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林崇安教授:臨濟義玄禅師及其禅法特色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臨濟義玄禅師及其禅法特色

林崇安

一、前言

漢地的禅宗,在慧能以前是一潛醞時期,從慧能到臨濟義玄禅師是一競起時期,其後是拓展時期。從慧能到義玄禅師的一百五十年間,各家競起,其中的一個主流傳承是:1 慧能大師(638~713),2 南岳懷讓禅師(677~744),3 馬祖道一禅師(709~788),4 百丈懷海禅師(720~814),5 黃檗希運禅師(?~850),6 臨濟義玄禅師(?~867)。在義玄時期,有沩山(771~853)、趙州(778~897)、普化(?~860)、大愚等,都是義玄的師叔輩,他們相互之間留下許多互動的公案。義玄禅師的機鋒峭峻,以喝叱等顯大機用,別成一家,後世稱作臨濟宗,門風興隆,成為禅宗五家(臨濟、沩仰、曹洞、雲門、法眼)中最盛行的一派。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而禅宗又以臨濟為代表,所以對於創始者義玄禅師的禅風要給予特別的重視,以下針對禅師的悟道因緣及其禅法的特色略做探討。

二、義玄禅師的悟道因緣

義玄禅師是唐代曹州(河南)南華人,俗姓邢,出家受戒後,研習戒律和經論,不久決心到他處探究教外別傳的禅宗。義玄禅師參學時,在黃檗希運禅師處隨眾參侍,行業純一。當時的首座是睦州,見而歎道:「雖是後生,與眾有異。」有一天首座問他:「上座在此多少時候了?」

師(義玄)答:「三年。」

首座問:「曾經參問過堂頭和尚嗎?」師答:「不曾參問,不知問個什麼?」首座說:「何不問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便去問,問聲未絕,黃檗便打。師回來,首座問:「問話作麼生?」師答:「我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我不會。」

首座說:「但更去問。」

師又去問,黃檗又打。

如是三度發問,三度被打,遂向首座告辭說:「幸蒙慈悲引導向和尚問法,但是三度發問,三度被打,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到他處行腳參訪。」首座說:「汝若要離去,須辭和尚去。」師禮拜退。

首座先到黃檗處說:「這問話的上座,雖是後生,甚是如法,若來辭時,方便接引,以後成一株大樹,與天下人作覆蔭。」師來辭黃檗,黃檗說:「不須往別處去,你只往高安灘頭的大愚處去參,必為你說。」

師到大愚處,大愚問:「什麼處來?」師答:「黃檗處來。」

大愚問:「黃檗有何言句?」

師答:「我三度問佛法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我有過、無過?」

大愚說:「黃檗恁麼老婆心切,為你得徹困,更來這裡問有過、無過?」師於言下大悟,說道:「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

大愚掐住說:「你這尿床鬼子!適來說有過、無過,如今卻說黃檗佛法無多子。你見個什麼道理?速道!速道!」師於大愚肋下築三拳,大愚拓開說:「汝師黃檗,非干我事。」

師辭大愚,卻回黃檗。

黃檗見了便問:「這漢來來去去,有什麼了期?」

師答:「只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黃檗問:「什麼處去來?」師答:「昨奉和尚慈旨,令參大愚去來。」黃檗問:「大愚有何言句?」師便舉述前話。

黃檗說:「這大愚老漢來,待痛與打一頓。」

師答:「說什麼待來,即今便吃打。」隨後便掌。

黃檗說;「這瘋癫漢卻來這裡捋虎須。」師便喝。

黃檗喚侍者說:「引這瘋癫漢參堂去!」以上是臨濟義玄禅師悟道的因緣。最初臨濟義玄「不知問個什麼?」落入寂止,所以睦州首座要他生起「如何是佛法大意?」的念頭,一步步引導他走向見性。

有一天,師(義玄)栽松次,黃蘗問:「深山裡栽許多作什麼?」

師雲:「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

道了將镢頭打地三下。

黃蘗雲:「雖然如是,子已吃吾三十棒了也。」

師又以镢頭打地三下,作噓噓聲。

黃蘗雲:「吾宗到汝大興於世。」黃檗禅師入滅於850 年,義玄禅師於854 年到河北鎮州(正定縣)的臨濟院弘法,以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法接引徒眾,有普化佐助義玄禅師,但普化不久就全身脫去。義玄禅師於鹹通八年(867)四月示寂,敕谥「慧照禅師」,門人以師全身建塔於大名府西北隅,塔號「澄靈」。義玄禅師的嗣法者有興化存獎、三聖慧然等二十二人,都是宣揚祖風的佼佼者。三聖慧然編有《鎮州臨濟慧照禅師語錄》一卷傳世,簡稱《臨濟語錄》,可說是臨濟宗最重要的語錄。

三、臨濟義玄禅師的禅法特色

臨濟義玄禅師接引學人采用的方式有四賓主、四料簡、三玄、三要、金剛王寶劍、踞地獅子、探竿、影草、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一喝不作一喝用,以下引用宋智昭(1188)編刊的《人天眼目》來作解說:

