生命法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