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溫金柯博士: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考

(一)前言:「遠離宗派門戶之見」與「佛佛平等」

一般的宗教徒常有一種不自覺的心態,認為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自己拜的神(佛)是最高明、最厲害,或境界最高的。在這同時,還會認為別的宗教,或別的神佛是比較差的。這種心態說起來有點幼稚,但也是人之常情。然則,佛教卻認為,這樣的心態其實是「煩惱」的一種,或者簡單的說,是我見、我執的反映。

問題是,難道佛教徒就沒有這種「此是余非」、「我勝他劣」心態嗎?我想,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總體而言,佛教對這個問題是具有反省力的,具格的宗教師通常可以免於這個煩惱。而且暫時先不討論和其他宗教的比較,就以佛教教內的宗派來說,宗派門戶之見通常是被批判的,李老師很喜歡《密勒日巴歌集》中的一段話:「一心定慧之進益,遂忘宗派門戶見」,就具體反映了佛教的這個態度。

如果以這個態度來檢視淨土宗,我們可以注意淨土宗人在「抉擇淨土門,稱念彌陀佛」的同時,是怎樣看待其他的宗派、其他諸佛的?因為在這當中,通常可以反映這個宗教師是否具有「此是余非」或「自贊毀他」心態。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困難。因為淨土宗人常說:「現在是末法時代,聖道門無法修成,只有淨土門才有效。」這已經可以算是一種「自是非他」的表述方式了。淨土宗人要怎樣理解自他關系,才能免於「自是非他」之病呢?

其實這樣的典范並不難找。因為我們閱讀唐代善導大師的著作,看他在分辨自宗與他宗時,就完全看不到這種心態。如《般舟贊》就說: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贊之;若見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

換句話說,善導大師雖然提倡念佛往生,但是他也認為佛教的其他法門,都是可以的、有效的,如果有人願意修習,應當隨喜、贊歎、幫助。善導大師接下來說:「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因為這樣「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這是善導大師對於「淨土門」與「聖道門」不應互相貶斥的教誡,是淨土宗人可以深思的。

其次,關於阿彌陀佛與其他諸佛的勝劣比較。善導大師采佛教的通義,《觀經疏》卷四說:

「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強調的是諸佛的等無差別,所尊崇的阿彌陀佛與諸佛平等平等。在此前提下,淨土宗之所以特別贊歎西方,專勸禮敬彌陀,只是因為彌陀有特別的願行,能使眾生易得往生而已。

《往生禮贊》說:

「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行,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亦非是稱念余佛不能除障滅罪也,應知。」

善導大師在這裡所顯示的,是肯定自己的法門,而不否定其他法門;禮贊阿彌陀佛,而不貶抑其他諸佛的態度,不但在教理上是合乎佛教的通義,在心態上也是無诤、無瞋的表現,也沒有「此是余非」或「自贊毀他」的心態,確是佛教大師的風范。

(二)怪異的「佛中之王」觀念

基於善導大師這樣的教說,回來檢視我所接觸過的淨土宗教義,難免覺得存在若干差異。日前,一位蓮友寫給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淨土宗念佛人若是連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的神通願力都信不過,那還有何身份談信佛學佛?」

我對她以「佛中之王」來稱呼「阿彌陀佛」雖然感到詑異,但並不陌生。我過去也幾次聽過類似的說法。或許這樣的講法,在某些淨土宗信徒那裡,已經成為「定說」了。但是學佛二十多年,偶有機會翻閱佛經的我,一直以來總覺得這個說法有點怪,於是想考查一些這樣的講法是怎麼出現的,究竟有沒有經典的根據?

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講法有點怪。因為根據他們的诠釋,和所謂「佛中之王」相對的是「佛中之臣」,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是諸佛的王,其他的佛是阿彌陀佛的「部下」。這樣的講法,它想建構的理論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由諸佛之王阿彌陀佛的部下,他們都是根據阿彌陀佛的命令在教化眾生。

但是,在佛教的觀念中,「佛」的定義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自覺覺他尚未圓滿的,稱為「菩薩」;佛的十個名號中,有一個名號是「無上士」,換言之,每一尊佛都是「最大的」,衪不可能「從屬」或「臣屬」或「求教」於其他人。在這個「都是無上士」的意義上,故說諸佛平等。清涼澄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說:

「佛佛平等,謂一切諸佛體性平等,法身無二故;智慧平等,德無增減故;內用平等,悲願普應故。」

因此,我們可以說,菩薩「從屬」或「臣屬」或「從學」於佛,但不能說某個佛「從屬」或「臣屬」或「從學」於另一個佛。或者更簡單的說,只要是「從屬」或「臣屬」或「從學」的,就只能是「菩薩」而不能稱為「佛」。所以,把「佛中之王」隱含著「佛中之臣」是不合於佛教教義的。

(三)「佛中之王」一詞的出處與原意

但是「佛中之王」這個詞是佛經中的話嗎?用電子佛典去檢索,這個詞在整部《大正藏》中只出現過一次。因此確實是有的。但它的意思是否就能這樣望文生義的自行解釋呢?

這句經文出自吳.支謙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這是《佛說無量壽經》的異譯,它的上下文是:

「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阿彌陀佛光明極善,善中明好,甚快無比,絕殊無極也。阿彌陀佛光明,清潔無瑕穢,無缺減也。阿彌陀佛光明姝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大正12.303b)

這一段經文的譯語,雖然不像一般通行譯本那樣精確通順,但是意思也很清楚。這一大段話是意思,是贊歎的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其他諸佛的光明。在這裡,「諸佛中之王也」是一個形容詞,主詞是「阿彌陀佛的光明」,而不是「阿彌陀佛」。因此,這一段話的意思很明白,它只是說:「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諸佛中最好的」,它並沒有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中之王」,更沒有衍伸到:「其他諸佛都是阿彌陀佛之臣屬、部下」的意思。如果「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最原始的經典根據就是這個的話,那顯然只是執只字片語,而作的隨意解釋了。

在漢文中,「王」有「最大」的意思,也有「統治者」的意思。在這一段經文中,因為是拿來形容「光明」的,因此只有「最大」之義,而沒有「統治者」之意。在語意學上,把這一段經文解釋成「阿彌陀佛是諸佛之君王,諸佛是阿彌陀佛的部下」,首先犯了適換主詞的謬誤,其次又犯了「歧義」的謬誤。因為是雙重的謬誤,所以說他是「只是執只字片語,而作的隨意解釋」。

二○○六年四月四日撰

 

上一篇:溫金柯博士:龍樹菩薩所述的極樂淨土義
下一篇:寂靜法師:業障的來源與對治(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