1、四料簡者:中下根人來,奪境不奪法;中上根人來,奪境奪法不奪人;上上根人來,人境兩俱奪;出格人來,人境俱不奪。

2、四賓主者:師家有鼻孔,名主中主;學人有鼻孔,名賓中主。師家無鼻孔,名主中賓;學人無鼻孔,名賓中賓。

3、三玄者:玄中玄、體中玄、句中玄。

4、三要者:一玄中具三要。自是一喝中,體攝三玄、三要也。

5、金剛王寶劍者:一刀揮盡一切情解。6、踞地獅子者:發言吐氣,威勢振立,百獸恐悚,眾魔腦裂。

7、探竿者:探爾有師承、無師承,有鼻孔、無鼻孔。

8、影草者:欺瞞做賊,看爾見也不見。9、一喝分賓主者:一喝中,自有賓有主也。10、照用一時行者:一喝中,自有照有用。11、一喝不作一喝用者:一喝中,具如是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揀之類。

以上是臨濟禅師引導學人的原則,以下舉出《臨濟語錄》中的一些實例作說明。

(1)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便喝,僧禮拜。

師雲:這個師僧,卻堪持論。

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雲:我在黃蘗處,三度發問,三度被打。

僧擬議,師便喝,隨後打雲:不可向虛空裡釘橛去也。

(2)又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便喝,僧禮拜。

師雲:爾道好喝也無?

僧雲:草賊大敗。

師雲:過在什麼處?

僧雲:再犯不容,師便喝。

是日兩堂首座相見,同時下喝。

僧問師:還有賓主也無?

師雲:賓主歷然。

師雲: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首座。

便下座。

(3)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又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亦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師乃雲:大眾!夫為法者不避喪身失命,我二十年在黃蘗先師處,三度問佛法大意,三度蒙他賜杖,如蒿枝拂著相似,如今更思得一頓棒吃,誰人為我行得?

時有僧出眾雲:某甲行得。

師拈棒與他,其僧擬接,師便打。

(4)有定上座到參,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下繩床,擒住與一掌,便托開。定伫立。

傍僧雲:定上座何不禮拜?

定方禮拜,忽然大悟。

(5)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雲:若有意,自救不了。

雲:既無意,雲何二祖得法?

師雲:得者是不得。

雲:既若不得,雲何是不得底意?師雲:為爾向一切處馳求,心不能歇,所以祖師言:咄哉丈夫!將頭覓頭。爾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別求,知身心與祖佛不別,當下無事,方名「得法」。

(6)趙州行腳時參師,遇師洗腳次,州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恰值老僧洗腳。

州近前作聽勢。

師雲:更要第二杓惡水潑在?

州便下去。

(7)師問僧:什麼處來?僧便喝,師便揖坐。僧擬議,師便打。

師見僧來,便豎起拂子。僧禮拜,師便打。

又見僧來,亦豎起拂子。僧不顧,師亦打。

由以上這些實例就可以看出,義玄禅師的禅風峻烈,凡僧有問,義玄禅師即喝破,或擒住,或拓開等,他接化的熱辣方式,五家中罕見其比。

四、探討

義玄禅師為何采用這種峻烈的手腕?因為一般人都心外求佛,所以,禅師運用這種打喝的方式,直接指引學人回到當下的「本心」,不容擬議。《臨濟語錄》中說:

1 山僧無二法與人,只是治病解縛。爾取山僧口裡語,不如休歇無事去。你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

2 爾若欲得生死去住,脫著自由,即今識取聽法底人,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活撥撥地,應是萬種施設,用處秖是無處,所以覓著轉遠,求之轉乖,號之為秘密。

3 大德!覓什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爾若欲得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爾心心不異,名之活祖,心若有異,則性相別,心不異故,即性相不別。

4 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迥無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諸佛現前,〔無〕一念心喜;三塗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上述這種直指當下的本心的禅風,其源流可由《六祖壇經》來理解,《壇經》說:

1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2 諸善知識!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可知教外別傳的禅所重視的是「能觀之心」而不是「所觀之境」,義玄禅師以手勢、喝、打等技巧,使學人直接透過眼識、耳識、身識等當下體認本心。如果回到教內所傳的《阿含經》來看,佛陀說:汝於所見唯有所見,汝於所聞唯有所聞,汝於所覺唯有所覺,汝於所知唯有所知。

也就是說,行者在見、聞、覺、知的當下,只是見、聞、覺、知,沒有多余的貪、瞋、癡的生起,這是一種內觀的捷徑,在內觀的當下,看清五蘊的緣起無我而不起執著,佛使比丘在《一問一智慧》中說:

1 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嘗只是嘗,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2「看只是看」這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

3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嘗只是嘗,嗅只是嗅,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產生智慧,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產生愛、恨的「自我」。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

4 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時,都不會產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

此處修習佛法的核心,其實是和禅的精神相通,只是義玄禅師以打喝等特殊的方式導入。

五、結語

總之,臨濟義玄禅師的機鋒峻烈,接引學人單刀直入,入處痛快,掃除情見,直接省悟。唯悟後滌除習性,仍須長期努力。此宗流傳最廣最久,實來自其獨特的宗風。後期禅書充棟,今人想體會禅宗旨趣和祖師西來意,其實只要直接深入《壇經》和《臨濟語錄》就夠了。

 

上一篇:林崇安教授:最早傳入漢地的止觀禅法
下一篇:林崇安教授:談談《本生經》的集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